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竞争力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竞争力范文1
基于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蓬勃发展,在城市群竞争力的研究过程中,学术界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界定以及内涵的理解不断地得到丰富。
(一)城市群竞争力的概念
冯君、张晓青(2006)借鉴IMD和WEF(1994)提出的国际竞争力的定义以及中国社科院倪鹏飞教授(2003)对城市竞争力的理解,界定了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概念,认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指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背景下,一个城市群与其他城市群相比较,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所具有的抗衡甚至超越现实的和潜在的竞争对手,以获取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群价值的系统合力。这种认识强调城市群竞争力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背景下实现的优于其他城市群的能力。
张会新(2006)借鉴了美国哈弗大学波特和国内宁越敏、唐礼智等学者关于国家竞争力以及城市竞争力的研究,认为城市群的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群体在内外部环境各因素作用下,快速吸收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从而为城市群创造财富、获得持续增长的能力。主要强调城市群竞争力的形成过程,认为城市群竞争力是一个城市群体在快速吸收和优化配置各种资源的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能力。
倪鹏飞(2008)在第六次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首次提出城市群竞争力的概念。他认为,城市群竞争力是与其他城市群相比,一个城市群在资源要素流动过程中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城市群价值的系统合力,他更强调与其他城市群的横向比较获得的竞争优势的能力。
(二)城市群竞争力的内涵
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周振华(2001)认为,集聚与扩散能力是城市群竞争力的本质。城市群内部的集聚和扩散效应二者共同来作用于以城市群为主体的区域经济竞争力。
王秉安(2003)认为,城市群竞争力强调的是城市群内的城市相互之间彼此吸引和辐射的能力,城市群内城市之间是通过交通和信息网络系统的联系参与城市群竞争的。
冯君、张晓青(2006)认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城市群整个市场加强分工协作,在一定的发展水平基础上创造财富并实现经济持续增长的能力,是一个地区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种要素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刘党社(2009)认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包括以下几个内容:首先,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是把人力、技术、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吸引到本区域或城市群内的能力;其次,城市群作为区域内各城市的集合,其整体竞争力的提升与城市群内各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的;第三,城市群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必须考虑可持续发展;第四,城市群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重要表现。
可以看出,学者对城市群竞争力概念的探索还尚未成熟,多数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界定是从国家竞争力、区域竞争力和城市竞争力等相关的概念中延伸出来的,至今还没有形成学术界一致认同的完整描述。对城市群竞争力的内涵也是众说纷纭。
但综合各学者的观点,对城市群竞争力的理解可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城市群竞争力是城市群与城市群之间的比较而形成的竞争优势;城市群竞争力是通过资源集聚,吸收、争夺、拥有和配置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城市群竞争力应体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城市群竞争力应通过城市群内部各城市在大区域范围内的集聚和扩散效应来提升城市群整体竞争力并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城市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
城市群竞争力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并不是受单一影响因素作用的,而是各种因素共同影响而形成的竞争力。中国学者对城市群竞争力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较多研究。罗士喜(2005)分析了可持续发展对提升中原城市群竞争力的重要性,认为可持续发展是城市群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重要影响因素。周群艳(2006)选取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唐3个都市圈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分析了其竞争力的形成机理,对区域竞争力的影响因素从网点竞争力和体系竞争力两个角度进行分析,网点竞争力影响因素有经济表现、基础设施、商务效率、政府作用;体系竞争力影响因素有资源集聚力和经济整合力。南京理工大学朱英明(2007)认为城市群竞争力与创新环境、学习区域和集体学习有内在的逻辑关系。蒋秀兰(2009)从交通运输条件出发,分析探讨了高速铁路对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提出了针对如何更充分地利用高速铁路便利条件来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以此来提升其竞争力。
纵观国内外对城市群竞争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大体上可以总结概括为经济、社会、文化、环境四个大的影响成分。只是因学者的研究领域不同,各影响因素对城市群竞争力的影响程度会有所侧重。
三、城市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
研究城市群竞争力的意义在于实践上的应用,而对城市群内城市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拥有一套严格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了关键。
经合组织(OECD)以城市间交流频繁程度和劳动力流动性这两项为标准,在经合组织的27个国家中选取了78个城市群,收集、使用并测算了各个城市群人口、人均GDP、劳动生产率、就业率、第一、二、三产业各占国家GDP比重、劳动参与率等指标数据,并根据按购买力平价计算的人均GDP对其进行竞争力排名。Kresl设置了显示性体系和解释性体系两套指标体系。他认为城市群竞争力没有直接可以被测量分析的性质,只能从它投下的影子来估计城市群竞争力的质与量。以这种思想为基础,他使用了城市群制造业增加值、商品销售额、商品服务收入等指标来测量城市群竞争力。倪鹏飞等选取10大体系、35个指标:规模指标体系、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城镇体系指标、城际联系指标体系、分工指标体系、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效率指标体系、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等,首次对中国15个城市群竞争力进行了发展阶段和影响范围的评价。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倪鹏飞等在《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6》中对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进行了调整,认为城市群综合竞争力需从三个层面考虑,分别是先天竞争力、现实竞争力、成长竞争力,并对中国33个城市群竞争力分别进行了测度与评价。童中贤等根据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理论模型,构建了一套由目标层、准则层、方案层、指标层组成的阶梯式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中部城市群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张会新结合城市群的普遍特征并按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设计了一套由经济发展、科技实力、基础设施、区位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六大要素,17个一级指标和88个二级指标组成的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对评价指标体系的计量方法给予详细介绍。
由于各文献研究课题的区域范围不同,依据各城市群的特点会比较灵活的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具体评价指标在某种程度上会依研究者的主观想法来选取,难免带有一定的随意性。但评价指标体系都离不开经济实力、基础设施、外部联系和科技教育等方面。
四、提高城市群竞争力的对策建议
对城市群竞争力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提升其综合竞争力,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而达到这一目的必须通过行之有效的对策路径来实现。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不同的城市群竞争力提升对策进行了分析。
朱有志(2007)对长株潭城市群发展进行研究并提出了该群的发展定位和提升其竞争力的路径选择,即推动长株潭一体化、加快新农村建设、完善城镇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资源节约环境综合治理。赵涛涛、张明举(2007)提出发展成渝城市群竞争力的对策,即打破行政区划、重点发展大城市、构建城市群城镇等级体系,优化产业结构、协调职能分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环境。王恩泽、吴开(2009)对中原城市群竞争力及发展方向进行研究,认为重点建设郑州、深化“郑―汴―洛”一体化发展、加快群次级区域发展、加大科教投资力度可以提升该城市群竞争力。王栋、孟祥华(2009)对山东半岛城市群竞争力评价,提出强化中心城市地位、发挥外向型经济的优势、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明确各城市的功能定位、加大招商引资等对策。庞芹(2010)对济南省会城市群竞争力研究,认为进一步加快核心城市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明确各市的职能,实施一体化战略对于提升城市群竞争力很有必要。
虽然国内学者选取不同的城市群对其竞争力进行分析,但从提出的提升城市群竞争力的对策上主要集中于加大核心城市建设,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明确各市职能,形成产业分工与协作,实现一体化发展等方面。此外,也都渗透着城市群内产业优势互补、城市群协同发展的思想。
城市竞争力范文2
对一个城市来讲,同样存在硬实力和软实力两个层面。硬实力主要是指基本资源、经济规模、经济素质、硬件设施等,软实力是指文化渊源、历史传承、道德水准、人文精神、体制机制等。硬实力和软实力既紧密联系,又互相区别,硬实力是软实力的有形载体,而软实力是硬实力的无形延伸,两者都是发展的核心要素,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会影响到一个城市的发展。软实力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成为一个城市提升整体竞争力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发展文化产业
目前,社会事业发展速度与经济发展速度还不能完全同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完善,城乡群众还有不少困难,社会不稳定因素也较多。化解矛盾、调解冲突、统筹差异,就必须加快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谐社会。软实力中的文化是促进社会和谐的“粘合剂”,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有利于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和精神支撑。
文化作为软实力的重要内核,对一个城市的发展至为重要,它可以创造生产力、增强内驱力。要实现建成全国文化强市的目标,就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进一步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切实加强文化载体建设。集中力量抓好都江堰市文化艺术中心、广播电视艺术中心、体育中心等一批标志性、综合性、现代化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抓好一批城市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有计划地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和村级文化活动室的建设。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把文化旅游业、文化展演业、休闲娱乐业、特色文化创意产业等作为支柱型文化产业来培育,精心策划、包装、推出一批有内涵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项目,加快构建文化产业链。
加大对文化发展的投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逐步增加对文化事业的经常性投入。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市场机制,扩大文化市场准入,鼓励民营资本及个人投资兴建各类公益性文化机构和设施,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社会化的文化投融资新格局,进一步繁荣文化市场,使文化产业发展得更快更好。
优化发展环境
环境也是生产力。要充分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和主导作用,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不断改善发展条件,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社会公共服务水平,营造最佳的创业环境和人居环境,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
城市竞争力范文3
可见,带动城市群发展的主要动力是城市群中心城市的发展。
从综合竞争力看,武汉市综合竞争得分远高于其它中心城市,综合竞争力排第一位,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次是郑州市、太原市和长沙市综合竞争力居中,排名靠后的是合肥市和南昌市,其中南昌市排在6个中心城市最末。
从分类竞争力来看,武汉市各单项竞争力均居首位;郑州市的经济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竞争力较强,排第二位,而对外开放竞争力偏弱,排名倒数第一;长沙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第五,经济竞争力和社会发展竞争力二个单项竞争力均排名第三,居中等水平;合肥市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靠后,其基础设施竞争力处于末位,对外开放竞争力排名第三;太原市基础设施和对外开放竞争力较强,排名第二,而经济竞争力相对较弱,排名倒数第二;南昌市在中部地区6大城市群中心城市中,各个单项竞争力排名均靠后,竞争力较弱。
非中心城市竞争力比较
中部地区6大城市群中,除中心城市外,共有36个主要地级城市,表4列示了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在综合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皖江城市带有3个城市,分别为:铜陵、马鞍山、芜湖;中原城市群、太原城市圈分别有2个城市,即洛阳、焦作和阳泉、晋中;其它城市群分别只有一个城市进入前10位。
在经济竞争力排名前10位的城市中,皖江城市带有3个城市,分别为:马鞍山、芜湖、铜陵,中原城市群有洛阳、焦作、新乡、平顶山4个城市,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城市群和环鄱阳湖城市群分别只有株洲和鹰潭各一个城市进入,而太原城市圈没有进入前10位的城市。
从社会发展竞争力来看,中原城市群的洛阳和新乡、皖江城市带的铜陵和芜湖、长株潭城市群的益阳和株洲分别进入前10位;社会发展竞争力在中部地区6大城市群中居首位的太原城市圈,优势明显,该城市圈有晋中、阳泉、吕梁、忻州4个城市的社会发展竞争力排名进入前10位。
从基础设施竞争力来看,尽管皖江城市带基础设施竞争力排名靠后,但其有3个城市的基础设施竞争力进入前10位,它们分别是马鞍山、铜陵和芜湖。武汉城市圈和中原城市群分别有2个城市排名进入前10位;其它城市群则仅有一个城市排名进入前10位。
从对外开放竞争力来看,皖江城市带有铜陵、芜湖、马鞍山3个城市对外开放竞争力排名位居前10位,环鄱阳湖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和中原城市群各有2个城市排名进入前10位,武汉城市圈仅有一个城市排名进入前10位,而太原城市圈则没有城市排名进入前10位。
中部地区城市群主要城市竞争力聚类分析
城市竞争力范文4
一、引言
当今社会,各种主体间的竞争更加全面、激烈和复杂,而城市在这种竞争中的主导地位也越来越明显。现在城市竞争力不再仅仅依赖要素资源的禀赋,而是取决于城市市民素质、科技创新、社会和谐等综合实力。因此,研究辽宁各城市的综合实力,可以客观、清楚地认识辽宁各城市的优势和不足,对政策制定和区域内的优势互补、优化资源配置,全面提升辽宁的综合实力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学中的主成分分析法,对2005年辽宁各城市综合竞争力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
二、理论依据及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采用的方法是主成分分析法,即在保持原始数据信息量损失最少的前提下,将原来的指标通过线性变换,组合成一组新的互相无关的几个综合指标来代替原来的指标。同时,根据实际需要从中取几个较少的综合指标尽可能多的反映原来指标的信息。它的优点在于,它确定的权数是基于由数据分析而得出的指标之间的内在结构关系,不受主观因素的影响,而且得出的主成分之间相互独立,减少信息的交叉,这对于分析评价十分有力。
依据系统性、代表性、互补性的原则,结合辽宁的具体实际,本文选取了14项统计指标来反映辽宁各城市的综合竞争实力:X1地区国民生产总值(地区GDP)、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3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X4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X5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X6财政收入、X7人均生活用电量、X8城市医生人数、X9人均拥有道路面积、X10人均居住面积、X11高等学校教师人数、X12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X13外商实际投资额和X14储蓄年末余额。这14项指标分别从经济规模、产业结构、生活质量和教育发展水平等方面反映了各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三、实证分析、综合竞争力评价及政策建议
依据主成分分析法的原理,利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消除量纲影响,并且计算出各变量与主成分的相关系数以及各主成分所对应的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按照特征值大于1这一选取主成分的原则,只选取前三个主成分做进一步竞争力的分析。从贡献率上能够看出,前三个主成分已反映了原变量85.107%的信息。三个主成分与各变量的相关系数均有正有负,第一主成分主要反映变量X1地区国民生产总值、X2固定资产投资总额、X6财政收入、X7人均生活用电量、X8城市医生人数、X11高等学校教师人数、X12高等学校在校学生人数、X13外商实际投资额和X14储蓄年末余额等信息;第二主成分主要反映X4第二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和X9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等变量的信息;第三主成分反映X3第一产业产值占地区GDP比重的信息。(表1)
根据主成分得分公式:E=0.60202Z1+0.17182Z2+0.07723Z3可计算出各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表2)。其中,Z1、Z2和Z3分别为各城市三个主成分的得分,其系数主成分的贡献率E为综合得分。对各城市竞争力指标数值进行聚类分析得:沈阳和大连综合得分排名比较靠前,处于第一层次,这与沈阳是省会以及大连是具有省级决策权城市的情况相符;鞍山和盘锦排名居中,城市综合发展水平居中,属于较有发展潜力和后劲的城市;其他城市的综合得分有待提高,被聚类到第三层次。
第一主成分反映的是各城市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质量,它的得分对综合得分的影响也是最大的,权数达到了0.60202,所以在第一主成分上得分最高的沈阳和大连排名靠前且居于第一层次。其他城市的第一主成分得分均为负值,从这里可以看出沈阳、大连与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相距甚远,辽宁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中心城市并未起到辐射带动作用。
第二主成分主要反应各城市的工业发展情况,从这一主成分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盘锦对工业的依赖最大,而作为老工业基地的沈阳得分不到0.4,说明沈阳的经济多元化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从整体来看,得分为正的城市达到5个,说明辽宁的重工业优势有待进一步挖掘。
城市竞争力范文5
关键词:城市竞争力;城市滨水区;特点;作用;价值性;驱动性
城市滨水区是居民活动的重要空间,是城市空间结构的组织轴和城市的绿化生态轴,也是理想中的旅游地,常常被誉为一座城市的“门户”和“窗口”。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城市对城市滨水区进行了合理的规划建设,如纽约花园城、悉尼海湾、日本横滨、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等。这些著名城市都是通过对城市滨水区合理而科学的设计,形成了属于自己的特色,吸纳资源并进一步优化,以此提升了城市竞争力,带动了整座城市经济文化发展。
一、城市核心竞争力及其特征
城市竞争力是城市的政策制度、经济、文化、精神文明、信息、价值观、知识体系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有机整体,代表着一座城市在其发展区域内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体现着城市的管理能力。城市竞争力是近几年提出的概念,很多方面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一些学者认为城市竞争力通常指的是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而一座城市要想实现突破性的发展,必须力求核心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借鉴企业核心竞争力,可认为城市核心竞争力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作用力归纳,既蕴藏在城市内部特征之中,又是城市所独有的竞争优势,能使城市在长期竞争中获得主动权。作为核心竞争力,其有四个特征。一是价值性:在创作价值和降低成本上比对手做得更好;二是独特性:自身所独有的,对手难以复制和代替;三是延伸性:向有发展潜力且前景好的新领域延伸的有力支持;四是驱动性:带动城市一系列相关领域迅速成长,并衍生出新领域。值得注意的是,城市经济始终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因而城市核心竞争力的内涵也不断变化着,想要营造城市核心竞争力,需从整体出发,把握住城市核心竞争力的整体特征和功能。
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对提高城市竞争优势的作用
在城市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不断重复着,是城市应对社会经济变迁的关键性因素。为了进一步探寻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需了解城市滨水区在提高城市竞争力上的作用,所以文中从城市核心竞争力特征出发进行详细探讨。
(一)从价值性分析
从经济学角度看,我们当前正处于“后福特制”时期,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持续创新+敏捷制造”和“专业化+网络化”,与之前相比,后福特制是一种生产组织方式变革,蕴藏着巨大的后发优势,它是一个城市乃至一个国家提高竞争力的重要契机。在这样背景下,城市滨水区表现出很大的资源优势,尤其是多元的、复合的且颇具意义的,正由于它的稀缺性及其满足现代生活上的优势催生了相当大的市场价值。例如,上海浦东陆家嘴、厦门员当湖周边都是如此。
(二)从独特性分析
城市滨水区是特殊的城市空间,也正是因此产生了与其它城市空间类型不同且独特的优势。例如,荷兰鹿特丹将港口发展成为独特的城市景观,上海浦东陆家嘴地区发展成了最重要金融中心之一,分别是各个城市参与竞争的独特优势。由于城市滨水区在物质空间和社会体系等方面都有着独特性和差异性,一旦城市滨水区的特殊性建立起来,其它城市滨水区就难以复制和效仿,从而显现出自身的竞争优势。
(三)从延伸性和驱动性分析
就城市滨水区发展历程看,它可以借助滨水区开发设计形成的优势促使城市在多个市场产生影响,拓展更多的产业形态,从而带动城市发展。从很早开始,港口区便以便捷和低成本的运输产生内在驱动力,成为一座城市的起源,例如香港、澳门、深圳、鹿特丹等。由此可见,城市滨水区资源的开发设计与城市发展形成了互为因果、循环积累的机制,加之城市滨水区业务涉及众多,包括商业、运输业、通信、金融、保险等行业,聚集了大量人口,为拓展其它领域产生了巨大推动力,最终拉动了整座城市发展。
三、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的关系
综合考虑以上内容,总结到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竞争力之间关系如下。
第一,城市滨水区利于提升城市形象。城市滨水区设计赋予了一座城市与众不同的独特性,使其形成了区别与其它城市的特色,充分发挥自身的符号功能,直接影响城市形象(正效应),城市以此来吸纳各种资源,推销产品和提供服务。另外,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发展延伸出来服务功能强化城市竞争优势,当这种优势与城市历史文化、自然环境等结合在一起时,就会形成新的资源优势,提升城市形象的同时也为城市发展产生内在助力。
第二,城市滨水区设计发展可有效提高城市管理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基于城市竞争力的动态性,我们不难发现城市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演变都是从自然资本到金融资本,再到人力资本主导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形成了不同的资源和管理能力,而城市的竞争优势正来自于资源的差异性和城市运作资源的独特性。当然,城市对资源的运作形式是自身管理能力的体现,从战略角度看,这也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主要来源,对城市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城市滨水区总能使城市适应社会形态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以此维持核心竞争优势。在长期发展中,城市滨水区和城市竞争力之间形成了一定联结机制,随着彼此相关的变化,城市核心竞争力必然呈现不间断的动变变化,随之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加之,在各种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社会形态变迁使城市面临巨大的挑战,而城市滨水区开发设计和发展能使城市很好地适应这种社会变迁和产业结构调整。
第四,城市滨水区利于构建生态城市,发展城市在自然环境、生态上的资源。在后工业时代,城市滨水区除了以工厂、码头等地标,主要发展游憩和景观,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生态环境和旅游休闲等方面需求,同时还能美化城市、恢复城市生态环境,帮助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提倡建设生态城市的当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显然有助于提高城市竞争力。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成功的城市滨水区设计与城市自然环境和资源结合在一起,能产生其它城市难以复制的资源优势,使城市符号功能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度,吸引大量人口、带动当地各行各业发展、拓展新领域等,从而增强城市在更多市场上的核心竞争力,刺激并推动市场产生生产动力,促进城市发展。同时,城市滨水区能保护城市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并美化城市,这对城市的长远发展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周群雄.滨水地区住宅建筑的规划与设计.建材技术与应用,2010(8).
[2]路迪民.中外城市滨水区开发比较研究.求实,2010(11).
[3]汪淑芳.滨水地区城市设计研究.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城市竞争力范文6
[关键词] 直辖市 城市竞争力 指标体系
一、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及特征
城市竞争力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下创造和维持一个城市为其自身发展在其从属的区域中进行资源优化配置的能力,目的是获得自身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其特征主要表现在:系统性、动态性、相对性。
二、指标体系的构建
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注意以下原则:科学性,即能够科学地反映城市竞争力的内涵;目的性,即与建立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的目的相一致;可操作性,即指标的数据应当能够搜集到并便于计算;可比性,即指标能在不同规模、不同性质的城市之间进行比较。
2、指标体系的建立
本文将所有指标项都归于静态和动态两个维度,根据城市竞争力的内涵和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选取静态维度7个方面以及动态维度4个方面共36个指标,组成城市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具体指标体系如表1。
3、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
为反映城市竞争力水平并对各城市进行排序,本文采用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它是利用降维的思想,把多个指标转化成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三、对各直辖市城市竞争力的比较研究――模型构建与计算
本文利用SAS软件,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静态维度的7个方面和动态维度的4个方面以及综合竞争力分别进行数量分析。具体过程如下: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不同的影响。第二步:计算相关系数矩阵R,发现大部分指标都具有较高的相关性,这样各个指标反映的经济信息就有很大的重叠性,所以适合做主成分分析。第三步:计算R的特征根λ1≥λ2≥λp≥0及方差贡献率αk。第四步:选择k个主成分。根据前k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α(k)85%的原则选择主成分个数。第五步:计算综合得分f0即:f=α(1)×Prinl+α(2)×Prin2+…+α(k)×Prink。对四个城市从静态维度的7个方面和动态维度的4个方面以及综合竞争力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计量模型(过程略),结果见表2。
四、各直辖市城市竞争力评价结果分析
在对四个直辖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各项指标建模测算后的分析结果基础上,从单项指标和整体综合两个方面对其竞争力进行比较分析与评价。
1、四直辖市城市竞争力的单项评价
(1)从静态维度评价。第一,经济规模。经济规模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其中北京与上海比较接近,在经济总量、速度、效益等方面都具有较高的水平。而重庆由于人口基数大,再加上投资不足,因此与其他三个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第二,资金实力。上海的资金实力占绝对优势,和上海相比,北京和天津尚显不足,重庆最差。重庆的资金实力最弱,究其根源主要在于资本竞争力不强,银行存贷款规模也相对较小所致。第三,创新环境。北京的创新环境占有很大的优势,上海略显不足,天津次之,重庆最差。北京作为首都,拥有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它能吸引来自全国的优秀人才,其拥有人才的数量、质量和密度均大大高于其他城市。重庆由于高校少,内部人才培养不够,又难以吸引外部的优秀人才,结果高层次人才极度短缺,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缺乏内在的支撑力。所以导致创新环境的落后。第四,政府管理。上海具有较强的政府管理竞争力优势,北京居次,天津、重庆较弱。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上海市政府管理人员比较精干,其企业产权清晰度、资源市场配置效率、政府经济的退出程度等都比较高,表明政府管理竞争力比较强。第五,城市功能。北京的城市功能最佳,上海次之,而天津和重庆明显较弱。表明北京市基础设施具有一定的优势,尤其是其市内基础设施完善、技术水平相对较高,而且为了迎接2008年的奥运会,北京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以及城市环境水平等方面做了很大力度的投入。第六,产业结构。北京的产业结构优势明显,位居第一。上海与其相比,略显不足,但上海的结构竞争力也较强,产业布局合理度相对较高。而天津与重庆在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七,开放程度。上海的开放程度最高,其后依次为北京、天津、重庆。开放程度与地理位置也有直接联系。上海作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在利用外资和吸引外资方面具有很明显的优势,既而开放程度高。北京作为首都,也有很明显的优势。天津是京津大都市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的核心城市,对于国内资本和跨国公司投资都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因此开放程度也较高。重庆的开放程度最差,在新经济形势下,重庆必须改善投资经营环境,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力度。
(2)从动态维度评价。第一,发展水平。天津的发展水平占绝对优势,重庆次之,上海和北京的最差。这表明就目前情况来看,天津、重庆在各方面的实力虽然比不上上海和北京,但它们的发展潜力很大,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第二,人口流量。上海位居第一,北京次之,其次为天津和重庆。上海是宁、沪、杭大旅游区的中心,其秀美山川和人文景观具有独特的魅力,因此对海内外游客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北京作为首都,是中国乃至整个东方几千年古老文化的浓缩点,因此也吸引了不少海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第三,资金流量。根据模型的分析结果看,北京和上海极为接近,都显示出资金实力较雄厚,城市的集聚能力强。天津和重庆在这方面相对不足。第四,实物流量。重庆的实物流量占绝对优势,而北京、天津、上海这三个城市极为接近。主要因为重庆的客运总量较高。
2、四直辖市城市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通过对四个直辖市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的模型测算,结果表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排序为:上海、北京、天津、重庆。上海和北京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为正值,但上海的得分最高,综合竞争力最强,明显的超过了北京。而天津和重庆的综合竞争力得分为负值,在平均值之下,相对处于较低水平。可见在城市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上海的城市竞争力增势强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