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语练习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短语练习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短语练习

短语练习范文1

21世纪需要学校培养大批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需要培养全国、世界级的优秀体育人才,而身体的强健尤为重要。要想有个好身体,虽然因素很多,而科学合理的膳食搭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除了加强体育锻炼外,科学合理的营养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体育锻炼如何更合理的摄取营养是我们体育教师在指导学生方面所关注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我们知道人体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经常参加体育锻炼,能促进各器官组织的新陈代谢,人体机能发生相应的变化,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怎样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呢?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这是我们将要进行理论阐述、分析解决的问题。

2. 关键词:营养、体育锻炼、运动训练

3. 资料来源

运动医学、1990年体育研究《营养与健康》、辽宁体育科技《运动与身体》、体育教学与训练(1987年42期、43期)《能源与体育》、《比赛与饮食》。

4. 研究对象及分析

4.1 对 象:开封高中06届(一年级)996人。经问卷调查。

经常不吃早饭的占48.5%,有目的的进行合理搭配营养很少仅占5%左右,超标准体重的占21%,运动员中对合理营养认识不足,认为吃的好就是营养,因此,对于上述几种情况,我认为恐怕不是一个年级,一个学校存在的现象,很具有广泛性,原因有(1)学生学习压力很大,休息太晚,早上来不及吃饭,(2)家长工作很忙,无法精心为孩子准备丰富的饭菜,经常是老一套。(3)不懂得营养的合理搭配,认为吃的好就是营养,偏食现象严重。(4)体育锻炼不够或不爱锻炼,运动员略好一些,但也不够。因此,有必要对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加大对学生这几个方面的宣传力度。

4.2 分析

4.2.1 我们知道,中学生正处在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运动员也是在这个时期,运动成绩呈现突飞猛进的势头,但身体所需的大量能量和热量就需要合理的营养来进行有效的补充。那么什么叫营养呢?从营养学角度来讲就是生命的存在,有机体的生长发育,各种生理活动以及体活动都有赖以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不断进行,物质代谢过程必须不断从外界获得新的物质,主要从食物中获取。获得与利用食物的过程,即称为营养。合理的营养能促进生长发育,增进健康,预防疾病和提高工作能力。不合理的营养,不仅影响生长发育 ,降低工作能力,而且使人衰弱,容易患各种疾病。

4.2.2 营养不仅对参加体育锻炼者具有作用,对运动员更有重要意义。它不仅关系着体育锻炼者和运动员的身体健康,而且对运动成绩的提高具有很大的作用。出色的运动成绩是建立在良好的健康基础上的 ,而营养则是维持健康的重要因素。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体力消耗很大,如果不能即使得到足够的营养补充,就会影响体力恢复,出现机能下降和疲劳等症状,影响训练效果和运动成绩的提高。现代科学的发展使营养不仅是一般地起维持健康的作用,而是合理利用营养来促进工作能力和运动成绩的提高。一个优秀的运动员为了有效的进行技术和体力训练,最大限度的发挥个人所具备的能力,造就能充分承受大强度训练的良好身体素质,就必须保持更好的营养状态。尽管有很好的营养条件如果进行大强度训练,并超过身体极限就有可能造成身体伤害。相反,营养状况非常好而疏忽训练,运动能力就会下降或不能维持强壮的身体。营养和训练的关系正如车子的两个轮子,任何一个轮子出现问题都会使车子翻倒。所以营养和体育锻炼、运动训练都是维持和促进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

营养素是构成和修补组织的原料,是调节器官功能的主要物质,而体育锻炼可以促进组织器官的发育及其功能的改进。如果注意营养而忽视体育锻炼其结果就形成肌肉松弛肥胖无力,如果进行体育锻炼而缺乏适当的营养,身体就会消耗过多而得不到补充,有损于健康。因此两者不可偏废。

4.2.3 凡是能在体内消化吸收,有供给热能、构成体质和调节生理机能的功用,为身体进行正常物质代谢所必需的物质叫营养素,营养素即指食物中所含的各种营养成分,分为糖、脂肪、维生素、矿物质和水六类。

(1)糖由C,H,O三种元素组成,就其分子结构,分为单糖(葡萄糖),双糖(如蔗糖)及多糖(如淀粉)三类,各类糖在消化道内都要被分解为单糖才能吸收。它们的功用一样,只是消化吸收的快慢不同,单糖吸收快,多糖吸收慢。但两者各有其特殊的意义,单糖能在身体急需时很快提高血糖水平和供给热能;多糖在胃中停留的时间较长, 慢慢的被吸收,可维持较长时间的血糖。

作用:供给热能,1克糖在体内产生16.74千焦热能。

(2)脂肪也是由C,H,O三种元素组成,比糖含的C和H多,O 较少。

作用:供给热能,脂肪的发热量很高,1克脂肪在体内氧化后能生成37.66千焦热能。

(3)蛋白质由氨基酸组成氨基酸的种类很多,每一种蛋白质至少含有10种以上的氨基酸,蛋白质所含的许多氨基酸中有8中是人体必须的。

(4)维生素是维持人体生命和正常机能不可缺少的 一种,主要有维生素A,D,E,B1,B2.

作用:减轻疲劳,提高工作能力,改善肌肉的营养增强耐久力加速体力恢复。

(5)人体内的矿物质元素种类很多,总量约占体重的5%,是构成体质和调节生理机能的重要物质。

作用:增强神经系统的兴奋性,调节体内的水平衡。

(6)水是机体不可缺少的重要营养素。

作用:参与物质代谢过程,调节体温,保持腺体的正常分泌。

表1 各种活动的热量消耗

(单位:千焦)(按60千克体重计算)

活动内容能量消耗/千克体重1小时1分钟运动项目全程热量消耗(单位:千焦)

睡眠3.890.07100米跑125.52

吃饭6.820.12800米跑464.42

步行17.910.305000米跑1610.84

自行车14.560.24足球全场比赛5384.81

听课5.980.10篮球全场比赛3230.05

跑步34.020.57自行车(1000)米393.30

篮球129.702.16马拉松8995.60

排球60.671.01摔跤1476.95

足球159.992.65100米游泳359.82

4.2.4 上述物质能源对体育锻炼者和运动员来讲有以下作用,迅速补充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所消耗的能源物质,加速锻炼后的疲劳解除过程。满足锻炼项目的特点及对营养的特殊要求建立能源储备,以适应运动员的要求。

下面我们再来看一看根据上述的营养素,一个人体育锻炼、运动训练每天或每小时消耗能量多少,补充多少?(请见表1)

说明:一人每天能消耗的计算方法,可先详细记录一天中各种活动的实际时间(以分钟计),如体育课或课外活动,应详细记录各种不同的活动时间,然后将各项活动消耗的能量相加,即得出全天的能量消耗。一天有1440分钟,时间要记录完全。

那么根据查表计算,一个人(60千克体重)体育锻炼每小时消耗能量:篮球为778.22千焦,跑步为204.10千焦。

从表1中可以看出,体重不同,强度不同,消耗能量也不同。因此,只能根据个人消耗能量的多少来摄取营养。不仅要补给相应的营养,还要增加消耗能量的10%。因为一天所进食物并不能完全吸收,并且所进食物营养成分各不相同,所以按10%不吸收计。

青少年和运动员每天膳食中营养素的供给量大约应该是多少呢?看表2和表3:

表2 每日膳食中营养素供给量标准

类别年 龄热量(千焦)蛋白质(克)钙(克)铁(毫克)维生素A

毫克胡罗卜素毫克维生素B1毫克维生素B2毫克维生素C毫克

男生

高16~19(54千克)12.5521001.415330041.82.5100

初13~16(40千克)10.878801.415330041.8290

女生高

16~19(50千克)12.297901.315330041.82.280

初13~16(40千克)10.460801.315330041.8280表3

类别年龄热量克脂肪克糖克蛋白质克钙毫克铁毫克维生素A毫克胡罗卜素毫克维生素B1毫克维生素B2毫克维生素C毫克

男运动员16~19238465326.711088125330052.23.0178

女运动员16~19218461.2316.710087120320052.12.5130

表2和表3标准是根据一天中学生和运动员身体活动的总情况而制定的,这是一个普遍的标准,青少年可根据此标准具体安排。

5. 结论

5.1 无论是体育锻炼者,还是运动员,不管是增强体质,还是提高运动成绩都离不开营养这个基本的物质条件。青少年正是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加强体育锻炼和运动训练,摄取最充分的营养,对于学习和智力开发,以及提高运动成绩都具有重要作用。

5.2 通过分析,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科学合理的营养是体育锻炼者和运动员健康和运动能力的保证。

短语练习范文2

摘 要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使健身锻炼成了日常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竞技体育在社会中的影响,有许多人模糊了健身锻炼就与运动训练,采用运动训练的负荷和方法进行健身锻炼,使身体受到不必要的损伤。文章通过文献资料法,对健身锻炼和运动训练的概念、目的、内容、形式和价值表现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以使广大群众对这两类不同性质的体育运动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体育的科学发展。

关键词 健身锻炼 运动训练 差异性 科学健身

适宜的体育运动对促进健康、增强体质、愉悦身心、增进社会适应能力等良好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体育运动都能达到良好的效果,负荷过大的运动训练方法进行健身锻炼可能导致身体的损伤,而负荷过小的运动又达不到健身的目的。因此,健身者应分清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区别,为科学健身奠定理论基础。

一、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概念不同

(一)健身锻炼的概念

健身锻炼是指锻炼者运用多种多样的健身练习手段,并结合自然力和卫生因素,旨在增进身体健康、增长体力、改善形体、提高各器官系统机能水平和调节心理活动,丰富文化生活和支配闲暇时间为目的的身体活动。

(二)运动训练的概念

前苏联的马特维耶夫在其《运动训练理论》中认为运动训练是:“按教育学规律性组织的,控制运动员发展的过程”。田麦久等人2000年著的《运动训练学》中定义为:“运动训练是竞技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在教练员的指导下,专门组织的有计划的体育活动”。纵观各种关于运动训练的意义,可以总结一点,那就是运动训练是一种教育过程。运动训练的固有特征是以训练为手段,发掘人体潜力,改善身体的机能和形态。

二、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不同

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各自持有的目的决定了它们的本质区别。健身锻炼是实现全民健身运动的主要形式和提高全民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它是运用体育的各种身体练习和方法,以增强体质、增进健康、调节精神和丰富娱乐文化生活为目的的身体活动。通过身体锻炼增强体质,延年益寿,则是全民健身运动的宗旨。显而易见。健身锻炼的目的是为了增强体质,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从而改善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

运动训练是为实现竞技体育的任务,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创造专项运动最高成绩为目的所采用的专门形式和基本途径。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是运动训练活动的目的。其中,运动训练的直接目的是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继而通过参加运动竞赛,将其已获得的竞技能力转化为运动成绩。其实质是通过有组织的专门训练,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人在体力、心理、智力等方面潜力的基础上,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创造优异运动成绩,为夺取金牌为目的的一种体育活动过程。

三、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内容形式不同

(一)健身锻炼的内容及形式

健身锻炼的内容十分广泛,具有很大的选择性。许多运动项目诸如跑步、骑自行车、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网球、足球、游泳、舞蹈、健美操、爬山、郊游、攀岩等均可作为健身锻炼的内容。锻炼者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身体情况特点,任意选择一项、两项或多项进行锻炼。

健身锻炼的过程中,健身者可以根据天气、场地、同伴等突况随意改变自己的健身计划和内容,大部分健身者出于自己的个人喜好、工作特点和学习安排去设定健身时间和内容。可见,健身锻炼的组织形式灵活多样,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可一个人锻炼也可以多人一起练,具有很大的自由度和业余性。

(二)运动训练的内容及形式

运动训练是为进一步提高运动成绩而进行的活动,它的内容具有专项化性质。一个运动员要想在几种不同性质项目的比赛上同时达到世界水平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所以从开始参加训练起,就要集中某一专项的训练。而且一般进行运动训练需要从儿童或少年时期开始,经过长期、系统的训练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运动训练具有项目和内容的专门性,运动员不仅要进行身体训练,而且还要进行专项的技术训练、战术训练、心理训练、智力训练等,并在教练员的指导下按照专项特点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周期性训练。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训练计划及教练员的指导进行训练,训练过程受到严格限制。因此,运动训练具有严格的限制性和专业性。

四、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运动负荷不同

健身锻炼和运动训练都包含有运动负荷。运动负荷都包含有两个方面,即负荷量和负荷强度,前者反映着机体对刺激量的大小,后者反映对机体刺激的深度。健身锻炼和运动训练都要求人体直接参与运动练习,都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但由于二者的目的、任务不同,所承受的运动负荷也有较大的区别。

(一)健身锻炼的负荷特点

在健身锻炼中,为取得好的锻炼效果,要求锻炼者在健身锻炼中应遵循适宜负荷原则,运动负荷过大或过小都不能取得好的锻炼效果。负荷过小达不到健身的目的,负荷过大容易使机体损伤。适宜的负荷应该是既能满足增强体质的需要,又要符合身体的实际接受能力。

负荷量一般是每周锻炼3次以上,每次锻炼时间大于30min。准备活动阶段的运动强度较低,心率控制在90~120次/min;正式锻炼阶段的负荷随着锻炼的进行逐渐加大,心率控制在130~180次/min。负荷强度应在50%~85%范围内。最重要的是在进行群体的运动时不能逞强,要根据自己的个人身体状况和运动习惯选择适合的运动负荷,不要看到别人运动时间长就盲目延长运动时间,以免发生意外损伤。

(二)运动训练的负荷特点

运动训练则是为充分地挖掘出机体的最大机能潜力,运动员必须承担逐步提高并达到极限负荷的训练。运动训练中应遵循适宜大负荷原则。负荷的量度越大,对机体的刺激越深,所引起的应激也越强烈,机体产生的相应变化也就越明显,人体竞技能力提高得也就越快,这是运动训练所要追求的最佳结果。但这种“大负荷”不能超出运动员的最大承受能力,当负荷超出了运动员的承受能力,运动员的机体便会产生裂变现象。这种裂变现象对运动员竞技能力的提高产生消极的作用,甚至会迫使优秀运动员过早结束运动生涯。由于这种大负荷训练往往容易造成人体损伤,因此在健身锻炼中一般是不采用的。

五、健身锻炼与运动训练的价值表现不同

(一)健身锻炼的价值表现

健身锻炼体现了全体民众追求自我身心健康的欲望。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可行条件选取一些适合自身锻炼的练习手段进行锻炼。从中得到生理和心理的满足。首先在生理上:健身锻炼有利于强健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其次在心理上:健身锻炼具有调节人体紧张情绪的作用,能改善生理和心理状态,恢复体力和精力。同时健身锻炼能起到陶冶情操、调剂感情、锻炼意志、愉悦精神的作用。健身锻炼通过健身者健康的体魄、积极的生活实现其价值。

(二)运动训练的价值表现

运动训练虽能有效地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但必须通过比赛,并在比赛中表现出优异的运动成绩,才能反映运动员的训练水平,才能具有个人和社会价值。因此运动训练成果是在重大比赛中以优异运动成绩表现出来。所以,只有不断提高运动员的竞技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在国际竞技体坛创造优异的运动成绩,才能为国家争取荣誉。运动训练通过运动员优异的运动成绩、国家的荣誉体现其价值。

六、结束语

总之,健身锻炼是广大群众直接参与的体育活动,是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主要形式。它与少数优秀运动员的专项竞技运动训练相比,无论在目的、内容方面,还是在方法和价值取向等方面都有本质区别。由于二者在人类社会进步中产生不同的作用,所以需要按其各自的客观规律办事才能达到目的,才能促进全民健身和竞技运动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施鹏飞.再论“运动训练学”的概念问题[J].中国教师.2009(6).

[2] 李鑫.浅谈体育运动的意义[J].科技信息.2010(2).

[3] 田麦久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0.

短语练习范文3

关键词:学生 体育锻炼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3-0178-01

随着素质教育不断学入发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已越来越受到教育界和心理学界研究者们的高度重视,而体育肩负着十分突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责任。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健康向上的体育活动,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1 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心智能力的发展

早在古希腊时期,人们就已经把体育锻炼作为增强人的的体质的必要手段,而且还通过体育锻炼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心理承受能力。大量的研究已经说明,体育锻炼一方面可以增强体魄、锻炼意志外,还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具体表现如下:

首先,人体在体育活动中能改善自身的中枢神经系统,会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作用,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的平衡性,促进了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大脑思维的灵的反应速度的改善和提高。学校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使个体在空间、时间和运动感知能力方面得到发展,从而提高大脑神经细胞工作的耐受能力。

其次,通过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和塑造人良好的个性心理。学生时代正是塑造其个体特征的特殊时期,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必须要克服一定的困难、遵守规则,调控自己某些某些行为,以有利于在运动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通过活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团结、友谊、和平、进步等人类先进的思想的领会,在合理规范的活动中锻炼自己的品行,而这些对培养和塑造学生良好个性心理是十分有利的。

2 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学生环境适应能力

首先,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增进学生快乐,调节学生情绪。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人从中得到乐趣,振奋精神,陶冶情操,并使烦恼、不安、寂寞、自卑等不良情绪得以解除,促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之中。体育锻炼对那些患有神经衰弱症等疾病的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改善和治疗作用。它对于减轻由于紧张和压抑而引起的神经系统病变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其次,适当的体育锻炼有利于改善学生人际关系。现代高技术带来的生产方式的变化也使得劳动的个体化日益凸显,从而造成人与人之间感情交流匮乏,人际关系疏远,就是学生的涉足的方式也是如此。而体育运动的竞技性和群体性恰恰为人际交往提供了机会,使人与人之间在激烈竞争的同时,形成提供了一种亲和力。在体育运动中不必用言语即可相互交往,亦可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他们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活动等直接或间接地沟通信息,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一种情感,并能获得较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

3 加强学校体育教育的自身修炼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人们对健康的关注,人们对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业的认识越发深刻,而作业学校教育的体育教育活动,特别是体育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加强学习,努力的提升自己,完善自我。作为体育教师必须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来重新审视传统的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的作用意义。为此,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学校要将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保证学学生基本的体育活动时间。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严格按照相关要求开设开足体育教育的内容,如《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设置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领域的基本内容,而其中第一章便是《你的身体健康》。离开了健康也就失去了体育锻炼的意义。另一方面,学校在安排学生的体育锻炼中,不仅要求针对自己的实际选择好自己的项目,也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对学情的研究和教学内容的研究。要从生理、心理、兴趣、爱好、技能等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锻炼计划。从心理健康教育出发,研究学情具有了更加重要的现实意义。

短语练习范文4

【关键词】体育兴趣 养成习惯 终身体育

学校体育教学能够锻炼学生身体和改善学生健康状况,促使学生身体机能、身体素质和基本活动能力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以及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所以学校体育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三基”,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而且应按照新课程标准把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校内与校外配合起来,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体育兴趣,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从青少年时期开始,为终身体育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

1.选择学习的内容,引发学生的兴趣

选择适合学生年龄特点的学习内容对学生的兴趣产生直接的影响。学生对某一事物发生兴趣时,就会表现为集中注意力,专心去做。但有时候注意力集中也不一定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不过,能引起多次注意的事物,可以使人对其发生兴趣。例如:初学篮球前,给学生表演“单手指旋转篮球”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一步学习时,展示眼花缭乱的突破及过人动作等,激发学生和老师一起学习的冲动;篮球学习的后阶段,适时地进入对抗比赛,教师也尽可能参与,这样就能起到培养学生爱好篮球运动的兴趣。因此,教师在平时的活动中,应多观察与留意学生的喜好项目,以及学生的运动水平情况来开展教学活动。

2.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建立融洽的情感是培养与激发学生体育兴趣的先决条件。平时多和学生聊天,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与爱好。在适当时间经常和学生一起讨论有利于教学的开展,使师生之间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达到相互信任、相互鼓励,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喜爱体育的兴趣。

3.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创新优化教学方法,启发学生的兴趣

变化、新奇、刺激是维持注意的因素,同时也是引起兴趣的主要方法。所以要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根据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不断地改革,创新优化教学方法,要从场地布置、器材选配、队列队形、准备活动、教学顺序、组织形式、教法手段、讲解示范、动作要求、过程设计、结束放松等都要精心设计,力求有新意。这样的课必会使学生情绪饱满、兴趣浓厚,越上越想上。

二、让兴趣的行为成为学生的习惯

当兴趣表现出具有的积极情绪,导致了行为上爱好某项活动,从而形成行为习惯。没有兴趣,是不可能形成长久的行为习惯,所以兴趣的形成与爱好的增长,越有助于习惯的形成。而终身体育就是让兴趣成为习惯,并长期坚持下去,在体育锻炼中使身心愉悦、意志坚定、品质卓越、受益终身。

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过程,要通过正当行为的不断训练形成,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要依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征,根据教学的需要与可能,制定严密的、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计划,有的放矢地逐个项目培养和训练,轻松自在地让学生准确掌握动作要领和练习过程。要由易到难,由单项到系列,由部分到整体,坚持不懈,反复训练。教师还应该经常督促检查、持之以恒。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形成学生良好的锻炼习惯。

三、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1.多开展群体性的、大多数人都能参加的活动项目

例如:每个年级班级间的篮球比赛。经我观察,不喜欢运动的大多数女生,最开始是为班上加油而去看比赛的,这是集体荣誉感的体现。如果这个阶段的教学刚好是篮球的话,学生对于篮球的学习积极性相对要高得多,学生的学习态度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知识,不论是教学组织还是教学效果都非常好。

2.多开展小型竟技比赛

结合学生好胜心的特点,开展灵活多样的体育竞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班级体育活动中来。如开展班级间的接力赛跑、乒乓球对抗赛、拔河比赛、篮球比赛等。这些活动参赛面广,同时容易将个人的努力与集体的荣誉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学生在好胜心和荣誉感的驱使下,参与到活动中来,以调动其体育锻炼的积极性,逐步培养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最终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

四、结语

短语练习范文5

1.1健康信念。涉及到健康方面的信念与健康信念,它是人们接受保健指导,改变行为的关键。在知识--信念--行为的演变过程中,建立健康信念是重要的中间环节。没有信念,知识就很难变成行为,无论在从事体育锻炼、戒烟、纠正偏食、疾病防治,还是正确对待胜利或失败挫折的精神压力,建立健康信念都是至关重要的。患了重病而无健康信念,后果也多不好。

1.2传统文化背景。每个民族都有传统文化与习俗,并强烈地影响人们道德观念、信仰和健康行为。人们的饮食、生活起居、嗜好、服饰等传统文化习俗,强烈影响到人们的健康行为。其中有些对健康有利,有些对健康不利。如有的民族喜爱体育运动,就对体质和健康产生良好影响。

1.3群体因素。个人健康行为的形成和发展与家庭、学校、伙伴、教师的影响密切相关,其中包括正面的或负面的影响。家庭教育中以父母、兄长影响最深。所以子女的生活习惯、爱好、个性等常常同父母相似。在学校学生以老师为榜样,教师由于经常同学生接触交往,所以对学生影响较深。为人师表的教师,言谈举止、仪表、饮食起居等行为对学生都会有直接的影响。

1.4卫生资源因素。健康行为要建立在一定资源基础上,每个人在考虑其健康问题并作出行为选择时,都可能受到卫生资源的制约。在缺医少药的贫困边远地区,由于条件的不同,要求其居民与大城市完全一样,显然是不够现实的。但是,这种条件的影响,也不是绝对的。

2促进健康行为

2.1类型。一是欧美三高型(高蛋白、高脂肪、高热量);二是日本为代表的动植物食品混食;三是东方型膳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食品不多,蛋白质及脂肪较少。中国的食物结构也是长期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营养质量不高,但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民生活改善,我国饮食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西方三高型膳食结构,容易导致冠心病、糖尿病、肠癌等疾病,在美国,大肠癌仅次肺癌,居死亡率第二位。其实,就是饮食不当造成的,天天吃肉、鱼……在大块牛排中有时摆几叶青菜作样子,经常吃这样的饭菜为大肠癌大开方便之门。因为这种饮食植物纤维不足,从而造成便秘,人一便秘,食物在肠中滞留时间长,于是就容易产生致癌物质。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脂肪过高、营养过剩,是形成人肥胖的主要原因。

2.2积极休息与睡眠。人们在从事了各种活动后常会发生疲劳。体力和脑力劳动速度越快,强度越大,持续越长,越易疲劳。为了消除疲劳,恢复充沛精力,保持健康就需要积极休息,注意劳逸结合。即使在没有明显疲劳的情况下,人体各器官也需要一定休息时间,以促进其互相协调,保持其正常生理功能。休息有积极性和消极性。所谓消极休息和积极休息方式是比较而言。消极休息方式是以静为主,或坐或卧。睡眠被视为最彻底的体息。睡眠是神经系统高级司令部———大脑皮质全面抑制过程,大脑皮质消除了疲劳,恢复了正常机能。这样,人就能重新高效率投入学习或工作,只有这样身体才能恢复灵敏、准确性。睡眠,是生理活动所必须的、不可缺少的一个过程。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如果把动物置于喧闹的刺激环境中,一睡着就把它弄醒,不让它正常睡眠。这样,动物不仅失去正常生理活动能力,对疾病抵抗力也大大减低。如果剥夺睡眠超过了一定限度,动物甚至会死亡。睡眠的时间因人而异,差别很大,通常与年龄、性别、习惯、季节、环境、神经类型、生活条件、劳动条件以及疾病情况有关。年龄越小每天所需的睡眠时间越长。睡眠对于人的健康十分重要,但并不是唯一的方式。不少人会有这样的经验,只右手提一桶水,提久了就会觉得手发酸,这时如果换用左手去提,右手就可以休息。神经中枢的疲劳也可以用同样方式进行调节。比如说,在课堂上学习一个小时以后,进行十分钟课间操,就觉得神清目明,精神焕然一新,学习效率也显著提高。一定意义上说,会休息的人也就是善于安排生活的人。会休息的人善于将工作、学习、劳动交替进行,将工作或学习内容经常交换,使脑在经常交换工作、学习内容时得到休息。这是一种节约时间的休息方式。大脑皮层是指挥人体各器官系统进行一切活动的“最高司令部”,不过这个司令部分工很细,分为许多区域,各区域就好像分工不同的“办公室”,但各“办公室”不同时工作,在同一时间里有的兴奋(即活动),有的抑制(即休息),到了晚上各办公室都休息(即睡眠)。各办公室轮流值班交替工作,这是大脑的兴奋与抑制相互诱导的基本规律。

3体育锻炼———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短语练习范文6

摘 要 本文对湖州师范学院的部分非体育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的方法,探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其与行为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行为认知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不同性别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行为控制感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专业的非体育专业学生行为认知具有显著性差异;不同年级的非体育专业学生行为认知具有显著性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的非体育专业学生行为态度具有显著性差异。有无恋人的非体育专业学生行为态度具有显著性差异;体育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具有中度相关。

关键词 非体育专业大学生 体育锻炼态度 锻炼行为 显著性差异 一、问题的提出

在众多有关大学生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研究中,尚未针对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育锻炼态度及其行为做出详细的关系研究,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群体,恰好是高校群体中身体素质更为薄弱更需要增强素质的主要对象。因此,研究本课题欲培养学生积极的锻炼态度,刺激学生锻炼行为的增加,正确引导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本课题深入研究非体育专业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致力寻找两者之间的关系。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本课题以随机抽取湖州师范学院的的分非体育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了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法、数理统计法。 三、研究结果分析

(一)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的特点

体育锻炼态度是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文化环境这两种外界因素影响下,经过服从、同化、内化三个阶段而逐渐形成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同体育态度所产生的体育行为表现也是不尽相同的。毛荣建(2003)在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态度―行为的9因素模型。该模型在计划行为理论的基础上增加了行为习惯、目标态度和情感体验三个变量。该模型假设,行为习惯、目标态度、行为认知、情感体验、主观标准共同影响行为态度,行为态度影响行为意向,而行为意向又影响行为;同时,行为又受行为习惯、行为态度和行为控制感的直接影响。这一理论模型概括了以往社会心理学中对态度―行为关系的定性论述和实证研究。

(二)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与行为的关系

体育锻炼态度的测量采用毛荣建(2003)的《锻炼行为量表》,共包括8个因子:分别是行为态度、目标态度、行为认知、行为习惯、行为意向、情感体验、行为控制感和主观标准。体育锻炼行为的测量采用仇军(2002)的锻炼行为量表,共包括3个指标:每周进行体育锻炼的次数、每次进行体育锻炼的时间、每次参与体育锻炼的强度。

在对体育锻炼态度的基本特征量进行统计分析时发现:不同性别的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行为认知具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0

在对体育锻炼态度与锻炼行为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分析时发现,体育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具有中度相关(R=0.528,0.3

本研究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体育锻炼态度的8个因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锻炼行为的3个指标进行分析,得出非体育专业大学生的体育锻炼态度和锻炼行为具有中度相关,回归极显著。

参考文献:

[1] 毛荣建.青少年锻炼态度―行为九因素模型的建立及检验[D].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03.

[2] 刘小菊.非体育专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调查研究――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J].搏击(体育论坛).2014.6(1):33-36.

[3] 徐昊天.商丘师院非体育专业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现状研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3.9.29(09):119-121.

上一篇智能农业论文

下一篇肾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