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高中物理教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1
一、时代性
美国高中教材提倡科学的知识要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即让学生能充分体会到物理在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时代的进步和发展离不开物理,同时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让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讨论中。
例如,Physics principle and problem第六章中谈到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超重和失重问题时,就引入了国际空间站的事例。国际空间站(ISS)中,来自不同国家的科学家正在从事各种实验和观察。他们观察了水滴在空中形成的悬浮球体,他们试种了豌豆,看看其能否在失重的条件下生长。在谈到向心力问题时,教材中又讲到ISS一般制造成大圆环的形状,这是为什么呢?因为ISS以及其中的所有物件和居住者都因为没有受到重力作用而飘浮在空中。如果圆环自转,则其中没有被束缚住的物件会由于向心运动而紧贴圆环的外侧;若它的转动速率和环的直径刚好取某个值,便可以使其中居住者受到的向心力与地球上的重力的数值一致。在这部分教学中,充满时代性的教学内容引起了学生的广泛共鸣,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二、启发性
美国高中物理教学强调学习不仅仅是让学生理解多少物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学习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养成正确的思维习惯。所以教材的内容设置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多层次思维能力。教材通过多角度的设问,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和思考物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
例如,Physics principle and problem第七章中就提出过这样一个问题:如何测量当地的重力加速度g。你需要测得哪些数据?需要用到哪些仪器?学生通过讨论,不同的小组可以提出许多不同的方案,如,在当地做自由落体实验,测量物体的重力,通过单摆实验测出周期等等。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学生个个绞尽脑汁,力求想出和别人不同,且测量方便、节约成本的方案。通过这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在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情境性
我在普高教学中遇到过这样的问题,有些学生认为教师所提出的问题与自己没有太大的关系,且枯燥无味,这样的学生往往在课堂上表现为启而不发,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不能强制要求每个学生都对我们所提出的抽象的、远离生活的、凭空捏造的一些问题产生强烈的兴趣,我们应该关注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他就是问题中的一员,如何有兴趣地参与进来。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应该给问题一个载体,给学生提供一个情境,并且让每个学生感受到他就处在这个情境之中。
美国高中物理教材在这方面做得就非常值得借鉴。Physics
principle and problem第十三章在讲到压强问题时,就引入了龙卷风的情境。首先提出问题:在龙卷风来临之际,你是把门窗紧闭还是打开?学生照常理回答大多是“紧闭门窗”。接着书中给出了具体的数值让学生去感受,“龙卷风中心的压强可以比标准大气压强低15%,假定龙卷风的边沿作用于195cm高,91cm宽的门上,那么门受到的净力为多大,方向怎样?”经过讨论和分析,学生才会恍然大悟。我明显感觉到这比单单要求他们计算某一压强生动得多,因为学生已经将自己融入该情境中,成为情境中的一员。
四、应用性
美国物理教材Physics principle and problem当中设计了30个物理学的应用专栏。有的应用是在现实中已经实现的,有的还在构想阶段。例如,宇宙电梯、背跃式跳高、“哈勃”的困惑、隐形眼镜、激光眼部外科手术等等。全书30章内容,每章都配有一个知识点的应用,非常生动有趣。学生想解开奥秘的心情是急切的,教师应充分抓住学生求知心切的心理,这样知识开展也会特别顺利,学生对知识的印象也非常深刻。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2
1.教材内容选择的比较 。我国新课标下的高中《物理》教材(人教版)为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物理科学素养的要求,体现科学教育的本质,在编写上是煞费苦心的。
首先,注重现代科学的进展和科学方法的介绍。如在科学漫步中介绍气垫导轨和数字计时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等,让学生感受到现代科学的发展,唤起学生对物理科学的热情。教材还十分关注技术的发明和科学方法的改进,在学生可理解的范围内,作了必要的介绍,如“做一做”中要求学生尝试用计算机绘制v-t图像等。在科学方法上,介绍了模型方法、变量控制、对比实验等方法。
其次,设计了丰富的探究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科学的过程。以必修1运动学为例,探究活动的设计是丰富多彩的。其中包括实验、探究、资料搜集和分析、思考与讨论、模型建构、课外制作和课外实习、探究活动、技能训练活动等不同种类的探究活动。这些探究活动不仅比初中的深入,而且还具有更大的开放性,给教师和学生开展探究性活动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如果不同组的学生探究不同的问题,全班学生将会有更多的问题和心得进行交流,远比全班学生探究同一个问题所涉及的知识、碰到的问题和解决的问题要多得多,所涉及的信息量更多。
与我国教材相比,加拿大高中《物理》教材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版式新颖,图片精美。该套加拿大教科书比较重视版式的设计和图片的选择。越来越多的教材的编著者逐渐达成共识,即在教科书中穿插图片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读图,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由于图片的思维性越来越强,图片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加拿大教材还在图片旁边提出“读图的要求或思路”,引导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②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加拿大的高中《物理》教材非常重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其物理教材在如何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科学研究的习惯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自己鲜明的特色。为了使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方法,加拿大高中《物理》教科书就专门介绍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调查的方法及过程,同时还教给学生写作报告的方法。教材并指出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不同的学科需要不同的方法,但基本原理和思维技巧是大多数类型的科学研究共同具备、共同使用的。教科书通过制定计划、确定变量、提出问题(确定探究目的)、收集数据、解释报告,教会学生科学探究的步骤与方法。
③注重学习背景。高中物理学教育应该更多地考虑社会的背景、学生生活的背景和科学的背景。加拿大高中物理学习背景重点突出,将中学物理学习放到社会背景下、学生生活背景下及物理科学的背景下。首先将与社会、生活的联系作为高中物理学学习的主要背景之一,其次关注学生本身是该套教材编写的另一背景,此外还比较注重引导学生走近职业。专门设置了一个栏目叫“物理与职业”。
2.课后习题设计的比较 。人教版教材的习题形式多样,难易适中,注重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重视学生知识、情感和技能三维能力的发展。这些课后练习对学生的要求更高了,特别是增了一些比较灵活的题目,加强了知识的迁移和思维的拓展。其中知识迁移型的习题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新情境中的问题,特别是来自生产和生活实际的问题居多。思维拓展型的习题在本章内容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更广阔的思考,培养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等能力。此外,探究活动中设置的讨论题、随堂练习和技能训练都大大丰富了习题的形式。
而在加拿大高中《物理》教材中,尽管其习题数量很大,但许多习题的开放性较强,有许多思考题,并不要求计算,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习题也注重了学生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等三个维度的和谐发展。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3
摘要:在全面推进新课改的背景下,如何把握教学,如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成为新课改的主要任务,本文仅以鲁科版物理(必修)内容安排为例,解读新课改的教学观,学生观和学习观。对广大一线教师更好、更快、更有效推进新课改的教学有很大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新课改 探究 教材安排 逻辑
怎样对物理问题进行研究,新课程理念下的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引领、合作、互动的环境中,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探究。物理(必修)围绕牛顿定律为核心,分别对物体怎样运动和为什么这样运动,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科学方法――呈现出来,让人既感受过程之美,又感觉到结果的必然。
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说到,物理是“探究物理基本结构和基本运动规律的科学”,其中关键是教我们怎样去探究物体的基本运动规律,学会如何探究。
高中物理就其主要内容而言,实际上就是怎样研究最简单的四种运动现象:直线运动(匀速、变速、匀变速),平抛运动,圆周运动和简谐振动。看清物体的运动现象,然后解释产生运动现象的原因。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首先从力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进行了阐释,然后又引申出力的位移积累和力的时间积累的动能定理和动量定理。最后又从能的转化对力的运动进行理解和分析。
课改教材,较之老教材更加深入细致的运用了这一观点,以及学习物理的科学探究的方法,现在我以物理必修(鲁科版)为例解读教材: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怎样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激情和兴趣呢,教材设置了“撩开物理学的神秘面纱”。分析教材的特点,以及物理和生活的联系,接着就进入了主题,为了研究运动做的准备工作,“时间、时刻、空间”的认识,“质点和位移”的概念,作为一个“有形”的物体的运动是很难描述的,从时间上来说是不断地流逝,从空间上来说,整个宇宙都在不停的运动着的,而且就相对地球而言,对物体的描述也应该是三维立体空间。但是该教材做了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处理方法,而且交给我们一种抓住问题的主要因素忽略问题的次要因素的思想。比如:研究一辆车从某地开往很远的另一个地方所需的时间就没有必要研究是车头还是车尾,整个车就可以看成是一个质点。但是,研究一本书通过某一个点的时间,书就不能看成是一个质点。
准备工作做好以后,就进入第一种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探究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它的位移特点、速度规律,通过这些基本规律的认识,让学生切实体会了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么,物体为什么会这样运动呢?牛顿定律将会对此作出解释。为了探究牛顿定律,也必须做好什么是力的准备工作,教材在重力场中对三种力各自的特点和产生的原因等进行阐述,在受力分析当中教会学生明确研究对象,也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目的要明确。应该值得注意的是,力是矢量,对于矢量来说是高中阶段的重难点,力的合成和分解是处理矢量问题的关键方法。本教材特别把正交分解作为一个点来讲是很突出的亮点,因为正交分解以后解释的第一个现象就是平衡,为什么会平衡呢。从初中来讲是产生了两对平衡力,从高中来讲,就是沿两个方向合力为零,就将建立起来了两个方程。这样让老师处理问题也方便,解题是为了锻炼力的合成和分解的方法,而不是为了解题而解题。接着就是牛顿定律及其应用。此时,就进入了研究的核心问题。牛顿第二定律的实验探究,让学生把运动和力联系起来,在头脑里就会有一个清晰的物理情景:合外力使物体产生加速度,也就解释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原因是合外力不变。最后的超重失重运动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进一步体会到了力与运动的关系,为整个必修一划上了一个完整的句号。
纵观整个必修一,它实际上就是围绕牛顿定律怎样从力的角度去解决运动问题的一种科学研究的方法,就像该教材上说的:注重让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基础知识与技能,学习基本科学研究方法,养成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发现问题:力与运动的关系是什么。
提出问题:什么是运动,什么是力。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4
关键词:高中;物理教材;科学方法;显化
所谓科学方法,是指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使用的、符合科学一般原则的途径或者手段。我国现行物理教材分五个版本,分别是人教版、粤教版、沪科教版、教科版以及鲁科版。不管是哪个版本的教材,均在原始教材的基础上提炼出科学方法,并加以运用和研究,进而推动本教材的合理应用与进一步发展。
一、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显化现状分析
参照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的总目标,它要求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时能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并能在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中自然地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加以了解。与传统教学的总目标相比,在物理学的研究过程中提出科学方法的应用是一个巨大的改变,也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新的课程标准中,科学方法被视为物理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加以应用,说明现代教学对科学方法的重视,也说明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显化之门正逐渐被打开。但基于科学探索之路的循序渐进性,这一显化之路还需要研究人员长期的探讨与摸索。
综合各种版本的物理教材,高中物理中常用的科学方法有以下几种: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比值定义法、隔离法、对称法、估算法、合成与分解法、等效变换法、类比法以及实验法。根据有关专家和学者的统计和分析,不同版本的物理教材在科学方法上的运用有所不同。在这十种常用的科学方法中,人教版侧重于对理想模型法、控制变量法以及比值定义法加以显化,而对于其他方法的运用较少或根本没有涉及。所以,纵观我国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显化现状,其显化的力度还很不够,显化的程度还有待提高。
二、教材中如何呈现科学方法
科学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和途径,是抽象的,是需要人们运用科学的头脑去加以理解的。科学方法在教材中一般以两种方式存在,即显性方式和隐性方式。早在20年前,国内有学者对科学方法给予了高度的肯定,并且对于科学方法的显化分析也作了探讨,指出科学方法的显化运用将有助于教育目的的实现。
1.显性方式。所谓显性方式是指,运用科学方法的公开性、明确性,是指对科学方法的名称、形式、操作过程以及相关原理进行直接阐述,从而使学生易于接受,并逐步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将科学方法以显性方式呈现,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吸收新知识,尤其是对于知识基础较差者,科学方法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存在,易于他们在模仿中吸收,并学会运用。显化方式的应用必须以学生充分的感性认识为前提,在这种认识的前提下,科学方法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形成与发展,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与科学方法水平对新的学习形成了一种适应,相互融合,新知识产生。在高中阶段的物理学习过程中,必须以初中的学习为基础,逐步培养学生认识与接受科学方法的能力。对于高中生来说,尤其是对于那些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来说,将科学方法直接提供要比他们的逐步摸索要来得直接,有利于他们花更多的时间理解和体会,从而与原有知识融会贯通。
2.隐性方式。所谓隐性方式是指,对教学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方法的使用的不明确性,对于科学知识的一般原理、概念以及规律等等,均不具体道明,而是学生通过在应用的过程中加以领会和接受。隐性方式旨在提高学生感受能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被施加科学方法的理念,并通过不断学习而逐步掌握,以致体会到科学研究的相关方法。如果纯粹从知识提取方面来说,学生必定能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领会一些方法的运用,但这种运用仅局限于一时,学生们往往印象较浅,并没有真正掌握。所以说,在高中物理教材中运用隐性方式往往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学过教育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中,高中生正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的过渡时期,他们的分析综合能力、抽象概括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还没有达到思维能力的最高峰,所以说,如果一味在教材中采用隐性的方式对于一个正常发展的高中生来说并不具备很大的适应性,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也就没有那么可观了。
三、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显化方式
在当下高中物理教材中,对科学方法进行显化主要是通过这样几个方式进行的,即直接介绍、充分运用小栏目和旁批以及物理学史的应用。
1.在正文中对科学方式进行直接介绍。这是一种最直观的方式,且科学方式对于正文的占用也说明科学方式作为一个学习点而存在的重要性。物理教材中正文的应用说明对科学方式的阐述留有了很大的空间,学生也会加以重视。
2.在小栏目中或者旁批处对科学方法加以阐述。一些教材在对学习内容进行阐述的过程中,设置了专门的小栏目或者批注,从而对科学方式进行强调,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一定的学习方式也有所领会,从而加以应用。
3.利用物理学史对科学方法加以显化。在正文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穿插相关物理学史知识,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而一部物理学史也是一部物理科学方法史,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了科学方法。
参考文献:
[1]何静,邢,郑鹉.高中物理教材中科学方法的显化研究[J].教学与管理,2009,12(08):74-76.
[2]乔际平,邢.物理教育心理学[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2002.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5
关键词:新课改 高中物理教材 新特点
从当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正在向纵深处改革,而在这个背景下高中物理的全新课程标准也相应出台,新课标的出现也代表着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又一开端。新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目的是要不断地提高学生的整体科学素养;课程的内容侧重体现时代性、选择性与基础性,在课程结构方面则重视共同基础,并设计了模块课程以便于学生的选择。新课标可以说是对于高中物理课程改革的重要指导。但是我们要想真正领会新教材的精髓,就必须要对新教材的新特点加以研究,总结体会,才能将新教材运用的更好,才能发挥出新教材在培养新时期新型人才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新教材具有较强趣味性
新教材有着丰富的趣味性,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这大大地增强了物理课堂的核心凝聚力。新教材将对学生物理兴趣以及好奇心的培养放在首位,以避免学生在不断转难的知识学习中出现畏难和抵触情绪,从而更好地保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举例来说,必修2 第四章第四节中的《机械能守恒定律》,教材利用蹦床运动来说明动能与势能二者之间能够相互转化,继而引入课题,由于蹦床运动与日常生活相距较远,学生理解不深,因此会充满好奇心,教师可以为学生用多媒体播放蹦床运动比赛的画面,用激烈的比赛来调动学生的探究情绪,通过观看比赛引入课题,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更热烈。
二、侧重于学生的实践经历
新教材更加重视学生实践经历的积累,比如说“自感”教学时,教师先用导线将自身同两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并邀请一位学生进行尝试,结果显示没有安全问题。然后让十位学生牵手,再用导线将大家同日关灯的镇流器、2 节干电池进行串联。当开关闭合时,学生会说并没有任何感觉;而当开关瞬间断开时,学生则会不由自主的产生反应,跳起来,快速地将导线丢开。这个实验过程突出了学生亲自经历,与学生已有的经验产生强烈的冲突,学生的记忆会更加深刻。
三、新教材突出时代性与基础性
全面到来的信息时代也使得人们的职业更换速度加快,知识的更新换代在提速,也要求我们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理解更加的全面与深刻,因此我们的学生必须就必须要掌握扎实的的基础知识。然而我国的高中教育在课程内容方面一直处于一种繁、偏、难、旧的状态下,特别是在应试考试的恶性循环中,许多教师错误理解教材内容,教学行为出现了偏颇,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真正人才的培养。为了促进传统教学向现代教学的转变,高中物理课程新标准做出了一定的改变。
举例来说在《物理必修1》中,有关“运动的描述”这一内容所涉及的知识点有质点、速度、位移、加速度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在这一内容中,教材不仅吸纳了国外教材的精华,对这一系列知识点加以细致的描述,更侧重了概念发展的循序渐进和逻辑思维,并能够在概念的描述中传递出物理学的研究思想。
四、新教材降低了知识的难度与内容总量
新教材大大降低了学生的记忆负担,摒弃了传统教材的“繁”与“难”的设计手法。在新、老教材的对比当中我们可以明显的发现新教材在这一方面的重点突破。这样一来不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负担,更减轻了学生的畏难心理,让学生们重拾对物理学习的信心。此外,由于课堂教学中不再需要耗费长时间进行重点和难点的反复讲解,也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空出了宝贵的时间。
五、新教材能够联系实际,突出主干
新教材将一些非重点内容做了淡化,这样一来就使得高中物理教学的整体框架、脉络更加清晰,更好地突出了主干,比如说删减气体的实验定律和透镜成像的公式,这些问题可以说是相对独立的,在力学体系中也有所研究,因而为了更好地突出主干作用,做了必要的删减。而这样的设计思想同样对我们的教学有着很好的启示。物理教学总的来说要侧重学生能力的培养,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也必须要着重于知识的引导与分析,因此我们的物理教师在习题的讲解过程中不要从头到尾没有头绪的重复性讲解,而是要侧重讲解那些具有代表性,并且可以激发学生想象力与潜在思维的问题,而不是长时间拘泥于某个重点、难点问题去灌输式的讲解。
六、新教材的突出了教学方式的多样化,更加注重学生的体验与兴趣
我们的教学如果触及到了学生的情绪与意志,发现了学生真正的需要,就可以产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对于物理学习的持久性、探究兴趣以及对知识的感悟等都必须要依赖于学生对物理科目的情感支撑。因此可以说关注学生的体验就必须要以学生的活动与经验为基础,要以学生的身心投入与积极参与为基本前提。因此,新教材充分地考虑让学生真实地去“接触”具体事物,通过实际经验去发现问题之所在,让学生将课堂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之中,这样才能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才能调动他们去深入研究物理知识。
七、新教材在内容的设计中融入了研究性学习的内容
新教材的设计巧妙之处还在于融入了一定的研究型学习内容,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主动探究能力、观察能力以及分析能力等方面都有着良好的助益,它的设计目的并不在于让学生获取大量体的知识,而是能够侧重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让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
结论:综上所述,高中物理新教材为我们当前的物理教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新教材深化了高中物理课程的培养目标,让传统物理教学转变为兴趣物理教学,从而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生成以及探究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要更加深入地研究新教材,让同学们能真正的地去体会新教材,继而爱上物理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孙早立.使用高中物理新教材的实践与探索[J].课程教材教法,1993.(9).
高中物理教材范文6
1带电体系的静电能
1.1互能
带电体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电场力,当带电体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时,电场力所做的功与变化的路径无关,这表明带电体之间具有相互作用能.把每一个带电体看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将各带电体从无限远移到现在位置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就等于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能,简称互能.
当各个带电体组成带电体系时,若各带电体所带电荷符号相同,外力做正功,互能为正值.反之,若各带电体所带电荷符号不同,电场力做正功,互能为负值.可见互能可正可负.
1.2自能
带电体的自能在数值上等于把该带电体分割成无限多个小等分,将各部分电荷从无限分散的状态聚集起来克服电场力所做的总功.由此可知,所谓自能就是用极限步骤求得的组成这个带电体上各部分电荷元之间的相互作用能.从带电体本身来看,这部分能量不为其他带电体所共有,故称为自能.
带电体系中各个带电体分别连续带正电或者连续带负电,即同一带电体各部分所带电荷符号相同,将这些电荷由无限分散状态构成带电体时需要克服电场力做功将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为带电体的自能,故自能一般为正值.
1.3静电能
带电体系的总静电能由各带电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和每个带电体的自能组成.
2电势能与电能
电势能为带电体系中各带电体之间或带电体与外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能,它为各带电体或带电体与外电场所共有,可见电势能仅为带电体系中总静电能的一部分.
假定有一个点电荷q在其他电荷激发的静电场中加速,如何计算q动能的改变量呢?由于q在加速的过程中q及激发外电场的电荷的自能均保持不变,唯一发生变化的静电能就是q与外电场之间的互能了,即q在外电场中的电势能减小,其减小量就等于q动能的增加量.因此在中学阶段讨论静电场能量的变化有意义的就是电势能的变化了.
高中物理教材中在电路部分提到电能的概念.电流通过一段电路时,自由电荷在电场力的推动下定向移动,电场力对电荷做功,即通常所说的电流做功.电流做功的过程就是电能转化为其他能量的过程.在这里产生稳恒电流的电场为稳恒电场,与静电场比较两者的电荷分布都不随时间改变,区别在于激发静电场的电荷是静止的,而激发稳恒电场的电荷是运动的.既然激发稳恒电场的电荷分布不随时间改变,稳恒电场本身就应与同样分布的静止电荷激发的静电场相同,因此稳恒电场与静电场具有完全一样的性质,所以在电路部分所讲到的电能与带电体系的电势能具有相同的性质.
3电场能
高中物理教材在电容器部分讲到“电容器充电后两极板间存在电场,从电源获得的能量储存在电场之中,称为电场能”.那么电场能与静电能又有什么异同呢?
在物体或电容器的带电过程中,外力所做的功等于带电系统能量的增量,而带电系统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就是建立电场的过程,这说明带电系统的静电能总是和电场的存在相联系.下面以平行板电容器为例来说明静电场具有能量,带电系统的静电能就是电场的能量,即电场能,而且电场能分布在电场所占的整个空间之中.
电容器充电的过程中,外力克服电场力所做的功等于电容器增加的静电能,可以证明电容器的静电能W=12QU,其中Q为电容器所带的电量,U为电容器两极板间的电势差.设平行板电容器两极板正对面积为S,两极板间距离为d,将U=Ed,C=εsd,V=Sd代入W=12QU得到W=12εE2V,其中ε为电解质的介电常数.由此可见,静电能可以用表征电场性质的物理量场强E来表示,而且和电场所占的体积成正比,这表明静电能储存在电场中.由于平行板电容器电场是均匀分布的,故所储存的静电能量也应该是均匀分布的.电场中每单位体积的能量,即静电场的能量体密度为ω=WV=12εE2.尽管这一结果是以匀强电场为特例导出的,但可以证明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公式,在非匀强电场或变化的电场中仍然正确.
电场能的表达式W=12εE2V表明能量定域于场中,场是能量的负载者.在静电情况下,对给定的带电体系,其电场能与静电能的数值完全相同,静电能就是电场能.在时变的情况下,静电能的概念失去意义,有意义的是电场能,例如已发射出去的电磁波,即使当激发它的源消失后仍将继续存在并向前传播,这时我们必须认为电场能定域于场中,这正是电场作为物质所具有的一般属性.在例题1中,我们不能将图1的电路等效成如图7所示的电路,虽然这个电路也是将O点拆成O′和O″两个点,但从图7电路可知O′和O″是不等势的,因此这里的O′和O″不能断开.
3.2拆分前后各支路的等效电阻应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