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研讨会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教学研讨会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教学研讨会

教学研讨会范文1

今天,我们在武安镇富强小学召开“全市小学有效课堂研讨会”,这是今年我市小学阶段继塔东小学“小课题研究”、南西井小学“增效减负”和首届小学校长论坛后,召开的又一次重要的业务会议。主要目的是:探讨小学有效教学规律,总结小学有效教学做法,推广小学有效教学经验,进一步推进小学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堂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小学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全面提升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参加今天研讨会有乡镇教育办校长、市直小学校长、市直初中业务副校长和学科骨干教师,共计260多人。教育局李局长莅临会议,并将作重要讲话。

刚才,大家参观了富强小学校园环境和文化建设,对富强小学坚持养成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有了初步的认识,下面会议按议程进行。

一、   观摩课堂教学活动。

首先,分头观摩富强小学14节课堂教学,学习该校在有效教学上的成功做法。

二、   经验介绍

刚才,大家分头观摩富强小学14节课堂教学,并参与了说课、评课活动,下面,请富强小学校长程国斌同志介绍学校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

三、   局领导讲话

下面请李局长作重要讲话。

…………

刚才,程校长理论联系实际,认真总结本校有效教学方面的经验,他们的经验概括有四条:即:抓管理求真效,抓培训求实效,抓养成求有效,抓教学求高效,扎扎实实开展校本研训,落实精致化管理,改革课堂教学方式,优化作业设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养成教育,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李局长站在理论高度,认真分析了我市小学教学面临的形势以及教学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我们推进有效教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明确了工作思路,指出了工作措施,对于我们全面推进有效教学奠定了理论和实践基础。希望各单位认真组织教师学习,开展研究。下面,就贯彻落实本次研讨会精神,我讲三点意见:

一是进一步明确什么是有效教学。所谓的有效教学就是在符合时代和个体积极价值建构的前提下其效率在一定时空内不低于平均水准的教学。其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判定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教学研讨会范文2

今天的研讨会主题是谈谈浮雕造型艺术。我们原来有一个想法,也酝酿了很长时间,想就一些关于浮雕的问题探讨一下。我们系以前也做过关于浮雕的教材,有很多概念性的东西想再深入探讨一下。

为什么把浮雕作为一个单独的东西来探讨呢?对于我来说,从郑可先生教学的时候就开始讲,一直到我们毕业,工作以后和一些朋友经常对某些问题进行讨论与辩论。我们一直将浮雕造型作为独立而特殊的造型艺术看待。

因为近几十年,尤其我们改革开放以后,国家进入了一个建设的时期,有那么多的实践机会。在公共艺术领域里面,浮雕领域可以说比以前有了拓宽。有各种各样的浮雕出现,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表现艺术家的才能,今天我们请这些老朋友过来聊聊,我做一个简单的开场白,下面请发言。

范伟民:我先说一下,作为雕塑教学来说浮雕要研究的东西可能要更多,可是雕塑系教学对浮雕的研究反而淡化了,没有太正式。所以中央美院才有一个壁画系。任教授从事浮雕艺术和教学30年了,从平面到立体,他在这里面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搞绘画的人比搞雕塑的人多得多,如果搞绘画的人对浮雕有所了解,浮雕造型艺术肯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最近这十年来,我们国家的公共艺术建设,光是宾馆、饭店建造的就非常多,它们都需要浮雕艺术来装饰,需求量应该比雕塑要多。如果我们的浮雕教学让搞设计、搞绘画的人从中间学到了一些浮雕语言。对于浮雕艺术的整体发展是很有益处的。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作为国家工程其影响是比较大的,但也仅仅是几组。而国外有各种各样的浮雕表现手法,在我们国家我看对浮雕的运用就比较少一点。所以我跟任世民讲,你是美术学院壁画系的教授,应该把这个事情担当起来,尽快把这块填补和丰富起来!

我认为,中央美院的浮雕教学应该丰富起来,再出一些教材。在雕塑教学中浮雕造型教学究竟应该占多大的比重呢?壁画系的浮雕造型教学比较多,目的是什么呢?还是要从研究的角度,从学术界的角度来探讨风格流派的特征及发展应用,尤其在中央美术学院这个地方着手研究,可以影响到其他院校。浮雕造型教学不仅仅是雕塑系需要,而且是造型专业、设计专业等方面都需要的艺术门类。我认为在雕塑的艺术语言里面更可研究的是浮雕。雕塑可以多角度观赏。而浮雕只是一个平面的,它靠光线,构图方面形成一个空间感觉,它有它独特的表现手法。

在研究浮雕造型语言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壁画专业可以跟国外合作搞研究交流工作。我们接受的造型训练本身就是从国外来的。怎样再把它丰富起来呢?怎样实际运用起来呢?我觉得这个恐怕是要讨论的。一个比较好的浮雕艺术的产生当然是要有专业的人员指导,但它作为一个具有公共性的艺术更应有专业的设计和工程部门,更应该有一个城市规划方面的对接部门来整体地统合。特别是今年我们国家要拉动内需,北京的几条地铁基本上都需要整修美化,我们浮雕造型艺术应该怎么样切入进去呢?现在我们的几个专业教学实践的一线专家学者可以来共同探讨一下。

任世民:我先给大家说一个郑可先生进行浮雕教学的事情:30年前郑先生在天安门广场曾经给我们上过一堂课,他拿一个小浮雕,我们站在若干米以外看纪念碑的浮雕和同时对照郑可先生拿的小浮雕,我们当时在阳光下看的时候,纪念碑的浮雕是一片白,一点都看不清楚,但是郑先生拿的浮雕却可以看的清楚,这是怎么回事呢?郑可先生说这是一个对于浮雕原理的认识,叫纳光纳阴。指出了浮雕造型的视觉艺术原理。上世纪50年代我们美院第一届雕塑研究生,是跟苏联专家学的浮雕,是按比例压缩式的浮雕造型,只局限于体量的关系,很少涉及到视觉与错觉。现在雕塑系都不用了。那时是纵向分成若干格,把横向分成若干格一点一滴地按比例压缩做浮雕,这种方式,我估计现在的雕塑家几乎没人这样做了!

但是我们讲浮雕的造型语言和表现形式有很多,从高浮雕到低浮雕的厚度变化很多,不可能只有一种经典的做法,可能有一百种。从数学上来说0到1之间我可以划分无限种方法。那么到底应该说什么是浮雕呢?浮雕是什么呢?过去都是从很简单的概念引来的。现在有了30年的经验,我感觉对浮雕有一种新的观点,而且这个新的观念可能会动摇《辞海》对浮雕的定义,因为过去我们认为浮雕是雕塑的一种。它的区别在哪里?一种是有一定概念性的认识,一种是一般的语言上的认识,雕塑是一个雕一个塑,两个动词加在一起形成一个特殊名词,大家都是从习惯上认识,这是一种认识方法。

还有一种认识方法是从概念上的认识,从三维造型艺术和立体造型艺术上认识。立体造型艺术是很严格的,必须具有三维空间概念。但是就浮雕来说,它有另外一个理解。浮雕是不是三维空间造型艺术中的呢?如果说它不是三维造型里面的,那么我们可以推理它不是雕塑。那么如何理解浮雕呢?它也可能是二维空间,或者它是介乎于这两者之间的。作为三维空间它有三个量,其中有两个量是定量,有一个量不是定量,它是可以变化的,像从0到1之间的变化,很薄,像造币做的浮雕;也可以很厚,像古罗马雕塑那样厚。在这样一个空间里面任何一个雕塑家都可以选择厚度,它就有它表现的理由,它不可能是惟一性的。既然讲按比例压缩,按什么样的比例压缩呢?数学里的比例多了,用几何级数的比例,还是用常数的比例,那样做是很机械的,这样的按比例压缩的方法不是很科学。像王洪亮先生那生动的浮雕表现力,如果按比例压缩就没法做。王教授有自己独特的浮雕造型的艺术语言。所以就像郑先生讲的纳光纳阴的观察方法和塑造手法,就打破了过去按比例压缩的金科玉律。实际上浮雕造型艺术语言可以由若干个度组成,我们完全可以自由选择,这样来看浮雕的表现性更应该是多种多样的。

最后归结一点,浮雕应该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有属于自己的表现手法。

浮雕这个词汇不是中国的,是从日本过来的。原来由日本介绍到欧洲以后,最后被中国接纳了。但是中国古代也有一个词汇,叫壁塑。壁画和壁塑是兄弟俩,把浮雕作为一个简单的工艺课程或者是材料课程的话,这是没有道理的。

浮雕和雕塑之间有很多的共性,它在一定的环境下完全是运用雕塑的表现手法,它和绘画完全不一样。区别在哪里呢?它是靠体积说话的,如果没有光影它便显现不了形体,浮雕就失去了自己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基础。对郑可先生的纳光纳阴理论的思考,我始终认为有两点是非常重要的:一种是体积的真实感,另一种是视觉的真实感。王洪亮老师做浮雕的时候我天天到那里看,有很多细节效果很生动,是他在椿泥的过程当中形成的空间感觉,你如果去测量它实际并没多厚,但是却给你造成视觉上的强烈冲击。

杜飞:我们壁画系分的比较清楚,把浮雕造型归纳在材料工艺这块,实际上郑可先生在很多年以前已经把浮雕定为基础课,它不属于材料的课堂。从课程安排上来讲,浮雕实际上是独立的,而且的确是属于基础课。

范伟民:基础课应该是怎么上的呢?

杜飞;为什么产生基础课的问题呢?因为在壁画完成的作品当中,绝大部分都是硬的材料,而硬的材料必然要采用浮雕的形式来完成。基础课的概念是什么呢?浮雕是一种独特的造型语言,它既是素描的一种造型语言,也是工艺的一种造型形式,圆雕和素描,线又不一样,它们有共同的地方,对形体的理解就是共性,虽然形式上是天壤之别。如果油画系的学生做浮雕的话,对他来说会非常陌生。我们壁画系在这点上应该将浮雕放在跟雕塑,线描、素描相等的一个基础教学份量上去对待。

任世民:从教学上发展应该有一个浮雕专业和浮雕上作室来专门研究浮雕。因为浮雕课绝对不应该是简单的材料课,为什么是这样?我估计别的系也都同样存在这类的问题。浮雕澡在雕塑系不是主课,它在壁画系也不是主课程。

宋伟光:我想接任老师的话讲一下,大概在去年这个时候,我们一起谈论过壁画。你用有点德国式的分析方法谈,浮雕先从0到1然后再到负1这么一个关系。浮雕从词汇上讲,还是一个“雕”字。

任世民:这是两个概念,因为什么呢?就语言上来讲,从低级造型。我们从人对一些物的认识,他是模糊状态到高层次的认识。今天我们讲雕塑或者讲浮雕完全是站在比较高层次方面来讲的。

宋伟光:你刚才分析“雕”和“塑”的方式,所谓搞学问一般用两个办法,一个从规律上找,再一个是从定义上分析。我想沿着你的话题略微谈一下。如果说雕塑的“雕”是三维立体的,那么浮雕它不是三维的,就应当说它不是雕塑,如果从字意上来深究的话,浮雕是浮在一个介面上的方法,它不能像雕塑一样占有三维空间,它就不应当叫做雕塑。它到底是什么呢?你刚才谈是介于两者之间,那么浮雕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艺术形态呢?

我考虑这可能取决于它的存在方式,它的存在方式决定了它的形式,浮雕虽然运用了雕塑的方法,但是不能像雕塑一样独立地占有空间,它是依托建筑或者是其他介面。它像绘画一样也是在模拟三维空间,两者具有相同的性质,所以它归为壁画一系,浮雕归属绘画一系,可能就从这个原理上引发出来的。

任世民;你说的太对了。我再补充一点,如果谈到了关于原始壁画的状态,就是谈浮雕的历史。我说原始壁画和浮雕之闻究竟有什么关系,能给我解释一下这个问题吗?实际上浮雕本身和绘画是有血缘关系的,它的血缘关系是来自于一个视觉艺术的形态。它和雕塑本身是没有血缘关系的,但是它们之间有一个联姻关系。

我举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是大家都是从孩童时代过来的,都玩过泥巴,这个造型意识和拿笔在地上画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造型原理。在人类的古代也曾经有过,儿童的状态实际上是我们祖先的DNA的遗传。既然这种造型艺术一直是作为造型意识的两个面,一个立体的,一个平面的。但是另外一点,我为什么说浮雕和壁画之间有一个母体之间的关系呢?在古代岩画中,有两种形式,它要建筑在一个介质上。这是个原则,没有原则的话谁能把浮雕立在空中呢?就是人民币造币也得有一个立面。它们之间为什么分开呢?我想有工具的问题,我看了那么多的岩画,它的介质之间是什么呢?工具比较软。介质硬,我在上面划过去以后,我的工具变成粉末贴在岩石上面,就形成了一种绘画性的东西。反过来呢,工具硬,介质表面软,那么就形成“刻划”东西,以后往这方面发展了,就形成刻画与浮雕。

宋伟光:任老师,你这仅仅是从壁画的技术方面来考虑,如果你从社会学形态或者从美术考古来考虑的话就不是这样的了。远古人在岩石上雕刻东西不只是技术上的,当他们不满足局限于一个平面上,或在一个岩石壁上雕刻东西。就要转化为三维的立体东西,以便把这个立体的东西捧到祭拜的场所或者是社会公社的一棵树底下,从平面到立体的转化是精神存在的需要。正是因为有这样的精神需要,才把这个东西转化为三维的,这是雕塑的本源,事物起源也是从发生存在这个角度来认识远古的刻画行为的。我们谈的造型艺术本源是从葫芦里面衍生出来的,因为中国的葫芦分布以及葫芦在中原地区跟生活的联系很紧密。葫芦可能是中亚一带的东西,传过来以后我们种植,很多原始器具都模仿葫芦的造型。远古造型当中的人体整个是以葫芦状态作为人体形态出现的,总之,原始造型是葫芦,是从葫芦里面开始衍生出来的,这也是中国经常讲的葫芦里面卖的是什么药的心理根源,是从平面到立体的三维过程,这是社会的需要。然后才渐渐产生了它所有的技术。

朱尚熹:我觉得这个事情本身就应该是中国整个浮雕造型艺术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浮雕的教学非常薄弱。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架上的东西太时尚、太个人化,因为在这么一个伟大的时代,而反映伟大时代的作品却非常少。当然雕塑、油画都很容易个人化。而从壁画来讲,宏大的场面正好与表现这个时代相符,我觉得在壁画系统里面,我希望看到有一个大我的存在,而不是个人的小我。

再一个是郑可先生,我对纪念碑的浮雕进行过详细的采访,他也谈到了当时的情况。当时画家和雕塑家一起为纪念碑构图,雕塑界的构图能力不行,油画家等很多人帮着构图,当时有一个小组,画完图以后就让雕塑家去做雕塑。

郑先生讲惟有三块浮雕是自己做的,像滑田友等等。对于他的构图感觉我问过他。层次是怎么安排的呢?它是南北的,从南到北,从北到南整个浮雕结构贯穿。包括后来教壁画的老先生(庞熏琴),他们都有结构线,非常讲究。

就浮雕本身来讲,我坚持认为浮雕一方面跟绘画相连,一方面跟雕塑相连。这样解释的话你才能把很多东西解释清楚。比如说他跟绘画相连,如画像砖或者是画像石,壁画的整个光影的效果,有一种史诗般的感觉,我们浮雕也可以这幺处理。它也跟雕塑有非常大的联系,你只有这么定位,你才能解释《地狱之门》。这是罗丹为门做的装饰,也只有这样你才能解释希腊晚期诸神之战完垒很厚的浮雕。

浮雕必然考虑到的因素应该是,可触摸的形体,不管浮雕多么薄它是可触摸的。然后是可触摸的空间,形体空间是可触摸的,绘画是没法触摸的,雕塑是要四周看,而浮雕是一个面看。我跟学生们教课的时候讲过,他说浮雕做厚了很难看,我说浮雕要正面看,你不要找侧面的毛病,你要找毛病当然有了。但是他主要是满足正面看,这是浮雕的特点。除了这个不交接之外,其他的全部交接,我是这么定位的。

刚才谈到郑可先生讲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道理。但我有一个不同的观点,他可能是一个艺术家表达东西的不同感受。比如说中国艺术家在傲浮雕的时候,它的流畅性是强调趣味性和线的感觉。另外,如果这个艺术家是从俄罗斯或者是从西方流派过来的就不一样了,比如说王老师跟我说过,他就强调绘画性、工艺性,因此他表达的感受就不一样。所以你看《地狱之门》,罗丹就是表现光影的悲剧世界,所以我觉得因为光影,艺术家表达的感受不一样造成风格和手法上的不一样。不要因为风格、手法和感受不一样而互相比较,我觉得这是不 对的。

我基于两点,形的完整性应该不管它的厚薄,这是我坚持的。另外,形的完整性不管它的光线。因为纳光和纳影,一旦形完整了以后形的任何角度都应该成立。

孙韬:打开我们壁画全集的书里面,有50%甚至还要多的壁画是浮雕,这就是一个问题了。

但是我们系的三个以浮雕为主创专业的老师现在都到了退体年龄,而且现在美院设置的很多事情,我觉得有很多有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说招研究生到了57岁就不让招了,这个专业以后就没人了,这个事情将来怎么办呢?我觉得像任老师开设浮雕课,而且在本科生大量设置浮雕课,建立一个以浮雕为主的工作室很有必要!

我很赞成任老师说的,浮雕不能完全是一种等比例压缩。现在我们的课程,包括临摹一个东西或者是原雕塑。比如说在边缘的重要地方可能需要强调它的高度,有些地方可能是一个线,用刻的一个浅显的线带过来,如果这个东西完垒用等比例压缩就不合适。当然有些浮雕可能在古代西方写实性比较强,包括饿罗斯很多建筑上面,比如说红场上的纪念碑底层,那基本是等比例压缩的形式。但是中国人本身对造型有自己的形式语言,这种形式语言可能没必要丢,正好可以用在浮雕之中。

王洪亮:我说一点自己的工作实践,我觉得浮雕跟素描特别近,为什么说特别近呢?素描是用线与面使人产生立体的感觉,而浮雕其实就是面的变化,这个面可以是一个非常规矩的、完整的,也可以是支离破碎的。实际上浮雕是有形体关系的一个光影感觉。比如说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它在一定的空间距离里看得非常清楚,在其他的空间距离中没有必要看得清楚。到了后期埃及的浮雕也是很琐碎,不管多远、多近,他都做一个特别深的轮廓凹陷。

在埃及那一带基本上都是薄浮雕,原因就是那里的光线太垂直了,它做厚就会出现大影子。所以不仅仅是浮雕做得薄,包括它的圆雕起伏也不像北方那样非常突出,把高的地方挖低了,把低的地方提高了找到一种相对平缓的空间形式。这个时候光线再照上去以后他不会出现黑的投影,所以你会觉得非常饱满。埃及离太阳的照射比较近,往北这个变化是越来越大,他如果再做那么薄就看不见了。光凹陷呈一个斜的高度照射上去非常平,所以高的东西比较多一些。

说到空间和距离的问题,近距离你会看到很多薄的浮雕,不会看到一些特别高的浮雕。比如说在石窟里面看中国古代的雕刻,一些小的东西在旁边,你就感觉他是拿线画了一下,然后把棱倒持了一下就行了。从这个角度上来说,有一些工笔和写意的感觉。所以说古代的岩画,虽然叫做岩画,但是也还可以叫做浮雕。因为它是在一个平面上由雕刻的功夫呈现出来的图像,也是一种浮雕。而且就浮雕的形式来讲,除了材料上的变化,它可能会随着技术的不断翻新,会出现在技术层面上的一些变化。

所以在浮雕的形式表现上,我的认识是除了把形体做起来之后,你可以用泥来做一个写意的训练,也可以用泥做一个工笔的训练,前面大家都说了浮雕跟绘画有关系,特别是外轮廓,这要看你是怎样处理了,你是不是模仿油画和雕塑的感觉呢?或者你可以利用国画里面墨的渲染。因为它是在一个光线下,你完全可以做到这些,你凸出来也可以凹进去,我做了这样一些试验,这是我在跟浮雕接触过程中的一些体会。

秦璞:首先感谢壁画系,我们今天把浮雕作为专题来讨论,使我的脑子马上开始启动和梳理这个概念了,浮雕就是浮雕。孙韬刚才讲的很清楚,因为什么呢?它没有大面积。它的构图只是解决一个基本的形式,就是浮雕的基本问题,基本问题是什么呢?我在雕塑系跟三年级的学生讲的第一个课就是浮雕,浮雕的技术就是运用光线、错觉。再一个就是我们说的透视。还有一个是。你要解决几个关健词。我和洪亮的说法一样,就是要完成一个转化,就是从素描往浮雕转化,就是这么简单。

前几天我接到一个课题,我们谈到浮雕是独立的东西。从人类的发展史上来讲,浮雕是最早的。为什么呢?刚才说从平面到立体,我倒觉得不一定,可能是从立体到平面又到立体这么一个过程,为什么呢?人类在原始狩猎的时候找一个石头做记号,我们记载空间方式就是这么一个方式。但是从专业角度上分析的话,这样一个东西就是介面,实际上我知道最早的是刻划,而不是颜色,是在刻划的过程当中材料之间发生冲撞能留下痕迹,这才出现了绘画,最早还是以刻的方式而存在。刚才也谈到了埃及和古希腊、波斯,还有像中国的砖雕、木雕、影塑等等。所以从浮雕的概念里面可以引申出很多东西,从材料角度上来讲,埃及、希腊就是顶光形成的效果。中国的气候属于光照性不是很强的,出现了镂雕,它像不像中国的水墨画呢?这个东西都很有意思,而且还有不同的材料,它本身的目的和属性决定了它的刻划的方法,我觉得这都是研究的一种方式。还有一个是今天谈到的它只是介乎于绘画和雕塑之间,正因为这个介乎所以它很有意思。大家知道这个系统如果非常封闭的话就意味着这个系统老化了,恰恰它有这种说不清的缺口才可导致其边缘化发展。我经常说,当一个系统还未建立牢固的时候新的系统叉进来了,大家知道我们处在数字时代,我们的教学怎么能让我们的学生,80后、90后的人能接受我们的东西。浮雕上也是,你要讲非常深,从一个定义一界定以后往下深究,肯定会发现很多新东西。

浮雕,一个是从材料的角度来讲,再一个是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讲。解决什么问题呢?就是对形体的敏感,我们到今天五十多岁了,我感觉到训练的结果就是对形体特别敏感,这成了职业习惯。你生下来接触所有的尔西都是三维的,你习以为常了。之所以学雕塑、学造型,就是要把无意识转换成有意识,再回到潜意识当中,就必须完成每个阶段的任务。

任老师和壁画系展开浮雕的教学和讨论,我觉得非常系统,我从来没有见过浮雕造型的理论被整理得那么系统。我们今天主要是在写实体系的角度上对浮雕进行建构,它舟每一个发展阶段,在浮雕层面上都有一定的方法,都有一定的规律和共同点,也有它各自的特征,这种系统的梳理是不容易的。

杜飞:现在我结合教学谈一下我对浮雕的概念和理解;我们在上课的时候经常这样说,浮雕和圆雕它们工具相同、材料相同,完成的效果类似,但是住造型理念上截然不同。怎么区分呢?圆雕它的空间意识是什么呢?它是一个真实的实体空间,它衍生出一个真实的空间。比如说一个瓶子,正面看、侧面看,了解它的空间,通过这个了解把这个形体做出来。而浮雕跟它不同,浮雕是虚拟三维空间,这里面有焦点透视的问题。焦点透视是绘画性的透视,但是浮雕是在一个界面上完成三维空间透视,它的原则就有了,这是我们做浮雕课的原则,它的原则不能改,一切都随它。

紧接着后面有三个问题:

第一,企位的问题,这是最重要的。基本牛均高度在一个界面上,但这不是绝对的,是相对的。这不是机械性的压缩,它基本是在等高的前提下尽量地进行秩序排列,谁在前、谁在后有一个具体的方式,离你最近的做的相对厚一 点。但是这个厚、这个立位不具备空间特征和形体特征,就是一个基础。把立位和压缩的概念界定一下,紧跟着出现第二个问题。

第二,轮廓现象。在一张白纸上让你画一张速写,如果你的造型工底不错的话三下两下就出来了,为什么呢?因为这个线形中有透视,他是我们绘画性的透视最不能丢掉的东西,不管多厚这个轮廓线永远存在,这个线条的轮廓还有一个功能就是平面的透视。比如说现在大家都说这是圆的,现在有一个角度变成椭圆形这就是透视,这里面产生两个外轮廓线。

第三,光影。光影一定要借助,但是它是不是保证一个浮雕作品的方式呢?如果没有一个非常合理的光线也能做出来,但是陈设效果不好。圆雕放在不适当的位置效果也不好,所以说充分地利用光影在你的画面上,在作品上形成的任何可能性从而完成一个体系。

孙嘉英:今天很荣幸来到这里跟各位老师交流。现在我看西方现代艺术已经突破了原有传统的概念,所以我刚才听前面几位老师这么讲,我突然有一个概念,王洪亮老师讲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着手点。你喜欢绘画性,你喜欢特严谨的,你喜欢肌理的,这是一个自由度的问题。其实在设计类也有这种问题,不是说只有惟一的方法,只有这种方法是好的,并以自己喜欢的这种方法让学生都照着这样做,我觉得这是非常残忍的行为,扼杀了创造力。

浮雕最讲究光影。我们说罗丹的《地狱之门》。就在于它太高了,他的学生布德尔追求扁平体,他把边线节奏的韵律都体现出来了。

王洪亮:浮雕造型是要在固定光线、固定角度去看,所以我们一般都把光线调到浮雕在将来可能的光线环境下去做。这样的话你做完再摆到那种环境里面去,就与你做的感觉吻合。

再一个是你素描画得很好,你的浮雕能不能做出来也还不一定。为什么这样说呢?他有一个理解的问题,鲁美油画系的老师油画都画得不错,但是只有一个老师做浮雕做的非常好。必须对浮雕认识深刻,这样才能渗透到浮雕的状态。

杜飞:我插入一点王老师关于素描的概念,素描其实是解决造型概念的重要手段。如果没有素描的功底,便对形体理解有缺陷。素描讲体面关系。浮雕也有体面关系,轮廓线是在光影下形成的。

刘斌:当时我们上学的时候,最早接触的就是杜老师。当时他提的就很明确,我很快就接受了。因为我觉得他对于浮雕的理解和见识,非常可信。我觉得素描所谓的好是对造型的理解。不一定对浮雕造型有深度的理解。这一点在你做浮雕造型的时候能力一下子就体现出来了,我对这个有体会。

前一段时间我出去看了一些作品,我也注意希腊的,巴黎的布德尔的。希腊的浮雕是高度的,有的时候的确很难看。但是在某个角度看却非常好,怎么来处理侧面呢?我觉得这可能是一个问题,因为它有观赏距离的问题,他不可能光看这个面就放弃那个面,当时我也没有深入地想。后来看布德尔的作品,在各个角度看都很好,但是总有一个角度特别好。罗丹的《地狱之门》我始终觉得不如布德尔的好,因为刚才孙老师说了,它的光很散乱,我觉得他可能缺少一点轮廓线和立位有秩序的起伏,我一直觉得《地狱之门》有点软绵绵的感觉。我想这个与观赏角度有关系。我做浮雕作品的时候,基本上总是想到它在一个特定的环境当中的效果,光源的来源很重要。其实在室外一般都是偏光,有时候阳光都是顶侧光再反光,光线基本上都是从上往下的。我想到在某一个特定环境里,你可以考虑到人为的光线,使浮雕的魅力、光影的魅力都可以显现出来。

要考虑近光、逆光和底光等等,这样就带来教学上的研讨问题。在浮雕教学过程当中各种可能性需要研究,它的错觉的运用,还有一个是不是真正有基本功的问题,它不是素描的概念,而是造型的溉念。

王颖生:我跟大家介绍一下,壁画系有三个工作室。第一工作室是孙景波老师,里面有中国画,我自己是学中国画的,还有我,以及唐辉老师。我们基础课训练都在此。第二工作室是李林琢老师主持的,他们几个都是以教课为主的,有综合材料,这里面还有搞绘画的孙韬。孙韬老师觉得课程有点少,所以是不是可以发展基础课。还有一个是基础课工作室,这是陈文骥和刘斌老师主持的,还有一个材料工作室是杜飞老师负责。我们一般比较尊重各个工作室导师对课程的设置,以及一些学术主张。

我觉得今天的会议开得比较好,是因为梳理了一下浮雕,刚才说任老师马上要退休了,杜老师还有两三年。这几年我们连续几届的学生留校没有通过,我觉得我们应该考虑这个问题了,后续的人才培养这一直是个很重要的问题。我们总得把相应的人才留下来。

这些人对我们后备的人才培养发展有很大的关系,老是留不下来是因为我们之间沟通有问题。以后我们再开这样的会的时候把我们学术委员会的人邀过来。

大家知道,像做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那些老艺术家非常认真,他们把一辈子的心血都放上去了,凝聚着个人的精华。现在一个活给你了俩月就要,那怎么行呢?假设说一年做一百多件雕塑,你怎么做呢?

所以今天这个问题谈的特别细、特别具体,可以送给院里面的学术委员会的老先生们,帮助他们有利于理解我们的浮雕造型艺术。他们眼睛里面看到的布德尔,是世界上最经典的,老拿我们的学生跟他们比,这没有可比性。

王颖生:我觉得夸天大家在一起,每个老师都聊了很多,对我们将来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尤其现在在美术学院里面,大家在这样一个会议上把想法都说出来,这里面肯定有相通或者是共同体。对学术问题的争论,我觉得这是好事。

王洪亮:我觉得最终的体系目标是涵盖所有的概念,这蜕明你的体系才是真正的体系。如果是你自己做成自圆其说的东西就有问题了,这个目标是两者之间的东西。

任世民:浮雕不是二维空间的,也不是三维空间的,是它们之间的独特造型形式。

朱尚熹:学术不可能全面涵盖,不能光讲教学,我认为还要有艺术鉴赏。我特别有感触,我觉得鉴赏非常重要,这才能使教学具有完整性,中国传统的木雕是往材料深处刻画的,有些对于浮雕的教学来讲是必须讲的。透视有很多种方法,有很多种方法,我觉得我们在梳理的时候有压缩的方法,也有纳光纳影的方法。

范伟民:我们可以穿插起来,因为学会搭了这样一个平台,它的作用就是互相促进,我们可以想办法,可以在杂志上设立这么一个栏目,这样的话它的影响更大了,会促使人家思考。

我们一起发通知,就在中央美院或者是哪个学校,再来开这个座谈会,这样的话就有很多的视角,就有针对性了。这样以来浮雕教学和应用就会上去了,也会引起社会的关注,首先是我们壁画系领导的关注。

对于浮雕社会上的需求量非常大,下一次我们可以互动一下。由这样一个点做起来,要不然的话你总是停在那个地方。大家坐在一起来聊一聊,虽然我们是半天的会,沟通和交流一下,会产生一些思考的,下次再开会我觉得可以跟绘画方面结合。现在我们可以梳理一些问题,可以先开个国内的研讨会。

朱尚熹;现在是一个多元化的状态,我们专家教授与教学论坛包括媒体宣传之间应多多加强联系和互动,要尽快构建成浮雕造型艺术独立的研究体系。

教学研讨会范文3

苏村中心小学 车升玉

11月2-3日,我们在沂南双语实验学校有幸聆听了参加省级讲课比赛的六节课,感觉收获颇多。上课的六位老师不愧是临沂市乃至山东省的名师,他们扎实的基本功,精练的教学语言,成熟睿智的教学风格,让我深感佩服。他们的每一节课,不但注重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加注重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尤其是临沭附小吕键老师执教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自然、流畅,让人感觉回味无穷。

1、课前谈话巧妙,不但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而且给了学生很好的启示:“说话不光要简洁,还要讲究准确,生活中很多事情是这样,我们数学也是这样。”

2、选用素材好,情境设计有创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吕老师巧妙创设照片的情景,以此引出数学问题 “班长的位置在哪里?用学过的几行几列说说”,以旧引新,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将学生推上了主体地位,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3、活动安排科学合理,引出自然,有效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由用列和行介绍班长的位置,到创造数对,再到应用数对以及利用数对确定方格图上的位置,每一个活动的引出都是那么自然流畅,恰到好处。

4、教师语言严密,启发引导及时到位。“怎样既准确又简明的表示班长的位置呢?”“既然每个小组都不约而同地保留了这两个数,说明-这两个数很重要。”像这样具有启发性的语言,在吕老师的课中举不胜举,这足以看出吕老师扎实、精炼、简洁的教学风格。

5、自然渗透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课上吕老师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从刚开始用的方法,到第几行第几列,再到用数对表示班长的位置,咱们经历了一个什么样的过程?”引导学生体会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6、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吕老师让学生应用数对生活中的例子“电影院、瓷砖图、地球仪”,体现了数学在生活中的价值。

紧张而又短暂的一天半过去了,给人带来疲劳的同时更让人感觉无比的充实,同时也让我看到了自己与他们的差距。非常感谢学校领导给我这次外出学习的机会,我会努力将我所学应用于教学实践,提搞自己的教学水平。

感悟与心得体会

徐向芹

经过一天多的学习,这些名师的讲课使我受益匪浅。这几位老师中有的和我们一样也曾经在农村一线工作,都经过自己的努力,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置身于会场中,倾听着老师们一堂堂精心准备的课,在这里,我亲身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准确把握,体会着他们对学生的密切关注。他们在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同时,也让我学到了很多很多新的教学方法和新的教学理念,引发了我对课堂最优化的思考:

1、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源于生活,体现于生活。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为学生提供活动的舞台,调整学习的方向,是关键时刻予以适当的点拔的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在课堂学习中,学习的材料来源不再是单一的教材,更多的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来编材。例如张学锋老师的《可能性的大小》。

首先,张老师创设学校周围地摊让学生摸奖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兴趣,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其次,教师把摸球活动充分发挥,有学生摸球-----组内摸球------班长摸球的顺序,让学生体会摸球颜色的可能性,慢慢引导学生接触主题。再次,通过猜想、验证、得出结论的方式来验证结论的准确性。在本节课中张老师还注意没做一个活动都先说明活动规则。让学生明确要求,知道自己应该干什么。真阳学生都有自己的明确的目标,能够提高教学效率。在对待练习题时,张老师的设计也很有层次性,因为本节课主要通过摸球来认识摸出同一种颜色的球的可能性。练习时张老师给出的是一个分成红、黄、蓝三种颜色的圆,并且三种颜色交叉排列,颜色区域大小不一,当圆盘从转动到停止时,看指针停在哪一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大,那种颜色区域上的可能性小。最后,又用摸球的练习结束本节课,这样的设计使我们能够非常清楚明白的直到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这些都是与生活贴近的知识,学生听起来亲近,求知欲就强,要突破的愿望就强,做起题来积极性高,也体现出教学面向学生,面向生活,反映现实生活,而这些正是这群听课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见到的,使学生感到数学问题新颖亲近变得摸得着,看得见,易于接受,从而激发了学生内在的认知要求,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更好的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了较高的培养,也实现了“生活经验数学化。”

2、在这些优质课中,体现生本教育,教师能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课上,每一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教师凭借个人扎实的教学基本功及独有的人格魅力驾驭着课堂,引导学生在摸一摸、比一比、画一画、涂一涂、摆一摆等数学活动中“直观感知、主动参与、探索实践、自主建构,使学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轻松地学会了知识。另外,执教者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非常值得我学习。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合作能力,也给了学生一种集体荣誉感。

总之在这次优质课评比中,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

课虽然听完了,但反思却仍在继续,我要及时纠正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奋起直追,争取早日找到课堂教学的真谛,达到教学效果的更优化。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一定要努力探究,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这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感悟名师课堂

苏村小学 李法香

非常有幸能去双语学校观摩名师的课堂教学,亲身领略名师的风采,感受颇深。下面就临沂第九小学王晓艳老师的“平均数”的课堂教学谈一下我的感受。

1. 名师的课前交流非常值得我们欣赏。在课前交流时她那么的亲切,语言那么的感人,像聊一聊呀,说一说呀,快夸夸呀等,这样学生都喜欢和老师交流,愿意把心里的话和老师说,这样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学生的兴趣很高。

2. 针对知识点逐层分析。王老师由课间喜欢做什么活动引出套圈活动,接着出示四人的套圈比赛成绩统计表,从这四人中再选拔一人代表本班参加学校的比赛,然后放手给学生,让学生选拔,引出平均数产生的重要性。然后逐人分析,先用“移多补少”的数学思想分析徐杨的成绩,再让学生发现还有别的办法吗?进而转化为求和平分,从而渗透转化思想,在使学生认识平均数意义的同时,并对学生进行常规教育,像谁是这一组数据的平均数等,说完整。并认识了平均数的特点:平均数代表一组数据的一般水平,还具有很强的敏感性。

3. 练习设计层次性很强。像四一班的平均身高是134厘米,李红的身高就一定是134厘米吗?并让学生说一说理由。这样就巩固了平均数的特点,更加深认识了平均数的意义。然后又引入了生活中的平均数,像青年歌手大赛的成绩,如何计算平均分等,都是层次性很强的联系设计。

总之,王晓艳老师的这节课上的细腻扎实,设计独特,求实创新,沉着机智,非常值得我们去品、去悟、去反思。

还有吕健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这节课,她的课堂风格是朴实、扎实、精炼、简洁,有坡度,有深度,孩子们从心里佩服喜欢老师。她的这节课一共用了一个小时,孩子们没有感觉时间长,下课时孩子们都不想离开,依依不舍,真感人啊!

请问一下自己,我们每一个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果都能让孩子们喜欢,让孩子们依依不舍,试想一下课堂效果会是怎样的呢?所以我们每个老师都应去精心设计自己的课堂教学,这一点我们是能做到的。

沂南县小学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苏村小学 李光臻

2010年11月3日,我们苏村镇数学教师在双语实验学校多媒体教室观摩了名师讲课。执教的八位名师,分别是李芳、王晓燕、张雪峰、梁绍美、吕建、王永胜和冯培娟、石秀玲老师。这八位老师给大家整体的感觉就是“真、实、新、活”,体现了教师对课改精神的准确把握。特别是王永胜老师的《三角形内角和》一课,运用旧知开门见山直入课题,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直接出示课件“画有四个直角的长方形”让学生说出长方形的内角和360’再用“巧剪”将长方形分成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质疑每个三角形的内角和是多少度?yVZ小学数学学科网站群

王老师用自己的充满生机的课堂给我们做出了示范。巧设悬念,激起学生探索欲望和兴趣,有目标的去探索,用信封里的直角三角形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探究验证,形成统一认识: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是180’。王老师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给我们的启示是: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训练,又要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这样才能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成功的体验。yVZ小学数学学科网站群

总之,王老师的课,给我很多的启示。真正实现了让学生“亲历”—“猜想”--“验证”—“结论”的科学家式的探究历程。

沂南县小学数学研讨会学习心得体会

沂南县苏村镇中心小学 李宗梅

2010年11月2日至3日,我们小学组织老师们去双语学校参加了省优质课的学习,一天半的时间先后听了几位各县区优秀教师的优质课,听完后都很多收获,特别是《求平均数》一课,给我的印象很深。现就这次的学习,谈几点体会:

一、创设有趣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在这一天半的时间里,上课的老师都能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张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吕健老师讲的《确定位置》这节课,在上课之前她首先用相机给同学们拍照留个纪念,极大的调动了学生情绪,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课堂上来,并且很快把同学们的照片传到了课件里,让同学去找一下班长的位置,找到以后引导学生怎样用语言准确的描述出班长的位置,学生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很快的去思考怎么来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说从前向后第二行,从左向右第三列;还有的同学说从后向前数等等,学生说出来很多的方法,这时老师引导学生有这么多的方法听起来有点乱,我们能不能统一一种规则进行描述,这时学生都很同意老师的意见,老师很快告诉学生,我们一般规定横排为行,竖排为列,一般我们先说列再说行,学生很快就用统一的语言描述了班长的位置,所以在上课的时候要多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吕老师从拍照激发兴趣,体验方法不统一给生活带来的不便,最好运用新知,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不但激发了他们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

二、设疑导思,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老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一连串问题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结合自己以往的教育教学工作,:“在分析教材时,要适当舍取一些教材内容,做到灵活运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发扬成绩,找出教育教学方面的差距,向教育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学习,教坛无边,学海无涯,在以后的教学中,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

小学数学优质课学习心得体会

沂南苏村中心小学 王伟宝

11月2日、3日我有幸参加了县局组织的省优质课学习活动,在一天半的学习中,我们共观摩了八节省级优质数学课。在这里我领略了名师的风采,感受到了高水平的课堂教学艺术,其中以下几条使我印象很深:

一:善于营造和谐、浓厚的学习氛围。在每节课的上课前,教师都与学生进行课前交流。有的先介绍老师自己,再让学生介绍自己,以此来拉近师生关系;还有的给学生拍照,激发兴趣,消除紧张感,这样进行新课就很轻松,同时又为教学创设了很好的教学情境;有的夸沂南是个名人的故乡,让学生产生自豪感。还有的夸学校,学生自然很高兴,学习情绪非常高涨。

二: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使数学教学生活化。这次的讲课教师都是外县的,但是有很多素材用的是本县、本校的,或者就以上课的学生自己为例子。如在吕建老师的课中,上课开始就用数码相机当场给学生拍照,把学生的照片用投影机放到屏幕上,全体同学看着自己的相片找自己的位置,学生学习既清楚又明白;还有梁老师的实践课《点击双休日》就是当场调查县城学生在星期六、星期天的活动,把调查结果当做例题学习的,并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懂得要合理安排双休日活动。

三:学习过程采用合作、共同探究的方法,让学生经历一个探究体验的过程,让学生明白知识不是空洞无物的。老师们都采用小组合作教学,不流于形式,到该合作的时候合作,确实能解决不会的问题。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一种自主探究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学习经验、数学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合作学习扎实有效。合作学习为探求新知提供了一条捷径,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再造过程,从而获得了成功感,获得了学习数学的乐趣。每一节课都非常重视学生间的合作学习,教师们把合作学习都放在知识的难点和疑点上,在学生解决有困难时采取,好多老师在有难度的问题处理中在学生独立思考之后再通过合作互相交流意见,避免了因匆忙而只能表达一些不成熟的见解;其次是合作中分工要明确,以个人优势的发挥来促成整体的完美。另外在合作学习中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也是很多老师的突出特点,让学生充分发挥个性观点;老师有充足的耐心,选择适当的时机进行引导。

五: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多媒体教学用具。每节课都做了大量的电脑课件,把课的内容用通过电脑放到大屏幕上,让学生确切的看到所要学习的内容,及形象生动有非常容易理解,同时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探讨教学中,也用到了老师制作的教具,如《可能性》一课中,每个小组都有一个盒子,和白黄两种球。把球放到盒子里摸,总结摸出球的可能性,达到了动手操作的目标。

总之,这次学习让我受益匪浅,我的教学理念也因此有了前所未有的升华,使我感到自己的教学和他们相比还相差很远,在今后的教学中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抓住机会,不断地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优化课堂教学。

沂南县小学数学研讨会心得体会

苏村小学 张海玲

2010年11月2日和3日,我有幸领略了省级优质课的风采,执教者的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执教水平、个人的专业知识,数学思想,应变能力以及个人风格都让我收获很多。下面从以下几点谈谈本人认识和体会。

一、正确对待教材,用好、用足教材。以前的优质课、公开课都愿意重新创造教材,这一现象至今还影响着我们,课改教材中的主题图、准备题、例题以及练习题,都来自一线的教师和专家,经过严格的层层论证和审批才通过进渗入渗出教材的,具有普遍和推广性。作为实验教师,我们首先要用好它,在用好它的基础上,再作创新。这次听到的7节课,只是不同的教师,在引渗入渗出课题时各有不同,但在入行新知学习时,基本上都是用了教材上的例题,同样创造了精彩的课堂。既然他们都这样尊重教材,不轻易抛开教材,我们就更应该脚踏实地研究好教材,使用好教材。

二、课题引入渗透简单快捷。情景教学是新课程提倡的一种教学方法,便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唤醒学生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景,特别是在课题引渗透时常被老师们推崇。但现在好多教师过于放大这一功能,为创设情景而创设情景,转移学生的注意力,甚至使学生不知所从。

三、练习设计基础实效。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对新知的认知开始是浅表化的,要与以往认知融合形成系统需要时间和过程。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也告诉我们,学生在刚学到新知时,需要及时巩固练习。既是说,新课过后的练习,我们要及时和基础。我在平时教研活动时,一再要求老师们设计作业要重基础,首先完成好教材上的作业,批改和辅导好教材上的作业,再谈自主设计作业和用好教辅资料。这次我听课,特别关注课堂作业的设计,上课教师都不折不扣的使用了教材上“做一做”或练习题里面的作业之后,才设计了一些简单的拓展作业。他们设计的拓展作业也很基础,主要是本节知识的生活化和情趣化,很少有综合性和思维过强的题出现.

四、讨论交流的主体是学生。合作交流是数学重要的学习方式,以前听课观到的合作交流,多是师生的对话,老师对学生汇报进行汇总或评价订正。重形式,重结果,轻学生思维的碰撞和交流。

教学研讨会范文4

现将相关事宜公布如下:

一、大赛主题

本届大赛围绕“基于问题解决的作文教学”的主题进行。从“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展开写作。“我的作文教学观”要求立足作文教学发表观点,可以是作文本原思考、教学改革、教材建设、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性文章,也可以是作文教学反思、作文教学评价、作文考试等言之有物的文章。“我的作文教学实践”突出作文教学探索成果的展示,可以是课堂实录,可以是教学设计、校本教材章节摘选、作文教学序列实践探索、作文教学故事、师生写作档案、教研活动纪事,也可以是课题研究报告等具有实践真知的文章。

二、参赛对象

全国各地初中、高中、中等师范学校、职业技术学校的语文教师,中学语文教研员、高等院校语文教师、中学育工作者。

三、论文评审

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本次大赛设有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优秀奖四个奖次,获奖结果将在第三届“三新”作文研讨会现场公布并颁发获奖证书。获奖名单将于大赛结束后在本刊公布。论文评审过程由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理事会专家评审团指导,《新作文》杂志社编辑部执行,并接受读者大众评审团的检验。

四、投稿要求

1.每位参赛者可同时参加“我的作文教学观”“我的作文教学实践”两个层面的写作比赛,每人最多可投两篇。教师下水文及指导的学生优秀作文不参与此次评选。参赛论文严禁抄袭,不可一稿多投,已发表的文章不在参赛之列。字数控制在1000-5000字之间。

2.请将个人姓名、详细通讯地址、邮编、电话号码、电子邮箱附在文章最后,方便及时联系。

3.本次大赛专用投稿邮箱:。欢迎以电子版的形式投稿,来稿请使用word文档并以附件形式发送。发送主题为:三新参赛+作者姓名+主题(教学观/教学实践)。

4.每篇参赛论文需交评审费用50元。

5.评审费邮寄方法:

(1)邮局汇款。邮寄地址:山西太原市柳巷南路云路街小区2号楼新作文杂志社;030001 新作文杂志社(收)

(2)账号汇款。汇款户名:《新作文》杂志社有限责任公司 账号:04136501040003117(中国农业银行太原金穗支行)

五、大赛时间

2016年9月1日――2017年3月底

六、其他

1.所有参会者均可获得加盖新作文杂志社和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究会公章的获奖证书。

2.评奖过程中收到的论文会陆续择优发表于《新作文・中学作文教学研究》上,供全国广大读者品鉴交流。

3.参赛优质论文的作者将有机会在第三届全国“三新”作文教学研讨会的自由论坛上阐述教学主张。

关于此次大赛更加详细的内容,欢迎关注微信:三新作文(sxzw5610)

QQ 咨询 :279463773

电话咨询 :0351- 4193845

新作文杂志社

教学研讨会范文5

2011年11月2日至4日,第十届四川省小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共同体学术研讨会在成都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正式召开。《教育科学论坛》杂志社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副主编何立新,高新区教育处杨晋平处长,著名特级教师、儿童阅读推广人周益民老师等领导、专家出席了开幕式。另外,全省36所小学共同体学校校长、教师代表以及高新区部分学校校长、教师共计300余人参加了本次研讨活动。

一、校长论坛

本次校长论坛围绕“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这一主题开展了热烈的讨论。双流县实验小学校长毛凤鸣从教育资源的认识和思考、教育资源的开发策略、教育资源的开发原则、教育资源的开发路径四个方面建构了学校资源力开发运用的基本框架。她指出,在学校资源力的开发与应用过程中,校长是核心、教师是关键、教学改革是常态。玉林中学附属小学校长朱祥烈提出了把管理中的关键事件转化为资源,并从创设唤醒型关键事件、创设碰撞型关键事件、创设反思型关键事件、创设感动型关键事件四个方面作了阐述。紧接着,绵竹市紫岩小学校长谭克介绍了该校利用地震所带来的资源促进学校特色发展的经验,广元市南鹰小学校长李毅提出要通过自我开发、团队开发、互动开发等途径来开发教师人力资源的重要主张。此外,高新实验小学校长陈伟、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校长刘娟、眉山东坡小学校长周吉群、乐山实验小学校长张必友等还对“关键人物资源”“学校文化资源”“地方文化资源”以及“学校公共信息”等命题进行了深层而热烈的探讨。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常务副主编王真东对本次论坛作了总结性发言。王真东副主编首先对“学校资源力开发”研究组的上位思考、系统构建、认真研究给予了充分肯定,他尤其肯定研究组将关键事件作为重要的生成性教育资源进行开发利用的做法,认为该项命题的探讨是本次论坛最为精彩的部分之一。他强调,关键事件重在关注教师的情感系统、精神系统,直接针对教师审美疲态、创造疲态而言,通过一系列开发,可以激活动机生成、点燃创造激情、聚合发展力量,让美好的关键资源催生灿烂的生命之花。最后他提出,校长是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发展方向的把控者,是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校长的成功得益于对资源的把握和运用,因此,加强学校资源力的开发和运用是新时期加强校长领导力的重要途径,对学校资源力的开发运用则应在今后的研究中不断深化、细化。

二、学科论坛

(一)语文论坛

在小学语文教学的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习作)、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各项内容中有意识地融入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具有民族文化自觉意识的中国人的必经之路。本次语文论坛以“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专题,特别邀请了南京市琅琊路小学著名特级教师周益民展示了一堂生动的观摩课《绕口令》。课后,周益民老师作了《回到话语之乡》的专题讲座,让参会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经典魅力,认识到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围绕“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来自玉林中学附属小学、天涯石小学、乐山实验小学、眉山东坡小学等八位老师分别从“综合性学习”、“识字与写字”、“口语交际”及“阅读教学”四个层面呈现了八堂风格迥异、精彩纷呈的研讨课。课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成都市小学语文教研员罗良建、成都师范附属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姚嗣芳等专家与参会教师针对“小学语文教学如何渗透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进行了深入地研讨和互动。姚嗣芳老师指出,渗透中国文化传统文化不仅要从教材出发,还要运用好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以及学科间融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更要注重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把相关文化拓展至课外,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得到极好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熏陶。罗良建指出,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应以课例为形式,以课程为载体,体现“三思”,即研究之思――关注热点问题、重点问题及前沿问题研究,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困惑;课例之思――一课一得,取舍、简化繁复环节;课程之思――真正落实课标要求,关注语文能力形成,使教学回归语言本身。最后,《教育科学论坛》副主编何立新对本次活动作了总结性发言。他指出,传统文化蕴含在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义不容辞地进行主动渗透。通过本次活动,许多教师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形成了基本的操作办法,同时也对评课达成了共识,即一看学生在课堂的变化、发展,二看教学效果的持久性,三看学生在课堂上有无“生长感”。

(二)音乐论坛

教学研讨会范文6

会议由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校长郑南宁院士、教指委主任陈国良院士、高等教育出版社理工事业部王瑜副主任分别致辞,对各位与会专家的莅临指导和全国各高校代表的积极参与表示了热烈的欢迎。同时,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交流研讨,共享各校课程改革经验,共同提高各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

会议分为3个部分,围绕“计算思维”进行了广泛交流。

陈国良院士、李廉教授、徐志伟研究员围绕计算思维有哪些基本的组成部分,这些基本组成部分的特征和表现是什么,这些组成部分如何在计算机课程中讲授,相应的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如何设计,教学方法如何改进等问题,介绍了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并提出为推动和支持高校广泛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工作,拟在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的领导下开展课题研究工作的设想。

在此基础上,西安交通大学冯博琴教授、北京交通大学王移芝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马斌荣教授、东北农业大学苏中滨教授展示了以计算思维为切入点开展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的进展。提出了不同的课程建设模式,为其他高校教学改革工作提供了思路和示例。

上一篇虎年祝福

下一篇我的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