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电影杀生影评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电影杀生影评范文1
与去年暑期档令人振奋的市场相比,今年夏天显得有点“冷”,虽然电影类型丰富,数量众多,却未能复刻去年同期三部现象级影片带动下的盛景。今年暑期档前三甲中,仅《魔兽》一部过10亿,最终票房14.7亿元,《盗墓笔记》票房艰难攀升到9.87亿元,《绝地逃亡》以8.86亿元位列第三。与此同时,近年来在电影行业风生水起的票房保底在今年暑期档大都以失败告终。
为什么电影行业看起来喧嚣热闹,票房却不给力?为什么明明是按照爆款元素打造出来的电影,观众却毫不买账?面对看似提前到来的拐点,产业未来将向何处去?《综艺报》采访专家学者、行业代表,共同解读今年暑期档的利弊得失。
暑期档票房走低原因何在
饶曙光:中国电影发展的基础和根本并没有发生逆转性变化,主流电影观众的消费热情也没有出现退潮和位移,只是进入更加理性的发展阶段,挤掉短期或者不够专业的投资,会让中国电影发展更加健康、持久。
范嘉东:今年第三方把更多精力投入到上游,在票补方面的投入相应减少。同时,今年电影品质相对弱一些,缺乏强片支撑,这是核心问题,影院建设虽然加快,有质量的内容供应却跟不上。究其根本原因,在于行业的浮躁心态,很多电影都是为了赶档期,去年很多人都预估今年是600亿元的总体量,按照投资人的想法,只要挤进某个特定的档期,基本收回投资额没有问题,但事实给出的答案并非如此。
此外,暑期中的奥运会带来一定的观众分流;终端娱乐的迅猛发展也形成一定冲击,例如网红、视频直播等新模式走热,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等的选择也越来越多,观众的观看行为更多元化,都造成观影分流。还有,今年影片在营销方面的力度不够、方式也过于单一,大都是刚开始营销时用力很猛,上线后一旦口碑不好马上急转直下,很难达到预期。
孙磊:暑期档市场竞争异常激烈,缩短了各影片生存周期,没有足够排片保障,进而让潜力中的爆款丧失机会。各方有限资源也纷纷向“有票房感召力”的影片倾斜,严重影响用户选择的多样性。例如《使徒行者》的上座率和票房都很坚挺,但排片流失很快,很难创造逆袭的机会。甚至出现一周有7个以上新片的情况,生存艰难是必然的。
观众是否发生了变化
范嘉东:电影已经成为大家固定的社交方式,而且是话题感比较强、也比较经济的社交方式。正常来讲,去年暑期档来观影的人,今年如果有好的电影,肯定还是会来观影,而且随着影院数量的扩张,大多数观众周边都有电影院,观影更方便。那他们今年为什么会减少观影频次?这又回到产品质量的问题。现在的观众越来越成熟,对影片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会轻易为烂片买单。
饶曙光:年初很多人都提“小镇青年”这个概念,实际上我们对三四线城市作为中国电影增量的期望值估计过高了。这部分人群观影的忠诚度、程序度并没有很多人想象得那么乐观,他们在春节档表现出来的极度热情让我们产生了幻觉乃至幻象。
绝大部分保底发行
以失败告终,问题所在
饶曙光:早就有专业人士指出,保底发行是一种资本赌博,很难有真正意义上的赢家。过去一段时间,中国电影超速增长无疑给很多人打了“兴奋剂”,大量资本抢滩登陆电影业的热情高涨,用四川人的话说就是,“不管有船没船,给老子先把码头占到再说”。资本在意的是借助项目可以进行令人眼花缭乱的资本运作,但对电影的艺术性和操作规范性考虑比较少。建设中国电影的现代电影工业体系,的确需要各种新金融手段和工具的强力支持,但前提应该是法制和专业。在目前法制都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各种资本游戏如果不能有效制约和规范,后果有可能会失控。更重要的是,如果资本拥有者不尊重电影内容生产的基本逻辑和规律,不保障电影创作者的自由、创意能力和想象力,也会导致两败俱伤。
孙磊:保底发行是把双刃剑,风险与收益并存,当风险过多地转移到某个环节、某个公司身上,最后的收益和风险难匹配,必然导致大部分保底以失败告终。但无论结果如何,都不能忽略它的正面价值。从积极层面看,它确实让小发行公司有机会争取到发行权,大公司争取到更优质的电影项目。很大程度上,保底发行盘活了行业,带动整体效率的提升。保底发行在某种程度上也造成新一轮内容竞争,这种竞争的积极一面在于进一步倒逼宣发创新,形成新一轮优胜劣汰。比如可以利用互联网发行机构,通过大数据进一步实现精准发行,为院线提供更为精准的指导模式。基于目前种种经验教训,未来保底发行势必会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和金融创新,对风险和利益进行更好地把控和平衡。
如何评价暑期档影片
在类型方面的表现
范嘉东:今年港产片最让我惊喜。现在影院对港产片的预估大都不太好,但该类型在今年暑期档的表现超出预期。以《使徒行者》为例,它是IP电影,在质量上较同类影片有整体提升,内容也更容易被当下观众接受。
孙磊:我印象最深的也是香港导演创作的警匪片。港片没落的声音一直不绝于耳,不少香港导演和制作团队选择北上,到了内地却水土不服,没有发挥出原有的水平,大家都觉得港片已经日薄西山。但今年暑期档,香港影片却用最擅长的警匪片实现逆袭。像《寒战2》和《使徒行者》,都是大IP、大卡司电影,而且内容优质、演技精湛。
某影业经理:跟很多人的感觉不同,我觉得大多数香港导演现在的状态不佳,他们从创作角度上来说根本没有进步。评价一个导演要往未来看,要看他的趋势是好还是坏。虽然暑期档港片成绩貌似不错,但跟他们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的片子相比,大都没有任何新意。反而是一些年轻的电影人一直在大胆尝试各种类型,进行各种探索。今年印象较深的港片是《寒战2》,这部片子很类型化,主旨讲的是司法斗争等社会议题,这才是有价值的香港电影。
范嘉东:《盗墓笔记》是今年特效大片的代表作,但跟去年的《捉妖记》相比差距还是比较明显,《捉妖记》在题材、内容等方面都是老少皆宜,整体高《盗墓笔记》一个档次;《盗墓笔记》的IP非常好,明星阵容也很不错,但影片的整体感觉有点“旧”,造型、道具、画面都不够时尚。我们倒是可以看看时下的网络电影,虽然内容参差,但画面大都漂亮精致,能符合一大部分观众的观影需求。另外,就国内的盗墓题材来说,已经是两年来的第三部了,观众难免审美疲劳。
孙磊:今年暑期档动画电影表现令人遗憾,更多都是偏向合家欢类型,针对低幼群体的仅有《神秘世界历险记》《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等,数量远低于2015年。暑期档将低龄群体屏蔽在外,直接导致固定观影群体流失,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2:一日成才》上映之后会有票房爆发,这都是被压抑的观影需求。
为何未出现爆款
饶曙光:中国电影已经形成多元化格局,但精细化程度还不够。类型丰富只是电影市场具备竞争力的前提条件,更重要的还是需要在创作上更精细。事实上,当下中国电影整体性增速放缓也跟类型精细化程度不够、深加工能力不足有关。
在“配方式生产”理论的误导下,很多刚刚进入电影圈的人认为所谓类型电影不过就是各种元素、桥段的排列组合,完全可以“大干快上”立竿见影。最近一段时期新上映的不少影片,都是这种急功近利赶出来的产品。还有,最近的很多影片大都在剧作上出现了短板,包括广受关注的《大鱼海棠》也是如此。行业内一直说重视文学,重视剧本,重视电影理论批评,基本上都是“叶公好龙”。
某影业经理:现在提到电影口碑就会想到豆瓣和一些自媒体平台,我一直强调不要盲从任何评分平台,他们都很小众,甚至有部分水军连电影都没看过就乱评分,这严重扰乱了正常行业秩序。
一些影评人为了博眼球产生的部分影评文章对中国电影的伤害很大。在极其惊悚的标题下,往往很多内容逻辑不通,非常武断,这种现象应该遭到抵制。呼吁现在身处电影市场的影评人,可以进行良性的、有建设性的批评,但“骂街式”的影评有百害而无一利。
孙磊:最近几年,电影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众消费品,对电影标准的评估也需要与时俱进。成熟的市场要尊重观众的选择,理解观众的需求。市场是多元化的,审美是多元化的,评判标准也是多元化的,所谓众口难调,票房不是唯一评估标准。评分也不是唯一评估标准,好的市场机制,是电影可以找到观众,观众可以找到电影。在此基础之上,电影可以实现赢利,可以创造愉悦的观影体验,这就是成功。
暑期档遇冷,为业界带来哪些启示
饶曙光:我们没有理由“看空”中国电影,应该对中国电影未来发展充满信心。也应认识到,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经过连续十多年超过30%的复合增长,已经在某种程度上提前消耗了各种可贵的有效资源,而且产业层面、文化层面、美学层面各种准备不足的问题不断暴露出来,必须引起高度警惕,应该主动进行结构性调整,有效延长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黄金时代。同时,我们不应该完全沉溺于单纯的票房指标,应该进一步完善电影产业链,实现与国家经济转型升级的互动,同时提高电影质量,创作更多具有经典人文品格、艺术品格的作品,多层次、多方面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年龄观众群体的需求。
范嘉东:今年暑期档最重要的启示是要真正把电影作为“产品”,将定价、宣传、上线后的销售环节,到下线售后的环节等都考虑在内。如果电影下线之后的版权出售、音像制品的发行等后续环节都完整,整个渠道都成熟了,对于资本的投资热情是一种鼓励,对整个产业链也是一种保障。此外,对于电影产品,是不是应该用更市场化的模式来运作?例如,现在电影发行价定得很高,大都在25-40元,为什么出品方不根据市场情况进行具体调整?说到底,还是没有把自己真正当作产品经理。第三,对影片进行精细化管理,做好单片营销,对观影人群清晰定位。例如,《我们诞生在中国》到底适合不适合暑期档?或者这个片子是不是可以延长到“十・一”,或者变成复映片拿到学校、大学去放映?怎样给优质的电影更多合适的渠道和平台?能不能吸引更多适合它的观众?我们会做一些尝试,例如,学校开学后为学生做专门包场和特价活动。除上述之外,影片的宣传是不是到位?是不是跑跑路演就行了?是不是尽量到达了最大范围的受众?是不是把影片的卖点真正明晰地讲出来了?是不是一味用情怀的方式就能奏效?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
从现在的片单来看,整体市场到10月以后可能就会好转。预计明年的整体情况会非常好,电影制作需要一定的周期,明年差不多会有比较大的爆发。总体而言,我们的电影行业正在逐步走进成熟,起码在未来三年之内,还将处在大发展的阶段。这三年的核心是什么?是扩张,是规模的提升,也就是说,未来的发展核心还是在上游行业。
孙磊:市场中还存在很多机会,比如说,青春片市场已经进入下滑周期,但是对于制作精良、立意独特的中小成本电影的观影需求还是有所提升;以《我们诞生在中国》为代表的自然电影第一次实现口碑和票房双重丰收,市场多元化需求带来了新机遇,对行业提出了新需求。对于院线来说,在有限的排片数量之下,为每一部电影找到最佳排片量,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这才是合理的行业发展模式。
电影杀生影评范文2
电影《失恋33天》海报 近年来,国内电影市场获得了迅猛的发展,特别是以《疯狂的石头》、《失恋33天》、《人再囧途之泰囧》等影片为代表的国产小成本电影在日渐繁荣的国内影市中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票房奇迹,不断书写小成本电影的“逆袭”和一夜暴富的神话,并且被业内所持续关注。小成本电影作为构成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分支,其自身的发展对整个中国电影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但是,纵观近几年来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现状,虽不乏一些引起轰动的优秀作品问世,但仍不能使我们盲目乐观。就中国电影市场的宏观层面而言,小成本电影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针对其出产上的绝对数量和票房收入上的相对贫乏促使我们对当下的小成本电影创作进行冷静的反思,进一步探寻和梳理小成本电影成功案例和生存策略。
一、小成本电影概述及发展
简介所谓小成本电影,业内并没有统一的定义,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是指不需要在演员、场面、服装、效果等方面有额外支出,所需资金仅限维持正常制作、发行的电影,简言之就是投资少、成本小的电影。(张丽、孟忻:《中国小成本电影的营销之路》,载《中国小成本电影的营销之路》2012年22期)
小成本电影由于投入资金少,在电影特技以及奇观化场景的打造上与战争大片、史诗巨著、武侠大片等无法比较,摄制组也通常是由一些不太有名气的导演和演员组成。但在影片风格上,小成本电影大多都拥有着导演鲜明的个人特色,基于本身成本低,他们不敢奢求有高票房的回报,因而在影片中许多地方都保留了导演的独特追求和思维定位。部分小成本电影由于投资计算少、成本额度低而导致无法公映。非同一般的传播途径,导致主流意识形态对小成本电影影响较小,可以在尽可能多的情况下使其能体现出导演独特的思维和创造能力。就创作初衷而言,有的是为了迎合特殊小众人群的需求,有的是为了展示导演或编剧对真实世界的看法和解析,有的则是尝试摸索出一种新的电影表现手法,因此小成本电影较之“大片”更富有多样性,这也是其突出的特点之一。小成本电影取材新颖,又贴近群众生活,镜头语言十分生动,充满活力。小成本电影采取本土化的叙事方式和艺术风格,与民族文化心意相通,极易受到大众的欢迎。例如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投资仅有300万,上映才三天就获得200万的票房,最终以1000万的结果领跑2006年上半年度的国产影片票房。另外滕华涛导演的《失恋33天》,投资890万,在短短4天就完成了破亿的奇迹,最终更凭借3.5亿的院线收入证明了小成本电影也会有发光的时候。最值得称颂的还要数徐峥导演的处女电影作品《人再囧途之泰囧》,影片投入近3000万元,但在上映三天后票房就已过亿,最终该片以票房12.6亿、影院观影人次超过3900万人,成为了中国电影史上最卖座的华语电影。此外,该片单日票房10001万元,单日观影人数263万人都创下了国产影片的新纪录,影片还获得了2012年中国电影发展票房推动力奖。
二、小成本电影的生存与发展策略
电影创作既是一种艺术和梦想的表达,也是一种产业的集成,既要讲究社会效益,也要讲究投入和产出。中影董事长韩三平曾表示:“所有的影片在保证艺术质量的前提下,都应该以营利为最基本目标。”(杨柳军:《由的票房尴尬说开去——试论小成本电影的突围之道》,载《电影评介》2011年22期)
当前制约小成本电影的主要是资金要素。笔者从内因和外因等层面来探索国产小成本电影的生存及发展策略。
1.精良的剧本是小成本电影成功的关键性要素
·电影理论吉平高博:国产小成本电影生存策略探析 小成本电影的决定因素是剧本,用剧本中感人的情节和动人的故事来吸引观众,演员不再是花瓶和摆设,更注重的是演技。(王一:《浅析中国小成本电影市场的立足点》,载《科技风》2013年2期)不管电影的投资有多大,吸引观众的首要法宝还是能感动人的故事,观众能够随着情节发展一起前行,从而实现观众对影片的最初设想期待。从小成本电影的审查角度来看,导演(制片)确定了影片的表现手法和拍摄技巧,这也是小成本的另类和独特之处。观众则决定了票房的号召力。但是,绝不能简单的追求个性化标签,否则反而起反作用,创作个人化意识太浓,会将观众置于爱恨两难的境地。以典型的成功案例《疯狂的石头》来看,拍电影就应该深入分析当下全球化时代大背景下人们的心理需求,有一个好的剧本,抱着一种真诚的态度做电影,以取得更大更高的成就。影片《疯狂的石头》讲述的就是一个让观众不会感觉到脱离现实却又与想象不太相符的奇妙故事。郭涛所饰演的男主人公包世宏是重庆一个工艺品厂的保卫科长,他所在的工艺品厂因经营原因已濒临倒闭,而且要被徐峥所饰演的环球大发展集团冯董开发成住宅小区,就在一切都让人感到事情已经跌到谷底的时候,却又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工艺品厂长谢千里在厂房的厕所里发现了一块价值连城的翡翠,他为了眼球经济搞了一个展示,还答应包世宏会拍卖翡翠以救活工艺厂。局面貌似开始向好的方向发展,却又闯出了以刘桦所饰演的道哥为首的盗贼团伙和连晋饰演的被冯董雇佣的国际大盗麦克,这两组人马有着同样的目的就是翡翠。于是两拨人马凭着各自不同的本领相互明争暗斗,而包世宏为了全厂工人的利益和自己的职责,毅然决然的与这两组人马展开了一系列的比拼斗争与翡翠的替换,真翡翠先被彭波扮演的谢小盟(谢千里的儿子)偷换出来送给了候姝饰演的道哥女友,后来道哥在床拿到真翡翠后却将其认作假翡翠,让自己的手下潜入展厅用真货换回了谢小盟之前放下的假货,后来道哥知道自己用真货换了假货就绑架了谢小盟让谢千里用翡翠赎人,而此时包世宏也发现翡翠被谢小盟掉包,正当所有线索都好像中断的时候,刘刚饰演的三宝保证了事件的顺利发展,他无意中发现了谢小盟,让包世宏找到了他所认为的“真翡翠”,最终包世宏用真翡翠换了之前道哥一伙人留下的假货,并将他认为的“纪念品”给了自己的未婚妻留念。纵观整部影片,情节的设定一直是情理之中却又出人意料,让观众一直会对影片保持关注。只有满足了观众的心理需要,才能够得到观众的真正认可,从而拥有较为固定的受众群。
电影《疯狂的石头》海报 2.多渠道的营销方式
电影毕竟不是个人的创作,一旦进入影院就意味着要考虑票房,这就要求影片创作者的商业意识和营销意识要进一步提高。正如电影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需求一样,电影业也不能完全不考虑商业而导致彻底离开市场。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能够证明一部电影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票房。只有克服自身劣势的不足,小成本电影才能在大片的夹缝中获得立足之地,尤其要摆脱“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孤芳自赏心理。电影“叫好”是前提,但忽略了影片必要的宣传,票房也是可想而知的。小成本电影在营销上首先要立足于自身,尝试不断整理开发新的营销方式,如传统DVD发行、电影频道播放、网络视频点播等。跟大片相比,虽然小成本电影无法举办大型巡回宣传,但小成本影片完全可以在瞄准影院的同时瞄准电脑、手机等不同的终端,充分利用新媒体手段。在影片的宣传与推广过程中,也演变出了多渠道的营销模式,即网络营销、院线营销、事件营销及传统营销等。(彭译萱:《国产中小成本电影高票房成因与营销策略分析》,载《企业导报》2013年9期)当前,最典型的,也是投入最低、效果最好的营销模式可谓是网络营销。微博作为一种新社交媒体,在现代人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作为一种电影宣传的手段,微博营销也日渐走入观众们的世界。利用公众人物宣传、植入广告、口碑相传,其都能在社交环境中完成。这也是以上成功案例普遍采用的途径,从而使得小成本影片能够被人知晓而且充满吸引力。以《失恋33天》为例,本片的宣传发行方就另辟蹊径,将宣传的重点方向瞄准了广泛流行的社交媒体,不仅在网络上动员明星粉丝转发与影片有关的微博,还向普通观众征集他们自己作主角的短片——“失恋物语”等,这一推广手法一方面扩大了电影在普通群众中的知晓度,另一方面也激发了观众的一种从众心理,而这种从众心理就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的趋势下,不知不觉或者不由自主地 “随大流”。网络营销既可以克服资金不充裕的局限,同时也可收获惊人的效力。当前,电视已经不是广大观众观看节目的唯一渠道,视频网站逐渐成为观众获取活动影像的另一主要渠道,在《人再囧途之泰囧》和《失恋33天》上映期间,网站分享的链接大都是影片经典段落或花絮,这种轰炸式宣传也把不少观众推向了影院。新媒体手段的营销作用无疑是巨大的,它是撬动影片价值和号召力的杠杆,投入少、效益高,这也是小成本电影营销的主要和便捷渠道。《人再囧途之泰囧》也突破以往与院线的合作模式,在影片拍摄过程中不断制作出系列的定制短片在院线放映以便更好的为影片宣传造势。当然小成本影片也不会忽视传统媒体的作用,一些高收视率的电视节目也是小成本影片宣传的重要渠道和选择,因为节目的高收视率会造就电影的高关注度,对小成本影片而言也是不错的选择。
3.对电影档期的绝妙运用
成功的电影还需要“天时地利”的客观因素。所谓天时,即是好的档期,对档期的选择也尤为重视,片方希望能以此来吸引更多的关注与话题。其中主要包括两种形式,即选择本身有特殊意义的日期,或在可能引起话题的娱乐事件发生期间上映,这也是事件营销的典型做法。(1)特殊日期。2012年5月前后上映的诸多国产电影,诸如《杀生》、《形影不离》、《黄金大劫案》、《匹夫》等影片都反响平平,均遭遇冷门。究其原因其实就是因为同档期还上映了3D版《泰坦尼克号》和《复仇者联盟》两部好莱坞巨制,正是有这两个劲敌的前后夹攻,就算圈内人士和各方媒体极力鼓吹与造势也于事无补。由此可见这些巨制影片对小成本电影的威胁实在太大,小成本影片需要寻准本身的精确位置并运用恰当的时间安排上映。相对上述电影而言首次执导影片的徐峥无疑是极其幸运的,虽然前几年的贺岁喜剧已经透支了人们对国产喜剧电影的期待,但在当时的贺岁档中,同类型明确的喜剧电影仅《人再囧途之泰囧》一部,而且同档期的好莱坞大片《007》又被延后到春节档期上映,这些因素都为这部喜剧影片奠定了良好的放映基础。(陈姝睿:《国产中小成本电影如何异军突起—以为例》,载《剑南文学》2013年1期)正是在各方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人再囧途之泰囧》的横空问世,必然一枝独秀独领。《人再囧途之泰囧》上映时间为2012年12月l2日,与玛雅历法所记载的“世界末日”相距无几,因此宣传发行方借此由头大打末日牌,提出了“与其枯坐等死,不如观影笑死”、“末日电影”等的宣传口号。而另一部卖座电影《失恋33天》则是在“世纪光棍节”——20l1年11月l1号上映,影片在当时赚足了噱头,一出现便吸引了大家的眼球。(2)特殊娱乐事件。其中的一个典型就是新锐导演宁浩所执导的《疯狂的石头》,该片首次出现在观众们的视野中,是在2006年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影片极其巧妙地借用了电影节所带来的观影热情,导演宁浩携影片主演郭涛、黄渤、刘桦等高调亮相,而作为投资人的刘德华也现身为其宣传造势,本片作为“亚洲新星导”计划所赞助的影片之一纷纷为记者们所重点报道,使得影片赚取了不少正面吆喝与宣传,更使得《疯狂的石头》在观影人群中名声大振,配合着电影节的档期收获了很好的票房和口碑。
三、反思与启示
通过对以上成功电影案例的分析可看出,一部电影票房的成功需要“故事剧情、特色营销和档期”等主要因素,这三者缺一不可。《人再囧途之泰囧》有幸运的因素,但绝不是侥幸,它的成功是偶然也是必然的,其将三个要素有机揉合在一起,才产生了惊人的效力和市场反响。成功电影的票房价值,除了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外,还包含有其它诸如剧本的艺术质量、导演的艺术积淀与才华、演员的功力与票房引导力以及制作发行方的技术水准等变量。电影投资、制片、发行以及上映的每个环节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这也是所有影片类型所需重视的。因此,投资的多与少绝对不是决定电影票房是否大卖的唯一因素,甚至不是最主要因素,最终还是艺术水平的竞争。只有提高艺术水平,才能使国产电影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走上高水准的道路,这一点对于小成本电影尤其重要,切不可过度追求营销而导致本末倒置,这其实是对后期发展延续力量的透支。但是,小成本电影的确应该在宣传与发行上多下功夫,扩大知名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