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边塞诗词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边塞诗词范文1
谢谢主席、大家好!对方辩友虽然言辞滔滔,但是仍然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第一,对方辩友片面夸大公安机关的宣传职能,宣传只是公安的辅助职能,社会教化、宣传媒体、司法普法才是法制宣传的主力军,公安机关怎能一手揽尽宣传功呢?
第二,对方辩友一味强调公安打击作用,打击犯罪并非公安一家之事,而是政法机关多家之责。再说了,仅凭打击能够确保实现平安重庆吗?那为什么“严打”年年抓,犯罪岁岁生呢?要最大限度减少犯罪发生,关键还是依靠广大民众主动学法,“知法守法”法制意识的提高。
第三,平安重庆的关键之一,是安全生产,对方辩友却一厢情愿地认为安全生产,全靠公安机关制定制度,加强监管,且不论建筑业、煤矿业等诸多行业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是否公安机关职责范围,想一想,在安全生产的擂台上,一边是数十万企业,一边是三万民警,我们的公安战士能坚守几何?没有全民安全意识的增强、企业安全措施的改善、政府预警机制的健全,公安机关纵有女
娲补天之术,也只能眼看着安全生产的万里长堤溃于蚁穴。
边塞诗词范文2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2)12—0080—01
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经典,也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个重要的板块。近几年,诗歌在高考中所占的分值逐渐增大,因此语文教师应加强对诗歌教学方法的研究和探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成绩,更能丰富学生的文学素养,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
古典诗词教学是一个难点,但还是有规律可循的,笔者在教古典诗词时发现“抓意象,领会意境、意旨”是解读诗歌的一个重要方法。
一、意象、意境、意旨的内涵
意象,就是诗歌中描写的一组物象,如大漠孤烟、田园桑麻、西风落叶、飞花柳絮、小桥流水、菊梅松竹等,这里的景物渗透着诗人的情感,故称意象。意境,就是诗人借助意象所描写的艺术境界,可以是辽远开阔、苍凉冷寂,或是恬静淡远、明丽疏朗等。意旨,就是诗歌所表达的情感与思想。
二、各类诗歌意象、意境、意旨归类与例说
(一)边塞诗 其意象大都是:烽烟、大漠、雪山、关塞、秋月、长城、羌笛、杨柳等,意境苍凉、旷远、凄清,这主要是由诗的意旨决定的。边塞诗的内容大多描写的是军旅征战生活和绮丽的边塞风光,表达征人报国思乡的复杂情感等。如李益的《听晓角》:“边霜昨夜堕关榆,吹角当城汉月孤。无限塞鸿飞不度,秋风卷入小单于。”这首诗的意象有:边霜、关榆、角、汉月、孤城、塞鸿、秋风,这些意象烘托出了边塞的悲凉气氛:角声回荡,塞鸿盘旋,浓霜满地,榆叶凋零,晨星寥落,秋风中传来《小单于》幽怨的曲调,仿佛在诉说着戍边将士的悲凉、哀怨与孤寂。
(二)怀古诗、闺怨诗、送别诗、羁旅思乡诗 这几类诗歌中有同边塞诗相同的意象,如秋风、黄河、明月、春风、杨柳、秋雁等,也有边塞诗中所没有的意象,如春草、飞燕、秋雨、落叶、残阳、黄叶、行舟、飘絮、流水等,但这些意象都透出一种深沉凄凉的意境,体现出诗人的忧愁伤感之情。
1.送别诗。送别诗大都缠绵凄切,充满感伤情调,渲染凄凉孤寂的意境,表达思慕、惜别、悲凉、伤感之情。如卢纶的《送李端》:“故关衰草遍,离别自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这首诗以“悲”字贯穿全篇,主要意象有:故关、衰草、寒云、暮雪、泪、路,通过这些意象渲染出送别时一片凄凉的意境,饱含着离愁别绪。
2.羁旅思乡诗。主要表现羁旅他乡之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意象常有山川、明月、长亭、鸿雁、寒烟等。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颔联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6个意象,构成了早行清冷的意境,突出了游子仕途失意的悲苦心境。
3.闺怨诗。写妇女对征人、游子的思念,表达女子的离情别绪和忧愁感伤。此类诗的意象大都是秋天的景色:落叶、归雁、秋霜等,给人一种悲凉冷寂的感觉,烘托离别相思的怨情。如王昌龄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这是一首宫怨诗,写一个宫女在深宫中寂寞悲苦的心境。诗中的意象有金井、梧桐、秋叶、珠帘、夜霜、熏笼、玉枕、清漏等,使人感受到深宫寒夜的冷寂气氛,突出宫女的悲苦命运。
(三)山水田园诗 山水田园诗是描写山水及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的诗歌,陶渊明、王维、孟浩然等都有优秀的山水田园诗作。山水田园诗的意象有:山水、桑麻、菽豆、春燕、杨柳、芳草、云雾、牛羊、松竹、林木、桃花、炊烟、鸡鸣、狗吠、沙鸥、渔舟、秋月、春草、湖光、山色、白鹭、山涧、蓬门、飞鸟、野渡、澄江、桂花、黄莺、野凫、春雨等。山水田园诗的意境通常是清新、明丽、宁静、优美、闲适、恬淡、静谧、澄澈的。
边塞诗词范文3
一、深化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
文言文中有很多字词都有与现代汉语完全不同的意思,弄懂这些词句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是让学生透彻理解文言语句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学生对于文言文所要表达的情感及意境才能够有所感知。为此,帮助学生深化对文言字词的理解,是教学中最为基本也是十分关键的。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十分精致且别有韵味的小诗: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短短20字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十分生动活泼的画面。要想让学生能够真的看到并且看懂这幅美丽图画,则需要透彻理解文言字词的意思。在这首诗中“不解”是什么意思,“一道开”在诗中又是指什么?如果学生仅仅按照现代汉语从字面上理解这些词句,就会越来越迷惑。为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这些重点字词进行准确的理解,尤其要通晓那些和现代汉语差别较大的词汇,进而对诗作有更多的感知。
二、强化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无论是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还是学生今后会接触到的各类古文,这些文言文中往往都蕴涵着一定的情感及意境,这也是文言文中最值得挖掘、最有价值的部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准确地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感受诗歌所要传达的情感,感受字里行间透出的那种韵味。这个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了解,而且也是提升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的良好途径。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一首非常经典的思乡诗作,“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为千百年来人们表达对亲人思念之情的绝唱。在教学时,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诗歌中描述的是怎样的意境以及怎样的心绪,要让学生用心去体会作者远在他乡的孤独心情,体会佳节到来时作者心中涌起的那份浓浓的乡愁。诗歌是表情达意的最好途径,在引导学生对古诗词进行赏析时,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让他们感受到诗歌中的情感因素。这不仅是文言文基础知识的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发展与锻炼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的良好途径。
三、深化学生对文言文背景的认知
文言文或古诗词创作年代通常都非常久远,经典的文章或者诗句大多都是当时社会的写照。因此,想要深化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及认知,多了解文言文相关背景知识是很有必要的。文言文的背景知识非常丰富且十分庞杂,初学时只需要学生对文言文有感性的认识,明白古诗文中的情感要素是非常丰富且非常深厚的就可以了。随着学生接触到的诗词越来越多,可以让学生对诗词的创作背景和几大基本类型有初步的了解,这不仅对学生今后学习古诗文有很好的帮助,也能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及语文能力。
边塞诗在古诗词中占有较大比重。王之涣的《凉州词》就是一首非常典型的边塞诗,诗人以一个特殊的视角描绘了远眺黄河的特殊感受,同时也展示了边塞地区壮阔、荒凉的景色。全诗悲壮苍凉,流露出一股慷慨之气,悲而不失其壮,作者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感情,却丝毫没有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博怀。在学习这首诗时,除了要让学生对诗歌的字面含义有准确的认识,还要让学生体会到诗作者的那种情怀,进而理解边塞诗的含义。通过学习,能够有效地深化与拓展学生的文言文基础知识。
边塞诗词范文4
在《全唐诗》中搜检有“阳关”一词的诗篇,寻得46首,以为分析“阳关”一词的意蕴的文本。这些诗篇,就其题材,可分为四类:闺怨诗、边塞诗、送别诗和杂咏。
言及阳关的闺怨诗,或出于女性,为自言体,如刘氏云《有所思》:“朝亦有所思,暮亦有所思,登楼望君处,蔼蔼浮云飞。浮云遮却阳关道,向晚谁知妾怀抱?玉井苍苔春院深,桐花落地无人扫。”或出于男性,为代言体,如崔《折杨柳》:“二月风光半,三边戍不还。年华妾自惜,杨柳为君攀。落絮缘衫袖,垂条拂髻鬟。那堪音信断,流涕望阳关。”这一类诗多为乐府,大都出于初唐,抒写思妇之情,婉转绮靡,实为梁陈宫体诗的继续。在梁陈两代的宫廷之中,闺怨诗是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其中又颇有以远征为题者,如萧衍《捣衣诗》“中州木叶下,边城应早霜”;如萧纲《倡妇怨情》“玉关驱夜雪,金气落严霜”;如陈叔宝《长相思》“长相思,久相忆,关山征戍何时极”。梁陈两朝,国土逼仄,何曾有远戍之事?这些情诗,如同当时的咏物诗一样,是就闺怨而写闺怨,作者为表现离别之情,有的就借边关塞外以为渲染。初唐时期的诗歌创作深受梁陈宫廷诗风的影响,题材上也多有继承。虽然这时南北统一,疆土辽阔,但作者也只是借写闺怨以逞文才,并非是真有思念之人在远方,故如上官婉儿也有“叶下洞庭初,思君万里余” (《彩书怨》)之诗。因此,这类诗中的“阳关”并非地理意义上的阳关,只是用来代指边关,表示情感的被隔绝而不能传达。
唐代的边塞诗以盛唐时期为多,反映了这一时期唐王朝的强盛与士人热衷于功名的昂扬气势。言及阳关的边塞诗则以抒写思乡念国之情为主,在情绪上比较低沉。这些诗大致有两类:一类为乐府,如贺朝《从军行》和李昂《从军行》,都以相当的篇幅写边地的寒苦与战争,其实作者并未到过边地,只是取其旧题为材。据《旧唐书・文苑传》,贺朝,越州人,神龙中与贺知章、张若虚、万齐融同以文辞秀出的吴越之士而著称,官止于山阴尉,一生未曾出过关。其《从军行》从天子拜将出征,写到边地的艰苦与激战,从家中妻子的思念,写到战士凯旋归来,基本上是扣住“从军”二字发挥想象。梁陈宫廷之中也颇多这样的边塞之诗,都是借乐府旧题而展开,影响及于唐代,遂有这样的沿袭。在这类诗中,作者只是以边塞的战斗生活为歌咏的题材,既无亲身的经历,也就缺乏真切的感受,诗的内容颇具概括性,表现比较平淡。诗中所言阳关,没有实际的内涵,仅用以代称边塞之地而已。
另一类边塞诗则不同,数量也较多,成为了唐代边塞诗的主流。这是作者的身处边塞之作,或用乐府旧题,或自拟诗题,“阳关”在诗中不仅是实在的地点,而且带有浓浓的感彩。如骆宾王《久戍边城有怀京邑》:“陇阪肝肠绝,阳关亭堠迂。迷魂惊落雁,离恨断飞凫。”诗以陇阪与阳关对举,写边城距离中原的道路艰难又遥远,而以“亭堠迂”写烽燧逶迤,点出阳关之为边关的扼守与警防意义。作者在诗中羡慕南飞的大雁野凫,感慨自己被隔在阳关之外,欲归无羽翼,唯有“迷魂离恨”而已。这一类诗,岑参所作较多。他与高适同为盛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而以描写边塞风光著称。但在岑参的边塞诗中,凡提及阳关者,意义实在,都是点明其“边关”之所在而抒写思念之情。如《寄宇文判官》:“终日风与雪,连天沙复山。二年领公事,两度过阳关。”如《岁暮碛外寄元》:“别家逢逼岁,出塞独离群。发到阳关白,书今远报君。”如《过酒泉忆杜陵别业》:“愁里难消日,归期尚隔年。阳关万里梦,知处杜陵田。”岑参的《优钵罗花》是借边地的珍异植物抒写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也以阳关为漫漫长路上的阻隔:“吾窃悲阳关道路长,曾不得献于君王。”显然,这些诗中的阳关具有两重性。它既是地理上的关隘,出关即置身塞外,远离家山,同时又是作者心理上的关隘,关外荒漠,隔断了望乡的梦魂,由是而成为作者感情的寄托。作于晚唐的边塞诗,如储嗣宗《随边使过五原》与许棠《塞下》,其中也说到了阳关。但此时的阳关已随着德宗时沙州的陷落而废弃,早已不是唐的边关了,然而作者却不能忘怀:“五原西去阳关废,日漫平沙不见人”;“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阳关”在这里虽是边关,却蒙上了一种惆怅,带着一种伤感,因为它的废落,代表了唐王朝的颓败。过去是阳关遥远,出关戍边,令人忧伤;而今疆土蹙小,国势衰微,人们即使乐意为国守边,而欲出阳关却再无可能,所以叹惜:“安西虽有路,难更出阳关。”
在前往边塞的送别诗中,“阳关”出现的频率较高,其典型意义则是在边关之外,加上了荒漠无人的旷凉意味。如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如刘长卿《送裴四判官赴河西军试》:“阳关望天尽,洮水令人愁。……他时相望处,明月西南楼。”如杜甫《送人从军》:“弱水应无地,阳关已尽天。今君度沙碛,累月断人烟。”诗人们多用“绝域”“尽天”这样的词语来形容阳关,不仅是指其遥远,更强调阳关的所在,已是天的尽头,友人此去,将是无边的孤独。诗正是因为点出阳关是绝域,是天尽头,友人前往,唯有孤独相伴,才写出了送行者的关切之情,才写出了送者与行者之间的友谊真挚深厚,弥足珍惜。深厚绵邈的情感使“阳关”这一地名又成为了友谊的象征。在这一类诗中,自然以王维的一首最为著名:“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行的地点在渭城,友人将去的地方是阳关之外。诗说“西出阳关无故人”,就是说阳关之内尚为热土,阳关之外,即是异域,而诗人的殷殷之情将伴随着友人直至阳关。出关的友人无论行至何地,也无论那里多么荒凉,多么寂寞,那矗立身后的阳关就像这渭桥边的诗人一样,永远地守望着出关远行的人。友情牵连起相距万里的渭城与阳关,与西行的友人一路相伴,诗人身在渭城作送别,心却遥遥飞至阳关,从那里再别出关的友人。诗所表达的情谊如此殷切深厚,人们为之感动,遂为诗配曲演唱,一时风行,于是而有《阳关曲》或《渭城曲》之称。而这首诗的本名《送元二使安西》,反倒湮没,不为人所熟悉。
杂咏“阳关”之诗,所咏已经不是地理意义上的阳关了,而是由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诗而引申出来的音乐之称。诗人们或以“阳关”为劝酒之歌,如白居易:“相逢且莫推辞醉,听唱《阳关》第四声。”(《对酒》)“更无别计相宽慰,故遣《阳关》劝一杯。”(《答苏六》)或以“阳关”代指悲伤之曲,如张祜:“不堪昨夜先垂泪,西去《阳关》第一声。”(《听歌》)如谭用之:“谁人更唱《阳关》曲,牢落烟霞梦不成。”(《江馆秋夕》)或以“阳关”赞赏乐曲之妙,如白居易:“最忆《阳关》唱,真珠一串歌。”(《晚春欲携酒寻沈四著作先以六韵寄之》)如李商隐:“红绽樱桃含白雪,断肠声里唱《阳关》。”(《赠歌妓》)这些诗中的“阳关”,都因王维的诗而指乐曲,而包含了多种意思,不仅超出了阳关的地理意义,也超出了原诗的情感意义。由此可以说,王维以阳关而寄深情,诗因阳关而动人,阳关也因诗而名声播扬,更加响亮。
考察唐代这四类咏及阳关的诗歌,可以看到这里既有梁陈诗风的继承,更有唐代诗人的创新。梁陈时期的闺怨诗与边塞诗,是诗人们手中的不同题材,虽然写的是人的情感,但其实质,同于咏物。这些诗极少有言及“阳关”的。庾信在梁时曾有《燕歌行》:“代北云气昼昏昏,千里飞蓬无复根。寒雁薅闪伤,桑叶纷纷落蓟门。晋阳山头无箭竹,疏勒城中乏水源。属国征戍久离居,阳关音信绝能疏……”诗中历举边地,由辽水、代北到阳关、疏勒,无非为了渲染“荡子空床难独守”的离别,这些地名并无实在的意义。他入北周之后的诗,由于经历、处境的变化而改柔靡为苍凉,其《别周尚书》“阳关万里道,不见一人归”,写得何等有情,“阳关”作为南北地域遥隔的标识加深了作者对故国乡土的思念。“阳关”一词在庾信不同时期的诗中所表现的不同意义,从另一个方面说明梁陈时期的闺怨诗也好,边塞诗也好,主要还是一种概念的游戏,因而诗的情感很少有具体的内涵,也就很少出现“阳关”一类具体的地名,即使出现,也不过是边地的代称。
边塞诗词范文5
一、拓展阅读范围
教材只是个凭借,其选编的古诗词是有限的,教师要在教学古诗词时,注重课外的拓展,这对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内容,对于更好地掌握古诗词文化的概貌都是有益的。其中拓展同诗人的作品,不仅可增加学生对不同语言风格的感受力,还可加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和对该作者写作风格的把握。比如,学习课内经典古诗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带动学生学白的其他作品《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后,补充学习《鹿寨》《送元二使安西》;在此基础上,利用班队课、晨会课开展古诗综合实践活动―― “了解诗仙李白” “探访诗佛王维”等,丰富学生的古诗词知识,激发他们不断积累的兴趣,达到以趣生情的效果。
二、拓展学生想象空间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基础教育的中小学阶段,培养学生创造潜能和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我们的重要目的。
课例:全国著名特级教师霍懋征的《望庐山瀑布》,十分钟就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略)
“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于渔”,诗词的学习,在追求精神的愉悦、情感的陶冶,艺术的创造感染与浸润的同时,更要有意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良好思维品质。
三、加强改写训练
在充分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行改写训练,可以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如改写写景的诗,可以用优美的语言来描写诗中的美景,在描述中,自然能调动自身的感官,越多感官的参与,则愈能如临其境,诗人之情自然如自己之情。如记事的古诗,则可以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来想象诗中所发生的事,来想象其中的对话、言行举止、神态、服饰、场景等等。
四、进行拓展延伸
每一首古诗词几乎都有一段浓缩的历史、一个浓缩的生活场景。大部分教师为了巩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了默写、背诵等常用的方式。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也要根据各个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各种形式的拓展练习,增加学生的积累,培养他们对古诗文的兴趣。
1.以诗带诗
如学习了柳宗元的《江雪》一诗,再把张志和的《渔歌子》与之比较阅读。两首同样是写渔者的诗,可通过让学生找找这两首诗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两位文人的不同心境,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2.以诗作文
教师在进行古诗教学的时候,为了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活泼,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诗歌的意境,往往会让学生用画笔画下诗歌的画面。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与其说把情境画下来,不如让学生用文字把所想到的画面写下来。如在学习《小儿垂钓》后,可让学生通过自己对古诗的理解,利用想象把小儿的外貌、神态、语言、动作等用自己的语言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加深了对古诗和诗人情感的理解,文本也因此灵动而富有生命的活力。
五、重视资源整合
边塞诗词范文6
" 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鉴赏题。如何鉴赏古诗词、答好高考鉴赏题,这里从五个方面谈点看法。
一、要熟悉重要作家、作品 重要作家、作品都列入了初高中阶段掌握学习的范围,像唐代的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元稹、杜牧、李商隐,宋代的陆游、苏轼、王安石等人的作品都选入了高中的课本。对于这些名家名作,我们不但要熟悉,尤其要理解这些名作,掌握好写作技巧。因为高考不是离开“教纲”去考学生。纵观近年来高考的古诗词鉴赏题和我们课本中学过的古诗词有着密切的联系。2003年全国高考卷选了王维的《过香积寺》,设题是:“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一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要做好这道题,关键是你平时对课本中王维的《山居秋瞑》理解了没有?选题中的“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与课本中《山居秋瞑》的“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有相似之处。读懂了课本,何怨解不了此题?再看2004年全国考卷的古诗词鉴赏题,入选的是张籍的《秋思》。设题为“试析张籍此诗写了生活中哪个‘寻常’的细节?表达了他什么样的情感?”这道题的设题也没有离开我们的课本。有关诗歌中的细节描写,我们在课本中接触不少,像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的“漫卷诗书喜欲狂”细节,赵师秀《约客》中的“闲敲棋子落灯花”细节,等等。就思乡之情的作品,我们接触就更多,像“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等等。 二、要了解诗词的文体特点和文化常识 中国古典诗歌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由词到曲,有它自身的特点。像诗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分为古诗和乐府,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律诗有五律、七律和排律,绝句有五绝和七绝;词分为小令、中调和长调,曲分为小令和套数;诗的对仗与押韵、律诗的四联名称、词的标题与词牌、曲的宫调与曲牌等知识都应了解。如2003年全国春季考卷,2003年北京考卷都考查了诗歌的体裁知识,两卷分别考查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这一常识2003年上海高考卷就涉及到了律诗四联中的“颈联”知识。 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涵十分丰富,了解一些文化常识,特别是诗歌中的一些意象的含义尤其重要。因为诗歌中的意象往往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的关键。如果我们了解了这些意象的蕴含之意,就能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柳絮”表送别离愁、“红豆”比喻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双鲤”“鸿雁”代书信、“采薇”指隐居生活、“折桂”比喻科举及第、“击楫”指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等等。2002年全国高考卷考查了“折柳”这一文化常识、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卷考查了“雁”这一文化常识,因此了解流派、风格、意象等文化常识很有必要。 三、要懂得按内容划分诗歌种类 掌握诗歌题材,及时分辨“写景抒情诗”、“咏物言志诗”、“边塞征战诗”、“怀古咏史诗”、“送赠思乡诗”的类型,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鉴赏古典诗歌。 写景抒情诗。古人作诗“外师造化,中得心源”,以自然为师,从自然景物中捕捉形象,又要在内心深处引发思想感情,寓情于景。2004年高考重庆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梅尧臣的《东溪》,就是从这个方面来考查的。 咏物言志诗。诗人的志向和品质要表达出来,往往寄托在景(物)上,把景(物)作为咏吟的对象。当然,所咏之物要和所表达的志向品质或形似、或神似。因此,一般诗人所咏之物有比较固定的象征义和比喻义。2004年高考北京卷诗歌鉴赏题选了苏轼的《红梅》。作这道题就应掌握托物言志诗的特点。 边塞征战诗。古诗人有军旅生活者也不乏其人。他们往往把征战生活、征战的感慨融入诗中,我们也就称这些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的诗歌也是高考题入选的范围。2004年高考江苏卷诗歌鉴赏题选了唐代柳中庸的《征人怨》。这是一首边塞诗,诗中的“马”、“刀”与军旅有关。“关”、“黑山”与边塞有关。掌握了这些知识,做这道题也就不难了。 怀古咏史诗。许多古诗人生活奔波,仕途上或升或迁,多有凭吊,凭吊之时往往对古代的人或事,有缅怀,有感叹。古赤壁、石头城、故国等地,是无数风流人物叱咤风云之地,所以诗人往往把自己对历史与现实的感触,融入在他的诗歌之中。赏析这类诗歌,对历史人物与事件、对诗人本身及所处时代都要有所了解。2004年高考上海卷的诗歌鉴赏题选了杜痒的《赤壁》,鉴赏这首怀古咏史诗应该不成问题,因为“赤壁”这个题材是学生非常熟悉的。 送赠思乡诗。诗人送别亲朋好友不免要赠送诗歌,以表情意。诗人远在他乡,也难免有思乡之情,这种情感也就用诗来表达,高考考这类题也是常见的。2003年北京春季高考就是赏析韦应物的《闻雁》和赵嘏的《寒塘》两首思乡诗。2004年高考浙江卷也考了李白的《菩萨蛮》思乡词。
四、要掌握一些鉴赏用语 近年来的高考,古诗歌鉴赏题由客观题逐步转向主观题。2004年各地高考的古诗歌鉴赏题,除北京卷用了客观题外,其他考卷都用主观题。要答好主观题,不掌握一些鉴赏用语,答案就难以做到简明扼要,用语贴切,恰到好处。2003年全国春季高考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这两首诗从体裁上看都属于 。这两首诗都是抒发 。要答好这类题,首先要掌握诗歌体裁方面的术语,如:诗、词、曲、律诗、绝句、七言律诗、五言律诗、七言绝句、五言绝句、小令、套数等;其次要掌握好表达诗歌思想内容及感情方面的术语,如:写景抒情、咏物言志、怀古咏史、羁旅生活、爱国思乡、伤春闺怨、孤独伤感、惆怅寂寞、恬淡闲适、昂扬激愤、忧国忧民、迷恋思念等。 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也是词歌鉴赏的重要内容。诗歌语言鉴赏术语如:平淡、清新、绚丽、明快、含蓄、简洁等。诗歌表达技巧方面的鉴赏术语如: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直抒胸臆、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渲染、烘托、映衬、反衬、化用、含蓄、幽默、象征、联想、以动衬静、以乐写哀、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等。如2003年高考上海卷诗歌鉴赏题有这样一道填空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矗立云间,邻青天,作用是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用到“烘托”等术语。2003年北京卷的诗歌鉴赏题(指出赵嘏《江楼感旧》与崔护《题都城南庄》在写法上的相同或相似之处)要用到“点明主旨、深化意境”等术语。 五、要掌握常见的鉴赏方法 诗的语言是经过诗人锤炼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因此,鉴赏诗歌就得感知妙语,从关键词入手。高考题也多从关键词设题。有一类题叫你找出诗中的关键词并加以分析。如2003年全国卷设题:你认为这首诗第三联两句(“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中的“诗眼”分别是哪个字?为什么?2004年高考福建卷设题:请从三、四句(“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另有一类是叫你赏析关键词,如2004年高考浙江卷设题:古典诗词讲究炼字,请简要分析“空”(“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李白《菩萨蛮》)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2004年高考湖北卷设题:此诗第二联“潮平两岸失”(王湾《次北固山下》),有的版本作“潮平两岸阔”,你觉得“失”与“阔”哪个字更好?为什么?从以上设题看来,平时读诗应对诗人锤炼的词语多多品味。 除了从关键词入手之外,鉴赏诗歌还应从表达技巧入手。诗歌的表达技巧多种多样(前文已列出),有的鉴赏题就是从表达技巧设题的。2003年北京春季卷就设了“这两首诗为什么都写到雁?”这样一道题,要答好此题,我们就得从表达技巧(借景抒情)入手分析。借什么景?抒什么情?诗中写到雁,因为雁是一种候鸟,春秋迁徒,秋天大雁南飞的景象往往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我们不难看出,诗中写雁是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再看2004年全国卷设的题(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也应该从表达技巧入手作答。 当然,鉴赏方法还可以从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生平情况、艺术风格及诗歌的标题等方面入手,这里不一一而论。古典诗词是古代文化史上一座重要的知识宝库。高考试卷离不开古典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