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心理学课程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心理学课程范文1
关键词:心理学;教学改革;举措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18-0168-119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18.003
中专生活作为很多学生学习生涯的最后阶段,学生在毕业之后即将走向社会,在进行必要的知识与能力贮备提升的同时,也需要在心理素质、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做出一定的提升。而心理学作为实用性很强的公共课程,不仅能够使学生收获基本的心理学知识,还能够培养学生利用心理学的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学生更好地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
但是从实际来看,在心理学课程教学中,部分教师缺乏主动变通的意识,常规讲授法的教学模式使原本就相对抽象的知识更显得枯燥与乏味,这对于学生参与学习是不利的,有可能会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断地降低,因此在心理学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想更好地提升教学效果,应该做出一定的改革,使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获,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
一、敢于突破,不断更新知识和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的发展速度越来越快,知识的更新速度也越来越快。中专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支撑点,也在随着社会的发展发生着明显的变化,中专教师的职责不仅仅要做好自己的科研工作,教学工作也是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像英语、心理学、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在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和工作岗位有着密切的联系。
据此,心理课程教师不仅要意识到心理课程对于学生学习、全面成长的重要意义,还要立足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实,结合所面对的社会发展现状、职业中专学校学生的现状及现实需求来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这就意味着作为教师来说不能拘泥于手中已有的资料,要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和学生的需求来不断地扩充和更新知识,洞悉时展的趋势,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既全面、具体,又新鲜、实用。从学生实际的学习需求来看,他们更愿意接触那些他们了解一些但是又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据此教师可以把教学中那些相对抽象的理论性的知识和现实生活中一些学生感兴趣或者迷茫的问题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样不仅既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心理课程的实用性,也能够增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性。所以,现在对于教师来说不仅要低头搞科研,更要抬头知世界,要敢与突破,不断地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教育的理念,把学科教学做得更好。
二、目标明确,方法适当且针对性强
从当前中专学校学生学习的实际状况来看,他们对于公共课程从内心来说往往是存在着一定的偏见的,他们中的很多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且专业课过硬就可以了,而公共课程只要能够过关即可,所以在学习态度上是不够重视的,学习时间投入也相对较少,应付心理较为普遍。
针对这样的现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哪些内容该讲到哪种程度必须做到心中有数;对于一些相对简单或者不太重要的知识要做到必要的整合,尽量不要在教学过程中没有主次地通篇给学生过一遍就结束了,这样慢慢地就会使学生学习热情下降,甚至出现逃课的学生。在教学的方法的应用上切不可教师总是一讲到底,这样很容易使学生出现枯燥感,要善于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融入到课堂教学中来,适当地引用一些能够吸引学生注意力的例子;针对学生疑惑的问题可以组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等环节,使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这样既能够调动他们学习的兴趣,也能够使教师教学针对性提高。
三、关注学生实际,明确评价标准
现在的中专生,在经历了高考的残酷竞争后,进入了管理相对宽松的中专校园,学习依靠他们的主动学习。但是,很多学生习惯了外界的管理,当需要自我约束时往往不能够约束住自己。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他们也希望在学好专业课程的同时能够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以便为自己将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现实,首先在课堂纪律要求方面要严格,同时告知学生学好心理学对其成长的重要性。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学生学习针对性更强,要让学生知晓哪些知识需要理解,哪些需要记忆而哪些需要应用,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目的就明确了。在对于学生评价方面,既要关注学生的考试成绩,更要关注学生在日常课堂上的表现,综合、全面地来评价学生。
四、教学手段要先进,教学环境要适宜
从时展和学生特点看,在“读图”中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已习惯于在有声有色中接受信息,人类已经进入“图像统治文字”的时代是不争的事实。心理学具有抽象性强、实用性强及操作性强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特点。在教学中利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教学模式达到的教学效果很不理想,所以要充分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来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多媒体形象性、直观性、大容量的特点使得课堂教学变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大大促进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逼真的图像、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为教师提供了新颖有效的教学手段,形成新的教学环境,使“激趣”不再成为难题。
随着现代信息互联网的建设与发展,我们可以借助远程教育资源,将最新的心理学科理论,学术研究成果及先进的教学方法迅速引进,可以较好地弥补心理教育教学中的不足。心理学是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单凭语言讲解、现象描述,显得感性材料不足,欠缺说服力,使学生感到知识抽象和深奥。心理学中很多概念和规律都是建立在实验和社会调查基础之上的,适当增加此类环节的训练,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其中,产生真切的感受,触动学生心灵深处敏感神经的内容,才能真正让他们记住,从而提高自己的认识水平。所以,教师平时多注意找找生活中的心理学,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感受。
社会的发展对于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特别是社会竞争越来越大,需要学生既要具备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也要拥有健康的心理,因此心理学越来越被重视。心理学教师要结合学生需求,不断地改革教学满足学生需求,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
尝试[J].中国大学教学,2004(5).
[2] 张建平,马希荣.案例教学及其在《心理咨询》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7(3).
[3] 牛俊明.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实践与思考[J].山西科技,2005(6).
心理学课程范文2
关键词: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
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师范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体现教师教育专业性的一门重要课程。因为师范生未来从事的教师职业是专业化的职业,要求教师不但有专业知识,更要有专业的教学技能等。
心理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为师范生专业化发展提供实践训练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而且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成为学生学习的培养者和人生发展的引路人。那些只有专业学科知识,而不懂学生学习与发展心理的教师,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只能成为“教书匠”,最终也将被淘汰。
所以,高等师范院校应高度重视公共心理学课程的教学。但是,目前为基础教育培养专业教师的高等师范教育在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却上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仅自身无法从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中获益,更不会主动将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相联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针对目前高师公共心理学课程存在的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改革。
一、全面改革教材体系
师范类院校的公共心理学教材体系,基本沿用普通心理学的体系,主要阐述心理学的基础理论和心理产生的生理机制。这些内容可以为心理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奠定理论基础,但对师范生来讲难度较大,而且与他们要从事的教育工作关系不大。另外,师范生将来面对的是中小学生,他们应该了解中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而普通心理学是以正常成年人为研究对象,这就与师范院校的培养目标不相符合了。因此,高师心理学教材应全面改革教材体系,删减实践意义不大的内容,如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内容,压缩普通心理学基本理论、生理基础等内容,以摆脱普通心理学体系的限制;适当增加应用性、实践性强的内容,如心理健康教育、实验心理等内容。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促进自身发展,成为健康发展的专业人才。
二、改革教学内容
针对目前心理学教材存在的理论知识无法实际应用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提高师范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必须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
首先,增设可操作性知识,如心理实验、心理测量等内容。在心理学教材中引入一定的心理实验的内容,使心理学知识更直观、形象,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更符合学生学习的习惯。通过心理实验内容的学习,可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记忆,轻松地掌握理论知识。如在学习认知过程内容时,以往过于注重心理现象规律的介绍,导致学生只记住了规律的文字描述,却不会用这些知识解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心理现象。引入心理实验后,学生先学习理论知识,再通过操作实验加强理解,实验结束后还要及时讨论总结这些心理现象、心理规律在教学实际中应如何利用。这样就能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他们主动从心理学的视角思考问题的习惯。
其次,增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心理健康知识是高师生必须具备的。这是因为,一方面,我国中小学已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可以帮助高师生在将来的教育教学实际中解决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另一方面,要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教师首先就要有健康的心理。近些年很多相关调查都显示出中小学教师中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数逐年增长,而教师的心理健康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心健康。鉴于此,应对高师生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内容的教学,使其在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尽快适应,并且在以后的工作中能适当、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消极心理状态,同时,还能有效对抗由于职业倦怠给教师带来的巨大损耗。
三、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的公共心理学课程之所以不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学方法单一。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上课时便难以投入其中,以致于学生最后只记住了一些心理学概念和心理现象的名称。新课程理念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让学习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成为一件愉快的事。因此,心理学课程的教学应让高师生切身感受到学习的愉快,为其以后的教学提供可以模仿的行为范式。也就是说,除了沿用传统的讲授法外,还应结合多种方法,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
1.心理实验。心理学教学过程中,应加强实验教学的比重。对认知过程的各章内容的学习,应在理论学习后利用心理学教学软件让学生在实验室进行实验,如记忆广度、注意的分配、错觉等实验。这样可以让抽象的概念等更加具体化、形象化,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而个性心理的内容,则可结合心理测量,如进行气质、性格、能力等的测量。这样既可以达到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也可以达到了解和掌握高师生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及时进行预防和矫治的目的。
2.案例法。首先,由教师搜集整理教育教学中的典型案例和学生关心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然后让学生从心理学视角对问题进行思考分析,最后由师生共同讨论,总结如何解释隐含在案例中的心理现象,如何利用所学的心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有效利用心理学知识解决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以及对教学进行反思的意识和能力。
3.教育见习。通过在实习基地的教育见习,不仅是让学生真实体验教学实际,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观察每个教师的教学技巧。如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的言语和肢体语言对教学有什么影响,如何利用非言语信息影响学生等。利用课后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技巧进行总结,既可以促进学生对心理学知识的掌握,又有利于学生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学会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4.模拟教学法。这是根据角色扮演的方法,围绕中小学生常见的问题,如怎样吸引学生注意力、如何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等,设计问题情境。然后,让学生分别扮演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将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完整再现。最后,教师组织学生对其解决方法进行讨论总结。通过具体问题的解决,使高师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灵活运用心理学知识。
5.观看经典影视作品。在教学中可适当观看一些经典的心理学电影,如《爱德华大夫》、《第六感》、《美丽心灵》等,通过撰写观后感引起学生思考。
6.自我心理分析法。心理健康的大学生应具备一个重要的能力,就是有良好的自知能力,即能正确地认识自己、评价自己和悦纳自己。自我心理分析就是要求学生更深入地分析自己、了解自己,即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己的个性特征及其形成的原因,并提出完善与发展的措施。
总之,为了适应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如何才能为基础教育培养出高质量的教师是高等师范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为此,我们应在高等师范教育培养目标的规范下,进行公共心理学课程在教材、教法方面的全面改革。
参考文献:
[1]徐英。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思考[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2005,(5):100—101.
[2]钟贞,谢龙华。高师心理学教学改革和创新研究[J].梧州学院学报,2008,18(2):96—99.
心理学课程范文3
90年代以来,心理学教材开始不约而同地贯穿了认知思想,并大量引入认知心理学的概念、方法、理论,从信息加工的角度考察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两方面,对其中每个具体环节所涉及的认知过程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将课堂传授的知识分为不同类型,对每类知识采用不同的教育与学习方法;将教学过程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不同教学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技术等。这些新内容、新思想与传统教材相比可说
我们认为师范类心理学教学应达到以下几个主要目标:首先,要使学生较系统地掌握与未来教学工作相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如心理活动主要规律,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矛盾,影响教学效果的各种心理因素等。其次,应使心理学知识与教学实际紧密结合,加强应用性、实践性,提高对教学工作的促进作用。以上两方面现行教材都有较充分的体现,取得了不少成效,受到了各方好评。但还有一个主要目标目前仍处在忽视的地位,这就是教师人文意识的培养问题。当前中小学校相当部分教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丰富的教学经验,也曾受过系统的教育理论培训,却仍然沿用简单粗暴教育方式,漠视学生的情感、需求,忽视学生的心智启迪、个性发展。有些读书时心理学得高分的教师对学生却缺乏必要的尊重,很少去考虑自己的行为会给青少年脆弱心灵造成怎样的伤害;学了很多心理知识,眼中的学生却仍是无生命、无情感,只知服从与接受的“知识容具”或是“考试机器”。换言之,他们还没有形成重视学生心理,关注学生成长的基本意识,这一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上述问题也反映出师范类心理学在课程体系上存在着的盲区,教材中各种概念、理论、研究成果介绍了不少,但总体而言多偏重于从专业研究角度进行分析,学术性较强而实践性较弱,难以使人将所学知识与教学工作完全联系起来,而在教师相关意识培养方面更显缺乏。也许教材编写者们的想法是:师范生主要任务是把理论学好,等将来工作后自然就会把理论与教学实际挂上钩。但对于接受了多年传统教育,又没有任何教学经验的师范生而言,这种想法则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因为他们在学习心理学时,更多地是作为一门孤立的课程来学的,往往觉得只要掌握了这些知识就算完成了学习任务,很少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用于指导今后的教学工作。也就是说,对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迫切性认识不足。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不注意加强相关意识的培养,那么他们在成为人师后,又会沿用早已习以为常的应试教育那一套做法。这样发展下去,素质教育的实现将显得遥遥无期,可见师范类心理学课程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完善。既然师范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书育人的合格人才,那么心理学教学也不能仅仅满足于指导未来教师教好书、上好课,还应该注重人文精神的培养,使之更多地关心爱护青少年的成长,重视他们的心理需求,全方位提高学生素质。这样才能实现从“经师”向“人师”的转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灵魂工程师”。这样的任务对于心理学这门重要的教育理论课程而言可说是责无旁贷的。
我们认为在教材中还应加强心理规律与素质教育的联系,更多地切合教育实际,分析青少年的心理现状和存在问题、相应教育方法措施的不力之处、依照素质教育要求的努力方向等。这样可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将抽象的理论知识与生动的教育实践结合起来,使之认识到复杂的心理现象在青少年学习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了解遵循心理活动规律进行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他们避免或减少在未来工作中重入传统教育的误区。
素质教育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宗旨,以注重培养受教育者的态度、能力,促进他们在德、智、体等方面生动、活泼、全面发展为基本特征。它要求让学生各方面素质都得到充分全面的发展,要培养的个体素质结构包括生理、心理、思想、文化等多方面。心理学课自然应着重于心理素质的发展方面,在教材中不仅要分析说明心理素质的各方面(如认知、情感、意志、人格)的特点、规律,以及如何运用这些规律搞好教学工作,还应讨论怎样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各方面心理素质,使青少年形成健全心理,尤其是如何发现学生的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一定发展。这后一方面应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才能有助于未来教师相关意识的培养。通过教学使他们认识到中、小学生是正在发展中的个体,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可塑性,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方法都会对其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教师应采取更为慎重、负责的态度。
心理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学;学习需求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3-0046-03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心理界的一次革新运动,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全世界范围内的教育改革运动[1]。人本主义教育观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为了解学生需求,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特提出此研究课题,希望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对学生心理学课程需求有较为全面的了解,为心理学教学改革提供一定的依据。
从理论上来说,公共心理学是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紧密联系的,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通过公共心理学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将心理学知识运用于当前的学习,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促进自身的心理健康。这样一门对学生当前学习、提高自身素质有利,对未来工作也极其有利的课程,按理应该受到广大学生的广泛重视和欢迎,但现实的状况却不容乐观。有学者曾经对在校生和往届毕业生做过调查,认为“心理学学了没有什么用,学了就忘”的大有人在。往届毕业生认为过去他们在学校时学到的心理学太抽象枯燥,理论化,概念太多,考试死抠概念,大多在实践中运用不上。相当一部分学生在学校采用“上课时随便听一听,考试时应付应付”的方式对待。在心理学课堂教学中作为学习主体的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2]。
造成心理学教学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来讲还是在于课任教师的教学模式上表现出唯师、唯书、唯讲、唯记,教学取向上要求学生按照大纲读死书、死读书,教材内容较为滞后,脱离了学生的学习实际[3]。这样的教学极大忽视了学生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发挥,严重削弱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使心理学的教学仅停留在空洞的理论说教上,失去了其应有的重要的实践价值。
基于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状及教学中存在的这一系列问题,以及近年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在我国教育理念中的深入,为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中心和主体性地位,教育的目的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和促进学生的成长,特提出此课题进行研究。希望通过本研究,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情况有较全面的了解,为高校心理学课程设置提供现实依据。
一、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是高校的在校大学生,以红河学院为例,从红河学院下属13个子学院大一到大四学生中采用整群随机取样的方法发放问卷,共计发放问卷450份,回收430份,其中有效问卷366份,平均每个学院30人左右。
(二)调查问卷设计
为了充分了解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真正需求,结合研究内容,走访了红河学院13个子学院的26人(每学院2人,男女各1人),通过面对面的交谈、询问,了解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为编制问卷做好了准备。
采用自编课程学习需求调查问卷,共31题。问卷分为五个方面,分别是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人际交往、情绪与意志。其中自我认识包括1、2、10、22共4个题项;职业规划方面包括23、24、25、26、27、28共6个题项;学习方面包括学习压力、学习动力、学习方法三方面3、4、5、6共4个题项;人际交往方面分为恋爱、交友、社会交际三方面共12个题项;情绪与意志方面有8、19、29、30、31共5个题项。问卷采用完全不符合到完全符合从1到5的5点计分,分数越高则代表在该项上的需求越为强烈。
(三)数据处理
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问卷调查结果进行统计,获取相关的数据信息,为研究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提供依据。
二、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分析
(一)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整体性分析
对红河学院在校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调查从整体上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红河学院在校学生对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的总体情况结果(n=366)
从表1可以看出,被试在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情绪与意志四个方面存在显著的需求性,其中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度最高,在人际交往方面得分最低,在人际交往方面不存在显著的学习需求性。
(二)自我认识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这种认识是个体通过观察、分析外部活动及情景、社会比较等途径获得的,是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简而言之,自我认识就是指人对自己及其外界关系的认识,也是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的统一。在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问卷中,自我认识方面调查的内容主要有自我分析、自我评价、自我心理素质认识等方面。
调查表明,各个学院在自我认识的学习需求的平均得分为3.328,得分最高的则是外国语学院,得分为3.72,说明在自我认识的学习方面外国语学院的需求是最强烈的;得分最低的则是美术学院,其得分为2.78,低于3分,但是高于不需要0.78分而只是低于需要0.22分,这就说明美术学院学生在自我认识方面还是存在学习需求的。
(三)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职业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简称,就是对职业生涯乃至人生进行持续的系统的计划的过程,它包括职业定位、目标设定、通道设计三部分内容[4]。在心理学课程学习需求问卷中,职业规划调查内容有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技巧、职业选择、择业态度、目前就业状况认识、职业发展趋势了解、行业背景了解等方面。结果表明在职业规划学习需求方面,得分最高的是音乐学院,得分为3.91分,而次之的则是教师教育学院3.87分,再次之的得分也高达3.83分,分别是数学学院和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这表明,这几个学院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程度是比较高的。在职业规划学习方面,得分最低的则是美术学院的3.19分,也是高于3分的,说明对职业规划的学习也是存在需求的。在职业规划方面的学习,各个学院的综合平均分为3.598,得分表明,在校大学生对职业规划的学习存在明显的需求。
(四)学业规划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学业规划,是指为了提高求学者的人生职业(事业)发展效率,而其对与之相关的学业所进行的筹划和安排。在本研究中,学业规划特指在大学阶段的学习规划。在调查中,学业规划主要涉及学习方法、学习动力和压力、学习态度等方面。结果发现最高分为3.76,是音乐学院的平均得分;次之的为外国语学院的3.70分,两者的差异也是很小的;得分最低的为美术学院,得分为2.71;低于3分的还有商学院和数学学院,分别为2.98和2.95。各个学院对学业规划学习需求的总体平均得分为3.288分,通过这一系列数据可以得到:在校大学生对学业规划的学习是存在需求的。
(五)人际交往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人际关系网中,每一人的成长和发展都离不开人际交往。对在校大学生而言,无论是在校学习,抑或毕业后的职业生涯,都是依存于人际交往的[5]。调查结果得分最高的为音乐学院,分数为3.02,次之的为外国语学院的3.01,得分大于三分的也只有这两个学院,其余学院得分都低于3分,最低分为商学院和美术学院,得分都为2.48,剩余的得分处在2.5与3之间。这就表示商学院和美术学院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是不存在学习需求的,在人际交往学习方面,绝对存在需求的有音乐学院和外国语学院。各个学院的综合平均得分为2.772,这表现出,总体上在校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学习是存在需求的,但需求的程度并不高,不存在明显的需求。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在人际交往方面学生不存在明显的学习需求,这表现出在校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还是比较顺利的,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进入大学,随着年龄的增长、学识的增长以及接触范围的扩大,心理越来越成熟,见识越来越广,各种观念也随之变化,各种能力也随之增强,使得人际交往能力也逐渐进步,进而能够比较顺利地进行人际交往。
(六)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分析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则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研究发现,大学生存在一定的情绪调节困难[6],在本学习需求问卷中,调查的主要内容有情绪调节、意志力培养、自卑心理克服等方面,在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中得分最高的为音乐学院的3.55分,其中得分超过3分的有9个学院;得分低于3分的有商学院、美术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和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共4个学院,得分分别为2.92、2.93、2.84和2.95。显然,低于3分的4个学院的得分也没有表现出显著的不需求。在情绪与意志方面的学习需求的综合平均分为3.154,由此可以看出,在校大学生对情绪与意志的学习需求度不是很高,但是依然存在明显的学习需求。
(七)不同专业类别的学习需求比较
将不同学院的学生按照文史、理工、艺体分为三个类别,对不同类别的学生进行学习需求的比较,比较结果如下。
表2 不同专业类别学生学习需求的差异(n=366)
注:p
通过表2可以看出,不同类别专业的学生在各个方面的学习需求上存在差异,但差异甚微,差异性并不显著。其中,差异最显著的是在学业规划的学习需求方面,文史类的学生对学业规划的需求最大,艺体类次之,理工类在末,文史类与理工类差异较大,在学业规划方面文史类的学生需求较大于理工类学生。总体来说,被试在各个维度的学习需求上基本一致,不存在明显专业差异。
三、改进大学心理学课程设置的建议
结合大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结果表明,当前学校的心理学课程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学生在心理学课程的自我认识、职业规划、学业规划、人际交往和情绪与意志五个方面都存在学习需求,对于职业规划的需求最大,次之的是自我认识,然后是学业规划,之后是情绪与意志,人际交往方面的学习需求程度最低。学生希望从学生出发,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根据学生需求为导向设计符合学校实际的心理学课程,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心理学课程模式。
将心理学课程现状和相关理论与对大学生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的调查研究及分析相结合,本文对高校心理学课程的设置提出以下建议。
在课程设置时,首先应着重考虑学生最需求的即“职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因为调查表明“职业规划”对各个专业的学生来说都是学习需求最高的,对“职业规划”的教学一可以以公共课的形式开设,二可以以讲座的形式开展,三可以组织“职业规划竞赛”活动。最终评价的标准就是学生能为自己做合理的职业规划。
在“人际交往”方面,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人际交往”的学习需求是最低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可以不需要为“人际交往”教育开设专门的课程,可通过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为学生搭建交往平台、提供更多的交流机会,从而促进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
学生学习“自我认识”的目的是能够正确地认识自我、评价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笔者认为,当今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自我一方面是由于在大学阶段,随着身体的成长以及在学校、社会与家庭中地位和角色的改变,生活、学习环境的变化,加深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迷惘和困惑;另一方面则是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学校在对学生进行自我认识教育时,应该注意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树立正确的理想,组织学生开展自我评价以及相互评价、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
在“情绪与意志”方面,对情绪可以以专题讲座的形式开展,在意志力方面可较多地以活动的形式展开教育。如组织学生观看纪录片、励志电影,组织体育竞赛,组织学生深入农村、山区等贫困地区去体验生活,也可以邀请这方面的名人进行讲座。通过参与这些活动,使学生能够调控自己的情绪,有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拼搏精神。
在“学业规划”方面,各专业学生对心理学课程的学习需求差异最大的就是“学业规划”方面。因此,在开设“学业规划”的课程时,可根据需求情况按专业来开设课程,还可以组织同专业间、不同专业间的学生进行交流。
虽然“以学生为中心”是当今教学改革的核心思想,但是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指导下进行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在开发心理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要从学生需求出发,还要充分考虑学校的资源和条件,学生学习需求分析是开发心理学课程的基础,学校的资源和条件是课程设置的前提保证。两者相互结合,才能保证心理学课程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袁朝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述评[J].咸宁学院学报,
2010,(3).
[2]饶淑园.高师公共心理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惠州大
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3]张丽娟,王秀希.公共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革
策略探讨[J].邯郸学院学报,2010,(1).
[4]王保林,刘文涛.论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的发展和完善
[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2,(1).
[5]兰静.浅析培养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必要性[J].现代企业
教育,2012,(14).
心理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教育心理学;教学评价;改革
受西方心理学理论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问题,阻碍了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与进步。以下,笔者结合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教学,分析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在教育教学上存在的问题,针对问题,从课程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评价手段等方面提出改革建议。
一、当前高校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与教学材料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教材主要有两种倾向,其中一种主要强调的是为实际应用服务;另一种则是侧重于对心理学基础理论知识的研究。对我国过去的心理学课程研究进程进行探究不难发现,以往在我国高等教育中采用的心理学课程材料主要倾向于上述第一种,即强调的是以教育实际为根本出发点,研究侧重点在于研究心理学教育过程中的各种心理现象和规律。所以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在编撰过程中,主要从学习知识和技术能力、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学科教学、个体差异等角度出发进行教材内容组织。正是由于上述原因,导致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学术价值和主体价值在某种程度上被忽视,从而成为为其他学科教学服务的一种附庸。近十年,西方心理学经历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在其辐射影响下,各种心理学教育理论和思想开始传入我国,对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产生巨大影响。特别是认知心理学的引入,影响了我国一大批教育心理学家。这些教育心理学家急于让人们重新关注并重视心理学这一课程,同时又能突出心理学课程的科学特性,急于求成、过犹不及,又将教育心理学课程引入了一个教学“怪圈”,也就是过分强调心理学的学理价值,专注实验室研究结果,而主观或客观上忽略心理学课程对教学实际的辅助作用。至此,我国的教育心理学经历了从“中化”走向“西化”的发展阶段。在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发生碰撞时,二者之间的共性又完全被显现,如二者采用的教材都是以陈述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程序性知识的表征与获得等内容为核心。正是由于教育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二者之间在教材内容上呈现出太多的重复性和交叉性,我国的教育心理学发展在方向选择上摇摆不定,阻碍了我国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健康长远发展。
(二)教学和评估方面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课程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教师主讲、学生听讲。尽管在一定程度上,这种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其内容也涵盖以学生为主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等思想理论,包含合作学习和探究教学等主题,但教学实质仍是“满堂灌”“一家言”。这样的教学方式,这样的知识传输,不仅达不到教育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学生运用心理学知识指导自身进行有效学习。除此之外,教育心理学采取的教学评估和评价方式也亟待改革。以往的教育心理学课程考试主要采取笔试的形式对学生知识掌握情况进行考核,这种“纸上谈兵”的考核方法主要检验的是学生对心理学概念、理论等的记忆与理解,触及不到教育心理学教学的初衷和本质,同时学生在读、写、背、记、考等一系列程序化的学习动作中,“会考不会用”“考前背,考后忘”等现象成为常态。这点与当前社会要求的大学生能够灵活地使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有能力去创造新的知识这一需求存在很大的差距。
二、如何有效调整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
上述我们提到当前我国大学教育心理学在课程结构、教学内容以及评估方式上等都存在明显的问题,那么,如何有效地调整我国大学的教育心理学课程结构与教学内容,才能让其更加科学、客观地体现当前我国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发展水平,彰显学科独立的主体价值和学术价值,同时又能行之有效地为实际运用服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呢?对此,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结构体系不断优化
众所周知,教育心理学是一门以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规律以及学习条件的科学,教学主要内容有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分类学习心理、教学心理与教师等等。由这些心理学课程的基本内容构成了教育心理学的结构体系,其中的各项内容各有侧重,比如,在“心理发展与教育”部分,主要侧重的是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人的心理发展理论进行学习,而“分类学习心理”部分则侧重研究心理学知识结构、技能形成、学习策略、解决问题、社会规范和道德等的学习过程和促进条件。
(二)理论观点及时更新
当前,主流的教育心理学倾向是以强调学生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和建构主义,重视培养学生独立建构知识的能力,同时强调将“教学材料”转变为“学习材料”。为了反映这一转变,应当及时地对教材或者其他材料中已有的知识理论和观点进行补充和更新,以使其适应当前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比如,目前的教育心理学的主流强调的是以学生为本,因此就有必要在“心理发展与教育”“学习理论和教学”部分以学生为中心内容进行强化,包括对皮亚杰、埃里克森、维果斯基等的心理发展理论中阐述教育意义的内容进行更新、补充和再阐述。为了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就需要先对学习的本质、过程和条件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对此,就需要对认知学习理论、人本学习理论以及建构学习理论等内容进行及时补充和更新,让学生更好地认识和了解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密切关系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应用前景等。对“学生”和“学习”概念进行详细解构,促进学生掌握扎实的教育心理学理论。
(三)注重对学生应用实践的指导
教育心理学研究是为教学和学习服务,旨在通过心理学研究,解决在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连串问题,提高教学和学习质量。所以,在大学教育心理学课程教学中,必须突出体现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实践导向作用,将动机激发、知识建构、学习策略、技能形成等等内容,作为教育心理学教学和学习的主体。比如,笔者在“动机激发”中,根据行为强化理论实施奖惩手段,根据期望——价值理论创设合理的教学情境,根据目标理论调整教学架构,并通过这些与成就动机理论相关的理论有效地激发学习动机。
三、对教育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进行改革
针对教育心理学这样一门理论与实践交叉的学科,我们应当结合不同的教学主题,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手段实施改革。
(一)提倡教师讲授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与其他学科不同,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学科理论性很强,其中概念性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占据十分大的比重。针对概念,应当以教师讲授为主。但在此基础上也要有所转变,特别是要积极发动学生广泛参与,将课上得生动有趣。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自我讲授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对心理学理论进行讨论和质疑,增强学生学学教育心理学课程的兴趣,并最终通过兴趣引导,促使其更快、更好地掌握知识与技能,同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解决实际的问题中去。
(二)开展小组合作与探究
上面我们提到,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研究的主体对象就是学生,研究与讨论的问题都与学生实际密切相关。因此,教师在教授这门课程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运用现有的学习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究和运用知识。同时,在发动学生个体探究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促进学生之间的讨论和交流,进而加深学生对主体知识的理解,促进学生对选题的深刻理解并且灵活地使用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以及人际沟通能力。
(三)课堂观察和案例分析相结合
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是运用,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们通常会安排实地听课和观摩录像,选择典型课堂教学视频或者教学录像让学生观察,或者带领学生实地听课,要求他们将观察和分析的结果,以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和锻炼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教学优劣的能力,帮助他们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最终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阅读高水平的文献
此外,还可以通过高水平的文献阅读方法,鼓励学生独立地阅读文献,独立地积累数据,尤其是尝试与教育心理学相关的英文文献。在学生自主完成文献阅读之后,教师可以适当地布置一些任务,比如,读书笔记,或者是设计调查问卷等,鼓励他们积极地进行交流与研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五)采取多样化评价手段
最后,在对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进行学习成果评估中,也应当采取多样化的评估方式,摒弃传统教学模式下以“分数高低论英雄”的评价方式,倡导多样化的评价方式,比如将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论文的撰写质量,实践活动完成的实际情况,以及创新能力等等,与结业考试一齐,作为结业考核的重要指标,彻底摆脱“一张试卷定终身”这一落后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活学知识、乐学知识。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对于大学教育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建构与改革,任重而道远,需要广大教育心理学学者和教师的共同推进才有可能实现。未来,希望与各位同仁一道,共同推动教育心理学课程取得新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大顺.高师院校教育心理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J].河西学院学报,2009,(4).
[2]国云玲.主体性创新性主动性师范性——关于教育心理学教学改革的尝试与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5,(1).
[3]高磊,江克斌,邵飞,金广谦.基于SPOC平台的钢结构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2016,(1).
[4]甘怀敏.微课在高职高专英语教学改革中面临的挑战[J].疯狂英语,2016,(1).
[5]张艳君.积极心理学下的高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及教学改革分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6,(3).
[6]张海.“微波技术与天线”课程多媒体教学改革[J].教育教学论坛,2016,(15).
[7]蔡莉莎,吴恒玉.基于翻转课堂的单片机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J].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16,(1).
[8]苗斌.浅谈基于“互联网+”的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方式[J].内江科技.2016,(3).
[9]陈刚.如何增强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能力[J].青年教师,2006,(12).
[10]强化学校装备建设助力课程教学改革[J].教育与装备研究,2016,(4).
心理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界新兴的研究领域,主张心理学应以一种积极的方式来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在关注心理问题的负性层面的同时,更应更关注对个体积极潜能的激发和挖掘,认为个体积极心理本身就有预防和治疗心理问题的作用[1]。然而,当前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阵地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仍沿用传统的“病理学”教育模式,主要针对的是心理疾病和基本适应问题,这使得学生误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针对那些有心理疾病的人,所以不愿积极主动地参与,因而也没能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如何改进高校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积极心理学认为,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该把激发学生内心和积极力量作为一个目标,从而增进学生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最终形成稳定的积极人格[2]。因此,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阈下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补充。
1 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心理依据
积极心理学将心理学研究的重点放在人的积极品质和挖掘人的潜力上。因此,只有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高校心理健康课程,构建大学生积极心理教育模式,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取得平衡,在治疗和矫正的同时发展大学生积极的心理因素,使他们获得真正的健康。把积极心理学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也是有其心理依据的。
首先,大学生正处于从青年晚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本身蕴藏着巨大的心理潜能,积极心理教育模式认同人类所具有的潜能,并把它作为其逻辑起点,把潜能开发、创造力培养作为其重要任务;其次,大学生积极向上,有着成功、求知、快乐、幸福等多种需要,这些需要是他们行为的内驱力,是他们追求健康、成功、快乐、幸福的主要动机,是积极性产生的源泉。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承认并重视人的基本需要,在满足大学生基本需要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激发大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需求,使大学生具有积极的意向、愿望、动机、抱负、兴趣、信念和价值观等;第三,大学生重视自我发展。他们渴望准确地认识自我和客观地评价自我,渴望独立自主并能够自我约束、自我决定、自我实现。积极心理教育承认大学生的自我发展愿望和能力,并把它作为心理教育的前提,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等方式使大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进而促进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采用积极心理教育有充分的心理依据。
2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育内容
根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和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心特点、生活及学习内容,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可以主要强调以下四方面内容:积极人格培养、情绪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耐挫能力养成。
2.1 积极人格的培养
积极人格作为人格中的动力,不仅可以预防消极人格的破坏作用,还能够促进人们积极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人们的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我国一些学者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其本身的积极品质方面进行了一些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如温娟娟[3]的研究显示:高乐观和低悲观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最高;低乐观和高悲观的被试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这些类似的研究都有力地证明了作为人格动力的积极人格品质,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果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以帮助人们消除问题、问题人格或人格中所存在的消极方面,那么即使他的所有问题都消除了,他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会得到增长。只有以大学生积极人格品质的形成作为高校心理健康课程的主要教育内容,才能使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力量得到培育和增长,促进他们适应能力的发展,维护心理健康。
2.2 情绪教育
过去心理学所注重研究的是负向情绪及它所引发的心理疾病,现在正向的、积极的情绪正引起人们的重视。埃普斯顿[4]的研究表明,当体验到积极情绪时大学生的行为目标也往往是积极的、生动的。情绪教育就是使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大学生的情绪情感处于急剧发展时期,他们有着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情绪体验快而强烈。他们的情绪一旦触发,容易引起共鸣,而情绪受挫,则马上低落消沉、悲观失望。因而情绪教育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情绪教育首先要引导大学生调节和控制自我情绪,学会保持平和的心境,避免消极激情的出现。其次要注意激发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尤其是自尊心和自信心的体验。这是对自我价值充分认识和高度评价而形成的情绪体验,是人格发展的内在源泉。第三,要注意培养大学生的社会性情感。因为社会性情感反映着人的社会关系、社会条件和社会文化特点的态度和内心体验。
2.3 人际关系指导
人际交往是青年健康成长的基本条件,要培养他们认同他人、保持积极人际交往的态度。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首先它可以满足大学生的原发性心理需求。追求自我价值感和安全感是人的最根本的原发性去了。乐观的情绪是身心和谐的象征,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现代科学也进一步证明,乐观情绪可以使人体内的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自动调节机能处于最佳状态,有利于促进身体健康,也有利于促进人的知觉、记忆、想象、思维、意志等心理活动。而负向情绪如愤怒、恐惧、焦虑的出现会使人体抑制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使得人体免疫力降低,若负向情绪长期无法缓解,还会引发各种神经官能症,导致日常生活无序,破坏正常社会功能。
2.4 耐挫能力养成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伴随而来的高教体制的改革,部分学生在主观愿望与客观实际、理想与现实发生脱节而造成挫折。挫折很容易引起他们的消极行为,如退缩、敏感、攻击等,长此下去,他们的人格就会偏向发展。对于大学生遇到的挫折,首先要正确地看待,因为挫折对于大学生来说有着积极的影响:首先挫折能增强大学生心理的有益作用。挫折是一种内驱力,它能推动个体为实现目标而做出更大的努力,花费更多的精力。其次挫折能增强大学生的容忍力。个体对挫折容忍力的大小,与其过去生活中的挫折经验有关。如果一个人从小到大一帆风顺,畅通无阻,从未遇到失败与不幸,或一遇挫折就逃避,则其容忍力极小,这类人极少会取得成就。个体经受挫折的锻炼多了,对挫折的容忍力就会增强。第三,挫折能提高大学生的认识水平。当一个人面对挫折和失败时,往往会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改变策略,最终实现目标,所谓“吃一堑,长一智”。
3 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实施的方法
积极心理学认为:通过增进个体的积极体验是发展个体积极人格、积极力量和积极品质的一条最有效途径。当个体有了更多的体验之后,他就会对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时由于这种要求来自于个体的内部,所以更易形成某种人格特征。因此,在大学生(下转第84页)(上接第34页)积极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科研、实践活动中,教师要采取积极的教育态度、教学手段,以增进大学生的积极体验为主,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服务。
要实施大学生积极心理健康课程,就要注重营造积极的课堂,即在课堂的教与学活动中,能够营造课堂积极的氛围,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获得良好的、足够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注重个性化教学,让学生获得学习上的收获和成功,使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同时获得主体的情感愉悦。
同时,教师本身也要拥有积极的心理和良好的情绪,注意自己的精神面貌和言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只要所有的教师都能把积极心理教育作为一项自己的使命,处处留心,在教育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心理品质,发展自己的能力,挖掘自身内在的潜力,就能够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反过来又能够使用一定的方法,注意调节学生学习的心理状态,使其常处于积极的状况,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思考,这样师生之间就能做到有效地沟通与互动,形成良性循环。在这过程中,课程主要在于为学生寻找或创造一个环境,使学生的那些最好的品质能在这个环境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发挥。
总之,融入积极心理理念的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以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目的,以心理知识传授、心理品质培养和心理辅导为内容,根据大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特征与规律,由具有一定心理学素养的教育工作者设计和组织的专门课程,其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白燕.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3.
[2]向静芳.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D].重庆交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