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尔邦节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古尔邦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古尔邦节范文1

这样的时节,我的故乡,该是在凛冽的寒风中贴春联放鞭炮了。千山万水后的这里,却是一片夏日葱翠。

这是个特别的春节,对在路上的我来说,虽然没有一丁点儿年味,却遇上了黑人的古尔邦节,这样的机会,估计一生也没有几次。

我突然想起米,黑人是轻易不显其爆发力的,他们从来都不紧不慢,直的,在非洲这几年,除非打仗,追贼,我从未看到一个黑人在街上奔跑的,共至连疾走的都没有。

那年的古尔邦节,陈建交给娜娜1万郎。一会儿,娜娜牵了头小羊回来。这些我都还记得。几年之后我再次回到从前的那个地方,节日还是一样的热闹却再也找不见从前的那些人。

古尔邦节在阿拉伯语中称作“尔得・古尔邦”。相传,为考验易卜拉欣――伊斯兰教的古代先知之一――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易卜拉欣心有不忍,手下无力。这时伊斯玛仪说:“你把我翻过去。你看不到我的脸,就容易下决心了。来,顺从真主的命令吧。”就在易卜拉欣决定要动手的刹那,真主感动了,他派天仙吉卜热依勒背来一只黑头羚羊作为祭献,代替了伊斯玛仪。从那以后,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就被定为宰牲节,也就是古尔邦节。

多少年过去了,占地球人口四分之一的穆斯林,却有不同的命运。今天,巴格达韦拉游乐园内亦歌亦舞,穆斯林正在欢度以美国为首的联军发动伊拉克战争以来的第一个宰牲节。我在北非过这个节日的时候,还以为上街能看到什么热闹呢,结果,比斋月拉玛丹还要清静。出了城,更是只见旷野不见人。

在北非遍野的橄榄树林中,只有一缕缕炊烟。我以为“市场”跟菜市场一样,结果都是卖肉的。又去了屠宰场,看得我胃里翻江倒海的难受。

于是,把车开到中部城市斯发克斯。那是突尼斯的第二大城市。远看灯火璀璨,近看却什么也没有――都关门了。只有约店,洗印店开着门。北非和平中的寂寥,西非战火里的热闹,世界各地的人,过着与我们多么不同的生活。

一个十七八岁的男孩招手搭车。阿拉伯音乐,我着实不敢恭维;而他们那热爱音乐的劲儿,是我走过大半个地球少见的。男孩上了车,掏出破烂不堪的磁带,偏要我换下我正听着的,听他这盘。我尊重他。十几分钟后,我也要他听中国音乐。999朵玫瑰,老歌。磁带没保存好,有些失真。可男孩说好呀好呀。

想起以前在非洲,得知我要去参加黑人的古尔邦节,陈建很不高兴:“要知道你不在这里过节,我买羊干什么?”陈建是我在路上结识的朋友,天生好客,当时他在非洲工作,他想请所有能联系上的中国人去他的别墅过古尔邦节。也只有他的别墅能容下这么多人。阿比让鼎盛时期,世界各地的商人云集这里,光华人就有千人之多。美丽富裕的阿比让是法国人眼里的“小巴黎。”“这里的20世纪80年代,比北京发达20年。”那时华人都这么说。

我和陈建说怕你客人太多,肉不够吃,我另找饭局了。其实是想体验黑人的古尔邦节,这样的机会,估计一生也遇不到几次。

开了有半小时,车在一片未完工的新小区停下。穿绿色非洲袍的洛朗出来接我,小巷里响起清脆的鞭炮声。洛朗的这个新居是3层的别墅。女主人热情的招呼我上楼顶平台,小伙子们早已把羊都宰好了。

地面是水泥抹平的,楼梯还没安扶手,但这毛坯房里传出的却是欢笑声,小心翼翼爬上楼顶的我们,立刻被黑人们的掌声包围了。今天,穆斯林的大节,大家都要有羊吃。

这样的时节,我的故乡,该是在凛冽的寒风中贴春联放鞭炮了。千山万水后的这里,却是一片夏日葱翠。这块热情的土地,使得花长成树,树长成参天树。绿树丛中,点缀着一栋栋别墅。在这绿树艳花的掩映间,可以看到对面的那栋豪宅。那可真是豪宅,二楼的平台,竟是个网球场。

女主人艾斯特拉我,“来,你摸摸羊头,这样明年就有好运气了。”听她这话,很多黑人小伙子举着好几个羊头冲到我面前。

那些羊,眼睛还半睁着,露着牙齿,脖子还往下滴血。我没有男人好战嗜血的本事,一时觉得有点恶心,就找了个借口下楼回到客厅。

穆斯林是不沾酒精的,所以艾斯特为我拿来马尔他无酒精大麦酒。客厅一角的白色冰箱上,堆满了可口可乐。不管车行多远,船行多久,这世界最偏僻的角落,都能看到可口可乐的广告。简单粉刷的墙上,摆着洛朗和艾斯特两人的大头合影。这里的人很让人奇怪,他们喜欢大头照。背景怎样,有没有背景,他们则不在意。

一个身材纤弱的女孩,从连着客厅的一个房间出来。这样的人家,也睡地上?保姆吧,我瞥了眼那女孩身后的房间这样想。谁知道,这女孩也是洛朗的老婆。我在黑人家吃过饭,却从没有进过他们的厨房,就对艾斯特说:“跟你学学厨艺。看两眼,我再走。”

艾斯特用洋葱爆锅,之后放切碎的西红柿,再放羊肉。不知道是紧张还是怎么,一大块羊肉掉到地上。这下得好好看看,我心里想。“拣起来就吃,根本不洗。”我听人这么说黑人。现在当然不能拣起来就吃了,又不是熟的。那么,会不会一脚踢给门外的狗?趁外国人在,装酷摆样?这些富人,来钱可比我们容易多了。我假装东瞧西望,其实注意力一直没离开艾斯特。艾斯特不会一脚踢给门外的狗,我突然想起来,黑人是轻易不显示其爆发力的,他们从来都不紧不慢。真的,在非洲这几年,除非打仗、追贼,我从未看到过一个黑人在街上奔跑的,甚至连疾走的都没有。

艾斯特慢慢地弯下腰,把肉拣起来,又慢慢地走到水龙头那儿,仔细洗了,再把肉放回锅里。跟我们一样。

古尔邦节范文2

1、传说很久以前,阿拉伯北部人民的祖先、先知易卜拉欣夜里梦见安拉。并受到安拉的启示,要他到密那山谷宰掉自己的儿子为安拉献祭,以考验他对安拉的忠诚。

2、当易卜拉欣带着自己的儿子到了密那山谷,正要把儿子依斯玛义杀死时,安拉看到了易卜拉欣对他的虔诚和敬畏,派天使送下一只羊,代替了易卜拉欣之子的牺牲,这就是宰牲节的来历。以后每年这一天,阿拉伯人民便根据这一传说定期宰羊献祭,相沿成俗。

3、伊斯兰教成立后,承认先知易卜拉欣为圣祖,并把伊斯兰教历的十二月十日定为古尔邦节。我国使用的公历与伊斯兰教历每年有十一天的日差,故每年古尔邦节的公历日期不固定。

(来源:文章屋网 )

古尔邦节范文3

[关键词]古尔邦节;喀什维吾尔族;文化空间;节日文化

[中图分类号]K8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02-0052-02

喀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地处中亚大陆中心地带的喀什噶尔三角洲中上部,与四个国家接壤:西部与塔吉克斯坦相连,西南与阿富汗 、巴基斯坦、吉尔吉斯斯坦毗邻。喀什是维吾尔语“喀什噶尔”音译的简称,其语源由突厥语、古伊兰语、波斯语等融演而成,有“各色砖房”、“玉石集中之地”、“初创”等不同的解释。喀什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许多古老民族曾在这里繁衍生息,截至2005年,境内主要民族有维吾尔族、汉族、塔吉克族、回族、柯尔克孜族、乌孜别克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蒙古族、锡伯族、满族等31个民族。维吾尔族是喀什市的主体民族,占总人口的50%以上。喀什不仅是伊斯兰教在新疆传播的第一个地域,还是历史上维吾尔族地方政权作为王权统治的中心之一,也是古丝绸之路上连接中外文化的重要枢纽。喀什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维吾尔文化的标志性城市。

维吾尔族是中国信仰伊斯兰教的少数民族之一。公元10世纪,伊斯兰教最先传入中国喀什地区,到公元15世纪,伊斯兰教成为维吾尔族的全民。随着维吾尔族全民的伊斯兰化,伊斯兰教的一些宗教节日也进入维吾尔族的生活,古尔邦节是维吾尔族重要的宗教节日。古尔邦节的举行一般是在开斋节的70天后,古尔邦节活动与仪式的呈现,都是维吾尔族长期以来约定俗成的节日习俗,这些习俗具有确定性和普遍性。

节日由一系列的活动和仪式构成,仪式和活动的举行需要一定的空间场所。笔者于2011年11月古尔邦节期间在喀什市进行了实地调查,发现喀什市维吾尔族古尔邦节的文化空间,有其自己的特点与特色。

一、巴扎

维吾尔族的巴扎文化由来已久,“巴扎”是维吾尔语,意为集市、农贸市场。巴扎遍布新疆城乡,在南疆维吾尔人聚居地区,差不多每个乡镇都有巴扎,喀什便是如此。

中西亚国际贸易市场是喀什市最大的巴扎,也是新疆十大农贸市场之一,内设25个专业市场、4000多个固定销售摊位和食品一条街,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当地人称之为“英巴扎”。由于古尔邦节的特殊时段,在此关注的是“英巴扎”在节日期间的功能,喀什市维吾尔族过节所需的物资大部分来源于此。维吾尔人在古尔邦节有“穿新”的习俗,经济状况允许的情况下,每个家庭成员从头到脚都会置办新的服饰,即便经济状况不是很好,至少要有一件服饰是新的。还有家庭招待客人的餐桌布置十分讲究,餐桌上,干果、水果、甜点种类丰富。“英巴扎”作为喀什最大的巴扎,就为人们提供了足够的便利,不管是购置新衣还是置办节日吃食,在这里都可以置办齐全。巴扎是可以讨价还价的地方,人们可以以比较合理的价钱买到自己需要的物资,心理上会有满足感。对于这个喀什最大的巴扎,人们对它产生了认同感,购置节日的必备品,“英巴扎”是首选之地。

羊在古尔邦节有着极其特殊的地位和作用,“英巴扎”同样也是最为主要的羊市场,卖羊的集中在“英巴扎”的吐曼河大桥上,节日前后,这里是羊与人的合集,为古尔邦节增添了别样的气氛,是一个重要的交易文化空间。

二、墓地

古尔邦节是从拜墓开始的。维吾尔语中有“麻扎”一词,本意为“圣灵之地”或者“圣人之墓”,现在泛指坟墓。喀什市最大的维吾尔人墓地位于喀什市东北方向的浩罕乡艾孜热提村,也就是阿帕克霍加麻扎(香妃墓)的所在地,以阿帕克霍加麻扎为主体构成了庞大的公墓群,简称“香妃公墓”。

在喀什市,古尔邦节的拜墓有三种进行方式:一种比较普遍,即在古尔邦节当天的晨礼后拜墓;第二种方式,如果古尔邦节及其后的三天内都无法抽出时间拜墓,可以选择在古尔邦节前一两天拜墓;第三种方式,即在古尔邦节前一两天拜墓,节日当天晨礼后也拜墓。香妃公墓作为喀什市最大的维吾尔族公墓,这里的拜墓活动密集、有序。穆斯林们以家庭为单位到达亡人的墓前,习惯上人们会带一些谷物到墓地并撒在坟墓上。在这次的调查过程中,笔者没有观察到带谷物来拜墓的,几乎是什么也不带,需要打扫坟墓的会带扫把,拜墓者蹲在墓前,双手并齐掌心向内,嘴里念着经文,念完经文就起身离开了。

拜墓是人们对祖先的缅怀和祭奠,人类会因为不同的特征和特质分属不同的群体,但是在一些原始的情感是共通的。重大的节日来临时、家中有好事将近时,都不忘祭奠祖先以表达美好的寄愿。

拜墓者来香妃公墓完成拜墓的同时,也要完成另一个遵守伊斯兰文化的事项:给予在公墓乞讨的乞丐相应的馈赠。给予的馈赠可以是钱、食物或者衣物,给予穷人施舍的行为被称为“圣行”,是受到真主嘉许的。

三、清真寺

艾提尕尔清真寺是喀什的重要地标,提到喀什不能不提到它,讲喀什的古尔邦节,更是绕不开它。艾提尕尔清真寺,维吾尔语的意思为“节日礼拜场所”,也有“最高级的清真寺”之意,是全疆最大的礼拜清真寺。艾提尕尔清真寺既是宗教活动的中心,又是古尔邦节期间各族群众欢庆节日的场所。

艾提尕尔清真寺内平时有两三千人做礼拜,“主麻日”(星期五)有六七千人;逢节日时在寺内外跪拜的穆斯林可达二三万人之多。2011年11月7日,古尔邦节日当天早晨北京时间8点左右,穆斯林们到艾提尕尔清真寺首先进行了一般性的晨礼,参加晨礼的大约有2000人。节日会礼的时间定在北京时间10点整,进入清真寺的穆斯林,不分贫富贵贱,先来的脱鞋进入正殿,在靠近主讲“哈提甫”的地毯上寻一个位置,后来者慢慢跪满了整个艾提尕尔广场。广场之外,礼拜的人群占据了清真寺两旁的巷道,甚至延伸到大马路边,这些区域共同构成了礼拜仪式的神圣空间。值得一提的是,会礼当天,在艾提尕尔清真寺附近的一个小街道上,四个女性穆斯林在此空间中参与了整个会礼过程。通常情况下,维吾尔族女性不能到清真寺参加礼拜,于是,这四个女性穆斯林构成了清真寺外另一个礼拜的文化空间。

每逢盛大节日,艾提尕尔清真寺屋顶平台上就会传来通宵达旦、响彻云霄的羊皮鼓和锁呐乐声,数万男性穆斯林云集艾提尕尔广场,大规模的“萨玛”群舞盛况空前,为全疆各地所罕有。“萨玛舞”是由萨满教的巫师跳神演变而来,带有神秘的宗教色彩。在2011年古尔邦节的调查中,笔者并未看见如此盛况,大概只有100多人在广场舞蹈,持续的时间也比较短。究其原因,则需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不同层面和纬度来具体分析。

四、家庭聚会

在家庭空间里,节日里人们期盼的是团聚,人们都有一种“团聚情结”。维吾尔人在古尔邦节期间举行的家庭聚会,理解成以男方谱系为主的家族聚会较为合适。以笔者参与式观察的吾斯曼大叔家庭为例,吾斯曼大叔现年63岁,父母已经去世,家中有三个弟弟、两个妹妹,父母不在,长兄为大,加之吾斯曼大叔居住的是父母亲的老房子,11月7号,古尔邦节当天,艾提尕尔清真寺会礼结束后,吾斯曼大叔家是一个家庭成员团聚的盛会,吾斯曼大叔的三个弟弟带着孩子来拜访,吾斯曼大叔最小的妹妹夫家远在日本,节日当天也带着儿子到吾斯曼大叔家拜访。吾斯曼大叔自己有六个孩子,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已婚的二儿子和三儿子礼拜过后就来了吾斯曼大叔家里,大儿子在土耳其做医生并且已经加入土耳其国籍,这次也是专门赶在古尔邦节回国探望父母。加上吾斯曼大叔的孙子,这是一个家族三代人的家庭聚会。家庭成员见面首先互相问候节日,然后在客厅准备好的餐桌边吃馕、喝茶、吃干果和水果,接着会准备正餐。古尔邦节期间,招待客人的食物主要是羊肉,还有维吾尔族常吃的和羊肉煮在一起的“恰麻菇”,最后每人还有一碗羊肉汤面条。食毕,大家在吾斯曼大叔的带领下做了“都阿”,感谢真主赐予的美食,愿每个人都平安。小孩会得到大人们给的压岁钱,维吾尔族的压岁钱并无特殊意义,只是为了让小孩子开心,过节对小孩子来说,可以穿新衣服,吃好吃的,还有压岁钱拿,应该是最高兴了。家庭成员的团聚过后,就开始亲戚之间的拜访礼了。

古尔邦节是全世界穆斯林的共同节日,是穆斯林民众的精神领域,有着丰厚的文化内涵。因为地区和民族的差异,也在不断的本土化。与古尔邦节有关的文化空间几乎是民众自然遵守、约定俗成的内容。维吾尔族作为喀什的主体民族,古尔邦节期间的活动和仪式在喀什是最具代表性的。古尔邦节在维吾尔族的精神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古尔邦节范文4

2009年的吉尔邦节对于努尔曼古丽・玉素甫而言,记忆尤为深刻。现年15岁的努尔曼古丽・玉素甫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来县城是1999年因自己的一次生病,那时叶城县西合休乡刚通公路才5年,父亲常在她耳边絮叨:如不是通公路,你早就不在人世了。第二次进县城,激动、好奇、思念让她兴奋不已。

难忘的古尔邦节

努尔曼古丽・玉素甫同室友大早起来,特意打扮了一番,爱美是女人的天性。起初,努尔曼古丽・玉素甫还与同宿舍的同学讨论一个重要话题,主题就是:谁会参加她们的“民族团结手拉手结对子暨古尔邦节座谈会”?与他们共度古尔邦节?说的最多的就是教育局的领导和县二中的汉族同学。

话题归话题,讨论归讨论。努尔曼古丽・玉素甫还是早早地约上了同住西合休乡库鲁沟村同班不同级的艾拉努尔・胡达拜地,准备活动结束到叶城县城逛逛,感受感受叶城县城人们是如何度过古尔邦节的。毕竟这是他们学校整体搬迁至依提木孔乡中学以来,第一次在这样陌生的环境过古尔邦节。

当联谊会开始,主持人宣布来宾时,她还惊奇地听到了叶城县党政主要领导的名字,还有对口帮扶西合休乡的县畜牧局、民政局、依提木孔乡和宣传部的领导。在“手拉手”活动中,见到了县二中的汉族小伙伴,这让他们兴奋不已。以前,都是父母骑上毛驴翻山越岭走两天山路到叶城县西合休乡中学同她一起共度古尔邦节,原来想像今年的古尔邦节只能与同学一起过了。

节日宴很丰盛,她和小伙伴吃得很开心,不但吃到了大块手抓肉、馓子、抓饭,还有她从来没吃过的橘子、香蕉。努尔曼古丽・玉素甫告诉笔者:她在西合休乡中学上学时见过橘子、香蕉,但因价格昂贵,却从未品尝过,也不知是啥味道。更让努尔曼古丽・玉素甫兴奋的事情,是与他们共进午餐的县领导承诺每年的肉孜节和古尔邦节都会前来与他们同乐。努尔曼古丽・玉素甫说:这是她生平最有意义的古尔邦节。

事后,努尔曼古丽・玉素甫急忙用手机给西合休乡公用电话亭打电话,让其给父母转告这一好消息。她告诉笔者:手机是父亲10天前卖掉了两只羊,专程到学校看望她时送给她的15岁生日礼物,以便她联系方便。因为手机在西合休乡库鲁沟村没有信号,只能通过公用电话进行转告。父亲临走时还专门嘱咐她要节约用钱,没有啥大事就不要打电话。今天这样的高兴事就破费一次吧!说着她就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的汉族小伙伴

同努尔曼古丽・玉素甫一样兴奋的艾拉努尔・胡达拜地,在午宴结束后就拉着这次结识的县二中初三五班的刘玲同学去参观她们的新公寓和教室。她一边走一边给小伙伴介绍说:这是我的宿舍,这是我的床铺,我们整体搬迁来时,乡党委、政府告诉我们只带衣物和学习用品,被褥、衣柜和桌椅都是政府为我们置办的。

艾拉努尔・胡达拜地用生硬的汉语告诉笔者:“我比努尔曼古丽・玉素甫幸运多啦!我父亲是西合休乡的驾驶员,很小的时候就同父母到过县城,我还在县第六小学上到四年级,因为没人照顾寄宿在姑姑家,但父母不放心就让我转学到西合休乡中心小学。现在西合休乡中学整体搬迁到县依提木孔乡中学,我算是第二次进城!今天,我们不但度过了一个快乐的古尔邦节,而且还认识了新朋友刘玲。我一定要让她看看政府为我们建造的学习新环境。”

同艾拉努尔・胡达拜地一样,西合休乡整体搬迁来的7个班、303名中学生都有一位汉族小伙伴,这是叶城县教育局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结对子”活动的结果。

家住叶城县西合休乡亚尔村的初三九班的艾克拜尔・库尔班告诉笔者:我们家到乡政府骑毛驴得走5天,因为居住分散,上小学时在该村的一个教学点,班里大大小小的同学25名,我是班里最小的,小学毕业时就有15名同学到了结婚年龄结婚了,只有10个同学继续上到现在。现在我算是村里的“秀才”啦!不但会说柯尔克孜语,还会讲维吾尔语,今天我又结识了汉族小伙伴吴军,今后我的汉语就有望提高了,走出大山的感觉真好!。

据叶城县第二中学校长戴燕介绍:该校共有6班的孩子与西合休乡中学的同学开展“民族团结手拉手结对子”活动,每月举行一次联谊会,以增强他们的了解与友谊。

新奇与快乐

走出大山的孩子们看到什么都新奇,如同来到一个陌生的世界,许多的不适应与生活习惯的改变,是他们当前最大的难题。

对于大多的学生而言,都有暑假和寒假,然而对于走出昆仑深山的孩子们却没有寒假,因为大雪封山和冰雪大阪,寒假他们根本就无法回家同亲人团聚,学校的老师们只能给他们继续上课。他们的学习不是按学期算,而是按学年计算,从每年的9月开学到来年的5月上完两个学期的课程,暑假则从5月至9月,对于这一改变,西合休乡的孩子们半数适应半数不适应。家在西合休乡8村的柯尔克孜族同学阿不都吾甫尔・艾买尔说:每年的寒假因为大雪封山只能寄居政府附近的姑父家中,所以他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而家就在西合休乡的艾拉努尔・胡达拜地却难以适应,自从学校整体搬迁住校以来,她在努力适应这种新的生活方式,包括早起叠被褥、出早操,按时上晚自习、按时熄灯睡觉等。

对于走出大山的同学们最不适应的就是学校管理太严格,进出校门必须经班主任批假、教务主任备案后方可离校。教务主任告诉笔者:这是对他们负责、对他们的父母负责。我们除专门安排老师在大门口值班外,还在公寓楼的宿舍建立了宿舍长。学生外出必须有其亲戚来请假,并带其身份证明,我们才放行。

对亲人的思念与生活的自立是走出大山的孩子们必须要面对的现实。

当问及新学校好还是原来的西合休乡中学好时,同学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回答:这里好。问及原因,他们娓娓道来的则是新奇与快乐。

家住叶城县西合休乡8村的柯尔克孜族同学吐拉依・阿巴克说:我是现在村里为数不多的几位初中生,在村里是高学历。2006年上初中时才第一次看上电视、见到计算机,因为太阳能每天只能看一个小时的电视。西合休乡的牧民居住分散,至今不通电,所以也就没电视可看。现在好啦!不但天天能看电视,还能上网聊天,这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

“记得剐搬迁到依提术孔乡中学的第3天上化学课,老师把我们带到实验室,老师把磷放在外面不一会儿就着火啦,当时把我吓得抓住同学的手直哆嗦。”热拉古丽・赛买提说这是她第一次上化学实验课。

“原来在西合休乡中学时,每天早餐都是糊糊、中午包子或拉面,现在每夫早餐不但有糊糊,还有牛奶、小菜、馕,午餐和晚餐有拉面、抓饭,一天自己才花3.5元钱。”买买提・艾山诉说着搬迁以来生活上的变化。

古尔邦节范文5

布朗族---厚南节是布朗族盛大的年节,每逢农历三月清明节后7日,即阳历4月13日—15日举行。节日里,主要活动是相互泼水,其仪式完全按照布朗族古朴的传统方式——迎接太阳的习俗举行,所以,人们称之为迎接太阳的节日。

藏族——藏族的节庆活动很多,几乎每月都有一个节日,而且民间节日和宗教节日互相穿插。传统节日中以藏历新年、沐浴节、雪顿节和望果节最有规模、最具特色。此外还有达玛节、赏花节、上九节、郎扎热甲节、俄喜节、罗让扎花、沐浴节、驱鬼节、响浪节、酥油花灯节、望果节、转山会等等。

鄂温克族——鄂温克族不管是牧民、猎民还是农民,都以农历新年为主要节日。腊月二十三日要祭火神。牧区五月二十二日要过“米阔鲁”节,实际是由一种生产活动演变而成的节日。这一天,要统计牲畜的数目,给马剪鬃尾、打烙印。人们在5月初五早起采艾蒿戴在头上,去河边洗脸、沐浴,以求安康。牧区还有“祭敖包”,这是从宗教祭祀演变成的节日,要举行赛马等活动。赫哲族乌日贡节是赫哲族人一个新生的节日,诞生于1985年。“乌日贡”意思为娱乐或文体大会,每两年举行一次,一般在农历五六月间举行,历时三天。

塔塔尔族——塔塔尔语叫“古尔邦艾提”,是阿拉伯语的音译借词,阿拉伯语“卡尔邦”,意为“献身”。古尔邦节,是在伊斯兰教教历12月10日,即“肉孜节”之后70天。古尔邦节、开斋节、圣纪节三大节日。

……

这些民族都有着自己的节日,但是他们也有一个共同的节日那就是——春节。

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古尔邦节范文6

《中国节日志》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由文化部民间文艺发展中心规划执行。我校承担了《中国节日志·开斋节、古尔邦节》的撰写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我院民族学硕士点的同学,分组分区参加了开斋节、古尔邦节的调研。

二、笔者的田野工作

2011年8月,本人做莎车县乌孜别克族开斋节调查。调查前没有人系统的指导过,调研报告被导师定为失败。2011年11月再一次对莎车县乌孜别克族古尔邦节进行调查,从上次失败的经历中汲取教训、总结经验,顺利完成了此次调研。

三、田野工作反思

1.发现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做开斋节时,我很难融入到乌孜别克族生活中,他们给我的印象就是不友好、对外人冷漠。初调研时,曾三度被人拒绝于门外,因此我们开始思考原因。我们发现了这样的现象:曾有博士生前来调研、也有旅游卫视节目的专访。他们拍照、录像材料,常常将其公布在期刊杂志上,也在电视里播放。乌孜别克族妇女的宗教意识非常强,结了婚的妇女除了自己家人以外,见别的男人都要把脸遮住。他们不愿被拍照、录像,被传出去的照片是无法全部收回的。也因此,他们对采访非常反感。

2.诚信与学术道德

我们意识到,调查时不能为了达成自己的目的而做别人不愿意的事情,要尊重他人的风俗习惯。知道这一点之后,我们在调查过程中,没有拍妇女,只拍了小孩,经允许,也拍了男士。

3.互相尊重、互相理解

随着调查的深入我们取得了当地的调查对象的信任。初次见面时要给对方留下好的印象,注意穿着打扮,访谈之前要自我介绍,使用文明语言,有礼貌。

4.合作精神

古尔邦节调查是我和沙代提古丽同学一起完成的,我们共同学习、互相鼓励。说到这,我们还要感谢莎车县阿曼尼沙汗陵墓的解说员艾尔西。由于我们不能亲自参加清真寺节日会礼的活动,他帮我们录音、拍照,提供了很多资料。

四、调查过程

1.调查前的准备:

收集资料:我们在去调研之前,通过网络、地方志等相关书籍对调查点有了初步了解,据统计局提供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全县人口804127人,乌孜别克族1841人,560户。

拟定访谈提纲:在访谈之前,一定要制定提纲,以免访谈无重点,且被访谈者带走,浪费时间,而且对于不同的访谈对象,访谈提纲也有所不同,而且在调查过程中不断有所改动。

物质准备:我们在调查前准备好了录音笔、相机等设备。除此之外,在去别人家时都带了些糕点、水果等,适当的送些小礼品也会增进彼此间的关系。

2.调研方法: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来获取资料。我们拍摄了乌孜别克族的家庭装饰、清真寺、麻扎状况等,在后期写调查报告时对其做一描述。

参与观察:就是切身感受,节日前我们去集市看别人买羊的全过程,了解了符合宰生的羊的标准,挑选羊的方法,通过老人介绍知道了宰牲节的由来,亲眼看了节日当天宰生的全过程,并了解到了肉要怎么分配,羊皮怎么处理等。节日当天,我们参加了阿不来提阿吉的家庭聚会,这是沙代提古丽和小朋友的合影。

访谈法:根据制定好的提纲进行访问,记录答案。过程要灵活、可控,提纲不时有变化,随时更改。问题要根据情景来问。同时,一定要记录下访谈时间、地点,被访谈对象的电话,以便于跟踪调查。

五、反思

1.在熟悉的环境里,我们的优势是比一个有文化距离的地方更熟悉语言和文化习俗,就因为我出生在莎车,长在莎车,容易把太多的东西想当然,这个问题有时被称为“身在庐山的盲目”。将民族学主位与客位的研究方法相结合,使我们的研究更具体、全面。至少在很大程度上,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适当的训练,而得到克服。

2.作为初学者,不仅要学习书本中的理论知识,还要多参与实践。不论是参加课题,还是自己制定的小题目,完成的小作业,都要扎扎实实的去做,才能更好地掌握调研方法。

3.当天的录音,尽可能在当天整理,以便修改提纲,准备好新的问题,查漏补缺。

4.每天必写田野日志,身临其境时记录下来的点点滴滴,一定会在整理资料过程中给予启发,起到很大的作用。

5.与同学多交流、共同分享成果、相互学习。

六、几点思考:大社会中的小群体——乌孜别克族在莎车

乌孜别克族在莎车县主要使用维吾尔语,一些长者也会讲乌孜别克语,生活习惯和维吾尔族极其相似,但是也保留了一些传统习惯。他们普遍是三代同堂,“男人是一家之主”的观念非常强,男士以经商为主,妇女则在家里做全职太太。节日食品如馓子、糕点、馕、果酱等基本上都是亲手制作的。节日期间前三天,主要是男士拜节,第四天开始妇女互相拜节。而且,在乌孜别克族中,表哥表妹等近亲结婚的情况非常普遍,他们说:“与其受别人的气,还不如亲上加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