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1

关键词: 大学生 就业能力 就业

自1999年国家决定高校大扩招后,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为115万人,2006年至2010年的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12万人、495万人、559万人、611万人和630万人。仅2006年和2007年两年,全国就分别有116万和144万的大学生未能如期找到工作。然而与数百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一大批企业却找不到合适的人才,造成了大学生和企业间的“就业鸿沟”现象。从表面上看,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社会实际需求脱节及大学生就业观念尚没有脱离传统的影响。从本质上分析,大学生就业困难反映出了大学生在就业能力方面的不足。

1.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定义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虽然广泛使用就业能力一词,但对就业能力却没有统一的定义。

1.1国外就业能力的定义

奥佛顿(C.Ovetoom)提出就业能力不是某一种特定的工作能力,而是在横向上与所有行业相关,在纵向上与所有职位相关的能力。[1]哈维(Lee Harvey)提出就业能力是被雇主认可的雇员在求职、工作和职业发展方面能力的总和。[2]加拿大会议委员会(CBC,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认为就业能力包括基本能力(Fundamental Skills)、个人管理能力(Personal Management Skills)和团队能力(Teamwork Skills)三项,是个体为满足雇主和客户不断变化的要求,进而实现自身在劳动市场的抱负和潜能而应具备的品质和能力。[3]福古艾特(Fugate)认为就业能力应该考虑社会资本的因素,将就业能力定义为个体为识别工作机会及获取工作的能力,由职业生涯识别、个体适应性、社会资本和人力资本三个集合的交集组成。[4]

1.2我国就业能力的定义

我国学者对就业能力也有不同的认识,郑晓明认为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5]文少保认为就业能力就是在以学习能力为基础上发展的与职业相关并嵌入在个体身心里的一种综合能力。[6]黄敬宝提出了就业能力是由先天性因素及包含教育、社会资本等后天性因素共同构成的观点。[7]

中外学者对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观点虽然表述不同,但基本都是从意愿、技能、素质、能力等方面进行表述,并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就业能力的定义不断地丰富与发展。当前,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对招聘方、工作岗位甚至就业地点等不满意而导致有业不就的现象,因此,研究就业能力除了要关注大学生的能力和技能外,还要研究大学生的就业意愿。综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结合大学生在校及毕业进入社会后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大学生就业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就业意愿的基础上,成功谋求工作职位、维持就业并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目标的综合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生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社会奉献能力。

2.我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现状

麦可思研究院(MyCOS Institute)撰写的《2010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称2009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就业率是86.6%,比2008届85.6%高1个百分点,比2007届87.5%低0.9个百分点。2009届大学毕业生半年内的离职率分别是:“211”院校22%,非“211”本科院校33%,高职高专院校45%。离职的主要类型是主动离职(88%),离职的前三位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够(31%)、薪资福利偏低(25%)和想改变职业和行业(13%)。[8]这说明从数量上看,一半以上大学应届毕业生在毕业后的半年内都能找到工作,13.4%这个相对数量虽然不多,但考虑到毕业生基数较大,因此未就业大学生绝对数量也不容忽视。此外,从质量上分析,已就业大学生中还有相当比例要求离职,这都说明了大学生就业能力还存在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就业意识不强

大学生在进入大学阶段的学习后,受到十多年来学习习惯定势的影响,往往专注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忽视了思考今后就业问题。直至在毕业前才开始考虑就业的方向,动手制作应聘简历仓促应聘,在求职时打的是无准备之仗,成功率较低。在招聘会现场,应届毕业生往往不是针对某个用人单位有针对性地进行接触,而是采用“海投”战术(没有确定目标的海量投递个人简历)。

2.2就业观念落后

大部分毕业生受到社会、家庭和传统文化的影响,首先考虑公务员、大学生村官和事业单位这些竞争激烈却用人需求量较少的职业、单位,对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这些用人大户却鲜有问津。大学生对商界成功人士非常羡慕、敬仰,却不接受自己先就业后创业或毕业后即创业的就业创业新观念。

2.3专业水平不高

教育具有滞后性的特点,体现为教材滞后、实训实验设备滞后等,加之部分专业的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甚至不符,造成毕业生的专业水平不高,无法在企业零培训的情况下直接胜任工作岗位的要求。大学生在平时学习生活中,不注重社会实践工作,大多数都是以应付的形式完成学校要求的社会实践任务,造成企业在要求招聘有实践经验的大学生时,不少学生都不能满足企业要求的情况。

2.4应聘技巧不足

大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较少,在人际交往、待人接物和职场礼仪等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在与有工作经验的应聘者同台竞争时缺少优势。高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程,但理论教学有不能积累实战经验的先天缺陷,对高校毕业生掌握应聘技巧帮助不大。

2.5缺乏个性特色

目前,由于学生数量较多的原因,我国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无法实现小班化教学和个性化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如同是规模化流水线生产的产品,往往缺乏个性特色,难以满足企业用人的差别化需求。

3.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做法

在实践中,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生存能力、职业发展能力和社会奉献能力,这三个能力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让学生在生存、发展和回报社会中提升就业能力。

3.1培养基本生存能力

首先要培养积极的就业意识。要让大学生认识到高等教育是投资,家长之所以愿意进行教育投资是因为他们认为该投资会有丰厚的回报。只有毕业后成功就业,教育投资才是具有价值的。大学生在进大学之初,就应该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时时刻刻为今后的就业做好相关知识和技能的准备。其次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应认识到工作的目的首先是解决生存问题,在养活自己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为家庭和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因此,要更加务实地看待就业问题,不能一味盯着机关事业单位,要积极地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中小企业,在企业中积极锻炼,争取早日成为独当一面的专家。在时机成熟时,还要积极主动地开展岗位创新或自主创业,通过创业带动更多的人就业,为社会发展多作贡献。再次要提高沟通交流能力。目前的大学生在年龄段上主要集中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和90年代初期,这个年龄段的大学生喜欢利用网络表达诉求,这说明他们愿意表达自己,但不愿抛头露面,深层次的原因是该年龄段的年轻人缺乏当面交流沟通的技巧,如果必须当面交流,要么容易成为被动教育式交流,要么容易成为强词夺理式的争辩,难以达到较好的沟通交流效果。现代社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分工越来越细化,团队合作也愈发重要,而沟通交流是团队合作的基础。学校要组织相应的活动,让同学们逐步适应面对面的交流并掌握沟通交流的技巧。最后要积累社会实践经验。学校应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有专业背景支撑的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将学校所学知识转变为社会所用技能的能力,力争在毕业后能利用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成功求职,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

3.2培养职业发展能力

第一要提高专业学习能力。专业学习是求职的基础,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类专业竞赛活动,通过比赛促进专业学习的提高。学校应改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评价手段的评价体系,构建旨在促进学生专业学习的动态评价系统,将学生在参与专业竞赛、参与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情况都融入评价体系。第二要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学校要紧紧依托“挑战杯”竞赛、数学建模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竞赛等比赛,指导学生用学到的理论知识尝试解决实际问题,为学生今后走上工作岗位后拓展工作思路做好铺垫。第三要提高工作处理能力。高校在进行就业指导工作时,不仅反要对学生开展求职技巧等方面的培训,而且要训练提高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的工作资源整合能力、搜集并应用信息能力和工作系统设计维护能力;使学生不仅懂得如何应聘,而且全面了解进入工作岗位后如何有效开展工作,让大家尽快地完成角色转换。第四要提高工作影响能力。高校在举办职业生涯规划类型的比赛时,要让学生意识到在工作中提高影响力的前提是先被企业文化同化,被单位认可,然后才能逐步提高工作的影响力,而不是空有梦想和抱负,却不被单位接受。第五要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学校设立创新基金,鼓励大学生努力克服自卑情绪,在社会实践中努力攻坚克难,培养岗位创新和自主创业的意识。第六要展示个性风采。个性风采不是非主流,而是大学生表现出来的符合年轻人特点的好学、上进、阳光、乐观、开朗等优秀品质。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各类社会活动,积极锤炼自己的优秀品质,展示自我风采。

3.3培养社会奉献能力

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崇尚岗位奉献是各家用人单位大力提倡的职业精神之一,社会奉献能力也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通过搭建小红帽、社会义工等多种形式的志愿服务平台,培养大学生的志愿服务精神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岗位立功的意识,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青春才智。

参考文献:

[1]Christine Overtoom.Employability Skills:An Update[EB/OL].http:///files/employability_skills.pdf,2010,10,16.

[2]Lee Harvey.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J].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2001(2),97-109.

[3]The Conference Board of Canada.Employability Skills 2000+[EB/OL].http://conferenceboard.ca/topics/education/learning-tools/toolkit.aspx http://conferenceboard.ca/Libraries/EDUC_PUBLIC/esp2000.sflb,2010,10,16.

[4]Fugate M,Kinicki A J & Ashforth B E.Employability:a psycho-social construct and its dimensions,and applications[J].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4(65):14-38.

[5]郑晓明.“就业能力”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2,(3):91-92.

[6]谭诤.大学生就业能力概念辨析[J].江苏高教,2010,(4):81-129.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大学生 辅导员 就业工作

一、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引发的新问题

(1)“零工资”就业现象。所谓“零工资就业”,就是指大学生毕业时先到自己向往的用人单位去工作,不领取任何劳动报酬,等工作一段时间通过用人单位考验后,再商谈工资,签订用工合同,建立劳动关系。有专家认为“,零工资”的出现折射出大学生对个人发展机会的极度渴望,对自己能力和职业前途的复杂心态以及面对就业窘境的无奈。

(2)“读书无用论”重新抬头。近年来很多大学生在谈到自己的大学生活时,都觉得“后悔”。 一边是上大学高收费,农村贫困家庭和城市低收入家庭为了让孩子上大学倾尽所有,而另一边却是毕业就失业。

二、辅导员参与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有利条件

(1)辅导员的角色优势。当前,高校辅导员一般由刚毕业不久的青年教师担任,他们不仅在知识背景、年龄、生活阅历等方面和大学生比较相近,这就为拉近辅导员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创造了有利条件。由于辅导员工作的特殊性,他们一般住在学生公寓与学生朝夕相处,这样可以使师生之间更多地以“朋友”的身份展开交往活动。另外,辅导员通过走访宿舍、开班会、第二课堂活动等方式经常深入到学生中间,熟悉学生的心理特征,这种教师和管理人员的双重身份在学生中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使辅导员可以更直接、更便捷地与学生进行交流。

(2)将就业指导融入常规工作具有效率优势。辅导员的常规工作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毕业生就业指导是各高校学生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这也是大学生所关心的敏感问题。因此,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可以将就业指导工作融入到学生日常教育管理之中,把就业指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这样做可以很好地把就业指导作为辅导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点,不仅能提高日常工作的效率,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也有助于增强就业指导的实效性。

三、辅导员在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

(1)就业指导内容缺乏全面性。就业指导课是学生在校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习职业技能、选择职业的重要课程。而在有些院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也只是专题讲座形式,有的学校辅导员没有介人学生就业指导体系,没有把就业指导课看作激励学习的有效措施。只注重强调学生的考研、考证以及自身素质的提高等内容,忽视了学生正确择业观的引导,职业价值观的确立,就业指导内容缺乏全面性。

(2)学生思想差异大。现在的大学生大都是90后,首先,他们从小学到高中都是“按部就班”的学习生活,很少有时间去思索自己的兴趣和爱好,很少与社会接触,来到大学后人际关系、集体生活成为他们难以克服的两座大山。此外,即将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就业经验和就业市场的竞争激烈,他们在寻找工作的过程中焦虑不安、茫然不知所措或情绪亢奋,四面求职,一旦碰壁,又灰心丧气,整日心绪不宁,以至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四、加强辅导员做好就业指导工作的措施与对策

受金融风暴的影响,全球的整体就业压力加大。部分企业选择观望,取消校园招聘会,缩减招聘计划,甚至裁员。面对如此严峻的就业形势,需要国家、社会、学校、个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而辅导员作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中最基层的环节和骨干力量,在高校毕业生工作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因此,辅导员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作用,勤于思考,采取有效措施,做好就业工作,促进大学生顺利就业。

引导学生认清就业形势,调整就业预期。转变就业观念对于目前的就业“寒冬”,辅导员要尽可能地通过授课、谈话等方式,让学生清醒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引导学生要有理性的思考,要对自己进行准确定位,眼光不能太高,不能过于苛求专业对口,应该更新就业观念,先就业再择业。同时,要鼓励和引导学生增加工作经验,尽早到单位进行实习,增强就业竞争力。一旦有比较合适的岗位,要有务实的心态,放下身份,降低对工资、工作条件的要求,尽早签约,不要挑肥拣瘦,从基层、中小企业做起。

(2)加强心理教育,引导学生建立良好就业心态,缓解就业压力。在求职应聘的就业过程中,由于经验的缺乏和准备的不足,刚走出校园的大学生在严峻的就业压力、残酷的现实社会环境和众多的竞争对手面前,他们总会有或多或少的不适应。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焦虑感也越来越强烈。这就需要辅导员尽早地给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帮助学生消除就业焦虑。引导大学生正确、勇敢面对挑战。

(3)做好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就业意向调查是就业指导工作的基础,只有及时、准确了解学生就业意向、需求,才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服务。在意向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学生就业信息库,包括学生就业领域、地点、薪酬标准,以及对各专业的就业情况进行分析。

(4)帮助学生做好求职材料准备,做好求职第一步。求职材料是毕业生向用人单位展现自我的一份重要材料,是成功获得面试机会的前提。因此,辅导员要根据学生能力不同,应聘单位不同,个性化地指导学生提前准备好求职材料,这样能够为毕业生择业赢得时间,为顺利就业做好铺垫。

(5)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西部、甚层就业。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流向不平衡。毕业生大多倾向于经济发达地区,而广大基层特别是西部地区、艰苦边远地区和艰苦行业急需高校毕业生。国家为鼓励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和基层就业出台了大量的优惠政策。辅导员要加大力度,宣传国家相关政策,引导高校毕业生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投身西部,投身基层,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高校;就业指导

随着我国有中国特色社会事业不断取得重大成就,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毛入学率已经高达22%,已经进入了大众化的高等教育时代。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一方面为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和储备了大量的优秀人才,但另一方面,在由精英化的教育向大众化的教育转变的过程中,许多新的问题不断涌现出来,给政府、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就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问题。

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归根结底是一个社会问题。我国的高等教育规模现在是世界最大的,甚至超过了美国,但是我们的人均GDP是美国的几十分之一,说明我们社会能够容纳大家理想的工作岗位的数量要比美国少得多,但是要想得到这个岗位的人比美国多得多。社会怎么样扩大就业面,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是一个社会问题。尽管这样,我们的学校、学生工作者、学生还是要积极应对,克服各种困难,让毕业生就业成为高校和谐乐章中闪亮的一个音符。

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是新时期高校工作的重点之一,高质量的就业指导和服务有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多方面的工作,总结一句话就是要做好对学生全程的、全方位的指导和服务。我认为,当前高校相关工作人员对其中一些直接关系到就业率的工作已经比较熟悉,例如,帮助学生联系用人单位、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简历撰写技巧和面试技巧、引导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等,但是还有一些重要环节是容易被忽视的。例如,指导学生掌握必要的法律知识以在签署劳动合同和工作初期有效维护自己的权益,引导学生形成“诚信就业”的理念以减少就业中弄虚作假、违约事件的发生,做好暂未就业学生的辅导、服务工作。下面,我就这三个工作环节做出自己的思考。

1.指导学生增强法律意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有的毕业生为了进入到自己满意的企业,在签订劳动合同的同时,忽略了许多条款的细节,被动接受了一些有损自己合法权益的条件,等到在工作中慢慢回过神来,悔之晚矣。更严重的情况是,大多数毕业生对于和自己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了解也不关心,导致在应聘、签订合同和工作过程中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却浑然不知,或者感觉不公正却不知如何维护自己的利益。同时,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帮助实现就业没有直接的益处,因此也容易被高校就业工作者所忽视。

我认为要做好这一环节的工作,就要指导学生从以下三个视角入手。

1.1 将法律意识融入到就业的各个步骤之中

这些步骤包括搜集招聘信息、应聘、签订劳动合同和步入工作岗位。例如,现在招聘信息中随处可见性别歧视、相貌歧视的条件;应聘过程中用人单位针对女性应聘者提出一些过分的要求;在签订劳动合同过程中,在有关试用期的长短、保险的种类、休假、加班薪酬等问题上,条款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情况也时有发生。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应该反复提醒毕业生在这些环节上增强法律意识,坚定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决心和信心。

1.2 学习相关法律知识,牢牢掌握法律武器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是我们就业工作者必须介绍给即将步入职场的学生的一部法律,因为它是劳动关系最重要的保障。我们可以通过鼓励学生自学、举办知识竞赛、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讨论等丰富的形势熟悉《劳动法》中关系学生将来切身利益的法条。例如,《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劳动合同。”同时还规定:“劳动合同应当以书面形式订立。”那么,围绕劳动合同,我们就要帮助学生了解到:用人单位故意拖延或拒不签订劳动合同给我们的学生造成损害的,应承担什么样的赔偿责任;什么样的劳动合同是有效的劳动合同;有效的劳动合同必须包括哪几个部分;怎样解除劳动合同等等一系列的法律常识。掌握这些知识,无疑对学生将来的职场生涯有巨大的实用价值,同时在面试时,懂法律、会理性思维也是绝大部分用人单位所看重的基本素质。

1.3 要提醒学生既要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也要尊重用人单位的合法权利

法律既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也保护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这是辩证思维在学生就业过程中的简单应用,但是却容易被学生所忽视。对于就业工作者来讲,引导学生关注他们自己的权利并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但是教育学生如何履行自己的义务就需要花费一番功夫了。法律规定了用人单位具有招工权、用人权、劳动报酬分配权、奖惩权等权利,就业工作者要让学生懂得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和自己的合法权益一样是受法律保护的,必须要尊重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

2.教育学生“诚信就业”,维护自身和大学生整体形象

“人无信不立,事无信不成”,诚信是和谐社会所必需的基本道德要素。但是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些毕业生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出现了种种有悖于诚信的行为,高校毕业生的诚信道德状况也逐渐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

2.1 高校毕业生诚信问题的表现

大学生在就业中背离诚信主要表现在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应聘时夸大有利信息、隐瞒不利信息。有些学生在撰写简历和面试的过程故意把自己的优点放大,甚至给自己凭空编出主席、会长、部长、某某奖学金获得者等等头衔,而有的学生则刻意隐瞒曾经受过处分等不良记录。二是任意毁约。部分学生求职目标不明确或者求职时缺乏信心,在未充分了解用人单位情况或未考虑成熟的情况下匆匆签约,在遇到更好的机会时“理所应当”地选择了毁约。更有些同学利用协议作为跳板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2.2 引导学生“诚信就业”至关重要

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学校来说,“诚信就业“都是非常必要的。因为弄虚作假、违约等行为会使学生丧失宝贵的就业机会,即使暂时成功就业,也不利于学生在工作单位的长期发展。同时学生的诚信问题很可能会影响用人单位对于该学生导师所有的学生或者该学生所学专业的所有学生,甚至该学生所在的学校的所有学生产生偏见,从而影响了学校与用人单位的长期合作,很大程度上阻碍的学校长期的充分就业。另外,更长远地来看,高校毕业生诚信观念的缺失会给整个社会带来难以预料的危害,大学生是有知识、有文化、被寄予厚望的群体,他们将在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担当重任,因此他们个人的诚信直接影响到未来政府的诚信、企业的诚信,当前“诚信就业”理念的确立将是社会道德水平提升的重要基石。

2.3 高校就业工作者应有效引导学生“诚信就业”

我认为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引导学生形成“诚信就业”的观念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首先,以身作则。许多老师为了帮助学生就业,在写推荐意见时不惜毫无原则地滥用赞美之词,并且用一些含糊的词汇来掩盖学生的缺点,这在无形中带给学生不良的信息,认为弄虚作假是应该的,是实现就业的需要。因此,就业工作者和老师自身应该做到实事求是,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诚信的楷模。

其次,加强监管。高校就业工作者尤其是工作在一线的辅导员掌握了每位学生最全面、最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学生就业过程中最有力的监督力量。辅导员应该协助学校就业部门,在推荐毕业生时严格把关,将最详实的学生情况提供给用人单位,及时纠正学生弄虚作假的行为,并对其进行批评教育。

再次,观念渗透。引导学生形成诚信的观念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并不是仅仅在就业中需要强调的事情,也不是仅仅在就业过程中下功夫就能奏效的事情。观念上的渗透,功在平时。学校要在平常的教育中处处注重诚信教育,例如对学生考试纪律的教育,对学生时间观念的培养等等,都是帮助学生形成诚信观念、提高自身认识的重要途径。

3.服务暂未就业学生,做好全程服务最后一环

虽然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但是在政府的指导关心下,在学校就业指导部门和院系、毕业生的共同努力下,我国高校始终保持着较高的就业率。但是,被关注的数字往往是那令人振奋的百分之九十多,而剩下的百分之几很容易遭到忽视。

3.1 “百分之几”需要被关注

作为育人的阵地,高校应该关注每一位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高校就业工作者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工作也应该给予那些暂未就业的学生以更多的关怀,这样才是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落到了细处。虽然,暂未就业的学生只是少量的百分之几,但是,具体到个体学生,未能就业的失落和迷茫却是百分之一百的。这少量的学生相对而言处于弱势,更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辅导和服务。

3.2 学校的辅导和帮助更为重要

普遍的观点认为,帮助暂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是整个社会的责任。这当然是正确的,但是作为高校就业工作者,我们应该认识到,来自于学校的辅导和帮助对于那些暂未就业的学生来讲是更为重要的。因为首先我们是最了解他们情况的人,我们可以针对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继续给予他们具体的指导;其次我们掌握了与他们所学专业相关的丰富的就业信息,可以在出现新的就业机会的时候提供给他们及时的信息,这些对于暂未就业的学生来说要比他们在社会上的劳动市场上乱冲乱撞要有效率得多。

3.3 就业指导工作要把服务做实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4

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成长;作用机制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课堂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课外学生活动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校学生活动的基本特点:第一,广泛参与性。学生活动的策划、组织、总结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活动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离开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校园活动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第二,丰富多样性。各高校都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拥男T盎疃,学生社团活动、人文学术讲座、各类竞赛、社会实践、临床技能大赛等活动是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交流经验,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兴趣爱好;第三,潜移默化性。高雅健康、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认同和熏陶,从而实现其精神、心灵、性格等良性塑造,对大学生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开展学生活动有助于学生成长

长期的高等教育办学实践证明,高校学生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引领导向功能、健全人格功能和实践功能。

(一)引领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政治上引领坚持正确方向,精神层次上引导追求崇高,个人品质上引导识别真善美、价值追求上引导服务他人和社会,民族大义上强调爱国主义。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开展各项主题鲜明的学生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毕业离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不仅学会了过硬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政治上、心智上、品行上、人生价值取向上等各方面走向成熟,逐渐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继续引领高校毕业生的未来人生之路

(二)人格健全功能

在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组织,具有如下人格健全功能:一是社会助长,团体活动有助于消除单调感和无助感,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二是补偿功能,在正式群体不被满足自身需要时,通过非正式群体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兴趣、爱好得到展示和发挥,获得心理满足。在本研究里,人格健全侧重强调学生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开发个体的情商和非智力因素,塑造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个体能进行良性和谐的人际沟通。

(三)实践功能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和归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去应用,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创造财富,这样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如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懂理论会实践的全才。

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活动开展效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

开展学生活动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学生成长是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调查和跟踪,借助网络等平台充分征询活动覆盖对象的意见和想法,使同学们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创意,避免活动走形式化;第二是活动宣传方式要多样化,宣传内容要到位,让学生充分了解活动的内容,觉得不去参加就留下遗憾;第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学生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加强活动组织者的培训和提高

(二)建立完善学生活动的校内外支撑体系

学生活动功能有效性发挥需要一个完善的、强大的校内支持体系,首先应在认识层面看清学生活动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在资金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在活动场地上为学生提供方便,比如向学生活动开放学校的报告厅等优质教育资源,在行动上让学生感觉到是发自内心的重视;其次是选拔高素质、责任心强和具有爱心的学生活动指导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这就要求学校选好辅导员、用好辅导员、重视辅导员,而辅导员则应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敬业精神,细致深入地加强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方法指导;同时,还应聘请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作为学生活动的临时指导老师,形成学生活动全方位的校内支撑体系。

(三)提高学生活动的吸引力

学生活动的吸引力是指某个活动在学生中被欢迎的程度、以及引起学生参与欲望的程度,主要受活动内容、形式和组织水平的影响。提高学生活动吸引力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增强年级差异化、男女性别差异化和强化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有很大区别,他们所需要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和项目类型也是有所差异,避免学生活动出现“人人都可以参加,人人都不愿意参加”的现象;二是强化学生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学生活动运作水平和指导水平。学生活动组织者的年龄层次、个人阅历、责任心和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学生活动的组织水平和实际效果;三是学生活动不宜过度频繁,避免重复,活动项目的选择和活动过程的控制都应追求精益求精,否则就会降低活动质量。

(四)创新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激励机制

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和提升学生活动水平的同时,需要创新工作理念和激励机制,采用“他律”来促进每个学生都参与一定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往往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还有一部分同学很少参加或几乎不参加学生活动,原因在于: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网瘾、缺乏关怀等等。因此,在发挥品牌学生活动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同时,通过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奖学金评比中适当侧重学生参加活动的权重、合理设置有吸引力的奖项等激励机制,督促和引导远离学生活动的同学不被边缘化。

五、结语

充分认识学生活动对学生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把握学生活动对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作用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活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能力;企业需求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2011年的《中国就业战略报告2008——2010》,指出高校毕业生能力普遍达不到用人单位要求是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主要原因。它还认为,毕业生职业能力不足问题在大学扩招后日益突出,高校对此应承担起相应的责任。课题组总负责人、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院长曾湘泉在解读此报告时说:“劳动力市场变化非常大,而大学对它的反应特别慢。” 

实际上,大学生的职业能力在十几年前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高度重视。1998年,法国、意大利、英国和德国的教育部部长共同发表联合宣言,将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列为大学教育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 

而我国高校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显然远远不够。该报告认为,中国高校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表现在,高等教育培养体系缺乏必要的就业市场需求导向,职业能力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生对企业职业能力的实际需求缺乏了解,在此基础上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结构上与人才市场的需求存在差异。 

事实上,在市场经济环境下,用人单位更多地考虑招聘大学生能否带来更大的效益。在招聘面试中,用人单位关注度较高的问题往往是“你参加过哪些社会实践工作?”“你做过什么项目吗?”等等。用人单位在对大学生进行招聘时的问题已经明确地起到了导向作用,这一导向清晰地指向了大学生在求职时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因此,高等教育要在培养大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行业职业发展所需要的通用能力和素质。这是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提高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的根本途径。 

一、企业对大学生求职者的主要需求 

职业能力是企业对于求职者的最主要的需求,在人才招聘过程中,企业往往通过职业能力来衡量应聘者是否能够胜任该岗位。职业能力同时也是人才素质中最重要的部分。所谓人才素质,是指人在德智体美诸多方面表现出来的综合素质,人才素质具有诸多的衡量标准,我们可以利用这些诸如经验、智商、情商方面的标准作为对职业能力的一个客观衡量尺度。 

调查表明,接近100%的大学生不了解用人单位招聘、录用、使用人才的素质与能力基本标准。另一方面,很多企业向求职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素质能力现状与用人单位要求相去甚远,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大学生素质能力不足。社会对大学生“眼高手低”、“纸上谈兵”、“好高骛远”等负面因素的评价,说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能力与社会、与用人单位、与工作实践还有较大差距。因此,大学生自身职业能力不高是造成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企业最为关注的大学生求职者职业能力 

2007年,一项针对北京市大学生就业劳动力市场需求的调研显示,市场对大学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有较高的期待,但实际上很多大学生还做不到:60%的被调查企业反映,应届大学毕业生到岗工作,实际知识的应用率不足40%,反映出大学在专业设置、能力培养、课堂知识方面存在比较大的问题;30%的被调查大学生反映,在校学习的知识离市场需求很远,还有30%的学生用“所学陈旧”来形容他们大学四年的收获。 

通过调查,在职业能力模型各要素中,企业认为责任心最为重要,领导能力最不重要;而在学生们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最重要,创新能力的重要性最低。企业最看重毕业生的五个方面包括:责任心、敬业精神、口头表达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而在校生对此的排位则是: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计划协调能力、学习能力、计算机能力。而外语能力、计算机能力、监督管理能力都被企业列为重要性最低的五项能力之中。 

因此,综上我们可以总结出企业对于大学毕业生求职者最为关注的五项职业能力,并逐一进行详细说明: 

(一)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 

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是企业和社会对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职业能力要求,也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起点。企业和社会希望并要求大学毕业生把选择的“职业”能够当作长期追求的“事业”,能够投入热情执着追求,要有与企业同甘共苦、荣辱与共的意识,而不仅仅是赚钱谋生的“工作”和临时的落脚点。一个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心的大学毕业生,不会只关注企业能够为自己提供什么,而是考虑自己能够为企业带来什么价值。同时,在事业心和责任感的驱使下,大学毕业生更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为自己和企业带来双赢。 

二)敬业精神 

企业和社会非常欣赏勤奋、上进、肯吃苦的年轻人。大学毕业生在未来的道路上,尤其在职场上,很可能会碰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那么大学毕业生就要有吃苦耐劳和爱岗敬业的思想准备,要耐得住寂寞、敢于拼搏、敢于冒险、不断进取、并有百折不挠的精神。所谓干一行爱一行,当大学生们走出校园,成为一名职场人,就不能够再用做学生的标准来要求自己,我们要清楚自己所担负的岗位职责,热爱本职工作。

(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 

大学毕业生无论在今后从事何种工作,即使是纯技术类工作,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企业看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项职业能力,这就更不用说诸如销售这一类以语言艺术为职业必备技能的工作领域了。尤其在当今这个多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好的想法、完整的工作思路等等各方面都需要我们能够顺利的表达出来,而顺畅的语言沟通往往能够起到展示自我、为工作画龙点睛的作用,因此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是大学毕业生的职业必备能力。 

(四)学习能力 

学习成绩不是企业用人的唯一标准,但是仍然是企业衡量大学毕业生的一项无可替代的重要标准。熟练掌握或精通某项专业技能,打下坚实的专业知识基础,永远都是大学毕业生最基本的要求之一。但是在进入到工作岗位之后,企业更为看重的将是大学生是否能够很快地适应新的工作内容,是否能够快速地掌握新的技能,也就是说是否有足够强的学习能力使自己从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人材”快速转变为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专业型“人财”。 

(五)解决问题能力 

企业对人才能力的需求已由过去的一般能力要求,发展到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的特殊要求。在“创新能力”这一宽泛的领域中,“解决问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日常工作中,我们从事的不可能总是一成不变的重复性劳动,很多时候我们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棘手难题,这对于职场新人来说就更为严峻,所以大学毕业生是否具备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关乎着是否能够做好本职工作,更为严重时很有可能关乎着企业形象建设等关键问题。所以,那些善于运用自己的大脑去不断探索、开拓和积累的大学毕业生是企业最看重的人才,因为他们永远不满足于现状,在困难面前不畏缩,并且有足够的能力解决难题。 

三、基于企业需求加强大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建议 

回归到高校中,大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结合学校层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结合学生就业主要趋向,通过市场调研和归纳,梳理出学生所需重点发展的专业技能、通用能力和个人素质,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通过课程教学,达到满足学生未来职业与人生发展的能力要求,使学生做好就业与职业发展的充足准备。 

(一)重视人才市场与用人单位的调研 

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企业,在不同的地域和历史时期,对人才的要求和评价标准也不一样。在课程日常教学中,就需要高校不断更新人才市场信息,把握市场需求,建立有针对性的人才素质与能力培养体系,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和适应能力。 

(二)为学生提供系统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评工具 

每个学生的知识、技能、能力结构各不相同。可以在高校中引进相应的测量与评估工具,让学生了解自身当前的各项素质与能力的状态和水平,准确清晰地了解分析自我。在此基础上,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业规划、素质与能力的拓展计划。 

(三)加强课堂内外的团队训练 

高校应聘岗位工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中医专业 辅导员工作

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中医专业学生毕业后服务的对象是有病痛的人,担负着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因此,他们在高职院校学习中形成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将来医患关系的和谐程度,从而对整个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1]。作为中医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引航者,站在学生工作的第一线,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将面临更大挑战,其管理水平、教育能力、知识储备、人文修养,对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本文结合中医专业学生辅导员的工作实践,从几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

1.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能力。随着现代医疗水平的不断发展进步,医学知识的更新速度逐渐加快,课程内容也不断增加。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不仅要学习中医的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公共基础课程及西医的相关知识。因此,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与其他专业相比学时较多,学业任务繁重。在此情况下,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在大学生活中,往往会出现一些心理上的不适应。个别学生,由于适应不了繁重的上课任务及快节奏的上课方式,丧失了学好中医的信心。当学生遇到问题时,作为辅导员应该要及时与学生沟通交流,给予学生帮助和指导。

2.加强学生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的培养。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本身政治观念比较淡薄,所以,医学生辅导员应该加强这方面工作。而要加强这方面工作,辅导员应当首先加强自身的政治觉悟及人文素养。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相关理论,关注国内外形势,提高自身的政治认识水平,只有这样才能灵活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政治觉悟。另外,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加强自身的人文素养。人文素养从其内涵来说,是由一个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德行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内在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学生的人文素养,除了与其自身平时的积累与修养有关外,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辅导员的人文素养。辅导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会对学生的成长有很大影响,因此,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用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和教育学生,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使其成为有较高素质的中医生。

3.加强学生医德的培养。医生是一个崇高而神圣的职业,选择医学就选择了奉献和责任。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从事的工作直接关系患者的生命和健康。医生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还要富有爱心、同情心等,善于与患者沟通[2]。如果医德教育缺失,那么将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医德、医风教育对于中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其中医诊疗水平,甚至是推动祖国医学的整体发展与进步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见,在高职院校中医专业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体系当中,辅导员应当重视加强学生的医德、医风教育,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然而,医德、医风教育不是通过辅导员简单的说教就可以完成的。在实际工作中,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可以通过组织社团活动、社会实践,举办相关的讲座、报告会等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学生医德、医风教育。同时,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要在工作中指导学生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帮助学生成为真正的医德、医风高尚的中医生。

4.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从中学来到大学,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离开了长期依赖的老师和家长,面对新的老师及同学、新的学习特点、新的生活方式,一些学生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在这样的情况下,部分学生的内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从而导致意志消沉、信心下降、缺乏进取心。此外,目前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中独生子女颇多,由于受到家庭、社会等环境的影响,部分学生做人做事过多追求自己的需求和个性,容易忽略别人的感受。一旦遇到情感问题,易自暴自弃,甚至走上极端[3]。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应该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多与其他同学沟通交流,增强自身的适应能力;鼓励学生积极学习心理学知识,多参加与心理相关的讲座等;有敏锐的觉察能力,及时觉察学生是否存在心理困惑,对于有心理困惑的学生,要及时判断学生的困惑是由于什么原因引起的,能否在学校的范围内解决,是否需要学生家长的协助,对问题觉察得越清楚,就越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心理困惑。总之,辅导员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运用多种科学的心理学手段,开展好高职高专中医专业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5.加强自身医学知识的储备。由于中医专业知识理论性强,内容相对枯燥无趣,很多学生尤其是刚刚接触中医学知识的新生,常常会感觉迷茫,缺乏有效的学习方法。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专业知识的传授主要是由专业课教师来完成的,主要采用集体授课的方式进行。学生通过课堂时间与专业课教师接触,课后又很难与专业课教师进行交流,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困惑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在日常生活当中,辅导员与学生的交流最多,但由于目前辅导员老师队伍以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背景为主,对中医专业接触甚少,使辅导员对学生思维及行为方式不够了解,对工作开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4]。这就要求辅导员不断学习,系统而简要地了解中医专业知识,完善自身知识结构,对中医专业有个全面、系统的了解。只有这样,才能了解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出现的困惑,有助于因材施教地指导不同学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

6.加强学生就业指导。目前,医学人才需求相对饱和,据中国教育统计年鉴,自2003年以来,我国医学类毕业生人数从437944人增加到了2009年的1083303人。其中,本科、大专毕业生的数量增长最为明显[5]。且近年来,大量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参与竞争,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要求越来越高,专科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进一步加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的辅导员应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提高学生应聘能力,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尽量获取更多的就业信息,为自己准确定位,不要将未来的就业岗位局限在大医院,毕业后亦可以到社区医院磨炼。指导学生扩大就业范围,毕业后可以从事与中医相关的工作,如中医养生等。积极查询招聘信息、联系相关用人单位,为学生搜寻就业信息。鼓励学生努力进入高一级学府学习,引导学生将可变的因素变得对自己最有利,积极面对就业道路上的各种挑战和压力。

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许多新问题、新任务、新挑战,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辅导员应具有发现、分析、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的工作能力,以迎接新的挑战。而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及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中医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中医学的发展。本文通过六个方面分析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的工作思路,旨在帮助广大高职院校中医专业辅导员同行加深对学生的认识,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与路径,为社会提供更多符合社会需求的中医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凌云,李强.高等医学院校辅导员队伍素质建设中的问题与对策[J].高教研究,2008,26(3):20-21.

[2]李卓成.改进医学院校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柳州医学,2009,22(2):129-130.

[3]赵夫鑫,龚子福,崔发强.辅导员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探析[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2):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