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教学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服装设计教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服装设计教学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1

关键词:服装设计 现状 设计观念 改革

服装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专业,它涉及的学科领域非常广泛,从学科性质上讲,它至少涉及艺术与工程、文学与历史、经济与管理,服装研究领域的内涵和外延至今也没有完全明确起来。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其综合性和多学科交叉性的特征也越来越明显。所以,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仅仅运用传

一、服装设计现状

探索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服装专业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它不但决定着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而且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规格。综观目前服装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无外乎两个方面:一是具有创新意识、融技术与艺术为一体,能为企业不断注入新的产品的设计类人才;二是把设计转化为产品的技术人才。然而学生的实际能力往往与行业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需求有较大的差距,不能适应服装行业对服装人才的要求。我们要从服装行业未来的发展趋势着手,力图通过对服装专业教学方法的改革,缩短学生和企业对人才培养规格需求的差距,从而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优秀人才。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世界范围的经济、文化、科学、技术对我国的全面渗入,服装设计这一新兴的文化形式很快受到国人的瞩目和青睐。各类层次的服装设计专业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来,服装专业毕业生也陆续走上了工作岗位。这无疑是为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奠定了可贵的基础。然而,随着毕业生社会信息反馈,服装专业教育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出来。

这表现在:专业教育重艺术,轻技术,重纸面效果,忽视服装的内涵本质等。由于许多院校初期的服装教学是由搞绘画艺术的美术教师或搞染织的工艺美术教师担任,学生所接受的训练多是美术基本功和服装画的描绘技法,而服装设计所涵盖的艺术与技术的内在联系没被更多地意识到。造成了学生只会画,不会裁,也不会做(特别是对有变化的结构),无法使设计意图得到完整体现。进入九十年代,服装教学经过前一阶段的发展与反思,教学上有了较大改进,服装的制图、剪裁、工艺缝制的比重加大,对学生强调动手能力,学生的专业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不过,对服装工艺技术的重视并不等于就是抓住了专业教学的本质,对于怎样能使服装设计中艺术与技术相互交融,仍然还是教学中所要探讨的一个主要问题。目前设计教学上,款式造型与结构设计相分离现象还较普遍。结构制图课教学仍然较多地注重在常规服装上,对于款式造型设计及所对应的结构变化分析缺少必要的教学环节。要确实做到艺术与技术的有机结合,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改进。

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观念.

设计艺术与绘画艺术不同,设计艺术不仅具有绘画艺术形式的美学原理法则,更主要的它是以不同于绘画艺术的思维理念传达视觉形式并体现自身的实用价值。本世纪二十年代,德国现代建筑设计学校提出“艺术与工业技术相结合”,首创包豪斯体系,翻开现代设计领域新的一页。由此,西方国家的设计艺术教育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设计艺术远比绘画艺术引进的晚,国内的设计艺术教育多年来一直受绘画艺术教育所左右,致使各类设计观念局限在绘画艺术的思维定式中。因而,在服装设计教学中如何处理好艺术与技术的关系,确立对服装设计本质的认识,将主导着教学的发展方向和思路。

三、转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1.就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予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于他人式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3.就实践能力而言,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践由学生单纯的完成教师课堂布置的作业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四、服装款式造型与结构的一体化教学。

目前服装教学的设置偏于“重艺术”,注重工艺性而轻视工程技术性的现象,注重工艺性而轻视工程技术性,服装教学必须对现有的课程进行改革。在课程内容改革上,必须做到“两个充实”。在课程形式的改革上,要做到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传统教学与现代技术相结合,项目形式的课程设计与企业相结合,才能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能引导市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2

关键词:童装设计;培养方向;市场需求;专门型人才

一、“童装设计培养方向”开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国内童装市场消费快速增长,童装类产品的热销成为服装产业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童装产业使企业对于童装设计、制版、生产等专门型人才的需求则出现了较大缺口。纵观国内设计类院校对“服装设计”专业的划分,“童装设计培养方向”几乎是没有的。即使有些院校在整个服装设计的课程设置中加入了部分童装设计课程,但也只是一带而过,仅做到了“蜻蜓点水”而并未深入学习。更没有对童装设计制版、儿童生理特征、儿童心理学等相关学科进行深入地研究。对于“童装设计人才”培养的缺失,已经成为服装设计院校专业设置合理化改革中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并逐渐成为一个新的人才培养方向和学科研究

方向。

为了迎合市场对“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的需求,长沙师范学院结合本校多年的办学特色,于2013年将服装设计专业培养目标设定为“童装设计人才培养方向”,对整个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进行了细致的规划,为“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的培养铺垫了一个良好的开端。目前,人才培养与教学、研究正在逐步实施和进行当中,已有百余名学生在校学习。“童装设计人才培养计划”可以说是一项突破创新的大胆尝试,不仅填补了服装设计院校对该专业研究方向设置的空白,更前瞻性地迎合了童装行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仅有利于学院教学与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更有望为我国未来“童装设计”专业教育的完善做出一定的贡献。

二、“童装设计”的教学及研究内容

目前,在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安排中,已展开的童装设计课程有:童装款式设计、童装纸样设计、童装工艺设计、儿童服饰品设计、儿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等。“童装设计”实质上是整个服装设计分类中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培养“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除了要使其掌握服装设计的基本原理、知识与技能之外,还必须使其掌握“童装设计”特有的相关专业知识。因为童装与成人装不仅是服装型号大小上的区别,儿童的日常生活行为方式、审美爱好、性格特征与成人也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学生还必须了解一些专业性较强的童装设计专业知识。

以往,服装设计与童装设计混为一谈的教学方法是不够科学和完善的,因为童装与成人装在设计细节、工艺、生产指标等方面也是有很大区分的,比如:国际上对童装生产技术指标的要求就远远要高于成人装。如果按照年龄阶段来区分,还可划分为婴童、小童、中童和大童。0~14岁儿童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其生理、心理均具有较大差别,各年龄阶段的儿童从生理特征、着装方式、日常行为等方面都会不尽相同。因此,不同年龄段的童装设计在款式细节方面的侧重点也不同。例如:在小童、中童裤装中“可调节腰部松紧带”的设计就会出现较多,而在婴童、大童的设计中则使用较少。因此,在童装设计的教学中,准确的年龄划分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项研究内容。

在童装设计教学实践中,我们力图更加系统、全面地讲述童装设计的原理和方法。如在“童装款式设计”课程中,就选取了大量的童装款式图例来为学生剖析童装各部位的不同设计特点,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和创作。在服装设计的各项课程安排中,也都合理地融入“童装设计”的教学内容,并争取做到学以致用。在童装设计教学的课堂上,准确的课程讲解以及具有实际意义的知识引导,也是从事童装设计教育研究者的重任。

童装设计不仅是设计一件普通的衣服,它还涵盖着更广泛的意义,除了对于儿童身体形态的研究,还包含着对于“儿童审美心理”的研究。通过对服装的颜色、款式、面料等方面的感知和体验,儿童往往会产生出不同的心理变化。由此我们便可通过不同的设计来培养儿童的审美意识和情趣,促进儿童身心、智力的健康发展。所以说,“童装设计”是一种肩负着诸多方面设计责任和使命的“系统性设计”。在童装设计专项人才培养中,我们将着眼于从有关儿童生理、心理的各方面入手,让学生对童装设计有一个全面的

了解。

三、“童装设计专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3

在服装设计学习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其设计作品,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学生在思维过程中会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不单是一个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就服装设计实践而言,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挖掘其思维能力及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众多的教学方法中,指导学生参加各项服装设计大赛能很好地实现这一目标。服装专业学生参加服装设计竞赛教学是体现设计能力的一种表现形式之一。参与服装设计大赛对服装专业的学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竞赛教学中获奖也能在毕业后增加就业的机会。服装设计大赛一般以绘图及制作技能为主,也是检阅和评价服装设计专业学生能力的一种形式。在服装类院校的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参赛是展示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手段之一,是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和推进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技能服装设计专业人员有一定的保障。随着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热度的持续升温,每次大赛都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不过有相当一部分参赛设计师,由于自身对服装设计大赛的特点认识不足,从而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时间却一无所获。服装设计赛事已经逐渐发展为有别于其他服装设计方面的一个专题。作为服装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面对种类繁多的各项服装设计大赛往往极端化,盲目参赛,不知道自己要从大赛中获得什么,只是跟风逐流。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教师有必要正确引导学生参赛,针对各类大赛及学生自身的特点,研究适合自己的设计比赛,在参赛过程中获取设计经验及增强创意思维能力,提高自身的设计水平。这种有计划的参赛对国内外设计大赛成绩的提升有着积极意义。很多人都认为服装设计中不可缺少的是天赋,但作为一名教师更相信的是爱迪生曾说过的“天才是百分之一的天赋,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著名服装设计师也是靠着自身的努力及多年的市场经验造就的。对于高校学习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找到一个好的学习方法是非常关键的,科学的方法论可以缩短学生与设计师之间的距离,好的设计方法也会对提升设计水平起到积极作用。因此,研究各种服装设计的方法论可以帮助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更加有效地运用设计思维,激发学生的无限创意,为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打下基础。从服装设计大赛作品可以看出,很多能够入围及获奖的设计作品往往能体现出设计师的个性,既有独创性又有艺术性。服装设计与绘画、雕塑、建筑或平面设计看似无关却有一定的联系。服装设计作为设计艺术中的一种,首先是以绘画为基础。学生绘画基础的好坏也关系到学生的审美情趣及设计价值取向,因而很多设计师在创作过程中都喜欢借鉴其他的姊妹艺术。

2服装设计教学的改革创新

2.1教学模式的改变

服装设计教学,首先要让学生明白设计与艺术的区别。服装设计具有穿着性及审美性,能够起到美化人体的作用;而服装艺术往往脱离了服装穿着的概念,在设计过程中使其艺术化,成为供人观赏的艺术品。针对目前的各项服装赛事,从入围的作品来看,往往具有较高的艺术性,但获奖作品却是贴近市场,有较高的商业价值。所以,对服装设计而言,艺术设计和解构工艺密不可分,服装在表现艺术美的同时也应具备实用性、经济性。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设计,服装设计教学从过去单一的“传授模式”转向“激励模式”,学生以前总是希望教师给出标准答案,但教师代表的仅仅是个人,为了激发学生更多的自我认识及独立设计能力,参加服装设计大赛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学生在参赛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找到适合自己的艺术设计方法,才能将适合自己的设计方法运用到服装设计实践中。通过对近年来国内外各项服装设计比赛中参赛作品的分析、总结和归纳,对服装设计大赛思维方法的研究,从中找寻其中的一些规律性,对于参加服装设计比赛选择的设计方法有一定的帮助。这种做法也可以帮助那些身处惘然状态的学生按不同设计比赛定位,围绕适合自己的大赛主题展开全方位多层次的思考,结合自身特点创作出适合大赛的作品或适合市场的产品。服装设计,这是一门知识涵盖量非常广泛的课程,是包含理论与实践的综合学科,很多的理论需要在大量实践过程中理解和领悟,学生通过学习能有效提高自身的审美、绘画、设计表达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社会的需求。在“激励教学模式”中,可以将参加服装设计大赛作为一种项目,让学生去完成这个项目。为了适应不同的学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在项目设计质量中查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培养不同层次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从教学方法上来讲,教师的主要目的为了让学生面对问题时解决问题,学习各种知识技能,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发散开来;另一方面要积极督促学生,让学生能够灵活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技能,例如服装设计中的姊妹艺术联想法,有些比赛获奖设计师就是借鉴了建筑外观设计,将各种建筑外形运用于服装设计中,有的是做廓形设计,有的是做内部解构分割设计,从而使自己的作品具有创新性。

2.2大赛促进教学质量

在进行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通过讲解参赛各种优势激励学生进行参赛,并要学生运用课程中所教授的思维方式及设计手法运用于设计作品中。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注意学生的个体特点及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学生作为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主体部分,学习目标要具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用不同的方式参与这些大赛。在整个参赛过程中,学生对自身知识、思维、技能等各方面有一个全新的认识,并能从中得到锻炼和熏陶。因此,教师要以学生为中心,注意学生的设计能力与知识接受能力的差异性,发现学生的兴趣和优点,多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并根据学生的实际能力来做不同层次的练习,细化到人。例如,研究衬衫的设计中,有研究面料辅料的、有研究款式解构的、有研究廓形细节设计的、有研究装饰手法的、有研究各种风格的等等。

2.3激发学生参赛兴趣

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积极参与其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后能自己解决问题。在面对一个新的服装设计比赛时,教师在针对性地讲解之后,再根据以前该赛事的入围作品让学生进行讨论分析,根据学生的设计初稿分析问题,结合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去完成设计作品。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任务中设置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多发表观点,鼓励学生举一反三,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为学生搭起支架,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在学生完成设计作品后,及时对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与交流,进一步完善作品;在与学生的交流过程中将新知识引导给学生,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学习新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都能参与进来,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3结语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4

关键词: 服装工艺 服装设计 教学模式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日趋完善,各行各业的发展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企业岗位为目标,从而在相关的教学与培训中以培养适应于市场发展需要的技能型、实用型、综合型人才为目标,这也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高校必须结合当前形势,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上不断创新,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最终形成自身的教学特色,所以,对学生岗位技能、职业能力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应该是一项长期、系统的任务。这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并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1.服装设计教学现状

调查显示,由于受到各种传统因素的影响,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个性发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有些学生片面地认为服装设计只要构思独特,效果图画得潇洒,时装画得技法掌握熟练,所画出来的作品就是优秀的,这种想法使得学生对服装的工艺技术了解不深,只能画图却不会工艺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毕业后许多学生到企业总想着搞理想化设计,虽然设计图画得很好,但是由于忽略了客观现象所设计的款式采用率并不高。此外,当前我国的服装设计教育过于注重艺术性,轻视工艺技术性,这不利于我国的服装业发展,所以,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吸取国外先进教学经验,让学生更多地掌握全面的结构设计、款式设计和服装工艺设计。只有这样,随着中外合资、独资及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企业用人才能尽可能选择技术较全面的能手,而且是上岗后能很快在一线独当一面的应用型人才。

由此可见,服装设计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授予学生较先进、科学的结构设计理念的同时,还需要给学生多练、多实践的机会,使其真正了解服装设计的本质,确保在服装的款式设计出来后,就将它们融入工艺设计中。

2.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结合的教学内容

(1)服装结构设计

服装设计教师应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挑选出2―3款有代表性的服装,通过与成衣课程的结合,运用服装的原型比例对制图方式进行裁剪,从而由浅入深地进行服装设计的学习。采用结构制图灵活多样的教学模式,对服装的结构制图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对各种服装形成制版打板的技能。通过服装结构设计在款式变化应用,与作缝加放、放缝与样板的要求相对应,衣片纸样各部位线条的调整等实际纸样的有效训练,加大学生在作业,以及服装结构灵活变化应用量比,实行1:1建材,采取看图打板、自行设计打板和结合样衣打板的模拟训练,从而使学生切实掌握服装技术技能。

(2)服装设计

服装设计注重对学生实用服饰的市场调查和研究,通过服装的设计定位,服装设计的图画表现、色彩的搭配等方面的教学,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市场意识、商品意识和经营观念,从而正确认识服装设计及相应设计工艺之间的关系。通过从将绘制好的衣服款式图中选出具有代表性的裙装、衬衫、女式春秋装,虚拟平拍或是企业进行服装设计的具体实践训练,为服装结构设计做好充分准备,促进学生有效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

(3)服装材料工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让学生根据设计题目选用面料,进行面料、辅料及其他服装材料方面的知识学习,讲授有关各类服装面辅料的服用性能、织物结构、特点、风格特色及成型状态等。采取灵活、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将面料知识的学习与使用工艺效果联系起来。确保缝制工艺过程中的每个部位制作都让学生按要求独立操作。例如,缝制一套礼服,先依照1∶1纸样进行排料留出放缝量并剪裁,然后按照所给的工艺流程完成裙子的缝制,此时确保缝制线条顺畅平整,拉链处平整且线路均匀等,达到专业基础教学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综合各种优良的教学方法,从学生最好理解、最能直接感受的思维方式由浅入深教学,进而提高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翁志珍.服装工艺与服装设计多视角结合的教学研究[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06).

[2]黄坚.跃动在实用和创意之间――中国十佳服装设计师林姿含访谈录[J].职业,2004,(10).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5

关 键 词:服装设计 现状 服装教学 影响 反思 应对策略

自从猿人在地球上站立起来,便有了服装的雏形。从御寒、遮羞到炫耀身份、确立等级,再到发展服装设计理念,形成了我国符合理性的民族服装文化。可以说,悠悠五千年,我国的服装文化已是一座经典的知识宝库。服装文化如何继续发展,要看设计师的创新理念和服装市场潮流。时尚的服装潮流需要有一大批高质量和有时尚创新能力的设计师来完成,这就对现行的服装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服装业要发展,就需要有新的教学做支撑。我国目前服装现状如何?服装教学应如何为服装市场做支撑?服装院校如何培养高质量实用性人才?现行服装教学是否有创新意识等一系列问题需要梳理和反思。

一、我国服装设计现状对服装教学影响的反思

通过近些年改革开放,我国也已成为了服装大国,但在品牌上还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一些内地的服装设计风格还不够成熟,传统思维惯性还影响着设计的创新水平。例如,1.忽视了工艺的要求,一提起服装设计就要精雕细琢;一提起民族化服装就想描龙画凤,这与现代服装设计的理念相抵触。2.内地部分企业的设计师在对我国服装“国际化”和“潮流指数”等大方向的把握有些模糊,底气不足,具体表现在对新型面料的开发和选用,新材料的挖掘,视觉肌理的再造,艺术的二次开放,流行色彩的科学应用,突破服装造型线的限制和时尚,“第六感觉”的前瞻性创意等方面还缺乏自觉性,多呈自为状态。3.在装饰与服装结构的同构性方面思维还不够完整。“加法多”“减法少”“写实多”“写意少”,总给人不经济、欠洗练和品位不高的感觉,也常犯工艺性过强而时尚性不足的“俗气”病。

而中国香港的服装设计有创新意识,服饰中透出民族的自信和国际开放的气势,完全能够与国际设计大师相媲美。在设计方面,香港服装大胆的创新紧紧扣住流行时尚,创造出兼收并蓄的开放心态和推陈出新的服装活力;在工艺设计方面,香港设计师也是厚积薄发,一鸣惊人,他们运用现代扎染、绣花、手绘、编结等精美工艺,娴熟地结合西方现代设计经典,创造出让人刮目相看、充满自豪感的国际时尚品牌。

一句话,好的设计师能设计出好的服装,新的服装设计需要有高质量的创新人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纺织服装系副主任贾京生指出:“中国服装教育与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可回避的距离。中国服装设计师的培养,必须由T型台上的务虚艺术转到台下的务实设计。否则中国将永远只是服装生产和出口大国,成不了设计大国。”

反思一:高质量师资匮乏。

为了迎合市场需求,迎合国际、国内多元化办学趋势,国内许多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纷纷办起了服装设计专业,一起并驾齐驱,抢夺培养专业人才,使得原本不多的高质量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高度分散,造成高质量专业教师匮乏。同时,每年公办与民办院校出于种种目的,不断扩招,造成生源质量逐年下降,还有部分的院校根本达不到服装设计专业办学的基本要求,也在盲目地招生,严重制约了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质量。

应对策略:在一时无法改变教育体制和无法解决现行办学大环境的前提下,各类院校应该打通学科壁垒,整合专业资源,科学合理地规划学科体系,并根据各自的优势相互渗透,人才交流共享。学科间也要相互交叉,尽量拓宽专业口径,并将专业中的科研成果及时整合到教学中去。市场上有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学院可以邀请设计师、企业家来兼职授课,把他们最鲜活的案例讲给学生, 这样可以调整合理的师资结构;反过来,企业家和设计师也可给学生提供更多学习实践的机会,以实习和产、学、研攻关方式, 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及时了解市场、生产和营销方面的有关知识。有条件的院校可集中优秀师资,办高水准的高级研究班,培养高级服装设计师,逐步满足市场对不同层次设计师的需求。

反思二:教学方法滞后。

我国有些服装设计专业在教学思想与方法上,还是沿用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教育体系和教学模式,采用单一传统的灌输型教学方法,缺乏欧美创新意识。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也是传统的内容,学生仅仅是围绕服装设计效果图和裁剪技能上下功夫,认为服装效果图画好了,就等于学到了服装设计的本领,把服装设计等同于艺术绘画,在本质上丢掉了服装设计的内涵,丢掉了现代设计创新理念,只会培养出纸上谈兵、设计图面效果的人才。有的院校为了培养“实用性人才”,加大剪裁和缝制工艺的训练,轻视了设计教学,学生们靠东拼西凑的构想缝制低廉的服装系列。由于轻视了系统服装理论的学习,大批的“技能工”创造了大批低廉的服装。如今,服装企业最需要既擅长服装设计,又懂工艺、懂版型、懂流行、懂营销运作的综合性人才,教学方法滞后使得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满足不了市场需求。

应对策略:对现有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要作“课程评价”。课程评价有:1.课程偏重教师“口传手授式”,使学生学得很被动。2.课程结构比较强调服装本位,使学生知识面比较狭窄。3.内容偏重于书本知识,使学生创新意识淡薄。4.课程注重教学结果,而轻视学生学习效果。要改变这些状态,就要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指导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突出评价的过程性和差异性。如:综合性和工科类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文化课基础普遍较好,理性思维和理解能力较强,评价后应加强学生形象思维的培养,运用感性发散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设计能力。而对美术专业院校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由于其美术功底较好,评价后应在逻辑思维、自然科学知识、严谨的设计态度和手工操作技能上加大教学力度。当然,在“课程评价”的同时,还要针对评价意见调整课程结构,拓宽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在教学上选择创造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开展市场调查,搭建学生创新平台,充分让学生发挥想象空间,自我展现、自我评价。从学生入校起,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民族”“创新”“品牌”“超前”意识,因势利导地推动学生个性化设计,在“大服装”的观念下,拓宽学生视野,成为很好地掌握服装营销、品牌策划、服装设计等的市场实用性人才。

学院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发扬“大胆开拓, 务实进取”的精神,制订出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又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 处理好专业人才培养中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核心课程与基础课程、专业共性和专业特色等关系, 加强具有一定特色的优秀专业教材建设。在重新审定各课程的教材的基础上,选择一些比较成熟、国内比较先进、教学内容有所创新并有一定特色、教学效果比较好的课程,编写讲义,出版教材。不同的院校还要有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层次的学生还要有不同的教学课程,有道是:“教无法、学无法、有法之无法,方为至法。”

反思三:基本技能训练较松懈。

现代教育技术伴随着课程改革的脚步,悄然走进了课堂。电脑的普及,数码科技的出现,互联网的应用,CAI教学课件的开发,都给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带来了激情和方便,学生们在教室里也能与世界顶级设计大师一样享受丰厚的信息资源。鼠标和键盘代替了传统的笔和纸,原先用画笔描绘特殊技法的设计效果图,现在也只需要一台电脑和一些绘图软件就能随心所欲地完成,这是教育的进步,是值得肯定的。值得反思的是,部分学生由于过分依赖电脑和数码科技等技术,放松了绘画和设计的基本功训练,甚至于连握笔的姿势、落笔的轻重、色彩的分布都存在问题,其后果是非常严重的。久而久之,学生思想就会懒惰,灵感就会慢慢消退,思维也会滞后,阻碍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同时,对面料的识别、对设计的原理也会逐渐生疏,培养出来的学生充其量也只是个能熟练操作电脑和数码等科技的高级技工。同时,不少教师和学生误将服装教育看成是单纯培养艺术大师、展示艺术才华的教育,于是乐此不疲地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效果,而忽视了服装设计的实用价值。

应对策略: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初级阶段,教学依然要加大对绘画基本功和设计基本功的训练,培养学生徒手描画的本领。我们要教育学生,基本功要从绘画开始,通过绘画,体会设计美学;通过绘画,掌握设计技巧;通过绘画,激发创作灵感。世界上一流的服装设计大师也都是相当出色的时装画家。当然,教师为了开阔学生视野与设计思路,也可充分利用CAI课件生动地向学生传达图文并茂的设计信息和设计理念,把最前沿的服装设计传递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文化知识的积累。

服装设计是当今世界上潮流改变最快的设计行业之一,既强调艺术性,又强调实用性和商业性。不是纯理论研究,不是孤芳自赏式的艺术创造,而是想象力、实用性、市场化的综合。服装教学要紧扣服装与市场,教会学生正确使用电脑,积极培养学生对服装设计的职业内涵和职业素质的掌握;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处理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设计与产品之间的关系,市场对设计的需求和内涵;引导学生从自我走向大众,从纸面走向成衣,从学校走向社会。

二、服装高科技的应用对服装教学影响的反思

面料是服装设计最基本的素材,也是服装设计师抒发灵感、表达情绪、创造美感最直接的语言。随着高科技的发展,高科技性能面料也在不断问世。有了纳米技术,相继就出现了纳米特种功能纤维、纳米毛针织品;有了环保意识,就有了新型环保面料,如Tencel纤维、彩色棉、生态羊毛和玉米纤维、椰子纤维、菠萝纤维、黄麻纤维等多种植物纤维。最近有报告:山东日照开发出“三合一竹节高档面料”,扬州开发出不锈钢金属丝纤维面料以及中科院的吸湿速干布料。国外也以变色纤维、圣绵面料、记忆功能面料、防火面料、牛奶面料等高科技面料冲击着国际服装市场。在工艺上,高科技工艺也使传统的设计受到挑战。在环境逐步恶化的今天,无害化设计、无污染设计、绿色生态平衡设计、服装二次设计(旧衣服、旧面料再利用)也被推到设计师面前。保护环境,回归自然成了服装设计师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用仿毛制品取代真皮作品,用蒲公英取代羽绒作填充料,无色染色印花技术使印染更简单、更环保。这些高科技工艺不仅保证了服装原有的功能和质量,也为服装市场带来了新鲜。在设计上,高科技也在不断应用。服装CAD系统可根据不同相应软件及配套设置,设计出符合不同人群个性的时尚服装,面对日新月异的高科技,服装教学怎么办?

反思:目前部分服装院校的服装教育仍遵循旧规,教育大纲、教育课程、教科书没有将高科技信息应用到课堂上,高科技与教学缺乏架桥人。

服装设计教学范文6

[关键词]服装专业;基础课;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0)12-0123-01

一、高校服装专业基础教学的过去与现状

上世纪80年代,服装设计在我国兴起,综合性大学服装专业更是近十年内陆续开设的。起初服装只是小专业,附属于美术学院之下,甚至居于设计学院旗下而已。因此学校对服装专业的重视不够,导致服装设计基础课多由绘画专业的教师担任,难免延续绘画基础课的一贯风格:全因素素描、色彩静物、人物头像、考前速写等。这样的基础课一年下来,无论学生完成作业质量如何,对其未来从事服装专业都没有多少帮助,与服装设计脱钩。因此学生会问:我们为什么要画画,为什么要上基础课?在一系列的教学改革之后,服装基础教学将设计基础逐渐代替了绘画基础:对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逐步重视,素描色彩也更新为设计素描和设计色彩。基础课的现状是得到了改善,但仍然感觉缺少了点儿什么。机械地照搬设计专业基础课,又让学生觉得自己与设计学院的学生没有分别。怎样走出一条展现服装设计专业特色的基础课之路呢?

二、在基础教学中加强服装设计专业特色

基础课的宗旨是为专业课打基础,为学生更好地过渡到专业阶段而服务。因此服装基础课在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与手绘技能的同时,更应强调“贴近服装设计”这一中心思想。以速写课为例:首先将参照对象由过去的普通人变为服装杂志上的模特人物,这样人物比例就由“7头身”提高到“9头身”甚至“10头身”。与此同时,大牌模特衣物鞋包的时装元素也会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时尚感。其次,变“速写”为“慢写”。过去速写的速度是15分钟一个人物,短暂的时间内学生只能匆忙画出人物的基本动势和简单线条,作品质量一般,无法体现服装专业特色。服装速写应在动势比例准确的基础上加强对细节的刻画与描绘。绘画方式应以线性为主,也可用调予或颜色,追求精致、唯美或个性的画面效果,区别于绘画专业的速写作品,从而为未来服装效果图或服装画的学习服务。不止速写,其他各门基础课都可以加入更多的专业色彩。设计色彩课的内容是对静物进行归纳写生,在课程中可让学生侧重设计和描绘美丽的衬布图案,图案风格的多样化既丰富了画面又使学生从中体会了布料图案的形式美感。平面构成与色彩构成也可以更多地融入服装元素,只要教师有心将课程向专业靠拢,每门基础课都可以体现服装设计的专业特色。学生提前得到专业的给养,消除“基础课没用”的消极思想,为专业课的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服装设计基础课应以学生为本

只有以学生为本,才有可能取得服装基础课教学的成功。众所周知,在所有美术考生中服装设计专业的生源基础可谓是不敢恭维,有些甚至没有美术基础。怎样把基础薄弱的学生培养成为服装设计师,是基础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需要共同努力解决的难题。在课程内容设置与主题的把握上,找出难易适中、适合所有学生的题目,争取使基础相对弱的学生出作品,基础好的学生出精品。我校服装专业的黑白画训练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就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其中黑白点绘作品与黑白刮绘作品在展览中成为亮点,受到绘画专业师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的美术基础薄弱,主要体现在对物象的外形把握不够,说白了,就是“形不准”。短暂的几周训练,再厉害的老师也没有办法将学生的造型能力提高多少,更不用说出作品了。那我们就此放弃吗?不,我们完全可以跳过造型这一阶段,利用打格放大法或拓印法、投影法将形象定准,再由学生在材料上、创意上、细节上下功夫,从而创作出高质量的艺术作品。帮学生把绊脚石搬开,并不会让学生变得懒惰,正相反,基础弱的学生没有了弱点,树立了自信心,调动了积极性,激发了创作欲望,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好学生。相反,学生造型能力弱,教师一再坚持训练造型,既耽误时间又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其结果是学生产生厌学情绪,最终导致训练的失败。以学生为本的原则是顺应学生的发展特点,扬长避短,因材施教,在教学任务与学生能力之间取得良好平衡。

四、对未来基础教学的展望

随着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开展,基础教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但基础课的专业特色之路仍然任重而道远,需要持续地进行调整与实践。以下几点建议是对现阶段不足之处的补充及对未来服装基础课教学的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