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针灸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针灸学范文1
摘 要 唐・孙思邈在所著《千金方》与《千金翼方》二书中有很多有关针灸方面的论述。首先孙氏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考订并绘制彩色的穴位图,对针灸教学和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书中辑录针灸处方千余条,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他首次介绍了取穴指寸法,为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根据病情的需要,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重视脉诊,认为针灸须先诊脉,而后下针施灸;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要根据病情灵活应用;重视经外奇穴,倡"阿是之法",为针灸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主题词 孙思邈 针灸学/历史 《千金方》 唐・孙思邈,京兆华原(陕西耀县)人,自幼笃学,博览群书,通百家言,兼好释典,又通阴阳,推及医药,学识渊博。著《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二书,各30卷。在汇总前人成就的基础上充实了不少新内容,对后世医学的发展影响至为深远。
二书对针灸多所论述,《千金方》卷29、30,《千金翼方》卷26、27、28,均专论针灸,还有不少则散见于其它各卷中,对针灸学的发展也起了重要作用。
1 防病早治 孙氏继承《内经》"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思想,重视疾病的预防和早期治疗,提倡用艾灸预防传染病。曰:"凡入吴蜀地游宦,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差,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著人也"。指出化脓灸三两处可提高人体抵抗力,以预防瘴疠温疟。既病之后,又提倡及时治疗,曰:"凡脚气初得脚弱,使速灸之,并服竹沥汤。灸讫可服八风散,无不差,惟速治之"。还谆谆告诫:"此病轻者,登时虽不即恶,治之不当,根源不除,久久期于杀人,不可不精以为意"。
2 针灸人图针灸是通过腧穴来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而治病的。要达到这一目的,准确地取穴,是治疗的关键。曰:"夫病源所起,本于脏腑,脏腑之脉,并出手足,循环腹背,无所不至,往来出没,难以测量,将欲指取其穴,非图莫可备预之要",庶可"依图知穴,按经识分",然而,"旧明堂图年代久远,传写错误,不足指南",乃以甄权等新撰为蓝本,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按位分经绘制了三幅彩色《明堂经图》。曰:"其十二经脉,五色作之,奇经八脉,以绿色为之。仰人二百八十二穴,背人一百九十四穴,侧人一百七十四穴,穴名三百四十九个,单穴四十八名,双穴三百一名"。此图虽失,但三图详细内容载在《千金方》卷29中。对针灸教学和发展都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 辑录针灸处方 孙氏在其著作中除了唐代医家和他的医疗经验外,还收录了许多现已失传的古代医籍内容,其中如郭玉、张文仲、范汪等各家之说,多赖此书得以部分保存和流传。仅《千金方》中载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病症下附方五千余首,此外尚收载针灸处方一千余条,其收集之多,范围之广为他书所不及,有单方、有复方。曰:"卒哕,爪眉头,亦可针,此主实哕"。眉头即攒竹穴,治呃逆,现今还在临床应用。"百邪所病者,针有十三穴",这十三穴即"十三鬼穴"。古人认为,精神疾患是由鬼邪作祟所致,因此称治疗精神疾患的腧穴为鬼穴。处方治症明确,组成合理,为后世针灸家所推崇。
4 取穴指寸法腧穴是针灸施术之处,准确地取穴是针灸治病的关键,它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孙氏曰:"夫用针刺者,先明其孔穴"。又曰:"凡孔穴在身,皆是脏腑荣卫血脉流通,表里往来各有所主,临时救难,必在审详。人有老少,体有长短,肤有肥瘦,皆须精思商量,准而析之,无得一概,致有差失"。于是提出:"指寸法",如取病者,男左女右手中指上第一节为一寸,中指为三寸。亦有长短不定者,即取手大拇指第一节横度为一寸。食、中、无名、小指并拢横量为一夫。此法可用于任何场合、任何人,"以意消息、巧拙在人",给临床取穴带来极大的方便。
5 针灸药并重孙氏强调针刺、艾灸、汤药三者并重,认为"若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针灸而不药,药不针灸,尤非良医也";"汤药攻其内,针灸攻其外,则病无所逃矣,方知针灸之功,过半于汤药矣。"因此,孙氏在其著作中所述的许多病症的治疗采取针灸药兼施的。有些病以针为佳,有些病以灸良,有些病宜用药治,有些病则针灸药同时施用。曰"其有须针者,即针刺以补泻之,不宜针者,直尔灸之"。又曰:"凡中风,服药益剧者,但是风穴,悉皆灸之三壮,无不愈也,神良。"孙氏就是这样根据各种疗法的特长,按照病情的需要,进行取舍应用,充分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提高疗效。
6 诊脉刺灸孙氏重视诊脉刺灸,认为:"凡欲针灸,必先看脉",强调脉诊对针灸的指导作用,曰"每针常须看脉,脉好乃下针,脉恶勿乱下针"。在他的著作中就记载了许多根据脉诊症状而施治的内容。曰:"寸口脉浮,中风发热头痛,宜服桂枝汤、葛根汤,针风池、风府,向火灸身,摩治风膏,覆令汗出";"关上脉微,胃中冷,心下拘急,宜服附子汤、生姜汤、附子丸,针巨阙补之";"尺脉沉、腰背痛,宜服肾气丸,针京门补之"。这种诊脉指导刺灸的思想,也值得我们重视。
7 灸须权变《千金要方・灸例》提出了艾炷的大小和灸之生熟问题,曰:"云刺入三分、灸三壮,兹乃举其大纲","手足皮薄,炷小数少,腹背肉厚,炷大数多"。又曰:"凡言壮数者,若丁壮遇病,病根深笃者可倍多于方数,其人老小羸弱者,可复减半"。"灸之生熟,亦宜樽而节之,法当随病迁变"。灸炷的大小,灸之生熟虽有定数,但仍根据病情机灵顺变。
孙氏在书中记叙了许多隔物灸,如隔豆豉、葶苈子等10余种。更记叙了些特殊的灸法,如麻花艾灸、苇筒灸、青布绳灸等,大大丰富了灸法的内容,扩大灸法的应用范围。尤其可贵的是,在记叙用艾炷灸疗蛇毒的方法后,又补充了一个权宜的应急措施,曰:"治蛇毒,灸毒上三七壮。无艾,以火头称疮孔大小热之"。为急救及时,仓促之际,无艾以"火头"代之。这些疗法,都有很大的学术价值。
8 重视奇穴经外奇穴是针灸腧穴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类腧穴,虽在唐前文献有所记述,但孙氏对此特别关注,他在所撰《千金》二书中第一次收载了近二百个经外奇穴的定位和应用。孙氏所收载的经外奇穴,一类是有穴名、有部位及取穴法的,如《千金方》中的当阳、寅门、颊里、浊浴;《千金翼方》中的膝目、泉门、气端、虎口等120多个;另一类是有部位及取穴法,但无穴名的,如《千金方》:"目卒生翳,灸大指节横纹三壮";"卒淋,灸外踝尖七壮";又曰:"小儿脱肛灸顶上旋毛中三壮,即入",等70余处,这些经外奇穴有些在现今还有其实用价值。
针灸学范文2
1循证医学对针灸学的影响
1.1循证医学的宗旨与目标循证医学是在90年代初期逐渐萌芽并发展的一门新兴基础学科,目前在西方医学教育体系当中广为应用[1]。循证医学强调临床实践过程,即对患者所采取的治疗措施,必须建立在最佳的科学证据之上。医师在决定临床干预措施时,必须考虑三方面因素,即第一手的患者临床资料、自己的临床经验和患者的意愿,三者结合,让患者得到最好的治疗[2]。循证医学与传统医学的区别在于,传统医学通常以个人经验为主,对于临床证据的收集与分析不够系统全面。而循证医学则更加强调临床研究证据,相对而言,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治疗方案更加审慎严密,更能体现医生经验、临床研究进展和患者意愿的综合价值。
1.2循证医学与针灸学的关系针灸作为一种以针刺穴位为主要手段的外治疗法,其基本技术是来源于人类从古至今长时间的实践与总结。随着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的不断认识以及历代医家对中医理论的阐发与完善,针灸学逐渐依托经络、腧穴等独特学术内容而衍生为独立学科。正因为以上原因,针灸学更加强调治疗的个体化,特别是针刺手法等,更是难以用现代量化指标进行衡量。而且,针灸学发展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过程中积累了海量的文献,这些资料一方面为针灸临床实践提供了取之不尽的证据来源,同时又因其极其繁杂,而难以快速、有效地寻找到高质量的证据。循证医学对于证据的获得与评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学体系,这个体系是中医学数千年所不曾尝试的。作为向世界展示中医的窗口和排头兵,针灸学自然要最先接受循证医学标准和理念的考问。将循证医学与传统针灸学有机结合,将是促进针灸学国际化、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1.3循证医学对于促进针灸学发展具有积极意义1999年3月31日,中国循证医学中心(中国Co-chrane中心)注册成为国际Cochrane协作网的第十四个中心。值得欣喜的是,中国针灸界没有落后于循证医学发展的步伐。针灸上世纪90年代末至本世纪初,针灸学界逐渐认识到科学的研究设计方法对于验证针灸疗效、提高针灸学术水平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采用循证医学研究手段进行针灸临床研究,科研设计水平逐渐提高,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s,RCTs)的数量急剧增加,为针灸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更多证据。循证针灸学,作为一个新概念被有关学者正式提出[3]。同时,在世界范围内“针灸热”的背景下,也使国外的医疗界同行对针灸的疗效和安全性有了更多的了解,有助于针灸被更多的国外患者认识和接受。所以,循证医学的兴起对于针灸这门古老医学重新被世人认识是很好的机遇,同时,其严格的评价体系不可避免地对以多年临床实践为基础的针灸医学形成挑战。
2循证医学时代针灸学面临的问题
2.1针灸临床研究文献质量普遍偏低当运用循证医学的标尺衡量针灸临床研究的设计水平时,发现尽管经过了10余年的学习与应用,针灸临床研究依然与国际公认的标准有很大距离。现行针对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的标准,如CONSORT声明和STRICTA标准,以这些标准评价针灸临床试验质量,会发现很多研究存在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主要有几个方面:随机方法不正确或没有真正意义上采用随机(只是名义上声称采取了随机分配,但具体随机方法并无描述);分配隐藏方法缺乏描述;对照组设立随意性强,缺乏科学依据;没有组间基线资料的比较分析;样本含量估算不准确;疗效判定标准和疗程不统一;没有进行随访或没有足够的随访时间;统计方法不正确;失访、退出病例没有做恰当处理等等。这些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疑问,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4]。
2.2针灸标准缺乏标准的制订与实施,是现代社会体现行业技术水平的关键要素,是在某一领域掌握话语权的制胜法宝。众所周知,个体化治疗是针灸的一大特色,针对疾病,每个针灸医生的理解和治疗可能不尽相同。所以,针灸标准化,日益成为针灸学界面临的另一课题。实际上,在针灸发展史中,一直有关于针灸标准的尝试,如宋代著名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和针灸铜人的铸造,就是历史上第1次官修针灸标准。建国后,针灸标准化得到一定发展,已经颁布了《腧穴名称与部位》等12项国家标准,还有14项国家标准正在研制中。中国针灸学会建立了一系列标准化组织机构,编制了《针灸标准化发展纲要》和针灸标准体系。但是,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标准化工作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课题,同时对针灸标准化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的针灸标准发展现状并不乐观。我国针灸标准制定起步晚,专业人才队伍匮乏,所以目前,针灸标准体系的建设尚不完善,标准数量相对较少,标准质量有待提升。与此同时,目前,韩国、日本及部分欧美国家也在积极制定针灸标准,针对针灸国际标准化的主导权存在激烈的竞争。标准是循证医学的产物之一,也是循证医学指导临床的一种方式。由于标准的缺乏,导致临床医疗行为缺乏规范性,疗效可重复性差,这也是针灸研究难于出成果,即使有成果也难以推广的原因之一。
2.3针灸疗效评价体系有待完善科学、客观的临床评价是任何一门临床医学学科发展的基础。针灸自身的一些特点,决定其评价方法必然具有一定特殊性。针灸疗法的效应不光与选择哪些穴位相关,而且与针刺深度、刺激方法以及人体状态等等密切相关。单一评价某些指标并不能反应针灸疗效的全貌,可能导致针灸真实临床疗效不能被客观、真实反映。例如,通过对现有已发表的Cochrane系统评价来看,以往普遍认为对某种疾病有效的针灸疗法,却因为没有足够的证据支持,而无法得出确切结论。这已经对针灸发展形成了阻碍,因为循证医学的产出如系统评价的结果等,将很大程度影响患者、医生甚至国家医疗政策制定者对针灸的态度。针灸临床评价要借鉴临床流行病学和循证医学要素,既运用大家公认的方法,又不失针灸自身特点,这是针灸研究者的一项艰巨任务。
3与时俱进,提高针灸学术地位
针灸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成为被世界人民接受和欢迎的一种有效、便捷、无污染的治疗方法,在美国,调查显示每年超过200万人接受针灸治疗,其应用前景不言而喻[5]。在循证医学已经成为全球主流医学普遍接受的公认标准的背景下,古老的针灸学惟有与时俱进,在不失特色的前提下,采用现代手段,证明自己的确实疗效、良好的安全性以及优异的卫生经济学特性,才能实现发展和提高。
3.1加快人才培养,提高针灸临床人员和研究者素质循证医学毕竟还是一门年轻的科学,很多针灸从业者对其一知半解甚至一无所知。通过对某些病种的文献质量评价可以看出,很多作者的临床研究设计能力还停留在采用自拟标准观察有效率的水平上。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国内针灸学界开始应用现代临床研究设计进行随机对照试验,本世纪初,部分针灸从业者开始掌握循证医学研究方法,进行针灸系统评价工作。但是,与庞大的针灸从业者队伍比较,这个群体可谓凤毛麟角。究其原因,与专业知识传播不利、教育培训渠道不通畅、重视程度不够有关。有必要增加院校相关课程比重,提高研究生学位论文水平,同时,针灸学术期刊应该提高针灸学术论文准入要求,从研究设计方面加大编辑力度,使真正的高水平文献得以采纳。
3.2构建符合针灸特点的科研模式针灸因其复杂性干预的特征,注定不能照搬西方医学的评价模式。在针灸特色评价体系建立过程中,一方面要按照国际公认的临床科研设计方法,进行疗效验证;另一方面不能抛弃针灸特色内容,如经络辨证、补泻手法、穴位配伍等,这些针灸关键技术必须在临床研究当中加以详细描述、记录,采用中医特色的、非量化的方法加以评价。近年来,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渐渐成为针灸科研的主流,同时也成为了联通古老针灸与循证医学的桥梁。临床科研一体化的科研范式,可以避免为科研而科研,科研成果与临实脱节的窘境[6]。依据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可以使针灸研究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优势特色才能得以发挥。
3.3建立中国针灸标准体系20世纪80年代,在以我国针灸专家为主的团队努力下,世界卫生组织相继推出了《经穴名称标准》《针灸基本技术术语标准》和《头皮针穴名标准》。同时,我国也相继推出了《经穴部位》(GB12346-90)和《耳穴名称和部位》(GB/T13734-1992)等国家标准。进一步,如何针对我国现阶段针灸学科发展状况建立健全针灸标准体系,是针灸标准化建设的具体任务之一[7]。除了穴名、经穴定位、针灸器具等标准外,作为针灸从业者,更加关心针灸操作标准的制订。临床针灸标准的制订水平与循证针灸学的发展水平直接相关。只有当针灸临床研究水平普遍提高,才能为标准的制订提供依据,使我们的标准经得起国内、国外针灸从业者的实践检验。通过前期的努力,目前已有包括针灸治疗面瘫、带状疱疹等5项WHO西太区标准以及针灸治疗肥胖、便秘等15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标准相继。在欣喜的同时,也清楚地看到,因为针灸临床研究水平的限制,在国际最新证据评价体系的衡量之下,得到的是大量低水平证据,以致于难以拿出成系统、多层次的推荐方案。因此,有必要从自己做起,踏实做好每一项临床研究,同时加强标准的跟踪与更新。
3.4提高针灸在医疗系统的地位,鼓励针灸从业者积极性尽管针灸在国内外广受欢迎,但针灸专业在中国医疗体系中的地位尚待提高。针灸科在多数医院,特别是综合医院属于辅助科室,与重点专科无缘。针灸诊疗价格长期受行政干预,不受市场机制调节,其成本和价格不相匹配,长期处于极不合理的低价位,针灸诊疗的效益差,从业人员收入低,不受重视和尊敬,降低了其积极性,制约了学术研究和发展[8]。只有在经济投入和产出方面给予针灸应有的待遇,才能使更多从业者有充分时间和精力从事临床研究,提高学科整体水平。针灸以其“简、便、验、廉”的特点,在中医学界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循证医学的兴起,给针灸学与西方主流医学平等对话提供了契机。虽然循证针灸学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循证医学理念与方法在针灸学的应用必将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高钰琳,陆爱平.国外循证医学教学研究进展[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6(9):16-17
[2]张鸣明,刘鸣,编译.循证医学的概念和起源[J].华西医学,1998,13(3):265
[3]梁繁荣.循证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394
[4]蒋云峰,林丽霞,李素荷.基于CONSORT和STRICTA评价针灸治疗白细胞减少症随机对照试验报告质量[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4):380-384
[5]LarissaVados.美国针灸发展现状[J].中华针灸电子杂志,2014,3(1):37-39
[6]刘保延.真实世界的中医临床科研范式[J].中医杂志,2013,54(6):451-455
[7]中国针灸学会.中国针灸标准基本体系[J].中国针灸,2011,31(6):549-550
针灸学范文3
[主题词]针灸学/发展趋势;实验针灸学;小刀针;全息针灸学
Three Breakthroughs in Modern Chinese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Wang Yongzhou (Gansu Provincial Academy of TCM, Lanzhou 730020,China)
[Abstract]Laboratory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holographic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knifeneedle science are three new sciences having own style. They all have developed and set up on the basis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in recent years, and maintained fresh own distinctive characteristics in theories and have continuous developing potential, and mix together with composition and methods of modern sciences; they have formed own more mature ways and methods. The author holds that the three sciences and their sub-sciences construct main framework of modern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vide rich thinking and methods for study of acup-moxibustion science and promote innov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acup-moxbustion science.
[Key words]Acup Mox Science/devel-tend; Laboratory Acupuncture; Small Knife Needle; Holographic Acupuncture
自20世纪中叶以来,针灸界正悄悄兴起一场现代化的革命,业内外人士运用现代医学及科学的手段与方法,对针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期望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实践全面的将传统针灸学进行科学的阐释并揭开其实质,今天看来也许离我们的预期目标还有不小的距离,但这种努力不仅提高了针灸在世界的知名度,大量的研究也使得针灸学的理论越来越清晰,实践的精确性也有所提高,并逐步与现代科学相接轨,为我们研究针灸学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和可行的方法。在诸多的研究中,笔者认为在实验针灸学、全息针灸学、针刀学这3个方面,已经初步总结形成了新的学科理论及相应的实践,与中国针灸学传统的理论实践相比已经有实质性的突破。
1实验针灸学
实验针灸学是以现代科技手段及语言全面研究阐释针灸作用机理和应用技术的新学科。20世纪50年代中外学者开始进行穴位结构功能与经络实质的研究,从此拉开现代针灸的序幕。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针刺麻醉的开展,把针灸作用的现代机理研究推向一个历史的高峰。在针刺镇痛的作用机理研究中发现,针刺镇痛是针刺激发穴位深部感受器所产生的神经冲动,经Ⅱ类、Ⅲ类神经纤维传入中枢,一方面可在脊髓水平抑制痛信号的传递,另一方面上传至脑,通过相应核团群――内源性镇痛系统,对疼痛信号的传递或感觉起调制作用。针灸的免疫防卫作用研究表明,针灸是通过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这一环路的调节和控制而得以实现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是调节机体内各种功能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两大信息传递系统,而免疫系统功能除受本系统内部的自我调节外,也接受神经内分泌系统的调节。换而言之,针灸能产生相应的免疫功能及效应是以神经内分泌为基础的。针灸对各系统的调节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内容,大量研究证据表明,针灸对机体各器官、系统功能有显著的双向性、良性调整作用,这是针灸治疗机体各种疾病的作用基础,研究这些调节作用的基本特点、发生条件、作用范围和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对阐明针灸治病机制有重要意义,对提高针灸临床疗效也有积极作用,这方面的内容也最多,有些研究的水平已经达到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针灸作用原理同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开发出形色各异的仪器设备,如脉冲电针仪、激光穴位照射治疗仪、微波针灸仪、红外线灸仪、穴位探测仪、手法参数测定仪、针灸电脑诊疗仪等,这是针灸工具走向现代化的象征。实验针灸学的形成标志着针灸学术开始与现代科技相接轨,在进入高等院校后也正式宣告了针灸乃至中医教育无实验课程历史的结束。
目前,实验针灸学尚存在的问题是,提出的观点及假说太多,能上升为理论的太少;理论和技术上,以模仿和移植现代科学模式为主流,而真正使传统和现代、中医和西医相互有机融合渗透的内容不多;研究理论、手段方法及评价标准西医色彩过浓,对传统针灸可能有失公允;与针灸临床实践有些脱节,对针灸临床有直接指导意义的及能使针灸医生真正感兴趣的新理论太少。
2全息针灸学
全息生物学是研究全息生命现象的科学,这是一门中国人创立的新学科,由山东大学张颖清教授在1986年正式提出,他借用了物理学激光照相的“全息”概念来描述生物界的整体与部分之间存在的一种特殊关系,即生物组成部分的生物学特性与生物整体相似,相对独立部分贮存着整体信息,是整体在局部的相对缩影。由此派生出“全息元”“全息胚”“生物全息律”“全息相关度”“穴位全息律”等一系列基本概念、学说、理论,并创立全息生物学这一新学科。全息生物学产生于我国绝非偶然,中医学的影响是一个重要因素,最早的中医理论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已经论述了人体整体与局部之间、人体与外环境之间、脏腑与体表之间在生理、病理、诊断诸方面的全息相关的关系,“人与天地相参与日月相应”,“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其病也”,“肝开窍于目”,“脾其华在唇”。中医的整体观念中包含着全息的萌芽,当然这只是笼统自发的,而全息理论的提出则更加具体、有序、完善、系统,可以说是对中医学理论的进一步充实发展,它强调人体中的某一部分(全息元)包含着整个人体的缩影,也就是整体的全部信息这一特殊功能,而不是强调局部(全息元)的具体形态及存在形式。它的研究思想明显有别于以分析为主要手段的形态功能学研究方法,也就是目前在生物学、医学研究中的主导方法。它认识到许多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无法解释的现象和规律。
由于生物进化历程由水生到陆生,由简单到复杂,由辐射对称到两侧对称这些基本规律的制约,陆生环境的复杂化、多样化,使动物乃至人体的头部越来越发达,感官越来越集中,以提高机体适应外环境的能力,人体的头部是包涵整体信息最为集中的部位,也是全息医学乃至所有医学研究的重点。头面部也是微针系统研究取得成果最丰富的部位,如头针、耳针、眼针、鼻针、面针、舌针、口针。同时也出现研究成果多样化的局面,仅头针就有方氏、 焦氏、顾氏、朱氏等数家;耳针也形成国内、国际不同的流派,研究深度已到了耳甲艇、耳甲腔、耳垂等次级全息元水平,穴位已经出现了套叠。头针、耳针的应用越来越广泛,逐步走向世界,头穴、耳穴分别由WHO制定出国际标准化穴位图。此外,临床上广泛使用的还有手针、足针、腹针、背针等方法。全息生物理论的意义在于它使以往分散无序的微针疗法,有了理论根据和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借鉴微针学的丰富实践及大量可重复案例,同时也进一步证明了人体具有全息特征这一基本生命属性。
全息针灸疗法毕竟属于反射疗法,旨在激发和提高人体自身的调节整合功能,当疾病的病理状态超出人体自身调节的可能范围时,疗效就会受到限制,因此,对适应症及疗效评价一定要公正客观,这将有利于学术的健康发展。微针全息系统是针灸学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但现在的针灸学教材中占的份量并不重,归纳也不到位,有的列为特殊针法,有的则放在腧穴部分,我们认为应该独立成章或编写专门的《全息针灸学》,因为它的学术早已突破传统的针灸学。在理论上,经络学说对其指导意义远不及生物全息学说,微针系统取穴也早已突破传统腧穴学的365个穴位范畴,针法也比传统的刺灸法简单易行。而在国际上,微针疗法的研究和应用也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理论上的创新突破及临床上的简单实用,使微针疗法近10来年蓬勃发展,相信这一切绝非偶然。
3针刀学
针刀是各种带刃针的总称,它起源于古代的“九针”。它是将中医的针灸针与西医的手术刀有机的融为一体,将传统的穴位刺激上升为现代点式手术,从而使针灸的针刺术发生了质的变化。针刀学在理论基础上也与针灸学有所不同,后者以经络、腧穴、针法灸法为指导,前者以解剖、生物力学、病理、阿是穴理论、影像诊断学为理论根据。小针刀疗法的实质是一种高选择性的点式微创手术,它的术野比现行的微创外科手术要小的多,皮肤仅有针眼大的创伤,其机理也与一般外科的切除等有所不同。它主要是通过直接松解切割无菌性炎症所致的粘连、瘢痕,调整骨及附着软组织(韧带、肌腱、关节囊、滑膜)的应力 (拉应力、压应力、切应力),迅速缓解病变组织对神经血管压迫,改善周围循环,清除炎性介质及致痛物质,使疼痛、酸困、麻木及活动障碍等症状很快得到改善。它的主要适应症是各种软组织急慢性损伤,但近年来针刀适应症有向内科病及临床其他科扩展的趋势,特别是脊柱相关性疾病的针刀治疗经验和成果比较集中。但总体上,还缺乏较深入系统的机理研究。运用现代科学知识和高新技术手段对其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及探讨是非常及时和必要的。我们在近年的研究中,将超微内窥镜技术与针刀疗法有机结合,把现代高科技手段引入针刀临床、研究、教学领域,拓展其学术空间,是对传统针灸学的发展和创新,也是针灸学与现代高科技的主动融合,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应用的广泛,我们期待针刀疗法能作为中医高科技,推向全国,走向世界。
需要指出的是,针刀虽然在临床上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其基础研究的薄弱和理论体系的不完善,难以对其疗效作出准确和令人信服的科学解释,这将是制约其发展的瓶颈;在临床治疗的规范化方面也不够严谨,使疗效难以得到保证,安全上也存在隐患;在教育培训方面也存在着周期过短、收费过高的问题,使许多学员不能很好的开展工作;学科的合理归属,在政策、法规上的衔接上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4综述
针灸学范文4
针灸是国际性研究热点,近年学术数量不断增加,且《Nature》《TheLancet》《NEnglJMed》等国际权威医学杂志上均有刊登。指导学生通过用PUBMED、WebofScience、WebofKnowledge等数据库检索并阅读相关文献,一方面掌握所从事课题的研究背景、主要观点和前沿发展动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研究生明确医学科研的切入点;另一方面,可借鉴其他医学专业,甚至其他学科如物理学、化学、材料学等的科学思维方法和实验技术,引导启发本学科研究方向的源头创新。
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
完成实验记录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本要求,从开始时就教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记录习惯,是研究生阶段的重要一课。做好实验记录并及时总结归纳实验数据,对于保持清晰的实验思路、抓住重要的实验现象、得出创新性结果和提高研究工作效率十分重要,也是以后追溯实验数据的直接证据。因此,做好实验记录、规范实验记录内容是十分必要的。
鼓励行业学术交流
在科研过程中,鼓励研究生与他人合作,创造一个积极、活跃而又和谐的科研氛围。许多重大的科学发现往往都出自于一个团结合作、积极活跃的科研群体。科研除了埋头苦干于实验室外,积极参加同行之间的学术交流也非常重要。鼓励研究生积极参加学术交流,聆听同行们的综述性和研究进展性报告,这是获得信息资源最直接的方法,也是交流实验设计和实验技术最好的机会;另一方面,将自己的科研结果展示给同行,通过同行的反馈意见可以不断修正和完善研究设计和内容。除了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和国内学术会议之外,课题组内部定期举行讨论会,可以督促研究生对所做的实验研究做阶段性的总结,并认真考虑下一阶段的研究计划,导师也可以全面掌握课题的进展。讨论会有助于提高研究生的学术口头表达、提出问题和答疑解惑能力,坚持用一定比例的英语交流,则有益于锻炼研究生英语交流的能力。
小结
针灸学范文5
郑卓人(1904~1984),浙江省浦江县人。早年曾任承淡安创办的中国针灸研究社副社长,并聘为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香港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先生治学严谨,耋耄精勤,毕生致力于中医文献和临床研究,通晓中医诸科,擅长针灸。对《灵枢经》造诣尤深。其治病,以《灵枢》为旨,更能阐发百家,法简而效捷。一生著有《灵枢经白话解》、《针灸歌赋选解》等书。笔者有幸跟师求学,获益匪浅,为光大先师的学术思想,以助后学,现将部分学术经验整理如下。
1 治病要调气 气至则效速
郑老认为,针灸治病以气为要,这是因为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是生命的动力,功能的表现。十二经脉,从肺经太阴到肝经厥阴的十二时辰气血流注,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正是经脉之气推动的结果。它沟通了五脏六腑、筋脉骨骼,使机体成为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保持着气血阴阳的协调和平衡。因此,针灸治病的机理,就在于调节经脉之气来达到扶正祛邪、调和阴阳的目的。故在临床上先师十分重视经气的调动,强调"用针之类,在于调气"(《灵枢・刺节真邪》),"凡刺之道,气调而止"(《灵枢・终始》)等理论。他认为:"正气和经气互为孪生,正气存内,经气自旺,邪无可干,人体才能百脉无病,脏腑平安,疾无它生。"认识到只有在激发经气的条件下,才能"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泻之,寒则留之,不盛不衰,以经取之"、"苑陈则除之"(《灵枢・九针十二原》)之目的。所以在针灸临床上,郑老根据自己独特的见解,认为"得气"是经气调动的标志,"得气"如何乃是针灸取效的关键,亦是机体正气盛衰和疾病预后吉凶的征兆。在临床治疗上,对针刺难以得气,特别是效果不明显的病人,又常辅以补益气血之大剂,往往相得益彰,疗效颇佳。
曾治一病人李×,女,60岁,中风失语,偏右瘫痪7月余。曾用针灸和中药治疗3月许,疗效不显。病人神疲乏力,形体消瘦,诊脉弦细,重取不应,舌淡胖有瘀点,苔薄少。郑老取风府、曲池、阳陵泉针之,虽用手法催气,但针下松浮,病人毫无反应。遂给予炙黄芪50 g、当归10 g、党参12 g、焦术10 g、乌药10 g、桂枝6 g、桑枝20 g、地龙10 g,每天一剂,共5剂。另取关元、气海、足三里直接灸之,每天一次,每次为60壮,重灸5天。第5天后配以体针,上肢取风池、肩、曲池、外关、神门;下肢取环跳、阳陵泉、昆仑,施以烧山火手法,隔天1次,留针20分钟。第一次针之即有针感产生,且逐日增强,经2个疗程治疗,针刺20余次,即能简单发音,偏瘫改善,且能调理生活。先师认为,偏瘫的发生乃正气不足,络中虚邪贼风,而致气血不畅,肢体枯萎不用。本例病人,久病真元耗亡,气血消尽,大经细络,积虚弥月,荣卫皆空,徒存躯壳,治疗以补气养血,固本复元为先,所以取以关元、气海、足三里直接灸,加用补养气血之大剂,同时取配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清心开窍之穴。由于治疗求本,多日沉疴起于一旦。
2 调气重脾胃 扶正能祛邪
郑老认为,脾胃之所以称为"生化之源,后天之本",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靠"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二者配合微、布精气,以滋养全身器官。人体一身之正气全赖脾胃之气为根本,"胃气败,则正气绝"。所以理论上推崇东恒的脾胃学说,尤其赞同"元气之充足,皆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而百病生焉","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一伤,五乱互作",以及"病从脾胃所生","养生当充元"的论点。他认为脾胃之气是经脉之气的根本;脾胃虚弱,气血无源,经气无生,百脉空虚,病邪即可乘虚而入。并根据"脾主四肢肌肉"的理论,提出了"胃气不撒,则四肢不用"的观点,认识到脾胃是人体生命之枢纽;犹如机器的供油泵,油干机自停。而惟脾胃之气充足,元气得以恢复,虽痼疾也易康复。据此观点,在临床上郑老除对消化系统疾病外,对一些外感、精神、运动系疾病的治疗上都十分注重脾胃之气的调补。取穴常配足三里、三阴交、关元、气海等,用药上又常在辨证基础上加萱草、陈皮、桔叶之类,以调脾胃之气。
例如曾治一肩周炎病人,女,68岁,自诉右肩关节疼痛活动艰难2年余,虽用针灸和中西药物治疗未见效果,察形体消瘦,面色欠华,脉沉细紧,舌淡苔薄白。此属气血亏虚,脉络失养,外寒之邪复入而无力祛除之候。取以足三里、阳陵泉浅刺提插补法,又加肩三针温针灸,共针治12次,痛除活动自如。
又治一崩漏病人,经水淋沥不尽15天余,色淡量多,伴畏寒,头昏目眩,失眠纳呆,诊脉沉细如丝,舌淡胖,证属脾气不足,血失统摄之候,取以足三里、血海用浅刺补法,留针20分钟,另隔姜灸气海、归来、隐白各6壮,共针5次而愈。
3 针下辨虚实 补泻更有度
郑老治病,更善于用针刺来探测辨别正气的盛衰、病邪的轻重、病位之深浅和疾病虚实的转归。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提出了:"进针求得气,气至验针感;得气速迟要辨明,针下感觉更留意。"认为实证病人一般"得气"较速,针感以胀、酸、痛为主,且感传远,针下沉紧,甚至紧涩。这是邪气盛实,正气旺盛,经气调动,正邪交争的必然反映。而虚证病人,一般得气缓慢,针感以麻酸为主,感传相对弱,虽"得气"但针下相对松滑,更有正气大损者有针刺豆腐之感。在针感强弱的反映过程中也有一定规律,一般而言,实证病人针感由强到弱,虚证病人针感由弱而强,顺者为善,逆者为恶。郑老还认为,经脉之气除有虚实盛衰以外,又有重阴和重阳之分,重阳的人,对针的反应很敏感,阳中有阴的人既不敏感也不迟钝,一般的说,针后反应能适时而至;阴多阳少的人,得气较慢,出针后始有反应,或在针过数次后,才会产生反应。就针刺感应而言,如属阳虚阴盛之人,针后施透天凉手法,则针下有寒凉透骨之感;阴虚阳盛之人,施烧山火手法,针下可有温热灼热之感。根据这一点,郑老常常用于临床一些真热假寒、真寒假热之证的辨治,而且得心应手。
曾治一精神病人,男,14岁,由于精神刺激而致坐卧不安,睡倒即起,登高奔走约半小时,复而回家上床再睡。病已2月,求医无效。郑老应诊,察面色潮红,舌淡灰润,脉沉细欲绝。取大椎穴,针1.2寸,施以透天凉手法后,遂问病人针下有否凉感?答曰:凉至骨也。针毕处方:淡附片20 g(先煎)、肉桂10 g、干姜10 g、南星8 g、炙甘草10 g,2剂后诸症减,连服5剂而愈。
郑老根据前人总结的理论,结合古代各种补泻手法,华,补不足。认为补泻手法,不管用何种方式,都以调动扶助经脉之气、祛除邪气为目的。所谓泻即要设法使机体亢进的机能得以复原,使病邪外泄和祛除;所谓补就在于鼓动和扶助脉气,使低下的功能有力祛除病邪。然要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审察经气的盛衰和顺逆。根据《灵枢・九针十二原》指出的:"逆(迎)而夺之,恶得无虚?追(随)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灵枢・终始》:"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所以他认为一切手法的补泻以迎随补泻为基础,泻实逆其经气,补虚顺其经气,如子午流注针法,母子补泻手法等。都是由此而来。
3 小结
针灸学范文6
关键词:协同教学法;针灸学;教学;设想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3-0166-02
《针灸学》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一门非针灸专业重要必修课程,同时也在中医、中西医结合医师执业技能考试中占有比较大比例的一门学科,针灸学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很强的临床学科,课程的目标是在大量掌握经络腧穴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熟练运用针灸的各种操作方法,对适应针灸治疗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进行辩证施治。但是非针灸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本科阶段只有一个学期的时间学习针灸学,且在实习阶段也只有一个月的临床实践时间,如何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一直是教师们在《针灸学》教学研究中重点关注的课题。
以往广大教学科研工作者多把研究的焦点集中在如何改进教材、如何加强临床实践和如何改进教师的授课模式上,进而提出了诸如使用多媒体教学、分小班实训教学、案例式、讨论式、基于问题的学习等教学方法。当前研究多重点强调了“教”的一面,沿用的是传统的“输灌式”教育,却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的一面,也就是学生的参与、学生共同智慧的收集或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这或许是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
协同是一个过程,通过它,几个独立的方面可以一起工作所产生的结果就会比各方面单独工作取得的成果更大。人们作为一个集体一起工作,协作就成了他们的特点。协同教学是在“协同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模式。因而将协同教学应用于《针灸学》课程的教学中,是否可以寓“教”与“学”一体。
故拟将单纯传统教学法与传统教学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讨论、讲解、实践、案例分析等结合的协同教学法应用到《针灸学》教学,比较两类教学方法学生对针灸学的兴趣、经络腧穴的掌握度(定位、点示、归经)、刺灸法的熟练度及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从而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一、设想目标
通过观察协同教学法在《针灸学》教学应用,为《针灸学》的教学提供新的视野、新的思路和方法,有助于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中医学人才的培养提供更为合适的途径。
二、设想观察内容
1.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兴趣的影响。
2.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经络腧穴掌握度(定位、点示、归经)的影响。
3.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刺灸法的熟练度的影响。
4.观察传统教学方法与协同教学法对学生学习《针灸学》临床治疗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影响。
三、设想方案
1.分组。选取同批次中医或中西医结合五年制本科班级6个班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个班级,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2.考查方法。对照组进行传统教学法,主要以授课老师讲授为主,刺灸法部分辅以实践操作;观察组进行协同教学法,根据不同的章节有不同的教学形式,以学生的主动性学习为主。①经络腧穴总论部分,授课老师只讲授原则性的东西,其他由学生分组讨论、查阅文献,扩展相关知识;②经络腧穴各论部分,授课老师示范经络腧穴各论讲授的通用方法,并以肺经为例重点讲授并加以点穴演示与指导,剩下的经络腧穴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授课老师给以指正和精确;③刺灸法部分,授课老师讲授临床常用刺灸法基本操作要领及重点注意事项,学生分成小组内部练习,组间纠错和竞赛;④临床治疗部分,重在引导学生进行典型病例分析,老师只讲授总论部分一些基本的治则、治法和处方的配穴原则等原则性的东西,其他各论部分由学生分成小组轮流讲授,其他小组质疑与补充,授课老师最终以病案分析于以论证学习效果。
授课时间为一学期,每个章节结束以后,均要进行不同形式的考核:①经络的基本概念和原则的问答及扩张性问答;②经络的循行及腧穴的定位、点示、归经随机抽查行问答;③针灸学基本操作的操作演示及竞赛;④病案分析中的辩证论治的精确度、选穴的熟练度和灵活应用度的考核;⑤总理论考试;并对两组的学生的成绩与兴趣(分为有兴趣、无兴趣、其他三等)进行比较,统计分析。
参考文献:
[1]石学敏.针灸学[M].I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
[2]徐恒泽.针灸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3]常小荣,赵钊,潘思安,等.论《针灸甲乙经》特定穴的学术价值[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34(7):1-4.
[4]李鑫辉,喻嵘,何宜荣,等.基于MOOC的《温病学》教学改革实践及其启示――以湖南中医药大学为例[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5(10):70-72.
[5]刘密,潘思安,张国山,等.《针灸学》四特性教学方法及教学手段改革的研究和实践[J].中国医学创新,2014,(9):84-86.
[6]马睿杰,林咸明,方剑乔,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7]郑胜英.协同教学在国际货运课程中的实践[J].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2,21(5):132-134.
Application of Collaborative Teaching Method in Teaching of "Acupuncture"
TIAN Hao-mei,TAN Jie,WANG Chao,LIU Jin-zhi,SHEN Jing,LIU Mi,SHI Jia,CHEN Chu-tao
(College of Chinese Medicine,Hunan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Changsha,Hunan 410208,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