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1
一、假主体
新课程的课堂,最容易进入的一个误区就是“主体非主体,主导非主导”,简单地说,就是变相的教师主体、学生受体。传统的课堂是教师把知识讲授给学生,现在是教师引领着学知识,本质没有什么变化。学生似乎动起来了,但课堂的程序仍然是传统的教学设置,是在假设学生不理解知识内容的情况下进行的。表面来看是民主了,让学生有机会发言了,其实“师道尊严”的观念还处处可见。学生的发言在“预设”中,正中下怀;发言在“预设”外,不加理睬;发言涉及到教师的威信,颇为不快。还有的地方规定:上课教师讲解不超过15分钟,剩余的时间都给学生,以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其实又是一种形式主义。以谁为主体,不能单纯看谁说的话多,而是看在教师心中,教学是否为学生服务。
二、假问题
“问题”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的关键,“问题设置”这个教学设计环节可以甄别课堂到底是新课程中的“真课堂”还是“假课堂”。请看《画杨桃》的一个教学片段:
师:看了这个课题《画杨桃》,你有什么想问的?
生1:谁画杨桃?(预习过课文的都应该知道。)
生2:他为什么画杨桃?(似乎没什么意义。)
生3:杨桃是什么味道?(与本文学习内容没什么关系。)
生4:他把杨桃画成什么样了?(显然课文预习过,有明知故问的迹象。)
师:同学们真会问,很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一堂课结束了,却始终没去关注这些问题……
那么,这样的问题是学生真正想问的吗?难道是学生与老师有了相当的默契,他们知道老师想要的是什么,在极力配合老师的教学设计需要?还是这样的“提问”方式是他们早已习惯的,犹如公式一样可以套用?我们不得而知。
但我们清楚,这样的“提问”是不真实的,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没什么帮助的。虽然每个学生的思维水平存有差异,在不同程度上缺乏思维的条理性、广阔性、深刻性和批判性,有时提不出问题,有时提出的问题比较单一,有时提出的问题杂乱无章或比较肤浅,这是能力问题,这在课堂上是允许,也是真实存在的,但提假问题、假提问题却是态度问题,久了,是会成为不良习惯的,这是绝不允许在课堂上滋生蔓延的。
三、假合作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老师们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但是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审视我们的课堂,所谓的“合作”,大多还是过去的“小组讨论”;课堂合作的时间,多是学生聊天休息的时间。传统课堂很难看到学生活跃的场面,像一个“私塾”;而新课程实施以来,“私塾”变成了“自由市场”,温度有了,深度却没了,学生活动被动而无序。
四、假体验
感悟和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多次出现的两个概念,也是语文教师使用极多的两个词语。然而在什么前提下、在什么时候、怎样让学生感悟与体验,很多老师缺少细致的研究和设计,在实践操作上极易走向形式化与简单化。
教学中我们常看到这样一些现象:学生自由读课文,刚粗粗地读了一遍,有些句子还没有读通顺,教师就组织学生交流读书体会;有的教师在学生读课文时,每段必问“你读懂了什么”、“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成为课堂上组织学生交流感悟与体验的主要手段。前者忽视了语文教学中的读书理解,后者泛化了读书感悟与体验。
五、假评价
画杨桃教学设计范文2
关键词:提高阅读教学实效
自1999年新课改以来,语文阅读教学有了新的改革和突破,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令人可喜。但可喜的背后,也存在不少问题。当前语文教学倾向性的问题是阅读教学往往“得意而忘言”,一味注重内容理解、人文感悟,忽视语言的理解和运用,甚至以“得意”为唯一目标,忽略语言的学习,把阅读教学上成思品课、故事课、文学课、常识课等。
出现这种重人文轻语言是现象,根本原因在于对“语文”的理解上,对阅读教学的认识上。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和有效的人文教育,凸显语文学科的个性,立足工具,弘扬人文,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是摆在语文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问题。下面从三个方面略谈己见:
一、准确、深入地解读文本
准确地解读文本,是上好阅读课的前提。教师要深入钻研文本,对文本有更真切、深刻的体会,读出独到的感受。要从普通读者欣赏性的阅读、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这三个角度,一步一步地潜心研读文本,把握其语言特点及人文内涵。在这方面,可从三步入手:第一步,教师要作为一般读者去赏读,投入其中,忘乎所以,感受文本的意境美、情趣美、形象美、人格美、语言美等;第二步,以学生的视角,思考可以学什么、不学什么,学习中的困惑是什么,哪些可能是学生学习的疑点、难点、兴奋点;第三步,从教师教学的角度,确定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法和策略。
文本的解读,忌“浅”──浅尝辄止;忌“搬”──急于看教参中的“教材分析”,用别人的理解代替自己的研读,缺乏独特的感受;忌“偏”──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出现一些偏颇性的认识和见解,甚至造成误读;忌“泛”──不把功夫用在吃透课文上,而是漫天里找相关资料,找到之后爱不释手,这就导致了上课撇开文本,大量补充图文资料,造成了“泛语文”的偏向。
二、精心进行教学设计
认真研读文本后,精心进行教学设计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关键。著名语文特级教师靳家彦说:“观念决定设计,设计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可见,合理的教学设计直接影响课堂效果。
进行教学设计,首要的是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时有两个因素必须考虑:一个是课标的要求,特别是课标规定的年段目标,不可越位,也不可不到位。另一个因素是学生的水平,学生已有的知识、认识和学习能力。我们应当牢记奥斯贝尔的这句话:如果把全部教育学、心理学归结为一句话的话,那就是我们的儿童已经知道了什么。课前了解学生,知道学生已知、已会了哪些,找准最近发展区,十分重要。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已知的基础上探求未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学习新课标,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只有这样,才会进行合理的教学设计。
三、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
有了合理的教学设计,要转化为效果,必须要有呈现。新课标对语文课堂教学提出了新的评价标准,只有掌握了新的评价标准,才会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语文课新的评价标准是:课程理念要先进;教学目标要明确;语文训练要扎实;教学过程要朴实。凭借简明的教学目标、简约的教学内容,简化的教学环节,简便的教学方法,达到真、纯、实、活的教学境界,努力实现“简简单单教语文,完完全全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的教学理想。
根据新的评价标准,如何灵活有效地实施教学,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应抓住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是“语言”。 要紧紧抓住文本语言,读出情,品出味,悟出效,习得法,激活思。
读出情。阅读教学第一要务是读。景美、境远、情深的课文,要反复诵读。如古人所说,“读之而喜,拍案叫绝,起舞旋走;读之而悲,涔涔泪落,脉脉欲诉。斯时不知古人为我,我为古人,但觉神入文,文入心,永不失矣。”要加强读的指导,该读出画面时读出画面,该读出情感时读出情感,该读出见解时读出见解,该读出方法时读出方法……边读边想,边画、批、注,是阅读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读书要从整体入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品出味。即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怎么个丰富、优美,怎么个生动、形象,怎么个有特点、有魅力,要有感觉,有心得。譬如,同是幽默,老舍有老舍的幽默,(如,《猫》),鲁迅有鲁迅的幽默(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中“谈碰壁”),丰子恺有丰子恺的幽默(如,《白鹅》)。在品味语言中,激发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
悟出效。即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体味词句的表达效果。如,《美丽的小兴安岭》一文不少词句形象传神:“春天,树木抽出新的枝条”“夏天……密密层层的枝叶把森林封得严严实实的”“早晨……整个森林浸在乳白色的浓雾里”。
习得法。包括作者的表达方法,如,遣词造句的方法,常用句式,构段的方法;叙述、说明的方法;也包括学生学习的方法,如,读书的方法,理解词句的方法。
激活思。即激活思维,发展思维。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既要有个人的静思默想,又要有同学之间的思维的碰撞;既要发展形象思维(读文章,想画面),培养想象力,又要发展创新思维(在不误读的前提下,鼓励个性化乃至创造性解读),培养创造力(如,你还知道哪些或你想发明什么样的新型玻璃?)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读、思、议,不仅要展开师生之间的对话,而且要组织好、引导好师生之间的对话。要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抓住交流中的闪光点、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进行思维碰撞,展开真实的对话、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学语习文的舞台,成为老师培育和绽放创新思维之花的沃土。
第二个关键词是“多元模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因课文题材、体裁的不同,教学目的的不同,设计出丰富多样的教学模式。如:
精读课: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抓住重点,深入领悟;品读赏读,揣摩写法;积累语言,尝试运用。在这个基本式的基础上,可以有许多变式。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包括诗歌),可以用创设情境,激情导读,反复诵读,穿插评读的思路组织教学;对于托物言志的课文,如《白杨》,教学的重点应是借物喻人的语言,先理解字面的意思,再体会字里行间背后含着的意思,在读、思、议中知其志,抒其情,明其法;对于以事喻理的课文,如,《画杨桃》、《钓鱼的启示》,可在事与理之间设计重点问题,引导学生研读、品读重点句段,讨论交流,既了解事件,又悟出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