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1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症状 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13-02

当代大学生是我们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建设祖国的栋梁之材,是21世纪中华民族的主力军。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不仅关系到其自身未来的发展,也关系到民族素质的提高,而且还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成功建设。因此,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心理,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基本现状

从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多年研究及跟踪调查情况看,虽然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有较高的智力水平,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学习有较浓厚的兴趣,学习效率较高;有较稳定的情绪,乐观自信,充满朝气和活力,对生活有满足感,对美好的未来有向往;有较健全的意志,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善于自我调节。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比例有扩大和上升的趋势,表现形式日趋多样,产生原因也越来越复杂。近年来一系列调查数据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形势比较严峻。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主要有三个特点。

1.心理不健康者比例较大。近年以来,学术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不同研究框架下的、大量的统计数据无一不揭示着这样一个事实: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不容忽视。一项针对浙江四所高校的统计分析认为,大学生中“对心理健康的概念基本掌握的学生占到总人数的45.13%,而47.51%的大学生只是对心理健康的概念有所了解。80.38%的学生认为目前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基本健康,认为自己的心理健康程度一般的学生达到60.24%。”而另一项关于湖北某高校学生的研究发现,统计样本1300余人中“阳性症状检出率为58.46%,中度以上可能的心理问题检出率为10.94%,排在前3位的是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

2.心理不健康者比例不仅较高,还有逐年增长的趋势。资料显示,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天津市体育卫生验收资料统计,在全市5万大学生中,16%以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即8000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良,主要是恐怖症、焦虑症、疑病症、强迫症、神经性抑郁症和情感危机等。同时期国家教委对12.6万大学生调查发现心理疾病发病率高达20.23%。进入1990年以后,这一比例在大学生中又增加了。1992年四川省“大学生心理咨询与治疗课题组”对西南地区八所院校4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表明,有较严重心理健康问题的大学生高达31.13%;1994年成都地区高等学校调查发现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水平低于常模者占34.4%。此外,由于恋爱、学业、人际关系原因自杀的学生也年年增加。正如前述,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的日趋多元化发展,大学校园已经不再是以前的“象牙塔”式的清静之地,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由此面临更大的挑战。

3.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形式多样,产生原因也较复杂。宏观地讲,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习、就业、恋爱、社交等几个方面。事实上,这种影响机制要比我们想象的复杂许多。研究表明,“在敌对性、恐怖与偏执上,女性比男性更为突出”,“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状况整体优于非独生子女”,“非经济困难学生心理素质状况优于经济困难学生。”根据北京大学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的统计,求询者的大学生中以神经症占大多数,高达69.4%,人际关系和环境适应问题占14.5%,重性精神病和心身障碍占12.1%。

二、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常见症状

根据统计资料分析及调查访谈可知,当代大学生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神经症、人格障碍和精神病。

1.神经症。神经症也叫神经官能症,是一种干扰人的正常生活,削弱人的适应能力的中等严重程度的心理障碍。大学生常见的神经症有五种。(1)焦虑症。焦虑症是人体持续性精神紧张或发作性惊恐状态。具体来说,个体因担心达不到预期目标,有可能丢失有价值的东西,致使自尊、自信受到威胁而紧张不安,由此产生的一种十分复杂的消极情绪状态。大学生在学习、择业、交友、恋爱、成才等方面的心理问题,大多有强烈的焦虑反应,长此下去,极有可能形成焦虑性格。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来自内心,通常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自我焦虑与考试焦虑两个方面: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考试焦虑――进入大学的大部分同学在中学时期学习成绩都较为突出,进入大学后,面对新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环境,以及面对暂时的成绩排名落后的现象,部分同学无法适应,无端担心考试失败,进而产生考试焦虑情绪,不能自我调节。(2)抑郁症。抑郁症是一种以持久的心境低落状态为特征的神经症。个体因过度忧愁和伤感引起的情绪体验,它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物缺乏兴趣、表现麻木或冷漠。这是个体对挫折的一种自我保护或防御性反应。当个体对战胜挫折自感无能为力而失去信心和勇气时,对未来充满悲观的期望,就对追求目标失去兴趣,而表现出冷漠、麻木状态。(3)强迫症。强迫症是青年期极为常见的一种症状,指患者在主观上感到有某种不可抗拒的和被迫无奈的观念、情绪、意向或行为的存在。病人清楚地认识到,强行进入的、自己并不愿意的思想、纠缠不清的观念或行为都是毫无意义的,明知没有必要,但不能自我控制和克服,因而感到痛苦。(4)恐怖症。恐怖症是指个体对某些事物或特殊情境产生十分强烈的恐惧感,这种恐惧感与引起恐惧的情境通常极不相称,难以理解。患者明知自己的害怕不切实际,但不能自我控制。恐怖症有以下几种表现:社交恐怖;旷野恐怖;动物恐怖;疾病恐怖等。(5)神经衰弱。神经衰弱是一种常见的多发心理性疾病,多是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机能活动过度紧张而产生神经精神活动能力减弱。

2.人格障碍。人格障碍是指明显偏离正常人格,并与他人和社会相悖的一种持久和牢固的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方式。人格障碍有相对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易改变,且矫治困难。大学生中常见的人格障碍及特征如下:(1)偏执型人格。偏执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容易产生偏执观念,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有极强的自尊心,同时又很自卑,好嫉妒,看问题主观片面。常常言过其实,怪癖古怪,失败时常迁怒或归咎他人。(2)强迫型人格。强迫型人格的人表现为常有个人的不安全感和不完善感,因而焦虑、紧张,过分地自我克制,过分自我关注,事事追求完美,同时,又墨守成规,处事拘谨,缺乏应变能力。(3)冲动型人格。冲动型人格的人表现为情绪不稳,常因微小的精神刺激而突然爆发非常强烈的愤怒情绪和冲动行为,而且自己不能克制。

3.精神病。精神病是一种重度心理疾病,它是指人脑机能活动失调,丧失自知力,不能应付正常生活和现实保持恰当接触的严重的心理障碍。大学生中常见的精神病主要有情感性精神病、精神分裂症以及反应性精神病。对于患有精神病的学生,要格外予以关照和治疗,以期控制病情的发展。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影响因素

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一个是内部因素,一个是外部因素。内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特定时空状态下自身的生理、心理特点,外部因素是指大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内部因素。(1)自我同一性危机。在大学阶段青年学生不断反省自我,探索自我,思考人生,确定“自我同一性”,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2)个性的缺陷。同样的环境、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个体会有不同的反应。这与人的个性有直接关系。性格过于内向的人、过于斤斤计较的人、孤僻封闭的人、自卑忧郁的人、急躁冲动的人、固执多疑的人、爱慕虚荣的人,以及娇生惯养而感情脆弱的人,都比个性开朗大度、乐观的人更易患心理疾病。(3)心理素质的不完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他们的成长发展,也影响他们的健康。从现实看,随着整个社会紧张性刺激增多而带来的应激和压力增加,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已跟不上时代的要求。不少大学生自制能力差,对挫折缺乏必要的承受能力,惧怕失败。一遇到矛盾就自责自怨或一味埋怨社会和他人,灰心失望,精神不振,由此造成恶性循环,而陷入消极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心理疾病。(4)情绪发展的不稳定性。大学生的情绪处在最富动荡和最复杂的时期,鲜明的特征是情绪的两极性。情绪起伏过大,左右不定,而缺乏对事物的客观判断;强烈的情感需求与内心的闭锁,情绪激荡而缺乏冷静的思考,极易走向极端,使他们常常体验着人生各种苦恼。由此产生内心矛盾冲突而诱发各种心理障碍。(5)性的生物性与社会性的冲突。大学阶段,人的生理发育基本成熟,性机能的发育产生了性的欲望与冲动,但由于社会道德习俗、法律和理智的约束,这种欲望常被限制和压抑。一般情况下,大学生通过学习、娱乐、社交等途径使生理能量得到正当释放、升华或补偿。但若不能通过妥善的途径、手段处理好性压抑问题,它就可能导致心理疾病的发生。这种疾病常常是潜藏在心灵深处,很难引起人们的觉察。性的生物性一旦冲破各种约束或压抑没有得到一定程度的宣泄和转移,就可能会做出越轨行为。性心理失去平衡,情绪经常过分激动、消耗精力,造成精神萎靡不振,学习注意力分散,智力活动不能正常进行,以致影响学业和生活。

2.外部因素。(1)学习负担过重。学习是一项艰苦的脑力劳动,长期学习负担过重使大脑过度疲劳,大脑皮层活动机能减弱,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受到限制而影响学习效率。学习负担过重与课程设置不合理,学生学习贪多求全,自我期望过高,家长及外界压力过大等,均会一定程度地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2)恋爱失败。大学生恋爱失败会使当事人深深地受到自尊和情感的伤害。此时,有人可能会对生活、对人生感到绝望,也可能将自我与他人隔离开来,以保护自己免受更多的伤害和自尊心的损毁。失恋心理障碍表现为自卑、悲观、空虚、悔恨、厌世以及夜不安寝、食不甘味,还有的表现为颓废、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等,严重者甚至会产生自杀意念或自杀行为。我们应当高度重视对大学生恋爱观的教育。(3)社会环境。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的高速发展、市场的空前繁荣、生活质量的极大改善、社会的巨大进步,同时也伴随着躁动起伏、动荡不安,诸如产业结构调整的减员增效、下岗分流,大学管理体制改革、大学生培养费用分担、就业双向选择、就业难度加大,等等。社会现代化的过程中充满了矛盾与冲突,必然导致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矛盾与冲突加剧,诸如取义心理与取利心理的冲突、平均心理与先富心理的冲突、保守心理与竞争心理的冲突、为社会服务心理和满足个体需要的心理冲突,等等。长时间的心理失调必然带来心理适应不良的种种反应。(4)家庭环境方面的影响。作为人生旅途的第一站,家庭对孩子性格的形成具有不同寻常的影响力。家庭被认为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加工厂”,来自家庭方面的压力以及挫折是导致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及障碍,甚至产生自杀意念或行为的客观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着上述诸多问题,产生原因也多种多样。因此,极其有必要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并积极有效地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程晓玲,鲁丽娟.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与研究.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

2.王光炎,王佳,李继国等.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与分析.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8)

3.段鑫星,付豪,宋冰等.2000~2003级新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4)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疏导

中图分类号:G4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218-02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大学生伤害事件屡见报道。广东工业大学一名大三男生疑因失恋跳楼身亡,2004年在云大宿舍连杀四人引发了轰动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无论原因如何,这类轻视生命的极端行为给社会、家庭和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这充分反映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人们对这一问题更加高度关注[1]。因此,很有必要对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并采取相应的疏导对策和措施,有针对性地加以防范。这是我们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和谐校园的重大现实问题。

1 人是社会中的人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往往决定于社会原因。社会原因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主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学习压力和就业压力等。

1.1 经济原因 近年来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很多贫困家庭在经济上无力支持子女上大学。现阶段每个大学生一年的各种费用支出则超过了1万元,一个中等收入的城市居民,一年省吃俭用,才能勉强供一个孩子读大学。来自农村的学生,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民,一家全年收入不过几千元,这巨大的缺口让农民无力负担。上学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脱贫,其结果反而更加贫困,这种经济现状是造成贫困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的主要原因之一。再者,社会和校园内一些人爱慕虚荣、互相攀比的不良现象也在影响着大学生,因为家里贫困,他们在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在经济上往往无能为力,一筹莫展。这就使他们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一种自卑感,这种自卑会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巨大的压力。

1.2 学习压力 调查发现大约有10%~20%的大学生对考试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特别是学习基础比较差、性格比较内向、学习方法不够灵活的大学生最容易产生考试焦虑症状,有的大学生还因此伴有失眠和神经衰弱等症状,如果不及时释放压力,精神长期处于这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会出现“学而无友,而孤陋寡闻”。因为如此,此类大学生极可能出现心理疾病,甚至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1.3 就业方面的压力 由于近几年高校扩招,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对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劳动力供大于求,社会需求不断减少,就业率逐年下降。另据《法制日报》报道,社科院教育蓝皮书《2005 年:中国教育发展报告》向社会,报告称,2005 年6 月下旬,北京大学“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在全国16 个省份的34所高校进行调查, 共收回来自毕业生的有效问卷21 220份,调查显示,42 %的应届毕业生就业已经确定,其中真正签约的只有33. 7 %。另外13. 5 %的人已确定单位等待签约。这种严酷的就业现实,使学生对未来的前途、对走入社会的结果充满迷惘,造成大学生心理压力过大。

2 大学生存在的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由于青年期自身生理和心理上的不成熟,使他们的心理适应能力面临巨大的挑战[2],这些心理特点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更容易产生各种心理上的反差,导致各种心理挫折,从而产生不良事件的发生。主要有以下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

2.1 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中常见的情绪问题,部分学生在遇到学习上的压力、生活上的挫折、家庭的变故等刺激后,在心理上无力承受由此而来的压力出现的情绪反应,在行为上表现为丧失学习兴趣和工作动力、无精打采、回避朋友、食欲减退、失眠等不良反应,大多数学生都有过这种消极情绪。时间长了则导致抑郁性精神症。

2.2 自卑 自卑是因心理或生理上的伤残、疾病或智力水平低及其他社会因素的影响,对自我认识所产生的消极态度。表现为低估自己,看不起自己,并时时怀疑自己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因而终日忧虑不安,沉默寡言甚至自暴自弃[3]。

2.3 封闭 封闭其实就是极端的个人主义,自我、自恋、独来独往是其典型特征。据观察,这类大学生经常逃课,通常一个人躲在寝室,白天睡觉,晚上通宵泡网、泡吧,从不与人交往,手机经常关机,有的甚至独自离校旅行。由于大多数时间放弃了上课,考试时临时应付,导致多科成绩不及格,最终被学校通报处分甚至劝退。

2.4 自杀 报载,某高校大三男生周某,长期患病,自卑心很重,最终跳楼自杀身亡。

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的陈志霞等人在2007年对1010名大学生的调查中发现:有过轻生念头的学生占10.7%。

3 为了改善大学生不良的心理状态,采取积极的的疏导

3.1 将传统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应用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关键是要在“防”字上下功夫,由被动应对向主动应对转变,由事后采取措施向事前采取措施转变,由心理障碍疏导、心理疾病医治向心理问题预防、心理健康管理转变。

3.2 建立和健全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目前,全国高校几乎没有专门的心理健康服务机构和专职心理健康服务人员,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心理筛查标准,无法将存在心理发育缺陷、人格障碍的人员及时查出,没有把这些人纳入工作视线,缺少有针对性的科学防范措施。学校应建立和健全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咨询筛查制度,在学生的人生重大应激事件发生时,如对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问题,经常组织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心理测查、干预,增强他们的承受力。

3.3 在学生中树立心理健康观,普及心理学知识,加强心理学教育。学校应该对学生进行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对心理问题的认识,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定义,从观念上彻底实现躯体健康模式向躯体- 心理- 社会健康模式转变[4]。

3.4 引导大学生建立优良而真诚的人际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心理保健的途径。大学生都是同龄人,共同点较多,人际关系比社会上单纯。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增加自信和理解,减少心理上的不适感,实现心理平衡。健康的心理是需要营养的,最重要的营养就是爱。

总之,我国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虽然堪忧,但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系统讲授心理学知识,发展健康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的文化氛围,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让大学生置于良好的环境中,就一定能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良好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石中英.自杀问题的教育哲学省思[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 (2): 16-23.

[2]金红霞,冯志颖.青少年自杀行为的研究[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4,14:374-375.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3

1.1不成熟性与可塑性

现代的大学生理论知识比较丰富,但社会实践知识比较匮乏,对社会的复杂与生活的艰辛估计不足,其心理承受能力不强,对社会适应性差,常常表现出情绪化、极端化、人格障碍等不成熟的心理健康现象,这表现出大学生心理不成熟现象。但是大学生比较容易接受新鲜事物,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在校期间我们高调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大学生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人生价值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思想,能使大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在工作岗位上游刃有余,当面对挫折,能用一个正确的姿态去解决问题,表现其非常成熟的一面。

1.2多样性和复杂性

大学生活是丰富多彩的,但也有很多问题,比如对生活的适应性,情感问题,人际交往问题、就业问题,每个问题处理不好,都会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就失业,尤其对一些985高校的一些大学生,心理根本承受不了,必须加强正确的心理疏导,情感问题也是一个重要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1.3矛盾性与困惑性

适应社会市场经济和网络、视频等现代传媒而产生现代功利性的价值观和网络价值观,必将对大学生原有的价值观念产生较大的冲击,这就要求大学生有较深刻的辨析能力,否则大学生在心理抉择的过程中很可能迷失方向,产生矛盾和困惑的心理。是‘见义勇为’还是‘见死不救’,社会上道德价值观这种格外引人关注而又无休止的争论,存在于当代大学生中。”

1.4不稳定性和易变性

大学生的年龄是一个不成熟的年龄,这个年龄段的人具有很高的心气,一旦受到挫折,心理会产生很大影响,不能正确解决会影响这个人的一生。其心理健康具有不稳定性和易变性,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指导思想,会很快解决其问题,心理会更加阳光。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2.1国家与社会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宣传

(1)加强宣传力度。利用新闻媒体,互联网、文艺作品等大量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每个大学生都要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树立正面典型。对一些社会雷锋精神等要积极宣传,树立一批正面典型,比如最美女教师张丽莉等等。对这些正面典型案例,有条件让其宣讲团到学校给学生宣讲,在心灵深处理解。

2.2高校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心理健康教育的互动

(1)转变观念,高度重视两者的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就包含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今后高校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要把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共同教育学生。(2)创新两者结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大,传播媒体及互联网等为我们更新两者结合的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以及提高教育效果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注重培养两者结合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在培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同时,要注重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让二者同等重要,培养出社会认可的高素质人才。

3总结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4

【中图分类号】 R 395.6

【文章编号】 1000-9817(2008)08-0727-02

【关键词】 精神卫生;学生,医科;贫困;少数民族;藏族

根据教育部的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贫困大学生占学生总数的10%~30%,在校大学生中贫困生数量达到240多万,其困生约160万,占在校大学生的5%~10%[1]。贫困大学生的年龄在17~23岁之间,这一时期也是人生充满矛盾和冲突的时期。贫困大学生除具有一般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外,还要承受来自经济、生活和学业等方面的巨大压力;另外贫困大学生大多来自老少边穷地区,还要承受由于地域、文化背景、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心理压力。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集中表现为自卑、抑郁、焦虑、孤僻、人际关系紧张、自我封闭等。青海省以藏族少数民族为主,笔者在青海对藏族医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调查。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青海大学医学院440名贫困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平均年龄(22±0.42)岁。共发放问卷440份,回收有效问卷426份,有效率为96.82%。其中男生225名,女生201名;藏族126名(大一学生31名,大二学生33名,大三学生40名,大四学生22名;城市生源学生55名,农牧区71名),回族34名,土族20名,其他少数民族31名,汉族215名。样本能较好地反映总体情况,具有较好的代表性。

1.2 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2]进行调查,对被试进行集体施测,答题前给予统一指导语,并要求统一下发、独立填写、统一回收。问卷采用0~4五级评分,评分达2~5分者为阳性。

1.3 贫困生评定标准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严格按照青海省扶贫办公室制定的标准:年人均收入城市家庭不足2 400元,农村家庭不足800元,牧区家庭不足1 000元[3]。

1.4 统计分析 运用SPSS 11.0 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统计学检验采用t检验和F检验。

2 结果

2.1 贫困医学生心理问题检出情况 本次调查的426名医学贫困大学生中,心理问题检出率为63.2%,23.1%的贫困学生有明显心理问题,突出表现为强迫、抑郁、人际敏感、焦虑、偏执等。藏族贫困医学大学生126人中,阳性达89人,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0.63%,其中女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77.96%,明显高于男生的64.18%。

2.2 藏族与其他民族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不同民族的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藏族贫困大学生与汉族及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回族和其他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在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精神病性和总均分项目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藏族与回族大学生仅在躯体化因子上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藏族贫困大学生躯体化表现较回族贫困大学生明显;藏族与土族仅在人际关系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不同性别藏族医学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藏族贫困大学生中,女生在各项中得分均高于男生。藏族贫困医学女大学生在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恐怖4个因子上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不同年级藏族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总体来看,三年级和一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高,而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的心理问题较严重。二年级学生在恐怖、人际关系、抑郁3个因子上高于一年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在人际关系和强迫症状因子上,一年级学生高于三年级学生(P值均<0.05)。在恐怖因子上,二年级学生高于三、四年级学生(P<0.01);三年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好;四年级次之。总体上二年级藏族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年级学生。二年级藏族贫困生心理健康处于整个在校时间的低谷期,与褚远辉等[4]研究中出现的“二年级现象”基本相符。见表2。

2.5 不同生源藏族贫困医学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从各项得分情况来看,来自城市的藏族贫困大学生与来自农牧区的藏族贫困学生各项指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

3 讨论

相对于藏族贫困男大学生,贫困女大学生面临着更多和更大的压力。一般来说,她们的父母以牧业为主、家庭无固定收入、家庭经济十分困难,藏族的特殊文化导致家庭子女又多,困难程度加大,决定了她们要承受更多的社会、心理、经济、思想、生活和学习等方面的压力。这可能是贫困女大学生有较多抑郁和焦虑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由于语言障碍,她们的社交活动很少,导致她们对自己的人际状态的评价不太高。从就业压力来看,在现实社会中,女大学生求职难早已成为公认的社会问题。

调查结果还显示,二年级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处于整个大学期间的最低谷。这可能是由于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已度过了刚进大学时的新鲜感,而生活的窘迫、前途的渺茫和大学生活的漫长使他们对自我的认识不足。从人际状态来看,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自觉人际状态最差,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缺乏交际的时间、空间和费用,加之由于经济困难等带来的自卑心理。从学习来看,二年级的贫困大学生学习兴趣最低、学习压力最大。这可能是由于从二年级开始医学专业课的门类大量增加、难度加大,并且课时量也有所增多所致。

调查结果表明,高校应关注少数民族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采取积极措施为他们营造一种和谐、平等的生活氛围,使他们逐步形成成熟、稳健、良好的个性心理素质。

4 参考文献

[1] 闻声远.从UPI透视当代贫困生的精神世界.教育与现代化,2006,2 :62-67.

[2]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增订版.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31-34.

[3] 张发斌,文建军,马学元,等.青海省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国公共卫生,2007,23(5):548-549.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5

我们围绕大学生心理健康这一话题为主题,利用网络、实地调查、查阅资料等方式对我们身边的同学进行了心理健康调查。作为当代大学生的我们,面对着崭新的生活,无论是在生活上、学习上还是情感上,很多人都曾有过一段迷茫的时期。而近年来,关于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悲剧报道也日益增多,所以我们希望通过对同龄人的调查,总结出大家目前存在的一些普遍问题,提出宝贵的意见,向身边的同学宣传关注心理健康的必要性,帮助身边的同学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健康快乐地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涯,并为将来步入社会做好准备。 一、调查目的与意义

步入大学校园,所有一切都是新的,学习任务、人际交往及竞争压力等一系列的问题,需要大学生独立地面对和处理,因此也必然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心理上、思想上的困惑,如:紧张,焦虑,恐惧,孤独,抑郁等,严重的不适应会造成心理障碍。这些心理现象的产生,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同学们的学习生活。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来自生活和工作的压力也越来越大。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具体的压力有哪些呢?经济学系实践部对我系06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查,并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对部分同学进行了调查问卷,并对其中发现的问题,加以思考和研究。

二 调查方法或工具

主要是问卷调查,通过实地调查方面进行实施。

心理健康调查问卷问题分析

(1)您认为您目前所在的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相差很大吗?

a.特别大 b.很大 c.差不多 d.无差别

分析:12%的同学认为相差的氛围特别大,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上。48%的同学认为相差很大,主要实在学习氛围和生活习惯上,大学的学习相对轻松而且老师也不会总是督促学习,大学都是住宿生活而很多人都是到了大学才离开家开始住在学校,这一方面很多人表示一开始真的很不习惯。40%的同学认为差不多,虽然大学与高中相比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但他们表示自己很快就适应了这样的生活。0%的同学认为无差别。

(2)您对目前的大学生活适应状况如何?

a.很好 b.还可以 c.较差 d.差

分析:调查显示15% 的同学认为对大学生活状况适应状况很好,而25%的同学对大学生活适应状况感觉较差,绝大部分的同学乐观的认为适应状况还可以。这说明大部分同学(60%)生活态度非常乐观他们懂得调节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然而小部分同学则值得注意,他们对生活中的事情处理的不是很乐观,由于他们思想太重,压力太大,所以他们需要更多的帮助和鼓励。

(3)您认为压力在您的学习生活中对你的影响怎样?

a. 正面影响,学习的动力 b.没影响 c. 有点影响,影响情绪 d.负面影响,无心学习

分析:有58%的同学认为压力是一种正面影响是他们学习的动力,这表明这些同学面对压力是有着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他们化压力为动力为自己的人生增添光彩,32%的同学认为有点影响,但并不严重,这样说明他们也能够逐渐地找到处理压力的方法而不是受挫沮丧,10%的同学认为压力是负面影响,会导致他们无心学习,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还不是很好。

(4)当您出现学习效率底下的情况时,您会觉得心烦气躁吗?

a.经常会 b.偶尔会 c.很少会 d.不会

分析:调查表明有63%的同学认为偶尔会,20%的同学认为很少会,7%的同学认为不会,这表明绝大多数同学能够乐观地处理自己的学习问题,有着良好的心理素质,而10%的同学表示他们经常会觉得心烦气躁,他们需要加强锻炼。

(5)您认为宿舍是否有利于您的学习?

a.非常有利 b.比较有利 c.一般 d.比较不利 e.非常不利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没有同学认为宿舍非常有利于他们的学习,25%的同学认为比较有利,32%的同学认为一般,而38%的同学认为比较不利,5%的同学认为非常不利。这说明大多数同学还是把学习放在第一位的,但宿舍的学习氛围不是很好,所以大多数同学表示他们还是倾向于去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学习。

(6)您是否对学校或者教学质量产生过不满心理?

a.经常有 .b.偶尔有 c. 很少有 d. 没有 e.未考虑过

分析:调查发现15%的同学经常有不满心理,说明他们时常在思考自己,反省自己,但又从未去试图改变现状,改变自己,有50%的同学偶尔会产生不满心理,说明大多数同学是乐观的,只是学习任务和不幸偶尔让他们心烦,只有20%的同学很少会出现不满心理,13%的同学从未不满,5%同学从未考虑过这一问题,这说明他们的心理素质非常好。

(7)您与同学相处的状况是否让你感到压力?

a.经常会 b.偶尔会 c.根本不会

分析:从调查中发现有12%的同学经常会有压力,说明他们非常重视同学之间的友谊,但出于某些客观原因使他们对自己的友谊表示不满,有60%的同学偶尔会存在压力,这说明他们的交际能力和心理素质是很好的,而28%的同学则认为根本不存在,说明他们在交际上都是很乐观,总体来说同学们的交际交友都没有什么大的障碍。

(8)遇到压力你会最先向谁求助?

a.家人 b.知心朋友 c.专业人士

分析:据调查有42%的同学遇到困难会找家长,说明他们的依赖心理还是很强的,缺乏独立思考生活的能力,有58%的同学认为找知心朋友更好,这类同学适应性比较强,自我生活能力比较强,他们不想让父母担心最先想到的是知心朋友。

(9)您赞成大学生谈恋爱吗?

a.赞成 b.不赞成 c.有时好就可以谈了 d.完全没有必要

分析:有33%的同学赞成谈恋爱,他们觉得不管以后能不能走在一起,都会给自己留下美好的回忆,62%的同学认为有时好就可以谈了,这说明这部分同学会根据自身的条件状况来决定谈与不谈,而5%的同学认为大学生的任务仍然是学习,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而且大学生的经济来源都是父母,谈恋爱需要花费,也会浪费学习的时间,影响学习。

(10)您失恋后会伤心吗?

a.不会 b.会 c.看情况 d.无所谓或一点都不伤心

分析:对大学生失恋问题,13%的同学不会,5%的同学认为无所谓或一点不伤心,谈恋爱只是在找异性朋友,失恋也许是对方的不足,或者是自己的缺点,而42%的同学认为会伤心,毕竟双方都是真心的最后如果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不能在一起还是很难过的,40%的同学认为要看情况 三、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表明,绝大多数学生的心理情绪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认为大学与高中的整体氛围差距很大;

2、所就读的学校与自己心中理想的学校有很大差距;

3、校纪校规对生活和学习起到了约束作用;

4、学习生活中的压力会影响情绪的波动;

5、上大学后,最大的挫折是学习成绩不理想;

6、大多数学生热衷“勤工俭学”;

7、宿舍中基本没有大问题;

8、当宿舍出现问题时会用委婉的态度来处理;

9、少数同学在与人交往方面会存有戒心;

10、在日常生活中,舍友指出其自身错误时,愿意立即改正,并道歉;

11、恋爱的动机是打发无聊的时光;

12、在课堂不活跃,与身边的同学不熟,却与舍友有很多话题;

13、很少同学在意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14、业余时间主要做与学习无关的事,如上网或打游戏;

15、出现心理问题,主要向信任的朋友倾诉。

四、调查分析

大学生出现的问题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1、高中阶段的学习基本靠老师的讲解,而升入大学以后往往老师讲得很少。自觉、自立、自主、创新是大学学习的方法。

2、人际交往是一种艺术,下面的几种做法可助你成功:树立伟大形象,保持亲密有间,宽松友善待人,流露真诚笑,主动大度处世,努力善解人意。

3、大学是一个充满青春气息、朝气盈然的地方。从学生自身的发展角度看,大学阶段正好是一个人的身心发展最为关键的时期,也是思想、价值观、人生观发展成型的时期。正确的引导对一个人的成长具奠定性作用。

4、良好的心理策略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自由的大学氛围中,能否有所收获,并非取决于校园的美丑,或师资的良莠,而是在于个人主观意识能否与环境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做到自我管理、监督,最终成学成才。

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现状: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

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竟争中取胜,几乎是全身心投人学习,家长的过度保护、学校的应试教育、生活经历的缺乏使这些学生心理脆弱、意志薄弱、缺乏挫折承受力,在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小小的挫折足以使他们中的一些人难以承受,以致出现心理疾病,甚至离校出走、自杀等。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1、客观方面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2、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二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四是畏首畏尾。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五 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理解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二十一世纪是一个思想文化激荡、价值观念多元、新闻舆论冲击、社会瞬息万变、的世纪,面对如此纷繁复杂的世界,二十一世纪人才的心理承受能力将经受更为严峻的考验。为此,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1、生活的适应。原来在中学读书,离家不远课上完了放学就可回家,生活都由父母包办,可以说是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现在不同了,不能每天回家,要住学生公寓,起床、吃饭、睡觉、个人卫生,一切都要自己来管。

2、学习的适应。大多数的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适应大学的学习,有一小部分的学生认为不知道该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中学读书学习比较被动。大学可不是这样,要主动学习,得自己把握,老师讲课只是一种引导,一种启示,要根据这种引导,这种启示去阅读参考书、去思考,这样就要自己学会安排学习计划,学会读书,学会思考,合理安排学习时间与参加各种社团活动的时间。

3、人际交往的适应。大部分的学生认为能够适应与他人交往,也有一些学生不能够适应。人际交往无非是与两种人交往,一种是熟悉的人,一种是不熟悉的人,与熟悉的人交往,因为彼此了解,一般不会有什么问题。刚进大学,同学是新的,老师是新的,大家都不熟悉。这样,就有一个了解、融合、相互适应的过程。每个人适应环境所需的时间各不相同。

六 解决方法

(一)开展相关心理讲座,设立心理咨询室

校方应充分发挥作用,积极引导同学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心理问题的出现很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对自我和社会的认知不够,心理教育一方面可以向学生灌输正确的观念,另一方面也可以纠正大家过去的错误观念,帮助有困难的同学走出心理阴影,沐浴阳光。

(二)积极参加活动,保持良好心态

多数同学认为自己并不快乐,其实快乐隐藏在生活中的许多角落里。保持良好的心态,首先需要相信:快乐是自己寻找的。自我暗示也是一种有效方法。时刻相信自己是快乐的,就能在无意中将阴霾无限缩小直至消失。积极的参加社会活动,能够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将自己的不快乐与快乐都学会与身边的人分享,困难时寻求朋友的帮助,失落时寻求朋友的安慰,在这样的氛围中自己也体会到了助人为乐的快乐,进而形成乐观的生活态度。

(三)降低压力,促进良性竞争

现代的大学生虽然还没有步入社会,但是沉重的压力却已经在他们身边蔓延开来,就业压力,各种各样的竞争压力,来自父母老师的压力等等,这么多的压力往往压得许多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一方面学生应学会自我调整,学会怎样把这种激烈的竞争环境转化为源源不断的动力,另一方面,学校与家庭应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鼓励,而不是一味地施加压力。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过多的压力压垮学生,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 七 结语 大学对于许多人来说都是一个满载梦想与希望的园地,大学也是人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这里我们不断积累,在这里我们不断成长,在这里我们不断感悟,所以我们应当珍惜自己所拥有的一切,正视一切困难,坚定自己的决心与信心,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才能让我们更好地感受大学生活的美好,感受大学生活的多姿多彩,为自己的未来插上飞翔的翅膀。

在这次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的社会实践中,我们受益颇多,虽然只有短短的十天,但是这十天里的经历却是一分宝贵的财富。

十天里锻炼的是我们的能力。在实地问卷调查的过程中,我们也遇到了一些小困难,例如遇到有些同学的不配合,成员之间的意见分歧等等,但是我们都认真耐心地去解决这些小困难。我们总是带着诚恳的微笑去与每一位接受我们调查的同学进

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范文6

关键词:心理健康;大学生;时相特征;群体;体育干预

中图分类号:G804.8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08)05-0641-03

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大学生在学业、择业、生活等方面面临着巨大压力,“心理障碍的发生率以10%的速度增长”[1],由于缺乏相应的心理调适及其干预手段,从而导致整体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本文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时相特征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育和预警干预机制。以体育干预为主导,多方形成合力预防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其目的是及时发现和识别潜在的和现实的心理危机,“防患于未然”减少心理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提供科学、可行的操作手段。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陕西某高校理工类1~4年级400名在校大学生。

1.2研究方法

1.2.1心理测试法采用中国成人SCL-90症状自评量,分别由心理咨询师、体育老师、学生辅导员的按专业集中纸笔测试。参加测试597人有效试卷532份,按年级、性别随机抽取400名(每个年级男、女各50名)。

1.2.2数理统计法运用 SPSS11.5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

1.2.3对比分析法根据测评统计结果,把不同年级、性别的测试结果与中国成人心理健康(SCL-90)常模进行比较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与中国成人常模(SCL-90)的比较结果

1) 从总体均值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整体水平略高于国内成人常模的平均水平,在成人常模X+SD的可控范围内。男、女均值之间整体水平(T检验P≤0.01)无显著性差异。

2) 因子T分≥成人常模X+SD,男生6项T分、女生5项T分、大于常模的人占20%以上,主要因子分布强迫症(T2)、人际关系(T3)、焦虑(T5)、恐怖(T7)四个方面;有10%以上3项,即焦虑(T5)、恐怖(T7)精神病性(T9)的T分≥成人常模X+2SD,已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表1),并有一例学生9项因子T分超标达到非常严重程度,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2.2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时相特征从总体平均基本分的比较分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率为一年级高;二年级下降;三年级第一学期与二年级持平,第二学期反弹;四年级持续走高,但低于一年级呈“U”型。分四个阶段分别为高发期、稳定期 、反弹期、持续上升期(图1)。

2.2.1高发期主要表现在第一学期,新环境的新异刺激,学习、生活以及角色转换的适应频频出现在新生中间,其中强迫症(T2)、人际关系敏感(T3)、焦虑(T5)、恐怖(T7)、偏执(T8)、精神病性(T9)6项症状群因子分均值明显高于国内常模均值。

2.2.2稳定期第二~四学期,外环境的逐渐适应、学校的一系列组织管理措施的督促与新的学习目标吸引;以学生社团、校园体育文化活动为主的审美型、轻松型、竞技性活动以学生主动参与和体育锻炼目标的强化手段的约束(体育课学分的综合评定因子:理论、技术、学习过程、课余锻炼),丰富了余暇生活,引发了完善自我的理想价值追求,树立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心理健康状况与国内成人常模均值(T检验P值小于0.01)无显著性差异。仅强迫症因子分略高于常模均值,也在常模X+SD的可控范围内。

2.2.3反弹期第五、六学期,这应是引起我们重视的阶段。体育课取消,随着所学专业课达到一定的、深度,课程繁重,学生无暇从事学习以外的文化活动,高年级的择业压力影响,使他们对人生目标定位,在考研与择业中重新要作选择;体育必修课的约束力没有,体育观念淡化,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下降,致体能、机能、精神以及心理状态等方面不适的“亚健康”状态。尤其是在第六学期,强迫症(T2)、焦虑(T5)、敌意(T6)、偏执(T8)4项症状表现较为明显。

2.2.4持续上升期第七、八学期,社会竞争日趋激烈,使学生面临择业、恋爱、生活等方面的巨大压力,频繁的应聘、考研复习;加上体育教育约束力的缺失、“亚健康”状态的惯性影响,致使学生焦虑(T5)、敌意(T5)、恐怖(T5)、偏执(T5)、精神病性(T5)5项症状达到中等以上严重程度,心理危机突发性和意外性的指数增大。

2.3归因分析

2.3.1情绪危机是导致个体心理行为后果的主要因素个体心理行为后果的成因,受主体的年龄、性别、经历、及其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通过对9组症状群测评结果的描述实质,心理问题的归因,是由自我接纳、人际关系、环境控制、独立性和自主性、人生目标五个因素构成。是因角色转换与适应而导致个体心理应激加重,社会冲突的可能性增大,促使个人情绪危机因素滋长。采取积极措施,减少危机发生的突发性和意外性,是当今学校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责任。这份责任不仅仅是意识领域的关注,更应有科学、可行、有效的干预措施和操作手段。

2.3.2非常阶段干预手段的缺失,是心理危机指数增大的根本原因在“目前我国普通高校大三、大四年级不开设体育必修课”[3]没有强化约束措施,多以全校体育任选课为主,因学校主观与客观因素的影响,从总体时数、内容安排上不能满足学生需求,使大三年级心理问题出现反弹,从而导致大四年级心理危机突发性和意外性的指数增大。学校应以体育教育为主导,在大三、在大四年级开设体育课,强化对群体心理危机现状的干预,“防患于未然”扼制大四阶段因步入社会所产生心理危机持续上升的现状。

2.3.3管理模式滞后,是心理障碍发生率速度递增的因素之一“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最高统计数字以接近30%,且人数正以10%的速度递增。”[1]而现行学校管理模式,多以政策制度、条例规章的纵向管理为主,缺乏全面、多维的动态的监管系统,教育手段的设计中,多方形成合力(学生处、体育部、校医院)来预防心理危机发生的体系尚未完善,并存在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化;现有的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机构,各司其职,横向联系措施尚未建立,教育手段被动,也仅限于对有问题困扰的个体进行心理支持,而对群体心理教育和心理危机干预、疏导、调控的先期措施尚不健全,也是大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速度递增的因素之一。

2.4体育干预的效能机制

2.4.1体育“场效应”的抗抑郁效能机制抑郁是以压抑为主导的情绪状态,临床表现特点为悲观、悲伤、失助、低自尊和绝望(Dishman,1984);轻度疲劳、易怒、优柔寡断、交往回避和厌世(Sime,1984),而“体育运动是以兴奋和充满活力为特点的活动(高峰表现、流畅体验、锻炼),尤其是有氧锻炼,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量的增加,同时刺激肾上腺素的分泌量(抑郁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具有消除焦虑、抗抑郁的治疗作用”[1];从社会学的角度,体育的“场效应”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体验“竞争、失败-成功”的个体感受,有助于使个体身体认知和自我概念提高,产生更为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更为强烈的个人控制感。

2.4.2适宜的运动有助于建立适应和对抗应激的自我保护机制应激是当个体所感知的环境要求,与他所认为的自我能力之间不平衡时,人体所产生抵抗的一种现象。心血管系统的反应变化是应激反应的重要表现,肌肉紧张是应激的信号,适宜的身体活动,放松肌肉、降低应激和紧张的生理反应,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作用,来缓冲应激、释放紧张,同时,体质强健有助于提高机体在应激和紧张状态下的适应能力。

2.4.3身体活动是提高自尊、改善心境状况的最佳手段健康的心理状态,强调人对自我和对过去生活的认可和接纳,并清楚地知觉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积极的自我评价、以及愉快和自主支配的各种活动,从而导致对未来活动的期望所产生的自尊。体育本身蕴藏着对人的各种刺激,如克服困难、竞争、冒险、把握机会、追求不确定结果、达到目标、控制、成功、挫折等,能产生丰富的情绪体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Berger,1994):参加体育运动者较不参加者有更高的自尊,体质良好倾向有更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高自尊和积极的自我意识与体育参与和体质状况有关。在体育运动鼓励人们用自己的能力检验面对新的挑战及其应对能力,在多项研究中都获得了趋于一致的结果。”[2]自尊代表人们的需要和自我意识的积极程度,这也是最能标示和影响情绪和生活调节状况的个性变量。这种自身知觉变化,对情绪调控有着积极的作用。

3结论与建议

3.1建立动态监管系统,预防心理危机发生根据学生心理危机所表现出的动态特征,各院系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掌握学生心理健康的整体状况,及时发现问题,集普查、咨询、跟踪、干预、调节一体,多方形成合力来预防、减少危机的突发性和意外性。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态的时相特征,不仅限于对有问题困扰的个体进行心理支持,更应关注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

3.2以体育教育为约束手段,加强群体心理危机的干预建议在大三、大四开设体育必修课,尤其是在大三心理问题出现反弹,学校应加强对群体心理危机现状的积极干预,“防患于未然”,从而扼制大四阶段因步入社会所产生心理危机持续增长的速度。使体育教育成为对大学生群体心理危机干预的积极手段,心理素质培养的有效方法。

3.3以校园体育文化为载体,强化体育干预的效能运动中的特殊体验,对机体的应激和紧张、心境状态、抑郁情绪的调控有积极作用,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文化、对大学生能产生足够的吸引力,对心理健康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应以校园体育文化为载体,发挥身体活动缓冲应激、释放紧张、抗抑郁、提高自尊、改善心境的积极效能,为大学生心理危险因素提供了一个可行的,畅通、健康、安全的宣泄通道。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国际联络部 《中国青年发展报告》[Z]2005.

[2] 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3] 苟定邦,赵夏娣,王家彬,等.西北工业大学体育发展战略与对策研究[Z].西北工业大学发展计划处课题,2003,8.

[4] 马建青.大学生心理卫生(第二版)[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3,10.

[5] 樊富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6] 张力为,毛志雄.运动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2.

[7] 刘淑惠.体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7.

[8] 赵夏娣,戴朝富.中墨大学体育文化发展现状的比较研究[J].人大复印资料,2005(8).

上一篇时尚家居

下一篇爱国名言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