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

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文1

【论文关键词】 自由职业者 社会保险 制度办法

【论文摘 要】 切实保障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险权益,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市场经济的平稳、良性发展。本文通过对我国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缴纳和管理情况的实地调研,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其中原因,进而提出了相对合理的建议,希望对政府部门、社会保险从业人员有所启示。

自由职业者是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条件下多种经济制度并存状态下所衍生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和局限性,以及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相对缺失,他们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没有或无法参加社会保险,使他们无法享受到社会组织提供的保障和福利。

一、我国社会保险的概述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广泛、保障作用明显,在整个保障体系中居于主体地位。我国社会保险具有三大特点,一是社会共济,二是责任分担,三是政府主导。

二、我国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自由职业者参加社会保险的现状:截止2009年9月末,政策新增就业915万人,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统计,新增就业人员中,灵活就业人员占30%到40%,而自由职业者占灵活就业人员的2%到30%,这一群体的社保覆盖面不到一半,大部分没有社会保险支持。

笔者就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险问题在汉中市和网络上进行了访谈和调查。本人选择了职业不同的自由职业者进行了访谈和调查。对象共有23人。其中较为典型的六个情况如下:

A女士,今年29岁,本科毕业生,自由撰稿人兼家教,月收入接近2000元。对目前的生活比较满意,也不担心自己能不能进入正轨单位工作,她考虑过给自己上社会保险,但自己花销也大,没有攒下钱,又觉得自己年轻,所以一直没有办理。

S女士,今年27岁,本科毕业生,她精通日语和英语,翻译兼家教,每月收入三千元。她比较满意现在的状态,可以自由的安排自己的时间。但她从没有考虑过要加入社会保险。

E男士,今年31岁,广告中介人士,平时不固定的接到业务,收入不菲。知道一部分社会保险的知识,但觉得交纳社会保险不如存些钱。

W男士,今年35岁,网页设计师,在网上找到一些设计工作,月收入4000元。想交纳社会保险,但不知道到哪里交纳。

Y男士,今年41岁,曾是一个国有工厂的管理人员,工作稳定,原来单位一直为他缴纳保险,后来自己选择了做生意,成为了一个饮食店雇主,月收入近千元。他觉得社会保险交的多,很难承受,于是就没有续缴。

(二)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以上的调研情况可以看出,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存在以下问题:

1、学历高、收入高、年轻,社保意识淡薄。按照现行政策,他们有能力选择以个人形式参保,但实际上,他们参保比例不高。这主要因为他们参保意识差,认为自己年轻,较高收入水平足以满足自己的生活,再加上对现行的社会保险政策不了解,很少选择主动参保,而且收入高就会缴纳较高的保险费。没有意识到自由职业者的问题是缺乏足够的抗风险能力,收入缺乏长久而有效的保障。

2、制度缺陷。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制度是针对有固定用人单位的正规就业形势设计的。大部分自由职业者的收入不稳定,没有什么措施让强制参保, 且操作不灵活、不方便。

3、社保管理形式单一。现在社会保险管理所采用的是面向用人单位从登记、逐月申报到缴费的征缴制度。按照现行制度规定,需要以单位名义参加社会保险,像失业、生育、工伤保险个人是不能直接参保的。无法适用个人缴费的自由职业者。

4、社会保险管理体制不完善,管理手段落后。现行社保管理体制费率差别较大(最高为36%)、统筹层次参差不齐、基金运营渠道单一、调拨、划转不顺畅、不同统筹地区待遇标准差别较大。

5、社会保险信息化管理水平较低。截止2010年底,全国有10%的地级以上城市未能实现与省数据中心的联网,还有 7.5%的社会保险机构未连接到地域网,信息化实施的层次比较低。

三、解决自由职业者社会保险缴纳与管理问题的对策

(一)加大舆论宣传力度:在笔者的访谈中,有很大一部分自由职业者并不知道自己有权利参保,即使知道也不知道该去什么地方,怎样参保。通过宣传,使自由职业者充分认识到社会保险制度在分散风险、提供服务、保障其基本权益方面的巨大作用。

(二)提高社会保险管理部门的管理水平:首先,社会保险管理服务应直接面对单个的劳动者,由于自由职业者的劳动关系处于无明确雇佣关系状态,其社保登记、管理、接续都与传统的方式及内容有很大不同,必须改变政策和管理方式,把管理服务对象转变为既面向用人单位,也同时面向单个劳动者。其次,研制全国通用型的社会保险登记、缴费记录卡。在已有基本养老保险关系接续卡的基础上,研制全面通用的社会保险登记,缴费记录卡。使自由职业者本人不论在哪个城市哪个企业,只办理一次社会保险登记,就可以把社会保险关系作为依据,不间断地对社会保险缴费进行记录、接续、转移,做到“通用,简便”。

(三)不断完善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

1、 建立基于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方便自由职业者参保。如果基于个人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能够建立,养老保险制度本身便覆盖了单位人员和非单位人员,可以弥补现行制度的缺陷。

2、 失业和生育保险。基本自由职业者的“无劳动关系”现状,这使得自由职业者很难参加缴费的保险计划,因此,目前还不适宜将自由职业者纳入失业保险制度,而对其中生活特别困难的人员,可以考虑用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来帮助解决。而生育保险的条件有很明确的限定,它是政府通过立法组织实施,当法定范围的女性劳动者应生育子女而暂时失去劳动能力,为其提供物质帮助和身体恢复条件的社会保障项目,且其缴费比例较低,因此参加这个社会保险项目的阻力是很小的,建议允许自由职业者以个人的身份参加生育保险。

3、 建立专门的面向高收入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险体制。自由职业者包括很多的群体,可以建立专门面向高收入自由职业者的社会保险制度,以个人储蓄,个人积累为主体,以国家的资助为辅。社会保险缴费直接从个人所得税中扣除。

参考文献

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文2

个人缴纳社保有两种形式:单位代交或个人以自由职业者身份交纳社会保险。缴费年龄是有限制的。最低限:未满16周岁的童工不能参加社保;最高限: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男60周岁、女干部55周岁、女工人50周岁)者不能参加职工社保。

单位代交:即单位与个人共同缴费,这样,单位缴纳一部分,个人交纳一部分,按照个人上年的月平均工资收入,按一定比例缴纳。个人部分将按照个人的上年月平工资8%交纳养老保险,2%交纳医疗保险,0.5-1%交纳失业保险。

个人以自由职业者身份交纳社会保险:按照规定的缴费基数((数百至数千,当地各有规定),按一定比例交纳,各地规定不同,一般养老保险在18-28%的比例缴费,医疗保险一般按当地上年社会平均工资水平的6-10%缴费。

(来源:文章屋网 )

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文3

自由职业阶层的崛起

自由职业阶层最早崛起于欧美社会。30多年前,欧美一本《推销员之死》的小说,道出了现代劳工的悲情:劳碌终日仅得一饱,一次裁员前途尽失。人们开始大声向朝九晚五的上班生活说“不”,不想做一个大组织中的小螺丝钉,进而意识到追求所谓大公司、好福利、高薪水、升迁机会已不再那么重要,而工作自主性强、有尊严、工作时间弹性化、工作内容有乐趣、能够实现自我价值才是更重要的。

现代科技特别是办公自动化和网络通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异地办公提供了可能。许多工作并不一定非限制在办公室里做完,人们靠着电脑联网可以把自己工作处理的结果迅速传到公司和企业,减少了上下班的苦恼,实现了在家里办公。上世纪70年代末信息产业革命爆发,随着欧美信息产业的发展,造就了大批SOHO一族。随之欧美的产业结构也不断调整,在工业中先是高附加值的制造业所占比重上升,随后是服务业、特别是其中的信息产业占有日趋增大的高比重,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

在我国自由职业者这一观念经历了一个逐步接受的过程。改革开放前,政府、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体制内单位垄断了社会资源的分配,使得个人与单位的关系异常紧密,“自由职业者”这个词对中国内地人来说十分陌生,那时所有具备劳动能力的人都隶属于某个单位,谁都无法游离于一种社会组织从事自由职业。随着社会的开放特别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不少人的“铁饭碗”被打破了,许多人选择 “下海”,做起了SOHO一族。从体制内到体制外,再到了无牵挂的自由职业者,中国人的单位观念也随着社会变迁而剧烈震荡。自由职业者逐渐从保守观念中的“不务正业者”转变为令人羡慕的“不受束缚者”。不到单位上班,却能把工作做得非常出色,成了人们的向往和追求。

21世纪以来,随着网络通讯技术在我国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固定工作感到厌倦,越来越看重职业中的自由、自主和尊严,渴望成为一名自由职业者的人越来越多。国内已有相当一部分中青年追“新”族们加入到自由职业者阶层中来,自由职业者这支队伍也逐渐扩大。目前我国的自由职业者大部分集中在大中城市。据上海劳动部门统计,上海有近50万人;而在北京,至少有40万人的SOHO一族;广州、深圳这样的特大城市SOHO一族也不下30万。这样大的一个社会群体,他们以高智商、独立劳动的方式为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

自由职业阶层的工作

正是由于自由职业者的自由,其工作也相对具有挑战性。特别适合SOHO一族从事的工作主要是一些技术含量相对要求较高,专业知识相对要求较精专,创造性和创意性要求较强的工作,而相对的自由又可以淋漓尽致地使自由职业者展现自我的才华。如基于信息的制造、加工、传播类的工作,包括编辑记者、自由撰稿人、软件开发和网站设计人员、艺术工作者、财务工作者、广告、咨询人员等。他们的大部分工作或者主要的工作完全可以在家中独立完成或通过在网上与他人的协同工作来完成,因此在自由职业者群体中,大多是年轻人,具有较高学历和掌握较复杂的脑力劳动技能。

互联网的普及与分工的细化将会导致为数众多的SOHO一族的出现,一些新型自由职业者也将广泛地进入现代服务业、创意产业,如印刷设计员、智能楼宇布线设计工艺员、IT软件程序员、服装设计师与裁服师、自动化数控编程技术员、测量与传感技术员等高科技自由职业者。由于“以人为本”服务观念的广泛接受,更有如医务工作者、家庭医生、翻译家、律师、行业经纪人、股票债券经纪人、金融保险员等自由职业者。

如果按职业类别来划分,基本可分为以下4类:自由的医疗职业(例如医生、牙医、药剂师、其他的治疗职业) ;自由的法律和经济咨询职业(例如律师、税务顾问,公证人) ;自由的技术和自然科学职业(例如建筑师、工程师、鉴定人) ;自由的文化职业(例如艺术家、记者、教育家、翻译)。

如果按照SOHO族的工作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种:

一是创业SOHO。他们自组小公司,或经营一个小店面,或加盟某个连锁体系。规模虽不大,员工们也未必天天见面,但是通过互联网保持着高效的联系,在经营和管理上具备很大的灵活性。在大公司无法兼顾到的领域,个人公司如能提供适合的商品和服务,往往会获得成功。

二是自雇SOHO。他们在家工作或创立个人工作室,一人身兼老板及伙计,例如文字工作者、艺术工作者、顾问、中介、保险从业人员等。他们大多爱好自由,工作富有创造性。

三是兼差SOHO。他们是利用下班时间在家兼差的上班族,与其他SOHO族的区别在于他们有固定的工作单位,只是部分时间在家上班。这样既能开辟财源,又有基本保障,是保守型过渡到创业阶段的人的选择。

自由职业阶层的隐忧

适合做自由职业者并非就一定可以做好它,自由职业者在很多时候,也是“没娘的孩子”,也有不少隐忧。

一是被边缘化。自由职业者的那种网络沟通模式无法代替单位中的人际交往。长期封闭工作,往往容易造成自由职业者人际交往能力的退化,成为社会的边缘人。

二是职业风险的承担。近年来,职业责任引起的投诉和纠纷呈快速上升势头。在工作中有意无意的失误可能给社会、公众带来危害,对于没有任何背景支持的自由职业者,如何去偿付承担那些随时可能发生的责任风险?如果偿付承担不起又要靠谁来援助?目前如何将这一阶层有意识地纳入我国社会分工体系,并从身份、立法、税收和保障等方面予以确认、规范和保护,是摆在各政府机构面前有待解决的问题。

三是许多素质的不足。相对自由的职业无疑对从业者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现在我国新兴的SOHO一族在许多能力的准备方面往往显得不够充足,例如有些人在家工作比上班更容易产生惰性,并且少了同事间各种经济信息的沟通和交流,致使个人理财行为太“自由”,结果把家财理得一塌糊涂。目前自由职业者在如何做好家庭理财,如何处理好医疗、养老、投资、储蓄等家庭综合保障及如何处理好继续教育等方面显得十分欠缺。

四是自由综合征。由于不再朝九晚五,没有人来对自己的工作指手划脚,SOHO一族自我管理能力就成了自由职业者惟一的约束力。这从心理上易出现烦躁、不愿与人交往,甚至焦虑、抑郁等情况,从身体上易出现头痛、头昏、失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在自由职业者的心理问题中,生活压力的影响也不容忽视。近一点的压力是这个月能否赚到糊口的钱,远一点则要考虑今后的财源是否稳定可靠等等。即便是目前小有成就的人也会时常担心如果自己某一天生了大病怎么办?自由职业者没有劳保、养老保险,生活的压力到一定程度就成了重负。因此从这点来说,对于SOHO一族,自己管理自己,自己安排自己的能力非常重要,SOHO一族比普通上班族更需要懂得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自由职业阶层的前景

尽管自由职业阶层存在不少隐忧,但还是可以乐观地预见的。随着信息社会的来临,“信息高速公路”的扩张发展,人们可以任意选择居处,不受距离的限制,不仅工作场所弹性化了,工作时间、工作内容也跟着弹性化。不定时上班,无工作章程,将成为人们追求的梦。SOHO这种时髦的工作方式将变成世界性趋势。目前在美国已有1/5的工作人员是SOHO族,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长着。日本、韩国和香港也在鼓励个人创办SOHO型公司。日本著名的“朝日网”在主页上更增设SOHO专栏,介绍成功的SOHO公司,为SOHO同行提供交换信息的场所。

在我国,现在政府已经意识到自由职业者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重大作用,而如何制订相关的政策法律措施等问题也开始进入政府决策者的视野。上海、北京以及许多大中城市已经对自由职业人的就业、养老、医疗保险作出了规定,逐渐健全的社会保障措施将为自由职业人解除种种后顾之忧。随着我国的大城市开始出现后工业化特征,第三产业兴起,传统单位组织(指体制内单位)一元化的格局逐渐崩坍,工作将更加个人化,人们也开始了自己证明自己、打造个人未来的时代。

可以乐观地说,随着社会的发展,自由职业者的社会角色、社会地位和社会贡献已经越来越得到人们的承认和尊重,自由职业者在中国的社会声望和社会评价也在日渐上升。各种保障制度和相应制度措施的逐渐建立,无疑将使中国的自由职业阶层进一步壮大。

链接:

你适合做自由职业者吗?

虽然人人都渴望自由,但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做自由职业者。什么样的人适合成为自由自在的SOHO一族?专家提示,成功的自由职业者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具备很强的分析能力和出色的口头、笔头表达能力;

能主动工作,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况下也能及时地完成手头的事情;

能够独立完成工作,能在没有同事协助的前提下开展工作;

能够控制工作的进展程度;

拥有管理事务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资源;

有一定的财力支援;

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文4

1、个人可以以自由职业者的身份上社保(养老+医疗)。

2、参保条件:城镇户口或农转非户口。

3、办理地点:当地社区街道的社保服务点,或区县一级的社保局(劳动保障局)。

4、所需基本资料:户口本、身份证和复印件,2张1寸照片。

5、费标准:以上一年本地社平工资为基础,养老缴费比例是20%,医疗约9%,目前尚有60%-300%多档可以选择。

个人缴纳社保流程

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文5

1、与退休人员签订劳动合同;

2、非独立劳动的兼职人员;

3、聘用劳务派遣人员,并由接受企业支付薪资;

4、聘用实习生,签订实习协议;

5、个体户外包企业业务。

自由职业者养老保险范文6

关键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发展趋势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真正发展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经过近30年的发展和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不断深入,制度设计不断完善,管理服务不断细化,对保障离退休人员基本生活、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改革深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经济结构不合理、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就业压力逐年增加和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等深层次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伴随市场化、城镇化、人口老龄化程度的提高,养老保障的任务越来越重,社会化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管理的压力越来越大,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障制度面临着诸多问题和严峻挑战。 

一、目前中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存在问题分析 

(一)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层次缺失 

我国养老金制度模式从1993年提出实施多层次养老保险模式。但作为养老保险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年金养老制度推进缓慢,覆盖率小,大部分城镇职工依然仅有基本养老保险。而且,我国政策规定企业只有加入了基本养老保障之后,才允许按政策规定设立企业年金。所以,只有少部分经济效益较好的能源、金融和通讯的企业设立企业年金,而经济效益差的企业一般只有基本养老金保障,形成企业年金缺位。 

(二)基本养老金制度覆盖率低 

2006年我国就业人口为76990万人,其中城市就业人数为28310万人,城市就业人口比例为36.77%。数据显示,我国基本养老保险理论覆盖率从2001年的38.8%增长到2006年的42.8%,覆盖率仍不足50%。显示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有效覆盖面较狭窄。 

(三)养老保险基金“所有者缺位” 

当前,我国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实质上是缴费人的资本或劳动收入的一部分,所以,从经济学上产权明晰这一原则出发,理应成立一个代表缴费人利益的组织来对这部分基金进行管理。而我国目前的情况却是由政府代管,政府成为养老基金的托管人。所以,我国目前的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实际上就处于“所有者缺位”继而“所有权悬空”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发生融资困难和基金被挪用的情况,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亟待健全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城乡之间在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经济结构等诸多方面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在使我国城市和农村之间形成了不同养老保障制度。与城镇相比,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保障项目少,社会救助仍是农村社会保障的主体内容,作为现代社会保障核心的社会保险制度在我国农村才刚刚开始发展,保障制度亟待健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人口政策的影响,以及农村人口结构逐步老化,农村家庭保障日益受到越来越大的冲击,农村人口对政府组织的社会保障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三、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发展趋势探讨 

(一)全面推进多层次养老制度体系建设 

建立多层次养老制度制度体系,是我国的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保险机制的要求,应全面覆盖无力缴费的贫困人口的社会救济、社会基本养老、企业年金、商业寿险、家庭保障等多层次养老保障制度模式。 

第一层次:加大基本养老保险的执行力度。由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供款的模式,即企业和个人为主,政府提供补贴,实行现收现付筹资方式。通过提高企业和个人的参保意识、加大执法力度等措施,不断提高参保率。由国家行政部门管理,执行保障和再分配功能。推行激励机制,对于多缴费者可以多领取相应的养老金。 

第二层次:鼓励企业为员工建立企业年金保障。由政府提供优惠政策,实行劳动权利与义务相结合的原则,由企业为主,个人为辅供款,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企业职工,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实行激励机制,保证缴费者退休后有更高的生活水平和更为充分的保障。 

第三层次:积极发展商业寿险保障。采用自愿性,由政府提供政策,个人具有经济能力和偏好选择,实行积累制筹资方式。对象为高收入人群,是在具有了基础保障之上的更高层次的保障。执行保障和储蓄功能。政府可视经济发展需要,给予政策扶持。

第四层次:传承家庭养老保障。家庭成员对老人的赡养是互惠互利关系的体现。年轻

一代对父母提供照顾,也为自己将来获得子女照顾创造了道德基础,这种供养与反哺的循环使家庭养老能够延续。

(二)扩大非缴费型和基本养老覆盖范围 

扩大覆盖范围,是基本社会养老制度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扩大覆盖范围的政策是出于制度内的资金不平衡的需求,缺少统筹机制。这种以扩大覆盖面为手段来缓解养老保险基金压力的政策背景,使非国有企业产生了其缴费将被用作于退休人员较多的国有企业,进行实质上是现收现付性质的收入转移支付的预期,而与此同时,国家又没有对非国有企业及其缴费相对应的养老金承诺做出制度化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保证。制度漏洞是造成覆盖率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国有、集体企业使用农村、外来劳动力临时工,非公有制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城镇自由职业者、农民工,大部分没有纳入养老保险覆盖范围。因为,其中的很多制度规定是很难执行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国家规定个体户按上年社会平均工资的18%~20%缴费,其中的10%~11%记入个人账户,8%~9%记作社会统筹部分。个体户的雇工也是这个总比例,只是个人缴8%~9%,其余由雇主缴纳。自由职业者按这个总比例,全部由个人缴纳。由于操作很麻烦,而且很难得到这些人的理解和信任。更重要的是,规定中有一些不合理之处,例如个体户和自由职业者本来是个人全部缴纳的,但是进入社会统筹部分其所有权则不再属于他们自己的了,如果他们中途出现意外,继承人只能继承记入个人账户的那部分,很难吸引他们入保,这种规定不被理解。这是非国有经济不愿意参加目前的养老金计划的背景原因,也是扩大覆盖面工作难以推进的原因。 

(三)重新界定政府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职能 

造成当前我国养老保险体制出现“所有者缺位”的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直接管理过度的结果。当前个人帐户中的养老基金完全是由政府的社会保障管理部门管理的,政府既是监管者,同时又是帐户的直接管理者。在这种情形下,个人帐户中积累的基金难以得到有效地运作。因此,应当将政府的管理职能限制在社会统筹这一大块,即现收现付部分;而个人帐户中的基金部分,则可考虑借鉴国外管理养老基金的成功经验,成立养老基金会组织来管理个人帐户中的基金,基金会组织应当是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并且,为了保证养老基金的管理效率,这样的基金会应当是竞争性的,即成立多个基金会组织,职工可自主地选择决定加入哪一个基金会,也可自由地退出。政府间接作用的增强则表现在加强监管职能方面。政府的社会保障部门应对基金管理公司进行严格的监督,定期考核其绩效和风险管理水平。 

(四)建立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模式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由非缴费普惠性养老模式、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模式、企业年金及个人寿险储蓄性养老模式和家庭养老等多层次构成。其中缴费性基本养老保险和商业寿险产品的目标主要是城镇从业人员,是养老保障是发展的主体。企业和个人寿险储蓄安排的养老保障将成为城镇退休人员晚年生活的补充性质资金来源,也是提高退休生活质量的重要保障。非缴费普惠性养老保障目标是贫困老人,利于消除贫困。非缴费型养老保障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是主体。同时,家庭养老和土地养老均是有效的养老模式,在有条件的地方亦可发展社区养老。 

中国当前实行的养老保险体制基本上是符合现实国情的。由于改革方案很难尽善尽美,当前的养老保险体制还存在着许多理论上和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改革进程中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中国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才可能获得成功。 

参考文献 

[1]刘子操.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6. 

[2]李连友.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中政府作用[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郭崇德.社会保障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4]钟仁耀,查建华.上海社会保障和谐发展研究[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5]朱青.养老金制度的经济分析与运作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6]何平.我国企业年金制度发展现状与评价[j].社会保障制度,2002,(12). 

[7]张松,王怡.论我国养老保险的筹资模式[j].人口学刊,2004,(3). 

[8]河北经贸大学课题组.河北省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设研究[j].河北经贸大学。

上一篇雷锋的精神

下一篇春天的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