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雎蔡泽列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范雎蔡泽列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范雎蔡泽列传范文1

1、说曹操曹操就到汉献帝在李催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后继续追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以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敦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2、吃力勿讨好,阿旺炒年糕宁波谚语。喻卖力干活 ,但得不到赞赏。宁波的男子名字中多“旺”,凡名字中有“旺”者,小名就被叫作“阿旺”。传统的宁波习俗中,保持着“男主外,女主内”的习惯,即男子不做家务。炒年糕须用慢火,心急而又不善于家务的男子不懂炒年糕的窍门,会以旺火炒年糕,年糕肯定会炒焦。他出了力气不但得不到表扬,还会遭到妻子的臭骂。由于“火旺”和“阿旺”谐音,于是原“火旺炒年糕”就讲作“阿旺炒年糕”。

3、孟母三迁孟子三岁丧父,由其母亲抚养成人。小时候住山东邹县城北二十五里的马鞍山下,村名叫范村,村不远有一片墓地,出殡的人群常从孟子家门口经过,於是孟子就模仿送殡的人,孟母看见了,认为「此非所以居吾子也,就把家搬到城国北部的庙户营。可是这裏街上相当繁华,东部住一个杀猪屠户,孟子就学屠户的样子,整天嬉戏。孟母感到这裏也不宜培养孩子,便又移居於「学宫之院,即县城南门外子思书院旁。从此,孟子被琅琅的读书声所吸引,孟母甚喜,就把孟子送进了这所学宫读书,他勤奋读书,终成大儒。

范雎蔡泽列传范文2

关键词: 永巷 职能演变 演变过程

永巷的职能演变,经历了从混杂和集中到细化和分散的过程,因而永巷并不是一个一直以来固定不变或者含义始终相同的概念,其演变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一、西汉之前指道路和后宫

关于西汉之前的永巷,史料所载的有关的内容比较一致,基本上都意为“宫中道路”,衍生意为“后宫”、“宫中女性聚居之地”。

《列女传,贤明传》有关于周宣姜后的记载:姜后劝说宣王勿再沉迷女色、不理朝政时,“不出房,姜后脱簪珥待罪永巷”,[1]结果此举很有效,宣王立刻接受了姜后的劝说,开始勤于政事。清人王照圆所撰《列女传补注八卷》注曰:“永巷堂途是也。”《尔雅・郑注》曰:“i,宫中道名,故后宫称永巷。”[2]《史记》中也有相同意义上的记载:“于是范雎乃得见于离宫,详(佯)为不知永巷而入其中。王来而宦者怒,逐之,曰:‘王至。’”[3]在这个事例中,司马迁之意是描写范雎佯装不知所闯之地是何地方而“误入‘永巷’”,激起宦者之怒。唐人张守节所著《史记正义》将此处永巷释为“宫中狱也”。细细推敲,张守节此种解释似有不妥,若是宫中之狱,必有狱吏把守,外人怎会轻易“误入”?而宦者更不至于大怒。此处,理解为“后宫”或者“宫中女性聚居之地”比较合适,后宫女性多由女官和太监管制,其他成年男性乱入后宫一般情况下是不被允许的,如此分析,范雎才可能“误入”,宦者大怒也才顺理成章。

二、西汉之时集多职于一身

永巷为后世人所熟知,盖多得益于西汉历史的相关记载。西汉可以看作是永巷发展过程中的巅峰时期,也就是说,西汉时期永巷的职能和功用最为多样,作为后宫的一部分,其地位也自然非常重要。虽然武帝太初元年改永巷为掖廷,但是之后的掖廷之职与更名之前永巷的职能基本上一致,因此可以理解为只是更换名称而已。以下内容均是针对还在使用“永巷”这个名称时的情况展开,更名为“掖廷”以后的情况不包含在内。综合多种史料,西汉时期,永巷的职能主要在于以下四个方面。

(一)宫中关押犯人的场所(被关押多为女性),实为宫廷斗争的工具。

永巷行使宫中监狱的职能,最有代表性的事件多发生在吕后朝。吕后擅权时期,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地位和树立自己在后宫的绝对权威,残忍杀戮,以稳定现状和扫清后路。残害戚夫人而实行的“人彘”便是典型的例子:“吕后最怨戚夫人及其子赵王,乃令永巷囚戚夫人,而召赵王。”[4]之后便对戚夫人施以“人彘”酷刑并诛杀赵王。这是最为人们所熟知的记载之一。同样,《吕太后本纪》还提到,当孝惠帝死,太子即位之时,“帝壮,或闻其母死,非真皇后子,乃出言曰:‘后安能杀吾母而名我?我未壮,壮即为变。’太后闻而患之,恐其为乱,乃幽之永巷中,言帝病甚,左右莫得见。”[5]最后“废帝位,太后幽杀之”,太子因幽禁而死于永巷。《汉书・外戚传》中也有此事的记载。《史记索隐》将永巷释为:“别宫名,有长巷,故名之也,后改为掖廷。”司马贞的解释阐释了永巷之名的来由,但是作为以上事件的注脚,未免太过简略。只道得名,并未说明永巷之功用及职能,更没有其演变的情况。

根据史料,基本可以概括出,西汉时,尤其吕后擅权时,永巷一度成为宫廷斗争角逐的场所,也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监狱的功能。无论是戚夫人还是惠帝太子,都是宫廷斗争中的失败者和牺牲品。而这一时期有关永巷的记载,多与此类斗争有关,以至于即使现今,提到永巷这个词,很多人会认为是恐怖的宫廷监狱。其实不然,当时的永巷还具有其他重要的功用。

(二)宫中女性集中居住场所。

此层意义上,永巷为后宫宫女和妃嫔等女性集中居住的场所,如上文所述,西汉前已有此职能,这只是一种延续性的职能。在等级森严的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不同阶层和等级的人要按相应规定居住在不同的地方,皇城之内更是如此。以西汉为例,皇帝多居于未央宫,太后多居于长信宫,而普通宫女和妃嫔即居住在叫做“永巷”的地方,这个地方得名的原因上文已说明――盖其结构如长巷。

《汉书・佞幸传》所载:“嫣侍,出入永巷不禁,以奸闻皇太后。太后怒,使使赐嫣死,上为谢,终不能得,嫣遂死。”[6]此段话意在描写武帝宠臣韩嫣恣意妄为,颜师古注曰:“言上恣其出入也。”后宫为禁地,而韩嫣出入自如,生动地描写了其受宠的程度。并且“以奸闻皇太后”,也就是说韩嫣在“永巷”这个地方有的行为而招致太后大怒。那么综合以上分析,是禁地,又有女性与之,此处“永巷”应释为“后宫”,也就是“宫中女性集中居住的地方”,而不应为牢狱。《广川惠忘刘惠传》言:“(刘惠)幸姬陶望卿为修靡夫人,主缯帛;修催成为明贞夫人,主永巷。”[7]“昭信欲擅爱,曰:‘王使明贞夫人主诸姬,难禁……’”[8]然后昭信“使其大婢为仆射,主永巷”,[9]铲除了明贞夫人的威胁,实现了自己控制后宫的野心,达到了“擅爱”和擅权的目的。皇帝让宠妃去主管的,而昭信又有理由诬陷有“”现象的,当是后宫女性所居之地。上文所举范雎之例即是永巷不同时代同种功能的表现。

(三)宫中官署。

此种意义上的永巷,于史料记载中也较常见,是指负责后宫一些日常生活事物的官署,一般分属于少府管辖。永巷和其他管理和服务后宫给养的官署一样,分担宫中一部分日常生活杂务。通俗地说,就是皇宫后勤部门的一部分。

“少府,秦官,掌山海地泽之税,以给共养,有六丞……又中书谒者、黄门、钩盾、尚方、御府、永巷、内者、官者官令丞。”[10]“詹事,秦官,掌皇后、太子家,有丞。属官有太子率更、家令丞、仆、中盾、卫卒、厨厩长丞,又中长秋、私府、永巷、仓、厩、祭祀、食官令长丞……景帝中六年更名长信少府,平帝之始四年更名长乐少府。”[11]由以上二例可见,永巷与掌管膳食、掌管祭祀、掌管马厩的分支部门相同,为少府管辖之下的宫中后勤官署。

三、东汉之变动

西汉之时的永巷,无论是太初元年更名之前,还是在称掖廷之时,都是后宫的一种管理多种事务、承担多种功用的地方。而东汉时,进行了一些改动。《后汉书》所载:设置“永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典官婢侍使”。[12]又设置“掖廷令一人,六百石。本注曰:宦者,掌后宫贵人采女事。左右丞、暴室丞各一人。本注曰:暴室丞主中妇人疾病者,就此室治;其皇后、贵人有罪,亦就此室”。[13]以上两段引文说明,东汉改变西汉时的方法(只设置永巷,后来只设置掖廷以代替永巷),将永巷和掖廷同时分设为两个官阶相等的属官,都为“六百石”,只是分掌后宫不同事务,永巷掌管“官婢侍使”,掖廷分管采选宫女妃嫔,以及提供后宫女性治病场所,此外,西汉时永巷独特而又“盛极一时”的牢狱功能也属于掖廷。

《文献通考》载:“掖廷局令,秦置,永巷,汉武更名掖廷。令掌后宫人簿账,公桑养Q及女工等事。后汉掖廷令掌后贵人采女,又有永巷令典官婢,皆宦者,并属少府,唐置二人。”[14]马端临在此处的记载虽然简洁,但是还是比较全面的。这段记载道清了永巷令及掖廷令官职的设置起始和变动,也道清了两汉之时二者设置和职责的变化,即东汉时永巷、掖廷分立,各自掌管后宫的不同后勤事宜。

这样,西汉时永巷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局面被打破,随着职能分工的细化和官署设置的规范化,永巷成为了一种结构比较简单、职能单一的后宫官署,并且与掖廷各有分工、各司其职。即使是在后来王朝不断兴替的过程中,也没有再出现大的变化。

四、东汉之后的稳定无变化

东汉时的这种变动是后宫官署职能分工细化的表现,而此种变化,为后世永巷的职能定下基本内容,也就是说,后世的永巷,职能和功用基本上停留在东汉变制以后的状态,基本上没有过大的变动。

据《南史》所载:“高皇受命,宫禁贬约,衣不文,色无红采,永巷贫空,有同素室。”[15]此处意在赞皇室生活之俭朴,衣衫简约素色,后宫宫女妃嫔也很少。这里的“永巷”,是指宫女妃嫔所聚居之地,很明显与东汉改制所设置的主管“官婢侍使”的官职所包含的内容是一致的。《旧唐书》称赞德宗日理万机、励精图治时,列举了德宗值得称颂的言行:“去无名之贵,罢不急之官,出永巷之嫔嫱,放文单之驯象。”[16]如果对此处“永巷”无法下定论,那么不妨参考《新唐书》中相应的记载:“丁亥,出宫人,放舞象三十有二于荆山之阳。”[17]将二者相对比,“宫人”即“永巷之嫔嫱”,皇帝在大赦天下或者标榜励精图治之时往往会采取放归宫女等做法,而德宗此举,正是这种行为,如此看来,永巷,即东汉所设主管婢女侍者之官署。清人徐珂也留有相关记载,在描述选宫女之情状时,“(宫女)入宫后,除配各宫外,置永巷中,所居屋漏墙圮”。[18]除此之外,也对宫女入宫后在永巷的生活进行了很多描写。

东汉之后的史籍中,一般所记载“永巷”,多指后宫掌管宫女奴婢的官署,或者是宫女奴婢所居之地,相对西汉,含义单一。当提及上文所述的西汉之时永巷所拥有的其他职能时,便为“掖廷”等官署所替代。

参考文献:

[1]王照圆.列女传补注(卷二).中华书局.

[2]郑樵.尔雅・郑注.中华书局.

[3]史记(卷七十九).范雎蔡泽列传.中华书局.

[4][5]史记(卷九).吕太后本纪.中华书局.

[6]汉书(卷九十三).佞幸转(第六十三).中华书局.

[7][8][9]汉书(卷五十三).景十三王传(第二十三).中华书局.

[10][11]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中华书局.

[12][13]后汉书(志第二十六).百官三.中华书局.

[14]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五十七)职官十一.中华书局.

[15]南史(卷十二).列传第二.后妃下.中华书局.

[16]旧唐书(卷十三).本纪第十三.德宗下.中华书局.

范雎蔡泽列传范文3

[禹之母……之女]也,观於伊而得之,(娠)三【11上段】 (年)而画(?)於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契之母,有娀氏之女【10】也,游於央台之上,有燕衔卵而措诸其前,取而吞之,(娠)【11下段】三 (年)而画(?)於 (膺),生乃呼曰:【中文大学藏简】“钦(?)!”是契也。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也,游於串咎之内,冬见芺攼而荐之,乃见人武,履以祈祷曰:帝之武,尚使【12】 是后稷之母也。三王者之作也如是。子羔曰:然则三王者孰为 【13】[ii] 

该简当中有一地名“串咎”,原考释云:“地名,史籍未载。今按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於成纪,蛇首人身。’自注:‘按伏牺风姓,出《国语》。其华胥以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华胥生庖牺‘履大人迹于雷泽’,和简狄(引者按,当是姜原之误)生后稷的得孕方式相同。‘串咎’或可读为‘串泽’。‘泽’从睾,‘睾’与‘皋’为通假字,如《战国策·秦策三》‘则成皋之路不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睾’作‘皋’,即‘皐’。‘泽’亦可通假为‘睾’,《隶释·楚相孙叔敖碑》‘收九睾之利’,洪适释:‘泽去水而为睾。’依华胥得孕的传说模式,此‘串咎’读为‘串泽’。周本在西戎,西戎有串夷之国。《诗·大雅·皇矣》:‘帝遣明德,串夷载路。’毛传:‘徙就文王之德也。串,习。夷,常。路,大也。’郑玄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 

  按,以上考释不确。所谓“串”字原篆作“”,实为“玄”,张富海先生已详论之。[iii]除张文中所列举出的证据之外,今可补充一条证据,郭店简《老子》甲有“是胃(谓)玄同”语(简28),“玄”字作“ ”,亦可与该字比较。以此为线索,笔者以为地名“玄咎”当读为“玄丘”。上古音“丘”为溪母之部字,“咎”为群母幽部字,两字声纽同为喉音,韵则不远。典籍中“丘”及从“丘”声之字可与“区”及从“区”声之字相通,如《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杨注:“《汉书·儒林传》疑者丘盖不言。丘与区同也。”《诗·鄘风·载驰》:“载驰载区。”《释文》驱作駈,云:“字亦作驱。”《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释文》:“驱本又作駈。”而从“区”声之字又可与从“咎”声之字相通。如《左传·哀公二年》:“吾伏弢呕血。”《释文》:“呕本又作咎。”又典籍中“丘”可通“鸠”,如《山海经·西山经》:“鸟多尸鸠。”郭注:“鸠或作丘。”“鸠”从“九”声,而同从“九”声之“氿”可通“晷”、“厬”。如《诗·小雅·大东》:“有洌氿泉。”《释文》:“氿字又作晷。”《尔雅·释水》:“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说文·厂部》氿作厬。《尔雅·释水》:“水醮曰厬。”《说文·水部》引厬作氿。又典籍中“丘”可通“皋”,如《韩诗外传》九:“皋鱼。”《说苑·敬慎》:“丘吾子。”而典籍中“皋”及从“皋”声之字与“咎”及从“咎”声之字亦多可相通,其例甚多,兹不赘举。[iv]可见“玄咎”可以读作“玄丘”。 

  地名“玄丘”见於典籍。而且往往是与殷祖契母简狄之受孕有关,如: 

《史记·三代世表》褚先生引《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姐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坠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列女传·契母简狄》:“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宋书·符瑞志上》:“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 

《太平御览》卷三七一引《帝王世纪》:“简翟浴玄丘之水,燕遗卵,吞之,剖背生契。” 

《太平御览》卷八五引《帝王世纪》:“有燕飞而遗卵,简翟与妹竞取,覆以玉筐。” 

典籍中又记有简狄之受孕是与“瑶台(或九成之台)”有关。如: 

《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有娀,国名。佚,美也。谓帝喾之妃,契母简狄也。配圣帝,生贤子,以喻贞贤也。《诗》曰:有娀方将,帝立以生商。《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美女,为之高台而饮食之。”洪兴祖《楚辞补注》:“娀,音嵩。李善引《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九成之台。’《淮南子》曰:‘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狄,少女建疵。’《注》云:‘姊妹二人在瑶台也。’” 

《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王逸《注》:“简狄,帝喾之妃也。玄鸟,燕也。贻,遗也。言简狄侍帝喾於台上,有飞燕堕遗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洪兴祖《楚辞补注》:“《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鳦也。汤之先祖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而有功,封之於商。” 

《汉书·杨雄传上》:“初累弃彼虙妃兮,更思瑶台之逸女。”颜师古注:“虙妃,古神女。有娀女,即简狄也。” 

《宋书·乐志》“昔有娀氏有二女,居九成之台。天帝使燕夜往,二女覆以玉筐,既而发视之,燕[cj1] 遗二卵,五色,北飞不反。” 

除此之外,晋代王嘉《拾遗记》中则记简狄之受孕是与“桑野”有关。 

商之始也,有神女。简狄游於桑野,见黑鸟遗卵於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女谓之曰:“尔懐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徳。”狄乃懐卵一年,而有娠,经十四月而生契。祚以八百叶,卵之文也,虽遭旱厄,後嗣兴焉。 

由上引资料可以看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与简狄受孕有关的地名,或称“玄丘”,或称“瑶台(或九成之台)”,或称“桑野”,但每次仅只提到一地,从未见两地或三地并提者。其次,说简狄在“瑶台(或称九成之台)”受孕者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与简文云:“契之母,有娀氏之女也,游於央台之上,有燕衔卵而措诸其前,取而吞之”是相吻合的。而有关“玄丘受孕”的传说是在西汉以後才出现,在时间上要晚得多。至於“桑野”,则晚至晋代。因此,就时间上来讲,在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简狄之“瑶台(或称九成之台)受孕”的传说恐怕要比其他两种传说要更符合当时的实际一些,尤其是这一传说在《楚辞》当中出现两次,而本简则亦是战国楚简,可见,这一传说在当时的楚地当中是广泛流行的。 

  简狄既是在“瑶台(或九成之台)”受孕,那麽,在汉代以及後世文献中为何又突然产生了所谓“玄丘受孕”的传说呢?笔者以为,这一传说也许并非就是汉代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其典籍依据的,其来源就正是简文所说的“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也,游於玄咎(丘)之内”。也就是说,汉人误将有关后稷之母姜原的事蹟安到了简狄的头上了而已。至於《拾遗记》所载之“桑野”,则不知其所出。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许汉人以为“玄鸟”是与“玄丘”有关,故而是有意将“玄丘”与简狄受孕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 

  简文云“游於玄咎(丘)之内”,一般认为,既称“内”,则“玄咎”应该是一种较封闭的建筑,如果“玄咎”是地名,则不大可能称“内”。其实,“内”有时候不一定就是针对某种封闭性的建筑而言的,而只是与“外”相对的一个概念。如“一国之内”,再比如《释名·释州国》:“雍州在四山之内。”我们现在还经常说“山内”、“山外”。这些“内”只能是就某一区域或范围而言的。所以,若从这方面来看,“玄丘之内”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笔者对简文“冬见芺攼而荐之”一句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张富海先生将其断句为“冬见芺,攼而荐之”。在这里,张富海先生在文章中的意见有三处是可取的,首先断句正确;其次将“攼”读作“搴”;再次,关於“芺”字的解释。皆可信从。但是他对“荐”字的解释则似可商榷。其文云:“简文此节谓:姜原游於玄宫,竟於冬日见可食之芺,於是拔取之,而进献於上帝。”并引《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来解释“荐”字。也就是说,他认为“荐”字在这里用为“进献”之义。笔者以为,“攼(搴)而荐之”与前文简狄之“取而吞之”无论是在句式上还是在思想性上都是一致的。句式上自不必多说。单从思想性上来讲,笔者以为简文在此所要表达的是简狄与姜原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即她们事先并不知道上帝的降临。事实上,很多有关“感应”的传说所反映的都是当事人事先并不知道会发生什麽事情,而等到事後才逐渐明白过来是怎麽回事。姜原在“攼(搴)而荐之”之际,既然并不知道上帝的降临。所以也就无从将“芺”“进献”给了上帝。那麽,“荐”字该如何理解。我认为当“藉垫”讲。即姜原於冬日看到“芺”,感觉特别稀奇,拔取之後将它藉垫起来,表示爱惜。《宋书·符瑞志上》及《太平御览》卷八五引《帝王世纪》在讲到简狄得燕卵之後“覆以玉筐”,其“覆”字用法可以参考。《史记·周本纪》:“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则,“覆”与“荐”本就是同一种类型的行为。 

[i]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ii] 原竹简在编联上存在问题,释文是根据北京大学陈剑先生的调整意见写成的。陈剑:《上博简〈子羔〉、〈从政〉篇的拼合与编连问题》,简帛 研究 网站2003年1月5日。 

  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iii] 张富海:《上博简《子羔》篇“后稷之母”节考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7日。 

bamboosilk.org/Wssf/2003/zhangfuhai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