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浪淘沙白居易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浪淘沙白居易范文1
来自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风入松》、《蝶恋花》等。这些有的来自民间,有的来自宫廷。词刚兴起时,曲调大多来自民间。唐、宋两代,民间制谱相当多,有些曲调为文人所爱好,因而据此填制新词,后来就得到了广泛流传,例如唐代的《竹枝》和《杨柳枝》,原来就是长江中上游一带的民间歌曲,后来白居易、刘禹锡等诗人从中汲取了营养,据此谱写了不少的新词。
摘取词中的几个字作为词牌。例如《忆秦娥》,因为依照这个格式写出的最早一首词的开头两句是“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所以词牌叫《忆秦娥》,又叫《秦楼月》。《忆江南》本名《望江南》,因为白居易一首咏“江南好”的词,最后一句是“能不忆江南”,所以又叫《忆江南》。《念奴娇》又叫《大江东去》,由于苏轼的一首《念奴娇》的第一句是“大江东去”,又叫《酹江月》,因为苏轼这首词的最后三个字是“酹江月”。
取自原词的题目。有些词牌本来就是词的题目。《浪淘沙》咏的是大浪淘沙,《更漏子》咏的是夜间景况,《抛球乐》咏的是抛球,《踏歌词》咏的是舞蹈等等。这是最普遍的。凡是词牌下面注明“本意”的,就是说,词牌同时是词题,不另设题目了。但是,绝大多数的词都不是用“本意”的,因此,词牌之外还有词题。一般在词牌下面或后面注明词题。这种情况下,词题和词牌没有任何联系。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提到浪和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提到江南。这里的词牌只不过是词谱的代号罢了。
取自乐府。汉武帝曾委派擅长音乐的李延年为“协律都尉”。把制作乐曲规定为乐府的任务之一。此后,唐、宋两代也都设有类似的音乐机构,专门整理古乐和创制新曲。这些新曲后来有不少都成了词牌。例如《并蒂芙蓉》、《黄河清》、《寿星明》、《舜韶新》等就是由此而来。
来自外域或边地。汉唐两代,西域和边地的音乐不断传入内地,那些地方的某些曲调也随之到处流行,有的就被采用为词调。来自外域最著名的如《菩萨蛮》,据唐代以至明代一些文人的考证,尽管说法有所不同,但都肯定这个词牌来自西域。又如唐代最有名的《霓裳羽衣曲》,也是吸收了印度《婆罗门曲》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来自边地的曲调,如《凉州》、《六州歌头》、《八声甘州》等。凉州、甘州都是唐代边地的州名,这些地区的曲调传入内地,后来也被采为词牌的名称。
诗人自度或自制。唐宋两代,不少词人通晓音律乐理,能自己创制词调。例如宋代词人柳永、周邦彦、姜夔等人,既是词人,又是音乐家,他们的词就有不少自制新调。词人自制的词调(词牌),叫做“自度曲”或“自制曲”,在这种情况下,词人往往在词牌下面加注“自度曲”字样,或加小序。如姜夔的词集《白石道人歌曲》卷四中的《扬州慢》、《长亭怨慢》、《淡黄柳》、《石湖仙》等十七调,都自注为“自制曲”,且都分别注明宫调,旁边填有“工尺谱”――是惟一完整的宋代乐谱。
直接用词的字数来命名。例如,词《念奴娇》共有100个字,因而又名《百字令》。
取大曲中的一段而得名。例如,《水调歌头》就是唐代大曲《水调歌头》中开头的一段。
浪淘沙白居易范文2
[文章编号]:1002-2139(2015)-27--01
前言:
从中国文学的历史长河来看,刘禹锡和白居易都以诗著称于世。其二人的诗作吸引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研究。其实刘白二人不仅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且也是著名的最早的词人。其二人在中国古代词这一文体,从民间过渡到文坛这一时期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这一历史地位却被人们长久地忽略了。笔者认为,研究刘白二人词在音乐体制上的特征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和意义,意义重大。我从以下这三个方面来论述刘白词音乐方面的特征及对于词体发展的贡献。
一、刘、白二人开始注意字的四声平仄
在创作词的尝试中,刘白二人创作了一些长短句,化齐言为杂言,刘禹锡和白居易依《江南春》调子做了很多首词,这些词作依据声音的高低来选择字声,对后世影响深远。
根据其作品,我总结刘白二人的《忆江南》词作的字的平仄基本上遵循了以下规则:平中仄,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仄平平。
后世遵循这一平仄规则来创作《忆江南》,如李煜的《忆江南》:
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温庭筠的《忆江南》(梦江南):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平仄仄,仄仄通平通。平仄仄平平仄仄,平通平仄仄通通。平仄通平平。)
刘白二人创作的《忆江南》,根据音乐的高低抑扬的变化,用字的四声变化,来与音乐相融合,紧密结合,使词音乐化,歌妓乐工在歌唱的时候与音乐浑然一体。后世在创作词的时候,借鉴引用了这种方法,也注意了字声的使用。
二、讲究协韵
刘白词中有一些词作类似于律诗、绝句。刘禹锡集中的《浪淘沙词》和《杨柳枝词》, 由于其形式有似于唐代的七言绝句, 所以常被诗家作为七绝诗所收选, 但同时也被词家作为小令所收选。但细究起来,其实是早期的词作。
1、白词举例
白居易所做《宴桃源》共有三首,每首词都压仄韵。《宴桃源》属于通首仄协词,其一压的是去声十五翰韵,如“断、乱”,而 “院、见”属于十七霰去声,“散”属于十四旱(上声,都是仄韵。第二首压得也是仄韵,即上声四纸,如“你、理、水、”子、起”,只有“松”属于平声二冬韵。第三首压的是去声九泰韵,“会、奈”属于去声九泰韵,“杀”属于入声八黠韵,“黛”属于仄声十一队,只有“飞”属于平声五微韵。虽则每首词都是压仄韵,但是每首词所压的韵是不一样的,就连每首词的内部所用的韵虽然都是仄韵,但是有些字是分属于不同的韵部,于统一中又有变化。
2、刘词举例
例如刘禹锡的《踏歌词》共有四首,这一组《踏歌词》,形式上四句七言,类似于七律,然而句式不合于七律,有的是三个仄起句,一个平起句。有的是三个平起句,一个仄起句。这里其实显示了音调的起伏形式,表明刘禹锡开始突破诗压平声韵的束缚,为了应和音乐,用了仄韵,这里显示出了与诗的重大区别,开始关注词与音乐的融合。
三、关注节拍
词以长短句为重要特征。近体诗和古体诗都是齐整的句子。白居易、刘禹锡作为文人词的奠基者,其作品以长短句为特征。
1、刘禹锡的词《忆江南》二首特色赏析
刘禹锡《忆江南》直接依据乐曲的节拍填词,句式和声韵方面都要碎音乐的要求而定。词在音韵和句式上都随乐曲而定,这就打破了“由诗入词”的比较保守的做法而进入了“依谱填词”的阶段,标志着文人词从“声诗”中分离出来词体正式确立,是确立词体的开端。
2、白居易《忆江南》特色赏析
同样的一支曲子《忆江南》,刘白的创作每一句的字数都是一样的,这说明经过刘白二人的创作,尊重曲子的节拍,已经形成了此曲子的做词的格式。即:三字句,五字句。七字句,七字句,五字句。
3、刘禹锡的《潇湘神》词
今也仅存两首,开篇两句皆为三字,且重叠, 后三句皆为七字句,且平仄押韵都与七言绝句相似。但从词的气韵来说,却比一般的七言绝句更为流丽。
4、刘禹锡的《抛球乐词》
今刘禹锡集中有《抛球乐词》二首。从这两首《抛球乐词》可以看出, 该词为五言六句, 中二句必须对仗。由此可见,此词的最早作者乃是刘禹锡。《抛球乐》和《潇湘神》二种词牌, 完全创自刘禹锡之手。
刘白二人此时正处于词创作的初级阶段,因此,一方面,许多词调以五七言句式为主,说明词与其他文体的联系;另一方面,繁复的句式却体现出词体与其他词体的区别。
此外,还有刘禹锡《潇湘神》二首、《抛球乐》二首,白居易《一七令》、《长相思》二首、《宴桃源》三首、《隔浦莲》皆是长短句,句式变化繁多,包括了一字句、二字句、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浪淘沙白居易范文3
1.根据拼音和工具书,读熟10首古诗词。
2.根据注释和其他工具书,大致了解10首古诗词的意思。
3.背诵古诗词。
二、交流展示
1.同桌或小组展示背诵成果,可用比赛的方式,也可用考试的方式(比如:看图吟相应的诗词)。
2.全班交流10首古诗词的大意。
教师相机检查学生对下面句子或词的理解:
①“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什么意思?“豆”喻谁?“萁”喻谁?
②“鸟鸣涧”是什么意思?诗里写的是什么时候的景色?
③“一片冰心在玉壶”是什么意思?“冰心”“玉壶”象征着什么?“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④“时时舞”“恰恰啼”是怎样的景象?
⑤“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明是说石灰,实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⑥《竹石》中赞美的是竹子,哪句话表明了作者的人生态度?
⑦“白日”“青春”“妻子”各是什么意思?哪些词与现代意思不同?带有“白日”的诗还有哪首?
⑧《已亥杂诗》中表达作者愿望的诗句是哪句?表达了什么愿望?
⑨”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是什么意思?你能举出与这句诗意思相反的诗句吗?
⑩《卜算子》一词中,“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还能背诵一首《卜算子》吗?
三、讲述关于10首古诗词的逸闻或故事。
如:曹植的故事,于谦的故事,郑燮的故事等。
四、有机联系,拓展读《江畔独步寻花(黄狮塔前江水东)》《春望》
第二板块
一、根据10首古诗词进行超联想,分类复习古诗词
送别诗──
《芙蓉楼送辛渐》《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
联想到:
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王维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李白
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白居易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李白
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高适
……
咏物言志诗──
《石灰吟》《竹石》
联想到:
咏鹅(鹅鹅鹅)骆宾王
风(解落三秋叶)李峤
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贺知章
蜂(不论平地与山尖)罗隐
墨梅(我家洗砚池头树)王冕
写景诗──
《鸟鸣涧》《江畔独步寻花》
联想到:
江南(江南可采莲)汉乐府
敕勒歌(敕勒川)北朝民歌
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王之涣
春晓(春眠不觉晓)孟浩然
鹿柴(空山不见人)王维
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李白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
早发白帝城(朝辞白帝彩云间)李白
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杜甫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李白
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杜甫
绝句(迟日江山丽)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黄师塔前江水东)杜甫
江雪(千山鸟飞绝)柳宗元
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张志和
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刘禹锡
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刘禹锡
忆江南(江南好)白居易
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杜牧
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杜牧
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净无苔)王安石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苏轼
惠崇春江晓景(竹外桃花三两枝)苏轼
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杨万里
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叶绍翁
乡村四月(绿遍山原白满川)翁卷
浪淘沙白居易范文4
陆游《浪淘沙・丹阳浮玉亭席上作》:“绿树暗长亭,几把离羊。阳关常恨不堪闻,何况今朝秋色里,身是行人。清泪泡罗巾,各自消魂。一江离恨恰平分。安得千寻横铁锁,截断烟津?”在这首词中,阳关指的是“阳关曲”,又名“阳关三叠”或“渭城曲”,该曲取材自王维的七言绝句《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徘岢荆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篇绝句后来成为一首七弦琴歌,因取诗中“阳关”一词,再加之歌曲的三次叠唱,故名《阳关三叠》。因为《阳关曲》渲染的是离愁别绪,该词中作者“身是行人”,将别故人远去,又闻阳关曲,词人此刻的离愁更是愁上加愁。可以说,识得“阳关曲”就读懂了诗歌之离愁,所以“阳关”在古诗词中出现时往往是表离别的悲愁意象。
而在中国古诗词中还有另外一些古曲调,如“折柳曲”“何满子”“花”“行路难”“关山月”“梅花落”等,诗人将这些曲调也直接根植于诗词当中,构成情感表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折柳曲”也叫“折杨柳”,古人离别时,有折柳枝相赠之风俗。“折柳送别”时,要吹笛,有时还要放声歌唱,所以,古诗中常把折柳、吹笛(唱曲)联系在一起,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王之涣云:“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杨柳”即曲子《折杨柳》,曲中所表达的就是送别时浓浓的惜别感情。
“何满子”――曲牌名,据传何满子是唐玄宗时的宫人,因得罪皇帝而被推出就刑。就刑前她张口高歌,曲调悲愤,苍天白日黯然失色,然而皇帝却终不免其刑。因为何满子出色的技艺,大诗人元稹、白居易、杜牧等都相继为之赋诗。唐代张祜的《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就是在说宫人本已幽闭深宫二十年,故乡亲人远在千里之外,乍然听得《何满子》,君恩寡淡与否自然在心中,焉能无恨无悲呢?了解《何满子》的曲辞来源,就能明白为何听得《何满子》就会“双泪落君前”。
“花”,源自于南朝陈后主《玉树花》:“玉树花,花开不复久。”所以花代表了亡国之音,杜牧《泊秦淮》中即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花》。”
“行路难”,乐府《杂曲歌辞》调名,内容多写世路艰难和离别悲伤之意,所以曲辞多悲哀之音。如“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从军北征》李益)
“关山月”,是乐府旧题。《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如“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梅花落”,汉乐府横吹曲名。诗人高适的《塞上听吹笛》一诗中“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中“梅花”系乐曲“梅花落”。同《折杨柳》一样是唐宋文人很喜欢听的笛曲,曲辞往往以傲雪凌霜的梅花为描写对象。诗歌中表现出听古曲“梅花落”的诗意,因笛子音调之特点,所以这样的诗句往往表现哀伤之意。
“塞下曲”为汉乐府旧题,出自于汉乐府,歌辞多写边塞军旅生活,比如《塞下曲・饮马渡秋水》(王昌龄)、《塞下曲・伏波惟愿裹尸还》(李益)、《塞下曲六首》(卢纶)等。“玉阶怨”亦属乐府古题,其内容则以宫怨为主,如李白、谢眺等都写过这一曲调的古诗。而这些诗歌都可以从诗题中一窥诗歌内容。
浪淘沙白居易范文5
1、梧桐。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凄凉悲伤的象征。如宋代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都以梧桐叶落来写凄苦愁思。
2、芭蕉。在诗文中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宋词有李清照《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
3、流水。水在我国古代诗歌里和绵绵的愁丝连在一起,多传达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如:唐代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李煜《浪淘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宋代欧阳修《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4、猿猴。古诗词中常常借助于猿啼表达一种悲伤的感情。如: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唐代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赵嘏《忆山阳》:“可怜时节堪归去,花落猿啼又一年。”
浪淘沙白居易范文6
关键词: 品味 诗豪 前度刘郎 诗情
苏教版中刘禹锡的《秋词》、《西塞山怀古》及《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诗作,总让我联想到其《浪淘沙》中的“莫道谗言如浪深,莫言迁客似沙沉。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正直与奸邪自古以来就水火不容、势不两立。历史长河总是大浪淘沙,淘尽黄沙留下真金。当年红极一时、炙手可热的政客们毫无例外地被泥沙携裹而去,成为过眼烟云,而铁骨铮铮的前度刘郎与他的诗篇、充盈碧霄的弥足珍贵的诗情历经千年,依然闪烁着迷人的光芒。
一、“诗豪”引向碧霄的诗情为何物?
刘禹锡晚年在洛阳与友谊颇深的同榜进士——白居易诗歌唱酬,而白居易则在《刘白唱和集》中称:“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诗豪”固然性格耿介、刚毅、饶有豪猛之气。这与他多次被贬,多次抗争的桀骜不驯的性格是一致的,但诗豪在《秋词》中以磊落的胸怀将什么样的诗情引向碧霄了呢?
这首千古名篇就是他参加“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谪郎州(今湖南常德)担任郎州司马时创作的。如果说“诗言志,歌缘情”的话,诗豪的这首贬谪诗显然最能贴近其真实心迹。
第一次惨遭沉重的打击,他的心理承受能力受到空前巨大的考验。怎么过?敢问路在何方?从悲秋之祖宋玉的《九辩》开始,“宋玉情结”似乎就成了诗人们的职业病。古来悲秋的诗人们,往往在秋天感叹“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研究过哲学和禅宗的诗豪却偏偏反其道而行之,不作无病之态。《秋词》一落笔就采用对比,以议论方式直接表达了“秋日胜春朝”的观点,以奔放的热情讴歌秋日风光的美好。
我们看到,背运的诗豪并没有表现出绝大多数人面对厄运时的常态——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甚或是绝望,而是将人们的视线引向晴空中排云而上的白鹤,借这只矫健凌厉、大展宏图的白鹤传递出豪迈乐观的情绪和昂扬奋发的进取精神,套用现在各大新闻版面频频出现的网络热词,传递出了巨大的正能量。正能量,本是一个物理名词,有语言学家指出,“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特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力,可以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也给人一种昂扬向上的信心。《秋词》正是唱出了一首昂扬奋发的励志之歌,最大限度地唤起了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
二、秋光蹉跎中的此等诗情弥足珍贵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经历了僻陋蛮荒的巴山蜀水的凄凉,二十三年来秋光蹉跎,身心被弃置一旁,何可胜道?常人岂能心甘?
诗豪与白居易齐名,并称“刘白”,而诗豪与比他小一岁的柳宗元生死患难,情至莫逆,世称“刘柳”。据史料载录,“刘柳”二人皆为了实现“辅时、佐世”等宏愿,忘我地投入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官僚士大夫以打击宦官势力为主要目的的改革;短暂的“永贞革新”失败后,二人又一起被贬至“巴山楚水凄凉地”,囚居于“土风僻陋”的瘴疠之乡,深深体味着“万罪横生”的流言蜚语,慢慢咀嚼着“乔木在天涯般”归路茫茫的万般凄苦。
柳宗元更多地表现出深沉抑郁的精神世界。在被誉为唐人五言绝句最佳者《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其忧愤、孤寂的心性情怀,在这峻峭的诗境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他曾想通过寄情山水,聊以忘怀得失,直至驱散内心的雾霾。明人茅坤说:“夫古之善记山川,莫如柳子厚。”茅坤一语道出被后人誉为游记之祖的山水游记成就之高。在其代表作《永州八记》中写道:“因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千年后的我们似乎还能想象出其当时的沮丧和遗憾。显然,永州山水未能激发出其正能量。
十年后,即元和十年,柳宗元再度被贬南荒,任柳州刺史。他初涉柳州,就在城头写下《登柳州城楼寄漳汀连四州》一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此诗充溢着其掺和着血泪的悲凉与哀怨。开篇就说城上高楼与大荒相接,辽阔而荒凉的空间呈现在诗人眼前,望到极处,海天相连。而自己的茫茫“愁思”,也就充溢于辽阔无边的空间。诚如清人贺裳的评价:“柳五言诗尤能强自排遣,七言则满纸涕泪。”
前人评价诗豪有“英迈之气,老而不衰”。其《始闻秋风》:“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瞿蜕园先生在《刘禹锡集笺证》中分析如下:“盖禹锡初贬在永贞元年(805)九月……今阅二十三年,方得再到北方初闻秋风……禹锡以大和元年(827)六月除主客分司,犹不免失望,逾夏及秋,不复自馁矣。”诗人笔下的骏马凝望遥远北方,向往驰骋边疆;鸷雕顾盼万里青云,渴求搏击浩瀚长空。这正是有着远大政治抱负而又人生经历十分坎坷的诗人内心的真实写照。即使抱病,他也要登上高台举目四望,豪情万丈地欣赏秋的美景,领略秋的神韵。
他自德宗起历顺、宪、穆、敬、文、武、宣前后共八朝,暮年与裴度、白居易优游绿野堂,有“在人称晚达,於树比冬青”之句,又云:“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秋光蹉跎中的此等诗情是何等的弥足珍贵。
三、诗情长伴铁骨铮铮的前度刘郎,永留碧霄
刘郎一次次回到京城,又一次次被赶出京城。每次回长安,都到玄都观赏桃花,写观花诗。在刘郎之前描写桃花的好诗妙文早已数不胜数,可其《玄都观桃花》、《再游玄都观》依然被广为传诵,略作比较,恐怕缘于铁骨铮铮的前度刘郎长伴诗情。
《玄都观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又名《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明显创作于元和十年,当时朝廷想起用他及和他同时被贬的人。
此诗含蓄地表明,通往玄都观的通衢大道上喧嚷的人儿,在归途中均以“看花回”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为花所动的愉快神态。到底怎样的桃花如此动人呢?《再游玄都观》的小序云:“余贞元二十一年为屯田员外郎时,此观未有花。是岁出牧连州(今广东省连县),寻贬朗州司马。居十年,召至京师。人人皆言,有道士手植仙桃满观,如红霞,遂有前篇,以志一时之事。”谜底揭开了,玄都观的如云霞一样的桃花才如此令人赏心悦目,人游其中,花不醉人人自醉。
“以志一时之事”却关合到刘郎的人生境遇,“桃千数”,就是在其被排挤出京城后的十年里,由于投机取巧而在政治上愈来愈得意的新贵之辈,而看花之人则是那些趋炎附势、攀高结贵之族。他们为了富贵利禄,趋之若鹜地奔走权门,就如同在紫陌红尘之中,赶着热闹去看桃花一样。这首诗,貌似在写一件生活琐事——人们在玄都观赏桃花,骨子里却轻蔑当时的朝廷新贵,辛辣讽刺当时的朝廷新贵。他这种轻蔑和讽刺使其政敌感到非常难受。他和“战友”们立即受到打击报复,“旋又出牧”,被派为远州刺史。
十四年后,复为主客郎中的刘郎,决不因为屡遭报复就屈服妥协,而是依然如故,重游玄都观,有意旧事重提,写下《玄都观桃花》的续篇——《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此时的玄都观庭园冷清,庭园冷清是由于游人绝迹,游人绝迹是由于桃花无存,因为“重游玄都观,荡然无复一树,惟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如红霞”的满观桃花,已经荡然无存,只有无法引人观赏的兔葵、燕麦之类的菜花。这样荒凉的景象当然与种植者——“手植仙桃满观”的道士关系紧密。
此诗以“千磨万击还坚韧”的倔强意志再次向打击他的权贵们宣战,痛快淋漓地抒发了自己胸中的块垒。经过漫长的二十多年,那些当权者或失势,或离世,而且呈现“树倒猢狲散”的态势,犹如“桃花净尽菜花开”一样。他认为,新当权者不过是像菜花一样滥竽充数而已。那个因写了《玄都观桃花》讽刺权贵,再遭贬谪的刘郎,过了十四年,又活蹦乱跳地返回长安来了。对于扼杀“永贞革新”的政敌,诗人投以轻蔑的嘲笑,展示了自己的幽默、不屈和乐观的性格魅力,显示了“今又来”的“前度刘郎”将一如既往地战斗下去。
刘禹锡的一生可谓是荆棘遍布,可以说,长年被贬的际遇摧毁了其常态生活,却砥砺了前度刘郎的铮铮铁骨,其生命因其充盈碧霄的弥足珍贵的诗情而璨灿。
参考文献:
[1]刘勰,黄霖.文心雕龙[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2]王运熙,周锋.文心雕龙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3]唐诗鉴赏辞典[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4.
[4]陈弱水.柳宗元与唐代思想变迁[M].江苏: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