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雨中节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雨中节奏范文1
我们遇到这样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
第一,句首语气助词、关联词后面应有停顿。文言文中有一些虚词放在句子的开头,强调语气或领起全句乃至全段,如“若”“若夫”“至于”“盖”“故”……朗读时应稍加停顿,不能和后面的文字连读。
第二,古代是两个单音词,而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注意分开读。如“今齐地/方千里”,要分开来读。
第三,“也”用在句中提示停顿,朗读时应停顿,不能误为副词。如“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第四,根据语言顺序来停顿,即按照“主语――谓语――宾语”“状语――谓语”“动词――补语”来停顿。如“先帝/不以/臣卑鄙”,“臣卑鄙”是主谓短语作宾语,不能读成“先帝/不以臣/卑鄙”。
第五,充当状语的名词和中心词中间应连读。如“其一犬坐于前”,“犬”是名词活用作状语,“犬坐”应连读。若分开就改变了句意,正确读法是“其一/犬坐/于前”。
第六,节奏停顿应体现出省略的成分,不要把成分省略当作没有省略来读。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三”后省略动词“鼓”,应略停。
第七,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如“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如读成“问今/是何世”就错了,应读成“问/今是何世”。
下面,笔者就结合这几年的江苏省各大市的中考真题进行讲解。
1. 真题再现
(2010・盐城)比较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选自《曹刿论战》)
(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①。宋人既成列②,楚人未既③济。司马④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⑤ 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⑥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⑦伤,不禽二毛⑧。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馀⑨,不鼓不成列。”
(选自《子鱼论战》)
注释① 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名。② 成列:指摆好阵势。③ 既:尽,全部。④ 司马:官名,这里指子鱼。⑤ 陈:通“阵”,指摆好阵势。⑥ 门官:国君的卫士。⑦ 重(chóng):重复,再次。⑧ 二毛:头发斑白的人。⑨ 亡国之馀:亡国者的后代
请用“/”给下面两个句子标出朗读停顿。(每句只划一处)
(1) 下视其辙(2)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解析要做好这样的题目,一要准确理解文言语句的含义。把握好句意,是划分停顿的前提。这两句话的翻译分别是“下车去察看齐军的车印”;“在泓水交战”。二要分析句式特点,根据规律,合理划分。(1)句中“下”是个动词,指“下车”,而非“向下”,所以不是状语。“下”与后面的“视其辙”分属于两个动作。(2)句中“宋襄公和楚国人”是主语,“战于泓”实际上是“于泓战”,充当了谓语,所以应在这两处间断句。
参考答案下/视其辙宋公及楚人/战于泓
2. 真题再现
(2009・济南)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
(甲)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岳阳楼记》)
(乙)季文子相①宣、成,无衣帛之妾,无食粟之马。仲孙它谏曰:“子为鲁上卿②,相二君矣,妾不衣帛,马不食粟,人其③以子为爱④,且不华国乎!”文子曰:“吾亦愿之。然吾观国人,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吾是以不敢。”人之父兄食粗衣恶,而我美妾与马,无乃非相人者乎?且吾闻以德荣为国华⑤,不闻以妾与马。
(选自《国语・季文子以德为荣》)
注释① 相:辅佐② 上卿:古代最高的官衔 ③ 其:表推测,也许,大概④ 爱:吝啬⑤ 国华:使国家有光彩
用“/”给下面的句子划分节奏(只画一处)。
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
解析此题需要从“意义”与“结构”两个角度入手分析。“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的意思是:“他们的父兄吃得粗、穿得差的还很多”;从句式结构上来讲,这个句子是典型的主谓结构,主语是“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后面的短语作谓语。在划分时要特别注意的是“者”,在这里是“……的人”的意思,“食粗而衣恶”是用来修饰“其父兄”的,根据停顿要在主谓之间的原则,很快就可以得出答案。
参考答案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恶者/犹多矣。
3. 真题再现
(2010・连云港)阅读下面文段。
亮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遭汉末扰乱,随叔父玄避难荆州,躬耕于野,不求闻达。时左将军刘备以亮有殊量,乃三顾亮於草庐之中;亮深谓备雄姿杰出,遂解带写诚,厚相结纳。及魏武帝①南征荆州,刘琮举州委质②,而备失势众寡③,无立锥之地。亮时年二十七,乃建④奇策,身使孙权,求援吴会⑤。权既宿服仰备,又睹亮奇雅,甚敬重之,即遣兵三万人以助备。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江南悉平。后备又西取益州。益州既定,以亮为军师将军。备称尊号,拜亮为丞相。
注释① 魏武帝:曹操。② 举州委质:把整个荆州作为见面礼送给曹操。③ 众寡:人数少。④ 建:提出。⑤ 吴会:吴国。
用斜线(/)为文中画线句子断句,只限两处。
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解析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可以得知:“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一句的解释:应为刘备能够用兵和曹操交战,大败曹军,乘胜攻下曹军,从意义角度上讲,这个句子可以分成两个小单位:交战的双方,及交战的结果。而交战的结果又可以分成两个部分:先是讲明胜负,再乘胜而攻加以补充。这个句子较长,意思相对复杂,这类题我们应该逐层理清句子之间的内部关系。
参考答案备得用与武帝交战/大破其军/乘胜克捷。
实战演练
百丈山记
出山门而东,十许步,得。下临峭岸 ④,深昧⑤ 险绝。于林薄 ⑥ 间东南望,见瀑布自前岩穴瀵涌而出 ⑦,投空下数十尺。其沫乃如散珠喷雾日光烛之璀璨夺目不可正视。台当南缺,前揖,一峰独秀出;而数百里间峰峦高下,亦历历在眼。日薄西山,横照,紫翠重叠 ⑧,不可殚数。旦起下视,白云满川,如海波起伏;而远近诸山出其中者,皆若飞浮往来,或涌或没,顷刻万变。径断,乡人凿石容磴以度,而作神祠于其东,水旱祷焉。畏险者或不敢度。然山之可观者,至是则亦穷矣。
为画线句子划分节奏:
雨中节奏范文2
关键词 节奏 韵律 意境 情感
古人就有“诗、歌、舞”三位一体。而诗本身便是用来吟唱的,音律暗自和诗歌呼应。中国画借助它极强的直观性,它画画中所表现出的线条疏密,笔墨的浓淡干湿,轻重缓急,犹如音乐的旋律,故中国诗、画中所昭示的节奏音律美则不足为奇。
用于吟唱的诗的音律、节奏分明。诗中平仄、押韵等都是为了声调的节奏富于变化而又和谐,造成一种韵律美。诗篇章或简或繁,与音律的急与缓有辩证的统一关系。故仕途失意的柳永,沉溺于烟花柳巷,以为歌妓写诗为主,而歌妓也以能得柳永之吟唱为荣。乐曲的有序、和谐在诗中也同样可见。例如豪放派诗人苏轼《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诗句铿锵有力,节奏急速,犹如风卷落叶,富有韵律美。同古乐旋律分明,节奏湍急的《十面埋伏》韵律有相同之感。而诗、歌的意境相同,更能使人感到诗中有歌,歌中有诗。有的诗篇恬淡,笔力轻柔,词气安和。如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及和靖先生:“疏枝横斜水清浅,清香暗浮月昏黄。”构造出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淡远的无烟火气、荤腥味,而音乐艺术流露出的情绪情感,往往也塑造出类似的情感、意境。中国传统二胡独奏《二泉映月》那如泣的旋律,为我们也构造一幅月光朦胧、泉水清洌、湖光月影,交相辉映,宁静而淡远,毫无尘世纷杂,喧嚣的意境来。诗如同一首乐感、思恋和苦楚压得腰弯背断。如杜甫《三吏》《三别》等。譬如《石豪吏》中:“吏乎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守邺城,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夜久语声绝,如闻幽烟……”。词中描绘了一幅颠沛流离,家散人亡的悲图,所展现出战乱中劳动人民沉重苦楚,震撼人心,正应了张养浩:“亡,百姓苦。兴,百姓苦”这种凝重,悲痛苦楚之情,在音乐中更随处可见,举世闻名的《梁祝》,一曲凄美的爱情绝唱,不单单反映的是梁祝的悲剧,它更具有广博的社会性,千余年来梁祝的悲剧在历史长河中时有时发生,《孔雀东南飞》就是最好的例证。音乐中抒发的凝重,深厚的情感,和词有异曲同工之妙。更兼词中对情的阐发最高境界是缄默,用语言不能表达的情感才是至沉至厚的。正如辛弃疾《丑奴儿》中:“少年不知愁滋味,欲语还休,欲语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陶渊明也道:“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而济慈对音乐的评价是:“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无独有偶也就出现了“大音苦稀”的观点。白居易也评价音乐:“此时无声胜有声,解识无声弦指妙”。无声的缄默是音乐情感的最真挚的宣泄了,所以诗乐相通,诗具有音乐美。
作为视觉艺术的绘画,最初的壁画、岩画、彩陶图案中所反映的内容大量都是舞蹈形象。后来绘画成熟后,在它的画面中所形成的块、面结构,以及它的点、线、面的关系及墨色浓、淡、干、湿,构图中的稀疏,紧密都富有节奏,韵律感。往往一幅中国画作品,或给人流畅、如高山流水,或给人以生涩,呜咽难语之感。如齐白石小品《青蛙图》中塑造出初夏溪水清澈,流淌不息,蝌蚪欢快自如游弋于水中,而两只青蛙静卧一旁,纵观其变,整幅画作洋溢着明快、轻松之感。图中水波的线,与两只青蛙所形成的点,及青蛙所形成的面有机结合,形成鲜明对比,节奏、韵律和谐,恰如一首欢快的小曲,述说恬美的小河一角那明亮、欢快的景色。
雨中节奏范文3
关键词:节奏、英语语感、关键作用
中图分类号:G623.31
语言能力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的系统,语感能力是其核心因素。语感既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学习某种语言,也有助于学习者更好地理解运用它。作为第二语言的英语同样如此。那么,英语语感中有何因素在起着关键作用?它是否能更有效地促进英语语感的养成呢?
一、 节奏是英语语感中的关键要素
1.英语语感的形成有路可循
当前,语言学界对语感的研究越来越重视,虽然各家学说对语感的实质是什么尚有歧见,但已经有了大致的轮廓性认识,综合来看,语感的属性有语言、心理、文化、习俗、伦理、社会关系等多种因素。广义上说,语感是指所有关于语言的感觉,具普适意义;狭义上说,语感也就是语感的层次性,即母语语感与二语感。母语语感是在母语环境中发展而成,是一种直觉,是深层的语感;而二语语感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操练获得的,是养成的,是一种浅层的语感[1]。语感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其形成首先要建立在一定语言基本功之上。英语语感同样如此。
分析以上语感的定义,我们可以对前面的两个问题给予肯定的回答:1. 一定有某种因素起着关键的作用。2. 它能更有效地促进英语语感的养成。那么,它是什么,又如何促进?
2.节奏是英语语感中的关键要素
首先,英语语感的形成是有一定次序的。自然规律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过程。语感,在其形成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同样会遵循这一规律,其构成因素应是有次序发展的。其次,英语语感的形成同样首先要建立在一定的语言基本功之上,那么这个语言基本功中就应该包含着形成语感的关键要素。而节奏,作为英语语音的主要因素,不仅是英语语言的基本功,且始终起着重要作用。
二、节奏在英语语感中的关键作用
语言的节奏,就是言语中重音突出单位的可感知的规律,“由作为语音基本要素的音长、音强、音高等在语言运用中所形成的长短、高低、强弱、轻重的规律性再现所构成。”[2]也就是说,英语中音节轻重、长短、高低、快慢交替出现,自然形成一种有规律的现象,这种现象称为节奏。人们在言语时总是将音节合成一组一组地念出来,这种现象称为节奏群,一个节奏群只有一个重读音节,后面跟随数个不等的非重读音节,或没有非重读音节。作为辅助人们传情达意的必要手段, 节奏在英语语感中发挥着尤其重要的作用。
1.语音语感是英语语感的关键要素
语音,是任何一种语言的基础,是语言学习的起点与基石,是良好交际的开端。
2. 节奏在英语语音中的关键作用。
英语是一种韵律性极强的语言, 英语语句的韵律主要是通过其节奏来体现。为此,单词在句子中的发音由于连读、失音、弱化、浊化、同化、失去爆破、重音等技巧会产生音变,也就是说,为了遵循节奏规律,英语单词在句子中的实际发音常常与词典上的标音不同,因此,节奏比单音更重要;同时会出现句子的对比重音,讲究句子停顿的断点及语调的升降等。正是由于英语节奏同英语语音的几乎所有要素如音长、元音的音质和语调都有相互制约的关系,所以,节奏在英语语音语感的形成中起关键作用。
3.节奏在语言交际中的关键作用
英语节奏和语言的可理解性之间关系密切。良好的语言交际,首先取决于能否听得清楚、说的清楚。良好的节奏感可使我们的注意力自然集中于此语意或信息中心。反之,倘若没有这种节奏感或者节奏感不对,对交际双方来说,就会失掉这样的语意或信息中心,使得交际双方均感到既费力又捉不到重点,从而造成交际困难。同时英语也和任何语言一样,会通过节奏的变化来表达强烈的或欢乐兴奋、或悲伤痛苦等情绪,这种节奏的变化,使语速快慢交替、急缓有致,增强了听者对话语的理解和印象。不仅如此,在文字阅读甚至思维活动过程中,节奏也同样起着必不可少的作用。由于英语语句实际上不是以单词,而是以意群或呼吸群为一个信息单位组合而成的,这个意群或呼吸群正是我们所说的节奏,因而,良好的节奏感同样可以使得文字的阅读理解以及思维活动更加准确、高效。
所以,良好的节奏感是清楚、准确、轻松地进行口头交际、文字阅读、乃至流畅思维的保证。如果不紧紧抓住节奏感这个核心,只是希图通过大量盲目的听说读写训练来训练英语语感,往往是事倍功半的。
4. 节奏对中国人英语语感的养成尤其关键
Allan James指出,母语对第二语言语音习得的影响尤为明显。首先,汉字是象形文字,偏重通过眼睛来学习;英字是拼音文字,更加依赖通过声音来学习。其次,汉语是典型的音节节律语言,其特点是每个音节(不管是重读音节还是非重读音节)消耗时间感知大体相当。而英语是典型的重音节律语言,其特点是不管在两个重读音节之间有多少个非重读音节,重读音节间隔时间大体均等;而重读音节相间的非重读音节根据其出现的数目或加快或减缓音速。英语句子重读和非重读音节之间的这种差异是汉语里没有的。这就使得中国人更难以习惯和养成英语的节奏感。
5. 节奏感具有相对高效养成的优势
首先,英语语感是在对英语语言及相关环境长期、大量的接触中养成的,英语语感中的其它要素,有许多却不是二语学习者经常接触得到的,并且是随着英语学习与接触的深入而逐渐养成的;而节奏,如前所述,是从接触第一个英语单词就面临的,且与英语的学习与运用须臾不离,因而是形成英语语感的基础,必须从学习英语之始,即进行强化训练。这也是英语国家在孩童学习英语的初始阶段,花费大量时间、精力进行拼读与韵律节奏练习的原因。其次,英语语感中的其它要素大多分散,而节奏却出现在每一个句子当中,几篇对话或短文几乎可以涵盖基本的节奏型,所以,节奏感相对来说更集中,能更快、更有效地养成,从而促进英语语感的发展。
结语
节奏,不仅是英语语感中的关键要素,而且因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英语语感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纲举目张。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节奏的重要性及其对中国学习者的特殊困难性,在英语学习初阶即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将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率地养成英语语感。
参考文献:
雨中节奏范文4
由于业务的特殊性,许多企业在建设 IT 系统时,必须考虑如何应对 IT 系统可能发生的故障。比如金融行业的用户,其业务系统对IT 系统的依赖性很强,一旦IT 系统出现故障或发生灾难,业务将无法开展。比如“9•11”事件之后,世贸中心内一半以上没实施备份容灾方案的公司完全垮掉,而摩根斯坦利银行在灾难后的第二天重新营业,德意志银行在“9•11”当天完成了超过3000亿美元的巨额交易。两家银行能迅速化解灾难,正是因为拥有完善的容灾方案。
传统容灾方案的三个弊端
既然容灾方案对企业如此重要,那么它为什么没能像其他应用一样普及呢?
首先,传统的容灾方案成本高昂,实施非常复杂。传统的容灾方案往往需要在原有的生产系统基础之上再搭建一套和生产系统完全相同的备用系统,并通过多种技术将生产系统中的业务数据同步到备用系统中,从而保证当灾难发生时,可以将应用切换到备用系统中,并通过备用系统继续对外提供服务。搭建这样一套容灾方案的成本非常高,通常需要单独购买和生产系统完全相同的服务器、存储等硬件设备。部署这样一套系统非常复杂,需要重新搭建一个应用系统,之后再通过各种复制、同步等软件,将生产中心的数据及时复制到备用的系统中。
其次,传统容灾方案的运维成本居高不下,容灾效果难以验证。备用系统和生产系统一样,要时刻保持运行状态,因此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确保备用系统的正常运转,从而导致运维成本的成倍增长。传统容灾方案由多种复制、同步软件组合而成,无法进行统一管理,因此容灾效果难以验证。传统容灾方案效果的验证通常需要企业动用行政手段,定期动员企业所有相关部门的人员配合进行。
最后,由于灾难是小概率事件,相关人员的防范意识不强,不能做到事前防范。
虚拟化:容灾普及的新契机
随着虚拟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服务器虚拟化已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接受。实现服务器整合以后,企业用户可以获得更多收益:首先是IT 建设投资的成本更低,原来需要购买多台服务器,现在只要在虚拟化平台上虚拟出相应的服务器即可,从而大幅减少了采购成本;其次是维护成本更低,服务器虚拟化后,一台服务器可以代替原来的多台服务器,服务器运行过程中产生的能耗成本及管理成本得到有效降低,平均每台服务器每年可减少近万元的维护费用;最后是服务器的配置更加灵活,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硬件资源。
雨中节奏范文5
竹笛演奏艺术有2000多年的发展历程,主要以线性思维为主,在单音的天地里追求变化,音色作为基本元素,就成为竹笛演奏中极其重要的表现手段。但仅有好的音色是不够的,演奏者还应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丰富的内心情感。如何发出好的音色,主观上取决于演奏者要有正确的吹奏方法及在不同音乐表现中所酝之内心情感。俗话说“声情并茂”,我们要重视音色与情感之间具有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关系,使音色与情感达到完美的结合。
一、竹笛演奏中音色的掌握
明代徐上瀛所著《溪山琴况》中,提出琴演奏的音色标准:“润”如水、“圆”如珠、“洁”如玉、“坚”劲有力、“轻”而不虚、“重”而不躁等。吹笛同抚琴,演奏的基本音色就是用符合竹笛发音原理及人体生理运动规律的演奏方法,发出既符合美的声音基本规范,又符合竹笛基本音响特性——纯净、明亮、本文由收集整理圆润、甜美、丰满而有穿透力的声音。好的音色,要经过长期的练习之后,才能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甚至是自觉性的条件反射。例如,演奏中口型的控制、气息的运用、手指的配合等,它们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关联。只有经过刻苦的练习,才能满足在演奏乐曲时各种音色及情感充分表现的需要。
首先,要熟练掌握口型与呼吸的正确方法。口型的控制主要依靠唇部肌肉和面部肌肉伸缩力的大小。面部肌肉要放松,口型似含蓄的微笑,口腔达到自然放松。与其相配合采用胸腹式混合呼吸的方法,即胸腹同时扩张,最大量地吸气,气归丹田,而后,将气流以适当的直径、宽度、速度及角度吹出。恰当地使用口型与呼吸,才能使不同音区的发音达到平稳、结实、嘹亮、不虚不浮的理想效果。
其次,舌的运用也是竹笛演奏的要点之一,舌在口腔内的位置与发音的高低有直接关系,靠后靠下适于吹奏低音,靠前靠上适于吹奏高音。
再次,气、唇、指、舌各部分能够熟练掌握时,配合的平衡性、统一性是对演奏技法更高层面的追求。如气流吹出,对笛管施力,人的身体与笛体合起来也是一个上下的纵重心轴,其前后左右都应是平衡的。各环节的运用相通相连,身体各部分与笛管相融,最终做到支点放松,力点集中,纵横对称,气身贯通。这样,对音色才能自如控制,达到圆、亮、厚的标准。
二、竹笛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①。情感是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由于对客观现实对象和现象持有不同态度,而产生出各种各样的内心体验。而这些体验又是以人的感官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即感觉为基础的。人们常把音乐称为情感的艺术,在演奏者内心情感调动下,发出的音响流动能够激起听者的情绪活动,产生共鸣。音乐虽然不是情感,却是情感的最佳载体。在音乐中,情感被直接模拟,这种情感的源头,来自于演奏者的内心感觉和想象。
根据不同的情感表现需要,通过一定的演奏手法而奏出不同色彩的乐音,它不仅能表现情绪的紧张与松弛、激动与平静,而且还能表现情绪的积极、增力和消极、减力的变化,因而饱含了不同的感情因素。
如乐曲《秦川抒怀》(马迪作曲)引子的第一句,表现西北人民坚强、豪迈、刚毅、倔强的性格特征时,要采用“刚”的音色,音头清晰有点,保持较强力度,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技术上要求丹田鼓劲较足,重心靠前,力量传递直接,呼吸速度加快,气流加大,手指多用打音、叠音配合。相反,在演奏乐曲《向往》(曲祥作曲)第一段慢板时,则要采用“柔”的音色表现委婉、细腻的情感。音头较软而润,一般用中弱或中强的力度,具有流动性和抒情性。技术上要求重心相对靠后些,力量传递较慢,呼吸速度平和,气流较缓。采用柔和的音色,更适合表现憧憬的思绪。
当乐曲表现饱满情绪和敦厚形象时,演奏的音色则要浓厚、丰满,共鸣充分,立体性强,富于张力和动感。其技术上要求使气流成束,胀满笛管,使笛管充分振动,支点位置靠后,重力相对较大,有时加以气颤音,使持续感加强,弧度感加大。乐曲《三五七》(赵松庭编曲)引子的演奏宜采用此种音色。
在表现回忆的情感和幽静的意境时,薄淡的音色更为适合,其特点是频响范围窄,无须丰满浑厚和太多的立体感,更侧重清淡、平和。技术上要求发力位置靠前,重力相对减少,口风变小,气流较缓,方向略微向前、向上,手指无过多修饰。
此外,有些乐句、乐段需要表现空远、虚幻的意境,那么,就要采用标准音色以外“虚”的音色或泛音来演奏,气流要求小而浅、缓而轻,呼气方向靠前、靠上,音头不甚清晰,音腹振动不很充分,给人若有若无、虚无缥缈的感受。
“琴者一器,声色无穷”②,音色的变化无穷无尽,我们在演奏中应以情感表达为法,以情感音色为用。音色变化是情感表达的基础,而无论什么样的音色变化,都要以艺术表现的需要、情感的需要为轴心,使竹笛演奏艺术在横向的线的形态中获得变化和发展。
注释:
①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中国古代乐论选辑[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1962:71.
雨中节奏范文6
教学节奏是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课堂中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师生间思想的交流和情感的传递,都会发生变化。因此,教学节奏也应随之而发生相应的变化。
任何一节课都会表现出一定的节奏运行方式。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节奏紧凑,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有的老师的课堂教学就比较拖沓。不止是拖沓,一点抑扬顿挫的节奏美感都没有。对于这样的课堂,学生显得无精打采,思维阻滞,教学效益自然就低。反之,科学合理的教学节奏对教学效益有积极影响,学生会表现得思维活跃,积极性高。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益。更重要的是,这种科学节奏能使教师的讲授变得轻松,且能使学生借助某种暗示效应而更有效地理解知识要点。
强调语文课堂教学节奏,目的是科学合理地安排教与学,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效能,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和教学艺术,保持与学生能力相适应的教学节奏。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带来艺术性的享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应该如何有效地把握好课堂教学节奏?
第一:教师做好教学节奏调控的主导。
教师是课堂教学节奏的主要调控者,所以教师一定要从思想和行动方面都着手做好对课堂教学节奏的调控。对于初中语文课堂来说,语文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语言和教学风格和对教学时间的调控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节奏的变化。例如:有的教师教学理念比较科学,他们懂得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他们在课堂教学中便不会自顾自的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而是会关注学生的听课状态,当学生学习吃力得时候,会把讲课节奏放慢。当学生显得心不在蔫的时候,会采取适当的措施,例如采取课堂活动形式,把节奏放慢或者变化形式,让学生融入课堂。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师往往会从学生的实际学情出发,关注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关注学生的思维节奏变化和注意力集中情况。上课时,教师善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师生共同就文本进行思维的碰撞、情感的沟通。这样的课堂教学,常常呈现出生动活泼,节奏丰富,学生的学习负担较轻,教学效益较高。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也直接关系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在课堂外听到有的老师用抑扬顿挫的声调讲课时,即使不知道讲的内容,也会被这种高低转折和谐悦耳的语言节奏所吸引。
第二:课堂节奏的把握要以学生注意力为基点。
中学阶段学生的思维相当活跃,但是他们注意力不够稳定,其注意力特点一般是活跃-疲软-再活跃,呈现短周期运动过程。这样的注意力特点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做有收有放,有紧张有松弛的周期性的思维运动。根据学生注意力特点,教师在课堂的安排要根据学生的思维注意力的变化,逐步安排对学生的教学内容。上课最初的3一5分钟,学生处于心理、生理的准备阶段,思维还没有活跃,注意力也不稳定,教学训练量安排相对要小些,否则学生很难适应。其后的20分钟是一般学生进入注意力最积极的时期,可把那些思维要求高、强度大的教学活动训练放在这段时期。下课前5一10分钟注意力又开始逐渐趋于衰退,建议安排强度不大的拓展活动,以达到在愉快的氛围中巩固所学知识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