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藤野先生课件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1
一、发挥学生主体性存在的误区
1.被动操纵型。有位老师教《藤野先生》,一堂课提了100多个问题,例如:《藤野先生》的作者是谁?(鲁迅)鲁迅原名叫什么?(周树人)《藤野先生》写于哪一年?(1926年)鲁迅在日本学习的地点有几个?(两个)哪两个?(东京和仙台)鲁迅在仙台学的是什么专业?(医学)藤野先生是鲁迅的第几个老师?(第二个)(括号内为学生回答的内容)表面上看,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但实际上学生所完成的一切,都是在老师的严密控制之下,学生的活动是十分肤浅的。这种所谓“学生主体性”,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
2.追求热闹型。有一位老师上《项脊轩志》,让两位女同学站起来表演,一位扮演老妪,一位扮演归有光的母亲,她们滑稽的动作和表情引起了哄堂大笑,老师还嫌学生表演不到家,就亲自参加表演,结果招来更大的笑声,课堂上一派热闹景象。
其实《项脊轩志》这篇课文是很沉重的,这种热闹的表演把这篇课文深沉悲伤的情感冲得无影无踪,不但对学生理解文本没有帮助,反而会阻碍学生深入文本。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看似“主动”,但这种“主动”实则只是一种无意义的精力消耗。学生既没有走进文本,更不用说能留下什么心灵的震撼。一堂课在热热闹闹中过去了,学生没有收获。
3.滥用多媒体型。有一位老师上《胡同文化》,在课件制作上下足了工夫,动画和幻灯片充斥整个课堂,汪曾祺那极具表现力的文字却被老师晾在一边。多媒体等直观教具如果使用得当,的确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但它的有效运用,必须遵循语文课程本身的特点和规律。语文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要求学生学会凭借文本的言语展开想像,在头脑中形成画面,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那种连课文都不看就出示课件的做法,是不利于培养思维能力和想像能力的。
4.低级媚俗型。有教师上《林黛玉进贾府》,课堂气氛特别“活跃”,学生哈哈大笑数次。老师讲“宝黛初会”,问学生中有没有会唱越剧“天上掉下个林妹妹”的,果真就有学生站起来唱了,课堂上一阵大笑。后来老师问:“宝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发表意见后,老师强调宝玉是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接着问:“黛玉是个什么人物?”学生猜了半天,老师说:“也是个‘情种’。”学生又笑,老师又问:“你们想想,这两个‘情种’要是碰在一起,眼神会是什么样的?”学生又是一阵大笑。整堂课中“情种”被多次重复强调,“情种”来“情种”去,学生被引笑了,课堂“气氛”活跃了,但严肃的作品被庸俗化了,甚至被糟蹋了;学生的灵魂非但没有被净化,反而沾染了污垢。这种主体性开发朝媚俗方向走的课,居然还被不少教师欣赏模仿,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
二、走出误区的对策
1.“倾听”文本是前提。用叶圣陶先生的话说就是“潜心会文本”。语文教学的关键,是必须让学生静下心来认真读书,主动充分地利用原有的知识和文本储备,调动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进入语境,积极思考,把文章真正读通、读懂,也就是让他们围绕文本发现、探讨、争辩,张扬个性,从而体验创造的乐趣,感受文本的魅力。把文本抛在一边的所谓“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无根的主体性,是假的主体性,是要不得的。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2
一、妙设导入情景,激发兴趣
处于青春期的初中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好胜心、自我表现欲强,在接受知识上往往带有浓烈的感彩。针对这一特点,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使学生乐于去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他们真正参与到教学中来,才能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能利用声音、图画、视频创设一种形象的意境,很容易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
新课伊始,利用多媒体设计新巧精辟的开始环节,用三四分钟的时间开场,创造一个美妙、和谐、新鲜的气氛,以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如,在教《行道树》一文时,上课伊始,我在屏幕上投影一段风景如画翠绿如滴的林荫小道的画面,并适时打出一行字:在这样优美的环境中,你想到了什么?一种对美的追求的氛围一下子渲染了整个教室,调动了学生思维,使学生与作者的感情达到了共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不用很多的语言就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借助多媒体手段,解决重难点
朗读在今天的语文教学中同样发挥着重要的地位。朗读,尤其是范读,特别是名家的示范朗读,是一种震动人心的语言艺术,课堂上配音配画朗读诗词散文,使学生获得美的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热爱知识、追求知识、探索知识的强烈愿望。在讲述朱自清的《背影》时,我就通过创造一种凄楚、感伤的气氛,在舒缓悠长的二胡音乐声中,这种氛围弥漫整个课堂。当缓慢、深沉、略带伤感又包含感情的语调朗读课文时,把学生带入作品那特定的低沉苦涩凄凉的气氛中,使学生受到了强烈的感染,在不知不觉中理解了“天下父母心”。学生的认知过程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传统教学中,由于受时空的限制,教学内容涉及的一些事物和现象,教师要做必要的讲解,但学生无法亲身感受,阻碍了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多媒体更容易使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步步深入、化抽象为形象,达到启迪学生思维的目的,从而成功地解决教材中的重难点。朗读是一种艺术,运用多媒体手段使枯燥的视觉文字转化为愉悦的视听享受,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展现形象,培养思维
文章的情感和审美观点往往凝结在用文字塑造的形象上,表现着作者的爱憎褒贬,也对社会生活内在的本质意义做深刻提示。文学作品的形象美体现在人物形象、景象、场面、环境等方面。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图画、相片、视频剪辑等手段,引导学生分析、领会作品揭示的社会生活的本质意义,感知形象,进而进行鉴赏。如讲述《藤野先生》一文时,展示符合藤野外貌特征的图象,使学生通过展现的细节,理解藤野先生真正学者的形象,进而体会真正学者的无民族偏见等优秀品质。人物形象是艺术美的核心,中学课本中的闰土、孔乙己、范进、奥斯特洛夫斯基……这些活生生的典型人物形象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生活,运用多媒体视频、动画等手段,可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这些人物形象。
四、引导激发,和谐互动
根据培养高素质创造人才的要求,更好地把创新教育融入教学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多媒体课件具有直观、变化、形象、生动、动态的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声、像、图、文并茂,使学生去研究去探索的基本资料更加丰富,更容易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在微小问题的不断研究解决中。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创造的能力。我认为,计算机辅助教学在培养学生创造精神及能力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丰富的教学表现力和感染力,动静结合的优势,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谐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促进其能力的培养、素质的发展、良好思维习惯的形成。另外,运用多媒体利于教师、学生的交往互动。多种手段的运用,特别是动画、音乐的运用,本身就营造了一种和谐、活跃的氛围,学生思维更积极,师生双方融洽地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和谐的气氛中师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很好地实现教学上师生互动,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素质的提高。
学生有很强的模仿能力,他们在认知和感受美的基础上,就会产生模仿美、创造美的冲动。这就需要教师既要对教材作出再创造,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又要帮助学生按照作者的文路一起欣赏教材,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3
一、运用多媒体培养学生兴趣
(1)运用录像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中学教材中有关自然景物的优美描写,有河流山川的壮丽美,有花草树木的生机美、秀丽美,还有名胜古迹的神奇美等等。但它们却在千里万里之遥,不可能让学生随时身临其境,亲睹之景,这时,电教多媒体可以助一臂之力。通过优美的风景录像再现课文景物。让学生感到美景即在眼前,并进入其景可观、其物可赏、其声可闻的境地,受到美的熏陶,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在讲《春》时,就用录像来再现课文中的画面。教学中,学生从屏幕上见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风吹杨柳,柳条摆动;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竞相开放;连绵的细雨滋润着农田,农民披着蓑,戴着笠在辛勤地劳作;快乐的孩子们欢跳着,风筝在天空中尽情地飞舞……学生全神贯注地看着屏幕,尽情地品味“一碧千里”“流水淙淙”的美丽内涵,书面文字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了活生生的画面,使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春的美景,体会出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
(2)运用音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古诗教学难是人所共识的。它不仅难在作品的时代、人物的思想与当今有一定的差距,而且难在诗意储蓄上。而运用音响渲染情境,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首悦耳动听的乐曲,配以色彩鲜明生动的画面,同时辅助于丰富的语言描绘,不仅使学生产生了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之感,沉浸于诗人所描绘的诗境之中,而且能从中领悟到诗人的思想感情,受到美的熏陶。
我在教《送元二史安西》一诗时,配以委婉的古曲《阳关三叠》,再加上教师的范读,一种凄凉的情调似乎在向学生诉说诗人王维在送友人离去时那种依依不舍。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1)在讲解课文时,采用多媒体启发学生的想象力,达到理解知识的目的。多媒体教学就是把抽象的文字信息转化为形象的图像、感性的音乐,从而使学生把握教材的内涵,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如:我在教《海燕》这首散文诗的时候,考虑到教材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学生比较难于把握主题。于是采用多媒体循图入文:让学生观看海燕在风卷云集的海面上高翔的画面,感受到海燕矫健、勇猛、不畏、勇于搏击的雄姿。同时,播放朗诵录音,用形象的图像和富于感染力的音乐语言去调动学生感官,启发学生的想象力。然后,由教师交代高尔基创作此文的背景,学生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海燕象征的是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2)在进行说话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引导学生打开说话的天窗。让学生通过听录制的各种声音展开想象,将周围环境、人物、事物联系起来编故事;看幻灯片展示的故事情节,想象故事的开头,或交代故事的结尾,逆向推想故事的起因和经过;看配乐录像,引导观察人物或动物的动作、表情并进行描述。
(3)在进行作文训练时,运用多媒体启发学生想象力,从而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情。如:我教《岳阳楼记》时,在播放整篇课文范读录音的基础上,重复播放精彩片断,插入切合课文主题内容的背景音乐,同时在屏幕上放映出与朗读内容有关的画面,例如:晴天时的岳阳楼景,阴雨时的岳阳楼景等等,指导学生认真仔细地欣赏,反复体会语言的特点。
三、运用多媒体扩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
运用多媒体,可以把一些散于各课的基础知识,形成系统揭示给学生,形成知识的网络,大大扩充了信息的传递量。尤其是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以视自己不同的需求获得认知的满足。有些教材内容丰富,课时较多,所学知识比较分散,在总结课上,利用电教手段,可以化零为整,把文章结构,各部分的关系集中在多媒体投影上揭示给学生,形成整体认知。
如:《藤野先生》一文,在文章中,作者见到藤野先生前对东京的失望;去仙台途中,作者的忧国思想;以及与藤野行政管理相识相交过程和惜别的缘由等,集中起来作进一步地分析,让学生自己体会出作者的爱国思想是贯穿全文的红线,这样也就能把记叙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理解得比较透彻了。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4
一、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使用的误区
1.“多媒体”成了“放电影”
目前,不少农村老师因对课件制作不熟悉,课前就匆匆忙忙从网上下载内容多、形式齐、图案、动漫全的课件,认为课件内容越丰富越好,形式越多越好,图画越齐越好。殊不知一堂课只有45分钟,如何完成教学任务呢?只能让学生目不离屏的看、读、听,如观看电影一样目不转睛,集中精力,老师却成了“放影员”。学生没有了思考、合作、探究的空间,也没有实际动手操作的时间。长此以往,学生的想象力、思维和实践能力都得不到发展。
2.“多媒体”成了“老师”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课堂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互动的过程,任何教学手段的应用都应以此为准则。作为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的多媒体技术也不例外,它只能是教学中的辅助手段,不能代替教师的教学活动。但在不少多媒体课堂,教师的讲解变成了多媒体的展示,课堂上教师手按鼠标一路点来,学生随着屏幕内容,步步紧跟。教师“解放”了自己,但却反与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的引导、点拔作用也没有发挥出来。
3.“多媒体”成了“课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施这一目标,学生只有独自地在书页上圈点勾画,才能更好地得出自己的理解、感受和体验。如《藤野先生》篇幅较长,不可能用课件把全文内容展示出来,学生阅读速度有快有慢,理解有深有浅,如果用多媒体课件出示课文,学生将得不到自由、轻松的阅读环境。有的老师索性把每段的段意、每句的句意也用多媒体呈现出来,不仅限制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与发挥,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及作用也被多媒体扼杀了。
二、农村初中语文教学中多媒体应用对策
1.将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多媒体教学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一些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始终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完全摆脱了“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其实传统教学的优点也不容忽视,黑板及时灵活重现力强,随写随看。我们在教学时,应针对教学内容采取传统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取长补短,在教学的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根据课程及课时的需要灵活地设计课件,从而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在重点的突出,难点的突破等关键环节发挥多媒体应有的作用。
2.顺应学生需求,增加课堂情趣
多媒体手段的使用不仅要适时,更要顺应学生需求。传统教学难以解决或解决效果不够理想的问题,应是多媒体使用的理想选题。具体地说,农村学生相对于城市孩子来讲,视野不开阔,知识面较窄。有些难以直接观察到的事物或现象、抽象的概念或道理,最适合使用多媒体来满足学生的认识、理解的需要。
如八年级下册《云南的歌会》,学生并没有山野对歌的经历,也没有到云南观看过村寨传歌,仅凭书上文字的描述还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果用多媒体播放,将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通过声、形、色的信息刺激入情入境,乐学深思。既满足了学生需要,又增加了课堂情趣。又如《看云识天气》这篇课文中,涉及到许多抽象概念:卷云、卷积云、积云、高层云、雨层云、晕、华、霞等。虽然文章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了描述,但由于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没有细心观察,要让他们去理解、区分各种云、光彩的特点也并非易事。教学中如果能借助多媒体手段,把这些抽象的概念通过图片、录像展示出来,便可使之形象、具体、真切、可感。这时多媒体手段的切入才真正满足了教学的需要,生动、逼真的图片、录像才切实有效地满足了学生认识、理解的需要。
三、加强自我学习,学会制作课件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对教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一名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就更应该加强自我学习,努力掌握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我们应学会独立制作课件,盲目拿来是不行的。制作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到语文学科的特点,深入钻研教材,认真分析学生情况,并结合自己的教学理念,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选择适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行式。如此,我们才能将多媒体教育技术有机地溶入到自己的教学之中。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真正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5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影响学习效率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因素。学习个体一旦对某种活动产生了兴趣,就会激发其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其全身心地从事这项活动,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两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知之者不如好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学习观,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效率之源。教育学家乌申斯基也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一个好的老师首先应该学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种享受而不是负担。
一、充分运用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语文教学的一条生命线。教师应该充分运用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氛围,扮演好一个导演的角色,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营造轻松、和谐、自由、平等的课堂气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完成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相统一的目标,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完善学生的人格体系。
首先,语文教师要充分熟悉多媒体的操作和软件运用,利用生动优美或是活泼感人的画面吸引学生投入到语文学习中来。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作贴切学生心理需要的课件,把学生引领到文学的艺术殿堂。例如在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可以借助关于战争的历史电影,让学生们了解旧社会的中国,体会当时中国人的懦弱、贫穷,以及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老百姓迷茫、失去方向的时代背景,更有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当时的心情和处境,就能够明白鲁迅在电影院中听到“万岁”的欢呼声为什么觉得刺耳,就能够理解鲁迅为什么弃医从文的深层原因,比老师简单的说教来得更直接,学生们体会得更透彻。
其次,语文教师要学会角色的转换,把教室里的几十个孩子当成是几十个灵活生动的学习个体,要教态自然,外观亲和,学会“蹲下来说话”,把“教师拿着课本走向学生”的传统教学方式改变成“教师领着学生走向课本”,一切以学生主动学习知识为出发点,切切实实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让学生体会到这是一个自由友好的学习的场所,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死气沉沉的课堂,学生的学习兴趣才有可能得到激发。
第三,教师要注重对学生实际情况的深入了解,在贯彻系统性、全面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层次性、差别性,不能为了按时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而“走过堂”,敷衍了事,特别是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要适时鼓励,尽量创造机会使他们得到锻炼,力求在课堂上,个个有成就,人人有收获。只要学生觉得今天这堂课他有了进步、有了收获,他的学习兴趣就在无形之中得到了培养。
二、转变教学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的意识
“传道授业解惑”自古以来一直被称为是教师的职责,然而如何“传道授业解惑”,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达到“解惑”并将此转化为各种能力却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利用恰当的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无疑是必不可少的有效途径。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敢于将所学的教学理论进行实际操作。例如,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课前预习――学生质疑――学生答疑――教师点拨”的形式来教学自读课文,以学生掌握知识并能运用知识为最终目的,切实开展自由合作的讨论,不拘泥于形式,以旧促新、稳中求胜。
语文教师要善于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语文基础知识到各知识点的实际运用,从对语言的整体感知到各个语言点的灵活使用,从语段的阅读理解到写作能力的培养,多方位、多角度地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藤野先生课件范文6
关键词:语文 教学 审美能力
美源于生活,但当它被表达出来时,便带上了表达者的几分主观色彩,因而,相同的景致,在不同人的眼里往往会被带上不同的感情。对于生活阅历还很浅显的中学生来说,他们需要被人引导着去发现美、感受美、享受美,在美的意象中培育自己的美感。因而,身为教师,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能力是教学中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那么,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呢?
一、提高学生的审美感知能力
文学是用形象化的手段反映社会生活的语言艺术,人们总是凭借作者所描述的艺术形象,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把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显现在自己的脑海中,获得直觉的形象感知。人们认识事物是从对事物的感知开始的,美也是通过人的视听感官进入人的心灵的。帕克就曾经说过:“感觉是我们进入审美经验的门户。”因此,感受美是审美教育的基础和前提。因此,教师应该用自己的美丽心灵去体验课文中的美,引导学生发现美的存在和美的风姿。
中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佳作,读来或令人感觉赏心悦目,或使人掩卷后凝神深思,它们都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诗歌的圆润、典雅,散文的优美动人,小说的跌宕起伏……陶醉其中,随处有实施美育的机缘。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审美情趣。
二、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
“美是一种心灵的体验。它使我们精神振作,心地纯洁,情感和信念端正。”语文教学是按照规律去体验美的教学活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语言文字、意境和形象等方面去体验美,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从而培养其审美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去体验语言文字之美、人情之美、意境之美、人物形象之美。语文教材中许多优秀作品,无不以优美生动、富有个性的语言艺术屹立于文化艺术之林,赢得人们的喜爱。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去体味语言之美。文章不是无情物,文章是作者表情达意的心智结晶。教师要让学生体验文章的情,通过学生对文情的感悟来提高学生道德情操和审美素质。意境是作家在作品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氛围。一轮明月、几滴梧桐雨,一支芦管、几朵牵牛花,都能营造出美的意境。教师可以通过引入、朗读等各种手段,使学生学会真正领悟作家创造的意境,去体验美,进而使学生的审美能力得到扩展、延伸。文章因为人物形象而丰满多才,教师要让学生去体验人物形象,我们的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鲜明的形象,比如鲁迅笔下的藤野先生、阿Q,还有他刻画的一系列的麻木的国人,都使我们感觉到那个社会的黑暗,还可以使我们对他们的人生态度产生一定的同情。
三、利用多媒体再现情节,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语文教学中美的东西不是非常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的,而是在一波一折的故事情节之中再现给学生的,它蕴含着人物、事件许许多多美的特性,让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去品味,去发掘,并通过各种故事情节所表现的行为思想,去教育和引导学生,使其树立良好的言行准则,衡量自己,教育自己,约束自己,在万千的社会生活中,培养自己的评价与审美的能力。如在教学《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一文时,我把网络中有关海伦与生命抗争,不服输,在逆境中一次次战胜病魔,战胜自己,走向人生的辉煌生活片段剪辑、连缀起来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在海伦身上看到了自强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体会到了“风雨之后是彩虹,要见彩虹必须经历一番风雨的洗礼”的道理,从思想上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美的启发。
四、培养学生对作品的审美鉴赏能力
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不是一望而知的,一看便懂的,需要前后分析才能看出来。初中语文教材多数是短篇的记叙文、散文、小说,也有从长篇名著中节选出来的,结构形式多样,表现手法丰富,既要指导学生“咬文嚼字”,领略文章的表达之妙,还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发展求异思维。比如:都德短篇小说《最后一课》中对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通过“再也不能”“多么懊悔”“那么讨厌”“那么重”“老朋友”“舍不得”“再也不能看见”“忘了”等词语形象生动,笔触细腻地揭示了当韩麦尔先生宣布“今天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小弗郎士的感情发生急剧的变化:对普鲁士侵略者的愤怒,对不能再学习法语的痛苦,对过去逃学的懊悔,对老师和课本的依恋。尤其是语段中的几个惊叹号,更强烈地表现出小弗郎士对祖国语言的深沉感情。
五、鼓励学生进行审美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