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纸灯笼的做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1
选用可以弯曲的竹枝或竹皮
用竹枝或竹皮搭成框架,衔接的地方用细线绑紧。制作骨架。纸灯笼比较简单的形状是立方体或圆柱体制作灯身。
制作灯身。可以制作好看图案
把图案糊在骨架上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2
关键词:时间 地域 纸灯
一、纸灯的概述
纸灯的起源与发展,是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前进,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低级到高级、从实用性到观赏性的渐进过程。作为纸的发源地,中国从东汉起遍出现了纸灯。直到今天,纸灯的丰富外观和文化意义,使其仍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生活中独占一隅。物质层面上,随着制作工艺和技术的不断进步,纸灯的功能形式不断被丰富。精神层面上,不同种类的纸灯,寓意各异,也承载着不同地域的民族文化。
二、中国纸灯的发展解析
(一)传统社会时期
纸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灯具的造型中,虽然没有明确的相关理论,但是我们仍然能够看出,其中的包含着很多设计法则,如变化与统一、比例和均衡、节奏和韵律等等。纸灯的外观比例精当,能给人和谐、优雅精致的感觉,大多数灯具造型都采用左右对称的形式。传达出造型的韵味和美感,使我们获得美的享受和陶冶。
纸灯中的灯笼象征着中华文明的灿烂,也象征国家的昌盛繁荣。在中国古代,纸灯最重要的不是它的照明功能,而是营造出来的一种喜庆的氛围。它所代表的是一种中国人喜庆、团圆的文化符号。中国的灯笼起源于一千八百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前后,老百姓家家户户都挂起红灯笼,以示庆贺。中国的纸灯在各个朝代都有每个时期的风格和发展,例如南宋时期在纸灯上增加了灯谜内容,清朝时期,纸灯除了继承前朝元宵节中的传统外,又加入了满族的一些元素。但是纸灯代表喜庆、团圆文化符号这一特性没有发生改变。(图一)
(二)工业社会时期
近现代是中国历史上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时期时期,中国纸灯开始逐步受到西方文化和各种设计思潮的影响,从北欧的朴素风格到七十年代太空风格的潮流再到后来的高技术风格,在以商业主义为主的背景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纸灯一直在探寻属于本国的风格与特色。在此时期,纸灯设计中,对于灯光与材料的选择十分注重天然与柔和,纸灯的风格逐渐呈现出追求天然之美的特点,制作工艺和材料运用以及装饰、风格上形成了明显的时代特点,但是纸灯代表喜庆、团圆的文化符号一直没有发生改变。(图二)
(三)后工业社会时期
此时期,是以消费主导的时朗,当代中国纸灯设计从一开始只是表面的生硬套用中国古代传统元素设计,到后来开始从文化与材料的层次上进行设计,将纸材的轻、薄、巧等特点发挥的淋漓精致,充分利用纸的物理特性和纸所蕴含的质地柔韧、洁白平滑的内涵进行设计。中国现代设计中的轻、薄、巧等特点体现在现代灯具设计中便是重量轻、质量小,给人以轻快的视觉感受,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空间范围。如“品物流行”对于纸灯的再设计,“无”“山”“茶”等一系列纸灯设计,以中国宣纸为设计素材,外观造型前卫简约,融合了纸张自然的肌理质感及光影层次的通透性,体现了纸的轻盈与纤薄,灯光的柔与美给人一种亲切的情感并形成—种亲近自然与文化的视觉效果。赋予纸灯以更加深刻的内涵与形式美感。现代纸灯的设计在充分利用纸的性能基础之上开辟出了属于中国纸灯独特设计的新领域。(图三)
三、当代跨地域纸灯的发展解析
(一)中国当代纸灯
中国纸灯自古以来就在中国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中国纸灯起源于一千八百年前的西汉时期,从最初用来挂在门前作为一种家族门楣的展示,到后来成为中国人节日喜庆时庆祝的代表。再到当代,设计师们对于纸灯进行文化与形式上的突破与创新。对纸灯的光影,外观形式等做了全新的诠释。
纸灯自中国古代到民革时期,都以圆形形态为主,代表喜庆、团圆之意。—直到近现代,随着中国对于设计的重视和理解,大众的审美需求与精神需求不断提高,设计师在将纸灯文化符号意义继承下来的前提下,充分利用纸张透光的特性以及延展性,进行了造型上的创新和形式上的突破。到了当代,由于工艺方面的完善,越来越多的设计师从纸材的工艺上进行突破,当代的纸灯已经打破了形式上的约束,而更加注重产品的使用意境与内涵的结合。完全打破纸灯的固有形态,突出纸作为一种材质本身的轻、薄、巧质感,融合了纸张自然的肌理质感及光影层次的通透性,形成一种亲近自然的视觉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使用者与纸灯之间情感上、文化上的传播与互动。
品物流行设计的现代纸灯“wu”蕴含了中国的传统哲学思想,“无形者,有形之本;无声者,有声之母”,这句话表达了造物的有形与无形之间的微妙关系,即无形能塑造出有形,有形能化为无形,品物流行利用了老子理论中“有”和“无”的辩证的主题,设计了一款“无”的现代纸灯。通过纸灯的外观以及细节,将纸材的轻薄体现得淋漓尽致,“无”即让纸张的纤薄塑造了结实形体,使用者在竹制框架基础上随意制作灯罩,外观提炼了中国传统灯具的轻韧框架与纸质外包的做法。选用了竹签制作框架“骨”,传统宣纸制作外部蒙皮(皮肤)的做法,将让框架与遮罩达到最佳的效果,灯具透露出天然的光线。从而达到一种随意的无形中透露出有形的光线的意境。“wu”设计的关键点不在于用了所谓代表中国设计的竹子和宣传,而是用最少的材料和最简单的结构去实现“灯“的功能。(图四)
(二)日本当代纸灯
日本纸灯历史悠久,在吸收中国纸灯文化语意的基础上,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传统,进行了改造与创新。在国际上已经形成独具一格日本纸灯风格,具有鲜明的造型特征和极高的辨识度。谈到日本纸灯,就不得不谈到它的制作材料——和纸。古代中国所发明的“纸”传到了日本后,以日本独特的原料和制作方法产生了具有日本文化特色的纸张一和纸。早期的日本纸灯都为和纸粘制。上绘浮世绘等艺术工艺,这一纸灯文化也曾在19世纪名扬海外,成为日本文化的代表之一。到了当代,受到现代科技与国际文化的影响,日本纸灯文化逐渐没落,成为一种特殊的经典文化符号,在一些店面装潢或节日庆祝中才被使用。此外,日本对于灯具的诠释不只是局限于带来光明的器具,他们更加注重的是灯具带给人感知和情绪上的一种触动,现代的日本灯具设计,在保留本民族风格的前提下,完美地结合了现代主义、斯堪的纳维亚风格或高技派等各种设计风格的优势。但是,每当人们驻足欣赏时,都能第一眼看出这是设计于日本的。
另一方面,日本美学讲究细节、简单、朴素,重视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日本在发展历程中深受中国的“儒”文化和“禅”文化的影响,他们吸收了其中的精华,并与自身神道教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尤其日本的美学更是强调非对称与不均衡的和谐之美。到了当代,日本纸灯跳脱了功能层面的意义,代表了大和民族对于自己的信仰、宗教、命运的一种思考。纸灯置于黑暗中所形成的独特光晕与质感,以及光线忽明忽暗的变化中达到的黑暗与光明的交替,所有这一切都通过日本人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敏感而纤细的神经表达出来——通过纸灯这一媒介。艺术化、符号化的纸灯带给日本民族更多的是哲学层面的反思。相应地,当代日本设计师将这些思考注入或者说还原到纸灯的设计中,赋予纸灯以日本独具的文化底蕴与内涵。
日本设计界大师三宅一生设计的纸灯则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束缚,跳脱文化寓意的传递,专注于“纸”本身与光线的互动,以及纸灯与人的互动。创造了耳目一新的纸灯设计,具有普通纸张的透明特性,能够使形成的3D造型保持完美形状,而不需要任何内部结构支撑。当不用时,灯罩可以折叠储存,把物体从2D到3D的设计思路可以很好的解决物品的运输问题,便于存储、携带,纸灯展开的过程中,光线也随之变化。大胆的2d、3d造型设计,让这些纸灯独树一帜,夺人眼球。更像是一幅艺术品。而三宅一生也通过纸灯这一形式表达了自己对于光的独特理解,对于日本纸灯的重新诠释——超越了文化与民族,超越了功能与造型在灵魂层面上形成新的突破,创造了耳目一新的纸灯设计,以最纯粹、洗炼的方式呈现出来,反而更能激发人们的思考。这种非对称与不均衡的和谐以及模棱两可或者形式的开放性,—直是日本设计的典型特征,也因此传统美学观念“余白之美”,更是造就了从空无中感受最丰富、且无限的想像空间。(图五)
(三)欧洲当代纸灯
相较于中国与日本对于纸灯材料与光影的寄予与思考,欧洲纸灯更加看重造型上的变化与环保上的意义。而欧洲设计师们设计制作的纸灯则更偏重于材料的可持续意义,基于功能、形态、环保、健康的考量直接体现出来的。它代表了人们对于环境保护的支持与反思,又或者是材料上的独特创新,代表了一种前卫的设计思潮。欧洲设计师们喜欢打破传统,让人耳目一新。
近些年来,由于可持续设计理念在欧洲盛行,它不仅仅是提倡使用环保材料,更重要的是基于社会来创造更多的商业价值。在纸灯的设计上也是如此(图六),将重点放在环保、工艺与造型上,欧洲设计师们同样创造出了为人惊叹的艺术作品,精美的线条,唯美的光线让观者忍不住想要拥有,虽为艺术作品,但却不可与商业目标相违背,这些灯具尽可能从环保角度出发,减少材料消耗,以提倡一种可持续绿色的生活状态,并且独特的造型也可以实现大批量生产,而这也正达到了设计师在创造产品的同时,并关注了产品背后的社会效益。
(四)小结
同样是运用纸材,但在纸材的选用上,西方文化和东方文化会各自偏好不同感知效果的材料一纸材,由于是中国人发明的,因此西方对于纸材的应用大多停留在使用的层次上,更加注重的是形式上的变化与感受,而中国和日本的纸张质地则会营造出—种温暖、安宁和静止的内在感觉。相较于东方,西方文化似乎看起来更外向一些,而东方文化则更加内向。即使是同样的白色,东方和西方也会有着色彩上的细微差别。西方的纸对光直接反射和分散的效果比较强,而东方的纸则看起来像是把光融在其中,并轻轻地包裹它,就像是初雪温柔地降落大地形成的柔和的表面。
现代的纸灯设计将设计的高度提高至文化的意境,提高设计的品质,满足了现代生活对于情感的需求。有了工艺与技术的支撑,可以更好的挖掘并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次内涵。这种浓郁深邃的含蓄之美让现代人在这种无穷的回味中放慢脚步放慢节奏,思索生活的含义,反思自己。
四、总结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3
农历八月十五日,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 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2021中秋节的相关习俗活动有哪些你知道吗?共同阅读2021中秋节的相关习俗活动,请您阅读!
中秋节的相关习俗活动一、拜月祈福
中秋节在风水上讲,是可以拜月祈福的,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那天也是月光神的圣诞,由于神光普照,每年中秋节晚上月亮特别亮特别圆,因而大家若能诚心敬拜月老,则能感应神灵,心想事成,趋吉开运。具体做法如下:在中秋节晚餐后,全家在一起吃月饼赏圆月时,可以准备三样水果、糕点、拜神纸钱、一个洁净的碗、再焚香烧纸钱向月光神敬拜,口念:月光神在上,今逢您圣诞,信士某某某诚心敬拜月光神,求您大慈大悲,保佑我时来运转,心想事成!
二、不要独自赏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在中秋佳节中,有些人因为种种原因,会独自赏月,提醒一个人尽量不去人迹稀少处赏月,少去江边,海边赏月。
三、触景易感怀
月亮为宁静伤感的象征,建议分手不久或刚离婚或本身有抑郁倾向的朋友,尽量少赏月,以免情绪受伤。
四、多聚人气
平时家中人口少的朋友,可在节日期间,多请朋友或家人来家中坐坐,走动走动,多聚人气,有利家宅的旺运。
五、添贵气
中秋佳节,可在家中摆盆好的绿植,一来给家中添气,二来在风水上也是提升家中的气场,我们所居住的房子也是需要偶尔添点东西的,这样才会有贵气。
六、远离不良磁
平时工作忙的朋友,可以在节日期间定期清理出一些不用、怀旧伤感和病历等的物品,这样在风水上又是远离不良磁场的办法。
七、促进姻缘
在中秋节中,这一天也是被视为促进姻缘的好日子,单身的人如果在这一天拜月老,会有更大的机会寻觅到良缘,让有情人能够终成眷属。所以这天可以准备鲜花水果来拜月老,口中念诵:今逢中秋佳节,祈求月下老人能为某某某,牵线结缘,让某某某能够早结良缘,心想事成!
在案上再放根红线。默念自己名字说出自己的心愿,祈请月老保护自己可以找到理想对象,请描述出期望的对象条件,祈求月老赐给姻缘红线,将案上的红线随身佩带,置于皮包内,或置于枕头下。
八、充满能量
中秋的月光很明亮柔和,让房屋内充满温馨,建议也可以自己在家中的财位安置一盏灯或点亮酥油灯或蜡烛,夜晚开启照亮财运,可以让家中的气场更加充满能量,个人运势会更为顺畅。
九、许下自己的善愿
月圆之时也可以面向月亮许下自己的任何善愿,月老都会帮您满愿的!
十、促成亲友挚友爱人的和谐
中秋团聚,务必要一起吃顿团圆饭!因而,在一年一度的中秋节里,分居两地以及家庭成员不太和的人群,无妨借助中秋节这个节庆之日,吃一餐团圆饭,来给本人添加好的命运,促成亲友挚友爱人之间的和谐。
十一、中秋节放孔明灯
孔明灯在民间又被称为祈福灯、天灯。相传,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平阳时,因无奈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讯息,厥后果真遇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同时,孔明灯的形状像诸葛亮戴的帽子,因而有“祈福灯”、“安全灯”的隽誉。而在中秋佳节这个美妙团聚的节日里,放飞孔明灯亦能够给本人带来好的命运。
孔明灯多作为祈福之用,男女老少亲手写下祝福的心愿,祈祷幸福年年。到了现代,提醒大家放飞孔明灯时一定要注意环境安全。
中秋节拜月亮介绍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节的来历有关中秋节来历的传说是非常丰富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之类的神话故事流传甚广,中秋节有悠久的历史,和其它传统节日一样,也是慢慢发展形成的,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早在《周礼》一书中,已有“中秋”一词的记载。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纸灯笼的做法范文4
广东省
曲江县猺族人七月十五日祭祖,又祭狗头王,以小男童及女童穿花衣歌舞酬神。归善县民以七月十四日为中元节。据传因当年元兵南下,为了避兵灾,故提早一天过节。澄海县中元节祭祖先及灶神。德庆州中元以冬叶裹粉作饼,名为「架桥,用以祭祖。古代的潮阳县施孤时,有钱人家还会买下犁耙、水车,甚至穷人家的女孩,分别写在纸片上,施食时也把纸片撒下。买不起农具或娶不起老婆的,可以凭单领取。
广西省
阳山人以七月十四日为目连节,多杀鸭祭祖,当日路无行人,名为躲鬼。
云南省
腾越人祭祖后焚包,又用黄瓜一只,刻成船形,叫黄瓜船,与包一起焚化。
河北省中元节习俗
南皮县七月十五携带水果、肉脯、酒、楮钱等前往祖先墓地祭扫。并持麻谷至田梗,称为荐新。广平县中元节以时鲜食物祭拜祖先,并准备果蔬、蒸羊送给外孙,称为送羊。清河县七月十五上坟祭扫,以蒸面羊赠送女儿。
山西省
永和县读书人於此日祭魁星。长子县的牧羊人家於中元节屠羊赛神,俗传如此可使羊只增加生产。又赠肉给诸亲戚,家贫无羊者则蒸面作羊形来代替。阳城县农家以麦屑作成猫、虎及五谷之形,於田间祭祀,称为行田。马邑县民中元节以麦面作儿童的形状,名为面人,互赠亲戚家的小孩。忻县农民於中元节在田梗上挂五色纸。
河南省
商丘县中元祀地官时,悬挂纸旗於门口,传说可以防虫。孟津县中元节放风筝.郲县七月十五日在门前画一灰圈,在圈内焚烧纸公以祭拜祖先。
山东省
长岛渔民以木板秫稽制成小船,上贴一纸条供使用,或供溺海者的牌位,再装上食物、衣帽、鞋袜等用具,然后点燃蜡烛,由已婚的男子将小船放入海中。沾化县各各家采麻柯及新鲜草叶搭棚子,称为麻屋,请祖先牌位於其中祭祀。独陵县称中元节为掐嘴节,家家吃粗茶淡饭。
陕西省
临潼县七月十五日烧纸祭麻姑。城固县中元节农家会饮,称为「挂锄。延缓农家,中元节早晨至田间,择取最高、最茂密的稻穗,挂上五色纸旗,名为田旛。
江苏省
吴县居民中元节以锡箔折锭,沿路焚化,谓之结鬼缘。仪徵县各地尚流行一种纸鬼,内藏碗灯,有赌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兴县中元节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口,一艘载佛婆念佛,一艘烧锡箔纸锭,一艘放河灯。东县乡民於此日吃扁食,是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灯时,在船尾点缀红红绿绿的纸灯,称为度孤。
四川省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著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
浙江省
嘉善县以中元节下雨为水稻丰收之兆。桐庐县民中元节晚上鸣锣撒饭於野,称之施食。浙东的盂兰盆会,请廿四位老太太走八结,一边念经。天台中元节吃,筒类似春卷。又有放路灯的习俗,以六个壮丁为一组:一人敲锣、一人打梆、一人提灯笼、一人沿途撒盐米、一人沿途摆设香烛,一人沿途摆设一块豆腐及一饭团,大约每隔百来步设一处祭品。
江西省
吉安人中元节焚纸,锭然而禁止孕妇折纸锭。据说孕妇折的纸锭,焚化后鬼拿不动,送到阴间也无益处。放焰口时,法师向台下掷包子、水果。传说妇女抢取包子一个,次年就可得子。小孩抢得包子,一生可不受惊吓。安远县祭祖,先於七月十二日起焚香泡茶,早晚上供。至十五夜烧楮衣冠,纸钱祭送。
福建省
永福县中元节,已嫁之女子须回家祭祖。福州方言称中元为烧纸衣。已嫁之女准备父母之衣冠袍笏置於箱中,以纱笼之,名为纱箱,送父母家。闽中中元有普度之俗,无论城乡必定举行,其经费则由人沿门募集。即使极贫穷之家,也会想尽办法筹款来应付。有谚语道:普度不出钱,瘟病在眼前。普度不出力,矮爷要来。举行普度时,也有子弟乐团之演出。
中元节风俗食物
1、吃濑粉
在中元节那天,东莞有吃濑粉的习俗,而且几乎在整个东莞都通用。当然,不同片区,吃濑粉的方法还是有所不同的。濑粉,是东莞人寿宴的传统食品,寓意长长久久,多福多寿。
东莞最出名是烧鹅濑。烧鹅濑,最讲究的是一锅美味的高汤,那得用整只鸡、大块肉、大块骨,加许多特种药材和香料熬制。吃的时候,将濑粉在热水中烫一烫放入碗中,然后加上一大勺高汤,粉面再铺上一层皮脆肉嫩的烧鹅。
2、蒸面羊
旧京及华北地区的农村,民间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给小外甥送活羊的习俗。传说此风俗与沉香劈山救母的传说有关。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杀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谊,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给沉香送一对活羊,据说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杨”姓的谐音,以重结两家之好。从此民间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习俗,后来逐渐演变为送一对面羊。
这一民俗的另一说法是,母亲为出嫁的闺女用白面塑一双羊,当然还要蒸熟,而且羊头还要缠挂上红布条。娘家要组成一支小型送羊队伍到新姑爷家,由新姑爷动手切开面羊,并将切下的第一块用红绳拴挂在客厅中,这块“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来新面羊时才能取下来。这其中的讲究是“陈羊见新羊,年年有余粮。”新姑爷切完羊后,要吃羊头,出嫁的闺女则吃羊脚,其他的分送男方长辈邻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庆吉祥。
3、吃花馍
七月十五节前,民间妇女盛行面塑活动,晋北地区最烈。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首先根据家庭实有人数,给每个人先捏一个大花馍。
送给小辈的花馍要捏成平型,称为面羊,取意羊羔吃奶双膝下跪,希望小辈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送给老辈的花馍要捏成人型,称为面人,意喻儿孙满堂,福寿双全;送给平辈的花馍,要捏成鱼型,称为面鱼,意喻连年有余。
4、吃鸭
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这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会选择吃鸭子。为什么呢?原来“鸭”就是“压”,取其谐音,吃鸭子是为了压住鬼魂。况且鸡爪呈耙状,易把鬼的衣服抓掉(大概怕积下恶怨,不肯回到原处),所以选脚掌扁平的鸭子也在情理之中了。东莞人一般会吃莲藕煲鸭。
中元节吃鸭是因为传说去世的祖先会在中元节这一天回家探亲,要过奈何桥,但没有船过不了。于是,活着的人要送些鸭子下去,好让鸭子游泳载他们回来,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传统,一到鬼节就吃鸭子。
5、吃扁食
在江苏省的东县乡,很多乡民在中元节当天都会吃扁食(一种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现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饺子,其实扁食和饺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饺子的区别,首先在皮,其次在馅。
以皮而论,饺子皮较厚,而扁食皮薄如蝉翼,晶莹剔透。饺子馅少,小到只有大拇指那么点,因此饺子的个头也比较小,一碗饺子虽说也有十多个,但在碗中却只占到三分之一,其余全是汤,并且饺子的馅较为单一,多为猪肉加些素菜和调料。而扁食就大不一样了,不仅肉类、菜类均可入馅,连鸡、鸭、鱼、蟹、馓子、嫩黄豆等等都可入馅,且特别讲究搭配,鸡脯配芹菜,猪肉配荠菜,鸡蛋配韭菜等等。
6、吃“饺饼”
在浙江省台州市的天台,中元节他们会吃“饺饼”,一种类似于春卷的食物。相传,饺饼筒是济公所留下来的:济公在国清寺为僧时,见每一餐都剩下许多菜,觉得很浪费,就把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这种做法受到了众僧的喜爱,便流传至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