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议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生议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生议论文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1

关键词: 农村高中议论文 命题方向 审题关

首先,必须明确高考命题方向。高考语文突出体现内容改革方向,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四个方面的考查,通过形成“一点四面”实现高考语文的育人导向。如2015年全国二卷作文材料中的三个候选人,与科技创新、迈向制造业强国、提高全民文化素养、建设美丽中国等当代人的梦想相呼应,渗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老师只有先让学生明确高考命题方向,平时训练才能有的放矢。

其次,把好审题关。考生必须认真阅读与读懂材料,只有在掌握材料的范围、含意后才能写作。任务驱动型作文要求考生挖掘的议论观点,往往就是材料要揭示的某种主题。认真的考生通常能从所给材料里准确找到审题的中心词与关键语句。切记,通常所给材料不止一个主题,考生要仔细分析材料之间异同,比较分析,甚至拓展延伸,梳理出一则思路清晰的写作提纲。任务驱动型作文与传统作文对比:写作目的、要求,更明确、单一,具有一定的封闭性。

可见在明确高考命题方向与把好审题关的基础上,梳理出一个符合题意的观点非常重要。

关键:对自己提出的观点进行充分议论尽量说深论透。

针对自己提出的观点并概括一个题目,围绕自己的观点就事论理,进而联系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现象拓展延伸,论证时尽量说深论透,以使自己的文章更具广度与深度。

首先,用对比方法分析事件产生的原因说深论透。

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与平时常常写读后感很相似,即先“读”后“写”,是读后有感而发,考生务必把“读的内容”和“感的内容”有机联系起来,具体的:开头简要引述材料,随即提出自己的见解、主张或观点,然后要针对材料发表议论,任务驱动型写作一定要联系“任务”而作文,否则易偏题跑题。

分析时可以从正面分析阐述材料包含的积极意义,也可以从反面入手,指出情况危害,提出有效的防范措施。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的概念,抓住中心词与关键语句,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引导考生从某一个具体明确的要求写作,要求考生分析当代风采人物形成的原因,从正面阐明风采人物思想意义。

其次,点面结合或层进等方法逐层深入。

侧重在对材料中事件先就事论理,多角度进行理论分析为什么会产生如此现象,可采用点面结合或层进等方法充分分析阐述论证自己的观点。正如2016年全国卷福建漫画作文,第一组由100分得到妈妈吻的奖励,98分妈妈给的是巴掌惩罚;第二组55分妈妈给的是巴掌惩罚,61分得到妈妈吻的奖励。这漫画材料作文其实就是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要求考生发表议论。这漫画材料是学生非常熟悉的话题,也是生活中学生经常遇到的社会现象、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及文化社会现象。考生必须从漫画中精选材料内容进行分析思考梳理,然后从熟悉的生活题材或社会热点问题切入,联系生活实际,引领考生关注社会生活,引导考生思考个人成长方向,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使考生的考场作文达到较高的境界。

本作文题考场上考生若能够联系当今中国体坛上比赛项目:乒乓球、羽毛球、体操、跳水、举重等优势项目,国人的心态是得了冠军觉得理所当然,其他往往不看好,与漫画中妈妈100分与98分心态何其相似;而水平一般的足球只在亚洲出线就忘乎所以,与漫画中妈妈55分与61分心态如出一辙。生活中平时妈妈做家务理所当然,身体不适稍做得不好,孩子不高兴,相反,爸爸觉得很伟大等。常言道,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现实中尺子应该是最公平的,但拿在不同人的手里量不同的人与事,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其实,2016年全国卷漫画作文就是拿尺子者因标准不同在生活中产生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结果。考生在考场上若一味就“吻”与“巴掌”兜圈子就事论理,作文就会缺乏深度,从反面深入分析阐述论证持尺子者若心态不正,评判标准不统一,产生结果轻则影响个人前途,重则毁坏集体民族国家可持续发展,可见持尺子者把握标准至关重要。如果拓宽思维,先举出一两个与“吻”与“巴掌”类似的社会生活实例,联系生活中相类似事情展开议论由点及面,或由个人情况到民族与国家发展层面滑行逐层深入论证,自然而然地就使自己的考场作文更具广度与深度,并不仅仅停留在对孩子的教育方面。

再次,采用假设或因果论证方法说深论透。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更能贴近社会生活,注重材料的启发和引导作用,体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在角度、立意、文体和标题等方面,给考生留出更大的自主选择空间。针对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学生作文时要使论证充分把道理说深论透宜采用假设因果论证方法。

2016年全国卷福建漫画作文,考生作文时从公平角度切入:假如每个人心中有一把尺子,总是公平公正地衡量别人,更重要常不忘量自己,我们的社会与生活就不会那么多是非纠纷;如果因为生活的世界有这样一把尺子:感情上充满温馨,道理上彰显公平,法制上体现正义,那么社会就会时刻闪耀人性的光辉。因为持尺子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处处从我做起,从点滴做起,所以星星之火慢慢成燎原之势,人间就会真正洒满阳光与爱意。

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就材料的范围而言、就写作任务而言是就事论事;就材料含意、行文中说理论证而言是就事论理。说理就是思辨,就要比较辨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绝不能只在原材料中兜圈子,必须在就事论理的基础上联系社会生活中相类似现象拓展延伸,才能把道理说深论透,使考场作文更具广度与深度。

提醒:结尾照点题升华主题。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2

关键词:课堂教学;提问艺术;目的性

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是有效的提问,能使得学生产生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解决问题。艺术性的课堂提问应当具备哪些原则?笔者归纳为目的性、反馈性、密度性、层次性四个原则特征。在教学中,只有了解、把握好这些特征,才能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落实艺术性提问,进一步地提高教学质量。

一、提问具有目的性

在教学中,围绕教学目标,设计问题情境,制造矛盾,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挑起学生“我想知道”的欲望。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内容,将本次课堂教学的难点、重点连接起来,设计出目的性的问题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学习,实现教学目标。例如,笔者在教学“三垂线定理”时,向学生提问:哪几条直线之间相互垂直?怎样分析这个定理的题设与结论?在什么情况下考虑应用这一定理?能否用三垂线定义来解释线面垂直的判定定理?笔者的问题,其一,为了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其二,为了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若学生的回答是正确且唯一的,则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良好,若学生有不同的见解,则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提问注意学生反馈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学中应凸显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让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也知道,高效的课堂气氛活跃,学生的参与性很高。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时,要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情况,善于观察学生的反应,若是学生“一脸茫然”或是“无所事事”,则应及时反思问题所在,是问题难度太大,脱离学生的认知范围,还是问题过于简单,不能激发学生的回答兴趣。注意学生对问题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控课堂,才能让整个教学活动正常的运转下去,避免教学流于形式。同时,教师提出问题,要引导学生思考,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而不是一提出问题,马上就将答案说出来,这样不止导致学生失去了思考的机会,还会使得师生之间不能进行有效互动。

三、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在教学中,设疑问难是必然,但要调节好问题的密度。教学实践告诉我们,问题并不是越多越好,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多,会导致学生忙于思考和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使学生的精神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容易造成学生滋生的厌倦情绪,还容易使学生疲劳,注意力难以集中,听课效率下降。但提问也并不是越少越好,提问过少,最直接的问题是导致师生之间互动减少,课堂效率也难以提高。事实上,衡量一堂课的成败,提问的多少并不是重点,关键之处是所提问题能否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能否发散学生的思维,能否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笔者在教学中,在导入阶段创设各种趣味性的情境、话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教学内容,在课堂结尾阶段,通常以提问的方式做总结,这样既能清楚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有效地活跃课堂,保持课堂活力。

四、注重难题的层次性

在教学中,很多学生往往面对难题时“束手无策”,事实上,并非学生真的毫无头绪,而是学生处理难题的信心不足,遇见难题,心里第一反应就是“我不会”,甚至连试探性的尝试也没有,其结果自然可想而知。因此,在教学中,对于难题的提问,更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以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作为基础,从学生对事物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从发,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渐将问题难度扩大,从直观形象到虚拟抽象,从机械记忆到理解记忆。例如,高二教材中的一道例题:某处发生爆炸,在A处停贷爆炸声比在B处晚了两秒,那么爆炸点在什么样的曲线上?对于这个问题,笔者这样提问:第一,A处听到比B处晚,说明了什么?第二,设爆炸点为M,音速为V,可以列什么式子描述?学生轻易地列出:MA-MB=2V。第三,这个式子能否满足双曲线的定义?第四,解题过程与你的想法是否相同?通过这几步由浅入深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进入题目、思考题目,从而成功地解答了这一问题。

总之,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欲望的有效途径,是师生之间良好互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

参考文献: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3

有的医学知识点与教学内容相关,应用这些医学知识点进行渗透,利于学生理解与记忆生命科学知识,提高教学效率。例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教学内容与细胞内外溶液浓度差、渗透吸水等相关,课堂教学中可利用“水中毒”现象:若一次大量喝水而不补充盐分的话,血浆中无机盐浓度下降,细胞内溶液浓度大于细胞外,水分就会被吸收到组织细胞内,使细胞水肿,造成“慢性水中毒”,人会觉得头晕、口渴,严重的还会突然昏倒,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致死。关于“神经调节”中的“突触传递”,其中神经递质发挥作用需要合成、释放、传递、结合受体、降解再利用这么几步。重症肌无力是一种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所致的递质传递功能障碍慢性病;而抑郁症患者的治疗药物如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抑制单胺氧化酶,促使突触部位的儿茶酚胺含量(神经递质)增多,产生抗抑郁作用。可通过病例分析,使学生理解神经递质需与突触后膜上受体结合,而后被酶降解的作用过程。

2教学知识点,理解巩固

在“遗传与变异”一章涉及多种人类遗传病,让学生理解人类遗传病的病因及遗传方式,遗传概率的计算是本章节的教学重难点。例如,白化病是常染色体隐形遗传、血友病X连锁隐形遗传,学生对这些病症的表现及病因充满兴趣,但对遗传系谱图的分析、遗传方式、概率计算容易出错,教学中可出示血友病在英国皇室中遗传的系谱图,化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分析该病患者、携带者及其孩子的基因型,在理解的基础上总结出遗传特点;对多基因遗传病如高血压等,可让学生回家调查家族情况,绘制成遗传系谱图,通过课堂交流进行理解巩固。

3应用选修课进行实验探究

本校在高一年级开设《显微镜下的生物世界》选修课,主要内容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的结构、特点;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由微生物引起的流行病;此外,涉及有关科学小实验,如自制酸奶、自制葡萄酒等。在教学实践中,将重点放在带领学生开展自主实验小课题上。例如,进行“面包防腐实验”: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进行防腐实验(加入盐、糖、胡椒粉、干燥剂,或风干、放入冰箱等)。在实施实验、记录实验结果后发现,加入胡椒粉的面包片最先发霉;风干的面包片最不易发霉。究其原因,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和粗脂肪等,可能会引起霉菌生长;水是生命之源,食物(面包)脱水能够抑制霉菌的生长。此外,学生还进行了“微波炉辐射杀菌效果”、“不同清洁用品洗手效果”等实验探究。学生初步踏入微生物学领域,在获取知识、拓宽知识面的同时,获得了研究的乐趣。

4时间的利用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4

关键词: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高中阶段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ultural awareness is an important part for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It is also an indispensible part for comprehensive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 of se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t makes positive contribution to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cultural awareness;English teaching and learning

引言: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传播文化的一种媒介,一个民族的语言与文化之间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正如美国杰出的语言学家Edward Sapir所论述的:“语言不能脱离文化存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此它也是反映文化的一面镜子。第三,语言与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①语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英语学习中有许多跨文化交际的因素,这些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习者对英语的学习和使用。

文化教学是语言教学的一部分,是要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文化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为主要目的。《英语课程标准》把“文化意识”作为基础英语教育阶段的目标内容之一,并在目标描述标准中详细描述了文化意识的具体内容。那么,什么是文化意识呢?文化意识指对目标语文化的社会规约、价值观、信念的知晓。②那么,又如何培养高中生的文化意识呢?教师应注重跨文化研究,以便在讲授英语语言知识的同时,能恰到好处地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材料,给学生营造一个利于语言学习的氛围。在课堂上实施文化意识的导入,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要让学生掌握与词汇有关的文化内容

词汇是语言的基本要素之一,是语言系统赖以生存的支柱。英国著名语言学家Wilkins说过,没有语法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则什么也不能表达。③词汇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词汇常能反映该语言群体的思维方式和社会生活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新词会大量地涌现,而一些旧词又会被淘汰。词汇反映文化,是文化的载体。

词汇的理解涉及有关英语国家的文化背景知识,英语中的许多词汇与中国的文化有着截然不同的含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适当地给学生文化信息的输入。例如:“peacock(孔雀)”在中国文化中是喜庆的象征,人们认为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而“peacock”在英语中的意义表示一个洋洋得意、炫耀自己的人,如“the young peacock(年轻狂妄的家伙)”“as proud as a peacock(骄傲的人)”等。再如,英语中的green指“嫉妒”一义,通常用green-eyed,而中国人则用“红眼”或“眼红”来表达这一意义。在中国文化中,“龙”被认为是一种图腾,是权力和尊严的象征,而西方国家的dragon不同于中国传统形象上的龙,被认为是邪恶的化身,因此在翻译相关“龙”的词语要注意避免引起本族语的歧义,例如:“亚洲四小龙”我们应该译成“Four Asian Tigers”。

英语中的许多词汇,尤其是习语、典故等,也承载着一定的文化意义。如:Achilles’ Heels(阿基里斯的脚后跟―表示某人唯一致命的弱点)、Pandora’s Box(潘多拉的盒子―指一切灾难之源)等。同时,还需广泛学习谚语。谚语是各个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经验的总结。比如:A fall into a pit, a gain in your wit(吃一堑,长一智);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患难见真情);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良药苦口);All rivers run into sea(海纳百川);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等。学习谚语,不但有助于增强对不同民族文化的了解,从中受到教益和启示,而且精炼的语言对学习者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二、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

文化背景知识是指在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与阅读教学内容密切联系的一些历史背景、风俗习惯、等。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所选的阅读教材大多会涉及到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有的课文选自英美原著,带有浓厚的英美文化色彩。有些阅读文章的主题范畴生疏,文化跨度较大会对学生的阅读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如果仅仅就语言本身进行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在课文中涉及到关于历史背景、地理知识的文章,例如:在高一阅读教材 My First Ride on a Train这个单元中,涉及到了澳大利亚这一文化背景知识。因此,老师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辅助材料对澳大利亚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知识做稍微详细的补充说明。在增加学生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宗教问题对中国学生而言是一个难点,也是个重点。在教学时,教师有必要让学生了解英美国家所信仰的宗教及其宗教文化,否则学生在阅读中就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障碍。④例如:在阅读课文中出现的“He can be relied on. He eats no fish and plays the game.” 在缺乏宗教文化知识的情况下,这句常使一些学生感到困惑,为什么他不吃鱼经常玩游戏就可靠呢?实际上,“to eat no fish”出自一个典故,在英国伊丽莎白女王时代,基督教为了表示对政府的真诚,拒绝遵守反政府的罗马天主教在星期五只吃鱼的习俗。因此,此短语表示忠诚,而“to play the game”和“to play fair”同义,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他为人忠诚,而值得信赖”。西方有许多国家都信奉基督教,因此《圣经》的许多典故都会被应用到文章中。教师应该给学生介绍诸如典故的来源以及暗含意思,以帮助学生理解。如:Judas kiss(犹大之吻),Garden of Eden(伊甸园),Covenant with Noah(不可背弃的盟约)等。

文学方面,比如在英诗西风颂中,著名诗人雪莱用优美而蓬勃的想象描写出了西风的形象,赞美了西风。而谈到西风时,我们不禁会联想到的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寒流,却不是那温暖的、令万物复苏的春风。因此,学生会对原诗的理解产生一定影响。

三、要让学生将中西方文化差异应运于跨文化交际中

跨文化交际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的交际,因此跨文化交际能力除具备一般的交际能力要求外,还必须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⑤学习外语的最终目的在于运用外语进行交际,而学生缺乏文化意识会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课堂上应尽可能地让中学生多的用外语进行交流,并让学生将文化意识应用于跨文化交际中。

在汉语中日常交际说:“老师好!”“老师早!”在这里“老师”不仅是称呼语,还是尊称。但是,在英语中teacher却绝不可以作为称呼语,也不是尊称。在英语国家,中小学里一般是在姓前冠以Mr,Mrs或Miss,称呼教师。⑥中国人见面就喜欢问“吃饭了吗(Have you had lunch)”或者“去哪里(Where are you going)”之类的话。这并非是问句,只是寒暄语而已。而英语国家见面打招呼是会说“hello”,“How are you”,“What good weather”之类。要让学生明白中国人与英语国家人士初交时谈话时禁忌的一些话题有:对方收入、年龄、和婚姻状况等。

另外,由于汉英文化的思维方式存在很大差异。汉语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讲究克己谦和;而英美国家的人则不同,他们很乐意接受对方的赞许。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会在交际中产生误会。如:

Foreigner: Your watch is so nice!

Chinese student: No, it’s just so-so.

Foreigner:…(at a loss)

由此可见,在语言交际中,学生懂得中西方文化差异对日常交际的重要性。如果学生不能准确地把握其差异,不仅会造成交际双方尴尬、无法正常交谈下去,而且会使双方产生成误解。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善于总结一些交际中的语言和方法,并且鼓励学生积极表达,进行外语交流。

结语

文化意识的培养是外语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对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关于高中生英语文化意识的培养,有很多方法,诸如:异同比较法、角色扮演法、文学赏析法、大众媒介法和情景渗透法等。当然,在文化意识的培养过程中,教师应当把好一些文化教学原则。在外语教学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既学习语言知识,又学习社会文化知识;即培养语言能力,又培养社会文化能力;既要注重国外文化意识的培养,也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让学生通过学习,达到一举多得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刚,孔宪遂。英语教学十六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2]鲁子问,王笃勤.新编英语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朱家科.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5

1、培养学生列提纲的能力

初高中议论文教学衔接的过程中,首先很有必要处理的一个问题是学生列提纲的能力。议论文的写作中,列提纲是首先需要完成的一个任务,清晰的列出提纲后会让学生的写作思路非常明确,写作的方向、内容也会更为具体。然而,学生在初中作文训练中很少会主动列提纲,教师也不会特定的训练学生的这方面技能。这使得很多高中生在刚刚入学时对于列提纲几乎一无所知,议论文写作时的障碍也表现的非常明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这种基本状况,要结合学生在初中作文训练中的一些不足来有针对性的进行弥补,尤其是要给学生讲授列提纲的一般方法与思路,让学生掌握列提纲的技巧,这是议论文教学中首先需要落实的一项基本内容,也是实现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的一个重要教学方面。

很多高中生作文的条理不清,写作思路不明,主要是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学生习作前没有作出合理的安排,哪些内容先说,哪些内容后说,习作者对此未能作充分的考虑;二是本身的思维能力薄弱,不善于组织安排习作的层次结构。对于这两种状况,有一个共同的解决方案,那就是加强对于学生列提纲的训练,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提纲的形式将说理内容层次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清晰起来;同时,教师还可以加强对于学生的思维层次的训练,教师可指点学生思维条理化的基本形式,或从浅到深,或从易到难,或从特殊到一般,或从现象到本质。只有在明确的提纲的指引下,学生的文本写作才会规范有序的展开,有了提纲后学生议论文写作的思路会更加清晰,对于如何找准论点、提供论据等学生也会有更好的把握。训练学生列提纲的能力是初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衔接中首先需要完善的一个问题,学生只有具备娴熟的列提纲的能力,议论文的写作质量才会有所保障。

2、让学生的逻辑更加清晰

初中时期学生已经一定程度接触过议论文,但是,学生对于议论文这种文体以及文本写作的方法与技巧并没有太多的了解与掌握。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议论文可以说是绝对的主流,这也是大部分学生在自己的习作中会选用的一种文体。在这样的背景下,就需要学生对于议论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方式以及写作技巧等有更为深入的掌握。在所有这些教学目标的实践中,有一个最为根本的因素,那就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的清晰性,这是写好议论文的关键。初中阶段的议论文写作教学中教师并不会对于这一点有过多的强调,大部分学生也还不具备这样的能力。但是,进入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后,训练学生逻辑的清晰性却是一个根本要求,这既是初高中作文教学的差异,也是二者间需要实现有效衔接的一个方面。

对于还没有经过系统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学生而言,他们在议论文写作时经常会产生一些典型问题。比如,以下是学生以《勤学》为题展开的习作的一个片段:“勤学就需勤问,因为只有问,才能发现问题,也才有可能把不懂的问题理解清楚。如果有了问题不敢于发问,或者不善于发问,那么,许多疑难问题就越积越多,最后象一团乱麻无法理清。这样显然对学习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我们要善于发问,敢于发问,努力把学习成绩搞上去。”这一段的分论点是“勤学必须勤问”,文章应在“勤问”这一点上做文章,但习作者却置“勤”而不顾,大谈“问”的重要性,这样,“勤”这个写作主题就被忽略,文章的逻辑也产生了明显问题。学生在习作中存在类似问题的范例还有很多。教师在抓到学生的这些问题时一定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要加强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这样才能够弥补学生在思维上的漏洞,让学生写出更为优质的议论文。

3、让学生掌握分析说理的方式

高中生议论文范文6

关键词: 生物课堂教学 问题意识 创造性思维

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前提。这早为历代教育家所重视。古学派创始人之一张载认为:“义理有疑,则除去旧见,以来新意。”只有怀疑,才能弊除陈旧,创造新意。著名学者陆九渊的观点更精妙,他说:“为学患无疑,疑者则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造意识。近代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又用十分生动的语言概括了问题意识与创造性思维的关系,他在一首诗里写道:“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所以,培养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关键。在教学中,除了鼓励学生有“疑前人所未疑,发古人所未发,明今人所未明”的勇气,还要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只有他们会质疑,能发现问题,才能启动创造性思维,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

1.创造良好的教学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有一定的问题意识,能否得以表露和发展,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青少年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教学活动应顺这一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露灵性,发展个性。为此,笔者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启发诱导学生积极思维,发表独立见解,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如,在学习“免疫”一节时,文字虽简单易懂,但枯燥无味,笔者讲述“人和高等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时,先引导学生看书,然后让学生发挥想象,再由学生提出问题。有的学生提出:摘除的公鸡会生蛋吗?摘除了卵巢的母鸡注射酮会产生吗?有的学生提出:催乳素的合成只在哺乳期吗?鸡往后刨、猪往前拱属于模仿还是本能呢?有的学生提出:大脖子病是甲状腺激素分泌不足造成的吗?还有的学生提出:泰国的人妖是小时候注射雌性激素造成的吗?为什么他们的寿命都很短呢?等等。这一个个令人惊喜的问题的提出,不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喷发吗?通过讨论、归纳得出结论无疑又给学生创设了创造思维的机会。如摘除了的公鸡是否会生蛋的问题,有的学生说能生蛋,有的学生说移植了卵巢就能生蛋了,有的学生说注射雌性激素就能生蛋,有的学生说从书上看到鸡蛋皮不是在卵巢内形成的……最后让一个学生来总结,问题就得到了较好的解决,学生也完成了一次创新活动。

2.精心设置问题情境,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到创造性思维提供科学的方法

思维能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只有通过思维,学生才能将知识转化成能力,而问题的提出,则是思维的开始。教学中要从教材的内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其创新思维。

问题的设置要遵循以下几点:

(1)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难度才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活动,使他们通过努力达到目的。如,在“呼吸作用”一节的学习中,提出:“怎样理解线粒体是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学生通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得出有氧呼吸的第二和第三阶段在线粒体内进行,在线粒体内将释放出大量能量的结论,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又如,在“无氧呼吸”一节的学习中,提出“为何无氧呼吸的产物有的是酒精,有的是乳酸”的问题,引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们经过几分钟的积极探索得出结论:在生化反应过程中,起催化的酶不同,产物就不同。

(2)应有主次、轻重之分,紧扣教学内容和中心环节,注意问题的内在联系及知识的前后衔接。如,在“三大类营养物质代谢”一节的学习中,先让学生认真阅读教材,然后提出“血液中的葡萄糖可以发生哪些变化”,“每1摩尔葡萄糖彻底氧化分解释放的能量是多少”,“肝脏、骨骼肌合成的糖元有何不同”,“肝脏在糖代谢中起何作用”,“血糖有哪几个来源,吸收的氨基酸有哪几种变化”,“什么是氨基转换作用,它有何意义”,“什么是脱氨基作用,其过程中物质有哪些变化”,“肝脏在蛋白质代谢中有何作用”,“细胞内的氨基酸有哪几个来源”,“为什么用富含糖类的饲料喂养猪等家畜也能使它长肥上膘”等问题,这些问题紧扣教学内容,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在回答这些问题时,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不仅抓住了知识的重点,突破了难点,注意了知识的衔接,还增加了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为创造性思维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由易到难,由简入繁,由小到大,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注意疏密有间,适应学生的思维规律和心理特点。如,在学习“消化和吸收”一节时,首先提出:“今天中午你们都摄食了哪些食物?”接着提出:“这些食物含有哪些营养物质?哪些能自接利用,哪些不能,为什么?怎样才能利用这些物质……”学生思考后回答正确,给予鼓励。这样就使知识由易到难,层层推进,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处,逐步向创造性思维迈进。

(4)要简洁明了,有针对性、目的性,不要含糊不清,不要使学生盲目应付,思维混乱。如,在学习“有丝分裂”一节时,先提出问题:“有丝分裂中各时期的特点是什么?如何理解细胞周期的含义?有丝分裂各时期染色体和DNA如何变化?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有何不同?总结出有丝分裂的特征和意义……”然后给学生展示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的动态课件。学生在观察课件的时候,针对性、目的性很强,集中思维寻找答案,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

(5)体现生活中的生物学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现实问题,最易激发学生思考、探索、分析的兴趣,要把握好时机,组织学生展开讨论和辩论,鼓励他们发表各自见解,做出自己的评价。如,在学习“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一节时,提出:“一位蛮不讲理的丈夫要他的妻子包生儿子,事实上办得到吗?生男生女是由母亲决定的吗?”在学习“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一节时,提出“一般的植物枝叶茂盛,为什么仙人掌的叶变成了刺呢?自然界中,你观察到猛兽、猛禽是如何捕获食物的?”在学习“动物激素调节”一节时,开始便提出:“1904年,法国著名昆虫学家法布尔做了一个有趣的实验。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于一所被丛林包围的黑屋里,他把一头雌天蛾扣在纱笼里,尽管风狂雨骤,当天晚上还是有40多头雄蛾穿过风雨赶来。第二天,法布尔在雌蛾周围撒满樟脑丸和汽油,但一点也不影响雄蛾寻找雌蛾,这神奇的招引魅力来自于什么?”这类问题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易使他们展开辩论,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想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要有探索性。通过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他们分析事物的内部联系,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拓宽思维,为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开辟新的天地。如,在学习“植物的矿质营养”一节时,提出:“硝酸氨溶液水解后是酸性的,为什么常施用这种氮肥后土壤溶液pH不会发生很明显的变化?硫酸氨溶液水解后是酸性的,为什么常施用这种氮肥后土壤会呈酸性?当外界溶液中某种矿质元素离子的浓度足够大时,为什么矿质元素离子吸收速率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不再升高了?增加农业生产实践上中耕松土、除草、保墒外,通气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探索性的思考后,理解了根对矿质元素吸收的方式是主动运输过程,且和根的呼吸作用关系密切,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推动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亲团.生物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文教资料,2006,(21).

[2]王瑜.生物教学中的问题教学初探[J].宁德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1).

上一篇螳螂捕蝉

下一篇语文质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