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边塞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边塞诗句范文1
【关键词】边塞诗; 鉴赏; 方法
在唐朝,尤其是盛唐时代,由于国势强盛,疆域广阔,交通便利,国内外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交往增多;守边和扩边的战争也较频繁,不少边帅能文能武并且喜欢延揽文士;知识分子视野开阔,精神振奋,不少人带着建功立业的愿望,投笔从戎,赴边求功。正如杨炯诗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王维诗句“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城。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岑参诗句“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丈夫一英雄。”这些因素,促成了唐代边塞诗的繁荣,形成一个边塞诗派。
边塞诗指的是那些以边塞风光、军旅生活为表现对象的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一些有切身边塞生活经历和军旅生活体验的作家,以亲历的见闻来写作;其创作贯穿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阶段。其中,初、盛唐边塞诗多昂扬奋发的格调,艺术性最强。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就是初唐写作边塞诗较多的作家,此后其他著名诗人如杨炯、陈子昂、杜审言等人也创作边塞诗。边塞诗创作一时蔚为风气。
盛唐是边塞诗创作的鼎盛时期,涌现了著名的边塞诗派,代表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李颀、王维。除此之外,盛唐大诗人李白、杜甫都写过边塞诗,这些边塞诗成为他们的代表作的一部分。如:李白的《关山月》、《塞下曲》六首、《战城南》、《北风行》,杜甫的《兵车行》、《前出塞九首》、《后出塞六首》等。另外一些诗人也有边塞诗的名篇传世,如王昌龄有《出塞》、《从军行》,王之涣有《出塞》,王翰有《凉州词》。盛唐成为边塞诗创作的顶点,此后中晚唐并没有出现边塞诗的大家,但题材有所扩展。宋朝的范仲淹、贺铸、陆游、辛弃疾等也有边塞诗传世,但影响远不如盛唐时期。
边塞诗作为诗歌大家族中的一员,除了具有一般诗歌的特点,还有它的独特之处,我们掌握了边塞诗的这些特点之后,鉴赏起边塞诗来就会变得更加得心应手一些,边塞诗主要是结合雄伟、壮阔的边塞景色的描写,表现边塞将士驰骋沙场、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和豪情壮志,风格奔放雄伟,豪迈悲壮。诗歌内容主要有:
1、以诗歌来反映边塞的山川景物和风土人情
2、表现从军边塞、杀敌报国的意志
3、讴歌边塞将士不畏辛劳、保卫边陲的战斗精神
4、抒发御敌建功的愿望和安边定远的思想
5、描写将士和亲人相互思念的深沉情感
6、讽刺并劝谏拓土开边、穷兵黩武的统治者
7、表现将士和人民厌战怨征的情感
列出了边塞诗的内容之后,我们再把边塞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及鉴赏边塞诗时常用的术语作一个归纳:
从用品看:金鼓、旌旗、烽火、羽书、戈、矛、剑、戟、斧、钺、刀、铩;
从地名和民族名看:碛、西、轮台、龟兹、安西、楼兰、夜郎;胡、羌、羯、夷、单于;
从景物看:大漠、烽烟、长城、黄沙、长云、秋月、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
景物的特点:雄奇、奇丽、奇寒、辽阔、壮阔、广阔;
感情特点:豪迈、豪气、豪情、报国之志、杀敌豪情、昂扬精神;
美学风格: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奔腾、峻伟;
常用手法:比喻、夸张、用典、烘托。
了解了边塞诗的这些知识之后,如何更好的理解、鉴赏这类诗歌呢?我们认为,应该注意从以下几个角度去掌握。
①了解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即把握时代特征。 边塞诗是时代的产物,是最能体现国运兴衰的作品,所以,如果能对作者所处的时代有所了解,对体会作品的内容和作者的感情肯定是大有帮助的。诗评家常称赏“盛唐之音”,边塞诗正是构成“盛唐之音”内容的一个基本方面。“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誓不还”(王昌龄),豪迈,勇敢,一往无前,即使是艰苦战争,也壮丽无比;即使是出征远戍,也爽朗明快;即使是壮烈牺牲,也死而无悔。到了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着多少悲壮,多少婉伤:“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陈陶)。
到了宋代,国家在民族斗争中一直处于劣势,外侮不断,国难当头,在边塞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在报国无门的愤懑(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更多地体现为归家无望的哀痛(范仲淹“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尽管仍洋溢着一股爱国热情,但和盛唐时代的边塞诗相比,不免更多一些凄凉,更多一些惆怅。时代不同,边塞诗的题材、主题基本类似,风格也差别不大,却都分明展示了各自不同的时代特征。
②推敲作品中蕴含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边塞诗题材的兴起,是与诗人们的生活范围有所扩展紧密关联的。从边塞诗中,我们看到诗人的眼界开阔了,诗歌的境界拓展了,诗歌的内容更显得异彩纷呈。有对建功立业的渴望:“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杨炯);有报效国家的激情:“誓欲成名报国,羞将开口论勋”(张说)。
不少诗人在塞外军营生活多年,如高适、岑参、李益等,他们的边塞诗中的内容几乎涉及到了边塞生活的各个方面:有的写出征士兵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李益“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有的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岑参“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有的反映对帝王黩武开边的不满和对将军贪功启衅的怨恨(高适“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 有的表现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陆游“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有的惊异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李益“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我们在阅读这些诗歌时,要能够区别每首诗作思想内容上的细微差别。比如岑参的边塞诗,以慷慨报国的英雄气概和不畏艰苦的乐观精神为其基本特征,更多地描写边塞生活的丰富多彩。他也写过一些在边塞怀土思亲的诗歌,如为后人传诵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事情虽小,情意深厚。同时,我们还要体会到,跃动于边塞诗中的种种矛盾:慷慨从戎和久戍思乡的矛盾;卫国激情和艰苦生活的矛盾;痛恨庸将和献身精神的矛盾等等。
③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边塞诗的艺术风格也是异彩纷呈。有的豪放旷达,如王翰的“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有的雄奇壮美,如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有的豪壮悲慨,如杜甫的“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有的委婉清丽,如李白的“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只有通过对诗歌字句的细细体会,才能准确地领会到由于不同时代、不同内容、不同诗人的不同艺术素养、不同生活遭遇,反映在边塞征战诗这个大主题下异彩纷呈的艺术风格。
以陈陶《陇西行》为例:”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这首诗思想内容有显著特征:既以昂扬的爱国热忱,歌颂了戍边将士保家卫国,奋勇杀敌,不怕牺牲的精神,又毫不讳言战争的另一面,以沉痛的心情表现了战争所造成的家破人亡的惨痛悲剧。诗的前两句写战事的惨烈,将士的奋勇。”誓扫“句从士气以见战争的性质,”五千“句从牺牲之大来表现战争的壮烈和将士义无反顾的奋斗精神。后两句宕开一笔:远方戍人已成为无定河边的尸骨,家乡的妻子却不知,梦见的仍然是音容栩栩的良人,仍然朝思暮想,守着、盼着他回来团聚的这一天,而他却永远也不能重回她的身边。这两句通过现实与梦境的对比,将悲剧意味表现得浓烈深长。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难点,而边塞诗,由于学生接触较少,鉴赏起来更是有一定的难度,希望这篇文章能对我们鉴赏边塞诗有一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 《唐代边塞诗研究论文选粹》,甘肃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2] 《盛唐边塞诗评》,漆绪邦,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边塞诗句范文2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幽州夜饮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注】据《新唐书・张说传》,张说因与姚元崇不和,罢为相州刺史,后又任幽州都督。
(1)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这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 诗歌颔联中的“迟暮心”化用了屈原《离骚》中的哪一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3分)
(3) 清人姚范评论最后一联“托意深婉”,请作具体分析。(3分)
从分析中,我们知道此题平均分仅为4.8分,其中第(1)小题的平均分为2.5分,第(2)小题的平均分为17分,第(3)小题的平均分为06分,是这套语文试卷主观简答题得分率最低的题目。
失分为何如此严重?同学们在鉴赏诗歌时究竟遇到了怎样的问题?应该采取怎样的对策来补救?今天,我们就以这首边塞诗为例,揭开高考古诗词鉴赏试题的神秘面纱。
一、 寻找意象。
典型错误第(1)小题是问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和作用,这是一道典型的寻找意象题,难度不大。但从同学们的答题情况来看,失分类型有两种:①把诗歌鉴赏当作文学类文本鉴赏,误答成“为下文铺垫”“伏笔”“引起下文”等;②把首联中“凉风”“夜雨”“寒林”抄在答卷纸上,缺少结合内容的分析,更缺少对其作用的分析解说。
解析我们先来看参考答案:这两句通过对“凉风”“夜雨”“寒林”的描写,突出了边地之夜萧瑟、荒寒的特点。一方面渲染了“夜饮”的氛围,另一方面也为全诗奠定了愁苦的情感基调。
对于边塞诗选取的意象,先要明确作者写了哪些“眼中景”。这些景物在诗歌中不难找出,如“凉风”“夜雨”“雪山孤城”“雁飞鹰扬”“箭飞马走”等,但是更要明确这些意象突出了边塞怎样的特点,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景?其实回答这种问题有规律可寻:可以根据意象概括边塞的特点:或者凄凉、萧瑟,或者壮丽雄奇;至于意象的作用,可以结合古诗写景的作用来回答,写景常见的作用:渲染了氛围,奠定了情感基调等。
二、 锁定诗眼。
典型错误第(2)小题问颔联化用了屈原《离骚》什么诗句以及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从同学们答题情况来看课内知识掌握不到位:①不理解“迟暮”的意思,找不到屈原《离骚》中的诗句“恐美人之迟暮”;②对《离骚》中“美人”的意象理解不准确,把“美人”自况、抒发英雄暮年仕途坎坷的感慨误解为思念父母、唯恐辜负了父母等。
解析从上面同学们的典型错误可见,除了要找到诗歌中的意象,还需要找出诗歌中一些提示主题的词语。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诗眼,然后结合起来判断诗歌的主题,如张说诗中的关键词就是“迟暮心”。诗歌中出现了这些关键词,多为边塞诗的主题,有的词即是该诗的诗眼。所以我们阅读诗歌时应该抓住这些关键词。
参考答案化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达了诗人因年老及仕途坎坷所产生的愤懑之情。
三、 走进诗人。
典型错误第(3)小题是这套试卷得分最低的题目,得分率只有20%。主要问题有:①没有弄懂问题,不知道题目中评论尾联的“托意深婉”是什么意思。因为不知道问什么,问题指向不明,只好胡乱答题;②没有真正读懂诗歌,对诗歌的思想感情不理解,只是把平时记得的边塞诗常用的主题如保家卫国、报效朝廷、忧国忧民、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等全都答到;③表述空洞,只是泛泛地说“作者深觉痛苦,感慨万千”,或者答“最后一联,升华了主题,情感复杂”。
解析对于边塞诗异彩纷呈的思想内容要区别对待:有的是建功立业,有的是报效祖国,有的是抒写征人的乡愁和家中妻子的离恨,有的是表现塞外生活的艰辛和连年征战的残酷,有的是反映对帝王开边的不满和惊叹于塞外绝域那种迥异于中原的风光……而这首诗的最后一联“托意深婉”是“表面上感激皇上派遣他来边城为将的深恩,实际上表达了他对朝廷的怨愤之情”。我们要走进作者,探寻作者创作的情感历程,而这个探寻我们可以根据试题中的注释来作理性分析,推断张说到边塞做都督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这样就不难作出正确的判断。
四、 回归诗句。
为什么同学们对尾联的“托意深婉”照搬照抄死记硬背,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回归诗句,结合原句进行鉴赏。我们可以先从诗句“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的表层意思来解读,解释为“如果我不做这边城的将领,怎么知道皇上对我恩遇之深呢”;再揣摩这两句的深层含义,实际上最后一联完全是由上面逼出来的愤激之语,他将对朝廷的满腹牢骚,隐藏在这看似感激而实含怨情的十字之中,像河水决堤似的喷涌而出,表现了思想上的强烈愤慨和深沉的痛苦。解答诗歌鉴赏题都应回归诗句,结合原诗的语言来阐释,不能架空分析。
寻找意象――锁定诗眼――走进诗人――回归诗句,这既是品答诗歌题的思路,也是解答诗歌题的思路。这样既能抓住诗歌的根,又能适应高考的要求。
分主题鉴赏诗歌的复习方法,抓住了诗歌的本质。运用这一方法去鉴赏其他几类主题的诗歌,可以举一反三,事半功倍。
现场练兵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望蓟门①
祖咏
燕台一去客心惊, 笳鼓②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 三边曙色动危旌。
沙场烽火连胡月, 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 论功还欲请长缨。
【注】①蓟门:即蓟门关,古时北京东面防卫门户之一,在今河北省境内。②笳鼓:笳声、鼓声,借指军乐。
(1) 从全诗看,“客心惊”的原因有哪些?请概括作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尾联运用了何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全诗紧扣“望”字展开,请简要概括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①军容严整;②山川险要;③景色壮伟;④防守稳固。
(2) 用典。表达了诗人从军报国、建功立业的壮志豪情。
边塞诗句范文3
一、务读解
所有古诗词阅读鉴赏题的解答,都建立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之上。一首古诗(词),第一步就是务必要读懂,读不懂,鉴赏根本无从谈起,我所谓的“读懂”,就是心里明了后,更关键的是还能用语言文字“解”(即表达)出来,这个过程我概括为“明诗意”、“知诗情”。
1.明诗意。
明诗意,就是对每一首古诗词,明了每个字的字面含义,通过调整某些字的顺序,填补一些省略、跳跃的空白点,能够通畅地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或者说能够用恰当甚至有文采的语句来描述这首诗的意境。当然对诗词里面所用的典故也需有一定的了解。
2.知诗情。
在大体明了诗句意思的前提下,必须弄清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简而言之就是喜怒哀乐,具体有贬谪的苦闷、送别的愁绪、客居的思归、闲居的幽雅、见景的欣喜等等,不一而足。
怎样来“明诗意”、“知诗情”,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有意识地让学生积累一些作家的风格,一些题材的特点之外,掌握一些规律技巧也是很有必要的。
如题目、作者、注释、末句等,首先就是解诗的关键。古诗的题目往往揭示诗歌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是解读诗作的重要切入点。2004年江苏卷唐人柳中庸的《征人怨》,要求学生结合诗句说明它为什么是一首边塞诗。在古代诗歌中,一般提到“征人”,都与边关作战有关,而边塞诗大多反映的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现实,同时也反映征夫思妇的幽怨。此诗题目写征人,且“怨”,这便是边塞诗的一个重要依据。
高考命题选取的诗文,大都是能代表作者主要创作风格的作品,例如李白的浪漫,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苏轼、辛弃疾的豪放,戴复古的爱国等。有的考题提供了注释,有些介绍写作背景,那是在暗示诗的思想内容;有些解释相关词句,那是在告诉你诗的用典或意境;有时介绍作者,那是在向你透露诗的写作风格或时代背景。如2010年全国I卷,注释介绍了作者刘孝绰“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的经历,与题干“这首诗有什么含意”紧密相联(写自己徒负才华,只能追随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为人赏识、施展才能)、(答案中“仕途起起伏伏”与注释“仕途数起数伏”意思完全相同)。
二、重积累
要准确解读古代诗歌,离不开平时的积累。积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语言材料的积累。
把握有关诗、词、曲的文体常识,明晰鉴赏对象的所属类别。如是咏物诗还是咏史诗,是山水田园诗还是边塞征战诗,是羁旅行役诗还是赠友送别诗,是闲适隐逸诗还是谈禅说理诗,等等。因为不同类别的诗词在表情达意、节奏韵律、表现手法等方面各有不同,如写景诗的借景抒情、寄情山水,咏物诗的借物抒怀、托物言志,咏史诗的吊古伤今、借古讽今、怀才不遇,边塞诗的建功立业、奋勇报国、厌战思乡,羁旅诗的绵绵乡愁、抑郁不得志,送别诗的依依不舍、苦苦思念与劝勉等等。
掌握一些必要的典故和惯用的意象,如“青衫司马”、“豆蔻词工”、“封狼居胥”、“关河”、“三山”、“楼兰”等。弄清与古诗词鉴赏有关的名词术语,如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直抒胸臆,意象,意境,联想,咏物,叙事,韵律,正面与侧面,虚与实,动与静,点与面,象征,烘托渲染,衬托,修辞手法,等等,以避免赏析时审题不清,答非所问,说外行话。
2.文化知识的积累。
了解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与元九书》),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熟知一些诗人的经历遭遇和理想志趣,一首诗所表现出来的是作者对社会、对生活中的某人某事或某种现象的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的态度,我们只有尽可能多地熟悉诗人在特定社会背景下的特定经历,才能更好地把握和理解其作品内容以及作者的态度和思想情感。
如2010年北京卷李白的《古风》第九、十句“梧桐巢燕雀,枳棘栖鸾”写出“本应栖息于梧桐的鸾竟巢于恶树之中,而燕雀却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这一现象,考生要根据自己的文化知识积累理解到此句写的是“对黑白颠倒、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际的激愤”。
故一定要重视平时的积累,看似不经意,其实点滴皆成海。
三、练表达
要轻松拿下诗歌鉴赏的分数,自然是要操练的,只是训练要得法,力求做到举一反三。
1.审题干。
明确问题指向,考究意图,突出要点。每一个题干都会有一个明确的考查方向,在审读题干时,就要摸清该题的命题意图。不要着急答题,而是看看这道题让我们答什么,知道了命题者意图,再进一步答题就容易答到点子上。
如2010年浙江卷王安石的《定林》第2问是“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明确指向“作者在文中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这个考点,从情感入手,侧重点却在问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感,此题设计颇为巧妙。要从诗歌的整体出发,扣住一些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本意,“悲虫”、“好音”关键是听者的心情,从全诗看,是大自然的景物让诗人“息烦襟”,成为诗人的感情寄托,在大自然里找到了快乐。当然更要知人论世,以意逆志,把握住注解中的“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的重要提示。
2.答规范。
明确要求,规范整合,突出表达效果。阅卷老师看的是答案是否答到点子上,是否符合答题规则。我们要学会的是说“行话”,在拟写答案时,尽可能采用一些答题专用的术语。如考查意境的术语有“萧瑟凄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等;考查表现手法的术语有“动静结合、虚实相生、乐景衬哀情、托物言志”等;考查语言风格的术语有“豪放旷达、慷慨悲壮、平实质朴、清新雅致、含蓄隽永、绚丽飘逸”等;考查思想感情的术语有“杀敌报国的豪情(边塞诗)、对山水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田园诗)、思乡之苦(思乡诗)、依依惜别之情(送别诗)、对丈夫的思慕之情(闺怨诗)、对历史变迁盛衰无常的感慨(怀古诗)……当然术语也不能生搬硬套,需具体分析灵活运用。
边塞诗句范文4
一、由曲引情
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由此,我教古诗时,用歌曲、音响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出塞》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和渴望和平的思想感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首屠洪刚演唱的《精忠报国》。该歌以激扬、荡气回肠的曲调,激越昂扬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民族英雄——岳飞精忠报国,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壮志豪情。学生一听乐曲,切身感受到英雄对祖国的满腔热忱,爱国、向上的情感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就能较快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开阔明朗的意境,激越昂扬的情调,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
二、由读入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要通过反复朗读、吟唱才能入境、察情。因此,我教古诗《出塞》时,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自由读,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要求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个别读,不但要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味道;深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品读感悟,体会意境。如我教学《出塞》一诗时指导学生对“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品读,体会寒风猎猎,漫天飞雪,鼓声阵阵,杀戮声闻,这就是戍边将士生活的真实写照;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或一唱三叹地吟读,或师生合作读。如学生读前一部分,老师读后一部分;或老师读题目和作者,学生读诗歌。总之,要让学生读出层次,从最初的读正确流利到读出节奏和韵律到读出深刻感受,步步深入。
三、由境生情
古诗词不仅是语言文字的材料,而且是传统文化的积淀。教学“秦时明月汉时关”时,我列举了不少含“明月”的思乡诗句。由一句简洁的过渡语引入:明月总能勾起人的思乡之情,许多诗人总爱把自己的情感寄托在那一轮皎洁的明月上。正所谓明月千里寄相思。学生声情并茂地读带有明月的诗句。这样做,是为了再次强化文化语境,进一步感受立功塞外的英雄壮志,了解征人戍卒的痛苦。
边塞诗句范文5
塞路初晴
雍 陶
晚虹斜日塞天昏,一半山川带雨痕。
新水乱侵青草路,残烟犹傍绿杨村。
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
行子①喜闻无战伐,闲看游骑猎秋原。
【注】①行子:出行的人。
(1)本诗首联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两句与前面的诗句是否有点脱节?为什么?(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第一、二句正面点题,时间、地点都十分明确,特别是重点突出了“带雨痕”(即“初晴”),具有统摄全诗的作用。(2)示例:这两句初读时似觉与前四句有些脱节,但细细体味诗意可知,它是承上“新水乱侵青草路”而来,由于雨水充裕,草原上青草茂盛,因而想到羊马南牧。从内在联系上看,非常自然、紧密,在突然的跳跃中,隐含着细针密线的连缀。
【赏析】
既然以“塞路初晴”为题,这当然是一首边塞诗。而一般的边塞诗,总是着重写激烈的战斗,充斥着烟尘烽火和刀光剑影,给人以苍凉、悲壮甚至恐惧感。这首诗却迥然而异,它以满腔热情,讴歌了边塞初秋时节雨后新晴的明丽风光,使人感到清新、宁静和安谧,洋溢着浓厚的诗情画意,令人神往,从中寄寓着诗人希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前四句以简练的笔墨和浓丽的色彩,写作者在塞路上的所见,为读者展示了一幅饶有边塞情趣的美好图画:在草原上,傍晚时分,大雨刚过,斜日反照,一道绚烂的彩虹横跨天空,山岭、川原在水汽迷蒙中,还残留着大雨的痕迹。雨后新水在青草丰茂的路上流淌,袅袅炊烟在被绿杨簇拥的村庄上盘绕不去。这一切,是多么动人的景象!作者是成都人,他以南方人新奇的眼光,来审视这塞北的美景,字里行间充溢着欢悦的感情。
第五、六句是作者看到这一派大好风光时的感叹。“胡人羊马休南牧,汉将旌旗在北门”,这是警戒北方游牧民族,休得南下侵略,因为强大的唐军正驻守在北方。诗句显得义正辞严,有凛然不可侵犯之概。为了加强气势,作者使用因果倒装法,将“胡人羊马休南牧”的警告语前置,以逆笔取势,读来更为有力。最后两句,前一句是紧承第三联。如果说上一联中还隐含着作者对战争的戒备心理的话,那么,经过打听,证实现在确实停止战争了,作者的戒备心理也就随之消失,不禁欣然于怀了。一个“喜”字,生动地传达出作者此时的高兴情怀。于是,他看着三三两两的游骑在草原上打猎,心情轻松愉快。一个“闲”字,与上句“喜”字相对应,进一步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秋原”二字,又将读者的想象引回到前四句,那雨后初晴的美景,又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并且,在前四句静景的描写上,又增加了动态的游骑。动静结合,使整个草原更富生气。于是,那明丽清爽的画图,愈益清晰地浮现在读者眼前;那悠然的韵味情致,也令人回味无穷。
2.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鹧鸪天
贺 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注】作者夫妇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今重游故地,想起死去的妻子,十分怀念,就写下这首悼亡词。
(1)这首词多处运用借喻手法,请举例略作说明。(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末二句是全词的,也是最感人的地方,试简要赏析“挑灯夜补衣”这一细节的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比如“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两句,写词人孑身独存的苦状——我像遭了霜打的梧桐,白发苍苍;又像白头失伴的鸳鸯,孤独倦飞,寂寞之情,溢于言表。(2)示例:从末句“挑灯夜补衣”的典型细节的描写上,可见妻子勤劳贤慧,对丈夫温存体贴,这份情意令人感慨难忘。
【赏析】
边塞诗句范文6
关键词:高中;古代诗歌;重要性;问题;建议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283-01
1.高中鉴赏诗歌的重要性
诗歌鉴赏作为语文高考试卷中不可缺的一部分,它一定有它存在的重要性,我们教师只有弄清楚诗歌鉴赏的目的,让学生知晓为什么,才能更顺利的进行教学。
1.1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我们细细品读诗歌不难发现,古代诗句总是充满丰富的想象力。想象力是学生从小就培养的一种能力,是国家创新发展的重要前提。
我们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味诗歌中丰富的想象,更要学习诗人的大胆想象从而提高自身的想象力。例如,豪放诗意的李白的诗歌就是想象力丰富的典型。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说道"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又如《秋浦歌》中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又如在《沁园春·长沙》中说道"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等等无不令人思绪飞扬,流连忘返。所以只要我们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多读多品,自然而然习得丰富的想象力。
1.2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自从2002年诗歌鉴赏题成为主观题以来,教师又加强了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众所周知,诗歌短小精炼,每一个字都是诗人斟酌再三,它有着优美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那我们的高中学生在对诗歌进行鉴赏时,一定会借助个人多年的文学积淀以及对诗歌语言理解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分析理解,接着把自己对诗歌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在这样的过程中自然而然提高了我们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学生鉴赏诗歌出现的几个问题
2.1 言不达意,由于我们有些学生自身语言表达能力水平较低,在对诗歌进行解读时,难以把自身的想法完整的表达出来,最后致使七零八落,言不达意。
2.2 泛泛而谈,由于诗人把丰富的感情融入简单的几个意境中,我们的学生在进行鉴赏时忽略了诗人在诗中精心呈现出的意境,而是对诗人想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刻的阐述,撇开诗句泛泛而谈,从而忽略了诗歌鉴赏的本质,当然拿不了高分。
2.3 简单武断,我们有些学生在对古典诗歌进行鉴赏时,抓住一点就忙于下结论,并未对诗句进行深层次的分析理解,简单武断,往往不着要点。
2.4 盲目比较,由于诗歌鉴赏题经常出现比较式分析的题型,我们的学生在进行鉴赏时就养成了习惯,在诗歌并未要求比较鉴赏时却盲目的比较开来,根据个人对类似诗歌的理解比较分析,从而忽视了出题者的本意,明显,也很难拿到高分。
3.鉴赏古典诗歌的几点具体建议
3.1 重读重背,古人言:"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诚然,读诗也是一样的道理。近现代文人闻一多曾说诗歌有三种美,一是绘画美,二是建筑美,三是音乐美。我们不妨把这三种美运用到古代诗歌中。古典诗歌虽然短小,却有着丰富的意境,极具绘画美。例如马致远在《天净沙·秋思》中描绘的江南景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简单的几句诗,寥寥几笔就把萧凉的江南秋景呈现在读者面前,为最后一句的抒情做了极好的铺垫。同时,古典诗歌又极具音乐美,众所周知,诗歌诗歌之所以称为诗歌可见诗歌与音乐有着密切的关系。据查古代的诗歌大多都能入乐歌唱,再加上诗歌讲究格律,有着严格的平仄格式和押韵规定,唱起来更是朗朗上口,抑扬顿挫,极富音乐美。那么我们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就要让学生读出诗歌的美感,让他们乐于朗读,乐于背诵,从内心喜欢诗歌。笔者认为如果学生不能背出诗歌就跟没有学过此诗一样。学生通过朗读背诵,触摸诗人细腻的情感,与诗人达到精神上的共鸣,这才算是学过此诗。
3.2 掌握鉴赏知识,中国古典诗歌博大精深,内容繁多,那我们教师在进行诗歌鉴赏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了解诗歌,认识诗歌,避免学生盲目鉴赏诗歌。那我们的学生应该掌握哪些方面的鉴赏知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