光的折射课件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光的折射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光的折射课件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1

(1)知道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光线和折射角,知道光的折射特点;

(2)通过演示实验,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归纳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归纳能力.引导学生动手做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得出光的折射特点,学会用“探究”的方法获取科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学习中交流、团结和协作的精神.

3实验教学设计思路

以漫画的形式引入新课,笔者将渔夫叉鱼的现象再现到课堂上,作为课堂引入,实验现象生动、形象,让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还可以在学完后对本课所学知识加以应用,进行解释.添加了图4实验装置进行学生的探究实验,不仅可以直观地看出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还可以既探究光由空气射入水中的折射现象,又可以探究光由水中射入空气中的折射现象;便于学生观察比较和探究.

4实验教学过程

4.1课堂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那么,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传播方向又将如何呢?设计渔夫叉鱼的实验引入新课.在装有水的鱼缸里有一条鱼,请学生到讲台先用瞄准器对鱼瞄准,再用激光灯通过瞄准器照射,检验学生是否瞄得准确,接着用鱼叉去叉鱼,结果却叉不到鱼.(装置见图1)这是为什么?(说明:实验在较暗的环境下进行,为使学生看清水中的鱼,教师用电筒把鱼照亮)

对日常光的折射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以现象引入新课,学生学习目标明确,兴趣浓厚.“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动力和发现的钥匙,通过问题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点燃其求知的欲望.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来支持.

4.2新课教学

4.2.1光的折射现象

学生活动一一个同学将一束激光射至空烧杯的B点并保持不动,然后另一个同学向烧杯内注水,注意观察:烧杯底部的光斑的位置是否发生变化?(见图2、图3)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结合多媒体课件师生一起分析得出光的折射的概念.(板书)

教师提问:前面我们刚学习了光的反射,请学生回答光的反射定律的内容,那么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又有哪些特点呢?

4.2.2探究光的折射特点

学生活动二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从空气射入水中的情况(图4、图5).

提出问题(1)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2)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大小关系如何?(3)随着入射角的变化,折射角如何变化?(4)当入射光线垂直于水面入射时,折射光线的方向如何?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演示实验.教师讲解学生实验的做法.实验后由学生归纳总结.

演示一电脑课件模拟演示光的折射中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改变入射角度,在电脑上直观显示折射角度随入射角度的变化关系.

进行课堂演示实验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提供了大量的教学信息,使学生在生动形象的环境中,得以迅速理解和掌握物理规律.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地.

演示二利用自制光的折射仪演示:光在水和空气中的折射情况,重点演示光由水斜射入空气中的情况(图6、图7),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初步归纳光的折射特点.

通过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照演示实验的观察,辅以多媒体模拟演示,学生思维清晰、准确,有利于规律的总结归纳.

学生活动三学生分组实验,探究光通过玻璃砖时的折射特点.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砖后,将向哪个方向偏折?当该光线从玻璃砖的另一侧面射出时,出射光线又会向哪个方向偏.

学生活动后,画出光通过玻璃砖时的光路图.

演示三多媒体课件演示,边分析边讲解得出结论.(板书)

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和计算机的模拟实验的观察,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具体生动的感性认识为基础掌握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开展思维训练,重视知识的应用,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学生是教学活动主体,使学生从“学会”转化成“会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学生学法的指导,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以及演示实验时,引导学生如何去观察实验,并由他们总结和发现规律.

4.2.3用光的折射解释开篇的问题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2

(一)知识教学点:

1.知道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

2.了解光的波动说和微粒说的发展史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实验现象的观察对比分析,注重观察能力的培养。

2.通过对光本性发展史的认识,培养科学探索、质疑精神,提高科学素质。

(三)德育渗透点:

1.通过对光本性发展史的了解,使学生感受和体会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领略物理理论的形成过程和物理学家的思维方法。

2.对光的波动说与微粒说的初步了解,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观点,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二、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本节课的内容,就课本而言,十分简单,而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抽象。但它是本章的开头.本章贯穿主线--人类对本性认识的发展过程。因而,上好这节课,对认识光的本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培养创新精神十分必要。重点是了解人类对光本性认识的发展史,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了解物理学的曲折发展过程和研究方法。初步认识光的波动性与粒子性,且光具有波粒二象性是学习的难点。要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增加较多的演示实验,穿插介绍物理学史是十分必要的。

三、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1课时

四、教具准备:

多功能激光仪 投影仪 多媒体课件

五、学生活动设计:

主要包括老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观察实验,类比分析,归纳推理,质疑等,激发起兴趣,落实"以人为本,注重发展"的目标。

六、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引入课题:

演示一:激光仪演示观察:光的直进、反射、折射、介质分界面上同时发生的反射与折射。

演示二:激光器上演示在宽窄不同的三种单缝下所发生的直进、衍射现象等。

演示三:单色光通过双缝屏所发生的干涉现象。

在实验演示前可由老师先引导学生分析可能产生何种现象,然后演示观察,一方面检验所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受所学知识的局限,对演示二与演示三所发生的现象产生惊奇,产生学习兴趣,可以激发求知欲。在此基础上老师提出:以上种种现象已经无法用光的直进、反射、折射等规律解释和说明,需要我们进一步弄清光的本质,光到底是什么?

人类对光本性的探讨,从很早就开始了,不过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直到十七世纪,人类对光本性的认识才逐渐形成了两种学说。

(二)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的完成过程:

1.光的微粒说:

多媒体课件:"关于光的本性问题,在1704年出版的《光学》一书中,牛顿认为光是从发光体发出的而且以一定速度向空间直线传播的微粒。这种看法被称为微粒说。牛顿用弹性小球撞击平面时发生反弹现象的类比,来解释光的反射现象,当光从空气进入透明介质时,由于介质对光微粒的吸引,使它们的速度发生变化,即造成光的折射。按这种解释,应该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大于真空中的光速。当时,人们不能用实验方法测出光速,又因牛顿的威望,这种学说在18世纪取得了统治地位"。

按照牛顿的微粒说,解释光的直进、影的形成、反射、折射十分方便,但一束光射到两种介质界面时,既有反射,又有折射。何种情况下反射,何种情况下折射?微粒说在解释时遇到很大的困难。

2.光的波动说;

多媒体课件展示:"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在1678年写成的《光论》一书中,从光与声的某些相似性出发,认为光是在"以太"介质中传播的球面纵波。"以太"是一种假想的弹性介质,充满整个宇宙空间,这就是惠更斯的波动说。这种学说认为光是某种振动,以波的形式在"以太"介质中的传播。按此学说解释光的折射时要假设介质中的光速小于真空中的光速。惠更斯成功地推导出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但是,"以太"这种连续弹性介质,难以想象,给波动说本身造成了不可克服的困难"。

光的波动说在解释光的直进和影子的形成原因时也遇到困难。

可见,光的微粒说和波动说在解释光现象时,都各有成功的一面,但都不能完满地解释当时的一切光现象。

直到19世纪初,人们发现了光的干涉、衍射,从而波动说得到很大发展。19世纪未,又发现了波动说不能解释的新现象--光电效应,证实了光的确又具有粒子性。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光的本性--光具有波粒二象性。

3.牛顿的辩证思想:

牛顿虽然提倡了微粒说,但他并不排斥波动说。他根据所做过的大量实验和缜密的思考,提出了不少卓越而富有启发性的思想。如牛顿提出"周期性"概念,这是波动的一个特征,而惠更斯却否认波的周期性。因此,牛顿在它的微粒说理论中包容有波动说的合理因素。牛顿认为"我只是对尚待发现的光和它对自然结构的那些效果开始做了一些分析,对它做了几点提示,而把这些启示留等那些好奇的人们进一步去用实验和观察来加以证明和改进"。牛顿的严谨、兼收并蓄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三)总结扩展与作业布置:

关于光本性的探索又一次证明了物理学是通过实验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门科学,物理学理论的形成经过实验假说实验完善和发展假说……的辩证过程,这期间往往要经过几代科学家的努力。这种探索精神,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动力,这种探索过程,使我们再次领略到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物理思想。

布置学生预习下二节内容,提出预习目标,按课本要求自己观察所讲述的现象。

七、板书设计(投影)

第一节 波动说和微粒说

八、参考资料:

1.牛顿在1675年提出"光是一群难以想象的细微而迅速运动的大小不同的粒子",这些粒子被发光体"一个接一个地发射出来"。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3

关键词:物理课;多媒体教学;问题;改善措施

物理课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常见的物理现象,同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对于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也有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因此,提高物理课教学质量是非常必要的。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提高,多媒体教学设备在课堂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但就目前情况来说,物理课多媒体教学中还存在着非常多的问题和不足,影响了教学质量的提升。

一、 物理课多媒体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课件内容的针对性较差

一般来说,一堂物理课中所涉及到的物理知识有主次之分,重点诠释的内容需要教师借助相关资料进行着重讲解,而只作为了解的内容可以稍作解释,无需进行太多的强化,让学生有所了解便可。然而,目前物理课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大多物理教师没有对物理课实际内容做主次区分,使得课件资料过于全面,信息量过大,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学生的听课质量,重要内容同普通教学内容混淆,不但影响到了教师的教课效率,也无法让学生真正掌握重要的教学知识,从而影响到了多媒体教学的质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听课质量。

(二)教学资料同教学内容的关联性较小

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所引用的相关教学资料,旨在帮助学生强化和了解教学大纲中所要求掌握的物理知识,因此,物理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料选取过程中,应该挑选关联性较强、说服力较大、实用价值较高的文献资料来辅助物理课程教学。然而,就目前我国物理课多媒体教学来说,物理教师在这一方面做的还远远不够,很多资料与实际教学内容相差甚远,起不到一定的辅助作用,无法体现出物理课多媒体教学的实际作用和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物理课堂教学,也影响了物理课教学的整体质量。

(三)多媒体教学同传统教学手段结合性较差

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辅助传统教学方式的一种工具,而不应完全取代传统教学方法。然而,就目前教学现状而言,很多物理教师都存在着错误的看法。在实际教学过程当中,物理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应用,是对物理教学内容的一种强化和解读,以较为生动的实例来帮助学生去掌握相关教学知识,因此多媒体教学手段只是起到一定的辅作用,而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手段。如果整堂课完全利用多媒体设备来讲解物理知识,不但会造成教师自身能力无法在实际教学开展中得到提升,也会降低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这一错误的理解对于我国教育教学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 物理课多媒体教学的相关改进措施

多媒体教学设备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推动我国教学质量提升的重要措施。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下是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所提出的几点提升物理多媒体教学质量的有效措施。

(一)正确认识多媒体教学技术

多媒体教学技术,是一种帮助学生理解相关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水平的辅教学手段,是现代教育教学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是提升物理课教学质量的重要工具。但多媒体教学技术并不是对传统教学手段的取代和改革,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物理教师应该灵活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同时又不能完全依赖多媒体技术开展实际教学工作,这样不利于教育活动的开展,也不利于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多媒体课件的准备工作

在进行多媒体课件准备工作时,首先我们必须要对教学内容做好充分的理解和分析,要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教育大纲中所规定的重要教学内容和次要教学内容,然后再依据相关结论进行课件的准备工作。

比如,在光学知识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重点内容是光的直线传播、光的折射、光的散射这些与日常生活联系较为紧密的内容,在教学大纲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且能够依照相关内容进行问题的解答。因此,物理教师在课件准备时,所准备的课件资料应该针对这些内容,如演示光的折射、反射原理的实验视频,以及光折射、反射的原理解说图片等等,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这些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使教学工作变得简单化,进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而对于其他光学知识,如光的组成、光的波长等等,是目前学习阶段不要求学生掌握的,因此可以只做简单的了解,搜寻一个或两个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简要的说明,而无需过于重视这些内容的解说。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做好物理教学工作。

(三)教学资料同教学内容要紧密结合

教学资料的选取一定要同教学内容相符,针对性要高,如果关联性不强,形式无法服务于教学内容,不但不会提高教学质量,也在很大程度上对教学资源造成了一定的浪费,降低了教学效率。因此,物理教师在多媒体课件准备时,要搜寻关联度较高的资料文献,要反复进行资料的观察和审核,不要过于草率,一定要做好课件的保质保量,保证实际教学质量,保证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实际作用。

多媒体教学技术的推广,是我国教育教学发展的必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从而提高教学质量,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4

一、教材分析

本课题是沪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四章第三节教学内容,光的折射安排在学生学习了光的直射和光的反射之后,这样安排符合八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到深,由易到难,光的折射是光的传播规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后面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光的折射现象那么多,许多光现象基础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根据课标的要求和本节教材内容及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笔者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了解光的折射现象;

(2)了解光的折射规律及在折射现象中光路可逆;

(3)能用光的折射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现象.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认识光的折射现象;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和探究能力;

(3)体验由折射引起的特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涉及光的折射领域,折射现象涉及对自然现象的热爱、亲近的情感;

(2)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学会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因为光的折射是光的传播过程中较难的内容,是后面理解透镜成像的基础,所以,做好实验,让学生了解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规律是本节课的重点.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实验,实验探究能力不强,对探究过程还没完全掌握,效果能否影响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规律,要细心引导本节课的学习,所以,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活动得出光的折射规律,并用光的折射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经学习了光的直线传播和光的反射,对光的现象也有一些简单的认识,对光学研究中一些物理量,如入射光线、法线等也有初步的了解,具备了学习光的折射的基本知识,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较强,也为上好本节课打下了基础.

三、教法和学法

教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本节采用观察、分析,启发式教学引导,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的教学思想,通过实验演示、观察分析、启发阅读、总结归纳出结论,在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引导,让学生进行演示实验使学生在头脑中有清晰的表象,以及具体生动的感知认识的基础,掌握基础知识,而不是生硬地死记硬背,同时,在观察中培养能力,培养知识的应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学法:本节学习方法,主要是教会学生三会:会从自然现象或实验观察发现问题,根据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对问题进行猜想;会根据猜想和所提供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会对探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出规律.

四、教学过程

(一)课件展示

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给出孙悟空的放大图片,然后提出问题,同学们是否看过西游记,最喜欢戏中的哪个人物,同学们自然会说:喜欢孙悟空,接着教师说今天你们喜欢的孙悟空也来到了我们的教室,并向你们提出一个问题,谁能把老孙的铁棒折弯,学生在说出各种各样办法后,教师引导并用电脑给出神奇的力,接着学生动手做一做,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再斜插一根筷子,让学生从侧面观察现象,学生发现筷子在水中变弯折(图1),让学生思考,这是什么现象?从而引出课题,这样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和动手实验,大大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急于知道问题的答案,减轻课题.

(二)探究新知

1.光的折射现象,让一束光线从空气中斜射入水中(图2),请同学观察现象,通过直观形象的演示实验和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就容易理解,又可以在学生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影像.

2.光的折射规律

(1)图形设计,启发探知欲望,教师创造问题情境,要学生猜想,启发学生的探知欲望,让学生在这种欲望趋势下,并积极主动去想去做.

(2)进行探究活动

同组同学根据自己的猜想、讨论,写方案,体现学生之间的互动,教材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光的折射规律,但演示实验的可见度不大,学生参与不多,学生互动发挥不多,因此,本节课笔者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通过亲自实验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更多参与讨论的机会,进一步加深对光的折射规律的认知,在学生实验过程中,教师随时指导学生在实验中的疑问,发挥学生间的互动作用,整个过程始终是学生动脑动手,教师只进行指导,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同时,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互相交流,相互合作,获得成功的喜悦,增加学习过程的积极性.

(3)交流探究成果

在本节课中,以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为主,首先,各小组间先进行交流接着上台展示,探究成果,及时沟通交流,结合教师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及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在本节课的实验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的认识实验本质,不仅培养探究能力,同时学生的认识也得到了升华,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目标.

3.用光的折射规律解释现象

铁棒弯折、水中折影的现象,学生讨论并请各小组代表回答,然后教师利用动画放映,以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问题:①水中的龟看岸上的树,树是变高了还是变矮了?②海市蜃楼?

拓展视野感受折射现象的美妙与和谐.

4.回顾折射

采用学生回忆反思的方法进行培养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5.作业

课后习题1、2、3.

六、板书设计

(一)光的折射

1.概念

2.几个有关的名词

(二)光的折射规律

1.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

2.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3.当光从空气射入其它透明物质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其它介质中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说明:折射角随着入射角的增大(减小)而增大(减小).

当光线垂直射向介质表面时,传播方向不改变,这时入射角与折射角均为0°.

在折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5

多媒体集声响、图文于一体,在物理教学中能够帮助教师轻松地引领学生进入直观、形象的场景,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使其产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教学“温度”的相关概念的时候,教师可以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场景,再结合同一季节南疆鲜花盛开、瓜果累累的图片以及吐鲁番盆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漫画进行对比,让学生在享受美的熏陶时,联想到热和冷两种不同感觉,进而加深他们对温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和掌握。又如,在教学到“重力随地理位置的改变而改变”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播放费俊龙、聂海胜在神舟六号太空仓中的生活情景片断,拓宽学生的视野范围,让他们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在无形之中加深学生对重力概念的记忆。

二、能够优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是,教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讲,学生在下面昏昏欲睡。尤其一些比较抽象的知识,学生听起来更加困难,根本无法理解。还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受器材的局限,在操作的过程中,如果让学生轮流观察极易造成秩序混乱,教学效果可想而知。这时,如果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便能很好地避免这种“尴尬”,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有所成。例如,在研究“小孔成像”这节内容的时候,如果单纯地仅用文字进行叙述的话,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但采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效果就不一样了,我们可以制作一个动画来模拟小孔成像的过程,让学生一目了然。又如,在进行光学和电磁等实验时,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展示,这样不仅能够让教师更好地控制课堂的秩序以及教学的进度,还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样的课堂教学其效率自然会得到明显提升。

三、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有利于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突破重难点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的时候,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演示,学生处于被动的状态,由于学生受思维发展的限制,教师常常需要花费很多语言进行描述,同时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局限,这样的教学效果并不明显。如果能够合理地使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便能有效地突破时空的限制以及语言描述的困难,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形象地展示出来,或者再现前人所做实验的一些视频,让学生通过观察,得到最直观的认识。例如,“发电机中线圈的转动方向和磁感应线的方向以及线圈中感生电流的方向间的关系”,这些知识如果单纯地使用讲解和挂图等方式,其教学效果远没有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动画效果直观、形象。由此可见,多媒体课件的合理使用既能够丰富课堂教学资源,又能使物理知识更加形象和具体,并且通过演示还能够有效地突破重难点问题。

四、在实验的过程中,使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强实验的效果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同时也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学科,实验是物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实验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一些物理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使用情况。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有一些实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进行演示,将实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一些情况多播放几遍,让学生仔细观看,尤其是一些直接观察不到的现象,如电流、磁场以及一些不能够直接在实验室完成的实验,如闪电、海市蜃楼等,以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又如,我们在探究“光的直线传播”一节内容时,其中的一些现象,如日食和月食的形成原因,在日常生活中就很难遇到,单纯地依靠教具进行演示的话,由于受到光线的干扰,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这时如果通过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能够真实地反映其形成的原因,加深学生的印象,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五、使用多媒体课件创设生活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光的折射课件范文6

一、用多媒体辅助课堂教学的优势

1.多媒体课件比传统媒体具有更强的表现力

多媒体课件具有教学信息多维化、集成化和交互性的特点,在表现方式上富有直观性、形象性、趣味性和启发性,在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上具有明显的优势。

我们都知道,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是初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讲解,学生只能凭借想象进行思考,感到非常抽象,难于理解,尤其在绘制光路图时经常出现知识上的错误,虽经教师的反复讲解,但收效甚微。为突破难点,我们专门自制了多媒体课件,用来真实模拟、全景演示光从各个方向射向界面时发生的反射、折射现象。通过生动鲜活的图片和Flas效果,将抽象的理论形象地展现了出来。反馈结果表明,90%的学生掌握了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能正确绘制光路图,并能用所学知识准确解答一些相关的问题。

又如月相形成的原因是学生初学时的难点,尤其是在上弦月和下弦月的区分上更容易混淆。我们利用多媒体“虚拟现实”的功能,生动、形象地把太阳、月亮、地球之间的运动轨迹展示在学生面前,使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月相变化的根源就是地球和太阳的位置变化与而引起的,将星球的运行真实地表现了出来,在不知不觉中就突破了难点。

所以,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可以使教学中的一些抽象的原理生动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能起到化无形为有形、变抽象为具体的作用,也能起到易于理解、节省时间、事半功倍的良好效果。

2.多媒体在实验教学时具有更强的综合力

观察和实验是自然科学最基本的研究方法,所有的科学定律、定理、规律,都是由观察和实验得来的。但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实验器材、实验条件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一些比较重要的、难度较大的实验无法完成,而此时,多媒体课件恰好弥补了这个缺憾。

(1)它能实现实验环节的同步进行。我们制作的实验教学课件,可根据课堂的要求,科学设定实验条件和参数,让实验环节同步展现,非常易于理解把握。如欧姆定律、凸透镜成像规律等实验教学中,我们利用专门制作的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随着电阻阻值、凸透镜位置的变化,其他相关量也相应发生变化,同时,随着各种量的变化,图像也进行相应的动态变化,非常直观地揭示了现象的变化规律。这样既避免了重复性的实验操作,克服了传统实验的数据测量、分析处理都需要大量时间的缺点,又使学生准确了解规律,切实提高了教学效率。

(2)它能全面展示微观的实验过程。通过实验展示自然科学的运行过程,对于学生理解掌握自然科学概念和规律是极其必要的。然而,传统的实验教学很难展示微观的、极慢或极快的转变过程,有些实验虽然可以演示,但其反应过程无法看到,可信度小,学生不好理解,只能死记硬背。例如分子的扩散、电子移动形成电流、光的传播等等,学生通过枯燥的言语和想象中的图像来理解,很难形成准确细致的概念。我们在教学过程中,用多媒体制作成逼真的模拟课件,将微观的现象全面展示在学生面前,大大改变了学生的认知结构,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它能培养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辅助实验教学,既省略了实验仪器购置、安装等过程,又具有可重复性和生动性,能够完成许多用传统方法和仪器难以测量的实验。如果教师能将设计的课件拷贝给让学生,让他们课下或直接带回家去研究,既有利于增加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也会提高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探究能力。

3.多媒体在课堂教学上具有优化力

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环境等多个因素构成的,教师的最重要的职能就是将各个因素综合协调、全面优化,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前提下,尽可能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多媒体作为一条主线,能将各个课堂要素全面整合在一起,用最直接和最有效的手段,将各教学环节流畅地衔接地起来,将课堂知识点立体式、生动地展现出来,既节约教师大量的讲解时间,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又能充分调动各种感官综合功能,激发创造性思维,学生更易理解接受,最终都会有助于实现课堂教学的最优化。

二、要用辩证的眼光看待多媒体教学

不容置疑,多媒体教学有许多显著的优点,但我们也要认识到,它只是实施教学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而不是唯一的手段,在实际教学应用中我们应遵循教学规律,从实际需要出发,从提高课堂效果出发,决不能搞“多媒体万能论”。

1.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取代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巧妙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的确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目前有些教师把它当成了灵丹妙药,不顾实际效果,非多媒体不用,将教学课堂变成了学生看教师的课件表演,把课堂成了教师作秀的场所。其实,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舞台,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临场实际,在准确把握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通过对教学环节的精心设计和灵活多变的方法操作,既能使多媒体发挥最佳的教学功能,也要从师生的情感交流、教学内容与多媒体的融会贯通等多方面入手,真正使课件成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使多种媒体在教师的驾驭下充分发挥其作用,而不是出现反作用。

2.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板书

很多教师大量利用多媒体教学,已经脱离了粉笔和黑板。其实,作为传统课堂教学象征之一的黑板,仍然是多媒体所无法替代的。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会突然产生一些灵感,这往往是教学艺术的最动人之处,这时最需要通过板书表现出来;同时,学生们在知识面、表达能力上的差异,使他们对同一现象的认识和表述会不同,教师不可能做到课前完全预见,需要在课堂上即席生成板书;板书可以随写随看,内容能及时方便地增删,具有多媒体不可比拟的特点;此外,老师一手秀丽流畅的粉笔字,也具有极大的美感,易于拉近与学生的情感距离。

3.多媒体教学并不能完全代替实验教学

科学实验能够真实地再现科学研究对象的转化过程,让学生通过实验中的观察研究来获得知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通过实验也能让学生学会操作技能,从而培养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实际上,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演示一些不易观察、有危险性、无法或没有条件实现的实验,的确能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但它只是模拟出来的,只是对自然科学规律的一种辅解释,而不能达到亲手做实验、亲自发现科学规律的那种难忘的效果,在培养学生品质和动手能力上,也达不到通过亲身动手做实验而取得的效果。

4.多媒体教学要切忌华而不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