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货币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各国货币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各国货币

各国货币范文1

金融危机之后,周小川行长认为这次危机的主要原因在于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和不足,因此必须对现行国际货币体系进行改革和完善。他提出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同时能够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超货币,从而克服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缺陷。同时他认为特殊提款权SDR具有超货币的特质,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特殊提款权的发行,逐渐将特殊提款权演变为一种超货币。周小川行长关于建立“超国际储备货币”的观点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并获得了不少学者的赞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一直以来就呼吁改变目前以单一美元作为储备货币的国际货币体系,认为对全球体系而言,将储备货币建立在依赖美国经济信心的单一货币基础上是不妥的。我国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对这种观点表示支持。超货币不仅能够克服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但是真正要建立这样一种超货币,却存在着许多实际困难。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就是,超货币的选择以及由什么来发行超货币。

(一)SDR的缺陷

周小川认为SDR具有国际储备货币的特征,可以考虑进一步扩大SDR的发行,使之成为超货币。但是SDR的内在缺陷限制了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货币最早出现于国际金本位时期。在金本位下,各国货币以黄金作为后盾,各国货币可以自由兑换,各国可以自由铸造黄金,这样金币就成为了可以自由流通的第一种国际货币。金本位之后,英镑成为国际货币。英镑之所以能成为货币,是以英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作为基础的。由于英国的黄金储备丰富,币值稳定,各国货币纷纷与英镑挂钩,并愿意将英镑作为储备货币。而当英国的经济实力削弱之后,英镑的国际地位也随之动摇。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之后,美元的地位迅速崛起,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成为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从国际货币的发展来看,它们都是先在一国内充当法定货币,执行货币职能,然后才成为国际货币的。一种货币必须经过市场的考验,被各国自愿接受,才能确立其国际地位,成为国际货币。而SDR既没有黄金的内在价值,也没有像英镑、美元那样作为一国货币流通的历史,它只是在特殊环境下为了弥补美元的不足产生的,因此SDR不具有作为国际货币的基础。当初IMF之所以设立SDR,其目的是为了克服特里芬难题,解决美元清偿力的不足,同时为了拯救濒临崩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也就是说,是想通过发行SDR来作为对美元不足的弥补,缓解美元危机,因此美国才会支持SDR的发行。而如果IMF想通过夸大SDR的发行使之替代美元成为国际储备货币的话,必然会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也是绝对不会允许SDR挑战美元的霸权地位的。而对于其他发达国家来讲,他们也没有发行SDR的动力。因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国际储备货币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日元、欧元等货币也应经成为了国际储备货币。因此对这些国家来说,发行SDR已无好处。因此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形势也不利于SDR的发展。要想扩大SDR的作用,提高SDR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必须要扩大SDR的使用数量和范围,为此IMF也曾经做出过努力。例如IMF允许成员国之间不需要经过基金组织的批准就可以进行SDR的交易,交易的目的也不再限制为调整国际收支。另外SDR的使用范围也被扩大了,可以直接用于远期业务、信贷、担保等,但直到现在,这些用途还没有被使用过。要增加SDR的使用数量,必须首先增加对SDR的需求。而SDR得内在缺陷使得各国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其主要原因在于SDR只是个成员国在IMF的一种记账资产,并不能用来国际贸易的支付和结算。由于SDR长期不流通,已经失去了作为货币的基本的支付和结算功能。因此,不能结算的SDR,是不可能在国际金融领域被广泛应用的。各国政府也必然不愿意接受SDR作为储备资产,而宁愿接受可以自由兑换的货币。

(二)IMF的弊端

关于建立超货币的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什么机构来发行超货币。周小川行长在文章中提到“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但这仅仅是一个非常理想化的想法。因为各国都有自己的利益,要建立一个超脱各国利益之上的国际组织是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有些学者提出将发行SDR的IMF作为发行超货币的机构,但是IMF的弊端也决定了它成为这样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是非常困难的。首先货币的发行要以足够的信用基础作为保证。各国能够发行货币是因为国家政府有税收作为后盾,有足够的国家信用作为基础。但是作为发行SDR的IMF是不具备这种信用基础的。因为IMF既没有GDP,也没有税收作为其信用的保证。因此由IMF来发行超货币,其信用的取得时非常困难也是很不牢靠的。从这一点来看,由IMF发行超货币甚至不如一个国家发行货币更为可靠。另外,IMF能否胜任全球中央银行的只能也值得怀疑。因为作为一个国际金融组织,首先必须保证它是公平公正的,能够代表全球各国的利益,无论国家大小、实力如何,均能公平对待。而IMF距这样一种国际组织还有很远的距离。IMF自成立以来,就是美国霸权的最好诠释者。美国在IMF拥有16%以上的投票权,具有绝对的话语权。这就决定了IMF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了美国及少数几个发达国家的代言人,而难以承担全球中央银行的职能。因此如果IMF不进行改造,将难以承担发行超货币的重任。因此我们在创造超货币之前,应对IMF进行改造,增加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和话语权。

二、多元货币储备体系

超货币的发行虽然能够解决现有货币体系的弊端,但是就目前全球政治经济发展状况来看,这种超货币的发行还只是我们一个遥远的理想,在短期内是很难实现的。因此推行多元化的货币体系成为更加现实的选择,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大部分学者的普遍认同。就目前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发展情况来看,美元、欧元、亚元三足鼎立的情况最有可能出现,这或许也是以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方向。目前,美元依靠美国雄厚的经济实力,仍然保持其主导地位,这一点在短期内也不会改变;欧元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同时也为区域货币一体化提供了一个成功的典范;而亚洲主要经济体之间的货币金融合作成为形成多元货币体系格局的重要一步。亚洲国家就促成货币合作进行过一系列的努力,例如2000年东盟10国和中、日、韩3国达成《清迈协议》,旨在促进东亚货币合作和亚洲货币基金的形成。虽然《清迈协议》在促进东亚货币经济合作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从总体来看,亚洲国家货币合作、包括出台的政策都比较松散,缺乏欧洲货币合作的决心。在这种形势下,有学者提出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成为现实选择。但是目前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尚未实现完全自由兑换,中国的资本市场不够发达且相对封闭,这些都决定了人民币在短期内还不具备国际化的条件。由此可见,多元货币体系的形成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相对于发行超货币来说,实行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确实是更为现实的选择。但是多元货币体系也同样存在着风险和弊端。例如多元货币储备体系可能会加剧汇率风险。货币体系多元化虽然解决了美元独霸的问题,但同时也产生了新的汇率问题。因为各国的货币政策不同,汇率波动会加大,这样就会造成各储备货币之间的投机更加严重。而各关键货币保持相对的汇率稳定是保证多元货币体系得以正常运转的关键。因此如果不在关键货币之间制定某种规则的话,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难以维持,甚至会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各国货币范文2

从理论上讲,国际储备货币的币值首先应该有一个稳定的基准和明确的发行规则以保证供给的有序;其次,其供给总量还可及时、灵活地根据需求的变化进行增减调节;最后,这种调节必须是超脱于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状况和利益。当前以信用货币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是历史上少有的特例。此次危机再次警示我们,必须创造性地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推动国际储备货币向着币值稳定、供应有序、总量可调的方向完善,才能从根本上维护全球经济金融稳定。

1、当前国际货币体系存在内在缺陷和系统性风险

对于储备货币发行国而言,国内货币政策目标与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经常产生矛盾。货币当局既不能忽视本国货币的国际职能而单纯考虑国内目标,又无法同时兼顾国内外的不同目标。既可能因抑制本国通胀的需要而无法充分满足全球经济不断增长的需求,也可能因过分刺激国内需求而导致全球流动性泛滥。

当一国货币成为全世界初级产品定价货币、贸易结算货币和储备货币后,该国对经济失衡的汇率调整是无效的,因为多数国家货币都以该国货币为参照。从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金融危机屡屡发生且愈演愈烈来看,全世界为现行货币体系付出的代价可能会超出从中的收益。不仅储备货币的使用国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发行国也在付出日益增大的代价。危机未必是储备货币发行当局故意的,但却是制度性缺陷必然的。

2、创造一种与国家脱钩、能保持币值长期稳定的国际储备货币

(1)超储备货币的主张虽然由来已久,但至今没有实质性进展。早在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暴露之初,基金组织就于1969年创设了特别提款权(下称SDR),以缓解货币作为储备货币的内在风险。遗憾的是由于分配机制和使用范围上的限制,SDR的作用至今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SDR的存在为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提供了一线希望。

(2)超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当一国货币不再作为全球贸易的尺度和参照基准时,该国汇率政策对失衡的调节效果会大大增强。这些能极大地降低未来危机发生的风险、增强危机处理的能力。

3、改革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

(1)重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可能是个长时期内才能实现的目标。建立凯恩斯设想的国际货币单位更是人类的大胆设想,并需要各国政治家拿出超凡的远见和勇气。在短期内,国际社会特别是基金组织至少应当承认并正视现行体制所造成的风险,对其不断监测、评估并及时预警。

(2)充分发挥SDR的作用。SDR具有超储备货币的特征和潜力,它的扩大发行有利于基金组织克服在经费、话语权和代表权改革方面所面临的困难。因此,应当着力推动SDR的分配。SDR的使用范围需要拓宽,从而能真正满足各国对储备货币的要求。

(3)建立起SDR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清算关系。改变当前SDR的现状,使其能成为国际贸易和金融交易公认的支付手段。积极推动在国际贸易、大宗商品定价、投资和企业记账中使用SDR计价。不仅有利于加强SDR的作用,还能有效减少因使用储备货币计价而造成的资产价格波动和相关风险。

(4)积极推动创立SDR计值的资产,增强其吸引力。基金组织正在研究SDR计值的有价证券,如果推行将是一个好的开端。进一步完善SDR的定值和发行方式。SDR定值的篮子货币范围应扩大到世界主要经济大国,也可将GDP作为权重考虑因素之一。此外,为进一步提升市场对其币值的信心,SDR的发行也可从人为计算币值向有以实际资产支持的方式转变。

4、由基金组织集中管理成员国的部分储备

由一个值得信任的国际机构将全球储备资金的一部分集中起来管理,提供合理的回报率吸引各国参与,将比各国分散使用、各自为战更能有效地发挥储备资金的作用。对于参与国而言,也有利于减少所需储备,节省资金用于发展和增长。基金组织成员众多,同时也是全球唯一以维护货币和金融稳定为职责,并能对成员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监督的国际机构,具备相应的专业特长,由其管理的成员国储备具有天然的优势。

各国货币范文3

(1)过去四十年以来无数次金融危机已经充分表明:主要储备国家之货币政策缺乏约束、主要货币汇率过度动荡、国际投机资金肆意横行,乃是全球性金融危机的主要根源和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缺陷。创建公正、公平、多元、包容、稳定、负责的国际货币体系,应该成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共识。

(2)继续支持G20作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主要意见交流和政策制定平台,G20的成员构成和运作机制需要进一步调整和改革,以便吸收更多发展中国家的意见。G20应该建立一些常设机构,具体讨论和制定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方案。

(3)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五个主要方向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投票权和治理结构改革、SDE篮子货币的完善和分配机制改革、国际金融监管架构改革、国际债务危机治理机制改革、国际投机资本流动和对冲基金的监管。

(4)需要尽快推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和治理机制改革。美国应该放弃否决权,欧盟各国应该调降所持有的投票权,发展中国家的投票权应该进一步增加。应该从根本上改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投票权的计算方法,以充分反映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引擎的重大事实。

(s)需要尽可能多地吸收发展中国家的货币加入SDR,以增强SDR篮子货币的公信力和稳定性。上世纪60年代后期SDR创始之时,并不要求成员货币完全自由可兑换或资本账户完全开放。从SDR目前所发挥作用来看,亦不需要篮子里的货币是完全自由兑换货币。

(6)汇率过度动荡对于全球经济的整体稳定和持续增长有百害而无一利。各主要经济体系应该展开务实探讨,以国际协议的方式来稳定世界主要货币之间的汇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使命应该回归到1976年之前的政策哲学,即坚决捍卫国际汇率之稳定,而不是执意在世界各国推行浮动汇率,然后等着危机出现,再去扮演救火队或救世主的角色。

(7)美元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2007年次贷危机和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伯南克领导的美联储大规模购买垃圾资产,实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成为全球金融货币体系的最大隐患之一。然而,贸易顺差国家和美国的债权国,却没有任何手段来约束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国际社会应该共同对美国施压,要求美国货币政策承担起码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8)强化对国际投机资本和对冲基金的监管。对国际投机资本征税之“托宾税”理念依然值得深入讨论和实施。国际投机资金的监管,应该成为全球宏观审慎监管结构的核心。

(9)全球流动性的泛滥、虚拟经济的急剧暴涨、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的严重背离,导致国际大宗商品的价格严重偏离真实供求关系,发展中国家饱受大宗商品价格动荡之苦。G20峰会、国际金融稳定论坛、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应该将稳定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纳入自己的工作责任范围,深入探讨如何约束国际大宗商品的过度投机买卖和价格操纵。

(10)在虚拟经济急剧膨胀、全球经济结构性失衡、虚拟经济与真实经济严重背离的背景下,目前国际社会普遍采用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不能准确衡量各国和全球通货膨胀水平。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应该组织力量,重新设计全球通胀指数,将资产价格纳入其中,为各国货币政策和全球货币政策协调提供更有效的政策工具。

各国货币范文4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1.6

国际储备货币(International Reserve Currency)①与汇率制度是国际货币体系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货币体系演进中几次大的变动几乎都是以它们的变革为依据,它们在某种这其中尤以国际储备货币最为核心。可以说国程度上决定着国际货币体系其他方面的内容,国际储备货币的改革将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核心与重点。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了当前建立在美元本位基础之上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同时也说明了这场改革将是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根本性的改革(如果成功的话),预示着这场改革的复杂性与艰巨性。

美国金融危机所暴露出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缺陷主要体现为作为信用货币的美元同时充当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所带来的冲突,国内货币和国际货币的双重职能使得美元的权力和义务极度不对等,美元在充分享受国际利益的同时,却没有承担起稳定世界经济的责任。这种负外部性的存在使得美元最终走向了无序供给与管理失控的境地。针对美元供给的这种负外部性,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改革可以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限制美元的权力,直至最终剥夺美元的国际货币职能;第二,强化美元的责任承担,将美元置于整个国际社会的约束和监督之下。

从第一个方面来看,历史上存在类似的案例,当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金本位制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之后,英镑便逐渐丧失了国际货币的主导地位,而最终被美元所替代。今天,美元的过度供给使美元自身成为世界经济的不稳定因素。然而,在美元地位衰落之后(假如的话),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国际货币来取代美元?过去的历史包括今天正在发生的事件告诉我们,绝不能再用一种货币来替代另一种货币,这只会使我们从一个陷陷阱跳入另一个陷阱,最优的策略应该是引入一种真正意义的“国际货币”。

从第二个方面来看,历史上也有类似的情形。在布雷顿森林体系期间,尽管美元也处于国际货币体系的核心,但是美元与黄金挂钩的存在,使得美元面临着较大的约束。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美元突破这一约束条件造成的,或者说是美元约束机制构建不当造成的。金融危机后对美元的约束主要应是建立对美元发行机制的监督。加强对美元的约束与监督,可以有不同的实现形式。可以直接建立(或其他机构经过改良的)一个约束美元的超国家机构,这一机构应超脱于任何国家利益之外,将在全球层面上发挥世界中央银行的作用。也可以通过市场竞争来对美元形成约束,这主要通过国际货币的多元化来实现。

在本文随后的部分,我们将从限制美元权力和强化美元责任两大方面对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进行分析。尽管我们分为权力和责任两个改革层面,但是其本质却是一致的。如在权力改革方面,我们的终极目标是要过渡到超货币体系,而在责任承担方面,其终极目标是将美元完全置于国际社会的监督与约束之下,如果这一目标可以达成的话,此时的美元就已经发展成为超货币了,所以两条路最终是殊途同归的。

一、美元权力转移:条件是否成熟?

剥夺美元的国际货币主导权或者说美元的权力转移必须注意两个问题:第一,美元是不是到了必须交出权力的地步;第二,是否有新的货币做好了接手准备。

从国际储备货币的特性来看,美元的权力终结应该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美元作为国际货币存在确实不利于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这一点金融危机的爆发已经做出了很好地说明,我们不再论述。第二,美国的经济状况(甚至包括政治、军事等其它因素)是否已经到了无力支撑美元的地步。我们将通过考察英镑-美元地位转换的历史来类比分析美元今天的情况。

按较为笼统的分类,国际货币体系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国际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和牙买加体系。其中国际金本位制又被称为“英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又被称为“美元本位制”,这两个阶段分别是英镑与美元主导国际货币体系的阶段。按 Mundell 的划分,在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之间,还存在钉住的美元本位制(Anchored Dollar Standard)和国际金汇兑本位制两个中间阶段(表 1),这两个阶段是国际货币格局极度混乱的时期,同时也是国际社会对国际储备货币重新选择的时期。此阶段,英镑的地位开始逐渐衰落,而美元的地位不断上升,并最终完成了二者的权力交接。因此根据 Mundell 的划分,从 1915 年起一直到 1936 年,是美元不断成长并最终战胜英镑成为国际中心货币的过程。②

国际货币权力转换的背后是更长时期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18世纪60年代,英国首先开始了工业革命,并逐渐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但是随着工业革命的结束特别是其他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美国工业化的完成,英国工业革命的领先优势逐渐丧失。至少在1870 年之后,英国衰退的迹象已经明显可见。[2]从 1870 年到国际金本位崩溃前的1913 年,英国的经济(GDP)年均复合增长率只有 1.9%,这不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11%),同时也几乎是西欧诸国中最低的(仅好于法国、葡萄牙和西班牙),更是远低于美国的情况(3.94%)[3]从工业生产来看,英国衰落的起始时间要更长。1820 年,英国的工业生产占到世界工业生产比重的 50%,但到 1870 年已经下降到 32%,这段时期美国则上升到 23%,不过此时英国仍然是实力最强的资本主义工业国。1880 年,英美两国的工业生产开始持平,1900 年美国反超英国 13 个百分点,这显示出英国地位的绝对衰落(表2)。到 1913 年,英国 GDP 占世界 GDP 的比例已经从 1870 年的 9.1%降低到 8.3%,而美国则从 8.9%上升到19.1%。

尽管经济实力与货币地位存在着极大的相关性,[5][6]但是从这段历史的考察中,我们发现货币地位与经济实力并不是一一对应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例如英镑地位的最终确立始于 1870 年代,但是至少从 1880 年前后英国的经济地位就已经出现了衰落的迹象,甚至可以说英镑地位的确立和英国经济地位的衰落几乎是同步的。再来看美元的崛起。在 1870 年,至少从经济总量来看,美国与英国的地位已经十分接近,但是只有过了 20 世纪第一个十年,美元和英镑的竞争才真正开始,此时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超过英国 1 倍还多,即使如此,从国际金本位制结束到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美元地位的确立,又经历了 30 多年的时间。这都说明了国际货币权力转移与经济实力转移的复杂关系:国际货币权力转移会极大落后于经济实力的转移,甚至有些时候这种关系是矛盾的。

历史为我们分析今后美元地位走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按照历史,美元地位衰落将会迟于(甚至大大迟于)美国经济地位的衰落,因此,通过分析美国的经济走势将为我们提供一个判断美元地位走向的大致依据。

金融危机首先爆发于美国,这对美国经济造成了巨大的损害,然而随着形势的发展,危机对于其他发达地区的冲击影响已经超过了美国,换句话说,尽管美国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但是无论是从经济衰退的幅度还是从经济反弹的速度来看,美国都要优于其他发达经济体,特别是欧元区和日本。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统计来看,在金融危机之后,世界主要的经济体都陷入了不同程度的衰退,但是从衰退的程度来看,美国几乎是最轻的,在 2009 年经济衰退只有-2.6%,这不但远低于欧元区的-4.1%、日本的-6.3%和英国的-4.9%,也低于发达经济体的平均水平。2010 年美国经济增长接近 3%,这也要远好于欧元区和英国。④所以,从经济增长来看,和世界其他国际货币相比,短期美元还看不出任何衰落的迹象。相反,欧元区动荡的经济形势以及暗淡的经济增长前景,却为欧元未来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因此,尽管这次危机将美元本位的缺陷暴露无遗,但是却从另一个方面为美元打压欧元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反而强化了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而不是削弱。

美国仍然是当今世界经济实力最强大的国家。进入 21 世纪,美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例最高超过 30%,近年来特别是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后,其经济地位有所下降,但是其经济占比依然超过 20%,这要远远高于其他经济体的规模(图 1)。从最近 30 年的总体情况来看,美国经济地位虽有下滑的趋势,但是并不明显,其在高位的波动性特征大于其下滑性趋势,美国经济地位还没有出现大幅度、单方向的持续下挫。从各经济体的相对趋势来看,美国相比其他主要发达经济体在经济总量上始终占有绝对优势,到目前为止,看不出美国经济地位绝对衰落的任何迹象。⑤

因此,尽管美国金融危机使各国再一次意识到现行以美元为中心国际储备货币体系的缺陷,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尽管其处于金融危机的中心,但是相比其他发达经济体,其受到的影响反而是最低的。从其主要竞争对手来看,欧元区经济的情况似乎比美国还要糟糕,欧元区统一货币的基础受到一定冲击,经过金融危机一役,欧元不但未能利用这场危机增强与美元相抗衡的实力,反而受到一定的打压。因此,在中短期内,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并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这也是各国所不得不接受的一个无奈现实。2009 年 7 月中国外交部副部长何亚非表示:“美元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储备货币,我们相信在未来几年里也是如此,这是现实”,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也曾声称美元的储备货币地位目前无可替代。[8]在 2009 年 12月的《外汇管理概览》中,中国国家外汇管理局也承认,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短期内不会根本改变。如果联系此前包括以上两个国家在内的一系列新兴与发展中国家对于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强烈愿望,以上表态多少透露出这些国家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无奈。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不能完全依赖于人们的“良好愿望”,改革必须照顾到当前的国际政治经济现实。

与此同时,作为美元权力的接手方――超货币的推进在目前也存在着一些困难。前面我们已经提到,用一个货币来代替美元这是应该极力避免的,因为我们无法保证另一个货币会比美元做得更好,因此如果美元权力必须转移的话,则应交给一个全球性的超货币。然而从现实条件来看,超货币并没有做好参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准备。以目前已有的超货币――特别提款权来看,其虽然在上世纪 60 年代末推出,但是一直并没有受到重视,从现在来看,其仍然建立在货币的基础上(以货币篮子定价),因此如何推动特别提款权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超货币困难依然很大。未来超货币如果基于特别提款权,那么有关特别提款的定价、供给、分配、使用等问题,仍然需要妥善解决。

除了一些有关超货币技术层面的问题外,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现实是超货币难以推进的另外一个重要原因,从目前的情形来看,要协调世界上近 200 个国家组建一个货币联盟绝非易事。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各主要大国之间、各经济集团之间、各地区之间政治经济实力分配不均,且在不断动态变化,因此,即使可以推动超货币建设,也可能会由于以下原因而受挫。第一,世界政治经济权力分配不均将会造成超货币制度架构的不公平性和不平等性,这必将引发新的危机与冲突。第二,世界政治经济权力的动态变化要求超货币制度架构必须不断剥夺没落势力的权力,赋予上升势力新的权力,这将导致相应的制度机构无所适从而最终走向崩溃。因此,未来超货币体系的建成应以世界政治经济实力的相对均衡、相对静态为基础,而从当前情况来看,显然无法满足这一条件。

二、美元责任承担的直接约束:超国家机构建设

前面分析表明,在美元的权力转移方面,目前并不存在美元权力转移的现实基础,超货币虽然可以更好地接替美元的角色,但是其推进的条件还不成熟。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推进我们不得不转向强化美元责任承担方面。在这部分,我们主要探讨对美元进行直接约束,在下一部分我们将重点探讨对美元的间接约束。

对美元进行直接的监督与约束需要一个公平合理的监督平台,这要求建立一个超国家机构,或对现有国际机构(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改良。这种超国家机构建设在本质上与发展超货币类似,如果这一机构可以对美元形成全方位的监督与约束,那么此时美元也就不是美国自己的货币,而发展成为超货币了。因此,超国家机构建设或改良的困难可想而知。之所以仍要提出这一方案是因为,其一,它毕竟是我们的一种选择,其二,我们后面也会提到,无论是发展超货币,还是建设或改良超国家机构,其不但是我们的一个最终目标,也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可以借此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的渐进改革。

对美元进行直接约束,可以积极利用已有的制度安排。[9]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当今世界最重要、影响力最大的多边国际货币合作组织之一,经济监督(Surveillance)是其三大核心职能之一,其在监督方面也拥有充足的人才和技术优势。因此,对基金组织现有的监督职能进行改进,就可以对美国的相关政策施加压力。

除了监督平台建设,还需要明确对美元监督和约束的具体操作。对美元进行直接监督,要求美国(美联储)必须转移部分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甚至财政政策的制定权与执行权,其主要目的是为美元供给建立一个国际秩序,以尽量降低特里芬难题对于世界经济的困扰。对美元进行监督指标的选择,类似于货币政策中间目标的选择,可以是价格上的(例如利率调节),也可以是数量上的(例如控制货币供给量),或者二者兼有。

首先从价格约束目标上看有两个子指标可以监控,一个是通胀水平,一个是汇率水平,通过这两个子指标其目的都是为美元寻求一个稳定的价格锚。

(1)从通胀监控来看,欧元区已经做出了一些探索,与其类似,使用美元作为国际货币的区域实际上就是美元区,只不过与欧元区不同,处于美元区的其他国家对于美元决策并没有任何影响,因此基于欧元区同样的理由,美联储应该控制美元区内的物价稳定,而不单单是美国国内的物价稳定。但是与欧元区不同的是,美国对美元区内的通胀水平是极难控制的。⑥

(2)从汇率监控来看,有两个选择。第一,为美元寻求一个“绝对”的钉住锚,例如重新回归金本位,其虽然可以对美元形成强有力的约束,然而这种制度也存在着极大的风险,国际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说明这一方案行不通。第二,为美元寻求一个“相对”的钉住锚,这可以通过稳定美元与其他主要货币的汇率来实现。例如可以经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其他国际组织(如 G20)等多边或双边经济协调来维持美元汇率的稳定,上世纪80 年代七国集团达成的“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都是以干预涉美汇率为目的的国际经济协调。在这种监督目标下,对美元汇率进行干预应该与以往有两个不同,第一个不同是汇率干预对象应以美元为主,而不是像“广场协议”和“卢浮宫协议”下的以日元和德国马克为主;第二个不同是汇率干预的方向重点是针对美元贬值,这是因为现行体系中存在美元供给过量而导致美元贬值的趋势。

其次,从数量约束目标来看,就是要限制美元的货币供给。限制美联储的美元供给数量,为避免出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国际货币供给过多的难题,比监控价格更方便且具彻底性,为避免出现通货紧缩的情况,可以考虑在控制货币供给的同时,考虑美元区内通货膨胀水平。⑦

在对美元的监督指标选择上,尽管我们借鉴了很多欧元区的做法,但在实际操作中将面临非常大的困难。首先一个非常大困难就是目前虽然存在一个事实上的美元区,但是并不存在一个名义上的美元区,因此,对美元监督目标的范围究竟取多大才合适不但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其次,从货币供给角度对美元进行约束,虽然这种方式既简单又直接有效,但是美国从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其货币政策目标就开始逐步放弃货币供给目标制,而转向了利率目标制。⑧因此,使美国重新关注其货币增长,排除掉政治因素不谈,这本身就可能会造成美国经济系统的紊乱。另外,从 2006 年 3 月起,美联储放弃了对其广义货币M3 的公布,这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美联储并不想让外界了解其更多的货币供给信息。同时,美元作为美国的特征,接受外部监督和约束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不但对于美国这样的大国,即使对于世界任何一国来说都是难以接受的。一旦接受外部监督与约束,便意味着巨经济利益的放弃,这必然对其国内的经济政策造成相应地影响,招致其国内利益集团的反对。因此,这都增加了对美元进行约束的困难。

因此,我们在此讨论的对美元进行外部约束方案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可能性,在实践中不但要考虑其经济适用性,同样也要考虑其政治可行性。从目前来看,对美元监督较为可行的是对美元的贸易逆差监督、对美元汇率稳定进行干预等,而对于美元的供给数量监督、通胀水平监督等则较难实行。在这方面只能通过国际社会对美国不断施加舆论压力,迫使美国自身作出调整。但是这种依靠美国的“自我约束”监督,从过去的历史经验来看,这无疑于“与狐谋皮”、“与羊谋羞”,在实践中能有多大的效力值得观察。

三、美元责任承担间接约束:货币竞争

除了对美元采取直接约束之外,还可以通过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对美元实行间接约束,这主要通过国际货币多元化来实现。然而通过多元化对美元形成约束没有具体的约束目标、没有具体的约束机制、没有具体的约束平台等,其约束效力主要通过货币竞争来实现。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否更稳定,这在上世纪 70 年代早期就有所讨论。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随着欧洲经济与货币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当时就对欧洲货币(European Currency)与美元即将出现的竞争是否会导致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进行了探讨。[10]

(一)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稳定效应

1.国际货币多元化将会分担美国的国际储备资产供应压力

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必然会促使新兴货币代替部分美元以满足国际储备资产的需求,从而减轻世界储备需求对美元资产的输出压力。同时,二元或多元国际货币格局的形成,可以使世界储备资产在二者之间进行调整,从而避免单一储备货币压力过大而带来的整个系统崩溃。

以美元和欧元为例,当二者共同承担国际储备货币职能时,国际储备需求增长对美国和欧元区经常项目状况的影响将会小于美元或欧元单独充当国际储备货币的情形。[11]举例来说,假设美国和欧元区都通过经常账户逆差来提供国际货币,那么当完全由美国来承担这部分逆差时,其带来的危险将远远大于这部分逆差由两个区域来承担的情形。然而这种情况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深层次问题,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性贡献也仅仅在于通过压力分担延长了现有国际货币体系的存续时间。

2.国际货币多元化将会为美国带来国际储备竞争压力

国际货币多元化将会使得国际货币体系形成一个相互竞争、相互抗衡的二元或多元国际储备货币结构,国际货币之间的竞争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货币发行国形成约束与制约,这将促使国际货币发行各方实行更加稳健、更加负责的国际货币政策,从而促进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在货币国际化的巨大收益引诱下,在位国际货币国家必然通过各种途径阻碍新兴国际货币的出现或成长。以欧元为例,欧元的出现尽管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但是欧元的潜力与成长性却是美国不能小觑的,这迫使美国采取各种政策(包括经济、政治等)来遏制欧元,但同时也对美元的供给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欧元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美元形成竞争,这将对美国的美元供给策略构成约束。反过来,美元强大的国际货币地位也在时时提醒欧洲,如果不能保证欧元的质量,欧洲长期经济与货币整合的努力随时都会付之一炬。伴随着欧元的成长,国际货币体系最终将形成一个彼此制约、相互制衡的利益均衡体,从而督促双方实行更加负责的国际货币政策,维护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

但是我们对于国际货币多元化的稳定效应分析有些仅仅是一种理论上的“实验”而已,在实践上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仍需检验。以欧元来看,尽管从欧元发行至今已经超过 10 年,但是在很多方面欧元仍无法同美元展开真正的竞争,欧元对美元的竞争替代效应还没有或完全发挥出来,所以在此提到的欧元对国际货币体系的稳定效应也许仅仅是一种潜在的、还未实现的。此外,通过国际货币多元化来更好地约束国际货币的责任条件也是比较苛刻的,同时我们已经证明,只有在两个或多个国际货币同质的情况下,国际货币竞争的稳定效应才能完全发挥出来。[12]而且,国际货币多元化对于国际货币体系来说并不纯粹是一种稳定力量,其也会带来一些新的风险,例如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出现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主要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波动,至少在初期是这样的,[13][14]同时多元化的结构也可能造成经济活动交易成本的增加,也有可能造成主要储备资产之间的频繁转换等,因此国际货币多元化甚至可能加剧国际货币体系的不稳定。[15]

(二)国际货币多元化的推进

在美元国际货币地位难以根本撼动、超货币发展又面临较大困难的情况下,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成为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个折衷方案。除了多元化以上提到的对国际货币体系潜在好处外,还有另外两点支持着货币多元化的推进。首先,对于国际货币发行国来说,一国货币国际化可以为该国带来大量收益。例如通过国际发行,使得国际货币发行国可以获得国际铸币税,减轻国际收支调节压力,同时亦可以通过通货膨胀来减少本币对外债权支付。一国货币国际化还可以使本国获得“过度特权”(Exorbitant Privilege),此外,一国货币国际化还可以促进本国金融市场的发展,降低本国各种经济交易的汇率风险与交易成本。同时,货币国际化还意味着一国在整个世界经济甚至世界政治中的影响力,因此尽管货币国际化也存在诸多风险,但是还是被很多国家所追捧。各国(地区)推动本国(地区)货币国际化的努力正是国际货币多元化的重要动力之一。其次,在承认国际货币多元化稳定效应的前提下,多元化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改革较易推进的方案。相比其他方案,多元化方案有两个不同。其一,多元化下改革对象是本国政府下的本国货币,而像约束美元方案改革对象是超政府下的外国货币,前者自然而然的比后者推进阻力更小。其二,多元化方案虽然是基于政府推动,但货币国际化最终能否成功仍要取决于市场,[16]因此多元化方案将更多地体现为一种市场行为,这将比其他方案面临更少的政治阻力。⑨

历史上并不缺少国际货币多元化的情形,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历史时期是由一国货币(即使是美元)完完全全独霸整个世界的。因此,我们在此提到的多元化应该是一种国际货币实力均衡或相对均衡的多元化。在这种格局演进下,美元的地位应逐渐下降,其他国际货币的地位慢慢上升,最终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实力相对均衡的国际货币体系结构。

从目前来看,多元化下其他国际货币的形成有两条可能出现的路径。第一条路径是通过区域货币合作推动区域货币地位的上升,如欧元。走区域货币合作的道路推出统一货币,这可以使区域货币充分享受到区域内经济与政治力量的整合优势,亦可以克服单个国家在货币国际化推动过程中所面临的瓶颈因素(如网络效应),有利于缩短货币国际化的成长时间。如在欧元推出之前,尽管德国马克和法国法郎也是主要的国际货币之一,但是其长期受到美元的挤压,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如从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来看,到欧元发行前的 1998 年,马克在其中的比例已经从最高点的接近 18%下降到只有 12.1%,法国也从最高接近 3%下降到只有 1.3%。然而在欧元推出之后的 1999 年,欧元资产占全球储备资产的比例就上升至约 18%,远远超过先前马克和法郎等欧元区货币资产比例的总和,此后欧元的地位不断上升。

区域货币合作具有几个优势。首先,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相对应,货币的区域化与集团化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发展的趋势,走区域货币合作而不是区内某个货币的单独国际化(与区域化),这可以化解区域内经济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其次,区域货币合作可以整合区域内的经济与政治力量,可以极大地扩展货币国际化的空间与优势。当然走区域货币合作,这并不意味着要完全放弃本国货币而追求地区超货币,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必要的,本国货币仍可以在区域货币合作中发挥较大的作用,也可以经由区域货币合作来提升本国货币的国际化与区域化程度,正如马克在欧洲货币合作中其国际化和区域货币合作进程就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区域货币合作亦面临着一些困难。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人们必须对未来区域货币合作进行一些思考,尽管债务危机在欧洲爆发存在欧洲自己特有的原因,但是危机所暴露出的区域货币合作过程中的问题却是所有要进行或正在进行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和地区所不得不面对的。欧洲的教训是,对于参与区域货币合作的国家,在失去货币政策的主导权之后,必须加强在财政政策上的协调,并最终应该走向一个经济甚至政治的统一体,以确保统一货币的成功运行。从目前来看,欧洲似乎正处于货币合作的某个中间阶段,这也是一个最危险的阶段,但是货币合作(包括欧洲以及其他地区)不会停止,未来区域货币合作进程的步伐也许会更谨慎一些。

多元化下国际货币崛起的另一条路径就是货币的国际化之路。在欧元出现之前,几乎所有的货币国际化都是走的这条路。由于货币国际化受到较多因素的影响,[6]所以对于某个国家来说,要实现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必须具备一系列的先决条件以及合适的后天条件甚至要依靠一些偶然因素。货币国际化也并不总是成功的案例,如日元,尽管日本政府极力推动日元的国际化,但是从总体来看并不成功。因此,如果依靠货币的国际化来促进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的形成,受到的制约因素会更多、经历的时间会更长、面临的不确定性也更大。

从区域货币合作和货币国际化两条道路对比来看,每一种路径都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的劣势。区域货币合作由于集合了区域多方的共同力量,因此如果其成功的话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促进区域国际货币的成长,极大推动国际货币多元化竞争,但是其在推进前期往往面临着较多的政治与经济融合难题,在后期往往面临着较多的货币一体化所带来的风险。而对于货币国际化来说,其主要的困难来自于前期的不易推进。因此,在国际货币多元化进程中,每个国家(或地区)应该根据本国或地区的情况,选择不同的推进道路。

四、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出路

目前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现实背景是,美元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货币的缺陷十分明显,但是并不存在根本改变当前美元本位格局的现实基础。将未来储备货币体系改革方案按由易到难进行排列,我们发现通过货币多元化对美元形成间接约束以及对美元施行部分直接约束较易推行,而对美元进行全方位的监督与约束或建立超货币体系则较为困难。因此,当前的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并不能谋求对美元的根本性舍弃,而是在承认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基础上,寻求对现有体系的渐进改良。

(一)促进国际储备资产的多元化

前面我们分析,国际货币多元化将是一个较易推进的方案,但是并不意味着其是一个在短期内就可达成的方案。欧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尽管其背后存在强大的经济与政治支持,但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其作为国际货币同美元相比仍存在较大的差距。同时,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将引起国际储备资产格局的重新调整,如果这一过程过于剧烈,也会为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风险。因此,作为货币多元化的一个铺垫,多元化可以首先从储备资产的多元化开始,储备资产持有者可以通过逐步调整自己储备资产结构,逐步降低美元资产在外汇储备资产的份额,这有三方面的好处:一,可以为其他国际货币腾出空间;二,迫使美元进行相应调整;三,降低本国货币多元化所带来的风险冲击。

除了积极进行外汇储备资产的调整以外,各国还可以通过参与特别提款权替代账户来达到储备资产多元化的目的。特别提款权替代账户(Substitution Account)是指用各国所持有的货币储备资产(主要是美元)与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进行置换,由于特别提款权以一篮子货币标价,因此通过替代账户,各国将获得一个比单一货币更为稳定的资产。这不但可以帮助各成员国进行储备资产的多样化,同时还可以获得更稳定的储备资产收益。

此外,如果替代账户可以推行,这不但可以促进储备资产的多元化,还可以极大地提升特别提款权的地位,从而为未来走向超货币奠定基础。

(二)针对美元汇率加强国际经济协调合作

针对美元的大部分监督约束不具可操作空间,但是对于汇率来说也许可以进行一定的突破。首先在历史上存在针对美元汇率走势的国际经济协调和合作实践,不过前文提到,这种针对美元汇率的国际经济协调与合作主要针对的是美元汇率贬值,也即在美元贬值的情况下,美国有义务在市场上回收过多美元,而不是其他相应国家来投放对手货币。其次,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看,其主要的监督职能就是监督各国的汇率政策,因此,可以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平台对美元汇率进行监督。

(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目前世界上参与国家最多、影响力最大的国际多边经济组织,其主要目的就是要促进国际货币合作。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本身就是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一部分,其在某种程度上也决定着国际货币体系其他方面的改革成败。除了各项职能的改革外,基金组织最重要的改革就是治理结构改革,因为在目前情况下,美国在基金组织中占有绝对的控制权,这种绝对权力将会拒绝任何对美国所不利的改革提议。因此不推进治理结构改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就无从谈起。

因此,未来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路径安排是,在保证美元体制安排不在恶化的基础上(通过对美元的监督与约束),逐步改变美元的国际货币地位。在短期,通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重构与强化,对美元形成一定的监督约束,为后续改革争取时间并奠定基础。在中期,从外汇储备资产多元化开始,同时配合各国(地区)对于国际货币多元化的努力,以国际货币竞争为推动力,形成一个相对均衡、相对静态的国际货币多元化格局。在此基础之上,各国(地区)货币进行融合,或者利用特别提款权,或者创设新的世界货币单位,最终形成超货币体系。在这其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发挥较大的作用。

注释:

① 不同学者对于国际储备货币的称谓不尽相同,有的称为国际货币,有的称为国际流动性,或国际储备资产等等。

② 大部分学者认为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是美元中心地位最终确立的标志,据此标准,美元与英镑的势力转换时期更要长一些。

③ 钉住的美元本位制(Anchored Dollar Standard)对比于 1971-1973 年间的非钉住美元本位制(Unanchored Dollar Standard),在后者这段时间里,美元仍是世界本位货币,但是其与黄金的汇价关系已经从原来的固定转为浮动。

④ 以上数据来自于 IMF:World Economic Outlook Update, January 2011.

⑤ 冯维江(2010)从物质力量基础、虚拟经济基础、区域基础三个方面对比了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情况,表明目前美元的地位虽有轻微下降,但仍处于霸权地位。[7]

⑥ 对区内物价水平的控制,这要看区内各国对于国际货币的使用程度。最极端的例子是欧元区:各国放弃自己的货币,采用同一货币,这最有利于区内中央银行对于通货膨胀的控制。此外像美元化与欧元化的例子与此类似,但由于这种情况是单方面的货币放弃,所以该国在通胀水平的控制上并没有发言权,只是被动地接受国际货币发行国的通胀设定。而对于松散的钉住汇率安排,这赋予了国家更大的本国货币使用权,从而降低了国际货币发行国对于整体通货膨胀的控制力。

⑦ 这类似于欧元区货币政策下的双柱策略,有关通胀的监控可以考虑建立这样一个通胀指数,那就是对美元区内各国通胀进行加权平均,以钉住国际货币松紧程度赋予不同的权重,例如美国的权重最大,其次是美元化国家,然后是货币局制度等等,当然对于各国选取何种价格指数来测算通胀水平仍然是一个难题(比如说要不要包括资产价格)。

⑧ 这是由于在上世纪 80 年代初期,由于实行货币供给目标制,这虽然带来了通货膨胀率的显著下降,但是也使的产出和失业率变得很不稳定,失业率出现了显著上升。另外一个原因是从上世纪 70 年代开始,货币需求频繁变动,十分不稳定,因此如果继续维持货币供给目标制的话,这会造成利率的剧烈波动,对经济很不利。

⑨ 但是这也为多元化增加了其他困难,如货币国际化更多的依赖于市场,这将增加了政府对于货币国际化的管理难度,再如当多个货币追求国际化时,市场是否具有足够大的接纳空间等等。

参考文献:

[1] Mundell,R.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The Missing Factor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1995,17,(5): 479-492.

[2]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著. 高祖贵译. 世界经济霸权 1500-1990[M],商务印书馆, 2003.

[3] 安格斯•麦迪森著. 伍晓鹰、许宪春、叶燕斐、施发启译. 世界经济千年史[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4] 宫崎犀一,奥村茂次,森田桐郎著. 陈小洪,任兴洲,姚玉明,张建同译. 近代国际经济要览:16 世纪以来[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990.

[5] Eichengreen,B. & Frankel,J. The SDR,Reserve Currencies,and the Future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M]. In “The Future of the SDR in Light of Changes in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System” Machael Mussa,James M. Boughton, and Peter Isard eds.Washington, D.C.: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1996.

[6] 黄梅波. 货币国际化及其决定因素[J].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 (2):44-50.

[7] 冯维江. 国际货币权利的历史经验与“第三世界货币区”的可能性[R]. 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系列研究报告,GMEP NO.NO.2010-017,2010.

[8] 和讯网. 中国淡化超货币,美元 G8 峰会前走强[EB/OL]. 2009-07-07,?from=yahoo.

[9] 熊爱宗,黄梅波.国际储备货币体系改革的中国视角[J]. 经济学家,2010,(11): 90-98.

[10] Krasner,L. & Salant,W. European Monetary Unification and its Meaning for the United States [M]. Washington D.C.: The Brookings Institution,1973.

[11] 陈亚温,胡勇,王学鸿. 欧元经验与效应[M]. 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12] 熊爱宗,黄梅波. 国际货币多元化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J]. 国际金融研究,2010, (9).

[13] Mundell,R. The Euro and the Stability of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C]. Paper Presented at a Conference Sponsored jointly by the Luxembourg Institute for European and International Studies and the Pierre Werner Foundation on “The Euro as a Stabilizer in the International Economic System”,December 3-4,1998.

[14] Kenen,P. Stabilizing the International Monetary System [J].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2005,27(4): 487-493.

各国货币范文5

1.国际储备货币的选择

1)建立超主权的国际储备货币

某一货币想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需要具备几个条件。首先,该货币应该具有货币的基本职能,包括流通作用、支付作用、结算作用、价值尺度的作用、贮藏作用。其次。该货币的发行数量要能够做到可控。这就要求要有一个支撑和制衡的机制。建立超主权货币储备体系,简单点说就是结束美元的统治时代。这一主张最早来自凯恩斯的设想,他提出以30种代表性商品为基础设计Bancor的国际货币,但遗憾的是,这一主张未能实行。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缺陷很大程度上是由美元作为单一的国际储备货币引发的,针对这一问题,周小川的文章重提凯恩斯60年前的大胆设想,建议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创设的特别提款权(SDR)进行改进和扩大,以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循序渐进,寻求共赢的改革,逐步创建具有稳定的定值基准并为各国所接受的新储备货币。文章的核心意思是要在未来建立一种不与任何国家主权挂钩的世界货币,以此作为国际储备和贸易结算的工具。超主权储备货币不仅克服了主权信用货币的内在风险,也为调节全球流动性提供了可能。对于SDR充当超主权国际储备货币的可行性,部分学者提出了质疑,超主权储备货币是与国家主权脱钩的,而现代货币最为本质的特征就是建立主权国家信用担保基础上,离开了主权国家的信用担保,信用货币是无法确立的,更不用说成为交易结算、贮藏及投资的工具。其次他们认为SDR存在自身设计机制的内在缺陷:SDR的份额与未来可获得的贷款额以及表决权挂钩;SDR不能用来交易结算,长期不流通;SDR不能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对于这种货币的设想,由于它是与国家主权相脱钩的,或是没有国家主权为信用担保的,因此,这种国际储备货币一定是世界各国政治协商的结果。可以说,即使这种政治协商可以进行,但是由于当前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及在国际经济生活中的地位十分巨大,各国在这种政治协商中的利益诉求是相差很远的。因此,在这种政治协商中要达到各国认可的一致意见是不容易的。即使能够达到这种一致意见,其成本也是十分昂贵的。

2)建立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

多元化的国际经济发展格局必然导致多元化的国际货币体系,美洲、欧洲、亚洲三大经济体相互制衡,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多元化的基础。美元的不断衰落,欧元的强大,亚洲经济的发展,将使全球经济处于三大经济区相互竞争的相对平衡的机制。蒙代尔提出,国际货币体系可能以货币联盟的方式向新固定汇率制度复归,而金融稳定性三岛则是其基本框架,并伴生欧元区、美元区、亚洲货币联盟三大紧密货币合作区的雏形。Salvatore指出,基础单一货币目标区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的,因为它只针对国际汇率错配的表面征兆而非实质问题,可能会出现浮动汇率制和固定汇率制的两类制度的缺陷。

2.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

从国际货币体系管理机构的设置看,改革的方案有两种:一是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进行改革,二是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组织管理机构。

1)改革IMF

IMF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决策权的独立性和权威性受到挑战,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过度地强调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进行监督,而对重要发达国家的监督缺乏有效性,对待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标准不一,对国际经济金融组织风险预警机制失效。决策受少数大国控制以及缺少必要的资源和融资手段,不能扮演国际最终贷款人的角色。IMF不被视为是全球所有国家的金融机构,而是少部分的发达工业国的金融机构。对全球的政策协调不够。G20使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有更大参与。它提出必须改革IMF的管理机制以使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甚至最贫困的国家,能够最大限度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代表自己的利益,有更多的话语权和表达权。G20提出了四项改革措施:将发达国家至少5%的投票权转移给新兴国和发展中国家;加快下一步配额管理;取消IMF管理董事会的选举与地区间必然关联;向前推进新加坡配额改革。只有建立起相互制衡、共同促进的机制,IMF才能在国际经济合作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

2)建立新的国际货币组织管理机构

对建立新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呼声,实质上是对新的货币体系的需求。亚洲国家在危机中意识到IMF在对待其需求的不负责任以及被美国控制。从而,有人提出在IMF之外再建立一个新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现在的一个主流设想是,把国际清算银行(BJS)、金融稳定论坛(FS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Ⅱ)整合成统一的国际金融稳定基金(InternationalFinancialStabilityFund,IFSF),使之成为全球监管者、全球危机管理主体以及全球最后贷款人。

二、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建议

在我看来,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会是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完善后的成果,而不是与现行体制完全不同的新体系。结合多位专家学者的意见,我认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维持目前国别货币作为国际货币手段的基础之上,变国际货币的单极主导格局为三元主导格局,即美元,欧元和亚元,并通过政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加强其栅调和监管职能,就有望实现国际金融领域的相对稳定。

1、建立货币联盟,推动货币的区域化

毫无疑问,世界地缘经济区有美洲,欧洲和亚洲。由于历史和现实条件的不同,可能会形成三大货币联盟,即美元、欧元和亚元,并且各自具有不同的演进路径和形式,可能是单一货币联盟(欧盟),或者有一个主导货币的区域化联盟,或者是由多种货币主导的一种联盟的形式。当然,要建立这样一体化的亚洲货币体系并不容易。有清迈倡议的提出,但是迄今为止,亚洲国家之间的货币、金融领域的合作还十分有限。要建立区域性的货币体系,需要打破许多的壁垒和障碍,努力缩小各国之间的差距,形成共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几十年甚至更长。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有利的条件也是存在的。比如中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使中国在亚洲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和各国的经济联系也更加紧密,另外,欧元的表现也对亚洲各国是一种激励,说明了区域化货币不仅停留在理论上,是具有可操作性的。

2、在货币区域化的基础上建立世界银行

各个货币联盟可以作为世界中央银行的分行,管理各区域的货币问题。新的货币体系的管理机构必须坚持避免被少数国家操纵或者制约的原则,例如可以采用各货币联盟选派世界中央银行领导决策机构;不按照国家经济实力确定份额等。IMF作为现行货币体系重要的载体,其职能的发挥却受到异化。IMF需要改进的地方包括其不合理的份额制;相对较弱的资金实力;有限的援助手段和范围;有待增强的监测和信息功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机制等。要促成这样一个国际化的中央银行的建立,需要改革各货币联盟,建立公平公开的投票表决制度,确立世界中央银行在国际货币、金融事务中的权威等等。当然建立世界中央银行虽然必然会遇到很多困难,解决这些困难也需要很长的时间,但是这一措施最起码会为世界各国带来国际经济上的平等,这就是最美好的前景。在现在和将来人类的不断努力下,世界中央银行的建立会成为现实。

各国货币范文6

关键词:货币市场 美国货币市场 英国货币市场 日本货币市场

货币市场是一种短期金融工具的交易市场,这些短期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国库券、短期国债、商业票据、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货币市场工具,还包括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货币市场是一个融通短期货币资金供给与货币资金需求的虚拟场所,借助于现代通讯手段,以弥补头寸不足和流动性资金不足为主要目的,其实质是以短期信用工具为交易对象完成短期货币资金融通,求得短期货币资金供求均衡。它是以资金供求为前提,利益寻求为动力,同业竞争和风险为约束,以金融工具价格发现为结果,从而使短期货币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市场的功能集中表现在:(1)货币市场可以促进货币政策的实施,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贯彻货币政策的市场基础。发达的货币市场可以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丰富的政策工具,并使货币政策迅速大面积的迅速扩散。 (2)货币市场构成了金融市场的基础。货币市场实现着金融市场融通短期资金的基本功能,反映市场资金供求的基本状况,它的发展可以推动资本市场的发展。(3)货币市场可以极大地促进现代金融制度和金融组织体系的完善和发达。①

一、货币市场在世界主要国家的发展状况和主要政策措施

从世界主要本主义国家金融市场发展来看,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货币市场结构的发展已经比较完整,包括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商业票据市场、债券市场、贴现市场等在内的众多子市场平衡发展。美、英、日的货币市场是世界三个最发达的货币市场。在英国,传统的贴现市场和货币市场相互竞争、相互渗透,金融创新工具不断出现。美国的货币市场自由化程度最高,规模最大,境内外业务是严格分开的。相对而言,日本的货币市场则不如美英,由于政府的干预,资金是单向流动的,而且各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也是不一致的。

(一) 美国货币市场

美国经济环境从70年代开始出现重大变化,通货膨胀率不断上升,利率波动不定,比如,在50年代,3个月期的美国国库券利率波幅在1—3.5%,而到了70年代,波幅就增大到4—11.5%之间,80年代更增加到5——15%之间,利率的大幅度上升(甚至到20%),使得长期债券的资本损失高达50%,回报率为负40%。由于这些情况的发生,使得金融中介机构发现向社会提供的传统金融产品不能带来理想的利润,更由于严格的法规制度的限定,比如美国联储规定的较高准备要求,美联储体系通过Q条款对定期存款规定了利率上限等,逼使新形势下金融中介机构拼命予以业务和产品的创新。美国自60年代掀起的金融创新浪潮,极大的推动了货币市场的发展,突出表现在货币市场涌现出许多新的工具,如大额可转让存单(CDs),出现了新的子市场,如商业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CDs)市场等。80年代后,美国货币市场与国际货币市场的关系日益密切,尤其是欧洲美元市场的迅速膨胀使得两者的关系更加复杂。

美国为了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主要采取了以下政策:

1.鼓励金融创新。美国是世界上金融创新最活跃的国家,美国早期的货币市场是指证券经纪人之间的短期拆款市场,随着美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产生政府和其他经济单位对短期货币资金的大量供求,由于法律法规限制,美国银行进行了大量的金融创新,产生了大额可转让存单、回购协议、银行承兑汇票等金融工具。这些创新的金融工具加上短期国债、国库券和商业票据等传统金融工具,为货币市场提供了丰富的交易品种,这是活跃货币市场的前提。

2.建立专业化的多种金融工具子市场。美国货币市场是由众多的子市场组成。主要包括政府证券市场、联邦资金市场、商业本票市场、可转让银行定期存单市场、银行承兑汇票市场、回购市场与欧洲美元市场。这些发达的子市场都各自专门经营一种类型的金融资产,为其主要参与者提供专门的服务。如联邦资金市场成为大商业银行和金融公司调整它们流动头寸的主要手段,它作为货币市场最富有流动性的部分,对美联储扩大或紧缩货币供应量反应迅速,美联储把其市场利率变化视为货币政策的一种指示器,被市场参与者密切关注。而联邦证券市场却是政府筹集短期资金的有力场所,也是联邦储备银行实施公开市场操作之主要场所。美国货币市场的多样性,使市场充满了竞争与活力,拓宽了融资渠道,调动了各经济主体的参与积极性;同时市场的专业化使得美国货币市场向着深层次发展,为部门经济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完全开放金融市场,使其参与者充分竞争。美国货币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公开市场,货币市场上几乎所有证券价格与利率完全由相应的供求状况决定。美联储用诸如公开市场操作这种间接的经济手段对货币市场加以干预。证券发行多采用公开招标方式发售,各参与者自由竞价,如国库券的发行。在美国很多大的企业都可以按照相关法规要求自由发行商业票据,经过权威的信用评级机构进行评级,在充分考虑期限长短、风险大小、供求状况等因素后按质定价。并且凡是符合条件的参与者都允许进入各子市场进行交易活动。

4.建立配套的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在美国货币市场上,除了联邦资金市场与回购协议市场无流通市场外,其他的子市场都有与发行市场配套的流通市场,这样可以便于各种金融工具的日常买卖,达到调剂短期资金余缺、发现价格、为投资者保值理财的目的。在美国尤以政府证券市场、银行承兑汇票与银行可转让定期存单市场最为发达。发行市场与流通市场是货币市场运作的“两条腿”,缺一不可。②

5.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货币市场基金

政府和银行等金融机构是传统货币市场的主体,他们在货币市场上大量供给和获得资金,促进了货币市场的发展。但最引人瞩目的是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它为中小投资者进入货币市场提供了有效途径,货币基金的功能类似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基金持有者可以依据其持有基金的价值签发支票,但基金的收益远高于银行活期存款和支票存款账户。货币市场基金最早由美国创立,这与美国具有发达、完善的货币市场以及丰富的货币市场工具是分不开的。美国货币市场基金深受投资者的青睐,其资产规模、基金数量都呈现一种稳步增长的态势。

美国货币市场基金余额由1977年的不足40亿美元,增长到1978年的近100亿美元,1979年超过400亿美元,1982年达到了2300亿美元,到1993年底为5000亿美元,1977——1993年间的年均增长33%。特别是在80年代,货币市场基金的增长速度更是惊人得快,因为在整个80年代,不管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还是不能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几乎均呈45度线的增长趋势,到1989年7月底不可免税形式的货币基金的资产余额达3240亿美元,几乎同时,银行承兑票商业票据、国库券和余额分别为620亿美元、4930亿美元和4140亿美元。所有这些变化都有利于货币市场基金的快速发展,其资产在1991年达到5000亿美元。1996年大约有650家应税基金,250家免税基金,总资产大约为7500亿美元,80%以上为纳税的资产。其股份大约占所有金融中介资产的4%,而且在所有共同基金(股票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市场基金)总资产中占25%以上。1997年达到1万亿美元。2001年达22853亿美元,货币市场基金数量达1015只,投资者账户4720万个,是货币市场基金发展史上的巅峰。2002年,净资产规模调整为22720亿美元,基金数量下降为989只,投资者账户4540万个。可见货币基金的相对规模,以及在市场中所占的位置。货币市场基金的发展对促进货币市场的发展可谓功不可没。

(二)英国货币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