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小学生德育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小学生德育范文1
1热爱学生是师德的灵魂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必须有老师的“大”爱来呵护学生的成长。高尔基说“谁爱孩子,孩子爱谁,只有爱孩子的人才会教育孩子。”教育根植于爱,爱心是打开小学生心扉,开启小学生道德和智慧,塑造小学生美好人格的金钥匙。多一把尺子衡量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倾注自己的全部情感,换回学生真心的拥护和爱戴。
2理解是热爱学生的基础
理解学生就是要走进学生的心里,洞悉学生的喜怒哀乐,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适应学生活跃的思维和变化的情绪。理解学生就是不用成年人的眼光看学生,教师以孩子的心态看待孩子,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学生,站在学生的角度看待学生的需求和期望。教师真正理解了学生,在学生学习成长中出现困难时给予理解和帮助,就能化解学生一时的焦虑和胆怯,学生也必定会把教师视为自己永远的朋友。
3尊重学生是成为优秀教师的前提
小学生是公民,他们有一定合法权益和人格尊严。尊重学生首先要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价值,也就是承认学生作为“人”的一种文化存在,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蹲下来跟学生说话”,要少一点教育者的威严,多一点慈母般的温和;少一点公众场合的批评指责,多一点两人世界的情感交流。
4言谈举止的榜样示范是师德的具体表现
黑格尔说“教师是孩子心中最完美的形象”。模仿是小学生良好学习和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途径,教师的“偶像”示范作用影响学生的一生。学校里的小学生、小事、小节,必须用教师的大德来哺育和感染,才能培养出参天大树。
小学生德育范文2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学现状;教学策略
德育是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影响,并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与践行,以使其形成一定社会与阶级所需要的品德的教育活动,即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小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希望,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德育观,有助于他们成人成才,可以为未来社会发展提供优秀的人才。因此,做好小学德育教学,是当前教学的重中之重。
一、小学生德育教学现状
1.学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师投入度小,教学观念传统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生活即教育。德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的语、数、外等知识相比有较大的差别,德育属于思想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德育的知识更趋向于一种感性的认识,而语、数、外等文化知识则较多的属于理性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时只有将知识点记牢就足够了。德育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学生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与德育有关的知识。
然而,在目前的小学教学中,德育一直被教师当作一门副科,教师在教学时更加重视的是学生的文化课成绩,对副科教育不加以重视,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只要不惹是生非就可以了。在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沟通较少,对学生缺乏深入的了解,对学生一些不好的行为没有发现和纠正,部分学校对思想品德教育教师的投入力度较小,缺乏专业的授课教师,而且教师在教学时往往只会照本宣科,只会照搬书本上空洞的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没有兴趣,缺乏学习积极性,难以感受到德育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
2.注重理论轻道德体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
道德教学的教育方法单一,说教仍占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作为被动接受说教的“记录仪”,没有自主和独立思考的教育对象,因而无法取得良好的德育效果。我们都知道,道德认识不是自发形成的,需要被灌输目标和计划,但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在不断的道德体验启发中才能培养道德行为。当前的小学德育,常常不顾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接受能力,一味地从外部强硬地灌输,而不是启发和引导,从而没有达到道德教育的目的。
3.德育的评价制度实效性不理想
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的教育,在新时展德育应从学生的发展原则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实际生活中观察学生的德育观是否健全,这样学生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发展。
但是在目前的许多小学里,部分教师对德育的认识不够,注重知识的掌握程度,注重学生日常行为是否符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没有注重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否发生了本质的变化;在开展一些德育活动的时候,只是一味地表扬学生,对于学生的错误则只是轻微指正,没有真正让学生明白其中的意义,让学生认为这个错误是不严重的,下次还是犯同样的错误,学生听到的表扬多于批评,这极容易使他们陷入骄傲自满的情绪中,不利于学生的成长和潜意识对道德的认识。德育评价制度的不理想,造成了德育目标的模糊,学生无所适从,直接影响了德育的效果。
此外,在应试教育下,学生的学科评价机制还是以考试为主,小学德育这一门以培养学生思想观念为主的学科也不例外。学校的评价标准,重视的是学生的成绩,而不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是否规范,这样的评价机制使德育脱离了实际生活,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策分析
1.创设多种德育方法,提高学校德育工作
突破以前课堂讨论的局限性,拓展德育的空间和影响。德育功能的一个实际过程,主要是没有办法灌输完整的原则,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让教师拓展新的教学方法经验,或是学生在道德问题没有解决的情况下,让学生成长起来。因此,我们应该更加注重新课程的综合实践活动,开展德育目标和要求,突出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主活动。
一是利用多种媒体和现代传播工具,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增加覆盖面,渗透德育。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丰富多彩、快乐健康的实践活动、知识竞赛、社会活动等,使德育更具吸引力,达到学生参与自我、自我娱乐、自我教育的目的。三是通过校风建设和校园建设,发挥“无形教育”的熏陶作用。在具体的德育方法改革上,针对过去空洞枯燥的说教,变“刻意”教育为“无为”教育,如采用“陶冶”“示范”“暗示”等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起辅导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的自我思考、自我判断、自我体验、自我评价,可以很容易地被学生所接受和喜欢,从而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2.教师明确教学目标,采取多种评价方式
小学德育,对于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学方法,学会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德育困惑。例如,小学在课本上学到的知识是要在公交车上给爷爷奶奶让座,但是自己让座之后,座位却被年轻的叔叔占领了,该怎么办呢?再比如,学生学到了做人要诚实守信,但是生活中经常有欺骗他人的现象存在。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与自己学习的德育知识存在一定矛盾是必然的,教师在教学时就要学会采用合理的教学方法,为学生解惑,协调这些矛盾。
此外,在进行德育教学时,必须要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使学生更好地发展,针对德育教学的特性,教师在进行德育评价的时候可以从生活的细微之处入手,采取多种评价方式,比如说可以开展每周总结,让学生说一说自己这一周都做了哪些与德育相关的事情。通过这种教学方法学生的德育观才可能真正建立。
3.在生活中感受德育,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如上所述,德育是一门与生活相关联的教育,而在生活这本大书里,学生学习到的德育知识可能会比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更多,知识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德育是一门生活的知识,在生活中学生可以通过一些行为感受德育,并且分辨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行为又与自己W习过的德育知识相违背,在无形中给学生以深深的影响,使学生的思想得以转变。
教师在教学中将德育知识与生活相连,可以开展一些小活动,比如说安排学生去敬老院看望需要帮助的爷爷奶奶,在马路上做文明交通的引导者。这些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在生活中德育的重要性,而且这些活动活泼有趣,可以有效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使这些学生积极参与到这些德育活动中,帮助他们建立良好的德育观。
总之,德育工作是一项十分复杂细致而又矛盾的工作,小学生的德育教学,对于学生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做好小学生德育教学工作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的不断付出,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来引导小学生的发展,在潜移默化中向学生渗透正确的德育观,使学生意识到良好的品行对自己发展的重要性,努力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
参考文献:
[1]李君.小学德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牡丹江师范学院,2014.
小学生德育范文3
【关键词】中小学生;德育教育;校内外配合
在对中小学生的培养过程中,学校发挥着教书育人的主阵地作用,但是由于受到生活规律的影响,学生们不可能确保每天二十四小时都生活在学校的环境之中,所以,校外因素就不可避免地将影响到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在强化学校这块德育教育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我们应当如何促进校外因素积极作用的发挥,如何促进学校与校外因素的有效结合,成为了教育部门乃至于社会各个部门及家庭应当积极思索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笔者仅从学校作为的角度提出以下见解:
一、学校要承担起提高家庭教育质量的沟通和指导责任
其一,坚持利用家长会、QQ群、微信群、家访等一切有效方式,加强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联系。学校是学生德育的主阵地的作用必须强调和强化,学校在加强校内德育的同时通过这些有效的沟通办法,加强和学生家长之间的沟通与配合,这样既能够保障学校准确掌握学生在家中的表现情况,又可能确保学生家长详实了解学校德育教育的安排和要求,以此在达成学校和家长有效的相互了解基础上,形成二者之间有效的相互配合,同时还可以为及时修正在教育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创造条件,促使对学生们所开展的德育教育能够形成有效的衔接,达到“不脱节、不走样、不失控、不羁绊”的发展愿景。其二,积极开办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每一位家长都有希望自己的孩子成为有用之才的美好愿望,但是由于受到自身不是教育行家等情况的影响,并不能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还可能由于自己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影响到学生们在学校接受德育教育的效果,所以,学校应充分发回教育阵地作用,积极开办家长培训班或家长学校,通过培训的方式为家长们提供一些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和信息。在这方面教育部门应当为各个中小学校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撑,比如说,应当为学校提供有能力有水平的教育专家,帮助开展对学生家长的教育培训。比如说,可以由教育部门牵头,帮助联系有关的教育专家,录制一批音像资料发放到各个中小学,作为开办家长培训的教材,还请专家通过网络向各中小学进行教育直播,以此提升对家长们的培训水平。
二、学校要拓宽和利用好社会教育基地
其一,加强主题教育基地建设,增强社会实践的教育作用。就是借助一些特殊地方所内敛的德育教育因素,对中小学生施加直观性的积极影响,以激发中小学生内心的共鸣,激昂起孩子们的高尚情怀。比如说,开展“走入军营一日活动”,让中小学生在于军人近距离接触的同时,充分感受什么是铁的纪律、什么是集体观念、什么是奉献精神,并在他们的心中打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的国防意识。比如说,开展“我为老人献爱心走入敬老院活动”,采取让中小学生在敬老院中为老人做一件好事的办法,来培树学生们帮助他人的积极性和增强学生们敬老爱老的意识,等等。这样做的好处还在于能够将传统美德和实际生活有效结合,提高孩子们对抽象理论的感悟情感和践行能力,并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传统美德、社会公德就会润物细无声般的根植于孩子们的头脑中,融化在孩子们的血液里,逐渐成为孩子们的自觉性习惯。其二,开展“馆堂式教育引领”活动,促进学生思想的良性发展。应当充分调动政府文化部门和教育部门的能动性,盘活文化馆(宫)、图书馆、艺术馆所具有的各种有益的教育功能,开展一些公益性的讲堂式活动,使中小学生在课外之余,能够享受到在学校的课堂中得不到的教育。比如说,应当紧紧依托本地的教育资源优势,鼓励本地的学者开展自愿者活动,并借助学者们头脑中知识容量的辐射作用,为中小学生开办一些有益的讲堂,像开办国学知识讲堂,向中小学生传播国学的精神内涵,用我们博大精深的国学滋养孩子们渴望知识的心灵,像开展传统民族艺术培训,请我们民间的能工巧匠,为学生们讲授民间艺术,展示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学生们的认知感和民族自豪感。还应当积极鼓励慈善部门走进中小学校园,为学生们介绍现实社会中的好人好事、道德模范,尤其是应当请一些道德模范为学生们介绍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人事迹,使学生们能够得到鲜活的教育,从中感悟做好人的真谛。
三、学校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机制
小学生德育范文4
【关键词】游戏精神 德育活动 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07-0088-02
在我国,小学生的道德危机和道德失范现象令人担忧,小到调皮捣蛋、骂人、说谎、不尊敬老人,大到打架斗殴、偷窃、赌博、抽烟等,反映出当前一部分小学生的道德现状存在着不良现象。这些事实不仅表明当前小学生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忽视,而且也反映出我国小学生德育工作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当前我国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途径是课堂,或是一些班会、校会等活动,而这些方式只是将德育学科知识一味地灌输,只是停留在表面,完全忽视了小学生的参与性与主动性,自然缺乏对道德情感的认同,这种道德教育看似离“道德”很近,却离学生“很远”。近年来,游戏和游戏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其在学校道德教育中具有不可取代的作用,爱游戏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是自己所参与或所组织的游戏活动的主体,游戏与道德教育活动都是具有参与性、实践性的活动,我们在学校道德教育的道路上应培养游戏精神。不过,令人担忧的是,我们的学校道德教育在强调实际成效的同时,却严重忽略了游戏精神。因此,我们要明确游戏精神与小学生道德教育的联系,并尝试通过游戏活动去改进小学生道德教育。
一 游戏与游戏精神的概述
荷兰学者胡伊青加对游戏的描述性界定:“游戏是一种自愿的活动或消遣,这种活动或消遣是在某一固定的时空范围内进行的;其规则是游戏者自愿接受的,但又有绝对的约束力;游戏以自身为目的而又伴有一种紧张、愉快的情感以及对它‘不同于日常生活’的意识。”游戏是儿童道德教育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它是儿童的天性与权利,更是小学生展现其生命存在与活力的舞台。另一方面游戏精神与德育实质有惊人的契合。游戏的过程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游戏不仅是学生的自由天性和完整人格充分体现的方式与路径,更重要的是通过游戏使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意志在潜移默化中朝着良性方向发展。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一书中认为,“游戏世界是一个神圣的领域,游戏具有自身特有的基本精神:一种自成目的的精神,一种积极开放的精神,一种自由想象和大胆创造的精神,一种平等的精神,一种过程就是结果的非功利精神,一种不断自我生成、自我更新的精神,一种不断创生的精神。”说明游戏精神能够实现自主参与、平等和谐的价值观,不仅在工作中得以体现,而且游戏精神在道德教育中也可以充分展现,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一种愉悦的体验。
二 游戏精神与小学生道德教育
1.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实践性
强调实践性对于游戏和德育活动来说非常重要。在游戏活动中,学生主动组织与参与游戏。在这些游戏活动中,学生通过实践创造某些生活场景与细节,积极地、能动性地体验生活。当然,德育活动也注重实践性。通过创设一定的社会环境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与锻炼,学会适应社会生活,增长经验,获得道德成长,从而培养实践精神并锻炼了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游戏活动正是一种恰当的道德教育,强调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体现实践性,努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
2.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自由性
“儿童参加游戏都是完全主动自愿的,是发自内心的渴望,而并非是迫于外部压力或要求。这是游戏最本质的特征,区别于工作等其他活动的标志。”没有自由的学习是不快乐的,而游戏化的学习则能改变这一点。但自由并不意味着放任,他们共同创造一种自由自在地游戏的氛围,相互信任,相互配合,全身心地投入到道德教育的游戏之中,共同享受当下的愉悦心境,感受着德育活动中的轻松活泼、自由自在。德育活动的实质,就在于活动主体积极自由地活动,培养主体自由的道德选择和道德行为能力。
3.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平等性
当道德教育过程成为一种游戏时,只要进入游戏中,教师和学生应当是一种平等的游戏者的角色,表明道德教育活动也是一个平等和谐的过程,这是学生最热衷的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具有游戏性质和游戏精神的德育活动是一种平等性的活动。这种游戏精神,有助于维系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平等民主关系,有助于教师和学生在德育游戏活动中积极投入、交流互动,共同培养游戏精神。
4.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生活性
道德游戏活动反映了学生真实的生活现状和内心的真实感受,是学生现实生活世界的真实写照。回归生活是当前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更是学生形成主体德性的源泉,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德育同样也要而且必须通过生活发出力量才能成为真正的德育。道德游戏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小学生的特征,体现了生活
德育的原则,将小学生的现实生活形象具体地呈现出来。在小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要保留学生天生的游戏权利和机会,鼓励学生大胆地释放游戏精神,让学生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获得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让他们真正地过上“有道德的生活”。
5.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探究性
游戏是一个探究未知和自我超越的过程,游戏的魅力在于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与探索,这种好奇心是游戏对游戏者的一种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对探究活动的高度热情。在这个意义上,道德教育过程作为一种“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探究性,不仅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学生也能从中获得新的认识,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道德教育过程中。
6.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竞争性
“竞争”意味着压力和动力,而在道德游戏活动中这种压力和动力的完美转化,使得学生在游戏中的“竞争”呈现出兴奋的状态,它激发了学生在德育游戏中的成就感,给学生带来更多的成功体验。游戏具有一种不断竞争、不断创新的精神,这种游戏精神不断强化学生的这种成就感。
7.游戏精神要体现道德教育的合作性
“合作”也是游戏的重要手段,合作的游戏比独自打斗的游戏有更好的成绩,不仅是因为合作既是教学的手段也是教育的目标,而且合作能激发人的智慧。在游戏中,学生能进行情感的交流与互动,能在轻松活泼的游戏活动中培养团队精神,通过与其他同学之间的配合与合作,正确面对成功与失败,完善学生的品格与个性,并能通过在游戏中的得失,意识到合作、团队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生活态度。
参考文献
[1]〔荷兰〕胡伊青加.人:游戏者――对文化中游戏因素的研究(成穷译)[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8:34~35
[2]万劲.新课程与游戏精神[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4(S1):51~53
小学生德育范文5
【中图分类号】 G6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27―01
振兴中华民族需将道德修养的教育从小学生做起。学校作为教育机构,必须承担起塑造孩子人格的伟大使命。因此,如何结合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教学中的德育契机,适时渗透德育,使学生们在小学时代就建立正确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是小学德育亟待解决的研究课题。
一、确定集体奋斗目标,培养学生集体荣誉感
低年级学生一般很喜欢集体活动,教师要从小在他们心目中确立“集体”这一概念,让他们从小就有集体荣誉感。引导学生共同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争创“文明班级”。让学生知道个人要为班级争光,而班级获得的荣誉也是个人自我荣誉的体现,让他们努力为班级的荣誉而规范自己的行为。实践证明,将德育的要求化为一条条具体的目标,可以激励学生向着目标奋进,通过集体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通过少先队组织对学生进行德育
低年级学生都向往能成为少先队员,因此,可以通过这一组织对他们进行德育。通过少先队的具体规章制度使每一位学生对照自身行为执行。在少先队活动中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提供一些具体的范例,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或者开展一些有意义又切实可行的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慢慢把德育内化为自身的东西。通过获得奖章等荣誉,激发学生的道德自律。
三、在课堂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课堂教学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的最好途径。对课文内容进行引申,让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思考、讨论、归纳,学生可以很容易掌握应有的德育道理。低年级小学生的理解常常是表面的,具体的。因此,有些时候还要将课文联系生活实际对学生进行行为指导,引导学生实践。既使其明理,又导其行,使学生知道该怎样做。构建课堂多维交往结构,采用小组讨论等方式,满足低年级小学生交流的欲望,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学生之间的相互教育产生德育效能,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
四、利用网络进行道德教育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可以使学校德育工作更加生动、具体,教育内容更丰富,教育效果更显著。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能增强学生情感体验,缩短时空距离,记录学生日常行为。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料库,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在网络资源中获取信息,通过各种途径查找资料,采取讨论、演讲、竞赛等多种形式,力求让德育充满活力,让学生形成优良的道德品质。
五、注重身教重于言教
教师工作的“示范性”和学生所特有的“向师性”,使教在学生心目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教师的思想感情、处事方式、道德品质甚至言谈举止都会对学生有着熏陶诱导和潜移默化的影响,这就要求教师认识到身教重于言教。教师的言行举动,往往被学生看到并模仿。而且,教师的人格不仅当时对学生有影响,在以后步入社会,还会产生较大的影响。教师需要处处从我做起,率先垂范。高尚的师德本身就是一本好的教材,对学生的教育力量是巨大而深远的。教师只有对自己严格要求,不断学习,加强修养,让自己成为一个具有高尚师德的人,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德育熏陶。
六、坚持正面教育
要使学生成为一个健康发展的人,最基本的是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所理解并使学生获得对“美与丑”、“善与恶”更加鲜明的辨别力。因此,要循循善诱地启发他们,让他们慢慢理解道理。以美好、进步的人和事为主要教育内容 ,从正面讲清道理 ,坚持以表扬为主 ,启发诱导。从关心和爱护出发 ,抚慰他们的心灵 ,在师生的交往过程中增进感情,获得友谊。通过课堂中一系列的活动,使大家和谐共处、互相帮助,形成良好的班风。
七、开展校内外德育规范活动
对学生在校内外生活学习的各种场景和情境进行规范引导。如,在上、放学的路上不能随便买小摊上的零食,让他们知道小摊上的零食不卫生,对身体健康有害处。遇到年龄大的老人或比自己年幼的小弟弟、小妹妹需要帮助时要及时帮助他们,通过帮助,与他们交流,让学生体会作为一名少先队员最起码的行为标准。总之,使学生在学习生活的每一环节、各种活动中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努力规范自己的行为。
小学生德育范文6
关键词:农村 低年纪 小学生德育
在当前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学模式探究创新的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成了学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成了促成每位教师教学成功的基础。德育工作开展的是否成功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校风学风及教学质量。在德育的定义里,可以体会的到它是以发展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政治、法制和道德等诸多方面的素质为最终教育目的的,这也是教育的根本所在。它既在传承和发扬优良传统美德,又在塑造学生美好心灵和提升学生道德素养及情操的陶冶,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具有积极护航导向作用。学生德育要从小抓起,从细微抓起,‘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这句富有丰富哲理的至理名言已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德育的真谛以及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学生道德修养的过程中,我们要言传身教,以恰当的方式方法为学生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做出正确的引导。小学生正处在一生中学习成长的起步阶段,也是个人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形成培养和发展的起始阶段。由于社会环境、家庭背景、个人性格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生比较难健康成长,尤其是农村的小学生的行为习惯的表现最为不理想,那么要把他们培养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我们必须抓住时机从低年级学生开始着手开展德育工作,这是十分有必要的,也是最有机会成功的。我现就低年级小学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实施,浅谈一二:
一、正确处理师生关系营造良好德育氛围
古人有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建立良好德育氛围的基础。教师要多给予学生一些理解、宽容和关爱,让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做你的学生是一种幸福,那么德育工作就好开展了。但由于儒家教育思想对历代教师成长的长期影响,有不在少数的老师至今仍以权威的角色出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仍处于被动接受学习的地位,老师在学生的心目中所表现出来的形象那就是——真理的化身,圣洁的代表,语言的权威。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如果教师不能放下自己自以为高贵的身份和光辉的形象,这样只会拉大师生间的情感距离,影响德育效果。仅是单一的枯燥说教也往往只会让学生感到乏味了无生趣。在此应致力于创建新型的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关系它主张的是师生之间平等、互爱、互信,是师生之间相互尊重、理解、交流以达到共同分享教与学快乐的关系。长期以来,教师还是难以逃脱权威者的角色束缚。在学生面前,总是凭着主观意识去安排学生学习生活,虽然这些做法都是善意的,但这有悖于‘让学生成为教育主体’的现代教育思想主张,相应的抹杀了学生个性发展的大好时机。而新型的师生关系则要求教师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在德育活动中都要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如教师可让学生积极大胆地各抒己见,让学生通过讨论辩论的方式进行思想交流,教师在做到尊重学生想法思路的基础上,珍惜综合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让学生说出真实的想法,教师再给予及时点评引导,这很有助于学生健康发展。就低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多具天真幼稚的特征,看待问题不全面,提问时也往往夹杂着一些幼稚、奇怪的因素在里面,教师对于此类情况应不挖苦,不嘲讽,或含糊搪塞学生,要循循善诱,层层开启,引导学生点破疑惑。道德认识不是教师简单的强制灌输,是学生长期自我学习内化修养而形成的结果。
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心中有学生真正地尊重爱护学生,是德育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好伙伴,是学生思想道德形成发展的领路人护航者;当学生在不经意间犯错时,教师不应该总是选择传统的单一的教育惩罚批评方式,一味地苛责,而宽容、理解和帮助使其晓理明德才是最终解决问题的法宝。在德育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不再是师对生这样单一的关系,教师有着多种角色的扮演契机和多层面关系的连接,师生之间的发问和解答是相互的,学生之间可以相互交流。教师如果能够放下身份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群体中的一员,有许多看似难以解决的德育问题便会自然化解,也使得师生间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为学生提出积极的德育期待也是营造良好德育氛围促进德育成功的重要途径。
教育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过程,是师生间真挚感情交融流露的体现。有了德育期待,教师德育实效便可在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中慢慢实现,教师应积极有效地把握好所提出的德育期待,使之尽可能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如教师可在利用班中的公开场合向学生施以对班集体整体的期待或在班级主题班会中向学生提出思想道德发展期待,每个学生也可在教师的引导下自我设定道德成长目标等通过多途径多渠道为学生成长创造条件,希望他们能够成为一个团结互助、勤奋好学、乐观向上的集体。在教育学上曾有这样一句经典话语‘言传不如身教’,可见教师对学生以身为教的重要性。如果教师能够处处把自己看作是他们中的一员,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的关心和温暖这更有利于德育工作的开展了。如在班会上,教师动情地演说也可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唤起学生对班级的热爱。学生和教师最终在情感上思想目标上达成了一致。师生间的有了信任,教师与学生沟通就有了起点。教师就能够通过师生间的信任,打开学生心扉,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动向准确把脉。教师就更有机会引领学生向前发展,这样德育就能真正取得实效。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对教师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多数学生既把教师看成了自己的学习的偶像,又把教师看成了精神的寄托和个人情感的归宿,教师每一句亲切而关怀的话语都有成为拉近师生距离的可能。
二、发挥学生集体优势全面展开德育工作
曾有教育家研究发现,学生集体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且在一定的程度上超过了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教师可通过的形式来影响教育学生。
首先,确定班级的发展奋斗目标,逐步培养学生的班级荣誉感和责任感。
低年级学生起初对班集体的概念是很模糊的,也是很肤浅的,但随着学龄不断增长、视野逐渐开阔的同时学生对集体生活的认识开始逐渐扩大丰富,学生对班集体的认识和了解也开始逐步深入全面,概念更加明确,使学生知道自己身为班级中的一员,有责任有义务为班级争光,学生可在通过参加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逐步培养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目前,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及认知水平,我们应把相应的德育规范或德育范例列为班级的具体的奋斗目标,可以激励全班学生向着目标奋进,通过集体的力量使学生受到感染教育。
其次是充分发挥少先队的榜样优势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
少先队是学生中的优秀群体,是学生优良道德行为和高尚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通过开展活动为学生提供创造体验集体生活,培养热爱集体、勤奋学习的品质,培育孝敬父母、热爱劳动的情感等多种道德品质形成的机会,可使学生在德育实践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少先队组织,面向全体学生,以组织的优势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低年级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主要是以他律为主,别人的评价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比较大,其中多以具体的、外部的行为表现为评价依据。就一年级学生而言,多数向往加入少先队组织,这也是他们进入学校学习以后要达到的奋斗目标之一。此时,给他们树立具体的德育目标是最好的契机,学生基本上能按目标来要求自己,并在组织的引导下会十分积极踊跃地付诸于行动。在少先队活动中适当设置一定的道德情境,并联系实际提供一些发生在身边的具体范例,这更有助于帮助队员理解道德要求。比如对于年龄小的低年级学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事入手,从身边的小事入手,从最近发生的小事入手,学生在通过认识理解比较中,就会明白自己该怎么做了。动画片和童话寓言故事是现在低年级学生百看不厌爱不释手的文学作品,而这些作品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可例举各种参杂德育思想的故事引发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和生活中怎样做人的道理。
三、抓住课堂教学机会相机渗透道德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除了在传授教学目标规定的学习内容外,可根据学习知识的特点,适当拓展延伸的开展有关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的讨论交流。
课堂——德育教育的最好平台之一。课堂涵盖各门学科,每一门学科都与德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存在能为德育提供实施的机会,关键是看我们如何在教学中穿插应用了。如在语文写字教学中,我们在培养学观察分析能力的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端正坐姿的优良习惯;体育在锻炼学生身体,提高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团结合作,顽强拼搏的精神等等。其实各学科的教学内容里都隐藏着相应的德育知识。而就语文学科而言,教材中含有行为习惯、思想品质等方面德育知识的课文居多,这为我们语文教师创造了更多的德育机会。
除此之外,联系实际结合学生自身行为来进行比较学习,对提高小学生的德育意识和增强德育观念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