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1
论文关键词:偏最小二乘回归 管理 优势 劣势
论文摘要:偏最小二乘回归(PLS)应用价值广泛,在战略管理研究中,尤其是以企业样本为主要分析单位时,偏最小二乘回归良好的数学性质,如交叉有效性原则、对样本量需求小和多重共线性的诊断等优势发挥的非常明显。同时偏最小二乘回归在组织与管理研究中也存在较明显的不足,针对不足运用一个战略管理领域企业实地调研的实例对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劣势进行否证式的说明与论证。
偏最小二乘回归(以下简称PLS)是一种先进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应用于建立多因变量的统计关系。在回归分析中,当自变量与因变量的个数都很多,并且在自变量以及因变量之间都存在较严重的多重共线时,如果采取一般的多元回归方法,其分析的可靠性极低,而采取偏最小二乘(PLS)回归分析的建模方法,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
1.主成分回归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基本思想:
主成分回归基本思想:观察n 个样本点,得到因变量y 和p 个自变量关系,设自变量 = () 间的相关数矩阵记为R。
主成分回归方法完全撇开因变量y ,单独考虑对自变量集合做主成分提取。其过程是:
1) 求R 的前m 个非零特征值,以及相应的特征向量;
2) 求m 个主成分: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思想: 首先在自变量集中提取第一潜因子(是的线性组合, 且尽可能多地提取原自变量集中的变异信息, 比如第一主成分);同时在因变量集中也提取第一潜因子,并要求与相关程度达最大。然后建立因变量Y 与的回归,如果回归方程已达到满意的精度, 则算法终止。否则继续第二轮潜在因子的提取, 直到能达到满的精度为止。若最终对自变量集提取个潜因子, 偏最小二乘回归将通过建立Y与的回归式, 然后表示为Y 与原自变量的回归方程式[2]。
2.偏最小二乘回归法的基本性质与扩展
1.1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性质
性质1 在 、 、 和之间存在以下循环计算关系:
1.2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扩展性质及推导
下面,对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部分基本性质进行扩展,给出了详细的证明过程。
扩展性质1 解释变量空间的潜变量向量(即成分)与其同阶的反应变量空间的残差向量直交,即给定任意,均有
扩展性质2 解释变量空间的潜变量向量与其同阶及以后的反应变量空间的残差向量直交,即给定任意,且不小于,均有
证明:由扩展性质1知,,
当时,有
扩展性质3 在第步计算得到的回归系数向量与其对应的轴之间有
在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根据偏最小二乘回归基本理论,扩展了部分性质,并给出了详细的证明过程,性质表明,与其它常见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相比,显示出该方法的独特之处。
3 战略管理企业调研实例的检验:基于主成份回归与PLS回归法的比较
本次调查历时6个月,调查方式以访问、E-mail、传真等方式进行,为保证问卷回收率访问调查被大量采用,共发出问卷200余份,回收146份,回收率为70.2%。大部分接受问卷企业对各项能力要素都比较看重。其中均值在5.5以上的二项要素:产品测试方面的专业水平、严格的质量管理,反映了大部分企业还是认同技术能力的高低对一个产品的最终影响。
\s
图 SEQ 图 \* ARABIC 1 企业能力各要素的现实表现直方图
通过聚类分析,将18个企业能力要素聚类为5大类。在此基础上运用SAS9.0进行回归分析。
战略管理的实证研究一般运用传统的因果模型为主,例如主成份分析法,我们运用战略管理研究方面企业核心能力实地调研的真实数据,运用主成份法进行回归分析。由可以得出删去第三个主成分 (PCOMIT= 1)后的主成分回归方程 (其中OBS为3的那一行)为Y=1.56437 + 0. 11973 x1+ 0. 18803 x2+ 0. 20956 x3+0. 05397 x4+ 0. 10827 x5数据主成分回归的结果见图2。
这个主成分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符号都是有意义的;各个回归系数的方差膨胀因子均小于1.1 (见中OBS为2的那一行);主成分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RMSE=1.08289)。
图 SEQ 图 \* ARABIC 2 基于主成份法分析战略管理实例的结果
介绍了PLS回归建模方法对于算法中,给出了一个具体例子,计算出了,PLS回归较好地克服了各指标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通过此方法求得指数更准确、合理。最后,使用SAS软件中的PLS过程完成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输出结果见图 2
图 SEQ 图 \* ARABIC 3 基于最小二乘回归法的江苏企业能力要素与企业自评满意度关系
上图的第一部分给出抽取潜在变量的个数及相应的用于度量拟合效果的预测残差平方和 (PRESS)的均方根值, 并指出在L = 1 时预测残差平方和的均方根达最小。输出的第二部
分给出第一、二个潜在变量所解释的变差的百分数 (包括自变量和因变量两方面) ; 输出的第三部分给出所拟合的模型的信息。其中OBS为2和3 的行给出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均值和标准差; OBS为6的行给出抽取二个潜在因子时的偏最小二乘估计,由估计值可以写出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Y和 x z 表示 Y 和 x 的标准化变量)
Y= 0. 11505 x1+ 0. 15942 x2+ 0.13036 x3+0. 11970 x4+ 0. 12946 x5
以上偏最小二乘回归方程中回归系数的符号都是有意义的。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均方根误差(需根据原始变量方程算出)比普通最小二乘回归的均方根误差 ( RMSE= 1.07560)有所增大, 但增加不多。且比主成分回归方程的均方根误差为1.08289也有所增大。
偏最小二乘回归对研究很多因变量及很多自变量的相依关系时更能显示其特点, 此例变量个数少, 故没能看出太多的优点。
由实例看出,对于这组数据的处理,主成分回归与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计算结果相比,PLS的计算结果更为可靠。且PLS可处理小样本,30-100家企业数据的优势使PLS在战略管理实证中的优势得以充分发挥。
4.偏最小二乘回归的改进策略及推导
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中,如果出现多重共线性的情况,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解决这个问题有很大的优势.然而, 偏最小二乘回归也有它的弱点,比如,它对影响点是非稳健的,一个或几个影响点的存在,可以严重改变回归的结果.其次,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选成份的过程也存在缺点。
偏最小二乘回归的基本的原理是按降序和交叉有效性原则,顺次选择使和的协方差尽量大的成分。从前面提供的偏最小二乘回归的计算过程可以看到,对于一个数据集来讲,成分实际上就是解释矩阵的列的线性组合,而回归就是建立在这些成分之上的。
在偏最小二乘回归中,提取成分的基本思路是使协方差 最大。在很多情形下,这样提取的因子 可以保证对因变量的解释能力最强,同时对自变量集合又有最佳综合能力。
根据协方差的计算公式,最理想的情况是因为选出成份与因变量的相关系数(与响应变量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和方差(所选的成份既含有解释矩阵中较多的信息)都最大而使协方差达到最大.在很多情况下,两者兼顾是可以做到的.但是,在某些情况下,尽管相关系数比较小,但由于方差非常大,还是能得到相当大的协方差. 相关系数比较小,回归的结果一般不会令人满意.这种情况下,不适宜直接使用偏最小二乘法.这一现象主要是由于解释矩阵中含有大量与响应变量无关的信息造成的.这些与相应变量无关的信息被提取成具有大方差和小相关系数的成份,从而使得入选成份虽然具有较大的协方差,但是仍然对响应变量缺乏解释能力.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给出一个模拟的例子,具体如下:
考虑模型
由于前面提到的偏最小二乘的弱点,得到3个估计都接近于0。如果偏最小二乘是有效的,那么估计的 、 、的3个系数应该是
我们提出了一种改进的偏最小二乘回归。针对这样的情况,提出的解决办法是用投影的办法把解释矩阵中与响应变量无关的成分扣除出去,经过这样处理的解释矩阵便不存在含有大量与响应变量无关的信息的问题,也就适合使用偏最小二乘法来处理。
具体的过程如下:
假定为单位向量,,能使的方差达到最大的向量是矩阵的最大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因此寻找那些具有大方差且与响应变量线性无关的信息就等价于寻找矩阵的具有较大特征值的标准特征向量,剩下所要做的就是将解释矩阵投影到这些标准特征向量所张成的空间的正交补空间中去。投影后得到的矩阵就是扣除了那些与无关的信息的解释矩阵,再对响应向量做回归的时候就可以用偏最小二乘的方法。
参考文献
[1]任若恩 王惠文. 多元统计数据分析-理论、方法、实例[M].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7
[2]Wu X.and Lou, Z.J.R. .Second-order approach to local influence[J]. Statist.Soc.B. 1993, (55): 929-936.
[3]高惠璇. 两个多重相关变量组的统计分析[J]. 数理统计与管理. 2002, 3(2).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2
[关键词] 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区位熵;经济发展;灰色关联;结论及建议
[中图分类号] F640 [文献标识码] A
Empirical Analysis of Relevance Bewteen Financial Industry Cluster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GUN Chunyan
Abstract: There are few studi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Shanxi. In this connection, the study uses a position entropy method to measure the cluster degree of financial industry and finds out that the degree has promoted from non-specialization to primary specialization. The study also uses a gray correlation method to analyze the relevance between the gather of financial business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It concludes that regardless of whether the cluster degree is specialized or no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growth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and the growth of the economy is prominent. When the financial industry in Shanxi has a primary degree of specialization, it facilitates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e province. As the healthy development of Shanxi's economy depends on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the province should improve internal financial environment and learn from regions with successful experienc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financial agglomeration, so as to fuel the rapid growth of economy with further aggregation of financial businesses.
Key words: Shanxi province, gather of the financial industry, position entropy, economic growth, grey correlation, conclusion and suggestion
一、引言
在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金融产业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产业,对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的金融产业得以迅速的发展,尤其以上海、北京等为代表的经济圈集聚了大量的金融资源,形成了地区性的金融集聚区,而且金融集聚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的发展,这也吸引了很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研究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主要表现在研究区域的差异性,差异性体现在三方面:以全国为研究区域、以经济圈为研究区域、以单独城市或省份为研究区域[1]。
其中针对以单独城市或省份为研究区域,很多学者以上海、北京、重庆、苏州、山东省、辽宁省等省份或城市为例分析了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些单独城市或省份的选择主要集中在发达省份或城市,对金融业发展相对落后的山西省则很少研究,针对这个现象,论文通过区位熵法测算了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程度,并且进一步分析了山西省金融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程度。
二、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度测算
(一)金融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选择
金融产业集聚度是个量化的概念,而目前常用的产业集聚度测算方法有很多,例如基尼系数(Gini coefficient)、赫芬达尔指数、就业集中度、区位熵(LQ,Location Quotient)等。在此,考虑到数据的完备性,论文借鉴区位熵法来测算金融产业集聚度。即通过山西省金融产业就业比例与全国金融产业就业比例的比值来测算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LQ■=■ (1)
其中,s表示山西省,j表示金融产业;
e■表示山西省金融产业的就业人数,e■表示山西省全部产业就业人数,
e■/e■表示山西省金融产业就业比例;
E■表示全国金融产业就业人数,E表示全国全部产业总就业人数,
E■/E表示全国金融产业就业比例。
该指标主要是为了测算某地区某产业的的专业化水平,衡量的标准是测算的数值是否大于1,如果测算的数值大于1,则该地区的金融产业专业化程度高,产业集聚度高。
(二)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度测算
论文选取了1997-2012年全国和山西省的就业人数样本数据,数据均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网站。金融产业集聚度测算数据如表1和图1:
表1 山西省1997-2012年金融产业集聚度表
资料来源:将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的样本数据依据公式(1)计算而得
图1 山西省1997-2012年金融产业集聚度图
从1997年至2012年的整体趋势来讲,金融产业的集聚程度是由低集聚度发展到高集聚度。其中,最明显的转折点是2005年,在2005年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第一次超过1,这说明1997-2004年,山西省的金融产业发展未达到专业化程度;2005-2012年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数值虽然超过1,但是最高值才达到1.09,说明金融产业的发展初具专业化规模。
同时,论文研究的是金融产业集聚与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关系,衡量山西省经济发展程度,论文选用了国民生产总值这一指标。将1997年至2012年山西省的国民生产总值用图表示,如图2。图2显示从1997-2012年山西省的国民生产总值呈直线上升趋势,但对比图1和图2发现,从1997-2012年金融产业集聚度虽有所增加,但是增加的幅度不如国民生产总值,造出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山西自身的情况有关,山西省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主要以能源、冶金为主,而金融业资源匮乏,造成金融业的辐射力和渗透力不强,发展相对薄弱。
三、金融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的灰色关联测度测算
由于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不一定呈现典型的分布规律,针对这个特点,论文选用灰色关联法分析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程度。因为灰色关联法主要是对事物因素动态发展过程的量化分析,它根据因素之间发展态势的相似或相异程度来衡量因素间的接近程度[2]。其过程如下:
(1)设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为母数列,设山西省的国民生产总值为子数列,金融产业集聚度为Xj(t),t=1,2,…,m,国民生产总值为Xg(t),t=1,2,…,m。
(2)将母数列和子数列无量纲化处理。一般情况下,处理方法有两种,分别为初值化处理和均值化处理。论文通过均值化处理,得到表2中的新数列Zj(t)和Zg(t),
(3)计算关联系数
依据关联系数的计算公式:
GL(t)=■(2)
(4)计算关联度
r=■■GL(t) (3)
根据经验,ρ=0.5,关联度大于0.6,其关联性显著[3]。
针对1997-2012年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无量纲化的数据,根据公式(2)和(3),求得二者之间的灰色关联度,因为从2005年开始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度具有初级专业化程度,故此论文在测算金融产业集聚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时,划分了两个阶段,分别1997-2004年和2005-2012年,测算结果如表3。
表3 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度和经济发展的关联度
当金融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大于0.6,说明这两个因素之间关联性比较显著。从整体上分析,自1997-2012年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均大于0.6,尤其是在1997-2004年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度并未达到专业化程度的情况下,这更加说明金融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将1997-2004年的关联度和2005-2012年的关联度相比较,2005-2012年的关联度比1997-2004年的关联度高0.021,这说明当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度提高超过1,具有初步专业化程度时,金融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四、结论及建议
以山西省为研究对象,利用区位熵算法计算了1997-2012年的金融产业集聚度,利用灰色关联度法计算了金融产业集聚度与经济发展的关联度。计算结果表明:(1)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从不具有专业化程度转化为具有初步专业化程度;(2)无论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是否具有专业化程度,金融产业的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联性均显著;(3)当山西省的金融产业集聚度具有初步专业化程度,金融产业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由于时间、数据获取等方面的限制,论文未研究影响山西省金融产业集聚形成的因素及这些因素对山西省经济发展的关系,这将是论文下一步的研究内容。同时,通过上述研究,山西省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金融产业的良好发展,针对山西省金融产业发展现状,建议改善山西省内的金融环境,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金融集聚的发展模式,推进山西省金融产业进一步集聚,从而促进经济迅速发展。
[参 考 文 献]
[1]王宏.山西省金融集聚及其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EB/OL]. http: // doc88. com / p - 2157718020486. html,2014-06-10
[2]刘明菲,孙君军.物流产业集聚度与区域经济关联性分析[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8,30(6):8-11
[3]关高峰,董千里,白泽平.中部六省物流产业集聚与经济关联性实证研究[J].物流科技,2012,31(9):245-248
[4]吴惠珊,姜鑫.山西省金融业发展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研究[J].时代金融,2011(8):71-115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3
谈到边际优势战略以及日本经济的成功,我们不免想起“东亚模式”和“雁行模式”。本文的研究也将反映出“东亚模式”和“雁行模式”之间的本质联系,这同样有益于我国在发展同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关系方面政策的制定。
一、文献回顾
按照主体的不同,对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的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以东道国为主体,研究东道国外来投资和对外贸易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除了母国和东道国之外涉及到第三国,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也相对疏松。另一类以母国为主体,研究母国对东道国投资与两国贸易之间的关系。在此只涉及母国和东道国,投资与贸易之间的关系相对密切。本文的研究即属于后者,本文中的国际投资指对外直接投资,即fdi。
首先对国际投资与贸易关系进行研究的是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undell(1957)。mundell的研究以标准的古典国际贸易模型为基础,通过严格的假定,得出了国际投资替代国际贸易的结论。在随后的60年代,又有学者的研究支持了投资替代贸易的结论,其中较著名的是vernon(1966)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按照该理论,一般情况下,投资和贸易只是一种转化关系,只有在投资提早发生的情况下,才发生投资对贸易的替代,而在技术进步日益加快的条件下,新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因此国际投资对国际贸易的替代越来越明显。另一个研究来自于johnson(1967)。johnson认为,关税导致的对外投资使不具有比较优势的进口替代部门获得了发展,因此减少了对外贸易量。
70年代开始出现投资和贸易具有互补性的研究成果。helmberger和schmitz(1970)的研究证明生产要素流动和商品贸易可能既有替代关系也有互补关系。这一时期最著名的论著来自于。日本小岛清教授(1977)。小岛清特别强调国际分工的重要性,将对外投资和贸易统一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指出国际投资不是简单的资本流动而是包括资本、技术、管理方式和人力资本的总体转移。因此,对外投资应从本国处于比较劣势的边际产业依次进行,这就是本文所谈边际优势战略的理论基础。按照小岛清的理论,国际投资一方面可以通过相近水平的技术转移把东道国的比较优势发掘出来,另一方面使母国集中资源开发新的技术并形成新的产业,因此将会扩大两国的贸易。
无论是mundell的贸易与投资替代模型,还是小岛清的互补模型,都是从传统理论的分析框架上衍生出来的,并没有经过实证的检验(梁志成,2001)。这既有统计数据残缺不全的限制,也有计量方法与工具上的局限。20世纪80年代以来,贸易和直接投资的实证研究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同时更多的研究成果证明投资与贸易之间具有互补关系。lipsey和weiss(1981)依据美国70年代的统计数据,对美国跨国企业在发展中国家所设立的子公司的生产和母公司的出口行为进行了研究,发现同类产品的子公司的年产量与母公司对这些国家的出口总量呈正相关关系。lipsey等人(1984)还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正相关或至少非负相关广泛存在于美国近80%的产业部门中。helpman和krugman(1985)的研究表明,在要素禀赋不对称和规模报酬递增的情况下,由于跨国公司的专有资产很难通过外部市场达成交易,就会存在大量的公司内贸易和对中间产品的需求,对外投资将会带动母国的出口贸易。ethier(1986)的研究给出了同样的结论。grossman和helpman(1989)把产品的成长内生化,证明了在一个动态的模型中国际化生产和贸易可以是同时扩大的。然而,markuson和svensson(1985)则利用要素比例模型揭示了商品贸易和要素流动(fdi)的相互苯系,指出两者之间究竟表现为替代还是互补,依赖于贸易和非贸易要素之间是“合作”还是“非合作”的问题。
90年代的研究延续了80年代的趋势。hufbauer、lakdawalla和malani(1994)的研究进一步证实了上述lipsey和weiss(1981)的结论,他们重点研究了美国80年代以来的情况,发现在整个时间跨度中出口与fdi一直保持着正相关关系。随后gramham(1996)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pattie(1994)根据对外投资的动机不同将fdi分为市场导向型、生产导向型和贸易促进型3类,认为只有市场导向型fdi容易替代对外贸易,而后两种类型投资则增加贸易。gray(1998)的研究得出了近似的结论。pfaffermayr(1994)就奥地利fdi和出口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jun和singh(1992)研究了1969—1993年间11个世界上最大引资国的出口和fdi的关系,其中有4个国家显示出口是fdi的格兰杰原因,只有一个国家显示fdi是出口的格兰杰原因,其余6国显示出口和fdi之间不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与此同时,porter(1990)、hein(1992)、lucas(1993)、crosse和trevino(1996)、crosse(1997)等都证明了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性。但不可忽视的是,beldelbos和sleuwaege。(1998)的研究支持了mundell的结论,即在东道国存在贸易保护的情况下,fdi会替代母国的出口贸易。
2000年以后的研究以大量具体的实证研究为特征,且研究结果以fd!与贸易之间具有互补关系为主。张如庆(2005)的研究显示我国对外投资不是进出口变化的原因,对外投资对贸易总额的影响不明显,而项本武(2005)得出的“中国对外投资是出口创造性和进口替代型”的结论对此给予了解释。王洪亮和徐霞(2003)证明了日本对华直接投资和中日贸易之间的确存在着长期的互补关系,fdi和制成品的出口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但fdi和进口仅有单向的因果关系。王洪庆、张浩和朱荣林(2004)的研究表明,美国在华投资与对中国总进口、工业品进口之间存在双向的因果关系,与工业品出口之间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投资与出口以及中美的初级产品进出口之间均不存在因果关系。同时,王洪庆和朱荣林(2004)的研究表明,东盟对华直接投资积极地推动了中国与东盟贸易的发展,且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贡献率较高。李保明和刘震涛(2004)的实证结果显示,两岸贸易总额、大陆进口和出口均表现出关于台商投资的显著正相关性,这说明台商投资对两岸贸易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此外,stone和jeon(2000)研究认为贸易与海外直接投资之间为互补关系,且两者之间贸易更倾向于为主导因素;韩国学者lim和moon(2001)证明,当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投资,而投资是新设立的或者投资产业在母国是夕阳产业时,fdi和贸易之间是正相关关系;blonigen(2001)深入到产品层次进行了分析,发现贸易和fdi之间既有替代也有互补的关系,而且替代效应的发生不是逐步的,而是短时间急剧变化的。
基于本文研究的侧重,在此再对边际优势战略和小岛清的边际优势理论进行进一步的说明。边际优势战略的概念来源于小岛清的边际优势理论,但应该注意的是,边际优势战略所代表的经济行为早已存在,只是由小岛清概括出来。边际优势理论更多地是一种国际投资理论,但因为它把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在同一基础上进行分析,所以对投资和贸易的关系也给予了研究。同时也正因为它侧重于国际投资的研究,对两者关系的研究也并不全面。按照边际优势理论,对外投资应该从国内处于边际优势即相对劣势的产业开始,而处于相对优势的产业则进行对外贸易。按照小岛清的分析,对边际产业的产品需求应通过向海外投资的企业进口来实现。所以,小岛清论述的投资与贸易的关系也更多地是母国投资与进口之间的关系,这是一种单向的正相关关系。但与此同时,小岛清也论述了两国生产可能性边界的扩张和贸易总量的增加,间接地论述了投资和出口的关系,这同样是单向的正相关关系。但是,基于边际优势战略,对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作这样的理解还远远不够,况且如上所说,小岛清的理论是基于对现象的描述与分析,没有通过计量方法得到实证检验,而本文将在上述方面给予补充和进一步的研究。
二、日本对东亚投资和贸易的历史进程及两者关系的描述
二战以后至20世纪60年代,通过美国的帮助和自身的经济改革,日本经济得以恢复并实现了高速增长。而正是在60年代以后,很多东亚国家和地区(主要是亚洲“四小”、东盟四国和中国)纷纷实现了经济起飞和长期快速发展,使东亚地区成为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以至于使人将这种发展状态称为“东亚奇迹”。很久以来,对“东亚奇迹”的研究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形式的成果。在这些成果中,我们不难发现两个最受人关注的词汇:东亚模式和雁行模式。通过这两种模式的论述,可以发现,先期发展起来的日本对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东亚模式揭示了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对日本经济发展经验的借鉴和模仿,因而东亚模式被认为源于“日本模式”(孔凡静,1999),同时东亚模式更多地强调了贸易尤其是出口的重要性。雁行模式揭示了日本与这些东亚国家或地区的国际分工关系,强调了日本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尤指直接投资)的重要性。所以,东亚模式和雁行模式的研究都说明了日本与这些东亚国家或地区的经济联系在“东亚奇迹”中的关键作用。在此也可以理解,本文研究的日本对东亚国家或地区的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反映了东亚模式和雁行模式的本质联系。
如上所述,本文采用的作为日本投资和贸易对象的东亚国家和地区是亚洲“四小”、东盟四国和中国,这是基于“东亚奇迹”研究的惯例,而且这些国家或地区与日本有更强的经济联系,因此也具有更好的代表性。在此不再对日本与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双边关系下的数据进行描述,而是对日本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总体之间的数据及其表示的关系进行研究。这是因为,东亚作为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日本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双边经济联系往往会延伸到第三方,在此意义下,单独描述日本与一方的经济联系并不比描述日本对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总体的经济联系有更好的解释力。而且,后者让我们保持了与后面研究的连贯性。
图1显示了日本对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和贸易(出口和进口)自1965—2003年的变化趋势。不难看出,无论投资、出口和进口都保持了长期快速增长的态势。同时,图1也显示了投资和贸易(出口和进口)之间很好的相关性,但是这种相关性只延续到1997年。1997年对3种数据来说都是一个波峰,相对于1997年,这3种数据在1998年都大幅下降。而且之后,出口和进口状况在短期内得到恢复,而投资始终(截至2003年)没有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我们知道,1997年发生了举世闻名的东亚金融危机,因此不难理解,日本的投资战略发生了重大调整,使相关数据发生了结构性变化,这在后面的检验中也得到了证明。
三、数据分析和模型设定
(一)数据说明
本文日本对上述东亚国家和地区的投资、出口和进口的数据均来自日本总务省统计局网站的统计资料,这些数据是以日本与单一国家或地区的统计值列出的,基于前面谈到的理由,本文将这些数据进行了加总。对于出口和进口,1985年(含)以前的数据单位为百万日元,之后的数据单位为十亿日元。为了统一单位,本文将1985年(含)以前的数据单位转化为十亿日元,并作了四舍五入处理。对于投资,原始数据的单位为百万美元,本文将之乘以汇率并将单位转化为十亿日元,并同样作了四舍五入的处理。其中,汇率数据来源于世界货币基金组织(imf)数据库,汇率为年终值。
(二)断点检验
在上面日本对东亚投资和贸易的历史进程的描述中我们看到,发生金融危机的1997年,投资和贸易的金额开始了大幅度减少,在之后的几年中,出口和进口得到了恢复,而投资却延续了下降的趋势。这似乎显示,相对于1997年(含)以前,日本对东亚投资和贸易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下面对此给以检验,即断点检验(chow breakpoint test)。既然投资相对于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我们的检验依据投资为因变量、出口和进口为自变量的单方程模型来进行。根据断点检验的原理,考察在1997年前后投资与出口和进口的关系是否发生了变化,即考察出口和进口的系数是否发生了变化。检验结果如下(见表1)。
通过表1的检验结果显示,无论是通过f检验法还是似然比法,都可在1%的显著水平上拒绝“无断点”的原假设。也就是说,在1997年的前后,投资相对于出口和进口发生了趋势变化,或者说,投资与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发生了结构性变化。因此,本文对边际优势战略下投资和贸易关系的研究采用1997年(含)以前的数据。
(三)单位根检验
由于经济数据一般具有长相关性,上述3种数据可能存在单位根,也就是说它们的时间序列可能是非平稳的。为了避免由于数据的非平稳性带来的伪回归,下面对3种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
根据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单位根检验的要求,最优滞后结构的选择主要依据aic(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和sic(schwarz information criterion)两个准则,如果两者一致则选择一个最优滞后阶,不一致则选择两个。本文首先是对水平(1evel)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而后对一阶差分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但基于文章篇幅的考虑,检验结果合并于一表中(见表2)。
通过表2的单位根检验结果可以看出,投资、出口和进口的水平数据都存在单位根。为了确定变量的单整阶数,本文对投资、出口和进口的一阶差分数据进行单位根检验。同样从表2可以看出,投资、出口和进口的一阶差分数据不存在单位根。由此也说明,上述投资、出口和进口的水平数据为一阶单整或(1)过程。
(四)模型设定
由于本文研究的是日本对东亚投资与其对东亚出口和进口两个方面的关系,即要验证投资与出口之间和投资与进口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本文采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granger causality test)作为主要研究手段。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法,可以认为有关投资(fdi)、出口(ex)和进口(1m)的预测信息全部包含在这些变量的时间序列中。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原理是判断某些变量的信息是否能改进对其他变量的预测,具体到本文,即为检验过去的投资、出口或进口是否会对未来的出口、进口或投资有影响。可以通过估计var模型来实现这一目的。对于本文的研究,有两种var模型可供选用:一种是直接表示投资与出口或投资与进口的关系的两变量的var模型;另一种是在考虑到另一变量影响的条件下综合反映两变量(投资与出口或投资与进口)关系的三变量的var模型。笔者认为,在考虑到其他变量影响的条件下来考察两个变量的关系更加符合本文研究的实际。因此,本文模型设定如下:
其中,fdi、ex、im分别代表日本对东亚的投资、出口和进口,α、β、γ为不同变量的系数,u1t、u2t、u3t为随机扰动项,t表示时间。检验投资对出口是否具有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检验β1i和β2i是否全不显著;检验投资对进口是否存在格兰杰因果关系,即是检验γ1i和αi3是否全不显著。该模型还可以检验日本对东亚出口和进口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但这不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对象,因此只做附带性的考察。
四、经验结果及相关分析
根据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原理,我们应该首先进行上述var模型的参数估计,而在此之前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进行最优滞后结构的确定。然而限于文章的篇幅,在此只能省略最优滞后结构的确定过程而仅显示其结果,即:
由日本对东亚的投资、出口和进口组成的var模型的最优滞后阶为6。在此基础上,我们进行var模型的参数估计。同样基于篇幅的考虑,估计结果不再列出。下面,我们对var模型的参数估计结果进行f检验,即得到如下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见表3)。
通过表3可以看到:(1)可以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投资不是出口的原因”的原假设,所以投资是出口的原因,但不能拒绝“出口不是投资的原因”的原假设,所以出口不是投资的原因,因此,投资对出口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2)可以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投资不是进口的原因”的原假设,所以投资是进口的原因,同时,可以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拒绝“进口不是投资的原因”的原假设,所以进口也是投资的原因,因此,投资与进口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3)从程度的比较来看,投资与进口的关系相对于投资与出口的关系更加密切。
此外,通过表3还可以发现,出口是进口的原因,但进口不是出口的原因,出口对进口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这并非是本文关注的问题,但与此相关有一个问题值得关注和解释:出口是进口的原因,进口是投资的原因,那么是否能推论出出口也是投资的原因,如果能如此推论,则和前面得出的结论相矛盾。如何对此给以解释呢?当然,答案是不能做此推论。这是因为,与日本对东亚出口相关联的进口是对一些在日本居于相对优势产业的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的进口,这部分进口构成日本出口生产要素的需求;而与日本对东亚投资相关联的进口是对一些在日本居于边际优势(即相对劣势)产业的产品进口,这些产业尽管在日本有需求但由于生产成本或经济结构调整等因素而无法生产,因而构成了对外投资。所以,出口推动的进口和推动投资的进口不具有相同的内容,因此上述推论不成立。但是,这个不成立的推论更深刻地说明了本文研究的边际优势战略下日本对东亚投资与出口和进口之间的关系。
五、结论和相关研究展望
本文的研究证明,在边际优势战略下,对外投资与本国出口和进口之间存在如下关系:(1)对外投资推动本国出口的增加,本国出口对本国对外投资没有作用或作用不明显;(2)对外投资推动本国进口的增加,本国进口同样推动本国对外投资的增加;投资与进口的关系相对于投资与出口的关系更加密切。
如果简单地认为前述文献回顾中的研究是基于一般条件,上述结论相对于在一般条件下对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结果具有如下特点:(1)在边际优势战略下,投资与贸易(出口和进口)不存在替代效应,只存在互补效应,或者说替代效应可以忽略,而在一般条件下对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中替代效应和互补效应同时存在;(2)一般条件下对投资与贸易关系的研究更多地关注投资与出口的关系,而在边际优势战略条件下,投资与进口的关系更加密切,因而应受到更多的关注;(3)一般条件下的研究中完全忽略了进口对投资的推动作用,而在以边际优势战略为条件的研究中,进口对投资的作用是所有因果关系中最强的一项。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4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省辖市(行政区)土地(国土)管理局(厅),军队各大单位土地管理部门:
为了正确贯彻执行〔1988〕国土〔籍〕字67号《关于扩大土地登记发证试点和开展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工作的通知》,结合军队实际,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军队使用国有土地的单位,按当地县以上人民政府规定的时间进行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报。
二、军队用地单位在填报军事设施和保密的企业化工厂土地用途时,分别填“军事设施”和“军事工厂”。没有开展军用土地详查的用地单位对使用面积不清楚的,抓紧时间自行勘测丈量准确。军队申报单位,向当地政府只交纳土地登记和领证的工本费。
三、军队和地方有权属争议的用地单位,按照《城镇国有土地使用权申服工作的若干规定》,结合国家土地管理局、总参谋部、总后勤部关于《军用土地利用现状及地籍调查技术规定》的通知要求,把争议问题及时解决。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5
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以抒情性和小说性著称,她以女性角度抒写爱情,表现隐秘的内心活动和心理冲突;又以深沉的笔触关怀家国命运,表现一个爱国诗人的气节与高贵。她的作品有从普希金延续下来的经典性优雅,也蕴含了源自她本人戏剧化的人生激情。阿赫玛托娃的诗歌总是带着某种“气味”,这种“气味”来自海边的“冰牡蛎”,来自椴树的清香,来自浓郁的黑咖啡,也来自热腾腾的鲜血……这些各式各样的“气味”描写使她诗歌洋溢着一缕独特的味道,鲜明而深刻。
嗅觉沟通视觉、听觉、触觉,表现作者对外物丰富而独特的感受,抒写复杂微妙的情愫。读过《静静的顿河》的人,都难以忘记肖洛霍夫笔下顿河岸边弥漫的潮腐气息和大草原上散发出的青草、野花和泥土的浓烈气味;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的人,也一定会随着班吉以不可思议的嗅觉能力嗅到凯蒂身上那股“树的香味”,感受到“衣服在空中飘动的气味”乃至“‘死’的气味”。正如普鲁斯特所描述的:“……气味和滋味却会在形销之后长期存在,即使人亡物毁,久远的往事了无陈迹,唯独气味和滋味虽说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阿赫玛托娃的诗作起源于俄罗斯小说,而不是起源于诗歌。她是在注目于心理小说的基础上发展了自己那尖锐而又独特的诗歌形式的。在阿赫玛托娃的诗歌中,那种“更脆弱却更有生命力”的气味时常飘动在行行诗句之中,有女性的芬芳,也有生活的苦涩。
百合花的清香与干泥煤的焦糊味
关于阿赫玛托娃的早期诗歌,苏联著名评论家阿・帕甫洛夫斯基有过很好的论述,他认为,“脆弱的阿赫玛托娃”的诗句深处,存在着“惊惶”和“恐惧”,它们拉大了个人爱情事件的外延,使它抵达了具有共同意义的悲剧性。在这个时期,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气味”主要来自大自然,特别是各种植物花草。这些气味的描写,尤其体现了她诗歌中的女性气质,使她以女性独特的嗅觉来展现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爱情、婚姻、战争和生活。 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早期诗歌以爱情诗著称,诗句自然弥漫着爱情的“气味”,它既甜美又致幻“。从它们带露的颤抖的花瓣/我饮下一杯香气弥漫的酒,又幸福又平静。(”《“我摘下好看芬芳的百合花……”》,1904年),百合花美丽芬芳“,我”被这花一样的人所蛊惑,心怀希翼又畏缩、痛苦,花露是充满香气的酒,使“我”沉醉,然而幸福和平静却只是幻觉而已,因为这香气弥漫的酒是掩盖现实的雾瘴。“我柔韧的身体如此轻盈又匀称,/发绺的芬芳令人陶醉。”(《我会爱》,1906年)诗人爱上了彼得堡大学东方系的学生格林尼谢夫-库图佐夫,迫不及待地向其姐夫袒露心声,希望当时任教于该大学的姐夫可以从中牵线。不论在现实中,还是诗歌里,阿赫玛托娃都是这样的敢爱敢恨,她为爱而勇往直前,这样的毛遂自荐恰恰体现了这个少女对爱情的期盼和执着。“ 轻漾着百合花的阵阵清香,/和你那一串串朴直的话语(”《也还是那嗓音,也还是那目光》,1909年)与情人树下低语,互诉衷情,百合花的清香阵阵袭来,那种内心的安谧和甜蜜无以言表。少女情怀总是诗,阿赫玛托娃是多情的,曾经的爱情受挫并不能磨灭她对真爱的期盼和渴望,这种对爱的执着追寻,贯穿了她的一生。
爱情虽美妙,但阿赫玛托娃的婚姻大体不幸。在著名诗人古米廖夫长达六年的追求后,1910年,阿赫玛托娃终于与其结婚。对阿赫玛托娃来说,婚姻只是走向不幸的开始。在她婚后写过的众多诗歌中,总是飘浮着孤寂、沉闷的气息。“房门儿半开半掩/椴树吹送着清香……”(《房门儿半开半掩》,1911年),“死滨藜树那温热的气息/也越来越浓郁。”(《短歌》,1911年),“露天下,清淡的风徐来/带着春的清新和荡漾。”(《眼神迟疑地祈求着宽恕》,1912年)“田野上立着嘎吱响的大门,/弥漫面包的香味,还有忧愁。”(《你可知道》,1913年)这些气味的描写或是烘托与丈夫的离愁别绪,或是用象征不幸的滨藜表现“慌乱的内心情绪”,或是与因丈夫不知踪迹而倦怠惆怅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或是用凄凉的诗行表现婚后寂寞、孤独的内心世界。在此期间,阿赫玛托娃也描写过一些与情人幽会的场景:“盘子里盛着冰冻的牡蛎,/散发着大海新鲜刺鼻的气息。”(《黄昏》,1913年)“汽油与丁香混合的气味,高度警觉的安谧……”(《闲游》,1913年)不管怎样,这些气味已不像少女时期的那样轻快和美妙,反而变得沉重又忧郁,这可能是一个人因生活的改变而必经的变化,但也是一个诗人敏锐触角的转向。在阿赫玛托娃的笔下,草木有情,它们一边是她心声的发言人,一边是她孤独的伴侣。
“一战”的来临,使整个世界变了个气味。“到处都是焦糊味儿,四周来/干泥煤在沼泽地燃烧”(《一九一四年七月》,1914年),“焦糊味儿”预示着不幸的来临,这不仅是阿赫玛托娃个人的不幸,还是整个俄国动荡不安的序曲。“由于森林一片大火,/飘散出刺柏的甜味。/大兵在孩子们头上,/村子里寡妇在哭泣。”(《由于森林一片大火》,1914年)提起革命和战争,就让人联想到痛苦和硝烟,然而诗人却闻到了树林里飘来的刺柏的“甜味”,这是多么地讽刺,又是多么地真实,安稳的生活像烧焦的刺柏一样,随着“甜味”远去了。从这个时候开始,阿赫玛托娃开始关注周围的社会生活。
虽然面临着生活的困苦和政治上的威慑,作为一个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极富魅力的女性,阿赫玛托娃身边依然簇拥着很多朋友和爱慕者,她赠给这些人的诗歌同样充满了各式各样的气味。“浓郁的黑咖啡散出来的柔和香气,/……还有朋友最初的目光,无力可惧。”(《赠卢里耶》,1917年)“城外那从未有过的森林,/白天里飘出樱桃树的芳香。”(《“一切都被洗劫一空……”――致娜塔丽娅・雷科娃》,1921年)“有如乌鸦绕着飞,嗅到/热腾腾、香喷喷的鲜血……”(1921年于古米廖夫去世后)“荨麻的芬芳,比玫瑰更加浓郁。”(《赠普宁》,1922年)“黑咖啡的柔和香气”是温暖人心的友情,“荨麻的芬芳”是爱人带来的喜悦和甜蜜,“樱桃的香气”是诗人对美好明天的希冀,鲜血的味道则是对曾经的丈夫古米廖夫(1917年阿赫玛托娃与古米廖夫离婚)无辜遇难的悲痛和怀念。对阿赫玛托娃来说,似乎每一种感情都可以用气味来诠释,而生活中的每一件事、每一次触动,都被她以气味命名。
烟雾和诗歌呛人的味道
20世纪30年代开始,阿赫玛托娃的诗歌创作进入了后期。由不谙世事到历经沧桑,随着阅历的增长,苦难的磨练,阿赫玛托娃的嗅觉也在发生着变化。此时的“气味”不再单纯,它们已无法轻飘飘地飞上蓝天,其质量沉重到只能在鼻尖浮动,叫人无法回避,闻之使人心悸,使人动容,使人回肠百转。 阿赫玛托娃
阿赫玛托娃的不幸并不止步于爱情和婚姻,还来自艰难的时事。这个时期她生活上的不幸继续上演,与普宁夫妻畸形的相处模式终于使她无法忍受,她辗转寄居在朋友家,经济上捉襟见肘,朋友和儿子列夫相继被捕,然而生活的艰辛并没有使阿赫玛托娃妥协“。野蜂蜜散发着自由的气息,……木犀草散发着水汽,/爱情则有苹果的芬香。/可我们早就知道,/血只能有血腥气……(”《“野蜂蜜闻起来像自由……”》,1933年)这首诗写于大恐怖逼近她的家庭和朋友之前,自由的气息,木犀草和苹果的芬芳,血腥气,这些不同气味之间的对比表现出了阿赫玛托娃的不满和愤慨,对人民不幸的同情“。去自由的集中营,/去闻烂透的板铺上的腐尸味――”(《地理学小识――致奥西姆・曼德尔施塔姆》,1937年)“它是――蜜蜂,它是――三叶草香……”(《关于诗歌――致弗拉基米尔・纳尔布特》,1940年)现实的丑恶落到诗行上,印上了恶臭和焦油味,相比之下,纯洁而美妙的诗歌就是蜜蜂和三叶草香,狂热又忧郁。
时间的齿轮不断向前,阿赫玛托娃在战争和生活的逼迫下,离开了一个又一个家园,却为每一个生活过的地方,赋予了它们不同的味道。虽然记忆久远,故人不再,那缕若有似无、牵动心弦的气息不灭。“桃花开了,紫罗兰的香气/比什么都芬芳。”(《我远离列宁格勒……》,1942―1944于塔什干)“四月里,弥漫着腐草和泥土的气息,/还有那初吻……”(《献给普希金城》,1945年)“以及彼得堡的夜。黄昏时分,弥漫着/包厢里的那种窒闷与甜蜜的气息。”(《诗三首》,1960年)“海底的沙砾白得胜过铅粉,/空气比葡萄酒还要醉人。”(《虽说不是故乡》,1964年)“但空气被它们的芬芳所点燃,/白色的冬天双膝下跪,”(《在威堡》,1964.9.25)塔什干的紫罗兰香气,皇村霉菌和泥土相混杂的气息,彼得堡包厢里的醇厚气味,叶甫帕托利亚比葡萄酒还要醉人的空气,威堡的芬芳……这些气味留在了阿赫玛托娃的脑海里,也留在了她的诗句中。以至于多年后的我们读到这些诗句时,仍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紫罗兰的香气,泥土的气息和醉人的海风,更能感受到阿赫玛托娃一直以来的“故土情结”。
在后期,思考、回忆以及对人生的感慨之种种,也成为阿赫玛托娃诗歌中的重要部分,她也透过气味来表达。如:“烟雾的气息恰似芬芳的安息香,/……在芬芳的祭香冰凉的的波涛中,”(《三个秋天》,1943年)这是诗人对人生的总结,三个秋天就是人生的三个阶段,年轻时像芬芳的安息香,湿润、明亮、色彩缤纷;年老时就仿佛置身于芬芳的祭香冰凉的的波涛中,“悲剧谢幕”,第三个秋天已是死亡。“笔尖吱吱响,许多稿纸上/散发着谢苗诺夫练兵场上的气息。”(《北方哀歌》,1945年)“带给你们的只是腐烂的气息,/烟雾和诗歌呛人的味道,”(《野蔷薇花开》,1961年)筵席已过半,人生如戏,即将散场,阿赫玛托娃忆起往昔,有愤懑,有惋惜,也有自省。在《没有主人公的叙事诗》中,战前恐怖、炮火轰炸以及之后流亡的种种,都被诗人以气味记录下来:“烟雾在屋顶跳起了踢踏舞,/丁香花散发着墓穴的气息。”“广场上弥漫着香水的气味,/龙骑兵少尉手握一卷诗歌,”“流亡那苦涩的空气――/就像掺杂了毒药的酒。”一种气味可能代表一种历史,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它自己的气味,以区别于其他时期,而深深刻在阿赫玛托娃脑中的时代,或许就是罂粟、丁香、烟雾,练兵场、香水、苦涩相互交织的时代,它们共同组成了一种独特的气味,鲜明而凝重。
定格气味的女诗人
阿赫玛托娃在日记中曾写过这样的话:“我大约两岁就开始记事了……巴甫洛夫斯克车站的气味。我终生注定要记着它们,一如又聋又哑的盲人……你不会相信自己的眼睛,当你在彼得堡的楼梯间总是闻到烧咖啡的气味。……下雨时四轮轻便马车被淋湿的皮革发出一股气味。”阿赫玛托娃对气味的关注从幼年就开始了,并且一直在进行。正是因为天生具有这样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感受力,才使得她的诗歌有了不同的气味;也因为她的诗歌源于小说,源于内心,为了充分自然地表现诗人情感,适当的嗅觉渲染是十分必要的;更因为她丰沛的感情,对身边的人、事、物,对脚下的花草,呼啸的海浪,以及生活过的土地都饱含深情,在诗歌中自然而然地为它们带上了属于各自的独特气味。阿赫玛托娃的诗歌语言是异常敏锐的,这些诗灌注于进入她视野里的一切。这世界具体可感的实体,它确切的物质外形、颜色、气味、线条和日常生活的断断续续的话语――所有这些不仅可贵地进入了诗行,而且也构成了诗的本身存在,并赋予了诗篇以生活气息和生命力。
关于战争的诗句范文6
农耕文明的历史案头,开放的是诗歌的花朵。
一个诗人,无论身处何方,在他的内心,都为业已凋零的农耕文明,点燃了一缕安息香。
在北京写诗歌,在上海写诗歌,和周成华在河南西峡写诗歌,都是一样的。
不同的是,周成华写诗歌的时候,呼入的汽车尾气相应少一些,而北京上海的诗人们呼入的尾气多一些而已。
瘦肉精猪肉在城市的餐桌上漫步,生长素喂养的鸡肉喂养城市孩子的天空。
周成华在西峡,胃部里的蔬菜,更加接近绿色,肺部呼吸的空气,更加纯净一些。
尽管如此,周成华还是在诗歌里挽留即将彻底和人类告别的农耕文明。
让子弹撤退返回枪膛 /让城墙撤退返回土壤 /让枪械撤退返回熔炉/让鱼类撤退返回海洋/ 让霓虹灯撤退返回月光 /让皮鞋撤退返回木屐 / 让污染撤退返回清澈/让添加剂撤退返回自然/ 让事故撤退返回萌芽之前 / 让军政权撤退返回生命/让时间撤退返回事情的原委 /让我撤退返回母亲的腹部/让五谷欠收的种子撤退返回土地/ 让熔炉的钢铁撤退返回铁矿/让城市撤退返回故乡/让脚步撤退返回村庄/《撤退》
周成华的《撤退》,首先是谷川俊太郎式的撤退。
无论人类工业文明的车轮如何碾碎农业文明的梦想,而人类的生存还是和农业文明紧密相连。
就是工业文明的先驱者瓦特活着,也要天天吃面包。而面包来自小麦,小麦来自土地。
就是眼睛躲在眼镜后边的比尔·盖茨,也要喝咖啡,而咖啡来自咖啡树,咖啡树长在地上。
周成华撤退了,时代没有撤退,他要求撤退的事物,都在大地上顽强地和诗人对抗着。
其实撤退是很美好的一件事情,只是人类在某些时候不得不坚守脱离了大地法则的事情。
比如军政权的撤退,肯定比一个人的撤退更要困难。军政权不会撤退,那么子弹也不会撤退,生命们也就荒凉了。
最后,包括很强势的人,由于不会撤退,生命也荒凉了。
就是让脚步撤退返回村庄,也是很不容易的事情,毕竟工业文明给与人类的物质生活,集中表现在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里。
人类的的脚步总是梦想着告别村庄告别泥土,不是万不得已,是不会向村庄撤退的。
周成华的撤退,也就带着浓重的乌托邦色彩。
诗人的土地情结,注定要把诗人固定在农耕文明图腾柱上。诗人知道,那根图腾柱也会訇然倒塌。诗歌只是图腾柱的几个碎片而已。
五谷的种子在水泥地下/ 痛在开垦的脸上 厮杀/国家的版图是统一的/河流缓缓地流淌 走马 /《日月星辰 河流》
滋养小麦玉米/的土地/榨干 圈养的城里人/浸泡在麦香里洗濯/欢声笑语 走进/玉米的耳朵/副券的废品 收获/《侵略》
工厂把脚田野/吐着炊烟/南极日渐温暖 /一对男女/在海上暧昧表演/月球的诉状/递交太阳系/判词如下:炙烤出地球上/两条腿动物的芯片/《欢歌笑语》
土地是农耕文明的载体,田园牧歌只有在土地里在村庄里,才是严格意义上的田园牧歌。
假若有一天,所有的田园牧歌都必须到诗歌里寻找,或是到唐诗宋词里寻找,悲哀的就不仅仅是诗人了。
周成华意识里的田园牧歌,正在消失。在某些地方,已经荡然无存。
在村庄幻化出的城市里,孩子们已经看不见泥土。寻找种植一盆花的泥土,如同寻找田园牧歌一样艰难。
寻找一个泥土那样质朴的人,也十分困难。我们在和人说话的时候,语言和唾沫里,都带着镍币的叮当。
质朴的消失和泥土有关,谄媚的到来和泥土的消失也有关。找一个一点也不谄媚的人,不比找一个一吨重的钻石容易。
作为诗人的周成华,总在自己构筑的乌托邦里寻找。不管他的寻找有没有意义,也不管他的寻找能不能和他人达成共识,他还是执意寻找着。
诗人寻找的快乐,只有诗人自己知道。
2
诗人的土地,比一个村庄宽阔。在诗人狂想的时候,诗人的土地延伸到世界之外,诗人看清楚世界上每一粒尘埃,诗人就看到了世界的本质。
关键是诗人本身,就是世界的一粒尘埃。他落在风里,落在河流里,落在树叶上,然后都皈依于尘埃本身。
因而,诗人无时不处在莫名的虚无里。对自己,对历史,都有一种飘忽的状态。
周成华也是如此。他经常认为人的生命就是一阵风,来的时候和去的时候,都无依无靠。
正是这样的漂浮状态,让诗人回到了历史的河流里,打捞那些已经沉淀的不仅仅是诗人一个人的碎片。
历史是每一个人的,诗人的历史之所以与他人的历史有所不同,是诗人很容易走进历史的某一个片段,沉入其中。
周成华在历史的缝罅里,触摸偶尔一朵开在岁月边缘的花朵,哪怕是枯萎的,也带着过往年代的芬芳。
一枝三棱钢枪/行走在现代的枪管/七十万战者/三年时间/千里之外/和被战者/在历史的空寂河流/培植一株溢血的玫瑰/
长城:一根金线/ 装帧《史记》/走遗的史迹/地球上的一根腰带 太阳系舞 /李斯 厕中硕鼠/蚕食嬴政的锦文/绝句 斜插历史缝隙/闪光 一把钥匙秦陵 一把钥匙/走动簧的寂静/秦军自咸阳驱步/向历史的四界刺杀 /《大秦帝国》
周成华的历史观是诗歌的历史观,那些历史的章节在某个早上或是晚上,被周成华简化为自己的诗句。
那些飘落在历史大风里的生命,被诗人忽略不计,被风忽略不计。只留下一个嬴政的名字,七十万大军,都是没名没姓的尘埃。
诗人想看清楚这些尘埃一样的生命,眼前漂浮的也只是一片模糊。
在清除与模糊之间,诗人和历史相遇。最后,周成华手里拿着的,是一株溢血的玫瑰。
一些花瓣,给了嬴政;一些花瓣,给了那些飘落的尘埃;还有一些,留给诗人自己。
诗人的手上,经常弥漫的,是历史花朵的醇香。
项羽的剑悬在天空/乌江的水清澈两千年/ 楚河 汉界/厮杀的战争不断 /大汉两百年的碑文/刻着:剑 /亭前 院后/现在 未来 /楚河 汉界/由谁定言 某某胜负/一把剑悬在天空/ 河水缓缓流淌/《棋局》
历史章节里的男人,都是失败者。项羽失败了,嬴政也失败了。透过历史之剑的光芒,映射出诗人的淡然。
诗人不淡然又该如何呢?河水缓缓流淌,在历史之河的岸边,谁也找不见自己的影子。只有那些历史的失败者,幻化为浪花,构成河流本身,在河床上流淌。
站在岸上的都是看客。
诗人是看客之一,只是多愁善感罢了。
在历史的棋局旁边,看客们看到的是历史的河流缓缓流淌,谁也不曾看见一把剑悬在天空。很多人都这样再次上演失败的悲剧,让历史记忆。
只有诗人清醒着,也就只有诗人空虚着。时间长了,诗人都变成了者。
清醒的诗人,想推醒睡着的人,十分容易。想推醒那些假寐的人,就很不容易了。诗人就是那些想推醒假寐者的人,诗人就陷入了自己的痛苦之中。
周成华的《历史·风和红薯》,又让历史回到泥土的现实之中,回到时间超越历史的轮回之中。
篆刻的碑文/标榜的锦绣/有风走过/有雨走过/顷刻凋零/埋在土壤的红薯/一年又一年 / 青了又青/拱开大地的母腹/吐出太阳的碑文
历史在时间里,十分短暂,事件可以复制,而事件里的人不可复制。我们说历史重演,就是说重演历史的人,都是演员和模仿秀,而不是真实的历史再造。
诗人和历史握手的瞬间,也成为历史,一闪而过。
诗人写出一首关于历史的诗歌,这首诗歌也成为历史,远离诗人而去。
3
诗人在哪儿?
诗人都认为自己属于某一个流派,某一个圈子。
那是诗人们喜欢把自己生活的原点无限扩大,造成的一个假象。
把自己的诗歌摆在离开自己生活原点的基础上,让自己虚幻起来,才是诗人产生自认流派的前提。
周成华在西峡写诗,没流,也没派。
周成华无意向任何流派靠拢,也无意在流派纷呈的民间诗歌刊物上占据一个页码。
周成华是孤零零的独行客。如同他诗歌简洁得无法再简洁的语言,孤零零站立于一张白纸上。
周成华从诗歌的独行者,想到一个人究竟隶属于谁?隶属于哪片具体的土地?隶属于哪条具体的河流。
屈湾组隶属古垛村/古垛村隶属丹水镇/丹水镇隶属西峡县/西峡县隶属南阳市/南阳市隶属河南省/河南省隶属中国/香港隶属中国/澳门隶属中国/台湾隶属中国/我——一个正在写下上述文字的人 隶属于谁/《隶属》
周成华问自己的时候,不如说是他在问自己的诗歌。
周成华的诗歌构成了他自己孤零零的一块领地,他在这块领地中间,寻找自己的隶属感。
他在隶属于国家的同时,也隶属一个省,一个市,一个县,一个镇,一个村,一个组。
他也隶属一个组中间的一个院子,院子里的几棵大树,大树下的一间房子。
最后,他隶属他的父亲。
最后,他隶属他自己的诗歌。
他自己的的隶属地筑起篱笆。那些篱笆都是用他自己的诗歌编织的,爬在篱笆上的牵牛花,都是他诗歌开放出的语言花蕾。
或许一个诗人,孤零零走在大地上,太阳的光芒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那个影子就是他的隶属。
或许一个诗人,孤零零的走在一座长满森林的山岗上,他的一声呼喊和落叶一起落到地上,那些声音就是他的隶属。
一块 一块 砖/砌成长城/石头 是另一种语言/一个一个 青年/砌成军营 /进入的是炉火的温度/一张一张 通行证/砌成门卫/石头是另一种土壤/《温度和钢铁》
周成华的隶属感忽然明朗了,他站在个人的角度,来看待一个人与国家的隶属关系,一块砖与长城的隶属关系。
没有渺小和宏伟的概念,也没有独特和共同的概念。
每个人都是一个环节,每个人都是一个链接,很多独特的隶属,结合在一起,才使每一块石头,都是另一种土壤。
在这样的土壤里,既产生个体,也产生集体;既产生柔弱,也产生坚硬。
谁也不会离开土壤种植一棵橡树,谁也不能离开世界蔑视一粒尘埃。
就连最特立独行的诗人,也要几个人几十个人在一起,喝的酩酊大醉,让醉话砌成诗歌。
周成华孤零零的日子,隶属于时间河流的一朵浪花。
隶属于很多汉字,隶属于很多诗句,隶属于诗集里某一页后边的一朵尾花。
最细微的隶属,在诗歌里属于宏大纪实。
4
有冷漠的哲学家,没有冷漠的诗人。
周成华的语言有些冷静,甚至有些冰冻的感觉,但是周成华的诗歌并不冷漠。
在他诗歌的触觉触动到的地方,都会盛开一些表面冰冷而内在发烫的质感。
他对于战争,特别是当代战争,有他自己的解读。
当然,他的解读是他自己的,也可能是另外一个读者的。
而他自己也不能让别人沉在相同的感觉里,来感觉一场战争的硝烟和硝烟之后的结局。
太阳的语言 流淌/花蕊 露珠 跌落/相左的思想 对峙/躯体 燃烧 在利比亚/百货店老板 添油加醋/《销售公司》
中国人关注战争,不是战争本身,而是自己寂寥生活的添加剂。
对于战争的议论,弥漫在酒桌上,弥漫在杂货铺里。
都是看客,都能构建一个枪口插鲜花的局面。
战争的诗歌,就是导弹上开放的鲜花。
战争遗留给国家的,是平分的残缺。
周成华在残缺面前,把经过战争的土地拟人化了。
战争的之后的意识形态的战争,在周成华的诗歌里被模糊了。
周成华追求的,是一个土地和生命交织的战争,把人类强加给战争的各种意识,消散在土地的忧伤里。
同一个母体的两只/架起两挺机枪/三八线 /祭祀的 产房/《统一·分裂》
很短的诗歌,搭建了一个很广袤的战争之后不可缝补的裂痕。站在这道裂痕面前,能听见子弹呼啸的声音过后,婴儿在襁褓里的啼哭。
围绕着啼哭的声音,一个民族挤干自己的,在三八线两边,各自喂养各自的仇恨。
周成华在诗歌里说:仇恨,就是战争遗留给世界上的唯一财富。
5
回到生活,比回到诗歌容易。
把琐屑的生活诗歌化,比生活本身艰巨。
一个人的生活,来自一个家族生活的河流。
周成华在家族生活的河流里,看见了离开生活的父亲。
尽管那样的注视,是一个生活的幻觉,但那是一个人对于生活的回望。
我们暗夜里仰望星空,离开我们的父亲其实就居住在浩瀚的星海里。
你在任何一个星星上,都能看见父亲巨大的背影,笼罩着自己的生活。
和父亲的一次见面/是妻子不在家的一个晚上/大雨滂沱/鞋子 被大雨疾速卷走/赤脚追赶 未果/看见父亲 已是奄奄一息/双手握紧双手/和父亲这次见面/是父亲去世十年后的一个晚上/《和父亲的一次见面》
梦,是诗人寻根的伊甸园。那些远去的事物,都在梦里和诗人见面。
在梦里,诗人看见了时间的箭头离开弓弦,朝着自己的方向走去。
诗人想抓住时间的箭头,但是两手空空。
时间和人一样,都朝着一个方向走去,不会回头。
就像树上的苹果落地,不会回到枝头上去。
只有梦,把离开的父亲拉回来,把落下的果实安装到枝头上。
周成华在梦里,返回某一个日子。父亲属于那个日子的一个果实,被生活的艰辛品尝后,落入黄土里去了。
要看见他,除了梦,就是祭祀了。
五妈是第五个婶娘/最后 走的/六爹 是田野遗忘的一棵麦子/一茬庄稼收割/ 一茬正在呼吸/暗夜 弯月收割/圆月复始/土地是一张静静的床/送行者 行走在送行的队列/墓者 挖掘自己的墓室/时间:覆盖的土壤。
周成华把梦放置在土地和时间的背景里,家族离去的人,就成为时间里的庄稼。收割着生长着,生生不息。
土地那张静静的床上,躺着弯月和满月。
时间周而复始,土壤里的庄稼周而复始,人离开生活,就不会周而复始了。
只有那些记得祭祀的人,才通过土壤看见远去的人。
祭祀就是根的崇拜。回到根部,诗歌就回到了线装的《诗经》里,汨罗江水打湿的《离骚》里。
6
周成华是一个人,他孤立于诗人之外,反而总想找到文化的隶属和文化的孤傲。
一个诗人喝醉和一群诗人喝醉,有本质的差异。
周成华一个人喝醉,浪迹天涯的时候,他注视着自己文化的隶属在漂移和遗失。
端阳 流浪/首尔 阴阳鱼在游着/艾离开了根/在门口站着/屈原左手持《离骚》/右手念子归/在干涸的汨罗江躺着/孩子胸佩香囊/手戴五色线/双眼站着奥特曼/在读着祖国 长江 黄河/艾离开了根/双眼噙着泪珠(注:韩国抢注端阳节为世界文化遗产成功,继而抢注汉字没成)/ 《端阳节》
周成华在首尔,明白了隶属也是归一和皈依。
在归一和皈依之外,很多隶属都属于游离。
一个诗人,在某个时间,都会丢掉流派,归属生命的根和自己的文化认同。
谁也看不见自己的文化认同留在自己脸上的影子,谁也看不见文化认同能否纠正自己的脚步和身影。
诗人却能看见文化认同在血液里流淌,构成自己诗歌的河流。
诗人却能看见文化认同在诗歌里流淌,构筑自己诗歌的天空。
一个诗人的东方天空,不因自己读了艾略特而挂在英格兰的山岗上。
也不因你读了特朗斯特罗姆,就忽然摇身一变,长出一个大鼻子,成为17世纪的海盗。
就是写出诘曲聱牙的句子,依然有唐诗和宋词的影子,笼罩着诗歌的灵魂。
因为还没有一个中国诗人说自己超越了李白,也没有一个俄罗斯诗人说自己超越了普希金。
周成华的《千里马和道德经》,就弥漫了自己的文化归属和社会归属的矛盾。
马在古道奔驰/马在街道徜徉/千里马血统 / 飞扬千里/宝马在街道漫行/缺失的阿拉伯数字/ 铜钱 散发 酒气/虫子一样/蚕食《道德经》
诗人的诗歌和生活在某些时间里,构筑的天空不是相同的色彩。
在诸多色彩的后边,诗人产生了迷惘。
所有的诗人都是迷路者,他找到的路,就是自己丢失的路。
诗人在很多时候,都认为自己在世界之外,而不是在世界之内。
——周成华也是如此。
可你/一转身/就去了/把我留在了/生命和时间之外/可你/一转身就去了/ 把我留在了思想和梦想之外/可你/一转身就去了/把我留在了世界之外 /《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