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谈话节目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视谈话节目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视谈话节目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1

同质化和平庸化:谈话节目不幸的相似成因

托尔斯泰有句经典的名言:“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不过这句话用在电视谈话节目中恐怕就要反过来了。在追求收视率的过程中,原本百花齐放、特色和定位都很鲜明的谈话节目,在一段时间的运行过程中长得越来越像了,你总是能够在不同的谈话节目中找到另外一个谈话节目或多或少的影子,一些本应根据主持人的不同,节目定位的不同而特别定制甚至量身打造的谈话节目,在开播伊始还都保持着自己的鲜明特征,可是经过一段时间运行之后,不同的谈话节目之间,甚至是同一电视台同一频道的谈话节目之间的界限也都越来越模糊了,是真的囿于收视率压力?还是我们栏目制作人队伍忘记了节目的初衷?在一个共同的大播出平台上,相同的嘉宾资源,雷同的谈话情节,相似的节目样式,共同的话题要点,如此“学习和运行”下去,最终的结果恐怕就是“不幸的节目都有相似的死亡成因”。

现在,一些谈话节目以贴近百姓为名而丧失其肩负的社会职责和文化功能,混淆了平民化和平庸化的概念。如果电视的平民化一旦变成了平庸化,就会导致电视越来越没有文化,丧失电视的文化本性,让有文化的观众疏离电视,让电视人进一步追求无聊,这是最可怕的。其实电视观众对节目的喜爱有其固有的层次,一味热闹庸俗的节目并非就是他们放松身心的收看内容;其次,电视内容的平庸化会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的狭隘,让百姓习惯性沉浸在媚俗的庸碌状态中,不思考,缺文化,这也是很可怕的;再次,电视如果被庸俗化的节目充斥,将会丧失文化自然属性在电视领域的占领和扩张,会让电视丧失和其他文化媒体竞争的根基,特别是和新媒体的竞争,这对于它自身生存也是危险的。

“神州音话”节目的舍与得

平庸化和平民化不是一个概念。我们鼓励贴近百姓的平民化路线,并不意味着和等同于节目内容肤浅低俗,没有深度,没有文化内涵。以我自身的工作为例,在北京电视台文艺中心,我管理和制作的“神州音话”节目,在一段时间内,这个节目曾被人质疑,认为亲切有余而文化性不强。栏目整体变革似乎迫在眉睫,究竟怎样才能达到别人所说的文化性呢?我和节目组的同志们多次研讨后认为,“神州音话”在质疑声中一直保持了收视率的增长,一定有其成功的要素。而被质疑没文化的“神州音话”拥有那么多忠诚的观众的喜爱,是我们的节目没文化还是观众没文化就喜欢这样的节目?究竟什么是电视的文化性?

1996年诞生的“实话实说”在中国展示了全新的谈话节目方式。从节目态势上说,它并不是中国独创的谈话节目,因为它实际上模仿了美国的脱口秀节目。但是,好在它在本土化的创造上非常成功,加上一个完全颠覆主持人形象概念的崔永元,所以一经播出,大受观众的喜欢。在随后的几年中,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纷纷涌现。而“实话实说”也经历了几易主持人的变动,在继任主持人中,从学识上,阿忆是北大博士,崔永元自比不上。可对于一个栏目来说,崔永元就没有阿忆有文化品位吗?崔永元有他特有的北京市民那么一种平民文化特征,你会把他当成你街坊的大小子,也可以把他当成你可信赖的好朋友,能够被人如此亲切地去信任是件非常难得的事情。就像买东西,买贵的不如买合适的。栏目的文化品位针对于她的受众来说,合适就好。

高雅知性是一种文化,亲切平民也是一种文化,即使是“对话”这种面向精英小众群体的对话节目,也开始关注以平民视角探讨话题。毕竟,在情商的概念上,情感沟通达到共鸣,文化品位就会有共知。好的谈话节目一定有一个好的主持人,一个好的节目主持人是一个谈话节目成败的关键要素之一。围绕主持人打造一种契合的文化品位,对于电视谈话栏目来说至关重要。这就是所谓主持人的气质和节目气质的结合性问题。

“神州音话”主持人的特点就是亲民文化,那么一切就要围绕亲民文化做文章。在这个问题上,“神州音话”的舍得意识非常明确――坚守自己的亲民特征,把拿来的经验先消化吸收,能够和主持人契合和栏目契合可以学习,如果不合适,坚决丢弃,不要舍不得。在深刻研究和分析之后,栏目没有盲目追求改版让自己显得有人家说的那种“文化”,反而继续坚持和强调主持人气质和节目气质相契合的成功要点。不属于我们栏目、我们主持人的语言和设计,不符合我们风格的内容和制作,我们都坚决舍去,“舍”与“不舍”以最利于、最适合于节目而定。

当然我们也还要明白什么该舍什么不该舍,要明白“舍”一字与“得”一字的乾坤奥妙。“神州音话”在改版前叫“神州音画”,那时文化属性太强而谈话属性较弱,因此,改为“神州音话”,一个“话”和“画”,一样的发音却有着不同的节目属性和内容倾向,可是改版后,以说话为主,真正靠近谈话本身属性的形式和内容结构方式是不是就会淡化了其谈话节目的文化属性了呢?恰恰相反,因为我们坚守了亲民文化的特征,那么,舍了一个运营多年的节目样式和思维定势,舍了一个用了多年已经有很多固定收视群的栏目名字,但是得了一个更贴切主持人特征的谈话风格,那么一字之舍就很必要。果然节目在改版后收视持续稳定上升。

走“三温路线”舍明星大腕

谈话节目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谈话节目不仅在嘉宾选择上相同,甚至嘉宾故事,讲述方式和手段也是互相模仿,第一个使用者如果效果很好,那么再次使用毕竟会有捷径可循。对于我们节目组,是直接拿来变化一下包装推出,还是抵御诱惑,坚守原则――不符合自己节目宗旨的节目宁可放弃,也不盲从。“神州音话”选择了后者。不仅如此,我们还对自己提出更高要求,要切实处理好深度化内容和平民视角间的矛盾。在策划先期阶段,我们展开头脑风暴。在设计问题上避免封闭型问题,在结构形式上要懂得舍和得,要抛开一切繁琐的、华而不实的设计,要掌握朴实的、真实的真情故事,尽量设计开放度较大的问题,扩大现场的深度延展。在内容阐述上要增强人文关怀。我们这里强调的人文关怀,是在我们的“三温路线”(温馨、温暖、温情)基础上,扩展故事的人选和故事的内涵。那些有着特殊人生经历但不是明星的人,那些有着感人情怀但不是大明星的嘉宾,那些有着和普通百姓有很强烈情感共鸣的人物,都将会成为我们邀请的嘉宾对象。这些贴近市民、贴近人心底最柔软部分的温情故事,才是最能打动人的。腕小不要怕,但要故事讲得精彩;普通人不要怕,但要有特殊的打动人心的人生经历。话题和人物平实不要怕,但要有创新的策划思路。

在层出不穷的各式谈话节目竞争中要想保持一种上升态势,不仅要保持好的收视率,还要在节目的社会美誉度和电视人的社会职责上承担义务,电视人还要在信息的加工制作上下工夫。由于现代媒介种类越来越多,嘉宾独家资源的获得越来越困难,所以,目前各种媒体间、各种节目间的信息重复率越来越高。在这种情况下,节目竞争除了比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信息传播的现场性以外,更重要的是比信息资源的处理能力或是加工能力。我们一直强调节目的策划先行也就是这个道理。作为周播节目,既然在播出时效上不占优势,那么,相同的节目资源,不同的节目视角和制作手段,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实话实说”在最初的强大策划班底也是他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用舍得意识来处理信息资源获得与制作的关系,常常会让我们节目组的成员有“柳暗花明”之感。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2

综观国内外大量的电视谈话节目,话题结构一般采用两种方式: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和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

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

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是指电视谈话节目每个话题单位保持一种平行、并列的空间关系的结构形态。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往往呈现为板块或者块状状态,因此,又可以称为板块或者块状展开的话题结构。它具有以下三个特征:一是内容以板块为单元,单元内的容量比较大,但单元的数量比较小;二是板块之间在内容上相对独立;三是板块之间有时是独立的,带有跳跃性特征,有时会自然过渡。比如《艺术人生》播出的《成龙传奇》就采用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从嘉宾的传奇经历及成就、成功之路的介绍,对生命、家庭、爱情、亲情、金钱的态度以及男人的责任等几个板块来展开话题,虽然在每个单元里可能采用了渐进式结构,但节目整体是采用并列式结构展开话题。

《杨澜访谈录》里对赵本山的访谈《我与春晚十九年》,节目时长45分钟,但是节目过程中又通过广告和下节预告将节目整体划分为四个小单元,每节约十分钟,明显地采用了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赵本山辉煌的事业和丰富的人生经历需要这样的结构来承载和梳理,需要传者有选择、有焦点地将典型事迹呈现给观众。没有选择和组织的话题交织在一起,“东一榔头西一棒”,不但无法使谈话深入,还会令观众迷惑茫然,抓不住重点,失去收看节目的兴趣。该期节目围绕着“我与春晚十九年”这一主线,编排了四个单元:赵本山带徒弟上春晚的成功和压力,赵本山自己通过上春晚的人生转折和创作思想的变化,赵本山与二人转的深厚情结和积极推广绿色二人转,赵本山如何经营刘老根大舞台和管理手下的一帮徒弟。这四个单元在内容表现的焦点上有一定差异,通过平列展开的结构进行划分,使编者在叙事上更具系统性和针对性,主持人在引入话题和深入话题时更加清晰明确,观众也可以在赵本山纷繁芜杂的人生经历中从四个有代表性的不同维度去深入了解赵本山的所作所为和所思所想。单元组合亦讲究叙事艺术,善于设置悬念,引起观众兴趣。在各单元的过渡之间,通常编者都会针对下节内容提出一些问题,吸引观众的兴趣,保持他们的注意力,并且营造一定的情境,引领他们进入具体的情境以启发思考。节目中间通过画面切入、音乐起落、解说旁白,通过电视视听元素的合理组合,使得整个节目自然分成四个小段落,虽具有一定的跳跃性,但不显生硬,不但能够消除节目形式的单一,增加传播内容的丰富度,还能形成一种有致的节奏,缓解观众的收视疲劳。

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

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是指各个结构单位的内容之间,通过层层递进、逐步深入地切入,保持一种前后相继的不可逆转的逻辑关系、时间关系、空间关系、程度关系的一种结构形态。渐进式结构往往呈现出线性结构形式,并表现出三个特征:第一,叙述单元容量小,内容相对比较零碎,但单元数量较多;第二,叙述单元之间有一定联系,成为一种线索关系;第三,叙述单元之间有过渡性连接,不是大幅度切换、跳跃。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又可以划分为逻辑渐进展开结构、时间渐进展开结构、空间渐进展开结构等。使用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符合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规律,也符合电视谈话节目的线性特征。

在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的引入和推进往往按照穿插于谈话过程中的背景介绍的节奏进行,通过主持人的提问引入话题,通过嘉宾的回答确认话题,在主持人和嘉宾的互动过程中展开和推进话题。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电视谈话节目在整体上使用平列或渐进式话题结构,但是这两种结构会交替运用,或在平列的模块中的单一模块会采用渐进式模块,或渐进式结构的局部又采用平列样式的方式进行材料的排列。

《杨澜访谈录》中对赵本山的访谈《我与春晚十九年》,整体上采用的是平列展开的话题结构,但在具体单元中仍采用了渐进展开的话题结构。例如,第二单元就是通过时间渐进展开结构来梳理和介绍赵本山的成长经历和创作历程。从幼年失母的农村小子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一举成名和轰动东三省,再到1990年登上春晚舞台赢得更大事业辉煌的重要人生转折,进而介绍赵本山登上春晚舞台后的历年创作经历和创作感受。从1990年的小品《相亲》直到《昨天 今天 明天》之前,作品基本以说口式为主;而从1999年的《昨天 今天 明天》开始,他的表演更加自然、节目形式更加流畅、作品风格更加轻松,相较于过去的作品,是一种颠覆和进步;而2001年的《卖拐》,作品又呈现一种寓言、讽刺形式;2009年的小品《不差钱》更是反映了赵本山的创作思想――快乐是我们最大的主题。这一单元基本都是以时间渐进的结构来组织内容,观众仿佛随着节目的进行同赵本山一起成长,感受他在成长过程中跋涉的艰辛和收获的喜悦,了解他春晚十九年来创作思路、选题和语言风格的发展变化。事实上,平列与渐进结构的综合运用,使电视叙事更加生动从容,更加具有条理性和层次感,同时也契合了观众的思维方式和接受心理。

与日常生活的谈话相比,电视谈话节目的职业话语特征使话题结构在展开的过程中具有逐级推进或者平列展开或者二者融合运用的话题结构特征,使电视谈话节目的话题结构更具完整性和条理性,有助于形成层层相连、环环相扣、浑然一体的话题结构。

结语

在激烈的电视竞争中,合理有效的话题结构对于电视谈话节目提升自身的质量和竞争力尤为重要。为此,电视谈话节目在内容上讲究疏密相间、错落有致、富有悬念以及重视典型生活细节的同时,还应该将这些内容有机串联和架构,形成整体传播效果。话题结构不但反映了创作者的创作意志,同时也是创作者与观众潜在交流后的抉择结果。这要求电视谈话节目创作者进一步深入研究电视谈话节目的结构形式,建构起更具条理、叙事更为清晰的话题结构,实现电视谈话节目更大的传播效果。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栏目责编:邵满春

参考文献:

1.熊忠辉:《广播电视节目形态解析》,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年版。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3

关于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观点,本文采用叶子对电视谈话节目的界定方式,即访谈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专访节目形态和谈话节目形态的统称,本文把研究范围界定在谈话节目中,即“由主持人邀集嘉宾及受众,围绕公众普遍关注的重要问题,在轻松和谐、平等民主的氛围中展开讨论的群言式言论节目。”从该定义中可以看出,电视谈话节目作为电视节目具有大众传播的属性,同时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交谈又带有人际传播的特点,因此严格说来,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大众传播中融合了其他传播类型的节目样态,但这种融合到底是“大众传播的人际化”还是“人际传播的大众化”。理论界存在着争议。同时,也有观点明确指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人际交流和日常生活的人际交流有质的不同,上述两种表达似乎过于简单,并没有体现电视谈话节目的本质属性。

从严格意义上讲,电视谈话节目包括制作过程和播出过程,前者以传播为目的,后者是传播的真正实现,是大众传播,但传播的效果则直接决定于节目的综合制作水平。因此。孤立地对播出过程进行分析显然是不全面的。本文拟对电视谈话节目的全过程以及参与各方的传播关系进行细致的梳理,对其本质进行分析,从而概括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找到电视谈话节目实践中出现的某些问题的根源,并探讨其解决办法。

我们先来分析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过程。

制作过程一般包括前期筹备、谈话现场录制和后期剪辑制作三个紧密相联的阶段。谈话节目的前期筹备是确定话题、设计谈话内容、选择节目表现方式等,这个阶段是由策划、编导和主持人等共同完成的。现场录制是节目的真正实施过程,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的谈话交流通常以“准直播”的方式进行(大多数的中国电视谈话节目没有采用现场直播的方式播出),有浓重的人际传播色彩。一般的谈话节目录制两到三个小时,而播出只有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之间,所以,编导要对现场的谈话进行浓缩,并保证节目仍具有“现场谈话”感觉和氛围,这就是节目的后期剪辑制作。

很明显,谈话节目制作是组织行为,目的就是制作一档可以播出的节目。它有严密的前期策划和管理,节目内容、节目形态、节目时长、嘉宾的选择、话题的选择、谈话的方式、谈话的节奏、话题的走向等,都是在一定的规划下进行的,而且,在后期制作时也要遵循预定的原则和规划。这一前一后的规划和删削也决定了电视谈话现场的组织传播特征。在电视谈话现场,主持人、嘉宾、现场观众的谈话是以制作节目为目的的,也形成一个组织,有强烈的目的性。尽管现场交流是没有文稿的、即兴的、面对面的,反馈及时的,但主持人和嘉宾的交谈不仅仅是说给对方听的,也是为了谈给现场观众听的,更是说给电视机前的听众的,这与人际传播的自发性、随意性、自由性的特点有明显区别,二者不可混同。另外,由于电视谈话节目是在大众传播平台上的播出的,这对它的可视性、艺术性、思想性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综合电视谈话节目制作播出的全过程,其传播模式可以定义为组织传播通过大众传播平台的延伸——公开交谈的艺术展示。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的传播模式决定其谈话现场的特定场景和氛围。传播过程的展开依托一定的社会场景,“社会场景形成了我们语言表达及行为方式框架神秘的基础”,。人们在不同的社会场景中会有不同的举止、或受到所在的地方和参加者的影响,场景的区别会影响到传播过程的结构和性质。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谈话现场来说,正如张颂先生提出的,场景是“实境”与“虚境”的结合:主持人在和现场的嘉宾交流是实境;通过媒体平台和大众交流是虚景。对此,约书亚·梅罗维茨也有类似的表述,即媒介平台使“表演的社会舞台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社会场景”,谈话现场是物理场景。媒介创造出的是“信息场景”。谈话现场的这种虚实结合的传播场景构筑了新的交往模式和传播模式。生活中面对面的谈话是没有虚境的,交流对象总是可感的,确定的;电视媒体给电视谈话节目增加了“虚境”,而对这个“虚境”的感知和把握往往体现了一个主持人的职业素养。崔永元讲过自己早期作为主持人参与《昨日童星》节目录制时的一个疏忽:“有个嘉宾说到张嘎子,我就想去看照片,上去了,把照片拿下来,自己看看,再给了别人”。如果是普通人际交流这一系列动作毫无问题,但当时导播立即指出,作为电视节目主持人,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把照片拿过来,在镜头前展示一下”,“让大家看完以后,再拿过来给观众”。显然,这个所谓的疏忽就是忽略了电视的特性,没有顾及到场外观众对看照片的视觉需求,只让自己和现场观众看清楚实际上并没有达到节目的传播效果。媒体创造出的这个信息场景从本质上区分了生活中的传播和大众媒体的传播,即使被大家认为是最像生活中面对面传播的电视谈话节目也从本质上和生活有了距离,不仅多出了一个信息场景,原来的物理场景发生了质的变化。这两个场景不是简单的相加,而是杂糅在一起互相影响制约。虚境传播决定了实景传播的性质和目的,实境传播是虚境传播目的的执行。

电视谈话节目现场传播关系也是复杂的,是一对对传播关系的有关联的叠加形成的一个系统的传播的网络,是一个组织传播的现场。“是否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参加信息交流,是区别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的关键所在。”每一个参与谈话的人员是作为节目的一员参与其中的,作为节目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和场外观众进行交流。我们可以用图来显示谈话现场的人员状况:

如图所示:左边的平面代表电视谈话节目录制现场,右边的平面代表场外观众接受信息层面,在这个立体三角形中,先是谈话现场平面有三组一对一的传播关系:主持人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嘉宾现场观众;每组传播关系又和剩下的那个倾听对象形成了新的传播:主持人和嘉宾现场观众、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嘉宾、嘉宾和现场观众主持人,这六对传播是有及时反馈的,沉默、掌声、笑声、语言都是反馈的形式。再看连接两个平面的传播关系,两个平面之间听不到反馈。每一个现场的人员组成元素都会单独向观众传播信息:主持人受众、嘉宾受众、现场观众受众;而现场的每组交流又会共同向观众传播信息:主持人和嘉宾受众、主持人和现场观众受众、嘉宾和现场观众受众,最后现场所有成员集体和受众形成了传播关系:主持人和嘉宾及现场观众受众。可以看出,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关系实际是两个交流过程的嵌套,即现场构成的每对交流关系又通过电视平台和场外观众构成新的交流关系,正如卞之琳《断章》里描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谈话现场,各参与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同时话语权也有不同的等级。这也是组织传播的特征,因为人际传播过程中传受双方往往是平等的。虽然主持人、嘉宾和现场观众都参与节目的录制,但是他们节目参与的程度、在节目中的地位、话语权力大小是不同的。在谈话过程中,主持人始终掌控着谈话的主动权,控制着话题走向。他有提出问题,适时转换话题、打断谈话的责任和权利。比如崔永元曾在不同场合谈过他如何打断谈话而不伤害观众的妙招,当然他这是以一种巧妙的方式表达拒绝,但这并不代表他就可以拱手让出谈话现场的控制权。嘉宾则只有决定是否回答的权利;现场观众为了配合节目的录制,也只能在主持人同意的情况下才拥有话语权。

在分析了电视谈话节目制作的全过程以后,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谈话现场是整个节目制作流程的一部分,并且受其传播模式的严格制约。电视谈话节目不是把私密的人际交流公布于众,而是“将已经是公开的事情变得更加公开。”正如约书亚梅罗维茨所解释的:“‘公开一公开’的事件是指那些在电子媒介的帮助下超越了空间一时间的范围,每个人都可能接触。”。因此,只分析谈话现场的面对面是不全面的,“大众传播人际化”和“人际传播的大众化”观点显然都有只针对谈话现场这个片段,都有一定的片面性。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将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概括如下:电视谈话节目作为一种组织传播,其传播方式组织内和组织外传播两个部分,谈话现场是组织内传播,而组织外传播就是大众传播。大众传播规定着谈话现场组织传播的目的;根据大众传播的目的。电视谈话节目的制作流程有充分设计和规划;传播场景是对策划文案的一定程度的再现和灵动发挥,传播场景中每个个体都是节目制作团队中的成员,依照大众传播目的的规定性,以组织中的特定的身份进行沟通,享有与特定身份相联系的权利和义务。

认识清楚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模式对提高节目质量有重要启示的。

节目组的品味决定着谈话现场组织的氛围。谈话现场组织虽然是经过策划团队和主持人反复商定的结果,但是这个临时组织常常只存在几个小时便被解散了,伴随着强烈的灯光的炙烤,录像机的监控,让这些关系复杂的成员畅所欲言,形成融洽的交流气氛,难度可想而知。对谈话现场组织的有力支撑和掌控其实更多地来源于现场背后的团队的力量——节目组。组织“能创造意义,具有价值观和规范,因其共同的事件和仪式而代代相传”,所以一个组织本身就是一种文化。崔永元多次谈到《实话实说》节目组的“人文精神”,认为这种组织文化才是节目品位的保障,电视谈话节目的传播品味不是在谈话现场形成的,不是靠技巧支撑的,它更多地来自整个节目团队的文化品味。《艺术人生》的制片人王峥在谈到团队精神时总结为“用艺术点亮生命”,这是他们整体制作群体的价值取向的体现。通过屏幕我们看到的是谈话现场的气氛、格调,但实际上反映了整个节目制作集体的品位。既是策划又当过谈话节目主持人的阿忆说:“主持人临场把握固然重要,但幕后方案的力量是决定因素,它可以限制明星嘉宾的矫情和嚣张。这种结构非常像是,幕后预案布好沟渠,主持人像个拿铲的农民,嘉宾的话语水流沿着预定沟岸行走,遇到临时阻塞,农民就用铲子轻轻疏导引流。”

谈话现场的组织气候影响着节目品位的体现程度。普尔和麦克菲把组织气候定义为“不断由成员间的相互作用产生和再产生的集体态度”,在谈话现场,组织气候就是指谈话的氛围,这是一种看不见、说不出但是可以感觉到的氛围,它会对淡话参与者的心理起到某种暗示作用。现场气氛的和谐融洽程度决定了大众传播的效果。谈话气氛不仅感染着现场参与者,还能延伸至屏幕外,吸引电视机前的观众。在这个临时短暂的组织中,任何一个交流方都是良好交流氛围的缔造者,只不过其间存在权限、功能的差别罢了。主持人要善于激发嘉宾的自我表露的欲望,善于在嘉宾之间、嘉宾与观众之间斡旋,使各种声音、各种观点充分表达,崔永元无疑是调节现场气氛的高手,而《对话》节目高素质观众的参与对现场水融的氛围的形成功不可没。

以上两点,应该作为电视工作者打造优秀电视谈话节目的参照。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4

关键词:电视谈话节目;生存;发展

中图分类号:G2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1)04-0088-02

谈话节目是当今社会比较常见的电视节目形态之一,它以面对面人际传播方式,通过电视媒介还原日常谈话状态,通常由主持人、嘉宾在演播现场围绕话题展开即兴、双向、平等的交流。谈话节目最早在美国开办,1993年引进我国。《实话实说》的举办成功,电视谈话节目如雨后春笋,竞相破土而出。据统计,1999年底国内谈话节目已有70多个,到2000年底猛增到170个。

谈话类节目作为中外电视荧屏上一种重要的节目形式,它给社会带来了重大影响。人们除了保持对名人、明星的关注和兴趣外,更加关注自身的生存状态和自我价值的实现,从而表现为对普通人生活和命运的关注,观众更喜爱在荧屏前看到普通人的故事,希望能够说出属于自己的“声音”。

一、我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四种基本类型

(一)聊天式谈话节目。如《锵锵三人行》节目,“意识流”般的侃谈,虽然不太适宜内地,但无疑更接近日常“聊天”的本来面目。

(二)访谈式谈话节目。这类节目类似于人物专访,是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交流,不同的地方是主持人也要把自己的观点和见解亮出来参加探讨,比如《名人面对面》,《艺术人生》。

(三)论辩式谈话节目。陕西电视台的谈话节目《开坛》以社会上出现的新思潮、新现象为话题请有关专家讨论或辩论。凤凰卫视的《一虎一席谈》,每周针对社会热点话题,胡一虎与当事人、各界学者及专家一起各抒己见,发表精辟的见解。

(四)单人独白式的谈话节目。这类节目大多能引起观众亢奋的话题,如:《文涛拍案》,《时事亮亮点》。主持人将观众关心的话题,用夹叙夹议的形式,用慷慨激昂的语调说出来,在观众中引起共鸣,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电视谈话节目现状

目前电视荧屏上的谈话节目很多,有些令人应接不暇,可以说中国电视进入了一个众语喧哗的时代。但真正有生命力和人气的谈话节目却寥寥无几。谈话节目是招致非议最多、令观众失望最多的电视节目形式。究其原因有如下几个:

(一)缺少特色

《实话实说》成功之后,很多节目总以《实话实说》和崔永元为模仿克隆对象,上演着东施效颦的闹剧。然而“克隆”成功者却寥寥无几。原因很简单,“克隆”缺少特色,没有个性,没有味道。模仿抄袭过于严重,缺乏创新,缺少精品。

谈话类节目的定位不准,直接导致节目没有自己的特点。对于大众传媒来说,有定位意识并不困难,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常常对自己定位模糊。定位模糊的栏目, 在信息传播逐步分众化的今天, 将越来越不被受众接受,甚至有可能最后被逐出传媒市场。 要不就是全部定位于情感,过于宽泛――没有自己的特点,没有针对性, 要么就是定位过于狭窄,无法留住受众。

(二)为做节目而表演,缺少纪实性

当前谈话节目还有一个“致命伤”就是真实感的缺失。真实感体现在交谈中是说真话,说实话,体现在现场就是观众情感的自然流露,任何做作的行为都与谈话节目的本质属性相违背。现在一些栏目,观众的笑容是假的,掌声是假的,甚至还有一些节目的工作人员扮成“托儿”混进观众席里,这样的节目丧失了“真实性”,使得节目内容过于完美而失去了观众即兴发言所可能产生的“亮点”。“即兴”是电视谈话节目的生命。 电视谈话节目的最佳形式应该是“现场直播”。在现场直播中, 嘉宾、主持人、现场观众的一切言谈、反应都是原汁原味、未经修饰的, 同时, 现场直播能为场外的观众带来“现场感”, 参与的意愿更强。

(三)选题缺少观点的碰撞

电视谈话节目中,话题是节目的主要内容,也是节目的核心。但目前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一般化,视野狭窄,缺乏鲜明的时代特色,节目没能给人以深层次的启示或是心灵的共鸣。这说明在选题上没有下很大的功夫,没有深入的调查研究。如果说“谈什么”这个基本问题没有解决好,那么谈话节目便会形同空中楼阁。《实话实说》节目的选题大多是软题材和“小”视点,诸如:吸烟、早恋、房子问题等等。就话题的贴近性而言,自然无可挑剔。但这样极容易给电视谈话节目的选题套上固定模式,似乎这种节目就局限于家长里短。那么家长里短的各种类型谈完了,就有山穷水尽的感觉。

三、电视谈话节目选题的技巧

要拓展话题范围又要防止求全求大,就更要在选题的技巧上下些功夫。今后的路该怎么走,初步提出以下看法:

(一)正确定位,打造品牌

中国电视谈话节目要开辟出更大的生存空间,就要求电视制作者从节目诞生的那一刻起就要强化打造“品牌”的意识,形成自身节目的独特风格,在观众心中形成一种认同感和一定的品牌效应,以差异取胜,走“个性化”发展之路。

(二)主持人选拔有待改变

谈话节目办得好与否,主持人起着很大的作用。现在大部分谈话节目的主持人在知识结构,社会阅历,幽默感这三方面都显不足;说话的内容没有新意,套话很多,受众感到乏味。因此,一定要搞清观众们到底喜欢什么样的主持人。要有国际视野,有和国际沟通的能力,单是院校是培养不出主持人的,优秀的主持人是在实践中培养出来的。主持人主持节目的内容是广泛的,牵扯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主持人的知识面也要广泛,不一定是学播音的,他有可能是学气象的,也可能是学医学的,应“英雄不问来路”。主持人既要当主持人,又要像一个普通人,太正经不行,会对人产生压力,太平实也不行,和观众一样,观众也不接受,也就是要有个性。

(三)嘉宾选择应有代表性

谈话节目要取得预期效果,嘉宾和现场观众的选择也是十分重要的,不能像以前那样:坐在演播室中的不是这个“名家”,就是那个“名流”;屏幕中与主持人交流的要么是“星”,要么是“腕”;他们说的是大城市的流行话语,侃的是当前风行的社会时尚,电视话语单一,使占人口大多数的普通百姓丧失了在媒介中说话的权利和属于自己的话语空间,而应该选择富有代表性的各行各业人士,九流三教,无所不包,尽量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将问题谈透谈深。特别是论辩式谈话节目,更要看嘉宾是否有“谈资”,有“谈技”,且各位嘉宾应持不同的观点这样才能有交锋。

(四)话题要小而具体

电视谈话节目必须进入目标市场再细分,走窄题化道路,细分市场关键是话题的再细分,即话题小而又小,越具体越好,话题定位越具体就越能锁定这部分受众,以至每到节目播出之际,具有“约会”意识的这部分受众成了“常客”。很多的谈话节目的话题设定的深度和广度上也存在不足。大多都停留在物质层面,精神层面的探讨不多。

四、打造受到大众欢迎的电视谈话节目

作为陕西电视台双语谈话节目的编导,我做谈话节目已经8年了,在此我想分享自己的一些心得。我们的话题主旨基本上是围绕中外文化的差异,受众大多是大专院校的学生,公司的白领和在西安的外国人,他们的教育水平是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我们曾采访了几百位来自不同领域的中外嘉宾,而往往收视率最高的时候是那些普通人的动人的故事,冒险的经历,还有名人的访谈。从这么多年的谈话节目制作经验我总结出了一些谈话节目的心得。一般认为,对于电视谈话节目的观众来说话题是至关重要的因素。我们曾经作过由美国电影“断背山”所引发的讨论,邀请中外嘉宾由这部电影畅谈中外的同性恋现象,可以说这期节目是以话题取胜的,收视率当时在陕西卫视的第三名。然而能获得收视率的又一个亮点就是,被访谈嘉宾的知名度,即名人效应。去年被称为“最土的谋女郎”――魏敏芝从美国的夏威夷大学毕业回来,拍摄有关她成长的纪录片,我们有幸邀请到她和他的美籍华人老公,畅谈她在美国的经历和甜蜜的家庭生活,由于主持人和他们的年龄相仿,谈话的气氛非常轻松活跃, 让大家看到了一个和当年电影中完全不一样的成熟,自信的女孩,这样的人物让观众带着好奇、羡慕、惊叹等心理收看,一定不会轻易离开,其实魏敏芝本身就是一个受大家关注的新闻话题。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普通人谈他们不平常的经历,一个来自新西兰的离异的白人女士和比他小10多岁的来自非洲的俊朗的黑人小伙通过网恋相识,相知,并在西安登记结婚。我们邀请他们来讲述恋爱经历,在这期节目大量的穿插了他们的生活镜头和照片。外貌普通,身材较胖的白人女士拥有甜美的歌喉,她弹着吉他动情歌唱,而黑人小伙载歌载舞,两人不时的接吻相拥,让人感叹网络的神奇,爱情的伟大。本期节目在卫视的收视率达到第一。这期节目成功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大家关注的网恋话题,二是外形差异很大的一对恋人做嘉宾。一项有关美国电视谈话节目的受众调查表明,73%的观众认为电视谈话的话题是决定收视率的最重要的因素,从以上几个例子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然而除此之外,主持人的个人魅力,谈话场景的设计,灯光,机位都是影响一个谈话节目成功与否的因素。在这些方面独树一帜的是凤凰台的“锵锵三人行”。这个节目最初的设计是新闻类的评论节目,但是经过窦文涛的演绎之后,变成了一个娱乐性很强的“另类新闻漫话节目”。每次节目的嘉宾以个人感受为主,天南地北,海阔天空,无所不聊,没有单一的主题,没有固定话题,不讲大道理,就是几个朋友聚在一起享受聊天的乐趣。然而这样一档谈话节目却收到大众的广泛欢迎。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其一,虽说没有固定话题,可谈论的全部是社会热点,其二,嘉宾都是演艺界和文化界的精英,主持人引导嘉宾发表富有个人色彩的大胆的言论。其三,窦文涛的个人的魅力。这个以神侃出名的主持人既是话题引导人,又是话题讨论参与者,他的语言风格看似随意,却有着严密的逻辑内涵,能把一些严肃的话题生活化, 将娱乐元素注入时事话题是这个栏目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谈话节目的制作成本较低,制作周期短是它的一大优势。在全球政治,经济形态不断变化,人的心态也在不断调整的今天,电视谈话节目需要从抢占空间进入对社会心里的满足阶段。我们期盼它真正成为传播信息,沟通情感,慰藉心灵,实现公共话语权的一个重要平台。

参考文献:

[1] 郭晋晖.“脱口秀”在中国―试评近年兴起的电视谈话节目[J].文艺争鸣,2002(2).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5

【关键词】谈话节目 电视主持 创新

电视谈话节目在西方已经活跃了二三十年,在中国也有了十几年的发展历程,电视谈话节目以其低成本、大容量、制作便利、涉猎面广泛等优势成为电视媒体构成中充满时代活力,同时也是最具电视媒体特点的节目样式。仅以我国为例,十几年间,从《实话实说》到《对话》、《时代智商》、《财智人生》、《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背后的故事》等节目不断涌现,然而,在众多的电视谈话节目中,如何在思想文化品位和收视率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使谈话节目成为热映荧屏的电视精品呢?怎样进行创新,才能使节目成为“常青树”,吸引住受众的眼球呢?

在节目的创新方面,欧美电视媒体无疑是最有代表性的开拓者。他们的投入巨大的资金和人力,分析研究市场,分季推出一部部创新节目,不仅在西方引起了轰动性的收视效果,而且通过将模板出售给其它国家,同样也取得了极高的收视率和市场竞争力。因此国内的很多电视节目也开始学习和研究境外节目的新形态和制作方式,从而更深刻、更合理地把握这些差异,找到我们电视节目自身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从而找到改版和创新的方向。

一、 嘉宾选择:从“参与者”到“当事人”

在国内的众多谈话节目中,所邀请的嘉宾要么是名人,要么是专家,他们在节目中不是讲述事件中究竟发生了什么,而是主要作为旁观者,以旁观者清的姿态去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和建议,新闻的过程主要由小片来代替呈现,这样的效果必定会大打折扣,而《奥普拉·温弗瑞秀》中经常会邀请一些家庭妇女或者一些未成年的问题少年,他们虽然没有舌绽莲花的表达能力,但却作为“当事人”以身说法,在真实完整的述说中,让观众犹如身临其境般感受到了整个事件的由来和经过。由于新闻当事人各方都站出来表明自己的观点,嘉宾也会因各持己见而常常争得面红耳赤甚至中途愤然离席,尽管如此,激烈的现场气氛足以吸引更多的观众。相反,我国的谈话节目却始终保持亲切、平和的基调,很难有这样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当然选择嘉宾也相当重要,其经历、思想、性格、谈吐等是否能吸引观众、引起共鸣,直接关系到节目的收视率和播出质量。人物是否有影响力?人物是否有个性特色?人物会有哪些精彩的生活片段和人生感悟等,都是编辑主持人费尽心思首要考虑的问题。

二、打造金牌主持人

在欧美电视节目中,主持人都是经过精心包装打造的,他们会让主持人在各种活动中占据焦点位置大放光彩,增加主持人在活动中的曝光频率,这自然会吸引受众的眼球,从而也提升了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主持人的个性在节目中去发挥和延伸。

美国的电视台非常注重主持人包装,大多选择具有独特风格的“明星主持人”,并且直接以主持人的名字来命名,如《拉里·金直播》《奥普拉·温弗瑞秀》等。在2000年3月30日美国广播公司(ABC7频道)播出的一期《奥普拉·温弗瑞秀》,奥普拉以其特有的低沉的女中音开始了简短的开场白:“各位,今天我想让诸位做家长的朋友考虑一个问题——你是否知道你的孩子是不是患有抑郁症?首先我们让几个遭受这种痛苦的孩子和我们谈谈那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简短的两句话马上将观众的兴趣调动起来,毫无拖泥带水的感觉。在我们所见到的温弗瑞的节目中,很少有冗长的开场闲聊,一般都直奔主题,让具有冲击力、感染力的事实首先占据观众的第一兴奋点。她的这种开场处理方式其实有点接近新闻报道的手法,与大多数同类型的脱口秀主持人的风格迥然不同。

在节目的制作中,首先,从节目固定的宣传片中要充分展示主持人的形象和特质,让即使没有时间收看完整节目的电视观众也能通过宣传片记住主持人,甚至能够吸引观众去收看该电视栏目。

其次,编辑记者在制作节目的时候要与主持人紧密配合,让主持人完全加入到节目的策划、制作过程中来,以使每期节目都能获得节目内容和主持人的完美结合。

第三,从化妆、服装到演播室设计都对主持人进行精心的包装。主持人与节目不可分割,对主持人的塑造应重点放在与节目相协调的主持人形象上。

另外,要用好用足网络资源和其他媒体资源,实现主持人的立体化营销。除了在媒体自己的网站上做足主持人最基本的展示外,可以利用知名网站宣传,比如上传照片、在线交流、建立博客等等。同时与其他平面媒体或者户外媒体寻求长期合作,对主持人的形象及其栏目进行多方位的宣传。

三、氛围的营造:细节制胜

1、采访环境精挑细选

采访环境,是一种采访过程中的非语言符号,是一种暗含的无声的传播符号,是访谈类节目的重要构成要素。场地的选择得当与否,事关节目信息量的传达,是主持人和嘉宾与屏幕前观众的交流是否顺畅的重要因素。场地选得好,不仅会使现场的双方交流很有气氛,而且对屏幕前的观众的视觉调动度都会大大提高,最终会给节目带来更高的收视率。访谈节目本身,注定在视觉上可能非常乏味,但是作为创作人员,不能忽视镜头的视觉效果如何,因为我们做的是电视,电视相对于其他媒介的最大优势就在于它的可视性。在访谈交流的形式中,这种利用外界刺激引导、激发甚至改变心理状态的过程更符合传播受众的审美和娱乐需要。在一定环境中,由于光线、色彩、温度、物体、声音,甚至一种动作都会给人的精神造成某种强烈的感觉,所以做访谈节目时,营造良好访谈氛围尤为重要。

2007年,奥普拉采访著名的黑人电影明星悉尼·波伊提尔时,更是将节目变成了一场庞大的晚宴。席间既展示了作为奥斯卡终身奖获得者悉尼·波伊提尔所取得的成绩与荣誉,也刻画了他坎坷的成名之路以及不懈的奋斗精神。诺大的餐桌、火红的玫瑰花营造了一个真实而温馨的谈话场景,渲染了节目的氛围。

2、灯光布景精雕细琢

谈话节目无论在形式还是在内容上都与新闻节目有很大的不同,这使得灯光的设计在风格、个性、基调和色彩等方面差异较大,由于采访场地时常变更,灯光设计人员应有丰富的想象力和构思能力,创造性地运用光来准确地达到所追求的效果。用光应尽量自然、柔和,要刻画人物、渲染气氛,以不干涉谈话现场为原则。不同的采访环境,主持人的化妆、服饰造型不同,灯光设计会有所不同,嘉宾有胖有瘦,皮肤有黑有白,颧骨有高有低,针对各种情况,根据人的视觉心理,在光色下的反应,进行细致的布光才会使画面完美无暇。

谈话节目的现场布景也是不可忽略的无声语言,布景需要遵循三方面的原则:一是表现安静的情境;二是体现嘉宾的个性特征或采访事件的内涵;三是与访谈节目的风格和主题相吻合,令观众进入访谈的情境,自然和谐。

四、话题定位于关注和思索

在谈话节目中,新闻事件或者故事经历是话题的基础,也是话题的由头。话题应该包含两个重要的内容:关注和思索。关注一个话题,实际上就是提出问题的过程,需要的是对生活的热爱,对社会的责任;思索则是一个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的是主持人阅历的积淀。

如今,国内的大多数谈话节目皆以公众和热门人物为访谈对象,以人物故事为核心,以被采访者的讲述为主线,与此不同的是,《奥普拉·温弗瑞秀》将谈论的话题定位在社会经济、家庭生活领域,大到国家和平问题、犯罪问题、种族问题,小到家庭问题如结婚、离婚、婆媳矛盾、育儿甚至化妆、整容、服饰都可能成为节目探讨的内容。节目不以制造人物闹剧来博取收视,而是坚持在真诚和谐的讲述中,为人们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和困惑。由于内容的“问题性”,《奥普拉·温弗瑞秀》常常会邀集比较权威的著名心理专家或相关的知情人来帮助主持人进行话题的讨论和分析,帮助当事人解决难以排除的矛盾和困惑。

五、“秀”出意外效果

“秀”使《奥普拉·温弗瑞秀》更加张扬。《奥普拉·温弗瑞秀》每次开场,奥普拉都像一颗耀眼的“大星星”而受到观众的推崇,现场观众不断地欢呼、雀跃,激动的情绪产生了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2004年9月13日,节目开播19周年特别节目。所有观众事先都不知道节目的具体内容,节目一开始,奥普拉随便叫出了11位观众的名字,当观众在懵懂中来到演播台,发现他们竟然每人获赠一部旁蒂克G6型轿车。紧接着,奥普拉给现场其他观众每人一个礼盒,说其中一个盒子里有第12辆轿车的钥匙。可是,当观众打开盒子——每个盒子里居然都有车钥匙!此时,奥普拉在台上跳来跳去,大声叫道:“每人都有一部新车!每人都有一部新车!”现场的观众们更是尖叫,可想而知,这次节目的收视效果以及为观众带来的品牌效应和广告效益。为了适应一些观众缺乏耐心、不能长时间地收看同一个节目的习惯,制作意外、设置悬念成为《奥普拉·温弗瑞秀》迎合观众收视心理的有效手段。

如今在国内的一些谈话节目中也时常会用到类似的手法,比如《艺术人生》中,在嘉宾不知情的情况下,为嘉宾买来了生日蛋糕庆祝生日,从而制造意外的惊喜,还有的请到了嘉宾年少时的朋友或者编导录制到远方亲人的祝福与思念,无论是嘉宾或者观众都为这种方式感动得热泪盈眶,同时还认为节目组极为人性化,令节目更加温暖人心。

随着谈话类节目的不断探索和创新,观众对作品的欣赏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这就要求谈话类节目的主创人员必须养成细致观察、深入思考的习惯,从平凡中捕捉隽永,在琐碎中摄取深长,以独特的视角、新颖的理念,关注当代文明进程中那些显现出智慧光芒、卓越创造力和非凡品格的人们,进而创作出新闻性、故事性和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优秀的谈话类访谈节目,也正是这样的好作品才能引发受众的情感共鸣和心理慰藉,让受众从中品味人生、启迪心灵。

电视谈话节目范文6

嘉宾的选择

嘉宾对于节目的成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毫无疑问。一个好的话题将是一个电视谈话评论节目取得成功的首要条件,但话题能否顺利、成功地进行下去,节目是否生动、活泼,观点是否犀利、深刻。取决于嘉宾在现场的表现。因此,电视谈话节目在确定谈话主题之后,节目组需要对将要邀请嘉宾的个性、观点乃至人格魅力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后才能决定具体的、合适的嘉宾。

嘉宾的气质和栏目的定位相切合。一般来说,各个谈话栏目都有不同的定位。它们所面对的也是不同类型的受众群体。而相应的是。各个受众群体都能从谈话节目中那些不同身份的嘉宾身上找到与自己心理诉求相呼应的位置。从心理上融入谈话的过程中。所以。谈话栏目在选择嘉宾时,首先要基于本栏目的定位来考虑。中央电视台的《对话》栏目定位为“新闻性、开放性和前沿性”,致力于为新闻人物、企业精英、政府官员、经济专家和投资者提供一个交流和对话的平台。其受众也主要是关注经济发展的高知识层人士。因此邀请的嘉宾有企业界巨子。也有政府官员等这些具有强势话语权的标志性人物。这些重量级人物不仅吸引了观众的注意,也提升了节目的谈话层次。而《艺术人生》定位于“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探讨人生真谛,感悟艺术精神”。栏目通过讲述一些艺术家的多彩人生,给受众以人生的感悟、思考和启迪。所以《艺术人生》所选取的嘉宾一般都是那些在不同艺术领域有所建树甚至独树一帜的艺术家。如栏目2009年推出了一个全新的探讨人生哲理的系列节目――《人生课堂》,邀请的嘉宾有郭敬明、安意如、笛安等80后的杰出代表。以及红学大师周汝昌、语言文字大师周有光、一代“鬼才”黄永玉等文化艺术大师。而在这老少两代风口浪尖的“潮人”的人生探讨、思想交流中,受众感受到了心灵的震撼,对人生有了新的认识,节目播出后引起了较大的反响。

凤凰卫视《鲁豫有约》执著于“说出你的故事”,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纵观栏目所选的嘉宾,既有奥运长跑金牌得主王军霞、著名诗人汪国真、国际巨星成龙、球星姚明等名人,也有李燕(申请安乐死立法而备受关注的宁夏女孩)、江森海(自主设计中国特色“创可贴”T恤的英国人)这样的另类人群。还有未婚妈妈、整容打工女、肥肥女等平民百姓,甚至同性恋、变性者、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等也被邀上节目。而这些嘉宾无疑与栏目的定位“节目寻访拥有特殊经历的人物,一起见证历史,思索人生,直指生命的体验与心灵秘密,创造一种新颖的谈话记录”@相切合。

注重嘉宾之间观点的融合。电视谈话评论节目的嘉宾一般可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当事人,二是相关学者专家。当事人的讲述无疑更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而学者专家的言论更具逻辑性,理论色彩更浓,也更能使受众信服。两类嘉宾的有机融合,与现场观众、主持人就构成了演播厅的“谈话场”,从而推动节目的不断前进。话题的深度和广度也得以层层剥开。

另外,谈话节目现场讲求观点的碰撞,提倡多种声音的存在。谈话节目一个很重要的优势就是语言魅力。最大的特点就是主持人与嘉宾、主持人与观众、嘉宾与观众之间口对口的人际话语交流。话题的思辨性也正是在这语言不断的交锋和碰撞中得以体现和升华。所以,栏且组可以有意识地制造谈话场中观点的碰撞和对立,挑选有不同立场、不同观点的嘉宾,使得同期的嘉宾中。既有活泼热情的,也有含蓄稳重的;既有直率的,也有谨慎的,这样才能丰富谈话场,才能形成群言式的讨论,不断推动谈话的热烈进行。

如2008年6月5日,凤凰卫视谈话节目《一虎一席谈》围绕范美忠地震后的“表白”在天涯论坛掀起轩然大波的事件录制了《先跑老师该不该受到指责?》的节目。现场请来了6位嘉宾:当事人范美忠、评论员郭松明、范美忠的同事吴礼明、国务院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林格、社会学家周孝正、北大燕园博思心理咨询师卢悦等。通过这些不同类型的嘉宾和现场观众各种不同观点的展示和碰撞,话题的思辨色彩得到了升华,形成了许多理性的思考点:范美忠的行为是否应该受到指责?教师的职业伦理是什么?老师是不是一定要保护学生牺牲自己呢?老师选择求生就该受到社会舆论的指责吗?……这样多向的引导使得话题的深度和广度进一步体现,思辨色彩在辩论过程中毕现,无疑为人们的判断和行动提供了很好的理性参考系。

重视节目前与嘉宾的交流。电视谈话节目中的“谈话”属于一种半开放型的结构,即谈话一方既有事先预备好的问题,同时又允许根据谈话进程中出现的与谈话主题相关的新信息进行追踪提问,灵活地应对变化。而这就需要栏目编导和主持人与嘉宾之间的有效交流和沟通。随着谈话交流的推进,主持人还得考虑扩展谈话的内容和深度,而这时现场生成的随机问题常常会使节目获得预想不到的效果。当然,随机问题的适合与否取决于主持人对谈话主题的把握程度、对谈话对象语言交流中出现的新信息的准确判断。以及对谈话对象非语言信息的及时捕捉等。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节目前期与嘉宾的有效沟通之上的。

但谈话节目是强调即兴原则的,需要保持嘉宾在现场谈话的新鲜感。所以,在交流的过程中不能把问题直接抛给嘉宾,只能由策划或编导或主持人在前期沟通时采取迂回提问的方式,或者旁敲侧击地从嘉宾的亲戚朋友中获得相关信息,在节目正式录制时才向嘉宾提出相关问题,否则谈话就会失去它的自然互动,而沦为机械的问答。崔永元就曾经说过:“他们来了,我去看看他们,或者录像之前我们握握手、聊聊天,但是我是在他们不注意的情况下进行这一切的‘,我要尽量回避节目将涉及的话题。可以谈别的,天气、物价、生活水平什么的都可以,就是不能谈节目。”

观众的选择

谈话节目不能只满足于向受众提供简单的新闻事实,而强调多层次、综合地把握新闻事件的全过程及新闻事件与社会的有机联系。让受众能够透过现象看清本质。也即谈话节目必须要开拓话题的延展性。从不同的角度挖掘话题的新意,使节目更有深度。而这深度正是在现场中主持人、嘉宾和观众三者之间观点的激烈碰撞中得以体现的。观众的发言使谈话节目充满了开放性和新鲜性。从而推动节目发展,深化谈话内容。“观众思考问题的角度和看法各不相同,在与嘉宾交流时能从不同的侧面来展开话题。完全突破了主持人包办谈话的呆板特点,使得谈话形式更加开放,内容更加新鲜”。

所以,在谈话评论节目中。现场观众不再是花瓶似的看客,他们是真正的参与者,是舆论的来源。一般来说,谈话栏目组会设立一个外联组,专门负责组织现场观众。他们根据不同话题,与相关单位或组织联系,积极寻访合适的观众。而有的栏目组甚至把观众的选择委托专门的公司,如央视《对话》就委托了一家北京的公关公司专门选择观众。由此可见谈话节目对观众选择的重视程度。

在观众的选择上,一般来说,都是通过观众自行报名参加,栏目组进行筛选的形式进行。在一期谈话节目结束时,都会预告下期节目的话题或者人物,而对话题熟悉或感兴趣的观众可自愿报名参加。这也有效避免了那些对话题的了解和发言准备不是很充分,甚至只是来凑热闹、看新奇的观众。而自愿报名的观众到了现场之后。才愿意也敢于展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从而与嘉宾一起构成激烈的“谈话场”,不断地推动节目前进。《实话实说》策划关秀就说:“我们台上不请英雄,台下不请看客,最明白的人是专家,大家都是普通人……对于那些真正想参加讨论,立志要个说法的(观众),一个不让漏网;对于只想来看看热闹,对话题一无所知的,坚决不让充数。”

谈话节目在话题选择时往往从受众的反馈中获取话题资源。因为这种从受众端获得的选题已经经过了传受双方的讨论。一方面更能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另一方面也能有利于节目的发展。而且,栏目组在选择观众时也就更有针对性。在全国最具影响力的《实话实说》就倾向于从受众端获取话题资源,“《实话实说》的话题选择来自民间,又请平民百姓亲自参与探讨。让大家共同感受生活的艰辛,体验人生的坎坷,经历心与心的碰撞。共同收获一份真实的人类情感”。节目中,经常会有观众围绕某个问题各抒己见,甚至争得面红耳赤。而就在逮争论中。话题的深度得以体现。现场观众以及屏幕前的观众的热情也进一步激发。

上一篇光棍节英文

下一篇庆国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