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杜荀鹤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松杜荀鹤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松杜荀鹤范文1

2、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弃疾《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3、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

4、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郑思肖《画菊》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6、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李贺《南园十三首·其五》

7、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杜荀鹤《小松

小松杜荀鹤范文2

如,李纲的《病牛》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个病牛的形象,既绘出其身体病弱之形,更传出了其不辞赢病、志在众生之神,如此咏牛,颇为切合牛任劳任怨、唯有奉献、别无他求的性格特点,作者正是这样怀着强烈的爱国热忱来吟咏病牛,托物言志的。因而诗中的病牛,也即作者自身的形象活了,动了,能在读者心中引起共鸣,产生美感。其他,如,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这种手法在散文中也常用,如,周敦颐的《爱莲说》、龚自珍的《病梅馆记》等。

此类诗歌的提问方式,常是“本诗用何种表现手法或本诗写了某物请分析作者的情感”。答题的时候,可以先具体答出托物言志,然后具体分析诗中该部分的具体内容,包括该物的本质特征和作者的情感寄托,最后指出托物言志手法所起的作用。如,本诗运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刻画出某物哪些特征,表现了诗人哪种情感,有着怎样的作用。

试题解读:

如,刘一止的《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作者为什么要写琴棋二物?他想借琴棋抒发一种什么样的情怀?答案示例:作者写琴棋二物托物言志。他以琴棋二物的“品”,来写自己的“志”,直――正直,方――有棱角。正因为自己的方直之品不变,结果到头来“世愈疏”、“万事妨”,只落得小斋独处,无关乎国家的兴亡了。这些都抒发了作者对个人遭遇的感慨和对世事讥讽的情怀。

再如,杜荀鹤的《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 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 直待凌云始道高。”从整体构思看,本诗采用什么样的艺术手法?请说说你对本诗主题的理解。答案示例:这首诗以“小松”喻人,写“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大树,反映出作者对人才出身轻微而终成大业的思考,批判了世人以身世取人的浅陋目光。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

训练示例: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liàn):悲伤。

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答案解析:据说在山间树林中有一种奇异的鸟,自己说是“凤凰”。清晨醒来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栖息在高高的山岗上。它一声高亢的鸣叫可以响彻九州大地,伸长脖子可以远望到最僻远的地方。此时正值秋风吹起,羽翼就低垂了下来。一下子就飞到了昆仑山以西,不知要到何时才往回飞。它只遗憾处身的位置不适合于自己,它的悲伤真的让我伤心难过啊!答案示例: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以凤凰自喻,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悲伤。

咏山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小松杜荀鹤范文3

关键词:国学经典;语文教学;道德伦理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凝聚了历史的沧桑和智慧的精髓。国学经典更是每一个中国人的立身之本、处世之基。在职高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文化的浸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职高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浸润的重大意义

1.传承道德伦理观,规范学生的言行

现在的大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以自我为中心,做事不考虑别人的感受,特别是部分职高学生,自私、冷漠、任性、不知道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也不会谦让同学。而中华传统经典中的“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可以教会人们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对于规范学生的言行,提高他们的人文修养具有“指南针”的作用。

2.增加文化底蕴,培养优雅情怀

目前职业高中的学生给社会的印象是“没有文化,缺乏修养,惹是生非。”而实际上,绝大多数的职高学生属于“孺子可教也”的一类。语文老师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育因素,对学生不失时机地进行民族文化的浸润和教育,增加学生的文化底蕴,培养他们的优雅情怀。选入职高教材的国学经典篇目不算太多,但我们可以根据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引导学生选读经典的国学篇目。比如《论语》《孟子》《老子》《庄子》,还有《古文观止》《唐诗宋词》《孙子兵法》等,每天与先哲对话,与经典同行。

二、职高语文如何对学生进行国学经典的浸润

在这方面,我有两个具体的做法:

1.课前五分钟――每天积累背诵国学名句

每天课前五分钟,让一名学生上台分享交流自己收集到的国学经典名句,并谈自己的感想。

比如关于“珍惜时间”的话题,有学生收集到的是:(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2)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3)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4)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关于“个人修养”的话题,有学生交流了以下几句:(1)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2)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3)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关于“学习”的话题,一位学生从多个角度收集了近20条,现摘要如下:(1)学习的重要性: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2)学习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学习的方法: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4)对待错误的态度: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关于“交友”的话题,有学生收集到以下的名句:(1)道不同,不相为谋。(2)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3)近朱者赤,近墨者黑。(4)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5)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学生在收集国学名句的活动中,交流思想、分享智慧、沟通情感,共同受到传统经典文化的滋养,在做人、处世、为学等方面都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

2.周日晚自习――每周学习两首经典诗词

最初的两次,语文老师带头做好示范,之后可以由小组推荐,由小组代表登台讲解,也可以学生自愿,提前报到课代表那里,依次安排。学生在讲解之前,都做了深入的研究和精心的准备,因而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有一位男学生讲的是柳中庸的一首边塞诗――《征人怨》。全诗如下:“岁岁金河复玉关,朝朝马策与刀环。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他对“金河”“玉关”“青冢”“黑山”作了解释,然后提出了两个问题:(1)本诗对仗精工,请说说你的理解与体会。(2)你认为本诗诗眼是什么?全诗抒发了什么情感?

此时大家就开始了热烈的讨论。有人说:从时间上看“岁岁”“朝朝”相对,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有人说:“金河”与“玉关”,“马策”与“刀环”并举,“复”与“与”字相对,给人以单调困苦之感,怨情自然透出。有人说:“三”“万”是数字对,“白”“青”“黄”“黑”是颜色对,两个动词“归”“绕”对举,真的是对仗精工啊。

第一问在学生的讨论中顺利解决了,第二问涉及的是情感,这位男生从题目引导,再结合每一句分析,最后总结:本诗的诗眼是“怨”字。戍边战士怨年年岁岁频繁调动;怨时时刻刻练兵备战;怨边地气候酷寒环境恶劣;怨山河阻隔,归途遥远,还乡无期。

至此,这首小诗欣赏完毕,学生都赞叹:古典诗词写得太好了,以后一定要多学习这一类的诗词。

还有一位班干部,利用杜荀鹤的一首小诗――《小松》,对全班学生进行了远大理想的教育。

全诗如下:“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这首诗以小松喻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一方面,赞颂人才虽出身卑微而终能成就大业;另一方面讽喻以身世取人,目光短浅的世俗小人。

学完这首小诗,我顺势引导学生写下自己的感悟。有一位学生说出了很多学生的心声:“我们一定要志存高远,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虽然无法左右世俗人的眼光,但我们可以左右自己的行为。无论别人怎么看你,我们自己一定要低下头来,努力地向上生长,等长成参天大树时,自然会有人对我们刮目相看。”

职高语文学科,有着得天独厚的国学经典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发挥学科自身德育的优势,将经典国学文化义无反顾地传承下去!

上一篇比天空还远

下一篇改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