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1

关键词:低碳理念;现代化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

对城市景观进行设计不但能够有效提升城市的形象,还能够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城市景观质量的好坏,跟城市的景观设计有着密切的关联,为了而有效实现城市景观跟生态环境的和谐统一,在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公共空间景观的基本概述

城市公共空间一般是指城市内的建筑物之间以及公众能够到达的任意外部环境的空间形式总和,从过去的街道、集市以及码头到后来的社区、公园以及各种购物中心步行街等,城市中较为开放的空间都属于城市的公共空间的范畴。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以及大众的满意度都跟城市公共空间的整体水准以及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城市建设的决策者以及建设使用者都会对其进行高度的重视,通常对城市公共空间进行分类时,可以按照以下几点入手:(1)根据空间的尺度进行分类,可以将城市公共空间分为宏观、中观以及微观三个方面,在城市公共系统中不同的层面发挥的作用也不同。(2)根据在城市中的公共空间中的实际地位,则可以能够城市公共空间分为两个部分即主要公共空间以及次要公共空间。(3)城市公共空间还可以根据空间的自然特性以及文化特性进行分类,分为主要空间以及特色空间两类。

二、基于低碳理念的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要素

1.地形利用

(1)城市公共空间中复层种植跟其他的植物配置类型相比,复层种植结构的固碳以及释氧效果都要好很多,在城市绿地方面利用乔木以及灌木都能够有效使得二氧化碳的浓度得到改善,乔木跟灌木的面积比例越大,一旦绿量相同时,产生的固碳释氧效果也就变得更为明显。背景以乔木为主,中景则以灌木为主,而前景布置则一般使用花草,以便给人以视觉上的层次感,从而将植物的生态效益充分地发挥出来。植物属于营造自然环境的植物群落,可以增加植物的层次感来美化环境。把乔木当作背景,把灌木当作中景,把花草当作前景,形成一种有序的层次,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植物的生态效益,让人们能够更能享受美景。而复层种植模式不但能够对群落进行丰富,还能够对自然进行有效的模拟,常见的单一的植物群落的种植模式有草坪,该模式能够使得土地的面积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使得自然更加得自然,减少后期需要的养护和管理成本的投入,提高绿化率,增强绿化效果。(2)城市公共空间中立体绿化立体绿化能够充分地融合立面和平面,使得城市的绿化面积有所增大,实现放氧、吸收二氧化碳以及美化环境的功能。而立体绿化通常是指当空间有限时,能够提高绿化率的手段。目前,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运用低碳理念时,充分利用立体绿化不仅能够有效增加绿化的量,还能够对种植的形式有所丰富,并且十分的独特。而通常当作立体绿化植物的主要以攀援植物为主,即爬山虎,金银花和薜荔等,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立体绿化中也用到了地被以及草本类的植物。例如将攀援植物与墙壁进行有效的结合,体现出立体绿化的效果,便于绿色植物向墙上攀升,形成绿色的屏障。不但能够增加墙体的多样性,还具有独特的艺术感。(3)城市公共空间中地形的合理营造设计城市景观时,要本着尊重自然,尊重土地的原则,尽可能地使用原先的地形地貌,规划设计时要多方面进行考虑,跟城市绿地的功能进行有效地结合,尽可能不开挖不必要的土方,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不但能够有效节约资金,还能够有效促进人跟自然的和谐相处,跟低碳理念相符。在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将地形所具有的排水效果进行合理的利用,那些未能够渗到地面以下的雨水或者没有完全的蒸发掉的雨水都会变成地表径流,地表径流量跟径流的速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如果地面的坡度不够缓和,水土会流失,所以在设计城市景观时,要对地形的排水性进行充分地考虑。

2.水资源利用

(1)水资源的蓄集与合理利用①增加透水性铺装的比例及面积设计城市景观时,尽可能少地运用硬质铺装,确保雨水能够渗到地面之下,因而可以考虑使用透水砖以及各类嵌草砖等等,对园路两旁进行设计,可以考虑设计成小水沟,在水沟中覆盖一层金属网,并利用石头、陶瓷粒对金属网进行覆盖,不但能够保证地面具有足够好的透水性还能够确保路面足够的美观,对地下水进行有效地补充,使得水管道的排水压力得到缓解。②积极倡导使用下凹式的绿地形式在实际处理硬质地面以及绿地施工中,由于施工不够细致导致一些绿地都比硬质地面较高,这样不利于雨水的渗透。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后,务必要提倡更为细致的城市景观处理方式,积极采用下凹式的绿地形式,积极倡导硬质路面,减少水土流失,减少后期的养护费用的投入。(2)水资源的回收利用处理在设计城市公共景观设计时,对对污水进行处理最好的一个方法就是水资源的回收利用。现如今人口基数不断增长,城市中居民生产生活对于水的需求越来越高,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加,因而,要合理地回收利用水资源,提高雨水收集利用的同时,还能够有效循环的利用到水资源。而水资源中的中水即再生水,其主要是指对生产生活中的污水进行处理后能够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重复利用的非饮用型的水,城市景观中的用水以及生活用户都广泛地应用到了再生水,尽管废水循环利用能够有效节约水资源,但并不是到处都适用此水资源。3.植物配置在城市公共景观设计中植物不但具有观赏的作用,还能够有效地汇集碳,利用光合作用对二氧化碳进行吸收,减少太阳的辐射量,通过蒸腾的方式使得空气的湿度有所增加,减少城市的额热岛效应。此外,植物还能够有效减少缓解水土流失,对植物进行配置时,要对植物的形态特征以及习性充分地掌握,选择树木的种类要跟当地的气候、土壤以及水文条件进行合理选择,要对城市环境以及自然生态环境的差异性有所考虑,使得植物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固碳效益,而将根系深度不同的植物进行配置时,能够有效提高单位面积内植物的固碳量。

三、基于低碳理念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景观设计的基本原则

1.生态可持续原则

人类社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最为基本的一个条件就在于资源能够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以及能够保持着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人们要在可持续性条件中对自身的生活方式进行不断地调整,制定相应的排放标准。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向大自然索取资源时,要确保其在环境和资源的实际承载范围内,这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而建设城市公共景观时,则要对人类的生产生活跟地球的自然环境之间进行平衡。建设更为科学系统的生态景观,以便能够对资源进行保护,确保资源的再生,并充分体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主要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工作:(1)要对设备进行改进和循环再利用,寻找到能够寻找到替代的新能源,例如矿石能源在燃烧过程中会排放较多的温室气体,可以利用风能、太阳能以及地热能这些清洁能源进行能源替换,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可能地走低碳道路。(2)注重对资源的保护,资源保护方面。进行必要的生态保护性建设,加大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恢复,使其朝着良性方向发展,提升现在的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3)对资源进行再利用。实际建设城市过程中,不但要对景观进行合理的改造,还要能够更好地利用建筑废弃物,从而能够满足人们的实际生活需求,例如,在对工业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时,可以先对原先已有的历史文脉进行延续,从而能够更好地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再利用。

2.坚持以人为本

城市中设置公共空间主要是为了能够供人们休息娱乐,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在低碳理念下进行城市景观的设计时,要优先充分地考虑到周边的自然环境因素,明确周边自然环境因素的使用价值以及建筑物建设的目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营造更具现代化的低碳景观。现阶段,较多的城市公共广场在建设设计时,更多的是关注时尚,地面通常会使用面积较大的硬质铺装的方式,极大地减少了绿化的面积,而长此以往,对地面进行维护和修理的也需要投入较多的成本,并且有些街道会使用较多的景观灯具,一味地追求奢华的排场,使得能源的消耗大大地增加,而实际的使用价值却很低,而这些做法一般都跟公共空间的功能性相背离。

3.因地制宜原则

进行景观造景选材时,要注重对那些低碳材料的选择,与此同时还要积极采用并研发更多的可持续再生的新能源,以便能够更好地解决碳排放的问题,积极地倡导变废为宝的理念,从而有效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再生。选择植物种植时,要注重容易成活,并且易于维护的植物,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消耗。减少城市景观中的高成本建筑,走低成本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设计低碳景观初期,应对地域地貌的自然属性进行充分的尊重,对城市的空间的自然资源充分地利用,对原有特色景观以及建筑物在使用时,尽可能地减少或者避免对原来地形的破坏和对自然资源的损耗。

4.与自然、文化背景相协调原则

对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城市的文化背景,以便充分展现人们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审美观,因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时,要创造一个更为良好的景观效果,又要创造一种思想文化的意境。作为景观设计师须要充分考虑人们的兴趣、审美和文化内涵及民族特征,将文化背景注入到景观设计当中,并赋予景观以人为本等人文精神,从而使人们在观赏景观时产生亲切感、认同感和文化感等情感,以此得到精神的愉悦与放松。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设计城市公共空间的景观时,要能够合理地运用低碳理念,在节约了资源的同时,有效减少碳排放,使得城市的景观美感有所提升,促进城市景观跟生态系统之间的和谐发展,因此,加大对低碳理念下城市景观设计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作者:刘婷婷 单位:广东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 贵州财经大学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赵栗.基于绿色低碳理念的现代广场景观设计研究——以南京西安门广场为例[J].建筑•建材•装饰,2015(7):56-56.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建设研究1从功能上着手建设城市公共休闲空间

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主要是指由城市政府创建的供市民们使用和享受的非营利的开放的公共空间体,居民可以进行公共交往及休闲活动,是举行各种户外活动一种空间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一个城市空间的要求也有所改变,在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对空间的美誉度、民族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在空间设计上可以表现为点、线、面的运用,在开发设计中应尊重历史,延续文脉,注重公共空间的个性与特色。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还要充分考虑地域文化、民风民俗、自然环境等相协调的各种因素,运用设计手法、设计形式、色彩与材质的表达等综合手段来设计、建设城市公共空间,彰显其特色与个性。城市公共特色性空间设计的创造包括“特定的空间与城市中心空间体系的协调关系,公共空间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所限定的形态、公共空间中纪念物或标志物的主题定位、地铺材料、图案特征以及植物的地域性等”。[3]塑造公共空间的“人性化”“民族化”“个性化”,是社会活动的基础。我们在塑造城市公共空间环境时,应该首先满足人们的生理、心理、审美、行为及文化等的需求,达到舒适、安全、愉悦的目的。公共空间除了在功能分区中加入公园、广场、绿地、建筑小品、雕塑等一系列内容外,还要考虑道路设施的无障碍设计,为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提供便利的条件;提倡空间的开放性、公共性,打破“画地为牢”的设计方法,还空间于公众,满足人们的需求,在空间设计上可以根据人群来进行设计,如果是儿童需求较多的空间,在设计中可以考虑一些多元化的设计手法、丰富的色彩、变化的地铺、适宜的尺度、儿童游乐设施等便于儿童奔跑、游玩,使空间满足儿童活泼、好动的天性;老年人活动较多的城市公共空间在设计时,应考虑到地面的平整、休闲座席的设计满足老年人的需求、适当的健身设备等是空间满足老年人好静、好累的特点,便于老年人休息、交流情感、平衡情绪、沟通人际关系;对于残疾人就应该在设计中严格遵守无障碍设计的要求进行功能划分及空间的设计。

2从视觉上考虑建设城市公共空间

(1)景的视觉效果。建筑的视觉效果首先可以通过城市景观来体现,景观是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视觉中心,可以吸引人们的视线,空间主题往往也是由景而生,“凝神于景、心入于景”,心灵与空间融为一体,内心中永存城市公共休闲空间迷人绚烂的美景,在欣赏享受中得到启迪、珍惜,这就是城市公共空间景观所要达到的视觉效果。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绿化植物配置设计中,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植物的气候特性和造景功能,根据美学设计原理和人们对景观的观赏性的需求,来整体把握绿化配置效果,同时考虑绿化配置的动态变化和季候性,以体现城市公共休闲空间景观绿化的无穷之态,招摇不尽之春的效果,丰富空间层次,提高休闲空间的观赏价值。(2)色的视觉效果。色彩在视觉上的效果也是很重要的,色彩具有视觉美、艺术美、灵感美、个性美。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绿色是最多的,也是最常见的,这正好迎合了市民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在绿化设计中首先采取保护历史景观和绿化的措施,针对广场、道路要加强绿化建设,绿化设计体现民族文化、民族特色,要具有观赏性和艺术性,起到美化环境美化空间的作用,供市民游览观赏。另外合理的绿化设计还可以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防风降尘,衰减噪音的作用,从而为公众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生态休闲环境。另外,我们可以合理运用色彩的冷暖规律:一般而言,在温暖的地区,宜采用淡雅的冷色调,这样可以给人以凉爽舒适的感觉;而对于寒冷的地区,则宜采用暖色调,或在中性色系中加入暖色,增强空间的温和感。园林、广场的色调应使人感觉幽雅明快,公园、景区建筑的色调应令人感受到宁静安逸,使建筑物与城市公共空间素雅呼应、浓淡相宜,给人营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3)水景的视觉效果。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水景也是必不可少的,往往也会成为视觉中心的一员,尤其是儿童,更喜欢水中嬉戏,清凉的水体一般会使人视觉清明,明净的水可以让人心情爽快,净化人心,精神振奋。“水为万物之源,有水才会有生命”,[3]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说法,在城市公共环境的休闲空间设计中,水体的设计应该结合地理地貌、自然气候、水源条件来设计,考虑尺度适宜,大小适中,可以是水系、水池、喷泉、瀑布等形式,结合“借景”“对景”手法,结合人的亲水程度,考虑水体的高度、深度、形态等。在声环境上考虑水体的有声和无声设计,或是根据水的形态,也就是动静之分进行设计,静态的水给人以平和、安静;动态的水令人兴奋、激动;瀑布气势磅礴,令人遐想;涓涓细水,令人欢快活跃;喷泉变化多端,给人以动感美。根据气候特点,南方干热地区,四季温度偏高,水面结冰时间较少,应尽可能为公众提供亲水环境;北方地区寒冷时段较长,在设计时,一方面考虑到不结冰时的水景,另一方面考虑到结冰时冰冻水景观或是枯水景观。让水景给人一种丰富变幻的效果,形成视觉享受,陶冶情操,营造休闲气氛。(4)道路场地的视觉效果。道路是空间连接的纽带,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中起到非常重要的连接作用。合理的道路设计直接关系到空间的便捷性。一般来讲,道路可分为线型式、组合式、围合式三种。线型式道路又有直线式、曲线式、组合式三种形式,一般儿童喜欢曲线式道路,自由活泼,随意;直线式道路在视觉上具有规矩、严谨、便捷的特点,而在空间设计中最常用的便是组合式道路。组合式道路最常用,空间上灵活多变。围合式道路不仅可以连接空间还具有围合空间的作用。不论是哪种道路形式,都忌讳断头路、回头路,除非有一个明显的终点景观或建筑。道路设计宜曲直相济,结合多变的地面铺装,与环境融为一体,从而使休闲空间,生动活泼,充满趣味性,诗情画意,做到休闲意境。

3结语

目前人们对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要求趋于多元化,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休闲空间的文化内涵,因此构建满足现代人们需求的具有时代意义的城市公共休闲空间刻不容缓。公共性是公共环境艺术最根本的特征。公共艺术的载体是城市,它从一开始就与城市结缘,是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要素,它与城市是分不开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城市公共空间的要求也随之越来越高。当今越来越多人更加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凸现其美学行为和美育功能,构建“以人为本”的公共空间环境。参考文献:

[1] 纪晓岚.论城市本质[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3

Abstract: With the constant change and increase of the people's demand for the use of public space, the public evaluation way has also changed. The application of AHP in the public spac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can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weight of evaluation factors and also can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the evaluation to circulate more public expectation in the future design of public space planning. It lets monitoring for the existing project and makes it to follow up, at the same time, more important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future planning.

关键词: 城市公共空间;综合评价;AHP层次分析法

Key words: urban public space;comprehensive evaluation;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6)04-0053-03

0 引言

从1950年代起,规划设计的评估在西方发达国家中就已经开始发展起来。在国内,这块内容的相关研究也有,可是在规划实际运作中却是一个常常被缺失的环节。在规划设计中加入方案的综合评价能构筑更为良性循环的规划体系。笔者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在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中,旨在找出对公共空间使用的影响因素,并且对其作出权重分析,作为将来的空间改造及设计的理论依据。

1 公共空间综合评价需明确评价因素的轻重关系

对于公共空间而言,其最直接的使用者是民众,可是一个公共空间从建设到使用,牵涉的人群很广,主要包括以下几类:政府机构、赞助商、组织者、技术参与者、运行者、媒体以及建成后管理方等等。由于人群的多样化,这也导致了不同人眼中的差异性,每个人在尺度、角度、方位、方式等都形成了不同的评价标准。公共空间对于设计方而言,是一个规划设计,需要以宏观的角度去看待它,需要顾及它与政治,与经济,与文化,与周边环境等等的关系协调。而对于市民而言,公共空间是一个供给大家休憩娱乐,生活交往的场所,我并不在意它在大环境背景下的样子,我更注重的是我与它之间产生的关系,它的座椅是否够用?它的环境是否宜人?这是一个微观的角度。设计师看一个规划设计是抽象的,是缩小了几十倍几百倍甚至更小,而人们使用一个公共空间是真实的,是一比一的比例。相比而言,对于设计方,他们对公共空间观察的角度是受限制的,相对短暂的,而使用者对公共空间的体验感受是全方位的,也是更长久的。一个是超脱在外,一个是置身其中,这导致了使用者和设计方的认知产生偏差。

公共空间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使用上,历史风貌、布局灵活、景观丰富等等带给它的是美丽的外表和有意义的内在,而人的使用带给公共空间的却是生命,是活力。在公共空间规划中对人们使用性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对文化对景观的忽视,只是需要在设计中有所侧重,比如说对于一些具有特殊意义的公共空间,如纪念性公共空间,它们的历史文脉保留就显得更为重要了。

笔者认为:每个类型甚至每一个独立的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价值所在,所体现的作用都不一样,构成要素也有差别。可以说影响到公共空间设计的动力机制有许多,每一个都很重要,可是在规划中不可能对每一个因素都考虑周全,如果可以找出相对重要的几个因素并在规划中增加关注,公共空间也会找到更适合自身的功能。那么规划者需要在综合评价中明确公共空间影响因素的主次关系。

2 将AHP层次分析法运用到公共空间公众评价

在规划设计中,目前主要的评价方法为建成环境评价(BEE),其包括设计前期评价以及使用后评价(POE)。建成环境评价研究的是建成环境与主体需要间的关系,使用后评价属于建成环境评价理论范畴,主要作用为对已有规划设计的检验与跟进,为将来的设计提供了依据和基础。对于一个公共空间而言,使用后评价的主要意义在于对未来别的公共空间的建设做一个借鉴。历史可以明鉴,假如将以往的公共空间发展为历史的话,那现在的规划就应该以史为戒,在新的设计中不犯类似的错误或者少犯错误,同时掌握曾经的规律和特点,在其复杂、多样、必然和偶然中摸索一些公共空间设计的规律。层次分析法(AHP)是萨蒂教授提出的一种分析方法,将复杂难以量化的影响因素简化为有序的层次结构,利用较少的定量信息使决策的思维过程数据化,尤其适用于对决策结果难以直接准确计算的场合。

以下是将AHP运用到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综合评价的具体步骤方法。

2.1 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根据影响公共空间使用的因素得出以下22个指标:生态环境的保护、绿地植被的多样性……将这22个指标归纳成4类指标分别为: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这些指标在每个公共空间的使用上都有影响,但是各有偏重。将公共空间综合评价体系作为目标层,是问题的设定目标。将公共空间规划设计的评价因素作为标准层,作为目标实现过程中需要考虑的标准,得出以下结构模型。

2.2 建立两两比较矩阵并计算权衡向量

首先对一级评价因素B1,B2,B3,B4进行权重分析,再依次对各二级评价因素C1,C2,C3,C4,C5; C6,C7……C16; C17,C18,C19,C20; C21,C22分别进行权重分析。这样的权重分析主要是通过计算得出评价因素的相对重要性,判断的方法是利用等级排序对各因素的重要度进行计算,首先按表1评定各要素对比后的相对重要性程度aij。

按照表1的取值后,得到以下5个矩阵:A、B1、B2、B3、B4

2.3 计算矩阵一致性

由于人对公共空间的认识是多变的,而公共空间本身的影响因素又具有复杂性,为了避免出现“甲比乙重要,乙比丙重要,而丙却又比甲重要”的这种违反常识的判断。这样的经不起推敲的矩阵会影响到整个评价的结果。所以为了检验调研的可靠程度,做出这样的一致性检验,要求矩阵能够符合大体上的一致性。

当C.R.

3 案例分析――云南省红河县观塘广场综合评估

红河县是云南省著名的侨乡,观塘广场位于其老城区。面积不大的广场作为红河老城区重要的公共活动中心,拥有多种文化因素的交融,是历史上马帮的过经之路,有许多中西元素融合的特色民居建筑。除此之外,观塘广场南侧的观塘是红河县为数不多的水塘之一,有着重要的水文化地位。

3.1 根据公共空间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模型选取评估指标

根据观塘广场的实际情况分析后,选取了:B1自然生态环境优美和谐、B2人工建设环境舒适宜人、B3丰富的文化及设施、B4管理维护经济便捷等四个方面的22个指标体系。

3.2 对评估指标进行量化

红河县观塘广场的综合评价结合了5位当地规划局专家及30位当地市民的打分,然后将每一项评价指标分值取平均值,再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最后进行一致性检验。

3.3 评估的结果计算

通过评估的指标得分计算得出评估总得分平均值为E=77.13。可知红河县观塘广场在综合评价中得分属于中上水平,在专家及市民的心中较为理想,在未来的改建修缮中可进行适当改进便可。从总体分值可看出: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及管理维护因素上较好,在人工建设环境因素及文化设施因素上相对较弱。

从权重向量值可分析出:在公共空间的使用中,人工建设环境的舒适宜人最为重要,其次是文化设施的丰富性,自然环境及维护管理因素。

3.4 对未来公共空间的改建与规划进行策略探讨

通过指标得分及权重向量值的对比可以得出:①自然生态方面:观塘广场在自然生态方面是良好宜人的,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继续维护保持,在植物种类上可以适量增加。②人工建设环境方面:观塘广场在人工建设环境上略有不足,但是在权重值上可以看出人们对这个指标是很重视的,尤其是基础设施布置及环境卫生等方面,只有良好的人工建设环境才能为使用者提供一个满足需求的公共空间。所以观塘广场在未来的改建上可以加强这方面的建设,如椅凳的增加,路灯的合理布置,垃圾桶的摆放等等。③文化及设施方面:观塘虽作为红河县的文化地段,但是其指标评分却并不高,这说明观塘广场在建设的时候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规划设计,在未来的改建及规划中需要重视文化设施的布置,如将马帮文化元素、侨乡文化元素、水文化元素等等加入到规划设计中。④管理维护方面:观塘广场在其维护管理上属于便捷经济,在未来改建规划中可以继续维持这个优点。

4 小结

将AHP应用在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的优点在于:公共空间的使用评价因素众多,每一个因素在设计中都应该给予考虑。AHP不仅可以对评价因素与评价目标进行分析,也直观的反映了各评价因素之间的关联。通过权衡评价因素,找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这也提高了评价效率。另一方面,每一个公共空间都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不同的背景环境,其发展的动力机制也不一样,也就是说每个公共空间的评价因素并不一样,且同样的评价因素在不同的公共空间中的重要性也有差别,就好比对于一个生态公园而言,其自然环境将成为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而对于一个纪念性广场而言,其历史文化的保留是相对重要的评价因素。因此对公共空间影响因素进行权重评价是对未来的规划设计以及现有项目的跟进起到了积极作用的。但想要让公共空间的综合评价更有效,不仅仅要收集大量的市民意愿,还需要规划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民众来自各行各业,来自不同的地方,有着不一样的喜好和观念,他们共同的属性就是对公共空间都有关注和需求。要把这样的人群思想聚齐起来本身就是件极其不易的事情,更何况后期大量的运算与分析。所以只有民众的集体努力加上评价体系的完善,才能让公共空间规划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祝媛媛.基于层次分析法的新型城镇化规划影响因素研究――以山东省为例[D].安徽:合肥工业大学硕士论文,2014.

[2]邱俊华.层次分析法在环境规划中的应用[J].江西化工2008,02(030).

[3]陈新洋.昆明城市公共空间主观评价探究[D].云南:昆明理工大学硕士论文,2006.

[4]张必芳.层次分析法在旧城区公共空间绿地改造设计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四川农业大学硕士论文,2012.

[5]霍B.城市公共空间使用后评价因素分析与方法的初探[D].江南大学硕士论文,2008.

[6]丁金霞.城市公共空间法制管理研究――以公共参与制度为视角[D].江苏:扬州大学硕士论文,2014.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节点;设计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大量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空间资源越来越紧张,交通问题越来越严重,城市空间开始向集约化和立体化发展,城市交通逐渐向以轨道交通为主体的综合化交通体系发展。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作为融合了交通、商业、商务、娱乐休闲等多种功能的城市公共建筑,成为了城市生活的重心和焦点。在此背景下,对多功能多空间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进行解构,并对其中的节点空间设计进行研究,不论是对它自身发展,还是人们更舒适的利用都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相关概念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是以轨道交通枢纽为载体的建筑综合体的有机复合整体。在《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建筑综合体是“多个功能不同的空间组合而成的建筑”。轨道交通枢纽内部包含了多种交通方式和不同功能的建筑,因此在轨道交通的枢纽节点上,往往发生着最密集的人员流动,这些流动的人群随之又产生了庞大而复杂的各种需求,这时,轨道交通枢纽区域就会积聚大量的城市功能,其中突出的是交通、商业、服务、甚至文化娱乐等功能,而且这些功能空间并非独立的个体,而是相互关联的有机组合。从这个意义上说,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将城市活动当中的若干功能空间按照一定序列有机地整合到了一个或者一组建筑当中去[1]。

节点作为城市设计研究的词汇,最早是由美国学者凯文·林奇(Kelvin Lynch)提出的,在其著作《城市意象》一书中有这样的定义:“节点是观察者可以进入的战略性焦点,典型的如道路连接点或某些特征集中点。”他同时也概括了路径、边沿、区域、标志四个概念与节点共同形成了城市意象五要素[2]。

对于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来说,节点的设立是形成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环境吸引力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区域之核,它是各类公共设施和人群聚集处,同时也是综合体空间认知意象中的要点。节点处往往会发生更多的活动,有更多的可意象特征,人们借助于这种节点空间可以满足心理上一种归属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并且在头脑中对周围空间环境形成深刻的感受和记忆。

二、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节点空间的表现形式与功能特性

节点空间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它有许多种表现形式且不同类型建筑的节点空间表现形式也会有所不同。本文探讨的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节点空间主要有三种表现形式,它们分别是:出入口、路径交叉点,中庭。

1、出入口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出入口是一种特殊的节点,是端点。因其具有“进入”这样的战略意义,使之成为整个空间体系的起始点。入口的形态既可以是独立式的,也可以是由地面建筑内部进入的出入口;可以是水平出入的,也可以是下沉式的出入口等等。

虽然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入口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入口空间一般都具有以下两个功能特性:一是过渡性。入口的空间形态具有过渡性,是存在于城市与建筑之间的中介空间。在交通上,建筑入口发挥着集结、疏散、流向转向、过渡等功能;在空间属性上,它既是城市外部空间的内向渗透,又是建筑内部空间的向外延伸;在功能使用上,它既是综合体功能的延续,又能与城市公共交通相连。二是象征性。入口空间往往是建筑的象征,成为外界认知该建筑空间的第一站,承担着“起点之美”的责任。它需引起人们的视觉注意,引导人群进入其内部空间中。

2、路径交叉节点

林奇认为:“节点就是一些要点,它们首先是连接点,交通线路中的休息站,道路的交叉或汇聚点,从一种结构向另一种结构的转换处,也可能是简单的聚焦点,由于是某些功能或物质特征的浓缩……”。[2]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路径交叉节点是认知空间序列的变奏点,是人移动方式的改变。

人们受节点的视觉刺激,从行走的状态转变为驻足观赏或停留休息状态,因而节点具有聚集作用。交叉节点空间通常位于综合体空间的交叉、转折、收放处,又具有承上启下的转接作用。

3、中庭

林奇认为:“某些集中点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和缩影,其影响由此向外辐射,它们因此成为区域的象征,被称为核心”。[2]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中庭是最重要的核心空间形式,是综合体序列空间体系的中心和,也是人流聚集、交通转换、活动多样的场所。

中庭主要有以下特性:一是多元信息性。中庭汇聚了生态景观、商业购物、工艺装饰、文化氛围等众多信息元素,引导大众参与。二是主题集中性。中庭提供感受周围商业环境的视觉场所,提供可记忆的空间坐标和方位感的依据。三是交通枢纽性。中庭构成了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整体空间的交通枢纽,不仅提供交通组织的场所,如自动扶梯、电梯、等,便捷而有效,还同时提供“步移景异”的效果。四是贴近自然性。通过中庭可以引入自然采光、绿化、水景等,唤起人们对面城市生活的回归与自然的认同。

三、设计要点

1、出入口

1.1 引入象征性符号。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出入口节点应引入象征性符号,如造型独特的门、活跃城市气氛的水体、充满地域特色的雕塑、隐含文化气息的牌坊等,用这些符号与入口节点处不同职能的空间进行多维向整合,为人们从城市空间进入到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内这一过程提供了优美的前奏。

1.2 创造城市中介空间。入口节点的存在决定了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与城市空间隔而不断的关系,使彼此之间互相渗透。通过虚化入口形象、与主体建筑的架空部分结合等方法创造城市中介空间,使原本生硬的过渡变得具有丰富的层次感和渐进感。

1.3 利用下沉广场过渡。把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入口节点空间设计成下沉广场形式不仅迎合了其过渡功能特性,还能有效调节人们进入综合体的心理感受。在下沉广场的处理中,为使人们得到完整的空间感受,应把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口部高度、位置以及广场的深度和宽度放在一起考虑,同时保证下沉广场与周边建筑的尺度关系在一定比例范围内,经过人们使用后的评价来看,一般围合下沉广场的建筑界面高度与广场的宽度比在1/2到1/4之间时,人们往往感觉空间最为亲切舒适,并且视线良好。另外在节点设计中,配合下沉广场的入口空间环境及各要素应尽量使用亲近人体的尺度,同时选择符合城市空间特点和满足人体舒适度的造型、色彩及材质等[3]。

2、路径交叉节点

2.1运用“主题单元”强化节点。主题单元通常是指在一组有特征的同类事物中被反映和认识的典型特色。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同类节点并存于环境中,需要一个主题统领全局,或是水系列、石系列、树系列等自然元素,或是叙事的雕塑系列。同时通过对元素形态分析,又能创造出干变万化的空间氛围。如水的应用,有供静思的枯水,供游戏的浅水,供欣赏的瀑布,在整体环境塑造中,取得“大同小异”的艺术美感。各节点空间的个性特征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主题的统一又强化了人对整体环境的认知。

2.2设立方向诱导标识。路径交叉节点在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中是对人们具有强制性作用的连接点或交通的站点,人们到了这些地方必须做出选择。因此,人们到这里会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会比平时更清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通过设立方向诱导标识能让人们更清楚的定位和做出方向选择,从而更方便的到达自己的目的地。

3、中庭

3.1尺度、比例适宜,具备整体感。中庭开放空间的尺度会影响到人们对空间的感受,中庭的尺度应该根据比例需要和具体条件来确定。

3.2正确处理空间的围、透关系,使空间具有良好的景观和观景视野。中庭的顶面通常是自然光线和外部意象的重要采集点,处理好顶棚的通透和界面的围合,自然赋予了中庭强节点的作用。

3.3流通空间有明确的导向性,滞留空间要有较好的凝聚性和围合感。中庭空间也应考虑功能分区,动静分区的处理。空间划分应利于丰富空间的层次和变化,把握好共性空间中个性空间的设计[4]。

四、结语

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的节点空间设计研究对完善使用功能、强化空间可认知性、丰富建筑与城市外部空间等方面都有积极作用。当今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建设应当对节点空间设计予以关注,重点设计好出入口、路径交叉节点、中庭等重要节点,使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空间与城市外部空间更融洽地结合在一起。

参考文献:

[1]李澍田.城市轨道交通枢纽综合体研究.硕士论文.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007

[2](美)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3]高静瑶. 城市综合体地下空间入口节点的城市化设计[J].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3(4)

[4]邓丽.地下商业空间可识别性设计研究.硕士论文.重庆大学,2007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5

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位于吉林省省会长春市,始建于2000年6月,2004年经国家教育部首批确认为独立学院,是一所民办普通高等学校。为城市建设和城市发展领域培养城市规划、城市建筑、城市管理各行业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2008年经吉林省学位委员会首批批准获得学位授予权。校园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规划别致,设施一流,拥有完善的教学设施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

学院现设有建筑系、土木工程系、艺术设计系等10个教学系(部),38个本科专业,分布于工、管、文、艺四大学科门类,全日制在校生万余人。学制四年,国家计划内统一招生,由吉林建筑大学城建学院颁发毕业证书和学士学位证书。学院设有国家奖助学金,学院奖学金和科技创新奖学金。学院现有省级重点立项建设二级学科1个,省级品牌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十二五”特色专业2个,教研项目6项,省级教研项目62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精品课7门、省级优秀课程29门,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单位1个,省级教学名师3名,省优秀教学团队5个,省级优秀教材三等奖3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获省教育厅学生工作创新奖,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连续四年被评为省级优秀组织单位,在全国第二、三届大学生艺术展演和庆祝建国六十周年“祖国万岁”歌咏活动中获国家教育部优秀组织奖。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英语、电子设计大赛和“挑战杯”等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均获多项大奖。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坚定“质量一流、管理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的办学目标,贯彻“注重基础、重视应用、强化实践、特色育人”的教学改革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质量立校、人才强校、特色兴校的办学理念,学院科学的管理模式和具有自身办学特色的培养模式得到了广大学生和家长以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

艺术设计系简介

艺术设计系始建于2003年,是学院首批创建的教学系(部)。经过十余年的建设和发展,艺术设计系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条件不断改善,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艺术设计系现设有环境设计等五个专业教研室,视觉传达等五个设计工作室,并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综合素质较高的专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了同济大学、鲁迅美术学院、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专家担任专业教学及教学管理工作,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和风景园林五个本科专业。

艺术设计系注重青年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的培养与提高,积极鼓励专业教师参与教学改革与教育科研工作,在教科研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现有省级优秀课程三门,完成省级科研课题三项,发表省级以上论文五十余篇,公开出版《艺术设计优秀作品集》四部。公开出版高等院校教材六部,其中四部为全国“十二五”精品课程规划教材。在教学中始终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加强动手能力、创新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培养,艺术设计系学生与教师在国家、省举办的艺术展览和比赛中获得艺术创作奖三十余项,省级艺术创作奖一百余项,优秀组织奖八项。其中2013届中国手绘设计大赛中荣获组织奖和佳作奖;2013年第四届中国高校美术作品学年展,有25名同学分别获得二、三等奖和入选奖项,7名教师荣获中国高校名师奖,我院被授予团体一等奖。2014年第八届“创意中国”设计大赛9位同学获一、二等奖。2015年“吉林省第四届大学生艺术展”9位同学荣获一等奖,28人荣获二、三等奖。艺术设计系已经成为培养未来艺术设计师的摇篮。

艺术类专业介绍

1、环境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环境艺术设计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居住空间设计、城市环境景观与社区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工作的高素质环境艺术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人体工程学、建筑装饰理论、居住空间设计、办公空间设计、商业空间设计、建筑装饰设计、空间陈设设计、景观设计基础、景观设施设计、广场景观设计、居住区景观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城市环境景观设计、园林设计、项目策划与经营管理、教学等工作。

2. 视觉传达设计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传统平面媒体、现代数字媒体、网络视觉设计、交互设计、出版印刷、品牌与广告设计基础理论及设计项目管理等知识,受到视觉艺术创意思维和艺术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企事业传播机构、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平面设计史、视觉传达概论、包装设计、书籍整体设计、图形设计、字体设计、CI 设计、商业摄影、网页设计、交互信息设计、视觉识别与应用、品牌设计与媒介应用、广告策划与应用、展示设计与应用、图像处理软件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从事现代传媒、广告设计、平面设计、新闻、出版、商业、教育等工作。

3. 公共艺术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公共空间设计及视觉展示设计的理论和知识,受到艺术设计创造思维和艺术表现技能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施工的能力,能从事公共空间设计、展示设计、城市环境设计、研究、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公共艺术概论、空间形态与视觉传达、装饰基础、材料与工艺、展示设计、陈设设计、室内软装饰设计、动态展示、公共设施设计、环境雕塑造型、壁画与浮雕、数码影像图形处理、视觉形象识别、公共空间设计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市政、规划、建筑部门及各类会展中心与博物馆及展览馆等专业设计机构从事创作、设计、策展、教学及艺术项目管理等工作。

4.动画专业

学制:四年 授予学位:艺术学学士

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掌握动画设计基础理论和知识,受到造型基础和手绘表达等训练,具备创新精神和独立完成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能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各级各类学校动画教学工作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

动画概论、导演分镜头研究、动画运动规律、动画造型设计、Flash动画设计、二维动画软件、三维动画软件3DMAX、三维动画软件MYAY、三维动画软件扩展、动画项目设计与项目创作、动画短片策划实践、动画短片创作实践以及动画周边推广实践等。

就业方向:

学生毕业后可在影视与动画制作团体、动画应用机构、动画传播企事业单位从事动画策划、动画创作、动画推广、动画应用,以及在学校从事动画教学工作。

考试报名

(一)招生计划和学费标准 2016年艺术类招生专业设有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四个专业,学制四年,共拟在全国计划招收本科生500名,学费标准为:环境设计、视觉传达设计、公共艺术、动画专业18000元/学年,实行文、理兼招(招生计划以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公布为准,各专业学费以吉林省物价部门审批为准)。

(二)报考条件 符合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和各招生省份的普通高校招生考试考生报名条件者均可报考。

(三)报名 报名时间和地点:我院承认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成绩,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按照各省、市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艺术类专业考试文件要求进行报名。

(四)考试

1.专业考试 凡参加各省美术类专业统考的考生,均按照本省招生主管部门的有关文件要求进行专业考试。

2.文化考试 考生凭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参加全国普通高校艺术类专业考生的文化课考试。

(五)录取

1.专业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美术类专业统考本科合格分数线。

2.文化分数线确定办法执行生源所在地省级招生部门确定的艺术类专业本科文化课录取控制分数线。

3.录取办法

在思想政治品德考核和体检合格、文化课成绩达到所在省的艺术类专业本科录取控制分数线、取得各省2016年美术类专业统考合格证的考生,按照考生所在省招生部门录取时投档的文化课成绩的60%与专业课成绩的100%合成综合成绩,按综合成绩从高到低,以专业志愿顺序依次录取。如综合成绩相同,有等级要求则等级高者优先录取,等级相同或无等级要求,专业课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专业课成绩再相同,素描成绩高者优先录取,若素描成绩再相同或无专业课单科成绩,则比较文化课单科成绩:文科依次语、外、综、数;理科依次:数、外、综、语。(有关省招生部门有明确录取规定,则按该省录取规则执行)。

(六)联系方式 地址: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兰家镇甲6路 电话:0431 –81865504 81865508 81865509

传真:0431 –81865507

艺术设计系网址:http://yssj.jlucc.edu.cn

城市公共空间设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层建筑;设计理念;空间利用;优化设计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city of the lack of land resources, the development of the urbanization, high-rise building a city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heavy. Combining with the "people-oriented" building the nature and the human nature in the design idea, from building entrance, streamlin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outer space, this paper probes into the bottom of the high-rise building public space and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method, used for practice, eliminate high-rise building itself brings distance sense of the person.

Keywords: high building; Design concept; Space use; Optimization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近年来,随着城市土地资源的紧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高层建筑已在逐步朝规模化、积聚化、大型化的方向发展,高层建筑已经成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的框架中,高层建筑的底部是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临界点,它既属于建筑空间,同时又属于城市空间环境的一部分,所处的其位置至关重要。

建筑的首要条件是顺应满足人的需求,应“以人为本”。所以,摒弃不符合人们需求的部分,创造舒适的空间环境,在高层建筑的底部公共空间设计上,尽量做好建筑尺度的转变、建筑内部封闭空间和城市开放空间的过渡和连续,对高层建筑底部空间进行优化设计。

一、建筑应“以人为本”

基于“以人为本”的建筑设计原则,一座建筑尤其是高层建筑,必须充分考虑到作为人的物质需求( 基本生活需要) 和精神需求( 安全、认知、愉悦、归属感等) ,底部的公共空间从各方面营造宜人的尺度,满足人们需要的环境空间,比如建筑形态、材质、比例和色彩。在城市里,大体量和高密度的建筑或建筑群势必会对人的心理需求造成压迫感、冷漠感和距离感,所以如何找到设计的平衡点是关键所在,尽量减少建筑本身高大体量带给人的负面效应,比如开放底部空间,使其更亲和、开放和人性化,从而弱化与城市空间的连接,实现有机结合。本文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研究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人性化设计。

二、高层建筑的底部空间尺度的营造

交通的组织与优化

底部公共空间是高层建筑和城市交通连接的汇聚点,它是建筑内外交通的连接点,担负着大量的人流聚散以及物流与车流,从“人本主义”出发,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应合理安排人行、车行路线以及停车场。

(1) 机动车与非机动车的妥善停靠

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的设计中,有很多缺乏对停车场的重视,存在车辆乱停乱泊的现象,影响了人们生活,不符合人性化设计原则。

建筑师在设计时应妥善安排停车场的布局,既要满足不同停车的需求,方便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的衔接,又不影响人流活动以及视觉效果; 停车位置应与出入口合理协调,避免出现人车混杂造成交通阻塞的现象。具体设计中,比如避开公共活动区域,合理安排与车行立交路线的关系,如有必要设计地下停车,方便车流和人流相连接,实现人性化的停车设计。

(2) 合理组织各流线

为保证人们的交通行为有序进行,底部公共空间应实行人、车分流,即人行与车行相互独立、互不干扰,楼前广场设计各成体系的行车区域和行人活动区域,面积大小由车辆和行人的数量多少来决定。

目前许多高层建筑周边流线繁杂,车流人流密集,仅靠独立的建筑场地,已经不能实现完全的合理组织各流线,需要综合考虑,结合城市交通的总体规划、建筑自身的特征以及出入口的设置等多方面因素,利用立体分流,将不同的交通流利用不同的高程来分流,真正做到人车“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建筑入口空间―――过渡空间

建筑入口空间是既联系内外,本身又具有空间的场所,是高层建筑和城市空间的过渡空间,也是人们交往的重要场所,它包括雨篷、门廊、前厅、台阶、坡道以及景观绿化等,它的服务对象是人,既要满足功能需求又要满足人的情感需求。

建筑入口空间是过渡空间,所谓人性化设计,即成功完成人们不同行为类型、不同心理模式的过渡,按照人们的行为过程,完成动态空间到静态空间的转换、公共空间到私密空间的过渡。在平面布置形式上,高层建筑的建筑入口空间,大体可分为平面式入口、凹入式入口、凸出式入口三种模式。不同形式的入口会给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比如平面式和水平式入口使人感觉亲切自然,不会有心理上的突兀感; 凸出式入口多突出视觉效果,内外空间相互融合渗透,富情趣感; 而上升式入口利用抬高空间给人带来心理上的优越感; 下沉式入口则强调安全、稳定、围合的空间感受。

不同入口空间形式带来不同的功能和心理感受,所以在建筑入口空间层次的处理中,应综合考虑平面布置形式与竖向布置形式,切实从人的行为心理出发,做到人性化设计。

建筑元素的人性化

色彩、质地影响人的心理、情感感受,在建筑空间里,不同的色彩、质地给人带来不同的空间感知的心理和情感,在底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结合人的需求,营造舒适宜人的空间环境。

色彩和质地是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重要的造型要素,它不仅能够完善空间的形体,也展示了视觉形象的调节和再创造,使外部形式富有力感。而对于空间的界面来说,使用合适的色彩和质地,能够改善不完善的空间比例; 同样不恰当的颜色和质地也会带来不适感,甚至破坏空间的舒适感。所以,设计师要懂得颜色视觉的心理和生理感受,合理的运用色彩和质地,切实做到人性化的设计。

外部空间的利用

高层建筑往往给人带来或多或少的冷漠感和疏远感,为减弱这一负面影响,通常会在底部设计一些富于生趣的小广场,它聚集人流,为人们提供休息、聚会、交往、娱乐的场所,也是城市中的一个聚集的节点。

不同的广场形式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下沉式广场标高较街面低,给人以环抱的感觉,营造轻松,休闲的气氛; 高台式广场标高较街面高,在高台上不受周边交通干扰,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富于变化和情趣,对城市、建筑以及对人的心理感受都有积极的影响; 如何设计广场形式,是满足人们的行为心理的体现。

3 结语

在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的设计中,应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每个细节的设计从这个原则出发,充分体现对人的关怀,消除高层建筑大体量带给人们的冷漠感和距离感,使人、自然、社会之间达成一种和谐。

参考文献:

[1] 朱伯钦. 城市设计[M].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8.

[2] 刘先觉. 现代建筑理论[M]. 北京: 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 程 权. 宜人、舒适、便捷、高效―――多伦多高层建筑底部公共空间研究[J]. 建筑学报,1999( 9) :37-38.

[4] 克莱尔・库柏・马库斯. 人性的场所[M]. 余孔坚,译.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