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色鹿教学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九色鹿教学设计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1

一、 坚守儿童立场:听课者角色的重新定位

听课,本意是为了与教师一同研究学生成长之道,服务学生发展。以儿童为主体,听课者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观照课堂,进而调整自己的角色定位:

1.学习者。听课者切忌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再优秀的听课者也不是“百事通”,抱着学习的心态更有利于融入课堂,有利于跟教师的沟通,有利于走进学生真实的心灵世界。

2.参与者。听课时,听课者“身处事外”,却要“心在其中”,这是参与课堂教学的另一种方式。参与听课,更要参与研究,研究教师的教,更要研究学生的学,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行为。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说:“最受教师欢迎的、最让人舒心的管理是‘服务’――与教师一起研究。”心有儿童,方能站在儿童的立场、儿童的视角审视教师的课堂设计是否符合儿童的学习需要。

3.推广者。听课者,尤其是领导和校长,一定要视野开阔,境界高远,善于站在儿童的立场发现、总结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艺术,推广教师的教学经验,鼓励教师形成自己的风格,在成就教师、造就学生的过程中甘当铺路石、宣传员,享受师生在课堂上生命成长的拔节声。

二、 坚守儿童立场:新型课堂的教师演绎

先来看薛法根老师执教《九色鹿》的片段。

师:学语文要靠想象,读完这个故事脑海中就要出现一幅连环画。如果生活中有人伤害了你,有人背叛了你,你读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指名读,然后学生谈感受)

师:狗国王,你瞎了眼,与这样灵魂肮脏的人在一起,九色鹿能这样说话吗?

生:不恰当,九色鹿非常善良,十分尊敬人,不会这样说话。

生:我认为恰当。

生:非常不恰当,这样骂,国王更要杀他了。

生:九色鹿很文明。

生:再说国王不知道九色鹿救了调达。

师:九色鹿是善良和正义的化身。主要惩罚谁?光愤怒有用吗?要分清谁是罪大恶极的人,明白吗?大家读读,体会一下这只集善良、机智、美丽、勇敢于一身的九色鹿。

(生读)

师:这时候国王非常惭愧,一起读。

师:课文中九色鹿说了很多话,调达说了很多话,国王说话了吗?说了三个内容。

师:我们现在做一个练习,写写国王怎么斥责调达,怎么惩罚他,怎么下命令,下了什么命令。看谁写的国王最像。

师:谁愿意做国王?

生:你这个忘恩负义的家伙,把你活活埋了。从今往后不准伤害九色鹿,违令者斩。

上述课例,教师顺学而导,以学定教,不仅引导学生获得了文本价值取向“善”,而且尊重儿童的话语体系,没有套用成人的话语体系去“规范”学生。课例中,薛老师童心“未泯”,就像一个儿童。印度哲学家奥修说过:人最大的需要是“被需要”。儿童是否被教师“需要”,被课堂“需要”,关乎儿童立场,关乎教育之道,不解决这个问题,再好的教学设计也是事倍功半,甚至南辕北辙。

三、 坚守儿童立场: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生活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人,是世界的发现者。听课评课,就是要站在儿童的立场,让学习成为学生的生活。

有这样一个案例:冬天,小朋友发现放在手里的小冰块化了,他们比试着,并讨论着:为什么会化?怎样才使冰化得快一些?老师引导他们分别用微波炉、带盖子的胶卷盒做试验,试验后知道了冰的融化与温度有关系;小朋友又发现水变成冰“长个子”了,老师又引导他们在有刻度的瓶子、画上线的杯子和盒子里做试验,知道“长个子”的冰是水变成的,水变成冰体积就会变大;小朋友想,瓶口加上盖子还会不会“长个子”呢?会不会向下“长个子”呢?在老师的启发下,试验的结果是带盖子的瓶盖被顶歪了,杯子盒子变形了,小朋友们说,水变成冰时力量真大呀!上述案例,儿童的天性和探索的精神得到保护,也得到发展;知识 “活”在儿童自主的探究和体验之中。课堂,成为学生生活的地方。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2

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入推进的大潮中,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也更加凸显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围绕单元主题组编、整合教材内容的显著特点,不仅有助于学生在掌握语文工具的过程中,系统地受到文化、文学、思想、情感的熏陶,对于教师创造性使用和发掘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也提供了有利条件。这也向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问题,就是:在新课程语境下,语文学科主题单元教学要如何做到合理的扬弃呢? 笔者认为主题单元教学在本质上仍然是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的一个创新途径,关键是要把握好两个基本点:“走进文本”和“整合教学内容”。

一、主题单元教学理念的基本内涵

什么是“主题单元教学”?核心就在于“主题”二字。所谓“主题”,不能简单、粗浅地理解为一组文章的“主旨思想”或“话题”,而是要将其作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核心点,或是语文信息整合的“粘合剂”加以关注和应用。这也是当前语文新课程改革中单元教学探究的主流趋势。与以往的单元教学不同的是,主题单元教学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编撰,改变了以往教材中以记叙的中心、顺序或人物描写等标准来划分教学单元,而是立足于学生的视角,从学生关于语文的学习经验和体验,分别列出如“亲近文学”、“关注科学”、“奇思妙想”等教材主题。这种主题单元的设置强调了知识体系的内在与多重的联系,使散落破碎的知识体系和人文内涵被整合成一个统一的“主题”,引导学生从中真实地、多角度地获取语文信息,实现审美教育和情感熏陶的升华。因此,主题单元教学的教学设计,也需要重点突出其“主题”性和“单元”味,把握好四点原则:

1.系统性原则。不仅要实现知识或能力发展的系统化和序列化,这里所讲的系统性,首先是将主题单元教学视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动态系统,在有效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体验,重视教学策略的选择、教学资源的配置和教学评价的实施,强调三维目标的整体推进。

2.整体性原则。主题单元教学的设计很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强调整体意识,教案设计要以单元的形式加以展现,在单元主题的统摄下整合教学内容,使每篇课文的教学都紧扣单元主题进行联系、补充、环环相扣,达到巩固课程知识、达到三维教学目标的目的。

3.生成性原则。语文课程教学是基于文章的人文层面的深度和广度教学,学生对于语文材料的认识、反应往往呈现出多元性特征。教师在围绕单元主题进行课程教学时,也必须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这也就要求教师在进行主题单元教学设计时,要根据学情对教材的内容进行灵活地取舍和调整课时教学内容,形成动态的“弹性化”方案,给予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空间,使学生能够在其中实现基于自由的成长意志。

4.资源性原则。主题单元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文本的单纯应用,更要求“跳出学科看教学,跳出教材用教材”,深入地发掘语文教材的文本资源,要联系多媒体技术手段和跨学科资源乃至于生活资源,围绕单元“主题”进行文本的拓展阅读和学习。

二、小学高年级主题单元有效教学的基本步骤

结合主题单元教学内涵的研究,笔者在实践教学中将整体单元划分为四个基本教学环节:整体阅读、确定目标――细细揣摩、探究结果――回首要点、总结归纳――拓展延伸、自我提升。以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为例,该单元是由《诚实与信任》《珍珠鸟》《九色鹿》3篇课文构成的,统观教材可以发现,该单元实质上都是以诚实守信为主题,整合阅读可以组成一个语文综合性学习模块。

1.整体阅读,确定目标。在单元学习中,教师应当考虑到学生语文能力初步发展的客观学情,在单元综合性学习中,要为学生提供与文本展开深层次对话的阅读线索,以便于学生在课文学习中逐步地领会“诚实守信”的人生信条。对此,教师可以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了解单元的主要内容及文章特点,从中掌握“诚实守信”的单元主题。

(2)引导学生掌握单元课文的学习方式与方法,从语言文字、遣词造句入手来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

(3)指导学生发现体现文章主题的关键词句,共同了解单元的主题思想。如《诚实与信任》可直接从课题入手,《珍珠鸟》的文本导读可从关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入手,《九色鹿》则可以由调达前后行为的变化来帮助学生发现九色鹿的高尚品质,使学生在有目标的文本阅读中与课文展开深层次对话,真正地走近“诚实守信”的单元模块主题。

2.细细揣摩,探究结果。在整体感知单元主题并形成基本学习目标的基础上,第二步就需要更有效地组织学生深入文本学习,进行细致的比较、探究,。在此环节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对于文本的个性体验,使学生在教师引导、合作探究的过程中逐步地攻克文章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与课文进行有效的对话,展开深入的文本解读与探究学习,必须确定学生与文本学习间的对话基点,以保证物化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这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在文本阅读与问题情境领悟中、体会文本的关键词句。《珍珠鸟》一课就可以在文章教学前利用诗词引出人与鸟的话题,如师生共同朗诵白居易的《鸟》:“莫道群生性命微,一般骨肉一般皮。劝君莫打枝头鸟,子在巢中盼母归”,进而引出人与鸟的话题。并就文章的关键句“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提出问题:人是如何赢得信赖的,小鸟是如何理解信赖的?也可以联系文章中的若干描写片段,如“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随后就在屋里飞来飞去,一会儿落在柜顶上,一会儿神气十足地站在书架上,啄着书背上那些大文豪的名字……”“它居然落到我的肩上。……这小家伙竟趴在我的肩头睡着了……”从文本的意象描写出发,引导学生从中感受语言的精妙和文本带来的独特体验,使学生理解并与文本视域实现有机融合。

(2)寻找文本空白,深层次感受课文的主题内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文本中存在的连接空缺即“空白”进行想象性与创造性的填补,从“文字漏掉的神韵”中感受“含蓄无垠,思致微妙”之境。《诚实与信任》一文中,“我”与小红车主人的对话平平淡淡,但为什么小红车主人的话会深深的印在“我”的脑海里?这就启发了学生要深入发掘文中对话所蕴藏的情感、韵律,最后发现文章主题:人与人之间还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诚实与信任”。

3.回首要点,总结归纳。单元的主题学习要求学生在所有课文学习后,回过头来对学习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比较,努力攻克难点。其教学关键就在于师生、生生合作,比较单元内各篇文章的异同点,并以此作为统领学习的主线,多方面、多角度的探究课文主题。就本单元而言,三篇主讲课文中,《诚实与信任》“小中见大”、“平中见奇”,阐述了诚实与信任比金钱更重要的道理;《珍珠鸟》从人与鸟的角度讲述了人和动物之间充满爱和信赖的理想境界;《九色鹿》也从侧面谴责了“那个人”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从不同文体、不同表现手法中发现诚信,并作为单元主题探究的主线,足以加深学生对诚实信任的理解。通过教师对文章探究结果的梳理、归纳,学生自然而然地就会对单元主题形成新的认识,在文章写作方法、结构设计的理解方面得到新的提升。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表述力;创造性复述;能力培养

中图分类号:G421;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31-0040-01

新课标明确提出: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而课后习题中也越来越重视复述的训练。复述可以分为简要复述、详细复述、创造性复述。本文基于创造性复述,研究语言表述力的提升策略。

一、插图充盈,玩转画外音

苏教版语文教材在编写的时候,特别注意“情境图”的配置,侧重于视觉形象,用一幅幅形象的画面再现课文中的生动场面,图文并茂,这使学生在读课文、看插图的过程中获得审美体验,受到美的熏陶。形象的课文插图,也成为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复述的一个载体。比如《哪吒闹海》,写的是哪吒三闹东海,大败夜叉,逼得三太子现出原形,使人们又过上太平生活的故事。这篇课文中的哪吒,与传统意义中的神话形象有些不一样,他带着一丝儿童的顽皮和一身英雄正气。从课文的字里行间,有时感受不到哪吒的儿童气息,而课文插图就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课文插图中,他的发髻,他的表情,他的服装,无不透露出独属于他的孩子气息。所以,指导学生进行复述的时候,可以先引导学生关注插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哪吒的形象。先关注他的外貌特征,再引导学生关注哪吒的动作神态,也就是他的英雄气息。在这样的层层描述中,学生从两方面对哪吒有了更深的了解,也对他的形象有了更深的认识。本课中的另一幅插图,则是夜叉。课文对夜叉并没有具体的描述,学生对夜叉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形象也没有概念。其实,夜叉的相貌是极为丑陋凶恶的,学生通过插图,一下子就了解这个形象。更有趣的是,在插图中:哪吒手握乾坤圈和混天绫,脚踏风火轮,十分英勇,夜叉虽有一副凶恶的嘴脸,却被吓得冷汗直出。学生看到这样的插图,自然有许多自己的话语想要描述。以文本文字为基础,以课文插图为载体,学生在复述的过程中,收获了更多的语言信息。

二、文字补白,着墨心间话

研究表明,学生语言学习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语言理解阶段(获得阶段)、语言积累阶段(存储阶段)、语言应用阶段(应用阶段)。学生在获得文字信息后,会将它存储,渐渐转化为自己的语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语文思维,这种思维可以促进他们的语言发展,这是一种获得――存储――转化――输出的过程。比如《天鹅的故事》,课后习题要求复述描写天鹅破冰的几段文字,那几段里有天鹅破冰的动作,也有破冰时的口号。学生看到这些简单精练却又生动形象的文字时,脑海中不免浮现当时天鹅们破冰的情景。尤其是读到天鹅一次一次破冰的动作时,学生就会忍不住模仿天鹅的动作,去猜测感悟天鹅的心理。针对学生这一学习特点,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关注这一复述训练点。让学生将文本语言通过自己的思维“知其言”“得其意”后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再将记忆与理解和情感相联系,并用自己的语言讲述出来。如第五小节:“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让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这段语言中,有大量细致的动作描写。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抓住这一段文字的特点,让学生细心体悟,并把这一破冰画面用自己的话语具体地描述出来。学生在解读这段文本信息时,心灵上一定有不同的震撼,这种震撼需要一定的形式表露出来。在挖掘文本语言训练点的基础上,教师要利用课堂互动,丰富学生的画面感,通过各种有效的方式鼓励学生说出自己心里话,将课文文字由薄到厚。在接下来的环节中,设计一个复述练习,使得学生将语言材料及自我的文字补白,用自己的语言创造性地输出。这样的创造性复述,使得学生获得了独特的体验,也使得复述有了温度。

三、情景再现,表演景中景

布鲁姆说过,成功的语言课堂教学应在课内创造更多情景引导学生进行复述,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要求复述的课文一般是叙述性文章,有些情境性比较强,如《》《九色鹿》《祁黄羊》。这些课文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他们读起来充满角色感,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和伙伴们一起表演出来。要知道,社会交际对儿童语言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在课堂上,这种社会交际体现在小组合作情景表演中。儿童进行的诸多表演成为了一种与自然、与社会沟通的方式,其实,“表演即生长,观看即生长,人在表演和观看中成长”。通过这种口述性的表演,“演员”和“观众”不仅会牢牢记住知识,而且也会提升他们的综合能力。

四、结束语

教师不是在“雕刻”学生,而是在“唤醒”学生,要唤醒学生的想法,拓展学生的思维。课堂实践表明,创造性复述,就是在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将头脑中的表象不断加工,进而内化,使得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得以提升。因此,注重这种创造性复述的训练,学生定能获得能力的提高,生命的成长。

参考文献:

九色鹿教学设计范文4

一、舞动课堂音符 彰显学堂活力

文本、教师、学生是构造课堂的三个要素。要想让课堂成为学堂,前提是要让学生爱语文学科,爱上语文课。而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依据新课标下的教育思想,大胆地去改编教材的文本、改变教师的身份、改换学生的角色,使课堂上的三个音符灵动起来,从而使学堂彰显出应有的活力。

1.改编文本——让教材当“剧本”。新课标赋予了教师和学生对语文教材充分的解读权。为了让课堂成为学堂,教师可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让学生将文本改编成他们喜欢的各种形式的“剧本”。如可以将《九色鹿》《半截蜡烛》等课文改编成课本剧;可以将《题李凝幽居》《清平乐 村居》等诗词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可以将《莫高窟》《草原》等课文改编成解说词或导游词;可以将《滴水穿石的启示》改编成演讲稿…… 经过教者和学生共同精心加工后的文本会更有情趣。这样的课堂,学生的学习会更加投入,理解会更加透彻,演绎也会更加生动。

2.改变身份——让教师当“主持”。教师对课堂教学内容是了如指掌的,但不能只是通过教师的嘴说出来,而是要让学生去说,这才是我们所追求的“学堂” 。教师简约的语言主要起点拨、串接的作用,如在课堂上不断鼓励学生“说一说”“想一想”“试一试”,时常提醒学生“读一读”“查一查”“议一议”…… 时刻当好“主持人”,将课堂演绎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堂”。

3.改换角色——让学生当“导演”。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该充分给予学生阅读的自和选择权。学生作为“导演”,就要带着文本走向教师,也就是在课前进行的深度预习;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内需,抑或选择学习方法,抑或选择学习对象,抑或选择学习内容,抑或选择朗读形式……交流汇报读书感悟,相互讨论,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如同主持人一般穿针引线,抛砖引玉,拓宽学生视野。这样,语文课堂才能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展示自我的“学堂”。

二、激活教育艺术 满足学生内需

要使课堂成为“学堂”,必须把目光锁定在学生的学习内需上,想方设法地满足学生的内在需求。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着力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激发赞赏 呵护“好奇”

“好奇”是小学生重要的心理特征,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文本材料,就要用超出他们预期的方法去唤醒他们的阅读兴趣。

1.选主题激发探究。如《二泉映月》课始,教者问:“这节课,大家又带了哪些疑问走进课堂呢?”学生兴趣盎然地提出了一个个有关阿炳及其音乐创作方面的问题,都很有价值。教者在给予充分肯定的同时,说:“咱们只要来弄清‘阿炳经历了怎样的人生’这个问题,所有的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这样,经过教者筛选、提炼出来的主题,既能够满足学生所提问题的要求,又能够较好地扣住学生那颗好奇的心,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热情。

2.设情景激发参与。《二泉映月》一文中,阿炳的身世离现实生活较远,学生并不能够切身感受或想象出当时的情景。此时教师提供视频画面,为学生体会阿炳艰难度日而热爱音乐的情景说话埋下了伏笔,焕发出课堂的生命力。

3.对“灵光”加以赞赏。课堂是可以预设的,但生成是未知的。在课堂上,学生有时会灵光一闪,产生奇异的想法。面对这“节外生枝”的问题,教师应有足够的耐心,要给以鼓励,不能因学生没走教师设定好的“路线”,而泯灭一颗创造的“火种”。那样的话,就不能算是“学堂”了。

教师要满腔热忱地、小心翼翼地呵护学生的好奇心,成为他们在探索新知征途上好奇心的保护神。这样,才能使课堂成为“学堂”,教学质量才能得以保证。

(二)想方设法 燃起“火花”

语文课文内容丰富多彩,蕴含着人世间的真善美。教师要想方设法让每个学生去感受它的美,用真善美的力量去点燃学生思维“火花”。

在《二泉映月》一文的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让语文课快乐、动感起来的。

1.赏一赏。当教学《二泉映月》时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学生从那震撼人心的琴声中听出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音乐正汩汩地流淌在学生的心中,刺激着学生的各种感官,震撼着他们的心灵,对阿炳的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2.晒一晒。《二泉映月》浓缩了阿炳苦难的一生,可他为什么对音乐如此热爱,对自己的命运又是如何抗争的,文本中并没有作详细说明。为解决这一教学难点问题,教师安排“学生晒出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在小组长带领下进行交流”,教师成为学生理解阿炳的对音乐如此热爱,对自己的命运如何抗争的引导者和促进者,课堂也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