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1
【关键词】 原因 听说 积累 记诵 说普通话
中学语文学习习惯,简言之,就是在中学阶段,在老师的指导下,有序地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训练的方式,它是养成学生技能技巧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听说的习惯;积累的习惯;记诵的习惯;讲普通话的习惯。
目前,中学生学习习惯较差,特别是农村中学生学习习惯更差。听,不能听懂文章的大意主旨;说,不能言之有物、有条理、有中心;读,读不出文句的深层;背,只能是机械死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教学观念陈旧,管理僵化落后。虽然素质教育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但多数农村中学的语文教学仍在原地踏步,素质教育停留在口号上。师生们固守着已有的教学模式,围绕着中考、高的指挥棒,在书山题海中拼耕时间。教育行政部门对教师的考核,仍然是围绕"考了几个重点"这一中心来考评。
二、信息闭塞,资料奇缺,教学条件跟不上,不能给师生提供读课外书的条件。
三、教师的因素。多数教师读书期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走出校门实践的还是应试教育,在整个受教育及从事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一些陈旧的落后的教育思想困扰、禁锢了他们。
由于以上原因,造成了中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因此我们要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培养中学生的语文学习习惯。
一、依托教材,以常规教学为主培养学生听说的习惯。
1、根据课本中安排的听说内容进行听说习惯的培养。
现行初中语文教材,每一册均分布一些听说知识的训练点,如教材中的课堂听讲、回答问题、复述课文、讲故事、叙述事件、说明事物、发表议论、讨论问题、致词、演讲等,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听说训练的主要"抓手"。教学中,老师应根据教材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强化训练,使学生在学会运用这些形式的过程中,掌握所需要的听说技巧。
2、结合讲读课教学进行听说习惯的培养。
讲读课中师生的简答活动,使学生进行说话训练的一种有效方式。在讲读课中,教师要尽可能在关键地方"巧设"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给学生创造口头表达的机会,让学生在加深对课文理解的同时,培养其听说的习惯。
3、重视学生记笔记,循序渐进地进行听说习惯的培养。
讲读课文中学生听讲、记笔记,是最好的最经常的听力练习。开始时,老师将要记的重点、难点说得懂一点,慢一点。如果是同学发言的,则由老师把重点内容再反复叙述一遍,作些适当的暗示。同时,指导他们如何记下老师讲授要点。以后,记录的速度逐渐放快,直至和平常说话一样。这样不断训练,大多数学生都能做听课笔记了。
4、规范教师的语言,保证训练质量。
在讲课中,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对学生是最好的说话示范。因此,在讲读课文时,教师必须做到吐字清晰,表达准确。内容上要做到中心明确、条理清楚,表达上要做到简洁明了,抑扬顿挫,从而使学生在听讲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学习口头表达的技能、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5、与写作课相结合进行听说习惯的培养
在写作课上,同样可以对学生进行听说习惯的培养。写作前,老师讲授一定的写作知识并对学生进行具体的指导。学生听取这些指导本身就是进行听力练习。写作课上老师组织学生通过讨论确定作文要表现的主题,引导学生谈自己所选择的题材以及自己对文章的构思,这些环节都是锻炼学生说话能力的极好机会。因此,写作课上最有效的说话训练是动笔之前的口头作文,可以锻炼学生连词成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做到有中心有条理地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经过口头作文训练,学生作文的思路清晰了,语言丰富了,也为写好作文打下了基础。此外,老师和学生共同进行的习作讲评,也是进行听说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这样,久而久之,既培养了学生听说的习惯,也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培养中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1、博览。即广泛阅读。学校应该是书籍的王国,多读好书,是写好作文的基础,也是开拓视野、积累精华、体味人生,健全人格的途径。每个班应建立图书角,一周安排一两节自由阅读课,让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并做好读书笔记,丰富学生的知识。
2、品味。对积累的生活素材,重要的在于体味感悟,即仔细地品味、分析、挖掘材料的蕴涵,感悟人物的思想感情。有不少学生,对"品味"素材有很深的感触。例:我的一学生读了雨果的名言"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认的心灵。"她说,我喜欢它的原因,是因为我想拥有一个伟大的心灵。
3、运用。积累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在于训练学生读写听说的能力和陶冶美好的情操。①直接运用。如名言,古诗之类,在作文、口述时,原文照录。②灵活运用,即引用的事例不抄录原文,经过内化,变成自己的话,用在作文里。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背诵(记忆)的习惯
关于背诵的重要性,潘菽认为:"背诵时熟记教材,提高语文学习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背诵对于巩固字词、加深理解课文、提高写作能力,促进记忆力的发展,均有积极的独特作用。"
基于上述观点,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培养的背诵习惯的。
1、教师范背,增强学生的信心。很多学生畏惧背诵,没有背诵的习惯,缺乏自信。为此,我先讲背诵的重要性;其次,适时作一些示范背诵,使学生坚定信心,自我加压:老师能背出来,我也肯定能背!最后,我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告诉一些背诵技巧。这样,学生有信心了不存在畏难情绪了。
2、课堂背诵,给学生们一个甜头。在扫除文字障碍、弄懂词意、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层次结构、中心思想后,抓主背诵的有关要领,利用课堂上的有限时间进行背诵,既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果,又能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提高背诵的效率。
3、同学之间对背,互相鞭策。课外练习,一要时间,二要指导。时间可以由学生自定。根据语文程度的好差,自觉性的强弱,将全班同学四个个编为一组,好差搭配,互相鞭策,互相促进。
四、培养学生讲普通话的习惯。
普通话教学是语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基础。培养学生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既可以提高的语文能力,也能为以后社会交流打下基础。为此,我是这样要求学生的:
1、夯实基础。加强朗读训练是培养学生养成讲普通话习惯的重要途径。选择一些名家名篇,如朱自清的《春》、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等,让学生反复朗读,要做到语言准确,语句流畅,声音响亮且富有情感。
2、普通话说话训练。一天一人,轮流上台,或朗读精选名篇,或新闻,或就校内外、班内外事件进行评论。
3、开展普通话活动,激发兴趣。如朗诵赛、演讲赛、辩论赛等。
此外,还应注重练字;查工具书、写日记等习惯的培养。
总之,要培养中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一件艰巨的任务。不仅要有规范的教育制度保驾护航,还要语文老师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教学观念的不断更新,才能真正成为一个优秀的中学语文教师。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2
一、创设口头表达的环境。
我们这里的学生,由于语音不规范,再加上大部分都是农村孩子,平时少言寡语,普通话难以推广。兼于这种情况,我身体力行,用普通话讲课,用普通话跟学生谈心。学生课上课后回答问题,互相谈话,用语一定要力求标准。我还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每节语文课5分钟的口语训练项目,由学生轮流登台演讲,每次二至三名学生,内容不限;或自我介绍,畅谈远大理想;或背诵一段诗,读一段课文;或背名人名言,讲名人轶事;或讲一段小故事。要求演讲者大胆、大声、大方;听演讲者要边听边思考,边听边评价。这样,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心理素质,又锻炼了听演讲的同学听、记、写、思等各种能力。每次演讲完后,我都给予一定的评价,本着多表扬少批评的原则,鼓励每一个学生抓住机会,展示自我。一学期下来,缩短了学生们口头表达能力与实际需要之间的差距,培养了良好的说话习惯。
二、留给学生朗读的时间。
语文课要“以读为本、以读带讲、以读促悟”,把时间还给学生就是让学生多读、读好,要舍得花时间让学生读,不读熟不开讲。要让学生根据读的内容,读出节奏、读出感情、读出形象,以至领会课文。如我在讲《,你在哪里》这一首诗时,就采用了“一听四读法”。“一听”就是听录音,让学生对照课文体会诗中亿万人民沉痛悼念、寻找呼唤的感情;“一读”,就是跟录音小声读,读出韵味和节奏,掌握整首诗的气伏波澜,抑扬顿挫;“二读”,理解诗中描绘的总理光辉高大的形象;“三读”,读后品味诗情;“四读”,总体理解与领会这首诗的层次、构思以及写作特色。可以说“读”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之中,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兴奋的读书状态。
三、创设意境,变“苦学”为“乐学”。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3
如何尽快成长为优秀的幼师?
几乎每个学期,幼师都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培训,那么问题来了:好幼师能培训出来吗?
解决办法:送给幼师的“吉祥三宝”
幼师对于培训的困惑不少,但有一点必须肯定:幼师能够做的,是千万不要放弃“自我的培训”。最好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所以问题不在于是否培训,而在于我们是否主动敞开心灵进行自我教育。
对于幼师的专业发展,有专家归纳了国外的三大学派,一是以阅读为基础的“专业引领”模式,二是以写作为基础的“研究反思”模式,三是以同伴互助为基础的“教育生态”模式。中国新教育则将其提炼为“三专”模式,即通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发展共同体来自我培训,我们称之为“吉祥三宝”。
困惑2
如何让自己的从教理想不动摇?
由于幼儿教育的特殊性,部分幼儿教师会出现工作懈怠,信念动摇,那么,如何让自己的从教理想不动摇呢?
解决办法:信念来自榜样和乐观的心态
作为一名幼师,一定要相信:即使教孩子一年,也可以给孩子终身影响。信念有两个很重要的来源,第一个来源是人生中为自己寻找的榜样;第二就是要有乐观的心态。信念动摇的时候,往往是碰到挫折的时候。在这个时候,我们特别需要一个乐观的心态,能够看到光明、成绩,看到生活中的正能量。
教育工作中,孩子尤其如此:你越是相信他,他越是能够给你展示他的美好的一面,如果你怀疑他,对他没有信心,他给你展示的就是阴暗消极的一面。所以,从信心到信任再到信念,这是产生教育奇迹的最重要的基石。
困惑3
如何形成个人风格?
教师的风格,是一间教室特色的最重要根源。对年轻幼师而言,如何形成自己的风格?
解决办法:在博采众长和扬其所长中形成
风格的形成有两个关键词,一个是博采众长,另一个是扬其所长。
教师的博采众长,就像蜜蜂采蜜一样,是一个不断采集花蕊的过程,是一个寻找风格的过程。所有的学科、所有的大师在形成自己风格之前,都会进行卓绝的努力,艰苦的探索。这个阶段最需要的是前面所提倡的“三专”理论,能为成长打下非常坚实的基础。
其次是扬其所长。在博采众长的基础之上,在不断的探索与尝试之后,一个老师需要形成自己的内在风格,向世界宣告“我”的独特存在。
困惑4
幼师怎样使自己“能说会道”呢?
口才是教师的第一能力,谈吐是教师的第二外貌。幼师怎样使自己“能说会道”呢?
解决办法:讲话的技巧需要学习和训练
幼师如果有一口标准流利的普通话,出口成章,幽默风趣,吐词清晰,抑扬顿挫,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会被学生所喜欢。
有人以为,好口才是天生的。其实不然,作为一名幼师,首先要学好国家的通用语言文字,讲好普通话。其次要学习讲话的技巧,如上课、讲演时如何开头?如何用鲜活的故事感染人?如何加强课堂的逻辑理论?这些大部分属于讲话的“技艺”,找一些相关的参考书,有针对性地训练。最后,就是行动。知行合一,用事实为演讲佐证,就会让自己的语言具有情感的温度。
困惑5
幼师的幸福感从哪里来?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忙于上课、培训、解决孩子的各种问题,感到疲惫不堪。做幼师的幸福感究竟从何而来?
解决办法:享受你的教育生涯
关于幸福的名言妙论尽管各不相同,但都揭示了幸福的基本特征――幸福应该是在创造中的,在服务中的,在研究中的,是与别人分享的。教育,恰恰同时具有这些共同的特征,因此,教育是让人们感到幸福的事业。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4
你上口语交际了吗? ---关于口语交际课的几点探索 王秋欣
新《语文教学大纲》与旧《语文教学大纲》的一个很明显的一个不同是加入了口语交际的内容。新大纲在教学的总要求中对口语交际的内容提出 三个具体要求:要讲究文明礼貌;听人说话能领会主要内容;坚持说普通话,能用普通话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对于这一新鲜的内容该如何操作?这是很多教师了解新大纲后所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也曾听过一些就这一内容而进行的尝试性教学,但效果不敢妄加评论。我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 以大语文教育观为观念指导, 小学阶段为什么要开口语交际课?新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中在最后一条别指明:小学阶段应在具有初步的听说能力基础上,规范学生的的口头语言,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听说态度和语言习惯。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口语交际开设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进入社会后,与他人进行成功交际的一门具有前瞻性的课程。因此,服务于生活是这门课的意义所在,在教授过程中,应以生活为蓝本,遵循生活化原则,以大语文教育观为指导,不但在课上进行学习,还应该走出口语交际课的课堂,进行开放式教学。关于这一点,新大纲在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中已明确指出:"要在课内外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环境"。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将学校生活与社会生活融合起来,模糊课内外的界限,让学生在大环境中学习口语交际。 二 授课生活化原则 口语交际是人与人之间使用语言往来接触。为使人们在生活中能更好的交流,提高人们的交际能力,我们开设了口语交际课。小学生的交际面很狭窄,主要是在学校与家庭之间,而在校生活又占据了学生们生活的主要内容,学生们的交际活动局限于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而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学生又必须学习与社会中的人交往。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校的教育资源,使学生在与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中掌握较强的交际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 1 学习素材生活化 学生是社会生活中的一个群体,与成年人一样与自己周围的人打着交道。他们又是特殊的,处在一个学习打交道的阶段。由于现在的学生几乎都是独生子女,他们很多人都不知该如何与同学交往。比如:怎样迅速抓住对方所说话的主要内容?怎样才能清楚明白的表达自己的意思?怎样与别人共同合作?怎样主动的与别人进行交际?李吉林老师认为,学校的教学活动,尽可能与儿童生活沟通,与应用相联系。这些来自于学生的问题都可以作为口语交际课的素材,而有针对性的内容学生也爱学、乐学。做老师的需做个有心人,通过观察、谈话、调查问卷等了解学生的需求,搜集素材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 2 学习形式生活化 口语交际的开设是为生活服务的,在现实生活中进行现场操作,效果显而易见;但由于教学时间的局限,不可能总等到发生问题后再去学习该如何交际。因此,模拟生活的基本形式更有普遍意义。所谓模拟,是创设一种与现实生活相似的情境,其中包含着儿童的模仿。多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类似真实的情景下进行学习,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情况下深刻领悟到学习口语交际的作用,不知不觉间学习到与人交际的方法。正象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训练与操作的途径"中说:"由于模拟操作,有角色的模拟,所以对模拟性相似操作,儿童倍感亲切乐于接受……可谓'百闻' 不如'一做'。"比如为使学生明白学习与人进行就不同看法进行交流的方法时,课前教师可以找一组学生进行表演,他们因所用语言不当导致交流失败。然后,在此基础上以二人小组的方式模拟刚才的情景,二人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交流有不同的意见时该怎样与别人商量对方才能愉快接受,教师再予以适当点拨,这样一来学生对恰当进行口语交际的原因与方法会有一个很好的掌握。 3 在生活中运用 每个人都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分子,他无时无刻不处在群体当中。学习口语交际可以更好的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交流,而生活中的运用又可以反过来进一步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新大纲在教学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当中讲到:"要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主动的锻炼口语交际能力"。因此,口语交际可以随时随地进行。 三 学习兴趣原则 兴趣是学习的最好老师。口语交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可以使有目的的教学行为,通过学习者本身的积极参与、内化、吸收得到实现。这是由教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的。根据成就动机理论,成功的学习经验会成为下一次学习的新动机,推动下一次学习的积极进行,从而使学习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创造成功体验,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口语交际的乐趣,让学生在下一次的学习中积极的投入进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其能否主动的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为让学生感兴趣,我们不但可以让成功成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动力,还可以将学生身边的人、事拿来作为教学素材;将学生喜欢的动画片中、故事中的人物借来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让学生在表演的兴奋之中学到该学的东西。 四 小组学习原则 新大纲指出:"让每个学生无拘无束的进行口语交流。"只有无拘无束,学生才会乐于去交流,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才会高,才会体会到交流的乐趣,才能达到学习结果的高效。小组合作学习的实验证明,小组学习是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形式。法国作家莫阿罗有这样一句名言:"学校里的同学是比父母更好的教育者。"在二人小组或多人小组的学习中,学生可以较少顾及的按照训练的要求去练习听、练习表达技巧,大胆的向别人请教不理解的问题,学习与他人就不同意见与别人商量的方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口语交际是一个新兴的学习内容,既然是新兴的,它就有许多值得我们大家去探索、学习的地方,我仅对这一新兴事物谈一些自己的拙见供大家参考。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5
摘要: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诵读部分的作品,以唐诗宋词为主,大多是名家名篇。这些经过历代筛选过的精品题材广泛、思想健康、内涵丰富,既有阅读和欣赏的审美价值,又有多方面的教育意义,因此流传至今,而且脍炙人口。本文就通过对初中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诵读教学进行初略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诵读教学
引言:
传统的古诗词诵读教学无非就是让学生抱着书摇头晃脑的进行死记硬背,学生虽天天有晨读, 但大多满足于熟悉课文内容和音韵上押韵的浅层次上。书读了十来年, 到头来读报念稿都难,尤其是对经典古诗词的诵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 最主要的就是认识的偏颇, 忽视了诵读本身就是一种能力, 就是一种艺术。新课程标准中关于学生的阅读能力有“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基本课文中有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课文, 要了解内容, 能顺畅地朗读, 背诵一些基本课文”的明确要求, 但就学生的阅读来说, 绝不应仅仅满足于对课文的朗读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 , 否则我们便陷于为课文而教的难堪境地。
一、古诗词诵读的教学意义
1、积学储宝,增强能力
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 要通过对课本课文的学习而延伸到课本课文之外, 学会阅读课本课文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以成句, 生涩无味, 令人尴尬。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诗意,每一作品各配了一幅精美的彩图,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诗情画意融于一体,这在全国教材史上是独树一帜的。编者非常重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为我们提供了一份珍贵的“精神美食”。在阅读与欣赏中,我们常常发现作品中有许多言简意赅富有哲理的名言警策性的诗句,读后深受启发,令人感奋。
例如《长歌行》的结尾:“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两句就是总结性的语言,是全诗的主旨。诗人从自然景物的变化归结到人生少壮难得,劝导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及时努力,莫负众望。因此,中学生应以主人翁的态度和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把每首古诗词学好用好,有条件的还可以多读一些这方面的课外读物。
2、启迪思维,领悟哲理,让学生学会为人处事
经典古诗词中有不少说理诗,它们意蕴深远,技巧高超,还包含许多人世哲理,能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例如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中的诗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两句用通俗平实的语言说明了“知”与“行”的道理,在这里,作者特别强调“躬行”的重要性。经过亲身的实践,自己有了切身体会,才能够彻底掌握书本中的知识并能自如地运用。
又如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下联:“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作者以池塘之美,隐喻读书心得。通过对首联描绘的景象加以议论,揭示题旨。要使所做的学问大有长进,必须加强学习,不断地接受新知识、探究新问题、认识新事物,这样,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有所创造。事实证明,阅读这些发人深省的诗句,对于启迪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很大的帮助。说理性诗歌,作者从生活中捕捉形象,在表达手法上将描写与议论巧妙地结合起来,寓理于形象之中,细心体会内涵无穷,反复诵读含英咀华,我们就能够领悟到作品所蕴含的深邃的哲理。
3、辞采美丽,让学习感受古典汉语的魅力
和现代文一样,古诗词诵读作品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比喻、借代、夸张、拟人、对偶、对比、反复、顶真、反问等。细心阅读,认真钻研,我们一定会发现作品“借喻”例句最多,如“沉舟侧畔千帆过”、“小荷才露尖尖角”、“谁言寸草心”、“尝将冷眼观螃蟹”等。当然也有不少“明喻”例句,如“欲把西湖比西子”、“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这些比喻极其新奇精当,既能刻划人物形象,抒发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又能使人深刻地认识事理。可谓言之有辞采,传诵百千载。这些诗句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掌握了这些修辞知识,不仅有助于学生正确地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还有助于学生提高欣赏其他文学作品的能力。
二、古诗词的诵读教学方法和技巧
1、创设意境,身临其境法
意境是中国古代美学和文学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 也是衡量中国古代文学特别是古典诗歌的一个很重要标准, 尤其是一些写景抒情的诗歌特别注重营造意境, 那么到底什么是意境呢? 所谓意境, 是指作家的主观情思和所描写的富于特征性的客观景物浑融契合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和氛围。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诗歌的意境, 通过意象的把玩, 进入诗歌本身所营造的意境之中, 从而把握诗歌所展示的意象与内在的意蕴,调动学生的自身的生活积累与审美经验, 通过艺术的联想与想象, 完成诗歌意境的再现与再造。从而引导学生加强审美体验, 提高审美情趣。古典诗歌有着优美的意境, 在教学中, 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学生学在诵读的时候再现诗歌的意境。
例如《天净沙 秋思》典型地体现了意境美这一特色。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通过用低沉的阅读声音感受那种萧条孤独和思念亲人的情感。
2、走进内心,感同身受法
对于抒情性诗作, 教学时, 要引导深入到诗人的内心深处, 体验诗人的情感, 从而触摸诗人的灵魂。教学时引导学生知人论世、将心比心。像李白的诗歌感情都比较强烈。在教李白的《行路难》时, 我以情感体验为切入点, 引导学生深入到李白的内心深处, 把握李白的情感波澜, 结合时代背景以及李白的经历, 我让学生把自己当作李白, 那是因为李白想到仕途坎坷,报国无门, 心里感到憋屈, 此时此刻作者的心情跌到最低点, 是不是就这么一直低沉下去呢? 李白毕竟是李白, 在逆境中他还是充满着希望, 有朝一日会得到朝庭重用的, 心情一下子又乐观起来, 但是又想到路途艰难, 出路又不知在哪里, 心里不免沉重起来, 但李白并没有消沉下去, 最后一句:“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一下子振奋全篇。理出本诗情感轨迹,然后运用先低沉再逐渐亢奋的阅读声势感受诗人的豪放情感。
参考文献:
[1]景智.初中语文古诗教学方法浅析.科学教育[J].2010,(03).
关于普通话的名言范文6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年是第七届全国推广普通话宣传周,这届“推普周”还要求人们准确地写规范字,那为什么要大力推广普通话,促进语言文字规范化呢?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 “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包括教育专家、学科教师、特殊教职人员、资源人员)、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经过多次的心理疏导,他的情绪终于较为稳定,成绩也稳步上升, 2 0 0 2年高考总分取得631分的成绩,各学科中最高分是语文659分,我心中有说不出的欣慰!看来,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因篇幅所限,社会因素在此暂不谈及。)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养等都需要发挥家庭教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