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规划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信息化规划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范文1

一、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发展背景

近年来,随着我国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对长江航运事业的不断投入与建设,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获得了一定发展成效,在完成交通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公安局、航道、海事等领域局域网建设的同时,构建了“以船岸通信信息化建设为重点”、“以干线传输网络体系为建设基础”、“以数据化通信网络系统为核心”、“以船岸通信网络体系为重点”、“以无线网络宽带为发展方向”的综合型、一体化通信网络体系。部分机构进一步对“水路客运售票系统”、“长江下游航道电子海图自动测绘与生成系统”、“长江三峡工程航道河床信息系统”、“物流一体化管理系统”等业务应用系统以及相关信息管理数据库进行开发与研究。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与实行提供了有利条件,为长江航运信息化“云”服务、江航运数字化建设、长江航运智能化建设,创建了发展空间与技术支持。

此外,随着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深化发展,长江航运企业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为提升企业竞争优势,促进长江航运事业现代化稳定发展,长江航运提出了“数字长江”、“平安长江”、“和谐长江”、“阳光长江”四个指导建设思想。长江行业相关企业对此建设力一系列发展规范与执行措施。其中长江航运安全监管以及服务部门进一步强化了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升了自身管理、服务与运行机制下信息网络体系以及业务应用系统的构建;长江航道局在基于科学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建立了长江航道管理、通讯与维护三位一体的管理系统,并在三峡库坝区构建了“GPS航标遥测遥控系统”、“CCTV重点监控系统”,实现了对长江干线航道测量的数字化、信息化发展;长江海事局在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与工作属性的基础上建立了集长江船舶管理、长江船舶通航管理、办公自动化管理、法规管理、长江船载客货管理等为一体的网络化信息管理机制。例如,“网上长江海事系统”的建立,有效提升了L江海事局海事信息资源的整合效率,推动了各项工作流程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

二、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重要性分析

(一)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问题

虽然我国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效,并初步培养了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但在现实建设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我国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中已建立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并未发挥出其实质,整体技术应用水平低下;其次,部分企业与部门对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高,缺乏准确的认知能力,缺乏完善的信息化数据系统;同时,长江航运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信息化建设标准存在差异性,其信息化“云”服务资源共享性不足,缺乏系统化、协调性建设;此外,缺乏专业研发与管理人才,长江航运业务工作人员整体水平低下。在此背景下,长江航运部门与相关企业,要想最快实行信息化建设,存在一定的困难性。如果长江基层企业与基层管理部门实现由自主研发信息化系统专项购买成熟信息服务,则可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信息化服务建设,提升自身服务质量,并改善了自身资金短缺、专业研发人员短缺问题,从而构建符合自身发展与社会需求的信息化体系。而,云计算不仅是一种信息化技术,也是一种信息化管理模式。基于云计算模式的应用,可有效实现由“信息系统自建”向“信息化服务购买”的转型发展。由此可见,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与施行价值。

(二)长江航运信息化“云”规划是长江航运信息化建设必然需求

信息化规划范文2

关键词:城乡建设 规划 信息化 探析

最近几年,城乡建设规划步伐相当迅速,城中村的现象屡屡出现,因此要对城乡建设规范性和科学性提出了非常严格的要求。每一个城乡发展情况不一样,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判断,规划局应强化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数据为本,创新为魂。随着城乡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规划局的责任也日益增大,必须建立起一体化的综合信息体系,为编制城乡规划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完成信息对规划管理的技术作用,努力实现城乡合理规划,推动城乡经济的大发展。

一、前言

上个世纪90年代,城乡建设规划在基础设施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的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化已经成为推进我国城乡建设规划行业取得突破性发展的核心力量。当前,城乡建设规划局继续深化信息化工作,逐渐完善城乡规划管理的信息平台。使信息系统更好地用来为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服务,尽可能完成城乡建设规划全覆盖,实现信息网络化,办公自动化,决策智能化。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是我国信息化的重要标志,换句话说,信息化在规划管理起的作用将越来越大,信息化是各个国家用来衡量城乡现代化的重要标准,也是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特征,并逐步向社会的每一个层面变革发展。

二、城乡规划信息化发展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我国提倡建立和谐社会,而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发展完成这一奋斗目标的重要一步。城乡建设规划应在相互发展中进行,合理协调城市和农村之间的矛盾,处理好城市人和乡村人之间的关系。我国各地城市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这主要是由于各地城市对信息化建设认识的差异、重视的差异、人才的差异和投入的差异等拉开了距离,当然也有各地城市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缺乏及时的相互交流和相互促进有一定的关系。

城乡规划在地方上缺乏一定调控手段,没有建立完善的体系,主要表现在:

(1)城乡规划信息的不对称导致资源利用效率地下,土地利用模式粗放,非农建设快速无序蔓延,工业建设用地年均增长很快,工业用地占总建设用地面积比例也可能超越合理上限的警戒线。

(2)规划决策缺乏智能化,城乡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和动态管理机制不够完善,在城乡规划管理决策、分析和预测时,还无法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和现代化的工作平台,城乡规划管理和决策能力、服务水平还待提高。

(3)信息化程度不高,导致政务没有完全公开,业务办公的透明度还不够加强,廉政建设仍需努力,城乡规划管理的公众参与度也不够。

(4)没有建立完善的社会服务化机制,无法提高城乡规划管理效能的同时,也不能利用规划信息化成果为城乡经济发展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服务。

三、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发展对策

(1)完善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体系,提高城乡建设规划管理水平

我国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步伐应该是使用城乡三维仿真技术,从先前的单一系统转变为一体化系统,努力实现规划管理从单一项目审批到对城乡空间形态统筹研究的过渡。进行城乡建设规划时,整合应用数字化规划,使用三维仿真技术,提高城乡建设规划决策的科学性。在城乡规划管理系统层次上,应加强与数字管理、数字监管、土地监管、数字房产、数字执法、数字规划等信息化系统相互融合。三维仿真技术应用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管理,不断提高信息化管理效率,但随着仿真系统的不断扩大,也会出现一些问题,所以应合理应用,努力发挥其在城乡规划中作用,使得城乡建设规划逐渐完善。

(2)运用遥感进行监测,提高规划监督效率

为了更好的对城乡规划进行有效监督,应借助GPS全球导航系统等遥感技术加强对城乡建设规划范围内的建设情况进行监测。这样不仅可以节省人力,而且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时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遥感获得的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处理,对可疑的地点进行实地调查,认真核实和记录拍照,这样做可以保证监测成果的准确性。同时坚持数字城乡理念,城乡空间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是城乡建设规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可以提高城乡规划监督效率,为实现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3)加强对信息系统人才的培养

建立和完善城乡规划信息系统,必须依靠一批城市规划信息化的人才,要加强城市规划信息化人才队伍的培养。与此同时,要关注城市规划信息化知识的进行更新和提高。深入学习,努力学习国外先进信息技术,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加大城乡规划信息化成果的社会化应用力度,加强服务社会化,增加服务应用领域,让城乡规划信息化建设成果应用于城乡规划实践,使得规划取得重大突破,从而不断提高规划行业信息化建设和拓展的积极性、创造性和持续发展。此外,通过积极创新科技,努力提升自身服务水平与业务支撑能力,规划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可以推进规划局机关作风建设,节约规划办公成本,提高规划行政效率,不断实现信息共享。

四、结论

综上所述,未来城乡规划信息化在城乡建设规划管理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继续深化信息化工作,不断完善城乡建设规划管理系统共享的信息平台。随着我国信息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城乡规划创新发展的需求不断增多,城乡建设规划信息化存在的问题会越来越突出,必须认真进行解决,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推动城乡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信息化规划范文3

【关键词】:省级规划管理信息化GIS

中图分类号:TU9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中国的地理信息系统(GIS)研究与应用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由于GIS对于地理空间信息有较为直观的地理现实表达和空间分析等优势,很多政府部门已经将原有的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并开发地理信息系统。近年来,GIS也成为很多地方开展的“数字城市”的基础平台。然而,笔者通过城乡规划相关文献查询、地方调研、新闻传媒等信息途径了解,基于GIS城乡规划信息化工作多以城市为基础层面,如深圳、武汉、重庆、济南等地已经有着成熟的地理信息研发及工作管理应用;在辽宁,沈阳、大连、抚顺、本溪、葫芦岛等地也在开展诸如天地图等相关规划地理信息化工作。

本文试图以辽宁省级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管理为对象,梳理省级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侧重方向,研究省级城乡规划信息化的工作开展内容及方式,以期对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模式。

1、省级规划管理主要工作内容及职责

笔者以自己工作环境及直接涉及规划相关工作部门职能为研究背景,通过官方网站对于工作处室职能的界定,作为省域研究工作内容。

1.1 省规划中心主要工作职能概述

(1)参与城市化和城乡规划有关政策法规的研究、调研和论证工作;(2)负责建设规划方案的受理和技术审查论证工作;(3)承担全省城镇规划备案和各类城乡规划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工作(4)负责全省城乡规划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建设、规划信息统计分析工作。

1.2 省级城乡规划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工作必然性

1.2.1 城乡规划职能工作的有效衔接

目前的城乡规划管理工作模式,是以传真、文件签阅、会签、征求意见稿、会议讨论拟定、专家会议论证、现场踏勘等方式,工作管理方式单一,常常不能及时应对解决城乡统筹、外部条件变化等情况。作为城乡空间资源配置工作的职能部门,加速信息化,不仅是城乡规划管理的自身化要求,也是更好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1.2.2 城乡规划工作管理科学化

地理信息系统管理是政府透明化、公开化的有力工具。在国外,很多规划相关的政府部门已经将地理信息工作作为其管理的辅助工具,通过地理信息平台信息的、地理信息的空间分析等功能,利用地理空间的实景三维展示、法定规划图集的叠加分析、规划规范标准等文件的约束集成,实现高效的科学的规划管理。

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能够减少实际工作量,避免以偏概全的决策失误,对于重大项目选址、规划编制审批、规划监察等工作方面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

2、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开展常见问题及工作模式

2.1 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常见问题

(1)系统开发多是以信息化工具语言为基础的开发与实现,主要停留在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地理信息系统功能的实现更多的是一个演示系统,“三分功能、七分实现”。

(2)地理数据更新速度慢,地理信息数据的获取方面,较多的借助遥感影像卫星,但是地理数据提取和处理手段仍需要进一步创新,规划管理定型化的惯例思维。

(3)系统研发公司百家争鸣、大多数公司理念以迎合甲方、迎合甲方领导为出发点,对于具体系统开发规划业务并不投入太多精力了解,而是常常将其成功案例作为操作实现推荐,使得系统研发成为系统仿制。

(4)规划管理“一张图”逐渐成为了“一种思维、一种模式”,横向铺开范围广,纵向落实应用却很难,这种模式发展下去最终会形成“规划墙上挂”到“规划系统画画”的形式转变,而没有质的飞跃。

(5)信息技术作用认识不足,信息化可使规划审批高效透明,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发挥可视化、数量化、定量化等作用,但是未能被规划界认同。

2.2 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工作模式探讨

2.2.1标准先行

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是城市信息化管理的宏观指导,目前很多省级管理部门并没有重视信息化管理,以省内城市信息化、数字城市等工作来代替其省份信息化脚步的快慢。

目前,由于目前传统模式的规划管理较为适用。然而规划编制的审批进度、规划修编的频繁程度等也已经说明了规划管理方面的滞后,推进信息化管理,建立省级规划管理信息化标准,对于城乡规划行业信息化相关数据组织、功能实现等方面提出宏观标准,自上与国家建设部等管理工作接轨、而下统一全省信息化管理的管理。

标准分为刚性标准和弹性标准,对于刚性标准时各市规划信息化的强制性内容,刚性标注有利于省级城乡规划管理与各市有效衔接,如不同地理信息软件的转换标准、不同地理信息的匹配标准等。弹性标准则指指导性内容,指对于信息化发展建设有着促进的意义。

2.2.2 确定省级规划信息化内容

地方城市规划管理部门管理的内容相对精细,系统建设内容也相对较多,对于省级管理而言,也并非将地方较为优秀的规划系统删减功能、界面,拿来就用。如重大项目选址往往涉及很多很多城市,城市建设发展管理也并非就城市论城市,而从区域的角度分析等。

(1)城乡规划法规、政策、规范、文书等资料的信息化,这部分的信息化工作与办公自动化相关,很多地方办公自动化是信息化的开始。

(2)省级城乡规划基础设施信息化,基础设施信息化对于区域建设项目选址等有着重要的作用4。

(3)历史文化名城(镇)、风景名胜、自然保护区等强制性内容信息化。

(4)规划管理信息化。强调将GIS、GPS、RS及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到规划系统当中,集成规划审查、规划审批等功能。

(5)城乡规划监管信息化。强调利用城乡规划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查违,而监测系统与城乡规划监察工作对接,建立立体互补监管系统4。

(6)业务联动信息化。狭义方面,省规划中心和省住建厅单位之间审查、审批、提供监测数据等方面的业务联动。广义方面,与数字监管、工程监管、土地监管等方面的业务联动。

2.2.3信息化分阶段实现

东北地区城乡规划信息化脚步比较滞后,省级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建设并非朝夕而成。一方面,组织者对于信息化的便捷方面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常见的对外门户网站等经常成为是信息化工作的主体,对于城乡规划业务仍然较为依赖传统的定性工作方式。笔者认为,目前省规划中心已经在信息化工作方面做了一些相关的努力,但是信息化工作仍然是一些初级内容,以应用为主,忽略了整合与联动等方面的工作。因此,省级城乡规划信息化工作具体实现如下:

(1)信息化意识的建立,意识决定行为,只有对于城乡规划管理信息化工作有真正的理解,才能够促进工作的开展。

(2)办公自动化及政务内网的铺设,城乡规划信息化并非单体,业务流程化则是规划信息化实现的基础,否则单体系统建设只能成为城乡规划电子化。 因此应梳理省级城乡规划部分业务关系,设置业务权限。

(3)省级城乡规划业务系统开发及数据库建立。

(4)城乡规划信息化系统地理空间定量分析应用。

(5)省级规划信息化工作的运行维护。

3、小结

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是城乡规划管理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文章简要的讨论了省级规划信息化管理的一些思路,但是在实际规划信息化管理开展过程中,仍然会面对很多问题,目前很多省份的城乡规划信息化管理是自下而上的运行,如何将自上而下的指导融入到自下而上的工作中,仍然需要一定的解决技巧。此外,省级城乡规划管理的内容,省级城乡规划管理部门之间的信息化工作衔接等工作都将需要具体深入的探讨。

作者简介:于思扬(1982-),女,辽宁省城乡建设规划中心,工程师。

参考文献:

信息化规划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 基层 规划 编制

水利信息化规划源于2001年左右“金水”工程的提出。按照国家的水利信息化发展规划,基层水利管理单位相继编制了符合自身实际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在推动本领域的信息化发展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同时,随着信息化应用技术和理论技术的发展,前期的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严重滞后于当前的技术发展和业务需求,急需通过具体的理论指导,形成新的基层水利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与规划对业务支撑能力分析

1.1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现状

黄河基层已经初步建立起了集基础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化业务应用三大业务支撑平台,其中信息传输、业务应用在信息化发展规划的指导下,发展迅速。信息传输系统已经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微波传输网、黄河计算机广域网、话音传输网等;信息化业务应用方面,建立起了防汛指挥调度、视频会商、涵闸远程监控、工情险情会商以及人事、财务、档案、办公自动化等治黄业务应用系统。

1.2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规划现状

信息化发展规划2000年以前一直是作为黄河治理开发基础业务的一部分编写,内容侧重基础信息传输。随着数字黄河工程的提出,才开始了正真意义上的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山东黄河根据数字黄河规划编制了山东数字黄河发展规划。市、县一级治黄单位依据黄委、省局规划安排工作开展,大多没有形成独立的信息化发展规划。

1.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与治黄业务需求的矛盾分析

通过对现有黄河基层信息化发展分析,结合水利现代化战略发展要求,认为当前黄河基层信息化规划主要存在如下问题:

缺乏系统建设的整体目标。黄河基层信息化随机性建设普遍存在,系统的建设大多依靠领导主观意识或内部信息化管理部门的意见,对信息系统建设的目标和整体实施方案没有形成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

没有进行全面的战略主体、周围环境及以往经验问题的分析,规划编制存在片面性。信息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黄河信息化发展不能够独立于黄河整体治理开发而独立存在,其规划、开发、建设必须与具体工作深度融合,才能够发挥作用。

规划片面追求解决当前问题,对系统的可持续性研究较少。黄河基层信息化独立建设现象普遍存在,不能够将信息化规划与防汛、工程管理、工程建设、水行政执法等治黄业务发展趋势有机融合。随着防汛、工程建设、工程管理、水行政执法等业务的精细化、社会化的变革,对信息化支撑能力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使得水利信息化系统的可持续研究变的更为迫切。

2.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需求分析

2.1数据采集

数据采集的广泛性。应包括自然、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由于黄河防洪工程安危事关重大,需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通过信息化工程建设,增加自动监测、遥测、卫星和航空遥感等现代化信息采集手段,建立自动化数据处理分析系统,扩展信息的类别和采集频度,使管理与决策能够建立在丰富、全面的信息基础上,增强宏观把握的能力。

数据采集的实时性。为减轻洪水威胁和提升抗旱效率,需要切实做好防汛、工程管理、水量调度等工作,及时了解辖区的雨情、水情、工情、灾情等信息,通过信息工程建设,采用传感器微电子技术,通过传感器将监控信息迅速转化为电子信号实时地传送到控制中心,实现远程自动化遥测和遥控。

数据采集的集约化。任何一级黄河水管单位的信息系统都是由若干个不同子系统组成,按照当前顶层信息化发展规划,各个子系统分别建设并自成体系,从而造成了数据采集单元建设的分散性、混乱性和重复性。因此,在规划信息采集系统规划时要综合分析黄河基础信息各组成要素,从地理、空间、时间等要素入手,全方位、多维度的实施全面的信息采集布设,使得信息采集系统能够客观、全面、实时的反应出黄河特征点,为分析、决策提供依据。

2.2数据传输

治黄现代化管理与决策需要大量的数据作为依据,在信息资源共享的有利条件下,要求这些信息资源能通过网络顺畅地传输。空间数据库、数字地图、遥感、遥测数据都需要通过网络进行传输,防洪、水调、水文、涵闸等信息都需要从采集点通过网络传输到数据中心才能为各项治黄业务服务。

2.3数据存储

由于缺少统一的规划和设计,各单位的数据库标准不统一,共享性差,重复开发现象严重,造成资源浪费。通过基层水利信息化工程实施,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规划和建设,整合现有数据资源,统一标准,建成一个通用的基础数据库,实现信息共享。

3.基层黄河信息化发展规划编制探讨

3.1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总体战略模型

以提升对黄河管控能力为目标搭建的黄河基层水利信息系统架构,侧重以信息化提升业务能力,其内容包括基础设施系统架构、信息系统架构、绩效评价架构、安全系统架构等四部分,其中安全系统贯穿于其他三个系统架构之中。

信息化基础设施架构根据应用系统架构和信息资源架构,确定信息基础设施的规模、性能参数等,如基层水利信息采集分布、网络的带宽、数据存储容量等。信息系统架构是根据需求规划,确定信息化需要实现的功能。功能架构应该描述业务提出的每一项需求,信息系统需要提供哪些功能才能满足。绩效评级架构。绩效评价架构是综合用户的满意程度和对业务的支撑能力分析,信息系统功能作用发挥综合分析。进而指导系统的升级和改进。信息系统架构规划要充分考虑建成后的运行维护,要充分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提升效率,要充分考虑系统建设完成后的运行维护工作。

3.2黄河基层信息化总体战略规划要求

3.2.1基层支撑系统

黄河基层水利信息化基层支撑系统包括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等硬件系统。系统建设架构模式应该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和治黄业务的各类需求,规划出信息获取方式、信息采集手段、信息点布局、信息采集的传输方式、基础设施可持续升级的保障能力等方面,对应治黄业务需求合理规划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存储的各方面内容,力求通过集中建设基层信息系统支撑不同业务应用的综合基础信息系统,而不是依照每一项业务应用独立应用单独建设各自的基础支撑系统,从而实现基础信息利用的最大化、基础设施投资最优化的要求,同时满足基础设施的可持续升级能力。

3.2.2应用系统的构件化设计

信息化构件技术是支持软件复用的核心技术,构件好比积木,各种不同形状的积木可以搭造出不同的模型,用各种不同的构件可以组装出满足不同需要的应用系统。基于构件的开发方法提高了软件开发的可重用性及适应变化的能力。

信息化规划范文5

一、信息化建设项目的背景分析

即企业基本情况、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等情况的分析,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规模;企业的生产经营特点和主要产品市场定位;企业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企业管理现状及组织结构。

二、企业信息化的现状分析

目前企业信息化的现状主要包括:信息化组织机构;企业管理信息化现状;企业信息平台现状;信息技术人员结构。

三、企业信息化需求分析

1.管理信息化业务需求分析

运营、决策管理,通过有效的信息化建设使企业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有序流动,实现管理与决策信息更加透明、快捷;资金流管理,加强资金管理、预算管理、加强资金监管力度;提高财务信息准确性、及时性,通过信息集成整合,提高财务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提高企业月结、年结的效率,保证财务信息及时上报、披露;物流管理,打通内部供应链管理,实现效益最大化的销售计划、组产计划和采购计划,实现最低的原料库存、产成品及半成品库存和备件库存以及最佳的成本控制和流动资金占用等。

2.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优势和劣势主要包括:领导重视程度;企业资金实力;企业文化;信息化基础设施、平台建设水平;计算机应用水平;信息化队伍专业程度。

四、信息化的总体策略

1.信息化建设指导方针、总体目标

从企业发展战略的角度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战略,在企业经营活动中,通过信息技术的全面推广和应用,促进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建立科学的企业管理体系,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这是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基本方针。以信息化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优化管理模式,实施业务流程再造,建立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化生产经营管理体系,实现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大幅提高企业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这是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

2.信息化建设实施基本原则

在充分考虑企业自身特点的前提下,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合理利用、避免浪费;全面发展、重点推进”的基本原则,推进企业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实现物流、资金流的合理有序流动,使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

3.信息化结构的设计原则

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上一般应采用INTERNET/INTANNET环境结构,解决公司基本信息流传输问题;软件开发结构一般应选择B/S(Browser/Server)架构;数据管理利用数据仓库技术,实现集团化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完成集团公司整体管理数据的大集中。

五、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方案研究

1.公共信息层的规划建设

在INTERNET/INTANNET环境下建立企业公共信息平台,它具有数据、语音、视频传输能力,解决企业内外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问题;达到从信息层整合现有信息流的目的。其规划建设主要包括:信息网络平台建设、信息安全体系的规划、企业门户网站、网络媒体规划等。

2.管理控制层

通过实施BPR(企业业务流程重组)、ERP(企业资源计划)、MES(制造执行系统)体系。实现财务、产销一体化、人力资源、设备管理和生产物流中各项业务的管理控制,解决体制、业务流程中深层次的管理问题。其规划建设主要包括:企业业务流程重组、ERP系统、制造执行系统等。

3.服务决策层

信息化规划范文6

一、*年度信息化工作基本情况

(一)规划先行,明确思路,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市安监局的信息化建设工作是一项需要长期开展的工作,因此,必须做好统一规划,以规划为指导和依据,有步骤、分阶段实现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目标。因此,在市安监局与其他职能部门、市安监局与上级主管部门之间业务流程、文档流转和数据交换,产生的业务联系及数据联系等方面,我办做了大量、全面、系统的调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我局的信息化规划总体规划方案和*、*年建设方案,并落实专项资金451万元,其中*年的191万元的建设项目已进入验收,*年的350万元的建设项目已完成招标工作。

(二)稳步推进,信息化建设成果初显成效

一是初步构建好我局信息化建设所依托的网络和硬件环境;二是实现*市安监局办公自动化、无纸化;三是完善*市安监局门户网站;四是建设好我局信息化建设所依托的*市安监信息平台;五是基于管理信息平台,开发和整合好综合应用系统。具体情况如下:

(1)网络和硬件环境建设

我局原有的硬件设备、网络环境无法满足信息化系统的建设要求,因此,我们从网络基础建设抓起,完成了数据服务器、OA服务器、网站服务器和防病毒服务器以及机柜、UPS等相关配套设备,配置相应的系统软件;配置防火墙和防病毒系统以及PC机等办公设备。搭建了一套先进的、安全的、可靠的网络系统平台,有力地支撑了办公自动化OA系统和网上审批系统的开展。

(2)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

为了解决市安监局内部、各级安监部门的办公秩序、工作流程等规范化管理,我办开展了市安监局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设,*年3月1日开始,我局非公文已全部在办公自动化(OA)上办理并办结,目前,在线公文已达到4700份。用车预约登记、休、请假流程以及文档中心的管理、财产管理、办公用品管理和档案管理也已开始使用,办公自动化系统的建成,使我局办事效率明显提高,公文运作规范,为机关职能的发挥创造了极为良好的环境。

(3)门户网站的建设

*市安监局政务网站于*年11月初开始进行改版,通过政务公开、在线办事、政民互动等栏目,完善了市安监局政务公开目录的内容以及与*市安监局单位职能相关的行政审批及服务指南类信息的及时,如危化品经营许可证(乙类)核发、危化品(不含剧毒化学品)生产、储存企业设立批准、建筑项目(工程)安全设施"三同时"设计审查、安全主任培训、证书查询等;公众参与类项目(交流论坛、领导信箱、投诉举报、在线访谈等。这些栏目充分突出了网站便民利民的宗旨,从*年2月28日改版成功挂上互联网到目前为止,访问量已达到70万人次。

(4)*市安监信息平台项目的建设。

我办按照局领导要求,充分利用*市电子政务基础平台,按照条块结合、统一组织的原则,以实现安全生产监督部门协同、街镇联动、主动监管为设计目标,以整合现有基础网络和应用系统为基本要求,初步搭建了全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信息平台。平台涉及到市级相关部门(公安、交通、质监、消防等十多个),区县安监局(十区二市),以及具备实施条件的街道和镇村(约200多个)。目前,一期工程已完成,公文已实现发送到区县一级。平台上已掌握法人数据有:市工商局企业登记信息20多万户,乙种经营许可证办理数据5062个,企业普查数据291个,重大危险源1046个。

(5)基于“*市安监信息平台”,扎实推进业务系统建设,目前已上线或准备上线,并接入到“安监信息平台”的业务系统有:OA办公自动化系统、乙种危化品管理系统、企业普查管理系统、重大危险源管理系统、事故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