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田园风光的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田园风光的诗范文1
城市的未来是什么样子的?2011年9月,北京国际设计周请来了世界各地的设计师们就此问题展开了探讨。来自荷兰HOSPER BV公司的景观设计师德?布朗对此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城市的未来不在于越来越多的,密集式塔楼、高层建筑,而在于它能为人们提供的生活无限的可能性,自然和城市的结合,城市中的田园风光或许是未来城市的方向”,德?布朗说,“设计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在有限的空间内为人们提供无限的想象力和可能性。”
在德?布朗看来,北京与荷兰有着根本的不同。北京高大、气势逼人的建筑与荷兰小巧玲珑的乡村田园风格有着天壤之别。不过在他看来,北京样的大城市更加需要一些公共空间,比如绿地、公园来弥补私人绿色空间的不足。“在荷兰,几乎每一个家庭都会拥有自己的绿色空间,私家花园或者私家草地等等,在北京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种缺陷只能用公共空间来弥补”,德?布朗说,“造成了一个设计理念上的根本性差异,在荷兰,我们的景观设计一般围绕私人化的原则来进行,比如为某户人家专门设计供孩子玩耍的后花园景观,但是在中国,种设计一般都带有公共的成分,要考虑到大众的接受程度和需求。”
但是,设计无国界。景观的功能性和艺术性是每个国家人们共同的需求。“我发现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北京几乎所有的路旁都有绿荫,路边种树在里似乎是一个传统。是自然与城市结合的一个很好的例子。有树不仅仅美化环境,而且从功能上讲,绿树带改变了整个城市的结构。路边种树应该成为一个标准,样整个城市就会看起来更加人性化。其实用绿地为城市做分区并不是什么革命性的想法。早在100多年前的波士顿,就已经有设计师开始样做了。”
田园风光的诗范文2
松江泗泾南村相传有元代陶宗仪的故居。陶宗仪是《南村辍耕录》和《说郛》的作者。《说郛》是一部作品总集,保存了很多文学文本。《南村辍耕录》是一部历史札记,像历史上有名的黄道婆事迹,就是由陶宗仪记载到《辍耕录》里的。陶宗仪据说是陶渊明的后代,因为娶了泗泾的媳妇,迁居至此,一直隐居终老。他和陶渊明一样,是一个本真的田园中人,一个真正的隐者。
当时泗泾一带田园风光绝佳。据陶宗仪的好友邵亨贞在《草堂记略》中记述,南村草堂远有九峰三泖的映衬,周有桑麻竹树的环抱,书房里则是琴瑟书册、读书谈道之乐。在这样的氛围中生活,陶宗仪自己也呼为“世外桃源”,想来应当是非常舒心吧。陶宗仪家在南浦附近,他的《南浦》词序曰:“沟塍畎浍,隐翳竹树间。春时桃花盛开,鸡犬之声相闻,殊有武陵风概,隐者停云子居焉。一舟曰水光山色,时放乎中流,或投竿,或弹琴,或呼酒独酌,或哦咏陶谢韦柳诗,殆将与功名相忘。”在那个桃花源中,鸡犬之声相闻,在水光山色中泛舟,喝酒弹琴,忘怀世事。这是隐士陶宗仪的真实生活,不是梦幻,泗泾南村的陶宗仪草堂,是真实世界的桃花源,这个景象对众多寻求精神家园的文人,真的是弥足珍贵。但同时,能真实生活在这个平凡境界的人,却又必是极其淡泊之人!
陶宗仪还写过《南村杂赋》,其三:“门对山殊远,溪回路觉赊。入城因买药,租地为栽花。草草杯盘数,悠悠兴绪嘉。今年官税急,月下响缲车。”他离生活很近,听得见邻户的缫车声,他的日子很淡,草草几杯酒的快乐,也很平常,要进城买药。诗人就在这样平常的节奏中,过着似水流年的人生。其十:“径竹霏香细,篱花斗色多。卷帘黄犊雨,把钓白鸥波。清士携琴访,诸生载酒过。有时香一篆,高枕到南柯。”他的家在竹树篱花之间,春天对着濛濛雨丝,或者在池塘中钓鱼,或有清雅之士携琴来访,小醉片刻,或者还可高枕一梦。在平静、清闲、自在的岁月中,陶宗仪完成了他的人生。
元末时期,松江的峰泖间还是很热闹的,元末三高士的活动就在那时。陶宗仪的诗集里有赠答杨维祯、钱惟演的作品,他们周围都有很多学生、文士。当时,山水之间,赋诗歌酒,应该也是一时风流。据记载,陶宗仪经常往来其间,他在干山(天马山)作《干山看菊》:“干山盘曲带诸峰,与客寻花向此中。溪色秋同天色净,篱花晓裛露花浓。云林泉石清深处,人物衣冠太古风。酌酒赋诗忘路远,放船归晚乐无穷。”诗渲染着溪山花露之美和人的逍遥,古风的人物,明净的溪山秋色,飘逸不群的,构成一幅多彩的高士隐逸图。
陶宗仪的南村生活,是文人隐居理想的现实版。他曾经在那样如画的山水中,在那样亲切的田园中,以一颗淡泊的心,度着平常自在的日子。当然,这一切都要首先归功于泗泾南村的美丽风光。怀着向往,我们来到泗泾寻访。可惜,传说中的草堂已经不存在了。泗泾的田园风光,也已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片楼宇,令人不禁惆怅。
田园风光的诗范文3
关键词:王维;孟浩然;山水田园诗
王孟二人作为山水田园诗派的奇葩,由于审美趣味上的部分共振,以及陶潜崇拜等原因,王孟诗歌在题材上,以山水田园风光、Ⅲ园生活作为审美观照对象,乐山乐水。风格上也有一定的交集,清淡自然,并且有同属于“澄澹精致派”的性质。《颜周诗话》说:“孟浩然、王摩诘自李杜而下,当为第一。”到明代过后,王孟并称已经成为诗评家的共语。王孟为“忘形之交”,二人都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风格都是清淡自然并甯柯真意。
一、题材上的相同之处
作为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王维孟浩然这两位大家都爱以山水入诗,田园入歌。把山水田园、或田园生活、隐居生活作为审美对象,以一种“澄怀味象”的审美心胸观照自然与生活,倾注了各自的非凡热情,讴歌山水,享受田园之乐。
王维的“北宅湖水北,杂树映朱栏,透色南川水,阳火青林端”(《北宅》),偶露的一曲朱栏与山水一体,浑然相融。“古木无处境,深山何处钟。泉声咽危石,月色冷轻松”(《过香积寺》),深幽的山烘托香积寺的空寂。而“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最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则是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中的三种境界:空寂、灵动、无情有性。除了大量的山水之作,王维还有部分田园之作。“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缓。依仗柴门前,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这是何等的心境,寥寥几笔,田园生活的画面跃然纸上,徜徉于田园生活之中的姿态,在简约的语言中流露。
山水田园诗在孟浩然的创作中也随处可见。“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场而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农村生活,赞美淳朴真挚的友情之意寄予在这短短的小诗中。“水回青嶂合,云渡绿阴溪。坐听闲猿啸,弥清尘外心。”(《武陵泛舟》)勾勒出深幽空远的诗境。
二、风格上的异曲同工之处
王维孟浩然履行了当时山水叫园诗的三大审美追求:巧言切状,雅重景真情真;讲究理趣,于有限中追求无限;创造了气象空灵,余韵无穷的意境美。两人以山水为媒介,在各自的诗歌世界蹈舞,进一步认识宇宙与自我。世界万物经过诗人心灵的涤荡,化为审美意象,花是花,花非花,树是树,树非树,万物在诗人的审美观照下变得和谐,人与自然的界线消失。在诗中创造了自然禅机静境。如王维笔下的“古水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
孟浩然笔下的“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诗人的冥想与深思自然地游离在诗句之间,用虚静澄明的心去关照大千世界,物我两忘,富有禅意。王维的“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终南山别业》)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宿建德江》),淡远含蕴,耐人寻味,诗意无穷。王孟之诗这种诗中有禅机的静境恰恰契合了中国古代“澄澹精致派”的艺术风格。
三、审美趣味与陶潜崇拜的影响
审美趣味在诗人的创作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审美趣味影响着诗人的审美观照方向,价值取向,因此这也是审美物象形成的动机。一方面出于对事物的纯粹喜爱,另一方面由于诗人的心理的“移情”,不同生活经历的王孟,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山水、叫园写作为自身言志抒情、表现审美趣味的载体。栖心山林,终日沉溺存虽然清寂但却不失高雅的隐逸情趣的品味之中。诗人找到了自身与宇宙的交叉点,怡然自得,其中的情趣真意,非为凡人所解。“行到水穷处,坐有云起时”,“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是诗人审美趣味的写照,王维孟浩然审美趣味有着交集,艺术创作上某些共同点也便油然而生。
再者,盛唐时期,学习陶渊明已蔚然成风,王维对陶渊明的归隐表示了赞美:“酌醴赋归去,其知陶令贤。”(《奉送六舅归陆浑》),“陶潜任天真,其性颇耽酒,自从弃官来,家贫不能有。”(《偶然作六首》其四),剔除华饰,平淡自然,有蕴含是陶诗给予王维最大的影响。孟浩然一生仰慕陶渊明,“我爱陶家趣,园林无俗情”(《李氏园林卧疾》),并且孟浩然早年经历似陶渊明,因而和陶在志趣追求上相契合,有意向陶渊明学习,并且努力地体悟,发挥陶诗的精髓。同样受到陶潜的影响,仰慕崇拜陶,又使得王孟在诗歌创作上难免有交叉点。
参考文献:
[1]杨荫深著,《王维与孟浩然》,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
田园风光的诗范文4
清风吹木叶,松涛逐浪穿山林。蝉鸣声声,一阵紧似一阵,聒碎乡心。山长水阔,始终月是故乡明。
独自穿行在夜色中,虽放轻了脚步,不敢搅扰虫鸣寂寂昏昏欲睡的田园。纵然无心,到底还是惊动了蛰伏在草地上、栖居在水田间的生灵。一时间,蛙鸣才起,促织儿渐噪。
误打误撞,流萤扑扇,可是觑着了那枫桥明月,晓风两分,一分流水绕孤村?
这等闲情,月朗星疏,水净烟明。
田垄上,桑麻葱葱郁郁,枝枝叶叶迎风翩然起舞,交错密语。
稻香阵阵袭人心脾,暗香浮动,揉碎在玉露金风里,飘散在潺潺逝水流川之上,恍似温婉恬淡的邻家女孩走过,飘飞的衣袂留下她的气息,清香宜人。
徜徉在这清和平乐的田园风光里,如身入图景不禁熏熏地陶醉了。此时,不恋一丝浮华,不染一息喧嚷,静静地行走,静静地沉醉。
大千洪荒,天地苍茫,涤净一身一心红尘俗念。隐约听见有人说,既自以心为行役,奚惆怅而独悲!既知是庸人自扰,何必画地为牢,苦苦囚自己于无期?
赤足涉过河滩,清凉河水漫过脚踝,沙子硌着脚,微微生疼。
水清而凉,落着几片竹叶,如渺渺扁舟摇曳在水波间,悠悠晃晃载浮载沉。
与荷锄的农人擦肩而过,瞥见农人挑水浇菜的桶里,溶着清清冷冷的月光辉,泛着涟漪一圈圈微微荡漾。
不禁莞尔,忘了是在哪本书那个章节读过这段情节,似曾相识。
听闻他在南山种豆,日暮西山时,荷锄归去,芒鞋沾着泥,踩碎一地烟光霞色。
听闻他在东篱采菊,乌啼霜降时,任风吹乱鬓发,只影向山水,轻嗅香。
听闻他曾花阴煮酒,把盏吟诗,吟一句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饮一杯浅斟慢酌,日夕欢相持。
听闻他曾柳下垂钓,斗笠蓑衣,持杆钓一段悠然时光,看游鱼流连花影下,嬉戏莲叶间。
心系云水,但使岁月静好。
隔着久远年代,回看千年前朦胧的云和月,品着千年后醇香的诗和酒,竟酽酽地醉了。
醉在他的朝代,醉在他荒芜的田园里,不知归路。
田园风光的诗范文5
1.看标题
诗歌的标题,往往具有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的功能,如《题李凝幽居》《邯郸冬至夜思家》《书愤》《春夜喜雨》《哀江头》。
2.看作者
了解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论世。
3.看题材
①别离诗(去国、离家、别人):通过景物渲染离别时的凄凉氛围,抒发依依不舍(眷恋)或别后思念或安慰劝勉之情。
②山水田园诗:通过描写自然山水或田园风光,创造出一种静谧优美的意境或宁静平和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图景,或表达对黑暗现实的不满与厌恶,淡泊名利,寄情山水,追求恬淡悠闲的隐逸生活;或表达热爱生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激情。
③边塞诗:通过对边塞景象或军旅生活的描写,或表现边塞苦寒的生活环境,或表现壮丽的边塞风光,或表现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或表现舍身杀敌的英勇无畏,或表现将士凯旋的豪迈,或表现将士对亲人、故乡的思念,或表现对战争的厌恶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④写景咏物诗:或表达对景物的喜爱之情,或表达韶光易逝、壮志未酬的感慨,或表达不媚俗、不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或表达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伤感,或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
⑤羁旅行役诗:或表现游子异乡生活的孤寂凄凉,或表现漂泊无依、归途艰难的愁绪,或表现对家乡、亲友的思念,或抒发不被重用、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幽怨愤慨。
⑥咏史怀古诗:通过史事人物、历史遗迹的追述、评价,或缅怀先贤,追慕古人;或表达自己报效国家、建功立业的愿望;或抒发自己生不逢时、壮志难酬的感慨;或借古讽今,感叹昔盛今衰,表达忧国伤时的情怀。
⑦闺怨诗:写闺房女子或对丈夫久客不归的埋怨和独居闺中的孤独,或对远在边塞征戍夫君的思念,或对战争的厌恶,对统治者发动战争的控诉。
4.看意象
根据意向既定的意义来揣摩诗歌的思想情感。
5.看写景的“冷”“暖”色调
如杜甫《水槛遣心二首》,诗人先用“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写出开阔而优美的草堂四周环境,再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图。诗人通过描绘“暖”色之景,抒发了历经战乱之后暂得安身的闲适而喜悦的心情。
6.看关键词句
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一个“愁”字表现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一句,是全诗的诗眼。
7.看所用典故
如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用典,表现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的思想。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至今商女,时时犹唱,《》遗曲”一句化用前人诗句,表现出怀古伤今的思想感情。
田园风光的诗范文6
一、结合自身的体验加以想象
学生欣赏诗歌时,要对所欣赏诗歌的内容加以想象。古代诗歌不像古代散文那样直白及容易理解,是借助于赋比兴的诗歌欣赏手法加以表现。某些诗歌中的某个字也就能够表现出整篇诗歌所具有的精神境界。其中还有某些不曾道出的感情,使得情深立现。比如:李白所写的《送孟浩然之广陵》中:“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在这首诗歌中,要引导学生结合自身情况加以想象,有没有独自出门的时候,当只身一人游走在长江,只见一艘帆船的孤寂。学生则会体会到诗人的一往情深。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要对诗歌中的个别字准确把握,因为诗人主要是借助于某些字来寄托自己的全部情感。
有些诗人,主要是喜欢寓情于景。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首先要引导学生对诗歌所呈现出的景象加以体会,然后在景象中对体会到的作者全部感情加以体会。通过自己的感受,对诗人的感觉有所体会。
二、找寻“诗眼”
古诗词中的某个字或者某个词有时就是一幅画、一个生活中的场景,其中包含着许多说不清道不完的深深意蕴!欣赏古诗词词语所需的最佳途径,主要是对画面加以想象,把画面与体味含义加以统一。一首词中值得欣赏的词语有很多,这些需要有教师的引导,由学生做出选择,不用字字求得解释。如果在选择重点的欣赏词语时,应当在学生对全诗的画面加以想象后,选择某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语,就是找到我们所谓的“诗眼”。比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忆”字为主,让学生说一说诗人在“忆”什么,这首诗主要写的是什么,还要请学生在诗句中找出和“忆”有关的字眼。有些还可以与诗中的“思”字及“知”字相联系,进一步感悟到诗人的思乡之情。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诗中,其中的“绿”字是诗的“诗眼”,这使得全诗的境界全出,因为它妙在形象,妙在自身的意味上。这样让学生学会了反复推敲与研磨,使学生领悟到诗人的用字之妙,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意境。诵读大量的古诗词,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提高人文素养。
三、研读古诗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1.了解写作背景
小学阶段所学到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古诗词有不同的作者,也
有不同的背景,表情达意也有所不同。以“送别”诗为例,在学白的《赠汪伦》时,诗中以汪伦的歌声送友,李白借用潭水抒发对友人的深深感情;在学白《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李白目送自己的朋友,用长江的水比喻与友人间绵绵不绝的情意;在学习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时,王维借酒送友人,借朝雨、青柳以及美酒来表达对友人分别的伤感之情。从诗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作者所具有的恋恋不舍之情。
再例如:翁卷在《乡村四月》、范成大在《四时田园杂兴》以及张志和在《渔歌子》中,为我们所描绘出的田园风光真是风景优美,也表达出人们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在写景诗中,不同的是李白所写的《独坐敬亭山》,除了对敬亭山秀丽风光的赞美之情,还有“尽”“孤独”以及“只有”等词都体现了诗人非常孤独寂寞的心情。在背景资料的了解中,我们了解了李白的才华横溢,青年时的雄心壮志,但是遇到这样无奈的朝廷,在黑暗的统治中感觉到了世态炎凉,在长期的漂泊生活中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产生了孤独寂寞的情感,在读其诗时,要有压抑孤独心境的
表达。
2.课外拓展
以最简单的诗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为例,我主要是让学生以画画的方式理解诗句。在学习白居易的《忆江南》时,我搜集了大量江南的美丽风光,用这些美丽的图片引导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进一步引导学生感悟诗人为何对江南难忘,进一步读出对江南的赞美之情。
送别诗主要通过学生与朋友分别的故事及心情,体会到朋友间的恋恋不舍及离别之情……古诗词距离我们的年代久远,但是,古人的心情和感受都包含在这短小精炼、意味深远的诗文中,这些贴近人们心灵的诗句才会成为千古名句,通过它与我们生活进行比照,就会更好地理解诗文。
总之,中华古诗词具有独特的韵味及作用,在古诗词教学方面除了提高学生学习中华民族语言的能力,还要学习优秀文学的表现手法及技巧,还要能够担负起培养年青一代的情感这一重要责任,让学生在健康美好的情感熏染下,能够提升人生境界。在古诗词中运用理想、道德及情感意志等的见解,能够比较有效地启迪学生的思维,净化心灵,发展学生的能力,提高人文素养。
参考文献:
[1]浙江省教育委员会师范教育处.小学语文教学技能[M].北京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