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变态心理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变态心理学范文1
PBL教学法(problem-basedlearning)即基于问题的学习,作为一种已被国际上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它采用以实际问题为基础,引导学生以讨论小组的形式共同解决问题,从而使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1]。虽然PBL教学法最初主要应用于医学院校的教学中,但目前已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广泛采用的教育模式,亦已成为心理学学科的教学模式之一[2,3]。
变态心理学是高校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主要研究人类心理与行为的异常表现与分类,力图揭示异常表现的原因与机制,从而将这些知识运用于心理障碍的防治,为学生日后从事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测评等工作奠定基础。通过变态心理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需要对各类心理异常进行正确的表达和叙述、对异常心理和行为的原因和机制进行理解与分析、对各种心理异常的发展和预后进行判断与估计、制定异常心理的咨询、治疗和预防措施。
综合上述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教学目标,它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从培养学生临床思维模式的角度出发,该课程要求学生能对临床案例进行综合分析、准确诊断,并制定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案。鉴于传统的灌输式教学难以实现以上目标,因此将PBL教学法应用于变态心理学课程教学显得尤为必要。因此,本研究将以实现变态心理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为基本目的,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出发,通过合理选择PBL教学章节、创设适合PBL教学法的具体问题等环节,对变态心理学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的教学设计进行架构和探讨。
二、实施PBL教学法的必要准备
(一)确定教学章节
以刘新民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出版的应用心理学专业规划教材《变态心理学》为例,该教材的具体内容包括变态心理学绪论、影响变态心理形成的因素、变态心理的理论模型、变态心理分类、诊断与评估、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心理障碍的基本症状,以及各类心理障碍等章节[4]。在以上内容中,除绪论、理论模型、分类与诊断等章节以外,症状学和心理障碍等章节都有大量理论联系实践的内容,适宜采用PBL教学模式,可以将其作为PBL教学法的授课章节。
(二)完善教学资料
PBL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实际问题为导向,因此,完善教学资料,根据具体章节内容选定有代表性的案例,编辑相应的视频材料,是PBL教学法顺利展开的前提和基础。
(三)明确实施步骤
经典的PBL学习过程可分为四个阶段:教师讲解背景知识并提出问题学生针对问题收集资料小组讨论得出答案[5]。根据PBL的教学理念,在变态心理学课程中实施PBL教学法的具体步骤如下: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实际问题学生形成学习小组按小组展开自主学习小组内合作交流以解决问题各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三、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
(一)提出具体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PBL教学法的起点,也是实施该教学法的关键。以《变态心理学》教材中的神经症一章为例,该章节的教学目标是明确神经症的特征、类型,掌握神经症发生的心理病理机制,重点和难点是影响神经症发生的心理社会及生物学因素。在神经症一章的具体教学中,教师首先向学生提供一个神经症的具体临床案例,要求学生根据案例分析、讨论几个问题:该案例的具体症状表现;影响症状形成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制定相应的干预方法。
(二)构建学习小组
按每组4~6人的规模形成学习小组,一个班级可分为若干学习小组并确定各组小组长。每个小组都需要解决教师提出的所有问题,小组长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给予每个成员明确的分工,使小组每一位成员都有自主探索的机会。
(三)组内交流合作
完成分组与小组内分工后,教师根据问题设计的出发点指导每个小组明确学习目标,以及为解决问题所必需掌握的理论知识。然后由小组成員根据各自分工,分头查找资料,通过独立思考进行自主学习,同时小组成员之间通过沟通与交流巩固所学知识、纠正错误认知,使具体问题在争论、探讨的过程中得到解决,并在小组内形成较为一致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四)展示成果与总结评价
各小组在小组之间展示学习成果,最后由教师根据成果展示内容,归纳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把握到的要点和存在的不足,进行归纳总结,进一步促使学生反思学习过程,并巩固所获得的知识与思维技能。
四、影响PBL教学效果的因素
在PBL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水平、具体问题的设定、教师指导水平等多方面因素都会对教学效果产生影响。
(一)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
教学准备既包括教师对教学素材的准备,也包括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PBL教学法的主体是学生,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储备程度直接决定其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能力。因此,变态心理学课程适宜开设在应用心理学本科专业的第四或第五学期,此时学生前期已系统地学习了心理学的基础类课程及方法类课程,逐步形成了分析及解决心理学问题的思维模式,能够为后续变态心理学领域中具体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奠定基础。
(二)具体问题的设计
设计问题时需要把握几个原则,即难易适中、以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为核心,以课程目标为基础[6]。过于容易的问题或任务不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当任务难度过大过难时,也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问题的内容要紧扣对应章节的内容,并以实现该章节的教学目标为基本导向。
(三)教师的指导水平
教师在PBL教学过程中不仅是问题的提出者,同时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指导者和把控者。Barrows认为,理想的指导者既是一个学科专家,也是一个指导专家,必须同时具备学科能力和指导技能[6]。教师指导能力的高低会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因此,教师在开展PBL教学前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PBL教学培训,通过不断提升指导能力以实现PBL的有效教学。
五、结束语
在过去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中,教师主要采用课堂理论讲授的方式,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难以得到发挥,PBL教学法则较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与传统灌输式教学相比,PBL教学法的优势体现在: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探索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因此,PBL法的实施能够在大学课堂中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不仅符合了当下高校所提出的研究型教学理念,满足了创新人才培养要求的需要,而且丰富了学生的实践经验,拓宽了学生的学习思路,促进其个人成长[8]。
在PBL教学法的具体实施中,需要结合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内容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掌握必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此外,了解学生的知识储备程度、提出合理的问题、不断提高教师的指导水平,是PBL教学法得以有效实施的保证。
参考文献
[1]ThomasSzulevicz,M.Jenses.PBLinEducationalPsychology-PotentialsandChallenges.[J].JournalofProblemBasedLearninginHigherEducation,2013,1(1):19-35.
[2]师保国.心理学课堂中的PBL教学模式[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增刊:13-17.
[3]罗亚,康玉坤,黄颐.PBL教学法在医学心理学课程中的教学效果[J].高等教育发展研究,2012,29(1):29-30.
[4]刘新民.变态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11-14.
[5]崔晓阳,李益,廖虎,等.PBL教学法在我国医学教育中的应用及存在问题[J].医学教育探索,2010,9(4):439-442.
[6]俞颖,李晓,黄丽丽,等.浅谈PBL教学模式下教师的重要性[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116-118.
[7]崔炳权,何震宇,王庆华,等.PBL教学法的研究综述与评价[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9(7):105.
[8]鄭铮.PBL教学法在异常心理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3,32(2):61-62.
变态心理学范文2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
2、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
3、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来源:文章屋网 )
变态心理学范文3
1、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1856年5月6日—1939年9月23日),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
2、1873年入维也纳大学医学院学习,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2—1885年在维也纳综合医院担任医师,从事脑解剖和病理学研究。然后私人开业治疗精神病。1895年正式提出精神分析的概念。1899年出版《梦的解析》,被认为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正式形成。1919年成立国际精神分析学会,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最终形成。1930年被授予歌德奖。1936年成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1938年奥地利被德国侵占,赴英国避难,次年于伦敦逝世。他开创了潜意识研究的新领域,促进了动力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奠定了现代医学模式的新基础,为20世纪西方人文学科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柱。
3、代表作品是《梦的解析》《超越唯乐原则》。
(来源:文章屋网 )
变态心理学范文4
关键词: 小说《饲育》 心理学 日本人 微妙心理
一、引言
1994年,大江健三郎成为第二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日语作家。评选委员会主席埃斯普马克在授奖辞中指出:“大江的作品中存在着‘变异的现实主义’这种超越语言与文化的契机,全新的见解和充满凝练形象的诗。”予以大江的作品很高的评价。此后,大江的作品被翻译成各种语言,备受瞩目。
《饲育》是大江初登文坛,于1958年在《文学界》上发表的一部短篇小说,并荣获第39届芥川文学奖。奥野键男这样评价《饲育》:“这是一部基于异想天开的构思,抒情性浓厚,艺术水平极高的杰作。”①作品描述了战争结束前的某个夏天,一架美军飞机坠落到村庄,一个黑人士兵成为俘虏。村里人很戒备,用铁索套住黑人士兵,像动物一样饲养他。但孩子们开始与他交流,并相处得很好。时间久了,村里人戒备心减弱,与黑人士兵相处融洽。夏末,书记命令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我”跑去告知,不料黑人士兵反目成仇,把“我”当成人质,父亲愤怒之下拿起劈刀砍碎了黑人士兵的头骨。
《饲育》被收集在大江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中。据我的查阅,专门论述《饲育》的评论甚少,多以论述初期作品为主题。涉及《饲育》的,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作品:①以作品的舞台――村庄为中心;②以作品的创作意识为中心;③以作品的文体特点为中心;④从政治制度角度;⑤以重新探讨作品主题为中心。
本文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作品中人物的情绪反应,行为方式的变化,以期考察日本人的微妙心理,旨在为《饲育》论开辟一个新的研究角度,同时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探究深藏于日本人内心的微妙心理。
二、选择《饲育》
诚然,研究日本人的作品不计其数,研究日本人心理的著作也不在少数。我选择《饲育》来研究日本人的心理出于以下几点考虑。
首先,大江健三郎在初期作品集《死者的奢华》后记中写道:“监禁状态,在封闭的墙内生存的状态――这一贯是我的主题。”②《饲育》这部作品的舞台即是处于监禁状态下的村落共同体。而日本自古以来就是单一民族、单一语言、单一文化的国家,就整个国家而言,处于四面环海的封闭状态,就各个地区而言,由于山脉和岛屿的阻隔,也是封闭社会。封闭社会下的单位即为集团,可以说日本社会是由许多大大小小的集团构成的。作品的舞台――村落共同体可以说是典型的集团代表,亦是整个日本社会的缩影。
其次,封闭的状态下必然形成封闭的人际关系。日本自古以来就一直处于这种状态下,也乐于存在于这种封闭式的人际关系中。在封闭状态下形成的心理是纯粹的、原始的、具有代表性的。因此,可以作为很好的心理研究对象。
最后,变态心理学中的心理应激理论指出:应激是人或有机体在某种环境作用下产生的一种适应环境的反应状态。如果这个刺激或情境需要人付出较大的努力去适应,甚至超过一个人所能负担的适应能力,这时就会出现紧张状态。应激源是指可能引起机体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物。③由飞机坠落事故闯入封闭状态的村庄的黑人士兵,无疑是一个具有潜在性强烈刺激作用的应激源。村里人在应对这突如其来的刺激时所产生的一系列情绪波动、行为方式转变正是日本人深层心理反应的最好佐证。
三、由“排斥”转向“接受”
由机坠落,黑人士兵出现在村庄。尽管村里人可以判断出他是士兵,但仍叫他“猎物”,把他像动物一样饲养,还给他套上铁索。对于突然出现的黑人士兵,人们从心理上排斥他。但孩子们不以为然,在给他送食物的时候对他产生了好感,出于同情,还为他解开脚镣,甚至还带他去戏水。很显然,孩子们在心中把他当成人而接受了他。
日本是一个严格的等级制社会,孩子处于这个等级制的最底端,当孩子与黑人士兵建立了相对融洽的关系后,大人们也渐渐接受了他,并与黑人士兵有了比较亲密的交流,比如他帮书记修理假肢,教村里人做分离作业,等等。
于是,黑人士兵融入了村落共同体这一纵向社会。日本人在与他人交往时,随着亲密度的增加,期望建立如亲子关系那样的人际关系。这也正是村里人在与黑人士兵交流之后内心所想建立的关系。土居健郎把这种心理称作依赖的心理。闭锁村庄的人们对黑人士兵从“排斥”到“接受”的变化是这种潜在的依赖心理在起作用。
四、由“恐惧”到“施暴”
村里人在抓住黑人士兵时,用铁索将他的双脚紧紧套住,还不停地发出噪音。当“我”看见他时,“这种突如其来的恐惧简直使我不知所措”。④父亲代表村里人想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处置,却遭书记拒绝,并被命令看管他。所有人的表现都充满着对黑人士兵的恐惧。这种恐惧的来源,其一是因为在封闭状态下村里人对陌生事物无法认知。其二,也是我认为最根本的原因,是日本人的自卑心理。战争末期,粮食匮乏,生活困难,但村里人给黑人士兵的食物却是“几个大饭团,焦脆的干鱼,煮青菜,装在广口瓶的山羊奶”。⑤如果是像动物一样喂养他,就根本没有必要提供这么丰富的食物。这不如说是村里人强烈地意识到黑人士兵是美国人,是一种强大的存在,对强大力量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对黑人士兵惊恐万分。
在书记决定将黑人士兵交给政府时,“我”提前去告知,黑人士兵一反常态,把“我”当成人质。大人们不知所措,父亲举起劈刀砍碎黑人士兵的头骨。最终村里人选择了施暴。由“恐惧”转向“施暴”,这是一个情绪极端变化的过程。根据前面提到的心理应激理论,黑人士兵是一个潜在性强烈刺激的应激源,在他爆发的那一刻,村里人亦随之产生应激反应,但这突然又强烈的刺激超越他们所能承受的程度,因此情绪发生极端转变,转而施暴。但这种极易发生情绪变化的状态正是社会心理的体现,同时它也是构成心理学中变态心理的重要因素。
再审视本作品的写作背景,它写的是战争即将结束时的事情。人们对战争的恐惧和焦虑会对人的心理造成一定影响。但无论是作为外接刺激的黑人士兵也好,还是战争的因素也好,都属于外因,归根结底还是社会文化因素这一内因在起作用。也就是说,潜藏于日本人内心深处的心理通过外界刺激影响以不同形式呈现出来。由此,日本人的变态心理倾向暴露无遗。
五、结语
心理是一个极其复杂且难以捉摸的东西,探求群体的普遍社会心理更是不易。本文选择《饲育》这部文学作品,运用心理学理论分析主体人物――村里人的情绪反应、行为变化和心理变化,分析出日本人具有既依赖又自卑,既易变又带有变态心理倾向的这一复杂而微妙的心理。
综上所述,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心理学来研究《饲育》,剖析了日本人的微妙心理。
注释:
①奥野键男.奥野键男作家论集.泰留社,1978年7月,笔者译.
②④⑤大江健三郎.死者的奢华.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
③刘新民,李建明.变态心理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3.
参考文献:
[1]中根千枝著.陈成译.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商务印书馆,1994.
[2]土居健郎著.阎小妹译.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商务印书馆,2006.
变态心理学范文5
上期半期考试后,不少选修理科的同学请求转到文科班学习,于是,我被任命为新组建的文科班的班主任。同学们十分珍惜这次机会,个个精神焕发,如饥似渴的学习。“元旦”期间,他们的一些技校同学动员他们读完高二后去读职高大专班,理由是读职中比读大学花钱少、见效快,又有就业保障;再说作为一所农村的普通高中,多数学生成绩差,觉得升学无望;何况就算拼死拼活的考一个普通大学,那高昂的学费和不到八成的就业率又怎比轻轻松松的去读职高大专更让人心动呢?
该怎样做才能把同学们的心收回到学习上来呢?我通过演讲、辩论、主题班会等形式,激励大家树立远大的志向,但收效甚微。叶老指出:“学习贵在兴趣,兴趣出勤奋,勤奋出天才。”俄国教育家乌申基斯说:“缺乏兴趣的学习是痛苦的,它会扼杀学生探索真理的求知欲。”可见,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使他们找回自信,安心学习的前提。管理心理学的研究也表明:动机是激励人们行动的主观原因和力量源泉,需要是动机产生的基础和根源,兴趣则是需要转化为动机的催化剂。而要培养学生的兴趣,对于那些早已被各种考试考得自卑麻木的同学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失败是成功之母”,而是“成功是成功之母”,得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实践证明,运用成功教育的心理效应,充分尊重、信任、依*和发动学生,使他们把学习看作自己的需要而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在强烈的动机的支配下自觉学习,是使学生由“要我学”的外在压力内化为“我要学”的内在动机的有效方法。
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转变的“三阶段理论”,他认为学生态度的转变可以划分为三个连续的阶段:服从(即迫于外力,口服心不服)同化(即自愿改过,易反复)内化(即通过正强化,心服口也服)。我的做法是:
一 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运用自己人效应和期望效应进行开启,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由于后进生缺乏上进心和明辨是非的能力,对周围的人(尤其是师长)和环境有隔膜感和敌意,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不能采用居高临下的说教,而应当运用自己人效应进行巧妙的开启,使他们敞开心扉来悦纳你;还要充分尊重和信任他们,运用期待效应,增强其自信心,他们才有可能把学习当作自己的需要。
版权声明:该文章版权为高考资源网独家所有,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自己人效应指目标对象感到劝导者与自己在某些方面相似就很容易接受他们宣传的观点和思想。如果你试图改变某人的观点、态度,你越使自己等同于他,就越具有说服力。我通过摸底,发现班上有几个同学去年暑假曾打过工,邻班还有一个在广州打了半年工的补习生。我请他们现身说法,谈他们打工的感想。结果,由于这几个同学当初和现在班生不少同学的想法一致,而自己现在最想说的则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改变命运”,同学们便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认同了那几个同学的观点。几天下来,想读技校的同学情绪稳定了。
期望效应指对目标对象寄以厚望会对其产生巨大的激励、指导作用,使之表现出补充和加强劝导者期望的行为,其核心是充分尊重和信任学生。那些中差生之所以想读技校,重要的原因就是屡考屡败,对自己丧失了信心。于是,我与各科任教师会诊后,分别与他们进行了畅谈,并与之一起制定了医跛突优、注重学法的学习策略。然后,通过家长、年级组长、科任教师、其他同学,暗示他们学习很有潜力,上课也给他们以额外的关注、激励和指导,月考再适当降低要求。两个月后,他们中的不少学生均有了进步,其中一个还高兴的对我说:“老师,开始还以为你是诓骗我的,没想到,我读高中以来,语文第一次及格了。”
二 充分依*学生,运用同化效应和内滋效应进行鼓励,使学生学习的需要得到强化而产生浓厚的兴趣
后进生固有的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过程,又很容易受到不良习气的影响,因此,转变他们的学习态度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交氛围,运用同化效应进行正强化;还要充分依*他们,运用内滋效应进行褒奖,使他们尝到久违的胜利果实,学习的需要就会在强化中变成对学习的浓厚兴趣。
同化效应指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逐渐接近参照群体或参照人员的态度和行为的过程,是个体在潜移默化中对外部环境的一种不自觉的调适。就是人们常说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俗话说“人以类聚,物以群分”,差生往往和差生来往,其伙伴群朝着不良方向越滑越远,各自的不良行为受到同伴的强化和激励,并在态度和行为上作出一致性的调整,使自己逐渐接近伙伴的不良态度和行为,这种情况属于负同化,也就是“近墨者黑”,这是学生态度转变工作中应当力求避免和慎重对待的。我仔细分析了他们的人际氛围,和交际圈,看他们跟哪些优生有共同语言,再与他们磋商后,将其与他们能接近的优生编坐在一起,为他们寻找新的伙伴,营造新的学习环境。不久,班上便有了许多“小老师”,学风开始好转。
内滋效应指通过多种形式的反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成功的机遇,使他们自我的诸种才能和全部潜能能够完全充分的发挥出来,从而乐意重复以期获得新的成功,换取更多自我实现的满足。一方面,我通过激励性作业评语,上课多给他们展示的机会来调动其积极性;另一方面,我注意发挥他们在体育、艺术、交际方面的优势,让他们在办板报、书画展、运动会、文艺汇演等方面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既增强了集体的凝聚力,又使他们信心百倍的投身于学习之中。
三 充分发动学生,运用登门槛效应和助长效应进行正强化,使学生在强烈的动机支配下,自觉的学习。
在后进生的转化过程中,我们还要运用登门槛效应对他们提出适宜的目标要求,这样,有利于他们变压力为动力;同时,还可以利用中学生的好胜心理充分发动学生,运用助长效应,让他们在学习小组中开展学习竞赛,从而在强烈的动机的支配下,自主学习。
登门槛效应指先向目标对象提出一个较小要求,对方不好拒绝,而一旦接受了这个要求,为了维护自我的一致性,就很难拒绝较高的要求了,“跳摘”理论就是这个意思。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使学生感到力所能及,比一步到位要好得多。我针对他们各自不同的起点,要求他们在期末考试中力争上升10到30分不等,有艺体潜能和爱好的同学可以选修体育和艺术。结果,他们都信心百倍的表示“自己一定行”,而且学习的劲头也更足了。
助长效应指多数个体在团体状态或与他人竞争的状态下,工作效率要比单独一个人工作时高,平时我们说的“下棋找高手”就是这个道理。我与他们协商后,将其与比他们好一点的优生搭配,展开互助和学习竞赛。现在,班上初步形成了人人不甘落后,你追我赶的良好学风。
变态心理学范文6
>> 别让孩子成了“心理孤儿” 莫让孩子成“心理孤儿” 团体心理辅导改善孤儿孤独感的研究 “心理孤儿”成因及应对策略研究 浅析孤儿作品利用法律问题 浅析离异家庭的“心理孤儿”现象 如何培养孤儿的健康心理 浅析初中生心理孤儿现状 关注“心理孤儿”教会学生做人 让孤儿的心理充满阳光 孤儿药相关研究发展态势分析 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孤儿”现象研究 唇腭裂孤儿术后心理护理对语音治疗的影响和作用研究 民族医高专孤儿医学生心理特征及对策研究 农村学生“心理孤儿”现象成因及对策分析 请做好领养地震孤儿的心理准备 孤儿教师的心理问题分析及维护 优势视角下孤儿心理问题及疏导途径分析 积极心理对孤儿英语教学的帮助 孤儿学生的特殊心理及教育对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2006-07-04.
[2] 劳伦·B阿洛伊,约翰·H. 雷斯金德, 玛格丽特·J.玛诺斯.变态心理学(第9 版)[M].汤震宇,邱鹤飞,杨茜,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279-284.
[3] 张卫英,陈琰.国家机关在法律孤儿救助中的作用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8(4).
[4] 薛蕾.服刑家庭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对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8(04).
[5] 盛平.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救助问题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