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

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1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11 ― 0163 ― 02

[收稿日期]2014 ― 10 ― 23

[作者简介]高亮亮(1984―),女(锡伯族),辽宁凤城人。助教,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

一、概念界定

顶岗实习由来以久,但是现代意义上的顶岗实习是从2000年以后得到广泛研究,我们所说的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2+1”教育模式,即在校学习两年,第三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企业,带薪实习6个月以上,然后由学校统一推荐就业。然而顶岗实习,在现实操作中为教学管理、学生管理带来很大难题,如何选择一种合适、高效的管理模式,如何有效实施顶岗实习管理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一)研究历史

有关顶岗实习的研究从1975年开始,四平师范学院的老师在《为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做贡献――数学系“顶岗”实习调查报告》中详细在阐述了该院学生在在伊通县如何“顶岗”实习,从文章标题可以看出顶岗实习在当时还是一个创新,顶岗实习还在摸索中进行。在1975至1989年间,有关“顶岗实习”的文献30篇,“顶岗实习”被称作“校外实习”、“模拟实习”、“代职顶岗实习”、“校外实习”、“生产实习”,研究内容多以顶岗实习模式探索,与传统各行各业的实习的区别研究为主。从1990年开始,师范院校关于顶岗实习的研究较多,分别探讨了师范专业顶岗实习的新途径与模式,顶岗实习中的问题与对策,顶岗实习与传统学科教学实习区别。与此同时,大中专院校教师关于顶岗实习的研究也正在展开,产学结合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较多的研究侧重于学生实习的改革。[2005135《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关于职业院校的“2+1”教育模式,由此关于大中专院校顶岗实习的研究逐渐增多,不同专业都在探讨顶岗实习模式,及顶岗实习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在各大院校大力实行顶岗实习的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中的管理就成为一个不能逃避的问题,2007年开始,许多学者开始关注学生在校外顶岗实习的管理问题,同时也探讨了不同专业顶岗实习管理的问题、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顶岗实习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等。

(二)研究现状

顶岗实习是产学研教育教学机制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表现途径之一,所以在对顶岗实习管理模式进行研究时首先应该对国内外的相关理论进行研究。

1.国外相关研究

在查阅文献资料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国外并没有“顶岗实习”一词,但是与我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相似的教育教学模式,其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经验。

众所周知德国的职业教育在全世界处于领先位置,德国职业教育的“双元制” 管理模式比较有代表性。澳大利亚的TAFF模式对我国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也有借鉴意义,这一模式是建立“学习―工作―再学习―再工作”的多循环终身教育模式。美国的社区学院与我国高职教育也很相似,社区学院学费较低,学制短,学习时间灵活;专业设对口;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对接,实用性较强;学院和社区企业联系密切,同时定期与企业一起举行研讨会,确保课程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时效性。

上述国家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虽然有其各自的产生背景、存在条件与特点。

2.国内相关研究

对国内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可以追溯国内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进程,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60年代,80年代开始引进国外的先进教育经验进行职业教育改革,到2005年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确立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方向,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而关于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是从2008年开始,分别探讨了旅游类、高职园艺技术、软件技术、酒店管理、自动化、艺术设计、药学等专业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范围较为广泛。学者们分别提出了适合各自院校的管理模式,比如“三层四共”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三点一线” 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四体五段”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分散形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校企联动,双师双籍”顶岗实习管理模式,“2+1”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等。

三、研究成果

顶岗实习管理过程其实就是一个以管理为主的目标实现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院校都在寻找一个适合的模式,在文献查阅过程中,虽然每个院校的模式都不完全相同,但大体上可以分以下几类:

(一)根据学生顶岗实习地点,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可以分为集中管理模式和分散管理模式。

赵节昌在《构建分散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究》中针对分散形顶岗实习的特点他提出了相应的管理模式,首先,考察实习基地,校企共谋实习之策;其次,建立学院-系部二级实习管理保障体系;再次,探索科学的管理办法:开好实习动员会,建立网络管理平台,做好每月一次的常规检查;第四,建立考核新模式。王秀静,冯美宇在《分散型顶岗实习信息化管理模式研究―基于“双主体、三层次、多元化”的管理平台设计》中建立了以学校、企业为主体,建立信息、实习指导和拓展训练三层递进的信息化管理平台,顶岗实习岗位的“网络化”选择、制度的“规范化”执行、质量的“标准化”监控、成果的“资源化”共享、考核的“过程化”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甄铁丽在《高职学生集中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研究和探索》中提出成立企业专班,加强学生思想教育,校企合作共同探讨双向管理学生的集中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二)根据顶岗实习管理主体,可分为双主体管理模式和三主体管理模式

李忠华在《“双主体”模式下高职院校顶岗实习管理创新研究》中认为,“双主体”模式,是指“校企双主体”合作办学,通过学校与企业的真实合作,将企业的各种需求和用人标准引入到学校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各种形式的工学结合的方式,由专业教师与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学院与企业,共同完成课程标准,制定实训基地建设、学生顶岗实习、专业人才培养等工作,从而使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与行业、企业的需求紧密结合,使培养的人才更好地适应行业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王晶在《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分层次多方位”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提出了“分层次多方位”的双主体管理模式,其中“多方位”是指校企共建、校企共育、校企共管、校企共评,即实习开始前与企业共同制定实习管理制度和实习方案,实习过程中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培养与管理,实习结束后与企业共同对学生进行考核与评价的校企合作管理模式。王娟在《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校企双主体”管理模式探讨》中提出的“校企双主体管理”是指学校与企业通过建立有效的实习机制,共同担任学生顶岗实习的管理主体,发挥学校和企业顶岗实习“双主体”的作用,相互配合共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胡克伟等提出了“校企联动,双师双籍”管理模式,其含义是指在学校与企业深层次合作的前提下,通过建立有效机制,在共建实训基地的基础上,由学校的职业导师和企业的职业导师相互配合共同管理顶岗实习学生。

蔡凤,李铁军在《“政府参与,三方共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索》中提出政府、学校、企业共同负责顶岗实习的具体组织、管理和实施,形成企业、学校、管委会三方共管的管理体系。孙标在《校企合作背景下的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探索》中提出学校是学生顶岗实习的组织者,企业是学生顶岗实习的实施者,政府是学生顶岗实习的保障者的三主体的管理模式。

(三)其它模式

1“四体五段”

王亚明提出“四体五段”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其含义是根据系统工程理论,将顶岗实习管理的组织机构看作一个系统,而在这个整体中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即学校、企业、实习指导教师和学生。“五段”是动员培训、组建机构、确定目标、编制工作计划、考核评价。

2“周报、月查、季巡”

基于不同的管理媒介,程远东、范仲勇都分别提出了“周报、月查、季巡”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所谓“周报、月查、季巡”就是学生在单位顶岗实习中,至少每周必须上报一次实习情况;各班辅导员每月填写检查信息汇总表,同时将实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建议及时上报系;学院教务处不定期检查执行情况,并对存在的突出问题及时整改及解决。

3“1113”顶岗实习管理模式

陈显刚等在《实施“点对面订单式”教育 创新“1113”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中提出了“1113”顶岗实习管理模式,“1”分别是建立一个技术咨询中心,一个专门实施顶岗实习的管理部门,建立一个“准员工”考核档案;“3”是三个顶岗实习阶段,集中培训、分组工作、考核答辩阶段。

综上所述,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

1. 校企共管是所有顶岗实习管理模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 现代的通讯工具成为顶岗实习管理中必备的媒介。

3. “双导师”考核是顶岗实习考核必用的方式

4. 学者们提出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都具较强的理论基础

四、存在问题

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关于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并且一些管理模式已经在一些高校中运行,但是仍存在一定问题:

1. 现阶段研究大多从教学管理角度进行研究,较少从学生管理角度研究,忽视了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2. 缺少对学生个体的关注。多以实习整体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并提出对策,更多的学者从宏观上强调如何管理顶岗实习过程,却很关注管理对象的问题。

3. 理论性较强。实地调查数据较少,多数学者是在整理文献的基础上提出理论。

4. 对管理模式实施后效果较少关注。学者们更多的在提出理论,但是理论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的细节问题及实施后的效果关注较少。

五、对策

在现有研究中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对学生个体关注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更多从学生的主体需要出发,探索出适合学生发展,便于教学管理和学生管理的顶岗实习管理模式。另外,对高职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理论性较强,缺少实地调研,任课教师与辅导员应同时进行实地调研,只有到了学生实习环境才能发现问题及其存在的原因。第三,发挥辅导员在管理中的重要作用,辅导员是学生大学期间最亲密的老师,所以不仅是一个学生管理人员,更是最了解学生的知心人,因此在今后的管理模式研究中应该更多的挖掘辅导员的作用。

从现有关于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研究成果来看,前人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顶岗实习管理的重要性及存在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作了分析、探讨和研究,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学生顶岗实习中问题,使我们大致了解了研究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意义及部分影响因素。

〔参 考 文 献〕

〔1〕赵节昌. 构建分散型顶岗实习管理模式的探究〔J〕. 继续教育研究,2010,(10):173.

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2

一、校企合作

校企合作共育人才是职业院校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校企合作是让学生在校所学与企业实践有机结合,让学校和企业的设备、技术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以切实提高育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质量。但由于种种因素的制约,时至今日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模式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建立,高职院校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体制机制的建立迫在眉睫。

二、校企合作的实施形式

校企合作的组织实施形式主要有三种,分别是“校中厂”、“厂中校”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1.校中厂

所谓 “校中厂”就是校企合作,企业提供设备,车间搬进校园,学生可以进车间上岗,学校还把企业优秀员工请上讲台,诊断生产中遇到的“疑难杂症”。作为企业生产车间的延伸,“校中厂”不仅成为为企业进行定点配套生产和技术开发的基地,还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有计划有目的的为企业培训有关专业技术人才,组织实施企业员工继续教育和学历教育,为企业整体提升员工素质服务。通过“学生+教师”进行产品生产和技术研发,使学院获得企业大量的技术改造、产品维修、产品加工、员工培训等项目,同时完成企业的工作任务和学院的教学任务,并能够实现“以产促学”的目标。

2.厂中校

所谓“厂中校”即教师进入车间、学生进入工段、教学进入现场。学院与企业签订人才联合培养协议,制定成本核算、收益分配、财产管理、学生实训、项目运作等方面的制度,以“契约”为保障,形成利益共享机制。成立校企合作办学理事会,双方依据职业岗位任职要求,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以驻厂工作站为载体,保障学生实训正常有序,实现教师生产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院充分利用企业先进设备、兼职教师和企业文化等资源,进行相关课程的学习和顶岗实习。学生在“厂中校”进行真实岗位实践,亲自体验和了解现代企业的设备维修流程、项目组织、实施以及管理的全过程,掌握先进的维修知识与维修技术。“厂中校”不仅为企业培养了急缺的高技术准员工,也为学校解决了人才培养与资源不足的矛盾,“厂中校”的优势将随校企的深度合作更加突显。

3.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

所谓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是有计划地选定顶岗实习岗位,确定顶岗实习内容。以人才培养、职业培训、技术开发、技术服务为纽带,学院与校外实训基地所在企业要建立资源共享、互惠互利的校企合作长效机制,企业为学生提供顶岗实习岗位,为教师提供下厂锻炼项目等;学院积极为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职工培训、人才培养等。同时,引入企业文化使学生在具有真实职业情境的实训基地接受锻炼,培养学生职业技能、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三、校企合作体制和运行机制建设

以校中厂、厂中校及实习实训基地作为校企联姻的基础,以教学教改作为校企合作的核心,以科研作为校企融合的提升,以就业作为校企双赢的硕果,真正实现校企深度融合,互惠互荣,增强办学活力,机构组成如图所示。

1.组织机构建设

(1)成立专业建设委员会

专业建设委员会由学院和相关企业双方组成,系部选择一些技术先进、经济效益好、企业文化氛围浓厚、行业特色鲜明、社会责任感强的大中型能源企业作为专业建设的合作企业,实现校企紧密合作。

专业建设委员会负责指导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其主要职责:

①明确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保障校企合作的顺利运行;

②提出专业建设规划,审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③制定《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并为学生提供实习实训平台;

④对专兼职教师培养提出具体实施细则;

(2)成立工作组

专业建设委员会下设课程建设组、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组、教学团队建设组、顶岗实习管理组、技术服务组和校企合作工作组。工作组主要职责:

①实践教学条件建设组:负责校内外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制定建设计划和管理办法并进行硬件管理。

②教学团队建设组:负责双师结构与双师素质教学团队的建设。一方面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课程开发与教学,并对其进行教育理论与教学方法的培训;另一方面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安排教师到企业学习先进技术、了解企业的生产与管理,提升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

③顶岗实习管理组:依据《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实施细则》组织学生进行不同形式(识岗、跟岗、顶岗)的顶岗实习,安排学生实习内容,并对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④技术服务组:开发与应用新技术,开展课题研究、新产品研制,培训企业员工。

(3)运行机制建设

①建立例会机制

为了保障校企合作的有效运行,专业建设委员会每年定期召开若干次工作会议,制定工作计划,安排各小组工作,总结分析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各小组定期向专业建设委员会汇报工作进程。

②建立兼职教师的选聘与激励机制

企业推荐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的候选人,教学团队建设组以兼职教师在试用期内的态度、教学能力与管理能力以及学生对兼职教师评价等作为对其考核评价的依据,对于考核合格者聘为兼职教师并签发聘书,其课时津贴按照学院规定发放。年底对兼职教师的工作成效进行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可作为兼职教师日后续聘的依据。

③建立顶岗实习的动态监控评价机制

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由兼职教师、学校指导教师定期将学生的出勤率、技能提升情况、产品完成的数量和质量等进行客观评价,其评价结果经顶岗实习管理组审核后作为学生顶岗实习的最终成绩并上传到学生顶岗实习网络平台。对于成绩优秀、表现突出的学生将被推荐到企业优先录用。

④建立互派挂职交流机制

按照学院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双送”、“双挂”的要求,通过定期、不定期进行双方互访、举办专题讲座、教师挂职锻炼、企业技术人员到校兼职等活动,形成系部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互派挂职交流机制。

⑤建立产学研结合、校企双赢机制

在专业建设委员会提供的平台上,校企双方本着互惠互利的原则,并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协商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对于技术研发和技术创新的成果,校企双方共同享有知识产权。根据学院的《科研成果奖励办法》,对于主持和参与技术研发和技术服务的人员,给予政策支持和津贴补助。

⑥建立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评价机制

学生入学后,每学期末由专任教师、辅导员和兼职教师对学生的知识学习、技能掌握和素质养成等进行客观评价;学生毕业后,由专业建设委员会对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跟踪调查,收集三年内学生的岗位任职情况及企业对学生工作表现的评价,将毕业生就业水平、企业满意度作为衡量人才培养质量的核心指标。

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3

关键词: 民办高校 校友工作 机制建设

2012年,中国校友会网《2012中国大学评价研究报告》,将“办学设施、人才培养、综合声誉”作为中国民办大学评价指标。中国校友网大学研究团队首席专家、中南大学蔡言厚教授指出,今年民办大学评价指标新增加了硕士点和校友捐赠等指标,明年将增加反映我国民办大学科学研究的评价指标,引导我国民办大学提升办学水平、科研水平和校友服务水平。

可见,高校应建立健全校友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校友作用,服务校友,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在公办高校高度重视校友工作,完善校友工作的长效机制的同时,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民办高校的校友工作开展却尚待进一步加强。

一、民办高校校友工作现状

我国大部分公办高校都较早地开展了校友工作,但民办高校由于办学历史短、起步晚、办学经验不足、资金薄弱等原因,办学风险大,注意力多集中在内部的教学质量提高上,忽视了校友资源的重要性,对校友工作关注不够。

(一)校友工作机制建设不完善。

1.机构不健全、队伍建设力量不强。大部分公办高校已经成立了专门的“校友办”(校友总会),有专人负责。而民办高校的校友工作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有的高校是因为看到别的高校开设了校友工作才匆忙设立,多挂靠学生工作部门或学校校办,没有独立的组织机构,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或仅有少数工作人员,无法完成大量的校友信息的整理、挖掘、利用。

2.组织管理制度不明确。负责校友工作的部门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如何将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为长效机制加以发展,哪些专人负责哪些专项,校友资金如何使用,考核和奖励制度,这些都不明晰,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办事效率低。

(二)教职工参与校友工作热情不高。

学校准备检查材料或是开展某项校友工作(如校友返校)时,全员一心,热热闹闹,但时间一过,就归于平静。参与校友资料收集整理的人员占全校教职工的极少数,很多教职工并不把校友工作视为一项重要工作,而仅仅是“一时工程”、“短期工程”、“面子工程”,认为校友工作在公办高校有开展的意义和价值,民办高校的学生比不上公办高校,起点低,社会成就低,和学校感情不深,没有开展校友工作的必要,耗费大量精力、难以开展且效果不好。

(三)校友资源利用上急功近利,重眼前轻长远。

校友分普通校友和成功校友,成功校友固然是学校的骄傲,对学校的社会声誉和影响力有重大的影响,但普通校友比重大、人数多,是绝不能够忽视的。民办高校往往把注意力集中在少数成功校友身上,希望得到成功校友的捐赠。一方面,普通校友感受不到学校对他们的重视,自然会和母校感情疏远,另一方面,成功校友感觉母校就是为了物质利益,压力大,不愿意和母校保持联系。此外,普通校友和成功校友是可以转化的,只关注成功校友忽略普通校友,会引起校友反感,不利于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对民办高校校友工作现状的原因思考

民办高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诸多要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诸多要素中,校友是非常重要的资源。校友资源的整合利用程度,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之一。民办高校校友工作不够理想,究其原因,在于对理论认识不深,重视度不够,工作的传承性不强。

(一)校友内涵不明,外延过窄。

王朝亮通过对当前校友研究的分析,指出在美国的大学中,较为普遍的概念是指在该大学接受过教育的人及为学校作出贡献的人。在国内,校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上说,校友指曾经在同一个学校学习、工作的人,以学校为认定标准。从广义上说,校友可以包括在学校学习或工作过的人员,包括学校的领导、教师、一般干部和职工、历届毕业的大学生,甚至可以将对学校作出杰出贡献的人作为荣誉校友。

民办高校在校友工作开展中,将校友定义为“在本校学习并从本校毕业的学生”,转校生、肄业生均未纳入,更不用说工作人员。甚至在实践层面上将校友工作的开展定位为“成功校友”工作的开展。与目前公认的校友概念相比,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校友的范围狭窄,难免会错失很多信息和资源,无法充分利用校友资源。

(二)校友工作重要性认识不清。

清华大学校友总会认为校友除其自身具有的人才资源外,还拥有财力、物力、信息、文化和社会影响力等资源,校友工作就是要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实现“共赢”。具体体现为:校友在各自岗位上做出成就,既是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作出贡献,又是学校赢得社会声誉的重要体现;校友毕业后的工作经历和体验,对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母校与校友之间的广泛联系,促进学校和社会的联系和合作,增强了学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校友的社会经历、成长之路、奋斗精神、工作业绩,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精神资源;校友以资金、智力、技术回报母校,是学校建设和发展的重要物资资源;校友资源不仅是国家、社会的宝贵资源,是母校的宝贵资源,对校友自身也是促进事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正是因为对校友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清,造成了组织机制不健全,管理不严格,职责分工不明,教职工不重视的种种局面。教职工没有认识到校友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要将校友工作当成影响学校建设和发挥的重要工作,抓落实,抓成效。

(三)传承不够,持续性不强。

毕业生校友与母校的联系渠道,情感维系多是依托于求学时的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但由于民办高校人员流动较大,一旦辅导员和专业教师离开学校,就很难再和学校联系,这部分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而与之相关的毕业生校友资源也基本失去,再加上学校名气不大,校友对母校提供帮助的需求不大,致使很多校友资源无法得到开发和利用。工作缺乏传承,不能有效地持续,是当前民办高校校友工作开展困难的原因之一。

三、加强民办高校校友工作,建立长效机制

加强校友工作,事关民办高校的进一步发展。只有充分利用好校友资源,形成“互惠共赢”的良好局面,才能让学校的发展获得更大的助力。

(一)明确思想,保证校友工作顺利开展。

只有思想明确,才能确保工作的有序开展。从校领导开始,自上而下,全体教职员工都要充分认识到校友工作的重要性。以人为本,以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和校友开展组织、联络、活动、教育、服务、捐赠、合作为内容。眼光长远,合理开发校友资源,全方位服务校友、服务学校、服务社会,促进校友和学校的共同发展,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民办高校由于其自身的局限性,学生毕业时间不长,很难出现特别杰出的校友,所以,在校友工作中,不能只抓少数的成功校友,忽略大部分的普通校友。不能只关注校友对母校的回馈和捐赠,而应把扶持、服务校友发展作为工作的突破口,和校友打好感情牌,以后续发展为考量。

(二)健全校友工作机制,确保校友工作高效运转。

1.组织健全,保证参与面。校友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校友信息的搜集、整理,校友的联络、校友活动的开展、校友的宣传,校友的合作、捐赠。没有充足的人员,是难以将工作一一落实的。应成立专门的校友工作办公室,建立热情、高效的工作队伍。从民办高校的实际出发,宜形成校院两级校友工作队伍,将任务和责任落实到人。校级工作队伍全面指导校友工作,负责全校校友工作计划的制订和实施。院级工作队伍负责指导本院校友工作的开展,督促、落实学校、学院的各项校友工作。各学院指定专人担任校友工作联络员,具体负责本学院校友工作。各班辅导员要参与其中,在学生毕业时将详细全面的信息提交学院,防止人动造成信息的缺失。特别需要注重在在校生中选拔一批学生参与校友工作,和校友联系,进行回访、宣传。这样一支学生队伍的建立,可以让学生主动参与校友工作,以成功校友的事迹激励自己,并能为他们的就业开辟新的途径。这批学生毕业后,奔赴祖国各地,在各行各业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也成为当地(行业)校友分会的重要骨干,对校友工作的持续性开展有着重要意义。

2.管理严格,制度严明。校友工作需要全体教职员工、学生骨干的参与,应有明确的管理条例和要求。对校友工作开展的具体内容、资金管理、考核指标等均应明文规定,便于工作人员明确工作内容、工作方向、工作任务、要达到的工作成效,有章可依。其中,需要指出的是,要建立奖励制度。民办高校校友工作的开展有一定的困难,对在校友工作中成绩突出的人员应给予一定的奖励,形成示范和激励作用,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热情服务校友,有利于工作的良性开展。

(三)扩宽工作渠道,注重方式方法,为校友工作提供优质保障。

1.调动三方力量,全方位搜集、整理校友信息。这是校友工作的基础。当前,校友信息大致来源于三种渠道:一是学生毕业时提供的信息,信息全但变动大;二是通过辅导员和任课教师与校友的联系而来,信息准但面窄;三是校友间的信息提供,往往信息不全且偶然性较大。

要做到全方位搜集、整理校友信息,就必须注重多渠道进行。要充分调动教职工、校友家庭、校友群体三方力量,通过回访、电话、QQ等方式,和校友取得联系。其中,班级QQ群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阵地。

2.利用新媒体,加强和校友的沟通,维系校友和学校的感情。可以运用QQ、微博等新媒体不定期向校友发放《校友报》,并向校友介绍学校的新变化,唤起他们对母校的感情。

3.开展活动,加强合作。建立校友分会(地域性、行业性),开展校友会活动,搭建校友发展平台;邀请校友返校,组织报告会或联谊活动;实行校企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在校友的企业兼职或就业,拓宽双方合作渠道;关注校友成长,表达母校关怀,拓展合作空间;接受校友捐赠,设立校友基金,树立榜样,激励学生。

参考文献:

[1]贺美英,郭樑,钱锡康.对高校校友资源的再认识[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12).

[2]王一涛,姚芹.民办高校校友工作初探——以浙江树人大学为个案[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9,(7).

[3]王朝平.高校校友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以兰州大学为例[J].兰州大学MPA学位论文,2009,(10).

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4

关键词:工学交替 任务驱动 项目导向 顶岗实习 教学模式

一、引言

教学模式是相对稳定的范型式的教学结构,或者说是教学要素的一种相对固定的联系。这些教学要素包括: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教学目标、操作程序、师生角色、教学策略、评价。高职院校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往往采用传统的“三段式”教学模式,大多以课堂为中心,形式单调,已明显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高职汽车专业学生的要求。

2006年11月16日,教育部了《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文件)文件,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订单培养,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顶岗实习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能力的教学模式。

二、工学交替教学模式

工学交替,又称工学结合、半工半读,它利用学校、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把整个学习过程分离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实习交替进行的两部分,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基础扎实、专业精通、能力较强、综合素质高,且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级专业技能型人才。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下,各教学要素存在于校企二元环境中,来自校企双方。在工学交替具体实施阶段,工作的时间应安排在企业用工需求的高峰期,专业学习的时间和假期安排在企业用工的淡季。

我院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是一个相对比较年轻的专业,但它却有着相当蓬勃的朝气。该专业系江苏省品牌特色专业,其所属教学团队具有较强的师资力量和教学条件。为了适应现代汽车企业对人才的要求,近几年来,本专业积极筹措并运作“工学交替”教学模式,已初见成效。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采用工学交替教学模式时,需要合理安排企业教学时间和学校教学时间,将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穿插在整个人才培养的工程中,图1为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图1 工学交替教学模式的总体安排

近几年,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的学生在常发集团、黄海客车等企业及常州的汽修厂、武进汽车城的4S店进行“工学交替”实习,并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拓展“工学交替”实习企业的种类和数量,对“工学交替”这一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探索。此模式遵循了高职教育特点和人才培养规律,实现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实施过程中,改变了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专业课程采用贴近企业实际的施工现场教学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岗位相结合,学中干,干中学,边讲边练,突出了学生顶岗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能力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加强了实践教学环节,密切了校企合作,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顶岗”能力,实现了“零距离”上岗。

三、任务驱动教学模式

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是围绕如何完成具体的任务而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可以用图2表示:

图2 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教学过程图具体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时,把教学分为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两段。在实践教学这个阶段中,以任务驱动的方式来实现教学,然后自然地过渡到理论教学阶段。首先,把要学的“知识技能”放在任务中,以任务为“诱饵”,来提高学生的兴趣;其次,解决任务前要使用一些必需的知识技能,学生使用这些技能来完成任务;最后,面对圆满的任务结果,自然要想一想为什么,明白了为什么,理论教学也基本完成了。这是一个先明确要学的知识技能,再掌握所需理论的一个“探究性”学习过程,是一个引人入胜的过程。

该教学模式适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中采用时,以《汽车空调实习》课程的教学为例,实习教师设计的工作任务为:一台桑塔纳3000轿车,由于年代长久,空调系统问题较多,经检查后,需要全面检修和保养。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分析完成工作任务所需的专业知识,同时制定工作计划,确定报告方式,成立工作小组,制定相应的工作规程。学生在小组内协作完成工作计划中涉及的工作任务,并进行记录。工作任务完成后需要写出工作报告,检查空调系统中的问题是否解决,故障是否清除。最后,指导教师进行知识的拓展讲解,主要介绍其他空调系统类型及今后空调系统的发展方向。

四、项目导向教学模式

项目导向式教学模式是指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理论基础指导下,遵循“做中学”教学原则,以工作过程来组织教学过程的一种教学模式,它是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学习理论的集中体现,也是教师、学生、项目及教学媒体这四个教学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

图3 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示意图

此模式中,学生以项目小组的形式进行学习,第一步的工作是项目的选择。对于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而言,进行“电控发动机故障诊断与排除”这一内容的讲授时,针对某一特定车型,打开点火开关,发动机不能起动;第二步的工作是查阅该车型相关资料,根据故障诊断过程中先查油路、再查点火、最后测电路的总体思路拟定总项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方案;第三步的工作是分解项目并制定各子项相应的工作计划。例如,油路故障的诊断与排除,分别检查油箱、油泵、供油管路、喷油器等;第四步是根据故障诊断与排除的情况进行项目总结,并撰写项目报告。在项目完成的每个步骤中,学生都处于主体地位,采用“发现问题文献查阅与思考拟订解决办法尝试解决办法”四步循环法进行自主学习,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可以与项目组指导教师讨论,指导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引导项目组自主解决出现的问题。图3给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项目导向”教学模式实施过程示意图。

项目导向教学模式是职业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在对汽车检修与维修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使用,使得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学会”与“会学”,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团体合作精神。

五、顶岗实习教学模式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不同于其他教学模式的地方,在于学生被置于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挡一面,具有较大的挑战性,对学生的职业能力锻炼起了很大作用。我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安排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一年,这样有利于学生了解岗位特点,熟悉企业环境,认同企业文化,获取就业信息;有利于学校了解企业用人要求,实施“无间隙”教育教学。

顶岗实习教学模式实施的过程中,首先,要明确顶岗实习的教学目的,同时进行全新的教学设计;其次,要根据社会需要科学合理的设置顶岗实习内容;第三,要把握好校外顶岗实习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工作流程。这当中,在顶岗实习开始时,使学生清楚了解顶岗实习内容是教学过程的一个难点,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顶岗实习内容的安排情况,具体包括新员工培训、汽车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电工实习、汽车检测实习、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实习、汽车美容维修工实习、汽车维修材料仓管实习、汽车保险与理赔实习、汽车维修班组长管理实习。主要使学生了解企业历史与现状,学习企业规章制度和岗位的职责;熟悉发动机和底盘维修的常用工具、量具和设备,零件检验方法、汽车总成装配、大修竣工验收标准、维修作业的工艺过程、常见故障的诊断和处理等;熟悉汽车电气设备的线路,汽车音响、空调和防盗装置升级、安装及检修方法;学会汽车检测设备和仪器的正确使用、检测项目并对检测结果分析;了解汽车维修前台接待的程序,与客户进行沟通与谈判,掌握汽车的外观检验与判断汽车的维修项目,掌握汽车维修前台与维修车间衔接流程,做好售后跟踪服务;掌握汽车美容的项目,常用汽车美容护理用品的性能和特点,各个汽车美容项目的工艺规程以及常用汽车护理设备的使用;掌握仓库的管理程序、配件的进出货与登记检验;掌握车辆保险的承保实务及理赔程序与方法,学习汽车消费贷款及信用保险实务和车辆置换的相关业务等;了解汽车维修企业管理模式,掌握所在车间与班组的工作流程,学习车间与班组的生产管理、技术质量管理、配件管理的方法。

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可以参考实行“三导师”制,即专业导师、职业导师和企业导师。专业导师负责下达顶岗实习任务书,解答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指导学生完成实习报告,对学生的实习成绩进行评定,并负责与企业导师沟通与联系;职业导师由辅导员或班主任担任,对学生在实习期间和就业过程中进行思想指导和职业指导,负责维持实习纪律、生活、安全等;企业导师由学生实习单位主管或技术骨干担任,负责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的日常工作与学习,对学生在工作和技术上进行指导。

通过顶岗实习,可以使学生了解汽车检测与维修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掌握运用汽车检测与维修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提高从事汽车行业单位的业务管理、技术服务的能力,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团队精神,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培养适应汽车行业需要的汽车检测与维修生产第一线高技能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辅导员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高职;顶岗实习;实习管理

一、“2+1”顶岗实习的含义及意义

1.顶岗实习的含义

顶岗实习是《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的“2+1”教育模式,是学校安排在校学生实习的一种方式,即在校学习2年,第3年到专业相应对口的指定企业,带薪实习12个月,然后由学校统一安排就业。顶岗实习可使学生完全履行其实习岗位的所有职责,独当一面,对学生的能力锻炼起很大的作用。毕业后学生可通过双向交流、双向选择的优质平台,展示才华,实现人生价值。

2.顶岗实习的意义

(1)转变观念

转变观念就是让学生从大学生活、学习中切换到现实社会中去。

(2)增强学生岗位意识

岗位责任是一名员工走向成功的必经之路。要增强岗位责任意识,就必须顶岗深入到生产一线进行脚踏实地的工作,兢兢业业的去做,只有这样,才能磨练和增强他们的岗位责任感,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克难奋进,不断努力,取得成功。

(3)增强学生社会经验

增强社会经验,也是增加工作经验。顶岗实习不仅仅是一种劳动锻炼,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增强工作能力,提高工作中的沟通和适应能力,增长做人的才干;实践出真知,实践长才干,顶岗实习弥补高职院校学生在知识储备上略弱的劣势,这对今后走向社会,应聘岗位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二、电气自动化专业“2+1”顶岗实习学生存在的问题

1.实习期待遇低,心理不平衡

同工不同酬,是大部分企业实习生感到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工作中,因为是实习生,对于企业来说实习期限短、再加上自认为是给予他们培训的平台,所以企业开出的报酬本身就很低。在相同的岗位上,实习生工作时间和劳动强度即使和老员工一样,而得到的报酬却与老员工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实习生感到付出与所得的不平衡,从而心理上产生不公平感,也就无法激起实习生的工作热情。

2.职业素质水平不高,工作态度不够端正

事实证明,虽说大部分学生知道到企业实习并不是去享受,而是去锻炼,并且也做好了吃苦、扎扎实实学东西的准备。但是在没到企业且没有进入岗位之前,他们还是体会不了做企业辛苦的程度。一些学生进入岗位,独立顶岗操作过程中,对每一项工作全心全意完成的宗旨认识不够,对工作意识的理解也仅停留在字面上,而在较长时期的实习岗位上,工作态度就会产生偏离,怕苦怕累,不愿吃苦耐劳、拈轻怕重的思想就常常冒出来。

3.企业环境复杂,安全难保障

企业是一个环境复杂、人员流动性比较强的“小社会”。当前很多实习生缺乏社会经验,没有经受什么挫折,思想比较单纯,自我防范和保护能力也相对较弱,再加上大学生自律意识千差万别,总会出现一些违反安全规章制度,上当受骗的事情。再加上还有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员工宿舍离企业很远,再加上电气自动化行业的特殊性,学生上夜班、加班是常事,这无疑使得学生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4.简单乏味的劳动,让实习生感觉体现不了自我价值

实习生的岗位大部分都在车间、工厂等几个部门,而这些部门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是简单和重复的,学生们普遍认为学不到任何东西,任何人都可以从事企业工作,再加上有很多企业处于以节约人力成本为出发点,不愿实习生在实习期间轮换岗位。同时,由于企业培训的不系统性,让实习生感觉不到工作技巧的重要性,以为掌握简单的操作技能就是实习的全部,培养不了对专业的自豪感,从而否认了工作中的自我价值。所以,当实习在很快掌握了某个岗位的操作技能后,慢慢产生了对企业工作产生了排斥,在很大程度上消弱了对企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顶岗实习学生管理的对策

1.加强实习生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是人们在长期职业活动中逐渐形成的具有自身职业特征的道德准则和规范,是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观念、道德品质和道德情操。而电子电气行业是作为对外窗口行业,每天出产的商品都会流向全国甚至世界各地,实习生在企业工作中的一言一行不仅体现了自己的形象,更体现了一个城市和一个国家的形象。因此,实习前学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

2.加强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教育

从多年的实习经验来看,许多学生还存在不愿意从基层做起,怕苦怕累,对电气行业不理解的状况。因此,对电子自动化专业的学生进行专业的认识教育是一个最基本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不定期地聘请相关的企业管理人员进行讲座,向学生介绍企业的特点、发展状况、发展趋势,让学生了解行业的前沿信息、就业状况以及对人才素质的要求。总之,让学生对该专业有一个清楚的、全方位的认识,为一年的顶岗实习做好良好的思想准备。

3.加强企业合作,建立稳定高效的实习基地

学校在选择实习企业时应对企业有较详细的了解或亲自到实习企业实地考察,实习企业一经确定若没有特殊原因最好不要更换,应保持相对稳定,以便不断完善实习管理。企业、学校双方应签定协议,明确校企双方的管理责任,在实习时间、实习人数、实习要求、工作培训与考核、实习部门、轮岗安排、伤病处理、生活条件、工作报酬等各个方面以正式契约的方式予以规定,力争为实习学生挑选一个良好的实习场所,同时也确保实习生的人身安全。

4.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理念

上一篇行政职务

下一篇安全施工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