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数学王子高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数学王子高斯范文1
人们提到他,只有3个字――酷呆了!
“薯条们”,可要好好听听这位数学王子的故事,也许你就是下一位数学王子呢!
3岁――数学王子完美出场
这位数学王子名叫高斯,出生在两百多年前的德国。
与其他王子不同的是,这位王子的家境一点都不富有,反而穷得叮当响。
故事从高斯3岁那年开始……
昏暗的小屋里,一个大人趴在桌子上算着什么,气得不停抓头发。
面对一大堆数字,任谁都头大。
这个人是高斯的父亲,他正在给工人们算工钱。
桌子旁边,小高斯也在聚精会神地看着。
大人终于长舒一口气:“我总算是算出来了!”
“爸爸,你算得不对!”小高斯发话了:“钱数应该是……”
“小孩子知道什么?”爸爸毫不在乎,3岁小孩怎么会懂这么复杂的计算!
“真的,爸爸,你再算算。”小高斯的表情很坚定。
“好的,你看,我再算一次。”爸爸正好也要重新验算,可别把工人的钱发错了呀!
再仔细算上一遍之后,爸爸傻眼了:小高斯刚才说的结果是对的!
天哪!这绝对是天才!
年仅3岁的数学王子完美出场了!
10岁――让老师“改邪归正”
10岁那年。
小高斯正在小学读书。
这一天,教室里静悄悄的。
大家都低着脑袋,大气也不敢出一口。胆大的偶尔偷偷向讲台看上几眼,仿佛上面是个让人闻风丧胆的大恶魔。
原来,小高斯的数学老师――比特纳发火了。
比特纳整天都在和自己生气:自己本来是个城里的老师,结果被调到了这个又穷又破的小村子里,越想越不服气。
比特纳对农村孩子也很有偏见:他觉得农村孩子都是不开窍的笨蛋,自己来教这些笨蛋,真是太委屈自己的才华了!
今天,比特纳心情很不好,没心思讲课,直接在黑板上写了一道长长的算式,让学生自己去做。
这个超级长的算式就是下面这个:
1+2+3+4+…+98+99+100=?
从1加起,一直加到100。
这么长的算式,比特纳觉得够这些调皮的孩子算一上午的了。
他舒舒服服地坐到椅子上,准备闭目养神。
刚闭上眼睛,下面就传来了一个稚嫩的声音。
“老师,我做出来了!”
怎么可能?!
比特纳气不打一处来,这么长的算式,怎么可能一眨眼的时间就做出来?
是不是故意气我?
比特纳气冲冲地走到这个小孩子面前。忽然,他就像触了电一样,站在那里动不动。
小孩子手里的石板上干干净净地写着正确答案:5050。
上面没有任何计算过程,只有这个正确的答案。
“你怎么没有计算过程,就得出了答案?”比特纳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
“老师,你看,这道题不用写计算过程,这么做……”小孩子给比特纳讲着他的计算方法。
比特纳的嘴越张越大。他相信,眼前的这个孩子,绝对是百年不遇的超级天才!
毫无疑问,这个小孩子就是高斯啦!
从此以后,比特纳再也不和自己生气了,什么农村孩子城里孩子,所有孩子都是一样的。
而且,能遇到小高斯这样的天才,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
比特纳自己花钱为小高斯买了当时最昂贵的数学教材,还说:“高斯远比我强,我不可能再教他更多东西。”
从此,比特纳变成了一位人见人夸的好老师。
石板揭秘
小高斯是怎样做出这道题的?
1+2+3+4+…+98+99+100=?
将这个长长的算式首尾相加:即1+100、2+99、3+98……一直到50+51。就像下面这样:
每个算式相加都是101,而这样的算式一共有50个。那么就是101×50=5 050,答案出来喽!
19岁――带上智慧王冠
19岁那年,高斯上大学了。
吃过晚饭,高斯开始做作业。
今天的作业一共有3道题,这点题在高斯看来,就是小菜一碟。
嗖嗖――
两道题搞定了。
太没挑战性了!
开始做第三道。
第三道题在一张纸条上,老师把它夹在了高斯的书里。
高斯取出这张纸条,做了起来。
咦?
怎么有点难?
高斯的兴趣上来了。
好像非常难!
还没遇到过这么难的题呢!
“这道题还有点意思!”高斯自言自语。
越难的题,越能激发他的斗志。
高斯一边算着,一边用手抓着头发。
一个小时过去了。
两个小时过去了。
高斯还没把这道题做出来,头发倒是被抓成了鸡窝,桌上也堆了一大堆演算纸。
…………
天渐渐亮了。
忽然,高斯跳了起来:“哈哈,我终于做出来了!”
早上,高斯拿着作业去找老师,很不好意思地说:“老师,昨天您给我布置的第三道题,我竟然用了一个晚上才做出来。”
“高斯,你知道你做出来的是什么吗?”老师看着他的作业,用颤抖的声音说。
“作业呀!”高斯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这么激动。
“昨天我给你布置作业的时候,根本就没有第三道题,这张纸条是我不小心夹到你书里的。你知道这张纸条上的题是什么吗?”老师更加激动了。
“什么呀?”高斯彻底糊涂了。
“这是一道两千多年来都没有解决的难题!阿基米德没有做出来,牛顿也没有做出来。而你,竟然用了一个晚上,就做出来了!”老师兴奋地拍着高斯的肩膀。
就这样,高斯带上了耀眼的智慧王冠,成了一位货真价实的数学王子。
闯进天文世界
高斯凭借雄厚的数学基础在物理学、天文学中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比如,当时很多天文学家都在为一颗名叫“谷神星”的星球争论不停。因为曾经有人用天文望远镜观察过它,后来却怎么也找不到了。
这个家伙去哪儿了呢?
讨论了几个月,还没讨论出结果。
高斯听了这个消息,发明了一种新算法,只用1个小时,就算出了谷神星的轨迹,然后大大方方地告诉天文学家:这个家伙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在哪一片天空。
根据高斯算出的结果,天文学家一下子就找到了这个“失踪”已久的家伙。
除了竖起大拇指,还能说什么呢?
货币上的高斯
几百年过去了,高斯取得的成就,依然让人们叹为观止。
在1989年,为了纪念高斯,德国发行了印有高斯肖像的10马克纸币。
而10马克纸币,是当时德国流通最为广泛的纸币。
2002年4月30日,在高斯诞辰225周年纪念日上,德国数学家联盟及国际数学联盟联合颁布了一个以高斯名字命名的奖项――高斯奖。
这一切,都是因为人们永远无法忘记,曾经有一位王子,在数学世界里散发着迷人的光芒。
王子的“环保植物灯”
高斯小时候很喜欢读书,可家里太穷了。每天吃完晚饭,爸爸就会要求高斯立即上床睡觉,这样做可不是为了让他早点休息,而是为了节省灯油。
躺在床上的高斯一点睡意都没有,满脑子想的都是那些好玩的书。
数学王子高斯范文2
1、数学家陈景润边思考问题边走路,撞到一棵树干上,头也不抬说对不起、对不起。继续思考;
2、瑞士数学家雅谷伯努利,生前对螺线有研究,他死之后,墓碑上就刻着一条对数螺线,同时碑文上还写着他虽然改变了,但却和原来一样。这是一句既刻划螺线性质又象征他对数学热爱的双关语;
3、德国著名大科学家高斯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高斯在还不会讲话就自己学计算,在三岁时有一天晚上他看着父亲在算工钱时,还纠正父亲计算的错误。长大后他成为当代最杰出的天文学家、数学家。他在物理的电磁学方面有一些贡献,现在电磁学的一个单位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数学家们则称呼他为数学王子。
(来源:文章屋网 )
数学王子高斯范文3
关键词: 取整函数 定义 应用
取整函数f(x)=[x]早在十八世纪就为“数学王子”高斯所采用,因此f(x)=[x]得名为高斯函数.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高斯函数不再仅仅指下取整函数,还包括中取整函数和上取整函数.实际上取整函数虽然定义简单,但其性质独特,应用也相当的广泛.
1.取整函数的定义
设x∈R,用〈x〉表示不小于x的最小整数,则称f(x)=〈x〉为上取整函数(如图1-1)[1].用[x]表示不大于x的最大整数.则称f(x)=[x]为下取整函数(如图1-2)[2].最接近x的整数为中取整函数,即四舍五入函数.
显然,f(x)的定义域是R,值域是Z.任一实数都能写成整数部分与非负纯小数之和,即x=[x]+{x},而{x}为x的小数部分.f(x)={x}称为小数部分函数(如图1-3),定义域为R,值域为[0,1).
(1)在求极限中的应用
例1.求x的极限.
解:当x≠0时,有-10时,有1-x
(2)在级数求解中的应用
例2.讨论级数的敛散性.
解:因为=发散,所以级数非绝对收敛.
当k≤n
其中u=++…+,显然,≤u≤.
当k充分大时u单调减少,且k∞时,u0.所以,由交错级数的莱布尼茨判别法知(-1)u收敛,从而原级数条件收敛.
(3)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取整函数的实质是建立了一个实数集到整数集的一个映射,可以将任意实数转化为整数,在实际数学问题及生活问题中,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此函数的转化作用.
例3.在某次会议中需要选取会议代表,规定每m人选取1人,余额满n人可以增选1人(1≤n<m),则推选的代表数y与候选人的总数x,可用如下的函数式表示,y=或y=+1=.
此类问题在实际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各种按重量、长度、体积等量度计费的制度都是采用函数[x],如邮政资费按邮品重量计算、出租车按里程计费等.
参考文献:
[1]方学荣,冯平.高斯函数的性质[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23,(2):13-15.
[2]闵嗣鹤,严士键.初等数论(第三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9-23.
数学王子高斯范文4
太空任我翱翔,大海随我游荡,世界任我遨游。
我快乐,是因为知识的天空广阔无边。爱迪生的发明把我带进科学园地;数学王子——高斯的解题新法把我引入数学天地……。
我快乐,是因为我身边有许多关心我,爱护我的人。可敬的老师,宠爱的妈妈,和蔼的爷爷,真诚的朋友……
我快乐,是因为体育场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我正像王军霞那样在绿场上进行“万米长跑”;我正像邓亚萍那样在乒乓桌旁左右开弓……
我快乐,还因为书中的伟人如一盏明亮的航灯为我指明了生活的航向,使我向着自己的目标勇往直前。
我快乐,更因为在前进的路上,经受了一次次挫折。只有闯过一个个风浪,才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数学王子高斯范文5
一、教学要从矛盾开始
教学从矛盾开始就是从问题开始.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在教学中可设计一个学生不易回答的悬念或者一个有趣的故事,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教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有位教师先讲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那么,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这时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这就是今天要讲的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
二、设疑于重点和难点
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比较抽象,是难点.如对于 =1这一等式,有些同学学完了数列的极限这一节后仍表怀疑.为此,一位教师在教学中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很感兴趣,……老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
四、设疑于结尾
数学王子高斯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学 设疑 悬念 求知欲望 探究
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课堂过程的不同阶段、教学内容的要求和学生的心理状态,适时地提出经过精心设计、目的明确的问题,这对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学好本节数学知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人在多年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接触过很多数学课堂教学,经常会感觉到有的教师在课堂上能很快地把学生带到激情高昂的课堂学习氛围中去,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本文就数学课堂教学巧设疑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设疑于新知识导入之处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节成功的课取决于本节课的开始,巧妙地设疑于新知识导入之处,会使学生的思维自疑问或惊奇开始,给学生留下一个悬念,使学生对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产生一种迫切了解的心理,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起到启示诱导的作用。如在讲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时,教师先讲述了一个数学小故事:德国的“数学王子”高斯,在小学读书时,老师出了一道数学题:1+2+3+……+100=?,老师刚读完题目,高斯就在他的小黑板上写出了答案:5050,其他同学还在一个数一个数的挨个相加呢。这时教师提出问题:高斯是用什么方法做得这么快呢?于是学生出现惊疑,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反响。从而教师将本节要讲授的新知识:等差数列的求和方法——倒序相加法导入到新课中。
二、设疑于教学难点之处
数学本来就是一门抽象的学科,教材中有些内容是枯燥乏味,艰涩难懂的。如在讲数列的极限概念及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的概念时,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是教学难点。为此,教师在讲授时插入了一段“关于分牛传说的析疑”的故事:传说古代印度有一位老人,临终前留下遗嘱,要把19头牛分给三个儿子。老大分总数的1/2,老二分总数的1/4,老三分总数的1/5。按印度的教规,牛被视为神灵,不能宰杀,只能整头分,先人的遗嘱更必须无条件遵从。老人死后,三兄弟为分牛一事而绞尽脑汁,却计无所出,最后决定诉诸官府。官府一筹莫展,便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一推了之。邻村智叟知道了,说:“这好办!我有一头牛借给你们。这样,总共就有20头牛。老大分1/2可得10头;老二分1/4可得5头;老三分1/5可得4头。你等三人共分去19头牛,剩下的一头牛再还我!”真是妙极了!不过,后来人们在钦佩之余总带有一丝怀疑。
老大似乎只该分9.5头,最后他怎么竟得了10头呢?学生对此非常感兴趣,教师经过分析使问题转化为学生所学的无穷等比数列各项和公式S=a1/(1-q) (|q|
三、设疑于知识易出差错之处
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里奇说过:“差错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能原谅的”。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最常见的错误是:不顾条件或研究范围的变化,丢三掉四,或解完一道题后不检查、不思考。故在学生易出差错之处,让学生去尝试、去“碰壁”和“跌跤”,让学生充分“暴露问题”,然后顺其错误认真剖析,不断引导,使学生恍然大悟,留下深刻印象。
如:若函数f(x)=ax2+2ax+1图象都在X轴上方,求实数 的取值范围。
学生因思维定势的影响,往往错解为a>0且(2a)2-4a
四、设疑于课堂结尾之处
一堂好课应该是从悬念开始再由悬念结束,使其完而未完,意味无穷。在一堂课结束时,据知识的系统性,承上启下地提出新的问题,这样一方面可以使新旧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望,为下节课的教学作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我国章回小说就常用这种妙趣夺人的心理设计,每当故事发展到、事物的矛盾冲突激化到顶点的时候,当读者急切地盼望故事的结局时,作者便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迫使读者不得不继续读下去!课堂何尝不是如此,一堂好课不是讲完就完了,而是词已尽意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