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林业科技发展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林业科技发展范文1
结合现代林业科技发展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分析现代林业科技发展为园林建设带来的启示。
关键词
现代林业科技;园林建设
随着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林业研究开始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林业科技也随着城市发展得到了不断提高。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应该积极借鉴科技发展的新成果,为城市园林建设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园林建设可以为人类创建优雅的生活环境和休憩场所,其中包括多方面的内容,例如庭院与公园的设计和建造、住宅区以及公共场所环境的绿化等。园林建设不仅要达到改善环境的目的,还要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相关要求。从以上几方面来看,现代林业科技发展为园林建设带来了很多启示。
1现代林业科技发展的特点
1.1以可持续发展为前提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在不损害后代人利益的前提下满足当代人各方面的需求,是当前提出的保证经济、社会及环境各方面和谐稳定发展的重要战略部署。林业建设过程中应始终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将可持续发展作为主要前提,在林业科学技术方面进行不断的改进和创新。
1.2经济发展模式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就是科技发展,主要依靠科技来发展林业,不仅要保证资源和环境的发展力,同时还要保证经济可以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所以传统的以自然资源及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在当前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了,必须对其进行改革,不断提升我国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建立起以科技为核心、以市场为向导、以效益为目的的科技创新体系。林业经营和管理应该朝着精确化和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进一步加快林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
1.3林业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林业建设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作为发展前提,其林业结构得到了不断的优化,这种优化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林业工业产品结构进行调整,发展优势林业产品非常关键,同时还要对当前的生产力布局进行调整,及时淘汰掉落后的产业,并积极培育新型产业,对企业布局与资产结构进行调整[1],促进企业产品技术含量的提升。
2现代林业科技发展为园林建设带来的启示
2.1生态林业学说兴起近自然理论兴起以后森林学基础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近自然林业不仅兼顾了环境、自然保护以及其他社会效益,同时对促进发展与森林生态相关的森林保健也做出了贡献。当前生态林业学说正在兴起,各国林学家对生态林业的观点存在一定差异,但是其内涵基本一致,生态林业的本质在于保证自然和人工林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平衡。生态林业是指以生态学、系统学以及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建立起来的,成为现代林业的新型经营模式和森林经营制度。在当前的园林建设中,以前的草坪风已经过时,现在追求近自然的复合式绿化模式[2],这种模式受到了生态林业学说和近自然林业理论的启发。
2.2森林生态与环境的研究森林在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其设计范围非常广,研究程度也不断加深。因为森林资源被严重破坏,水土流失问题非常严重,荒漠化问题突出,温室效应加快,这些生态环境问题逐渐突出出来,有必要加大对森林作用的研究和应用。在园林设计和建设过程中,目前开始将生态安全和环境保护放在第一位,美学价值的实现不再以首要位置存在。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当地环境的树种,在城市人工化环境中,多开发臭椿、香樟等抗污染性比较强的树种。
2.3森林培育学的快速发展随着近年来混交林营造学以及森林生态系统的快速发展,森林培育学也开始兴起,森林生态系统理论是现代森林培育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为园林学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上的借鉴。人工混交林营造理论的完善使得现代森林培育学变得更加充实。大量工程实践证明,营造混交林具有改良土壤、增加产量等作用,在美化环境、防灾减灾等方面具有非常高的效益,当前受到了各国林学家的青睐[3]。当前混交林的营造已经成为各国林业共同的发展趋势,该理念已经逐渐被园林学借鉴,将自然界混交林作为模板展开园林植物培植,追求大量美和群体美,以该理念来营造风景林,这种风景林的营造不仅景色优美,同时生态效益也非常好。
2.4林业生物技术方面的重大突破当前林业生物工程技术是林业高新技术的一个主要课题,随着近年来生物技术的发展,林业生物工程研究生机勃勃,树木遗传改良技术开始成为培育优质森林资源的重要手段,无性系选择、种子园以及种源选择等常规育种方法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组织培养、基因转移等新生物技术的引入,使得林木育种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园林植物新品种的开发对园林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对园林规划设计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影响。很多设计师在园林设计中标新立异,过于追求植物的珍稀,例如上海和广州的一些楼盘,只用了槟郎竹等国外的苗木,以彰显这些开发商的实力以及楼盘的品位。在很多北方城市小区建设中,一些业主过于追求热带景观,用了大王椰子等热带植物,冬季还要为其裹上厚厚的外衣,严重违背了植物生长习性。这种情况下将现代林业生物技术引入到园林植物改良上来,可以培育出抗寒性极强的新品种,可以有效解决园林树种引进的问题。
2.5荒漠化问题的防治当前全球一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都受到了荒漠化问题的危害,荒漠化每年都在以5万~7万km²的速度扩展[4],造成了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同时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也造成了严重的威胁。中国是受到荒漠化危害最为严重的一个国家,因此荒漠化防治研究是全世界共同的任务。当前荒漠化防治工作已经从简单的防治转移到了综合治理及开发利用上,未来荒漠化防治的研究重点将会放在荒漠化的发生及发展关系、荒漠化和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研究上。随着近年来我国城市的快速发展,园林建设面积不断加大,其范围不再局限在城区,开始向农村发展,可以预见,在很短时间内园林建设就会发展到农村。因此,园林建设应该充分借鉴城市生态学、土壤学等方面理论成果,紧跟社会及时代的发展步伐,将面临的环境问题解决掉,促进美化环境目标的实现。从这个方面上来说,现代园林发展内涵和传统园林建设存在本质上的区别。
2.6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大气污染改变了森林系统中食植物性生物及食虫性生物的群落结构,昆虫和寄主之间的关系得到了改变。因为受到环境污染的影响,森林病虫害可能会不断发生,因此加强对森林病虫害防治的研究将会成为各国林业工作者的共同工作。森林病虫害综合防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应该从生态系统总体出发,对生物、化学及物理等方面措施进行协调应用,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在园林建设过程中,应该避免单一化,这样在病虫害发生时就不会造成毁灭性的的破坏[5]。同时一些病害相互侵染的园林,其中的植物也不能在一起配置,例如松柏科植物和海棠树就不能配置在一起,避免海棠锈病转主寄生,当前生物多样性问题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3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林业和园林建设应该严格遵循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林业科技创新应该站在企业、政府及百姓的角度考虑,将企业作为林业发展的主体,加强对科技创新等方面的研究,建立起有利于经济、社会及环境相协调的体系。此外,园林建设应该与林业科技发展相结合,借鉴林业建设方面的经验和技术,为生态城市建设贡献力量,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赵荣,陈绍志,宁攸凉,等.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林业发展的机遇及制约因素[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7-23.
[2]田赟,王海燕,孙向阳,等.农林废弃物环保型基质再利用研究进展与展望[J].土壤通报,2011(2):497-502.
[3]陆明华,芦建国,徐新洲,等.城市道路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探索——以杭州环城西路绿化景观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0(2):126-129.
[4]张云路,董丽.日本传统园林中的“纯”在日本现代园林中的运用[J].中国园林,2010(10):71-74.
林业科技发展范文2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科技创新
1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创新对策
1.1完善林业知识创新系统
1.1.1调整林业结构,建立健全林业科研的新机制。主要要先解决学科的结构、科研的结构布局和组织结构的合理,在学科的结构上需要加强对生态的环境改善、对天然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经营、对植被系统的恢复、对人工林资源的培育保护和利用、对林业应用上引进高新技术等学科建设,从而促进学科的实用化、多样化及系统化的进程。1.1.2形成良好的转换机制。未来的林业科学研究主要形式是开放、合作、竞争的新的机制,新型科研体系的发展往大规模的国际化、网络化及社会化方向迈进,因此在科学研究领域需要不断鼓励创新,从而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1.1.3促进科技研发的进度及优化内部机构,促进林业领域人才及科研人员结构优化进程。在林业科技研发及创新的过程中,需要培养一批骨干科研精英能够持续且长久进行林业高新技术的开发创新及应用。在一些重点科研机构尝试建立健全现代林业科研院所的制度,再结合利用市场机制推动科技与企业组织的联系,加大开发力度,研究新产品和推广新技术,加快林业科技研发成果到实际运用的转化,不断开拓林业的信息市场和技术市场。利用结构调整和人才分流,融入竞争机制,使得林业科技资源和布局更加完善合理,并且可以让科技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中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大动力。
1.2林业技术创新的发展途径
①需要完善相关技术创新机制,通过市场合理配置科技资源,推动科技与林业产业的结合,另外优化规划布局,把林业科学与技术实力分为整体与部分的发展关系。②建立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投入机制,林业生态技术创新与林业产业技术创新不同,政府应尽快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加快林业生态技术创新的进程,另外为了提供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创作必要的经济条件,可以建立林业生态技术创新基金作资金来源。③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对现有各种专业技术人员、科研人员进行林业技术的培训。
1.3完成林业高新技术产业化
我国在林业方面的高新技术发展相对滞后,需要我国在信息技术、航天育种技术和生物技术等其它领域加大力度,尽快获得科研成果,加快林业领域关键性技术的突破与创新,生产出更加具有竞争力和高附加值的产品,并且还需要在生态坏境和可持续发展技术上拥有重大突破。在信息技术改革和应用等方面,需要重点关注3S技术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融入和提升。数字化林业的发展,不仅可以用来监测森林生态和发展的环境,也可以建立健全森林经营信息管理系统,使林业在发展中更加稳定。利用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培育出一大批优质的林木优良品种,利用其森林防治作用在水土流失和荒漠化上取得良好发展。需要从培育、管理、保护森林资源到加工利用进行一体化机制,提高科技质量,从而在增加森林资源和发展林业产业上的取得重要突破使得建设林业产业迈上新的台阶。
2紧抓科技创新不断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
2.1抓好林业产业升级
第一,对林业企业需要不断提高产业循环发展能力、增加技术改造力度,加强自主创新及研发能力,特别是大中型的林业企业更加迫切,进而把林业产业重点放在可持续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并且增加对民营企业的自主研发力度的支持;第二,为了提高科研水平及效率,需要相关人员不断学习先进的技术及知识;最后,为了林业产业完成升级后的良性发展以及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目标,必须把新型林业技术成果及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生态工程、资源环保工程,特别是国家大型的林业工程。
2.2持续的动力推动持续的发展
为了林业的持久发展及保障科学研究成果的不断输出、提高国际市场的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必须依靠科学技术力量振兴林业经济,实施“科教兴林”的发展战略。因此,必须加强林业科技的教育,加强科技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科技发展的基础就在于教育,只有加强不同层次的教育力度,才能够有效提高林业人员的素质,提高林业科技的发展,才能真正完成“科教兴林”的战略方针。
3结语
总之,林业科技的创新推动林业的可持续发展,而全面有效地推进林业技术的创新改革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任务,它将对我国目前林业的发展产生深远而重大的影响。科技创新则应当要以教育为基础,全方位的提高林业产业从业人员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加大林业科技创新的队伍推广建设,以此来保障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稳步推动。
参考文献
1李林.林业技术创新支持政策的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07
林业科技发展范文3
1前言
森林是海南的生命线,是海南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它涵养水源,贮碳释氧,吸纳粉尘,防风固沙,调节气候,美化环境,也是海南可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生态保障。在近五十年的发展中,海南林业已逐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林业生态体系和比较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如沙漠化造林技术研究、速生丰产林栽培技术和海防林研究、天保林研究、稀有濒危植物迁地保护研究、生物组培技术研究等均获得重要的技术成果,为海南林业的发展和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文献资料是科学发展的重要特征指标,可以间接反映出科学研究结果和科技发展的轨迹。为了系统、准确地了解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轨迹和最新研究进展,本文以海南林业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以文献资料作为参考点,采用文献查询与专家咨询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查阅关于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方面的文章,内容包括海南森林培育技术研究、海南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和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技术研究七大类。通过深入的研究和详细的分析,探讨海南林业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全面、系统的掌握海南林业的发展轨迹。
2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检索结果
2.1文献整体情况和年度分布规律
以《热带林业》和《热带林业科技》期刊杂志为主要参考点,查阅在1962年~2006年期间,发表的海南主要林业科学技术文献,结合中国知网数据库,以“海南林业科技”和“林业科技发展”为主题,进行系统检索,经统计,共计2000余篇文章。由于年限较长,因而,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把文献划分为5个发展阶段。详见文献数量阶段分布图1。
2.2文献类型
针对文献资料的论述方式,分为综述类文章、技术类文献、调查报告类文献、发展战略类四种类型。2.3学科分布特点根据林业学科的基本分类和文献资料研究主题,将收集的文献分类为:森林培育、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病虫害防治技术、森林经营管理、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林业建设、森林资源、园林绿化、林业信息技术、森林防火、自然保护及其它研究等12类。
3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进展情况分析
3.1分布情况分析
从图1可以看出,海南林业科学技术文献资料数量的变化:1970~1979年期间,科技文献数量最少;1980~1989年和2000~2006年两个阶段发表的文献量最多。由此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海南林业建设方向。20世纪60年代,开荒耕种,引种栽培,建设海南的热潮涌起;20世纪70年代,由于社会的动荡,阻碍了社会的发展,科学生产和林业研究也受到严重阻滞;自1980年开始,国家非常重视海南的林业建设,提出“保护、恢复和发展并重”的林业建设方针,科技人员备受鼓舞,重新投入生产建设中,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开始得到重视,同时林业科学研究文献数量明显增多;随着林业建设的恢复和发展,20世纪90年代,海南省人大一届三次会议通过了《海南森林保护管理条例》,禁止采伐热带天然林,海南林业进入转型摸索阶段,开展封山育林和植树造林,重视实际工作,但是科技论文的编写仍没得到重视;从2000年开始,林业建设进入跨越发展阶段,对林业科学技术需求不断增强,鼓励科技创新。同时,由于对职称评定工作的重视,科技人员撰写科技论文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体上看,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文献量呈上升趋势。
3.2文献类型分析
从图2可以看出,海南省林业文章以综述类居多,占总文献量的56.8%;技术总结性文献居第二,约占总文献量的37.4%;调查报告类文章占4.8%;发展战略类文献占1%。技术报告类和调查报告类文献一共才占总文献量的42.2%,与综述类文章相差较多,表明海南省林业技术类研究及成果偏少。
3.3文献分类结构分析
表2显示,我省林业主要研究领域集中在森林培育研究,占总文献量的22.47%。共涉及如柚木、黄桐、降香黄檀、黄胆、海南龙血树、洋椿树、棕榈藤、竹子等海南乡土树种的栽培技术、育苗技术、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及松树、桉树、马占相思等树种的营林技术研究。这与我省大力发展速生丰产林用材林、建立乡土树种基地的林业发展方向密切相关。林木遗传育种技术研究占总文献量的10.65%。说明林木良种繁育研究得到重视,内容包括林木生物技术、林木常规育种、种源收集等,这与当前林业的发展方向是相适应的。森林生态学文章占总文献量的10.24%,包括森林生态系统理论研究、人工林生态系统研究、森林破坏给森林生态系统带来的后果、热带原始林保护示范研究等等,此类研究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海南林产工业及化工类文章占文献总量的9.59%,数量颇多,说明海南较为重视林产工业及化工方面的研究和发展。森林经营管理类文章占总文献量的5.0%,内容以森林可持续发展、分类经营、森林资源为主。园林建设方面的文章逐渐增多,占总文献量的1.82%,这与城市园林建设、城市森林化、城乡一体化建设紧密相关,促进了该学科的研究进程。林业经济管理类文献占0.53%,说明海南对此项研究偏少。林业政策类文章仅占总文献量的0.12%,数量最少。
4结论
通过海南林业科学技术进展分析,结果表明:(1)海南重视林木育种工作。但是科技含量较低。在林木生物技术方面,虽然该类文章相比较多,但深度和广度不够,许多树种的研究尚未开始。(2)森林培育技术研究得到较快发展。尤其在造林模式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尝试,并取得较好效果。(3)海南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深度不够,尤其对森林昆虫区系、害虫生物学、生态学及其经济意义方面的研究很少,资料也缺乏。(4)在森林经营管理研究方面,海南先后得到ITTO(国际热带木材组织)、GTZ(德国技术合作公司)等国际组织的资助,使森林得到有效恢复和前所未有的发展。(5)在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方面,海南省森林资源卫星遥感信息系统、森林公安指挥中心、森林火灾监测系统、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信息局域网络、林业视频会议系统、科技信息网等林业高科技网络平台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还有农业科技服务“110”这一新型服务体系,海南林业信息技术研究还是比较领先的。(6)海南森林生态研究取得一定成果。
5讨论
虽然海南省林业科学技术研究在某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总体水平同国内发达省区相比仍有较大差距,制约着林业技术创新和发展,也制约着海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在:(1)林木遗传育种研究明显滞后,尤其细胞、分子遗传学研究薄弱,明显落后于国内外许多城市。对种源的收集偏少,对已收集资源的保存、研究、开发和利用不够;(2)乡土树种遗传改良工作停滞不前。不少重要乡土珍贵树种的育种以及规模繁殖技术仍处于较低的水平,新品种数量少,研究手段落后,新品种的选育研究缺乏整体性、系统性和连续性,难以满足林业工程建设的需要。(3)在森林病虫害防治方面的研究亟待加强。(4)林业科学技术研究与现代林业发展的要求不相适应,表现在生产管理水平低,经营粗放,普遍存在只抓生产不顾技术研究的现象。(5)林业生产方式和设备陈旧落后,对林业先进机械运用较少,基础条件落后,还停留在原始的工具,如森林清查角规、测树仪等仍是森林清查的主要工具;劳动力老化,没有活力。(6)由于林业发展具有长期性、艰难性、复杂性、地域性等特征,收入和产出的不协调,造成了科技人员浮躁,无法安心科学研究。同时,高层次的林业科技人才匮乏,尤其是国内外学术界较有影响的拔尖人才少,科技资源配置与优化程度低,创新能力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学技术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林业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少,而且已有的成果也无法及时推广,严重制约了林业的建设。林业科学技术推广体制的不健全,基层林业部门科技力量薄弱,致使林业科学技术成果推广率极低,也是阻碍当前海南省经济的提高和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8)科技经费投入不足,致使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投入较低,研究手段落后,严重制约了林业科技产业的发展和林业科学技术推广工作的有效开展。(9)海南林业科学技术的研究和发展明显落后于海南农业科技的研究和发展。#p#分页标题#e#
林业科技发展范文4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生产措施
在破坏性掠夺落后地区的资源和损害环境上建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国改革开放后大力发展经济,虽然无可避免地走了一段资本主义社会的老路,但比其他任何发达国家都更早地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且进一步建立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国策。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赋予了可持续发展的深刻定义,即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经过中国的消化吸收,最终成为了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国策。林业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一部分,常年受到过度的采伐,严重影响了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因此,需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的国策,促进我国林业建设健康可持续发展。
1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1.1可持续发展意义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成果始于人类对自然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后果的担忧。世人对其的定义是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发展模式,它并不是空泛的理论,而是根据世界经济发展造成的后果而提出的亡羊补牢式的政策[1]。森林资源是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保持环境适宜居住的重要自净装置。世界最大的森林亚马逊被称为“地球之肺”,正是由于森林特有的净化空气、调节气候、保持水土的功用,调节整个地球的气候,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是保护环境的要求,更是经济发展的需要,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1.2可持续发展现状
在我国,林业经济距离能够保持在较高水准的可持续发展还很遥远。虽然国家已经下了足够的力气、投入了足够的资金和资源建设林业,但成效尚不明显。其中一项重要的原因,在于人民并没有足够高的思想觉悟。能够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意义和对后世影响的人大多拥有相当高的学历,经过了系统的教育,见识和理解力都经过了系统的培养,但越是大面积的林业存在的地方就越接近于地广人稀的农村,拥有高学历的人不多,往往无法理解为何要将能够用于经济建设(商业、工业或住宅)的土地去发展林业。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拉长了利益链条,能见到投资的回馈效率太低,很多收入是无形的,令很多思想觉悟低的地方政府对此产生了抗拒感。
2林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措施
2.1改变评价方式
常言道,对君子则以义诱之,对小人则以利诱之,推动我国林业的可持续发展首先要改变评价和考核地方政绩的方式。如果能够加重可持续发展一项所占据的比重,地方政府就会积极推动包括现代林业在内的可持续发展战略,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政策支持[2]。这样有利于推动林业相关应用技术的研究开发,实现生态和经济2方面效益。
2.2优化产业结构
阻碍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的一条重要理由在于林业发展的周期长,前期资金、人力和资源的投入多,收获成果和盈利方式基本上是农业的盈利方式,商品化之后的价值偏低,因此,重要的改变方式在于优化产业结构。这需要在地方发展林业之初严格规划种植树木的数量和种类,加强调整异龄林和同龄林的结构,尝试达到完全调整林的标准,进而保证实现林业和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和新市场,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变,发展包括旅游、有氧运动等在内的服务业,提高林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并将社会效益转变为经济效益。
2.3发展科学技术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措施。加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加强对资源的再生产、再开发和有效利用,改变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提高林业建设中的科技含量,从而保证林业发展的可持续性。依靠科技进行林业发展,能够很大程度地提高林业和林业产品的科技含量,从而增加经济收入,推动林业更好、更健康地发展。
2.4完善法律法规
我国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关于林业和森林资源能够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没有法律法规规范秩序的市场注定混乱,相关法律法规最接近通过保护和科学发展林业保证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法规是2000年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在经过了相对漫长时间后,尤其是我国经济发展迅猛、社会变化极快,已有的法律存在很多执法程序甚至内容上的不足。有些条款不符合当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加以补充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沈晓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及其生产措施[J].现代园艺,2015(6)
林业科技发展范文5
关键词: 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中图分类号: S718.55+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9-8631(2010)06-0032-01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向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我国林业的发展历程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非常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林区分布不均匀。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一)林业的生态效益的重要性
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森林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是一致的。
(二)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时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和物质基础。
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主要应作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 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 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3. 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4. 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5. 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大力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6.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应对措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林业科技发展范文6
关键词:林业可持续发展森林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
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及其涵义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
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
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
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
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综合监测体系,实现对森林资源和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和评价。要制定切实可行的计划,采取有力的措施,实现对森林资源的监测和林业经营的管理。要依靠科技进步,建立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系统,为林业信息化建设和管理提供平台,全面提高森林资源监测的科技含量和监测成果的时效性。
另外,要在全面加强森林资源监测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预警和应急系统,有效防范重大突发森林资源破坏事件的发生和发展。
(5)在诉讼方面,我国资源状况的严重问题和资源诉讼的特殊性联系起来,建立专门的资源诉讼法院。“在我国,土地法院、水事法院、矿业法院等专业法院已经存在,这表明资源诉讼的专门化已经优先例和经验可循。”所以基于森林资源的特殊性与重要性,我国也应设立森林法院。
(6)在法律责任方面,应建立健全法律责任制度。法律责任制度的不健全是我国法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徒法不足以自行”,“无惩罚即无救济”都说明了法律责任体系在整个法律实施过程中的重要性。在我国的森林立法中,这方面的问题也比较的明显,我们应当建立完善的法律责任制度,使得其能真正发挥其效用,从而达到对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经营的管理。
参考文献:
①蔡守秋等著《可持续发展与环境资源法制建设》,中国法制出版社,2003年3月第1版。
②金瑞林:《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③金瑞林、汪劲:《20世纪环境法学研究评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④原田尚彦著、于敏译《环境法》,法律出版社,1994年4月第1版。
⑤陈泉生:《环境法原理》,法律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⑥张美华、叶谦吉:《可持续生态林业补偿问题分析》载于《林业经济问题》,2000年10月第5期。
⑦黄河亮、陈钦:《林业可持续利用管理问题初探》,载于《林业经济问题》,1999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