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药方剂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药方剂范文1
1.戒烟药贴:取肉桂、丁香各等份,食用味精少许。将肉桂、丁香研成细末后调入味精备用。戒烟者可每次取此药末0.5克,用医用凡士林或少量黄酒将其调成膏状,贴敷于合谷穴上,并用胶布将其固定。戒烟者在贴敷该药24小时后应换药1次,可连续贴药2~3次。
2.戒烟药茶:取地龙、鱼腥草各12克,远志15克。将上药一起入锅加500毫升的清水煎煮至药液仅剩一半时即成。此方可每日早晨空腹时服用1次,应连续服用5~7天。
3.戒烟药酒:取鱼腥草60克,远志、甘草各20克,地龙、广藿香、薄荷各15克。将上药捣烂后一起浸泡在1000毫升的高粱白酒中,连续浸泡7~15天后即可饮用。戒烟者可根据自己的酒量每日饮用6~8次,每次饮用10~15毫升,直至戒烟为止。此药酒不但有戒烟的功效,而且还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慢性支气管炎等病症。
4.戒烟药糖:取藿香60克,鱼腥草50克,远志、地龙各45克,薄荷、甘草各30克,白人参15克。将上药一起入锅加适量的清水用中火熬煮40分钟,再用小火熬至浓稠,然后在药液中加入白砂糖200克、口服葡萄糖粉50克,继续熬至药液呈膏状,趁热将其倒入表面涂有食用油的大搪瓷盘中,待此药膏稍冷却后将其分割成若干个小块(状如糖块)即成。戒烟者可经常含服此药糖。此戒烟药糖具有补气扶正、醒脑提神、解毒祛痰的功效,不仅可辅助戒烟,而且可改善人们因吸烟而引起的咳嗽、多痰、口干、咽燥等症状。
中药方剂范文2
一、教学内容的调整优化
中药方剂学包括中药学、方剂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常用中药的来源、性味归经、功效、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常用方剂的组成、用法、功效、主治、方解、运用、使用注意、方歌等,内容繁多,知识前后联系紧密。比赛项目之一“中药性状鉴别”,要求除了根据中药的外部形态识别出中药,还要写出中药相对应的功效。另一比赛项目“中药调剂”,虽然主要考查选手的称药准确度和熟练程度,但审核处方中中药别名、脚注、配伍禁忌、毒性中药的用量与用法等,与中药方剂学的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大赛相关项目的比赛要求,可对中药方剂学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大赛中的一些中药,在教材上没有,教师可根据大赛的中药形状鉴别品种目录,对教学内容有所删减,这样也扩大了学生和教师的知识面。将方剂学的教学内容与中药学有效整合,在学习经典方剂时,对方中常用中药的功效、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等各个相关方面的知识内容都要再次重复讲授,加深学生的认识和理解。
二、实训室的建设
各实训室建设是提高学生技能的重要支撑。中药鉴定实训室在中药方剂学的教学中并不适合,它的重点在于对中药性状的认知,而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中药的功能。中药药性实训室则将常用中药饮片按照功效进行分类摆放,更利于学习各中药的功效。在学习中药时,对应药材实物讲解此药的药用部位、性味归经、功能主治、使用注意等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药物功效的同时,对其形状也有了认识。学习方剂时,要求学生根据方剂,在实训的药台上迅速找出相应的中药组成相应的方剂,这其实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中药功效了解的熟练度。同时,拿药的过程也使学生加深了对中药性状的印象,与中药传统技能大赛的训练项目吻合,使“教、学、做”融为一体。而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必须依靠实训室的建设,药性实训室的建设使中药方剂学这门课程更加体现了连接专业课的桥梁作用,使学生更早、更直观地接触到中药实物,为今后更好地学习中药鉴定学,参加中药传统技能大赛打下基础。
三、教师实践能力的提高
大赛不仅是对学生的考验,也对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药传统技能大赛,要求医师既懂得看病用药,又对中药的性状和调剂十分熟悉,这就需要提高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如在系内举办教师传统技能大赛,相关专业教师通过自身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实践能力,能更好地指导学生。同时,高职院校要对教师加强培训,提升专业教师队伍的整体实力,同时多渠道引进人才,构建专兼结合的优质教学团队。
四、多种背诵方法的应用
背诵是学习中医药类课程所必备的一种学习方法。大赛中的默写中药功效,是对学生背诵能力的要求。教师需要指导学生采用多种背诵方法,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是提问记忆法。这是课堂上指导学生背诵的一种方法。根据教学内容,课上及时提问,每个问题反复循环多次,达到背诵的目的。教学实践表明,中药相关专业学生感觉最难掌握的就是中药的功效与主治,因为中药种类繁多,每味中药性能功效又各不相同或者同中有异,极易造成知识点的混淆。运用对比记忆法,将名称相似的药物功效放在一起背诵,或是将功效相似的常用药对放在一起记忆均可。
中药方剂范文3
[关键词] 自拟方剂;放化疗;老年食管癌
[中图分类号] R7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7(a)-0112-03
食管癌是一种临床上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非常高,占全部恶性肿瘤的1%~2%,多见于老年人群。近年来,食管癌的治疗强调多种模式的联合应用,目的是为了提高治疗的效果。但是限于目前该方面机制所存在的局限性,目前随机研究的结果一直存在着较大的争议,其答案也没有得到统一,这主要是由于同步放化疗增加了并发症的产生。有研究证实,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可提高胃及胃食管结合处癌患者的长期生存率,而且也能够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1]。然而,就目前的临床医学发展来看,还没有足够的证据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有效性,而且对其临床疗效也非常难以确定[2]。针对这一问题,本研究对12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开展了自拟方剂联合放化疗治疗老年食管癌,现将具体的研究过程及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采用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甘肃省武威市人民医院2008年2月~2011年2月收治的120例老年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其中男68例,女52例;年龄60~83岁,平均(75.2±6.6)岁;初治46例,复治22例,复治患者全部停止化疗超过4周;本组所有患者均经细胞学或病理学证实,均为食管鳞癌。卡氏功能状态评分(KPS)≥70分,预计生存期≥4个月。肝肾功能、心肺功能以及血常规等方面的基本功能保持正常水平,不存在化疗禁忌证,且对化疗的方案知情同意。将本组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比、初治与复治患者数、KPS得分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即进行常规分割照射,每天可以照射1次,每周照射5次,每次剂量为(2.0±0.1)Gy,且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顺铂(DDP),第1~3天静脉滴注40 mg/m2。观察组:联合自拟中药方剂,组方包括白花蛇舌草20 g、白英10 g、半枝莲10 g、仙鹤草10 g、太子参10 g、水蛭6 g、全虫3 g、红花6 g、鸡血藤15 g、茯苓15 g、黄芪30 g、石见穿10 g、川芎6 g、生薏苡仁15 g、菝葜10 g、当归20 g、血竭6 g、生甘草6 g,水煎服,每天1剂。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判定标准
对所有患者随访48个月,本研究中具体的观察指标包括如下几点内容:①近期疗效:对放化疗结束之后的1个月之后复查CT以及食道点片加以评价。具体的评价标准为[3]:完全缓解(CR):食道点片未见肿瘤征象;部分缓解(PR):食道点片提示可见肿瘤的最大单径缩小的百分比≥30%,而且不出现新的病灶;疾病进展(PD):经影像学检查提示肿瘤最大单径增大的百分比≥20%或出现新病灶;疾病稳定(SD):除了上述几种情况均可以归为疾病稳定。总有效为CR+PR。②副作用:在实际的治疗过程之中,对患者的KPS得分、血常规及早期副作用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周记录。③生存质量评估,标准参考文献[4],共144分。
1.4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采用SPSS 13.0软件加以统计、处理以及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对照组总有效(CR+PR)率为31.7%(19/60),明显低于观察组[58.3%(35/6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1。
2.2 两组生存质量评分比较
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后的生存质量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评分为(102±7)分,观察组为(131±8)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2。
2.3 两组无进展生存期与总生存期比较
两年的无进展生存期(PFS)与总生存期(OS)比较结果显示:①PFS:对照组为(9.66±0.83)个月,观察组为(13.21±0.59)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 2.256,P < 0.05),见图1;②OS:对照组为(18.00±0.99)个月,观察组为(20.18±0.87)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图2。
2.4 两组副作用比较
两组出现的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胃肠道反应及放射性肺炎,两组副作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5 两组疾病进展时间与中位生存期比较
对两组患者的疾病进展时间(TTP)与中位生存期(MST)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对照组死亡38例,观察组死亡36例,观察组TTP与MST均比对照组早,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3 讨论
目前,探索高效、安全的晚期食道癌的理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5]。而在祖国医学方面,对于食管癌的研究更早。其属于中医“噎膈”范畴,乃瘀血、顽痰、逆气阻隔胃气所致[6-8]。瘀血是导致本症的主要原因。国内外的研究一致认为癌症患者的全血黏度较高[9-13]。本方中白花蛇舌草及白英共为君药,具有散结活血、清热解毒之效;仙鹤草及半枝莲共为臣药,可祛瘀活血、清热解毒;水蛭消癥破血;太子参生津益气、温阳补气;红花、鸡血藤止痛消肿、化瘀活血;全虫止痛通络、散结攻毒;血竭散结消肿、生肌去腐、化瘀活血;黄芪固脱敛汗、固表益气;茯苓和胃健脾、渗湿利水;川芎消肿散结、活血行气;石见穿利湿清热、化瘀活血;菝葜消痈解毒、利湿祛风;生薏苡仁去湿健脾、消肿利水;当归活血补血;生甘草益气补中、调和诸药。诸药合用,共奏破瘀散结、益气养血之功。
本研究结果显示自拟方剂联合放化疗治疗老年食管癌治疗效果较好,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可耐受,与文献报道一致[14-16]。国内学者张如楠等[17]用血府逐淤汤联合放化疗治疗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报道,RR率达57%,CR率为17.9%,中位生存期为9.7个月。王彦等[18]的研究结果RR率为37.5%,中位TTP为4.2个月,MST为6.5个月,紫杉醇(PTX)联合顺铂(DDP)的PT化疗联合放疗方案治疗食管癌后肝转移的疗效较好,有延长患者生存的趋势,较好地达到晚期食管癌姑息治疗的目的。但是,对于PTX和DDP,是否和未联合治疗用药前一样等问题,还是需要继续讨论的课题。
本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总有效率明显低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且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根据生存质量评估标准,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的生存质量得分要低于观察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两组出现的副作用为骨髓抑制、放射性食管炎及放射性肺炎,两组副作用比较差异统计学意义(P > 0.05);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随访8~48个月,对照组死亡38例,观察组死亡36例,观察组TTP与MST均要比对照组早,两组TTP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综上所述,采用自拟方剂联合放化疗治疗老年食管癌,其临床效果尤佳,患者短期生存质量有所提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参考文献]
[1] 陆新岸,卫亦荣,黄法声,等.血府逐瘀汤为主配合DF方案治疗中晚期食管癌30例疗效观察[J].河南中医,2010,12(35):135-136.
[2] 梅齐,汪勇,李睿,等.伊立替康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癌27例[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20):2300-2303.
[3] 刘黎,,曹遂,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多西紫杉醇同期化疗治疗84例老年食管癌[J].肿瘤预防与治疗,2011,24(6):326-328.
[4] 戴秀梅,魏卫,袁保兰.紫杉醇联合奈达铂治疗老年晚期食管癌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2):1919-1921.
[5] 王海燕,王立东.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道癌的临床疗效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0,30(21):3083-3084.
[6] 黄镜,蔡锐刚,孟平均,等.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晚期食管鳞癌[J].中华肿瘤杂志,2004,26(12):753-755.
[7] 周丽.中药配合放疗治疗食管癌38例临床观察[J].江苏中医药,2009, 41(10):49.
[8] 张琴,陈德玉,刘俊,等.食管癌同期放化疗的疗效分析[J].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2008,18(1):78.
[9] 陈晓霞,时军辉,许洁,等.社区食管癌术后化疗患者的生存质量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7):10-12.
[10] 侯盘长,杨学峰.同步放化疗治疗老年中晚期食管癌108例临床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0,48(25):141-142.
[11] 张海滟.含多烯紫杉醇方案治疗晚期食管癌的临床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7):104-105.
[12] 马建新,刘桂荣,陈丹丹,等.三维适形放疗联合射频热疗治疗食管癌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2012,9(28):22-24.
[13] 高敏,符思,张喆,等.参芪养血方干预食管癌术前化疗导致骨髓抑制的临床观察[J].环球中医药,2012,5(8):610-611.
[14] 陈春永,朱迪盈,林少峰.卡培他滨联合草酸铂加健脾散结中药治疗晚期复发食管癌的临床观察[J].世界中医药,2010,5(2):90-92.
[15] 奚和明,吴文波.紫杉醇与顺铂同步化疗联合放疗治疗老年食管癌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1,8(23):163-164.
[16] 叶奕菁,张晶晶,陆小军,等.联合运用三维适形放疗与化疗治疗食管癌的临床疗效[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1):28-30.
[17] 张如楠,武莉萍,张巍巍.放疗增效方中药配合三维适形放疗治疗食管癌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0,5(23):33.
中药方剂范文4
【关键词】 脑卒中; 中药; 血小板活化; 内皮功能; 炎症反应
doi:10.14033/ki.cfmr.2016.36.0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36-0038-03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研究与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重要的课题。本文探讨了中药方剂对缺血性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炎症反应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9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神经内科60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卒中组),依据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诊断标准诊断,并经头颅MR检查确诊,除外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引起的脑梗死,所有患者均于发病72 h内入院。将其随机分为标准西医组与标准西医+中药方剂组,每组30例。标准西医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58~82岁,平均69岁;标准西医+中药方剂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60~81岁,平均68岁。另设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0例为对照组,入选者均经头颅MR检查无脑梗死;所有研究对象无心、肺、肝、肾疾病,无血液病,无感染,无组织损伤。在入院前2周均未用过阿司匹林、抵克立得、潘生丁、肝素等影响血小板的药物。两组卒中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标准西医组:予以阿司匹林口服100 mg,1次/d,每晚阿托伐他汀钙片20 mg,依达拉奉静脉滴注30 mg,2次/d。标准西医+中药方剂组除予以标准西医治疗外,另外依据中风病辨证分型予以相应中药方剂治疗,如风阳上扰证,方选天麻钩藤饮加减;阴虚风动证,方选镇肝熄风汤加减;痰瘀阻络证,方选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气虚血瘀证,方选补阳还五汤加减。
1.3 检测指标及方法
1.3.1 血小板活化功能测定 血小板α颗粒表面膜糖蛋白(CD62P),应用FACS antage流式细胞仪检测(美国Becton Dickinson):将5斗L全血加入分别置有20斗L PAC.I.FITC标记抗体或CD62.PE标记抗体的上样管内,室温避光孵育20 min,每管分别加入1 ml含1%多聚甲醛PBS缓冲液,固定20 min,流式细胞仪选择488 nm激发光波长,每份标本共检测10 000个血小板,以阳性率表示CD62P含量。
1.3.2 血管内皮功能测定 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vW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双抗体夹心法原理测定(使用Denley Dragon wellscan MK2全自动酶标仪,vWFELISA试剂盒由上海太阳生物技术公司提供)。
1.3.3 炎症反应测定 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试剂盒由德国RECI公司生产。具体操作步骤严格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 P
2 结果
2.1 治疗前卒中组与对照组相关指标比较
卒中组60例患者CD62P、vWF、hs-CRP水平较对照组20例同年龄段健康者高,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卒中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比较
治疗后,30例标准西医组患者和30例标准西医+中药方剂组患者CD62P、vWF、hs-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有所降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缺血性脑卒中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因此研究与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是当前重要的课题。老年人如具有卒中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往往较同龄人群有更高的血小板活化比例,而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病之后,血小板活化更显著,且与病情严重程度、进展状态相关[1-3]。因此,血小板活化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重要病理机制之一;目前检测血小板活化指标常采用CD62P、PAC-1[4-5]。同时,缺血性脑血管病存在着明显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其参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脑梗死急性期,内皮细胞损伤,分泌多种因子,参与血小板活化聚集黏附等,如vWF对血小板GPⅡb、GPⅡb/Ⅲa和一些被暴露的内膜下成分起桥联作用,当血管内皮细胞受损时,vWF的合成增加并大量释放入血中,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另外内皮素-1亦分泌增加,是已知最强的血管收缩物质,亦可作为血管内皮损伤的标志物[6-7]。近年研究表明,炎症在缺血性卒中的发病及恶化中起关键作用。而其中肿瘤坏死因子(TNF)在激发炎症的级联反应中起核心作用,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关,TNF水平升高可能为脑卒中患者急性期病情进展的一部分[8]。同时炎症因子可导致内皮损伤,并使血小板活化,促进血栓形成。因此,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及血小板活化是脑卒中发生发展的关键环,但它们之间又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构成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发展重要的病理机制[9-10]。因而,脑卒中急性期的治疗,应该是多方位的,针对各个关键环节的治疗,并试图打断它们之间的恶性循环的环节。国外研究表明,除了溶栓,针对缺血再灌注损伤治疗,神经保护药物如钙通道拮抗剂及谷氨酸拮抗剂、氧自由基清除剂等外,针对这三个环节的治疗,主要是研究新的抗血小板聚集的途径与靶点,如GPⅡb/Ⅲa复合物拮抗剂和GMP-140的单克隆抗体,但其临床应用尚少,且可能导致的颅内出血事件亦不容忽视。传统的上市较久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如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因它们均只针对血小板活化聚集的一个途径,如阿司匹林通过选择性抑制环氧酶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氯吡格雷选择性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因而均具有局限性,如已知的阿司匹林抵抗。中医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各器官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因此中医的任务是通过望闻问切,全面系统地了解病情,辨证施治,平衡气血[11]。本研究结合西医标准治疗与中药辨证方剂治疗,如所用方之一天麻钩藤饮加减方中天麻钩藤饮平肝息风,清热活血,补益肝肾;地龙性寒味咸,长于通行经络,善于治疗中风经络不利,半身不遂,口眼歪斜;全蝎长于熄风止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桃仁、红花加强活血祛瘀之力,兼通腑之用。结果显示,较单纯标准西医治疗,西药结合中药方剂对卒中患者血小板活化、内皮功能受损、炎症反应三个重要方面均有进一步的改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倩.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小板活化研究[A]//北京地区神经内科2012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北京:中国医师协会,2007:105-106.
[2]侯丹,余丹.血小板活化指标与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12,18(6):78-79.
[3] Grau A J,Ruf A,Vogt A,et al.Increased fraction of circulating activated platelets in acute and previous cerebrovascular ischemia[J].Thmmb Haemost,1998,80(2):298-301.
[4]马莉,汪中强.流式细胞术检测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活化[J].血栓与止血学,2005,20(5):211-212.
[5]徐士欣,焦连亭.血小板活化标志物检测临床应用的评价[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9,30(2):103-104.
[6]黄承乐.急性脑梗塞脂蛋白(a)和氧化修饰低密度脂蛋白变化及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2,24(2):269-270.
[7]杨卫红.血浆内皮功能标志物在心脑血管病中的意义[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2009,3(17):200-204.
[8]张梅,田英.肿瘤坏死因子与脑卒中的炎症反应关系研究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16):89-90.
[9]徐士欣,布晓坤.活化血小板参与缺血性脑卒中炎症反应机制初探[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10,9(6):126-127.
[10]胡文娟,吴锐.炎症损伤、血小板活化与血瘀证的关系[J].南昌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52(4):165-166.
中药方剂范文5
《金匮要略》复方提取溶剂的选择是仲景方剂的重要特色,是方剂发挥临床疗效的基础。分述了复方提取的各种溶剂的选择及溶剂在方剂中的作用,对中医临床的现代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对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及新药的研制、开发都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 《金匮要略》 溶剂 中医药现代化
方剂是中药的精髓,是中医临床治病、中药用药的主要应用形式,体现了中医治病的辨证论治理论,在临床应用中如何充分发挥方剂的功效是中医治病临床疗效优劣的重要决定因素。而复方的准确有效的提取方法是方剂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现在汤剂仍然是最主要的剂型,所以在目前进行的探索研究中, 应充分注意煎药溶剂的运用与临床疗效的内在关系。不同的煎药溶剂因其性质的差异及对药物溶解度的差异,而具有不同的临床作用,这一点在《金匮要略》中多有独到之处,对指导临床颇有意义,对中药现代化研究也有非常重要的启示。
1 溶剂的选择
《金匮要略》汤剂溶媒的选择可谓匠心独具,它并不拘泥于统一的水剂煎煮,而是有水、酒、蜜、醋等多种溶剂,或是产生协同作用,或是发挥溶剂本身的功效,或是降低毒性、缓和药性。
1.1 水类溶剂水可溶解中药材中的生物碱类、苷类、有机酸、鞣质、蛋白质、糖类、多糖类(如果胶、黏液质、菊糖、淀粉等) 及无机盐等,对中药材细胞的穿透力强,是煎煮药物的常用溶剂。水质有轻重,性有动静,味有偏胜,气有厚薄。张仲景充分利用其气味阴阳、升降浮沉的各自特点,巧妙地参与方剂的组成。
1.1.1 泉水
乃从地下涌出之水,澄澈清甜,富含钾、钠、钙等多种矿物质及微量元素,味甘性凉,有养阴利尿、导热下行之效。如主治百合病的百合地黄汤、百合知母汤、滑石代赭汤、百合鸡子汤,泉水可下热气、利小便,与方中诸药共奏清润心肺之效,使阴复热退,百脉调和。
1.1.2 甘澜水
又名劳水,即将水反复扬起千万遍,至水出现大量的小水珠。水性咸,而重劳之,则甘而轻, 李时珍认为甘澜水“甘,平”,所以甘澜水不助肾寒之气,而有补脾胃之功。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用甘澜水煎煮,助茯苓利水,治水邪上逆,助桂枝降冲逆,配补益之药达扶虚之功。
1.1.3 井花水
亦称井华水,乃清晨时先汲的井水。李时珍《本草纲目》载:“井华水其甘,平,无毒”,有通窍清热之效。如风引汤为重镇潜阳、清热息风之剂,用井花水煎煮, 即取其滋阴潜阳、通窍解热之意。
1.1.4 浆水
又名酸浆、酸浆水、米浆水,即取炊熟粟米,浸冷水中,待五、六日生白色泡沫时,滤出待用。其“ 味甘酸而性凉”(《本草衍义补遗》),有调中和胃,化滞止渴之功效。如解毒活血排脓的赤小豆当归散、治牡疟的蜀漆散、治脚气冲心的矾石汤,均用浆水煎药, 或送服药物, 或煎取药液浸脚。再如治干呕、吐逆、吐涎沫的半夏干姜散,以浆水煎药顿服, 充分利用浆水善行的特点,助宣通化滞物,用其性凉入血分之性,以解热。
1.1.5 泔水
即淘米水,其能“善解热毒, 兼能助胃”(《本草纲目》)。《金匮要略》治食啖蛇牛死方后“以泔水洗头,饮一升愈”, 即取其清解食物中毒之作用。
1.1.6 东流水
长流水向东流者称为东流水,是指水流途经之地长者,多指江水而言。《本草衍义》谓其“性顺疾速,通膈下关”。 《金匾要略》泽漆汤用东流水煎药,治疗咳嗽上气,取其下行之意。
1.2 蜜即蜂蜜。性甘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各种无机盐、有机酸、各种酶素以及特殊的矿物质,有补虚润燥, 解毒止痛,缓和药性等功效。如乌头汤、乌头煎、乌头桂枝汤诸方, 皆取蜜与乌头共煎,可降低乌头毒性,缓和其药力,延长其药效。
1.3 酒乙醇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药物的多种成分,如生物碱及其盐类、苷类、鞣质、挥发油、树脂、糖类及部分色素等,皆易溶于乙醇中。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味苦、甘、辛,性温,有活血逐淤,以行药势之功。酒又分清酒、白酒,清酒性辛甘,有散结作用;白酒其性轻扬,可载药上行发挥药力。如栝蒌薤白白酒汤、栝蒌薤白半夏汤均用白酒煎, 即取其温通上焦阳气作用;而芎归胶艾汤,以清酒煎煮,借其温经行药之力;下淤血汤以酒煎,是取其引入血分,助行药势之功;红蓝花酒以酒煎,则取其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意;鳖甲煎丸用“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制丸,酒能行药入血分,增加活血逐淤作用。
1.4 醋 苦酒,即现代所称的醋, 味苦,性温,能散淤、止血、理气、止痛、消食、解毒、开胃。如苦酒汤用治咽喉生疮,即取其消肿敛疮之意。而芪芍桂酒汤用治黄汗, 借苦酒之力,引药入营血,以清在营之热。乌梅丸以苦酒渍乌梅, 既能增强乌梅之酸性, 使蛔虫得酸则静, 又可引药入经,直达病所。
1.5 人尿健康人的小便,10 岁以下儿童之小便名为“童便”,味咸、性寒,能益阴降火, 止血消淤。《金匮要略·杂疗方》治马附及一切筋骨损伤方载:“以童子小便量多少煎汤成,内酒一大盏,次下大黄去滓,分温三服。”此方取尿与酒作为溶媒,具有活血消淤通脉等作用。
1.6 马通汁如柏叶汤“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 马通汁可引血下行以止血。
2 探讨
以上仅仅整理了一些《金匮要略》中复方的提取溶剂的选择,不同的方药在不同的溶剂中煎煮所发挥的效果是有区别的。《金匮要略》在辨证论治、 配伍组方思想指导下,溶剂参与了方剂的组成, 作为整个方剂中的一部分进行应用,使方剂在整体上增加疗效、减少毒副作用、延长药效等。溶剂的选用有其独到之处,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古代临床经验, 通过辨证,因势利导,或使邪气下泄之,或用其宣通之性,或用其补益之功,灵活配伍,不拘一法,使药物达到其精妙之用。
《金匮要略》方中溶剂的选用是与辨证施治密切相关的,巧妙地运用了药物的溶解性和溶剂的性质,采用不同的溶剂,不同的溶剂用量,直接影响了方剂的临床效果。一方面利用溶剂对方剂中各组成药物的最大效率的提取,同时也充分利用溶剂本身的特性和功效,如乌头、附子等含生物碱的药物易溶于酸性的醋中;含酸性成分的药物则易溶解于碱性汤剂中,如甘草中的甘草酸在碱性汤液中可溶出95% 以上,从而使方剂发挥更好的临床效果。目前临床上煎药溶剂的运用过分单一,也是影响药效发挥和疗效提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应该对经方中溶剂的应用原意、方法特点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煎药所用溶剂与临床疗效的关系,深入理解各种溶剂在方剂中的辨证作用,在临床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灵活地选择合适的溶剂,并将这一思路推广至其他方剂,同时认真总结临床中的应用反馈,汲取其中科学精神和有益成分,挖掘其中蕴含的科学内涵,使《金匮要略》中的方剂能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促进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药方剂范文6
从本质上讲,中药复方起效的物质基础是方剂产生药效的化学成分[1]。对于该问题当今存在许多不同的观点。从药效成分的数量上来看,有认为中药材中所有的化学成分都是有效成分,简称全成分论[2],也有观点认为中药复方的疗效为其主要成分与次要成分的综合效应,即有限成分论[3]。另外,还有认为复方物质基础是复方中的少数几个成分,可以分为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复方效应是主要成分和次要成分的综合作用,即所谓的“少数成分论”[4]。
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中药复方是根据药物的升降浮沉、归经及君臣佐使的配合,讲究各味中药间量比关系,最终达到组合效应。从现代科学的观点来分析,中药复方的组合效应实际上即指药物化学成分之间的物理效应和化学效应的总和。前者指电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使分子的极性、磁性发生变化,甚至使分子结构发生改变,从而对各种化学反应产生诱导。此外,还有能影响物质的物理性质,如溶解度降低产生沉淀;吸附作用使颜色发生改变;小分子渗入大分子或排挤大分子与其他分子的作用等等。化学效应则主要是物质之间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新物质,正是这种新成分在药效中承担主要角色,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所以一个有效的复方,必须是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根据药物的七情、升降浮沉、归经、君臣佐使的配伍,才会达到组合效应,那种将同类药物简单堆砌是不会达到最佳组合效应的[5]。
1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假说
1.1 多成分系统论研究
罗国安等[6]认为中药复方是一复杂体系,起药效作用的物质基础应是广义的化学成分(广义化学成分包括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及生物大分子三大类),中药复方依赖这些化学成分,产生协同疗效;并提出研究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应采用“一个结合、两个基本讲清、三个化学层次、四个药理水平”(即构成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与药理作用的相互结合;讲清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药效和作用机理;从君臣佐使药味、君臣佐使有效部分、君臣佐使有效成分3个层次进行研究。从整体动物实验、组织器官、细胞和亚细胞及分子4个不同层次的药理水平上开展药效和作用机理的研究)的研究体系,并结合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阐明复方作用的物质基础。梁逸曾等[7]认为中药复方及其制剂中化学成分非常复杂,属于多组分分析体系,提出了采用化学计量学的方法研究中药复方及其制剂。王本祥等[8]认为中药复方的药效为其主要有效成分和次要有效成分的综合效应,主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的君药,仅为一种或少数几种化合物;次要有效成分的数目类似于组成方剂臣药,为几种或多种化合物;各种次要有效成分对主要有效成分的药理作用起到协同、相加等作用,最终表现出复方的临床及药理作用。
1.2 二次药效学说研究
邱峰等[9]提出了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认为中药的物质基础由复杂的成分构成,由于中药多由口服进入体内,药物中的成分经过胃肠道时受到酸、碱、酶及微生物的作用,其化学结构产生了改变,包括形成新的化学成分,某些成分能够透过胃肠壁进入体内即可产生疗效,如不能通过吸收进入体内则不会产生药理效应。黄熙等[11]提出了“证治药动学”假说。该假说首先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角度论述了不仅是方剂中进入的血清成分,而且他们的药动学均是能够研究的。该假说有六要素,即复方进入体内成分:(1)能定性定量;(2)与母方效应相关;(3)数目有限;(4)之间存在新生理活性物质;(5)能产生新生活性物质;(6)能被证机体独特地处置。其中前3个要素是探明方剂药效物质基础和研究方剂药动学的先决条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方剂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方剂血清 成分谱是指进入血清内的成分的结构、性质、数目、分布及其动态,吸收进入血液的成分其数目是有限的。靶成分是指血清中与母方效应相关的成分,相对于某一个药效或证效指标来讲,靶成分可以是一个或多个。该理论与中医药理论中的君臣佐使、归经、七情等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
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薛燕等[13]提出的中药复方多成分经多途径协同作用的霰弹理论认为,方剂中多种成分在体内同时作用于多个部位和靶点,虽然单个成分或药物的作用并不是很强,但多种作用的相加或相乘却产生了较强的效应。
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进展
2.1 中药复方化学物质组学的研究
化学物质组学是指一定条件下输入生物体系的所有化学物质(化学成分)组成的复杂化学体系,而化学物质组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组的组成及其相互关系的一种方法。它是在复杂的科学理论的指导下,采用层次化、系统化及逐步化的研究策略,首先强调整体有效,然后从整体到部分,弄清楚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在确认了有效部分后,再进一步研究有效化学物质组中各成分的相互关系,发现和确定有效成分群。常用如下方法对它们的化学特征分别进行表征:①整体化学物质组;②有效化学物质组;③有效化学成分群。如在清开灵的化学物质组学研究中,对由牛黄、黄芩、栀子、水牛角、金银花、板蓝根、珍珠母七味药材组成的复方通过多种分析表征进行了鉴定,共分析了清开灵的整体化学物质组中的40多种有机成分和10余种无机成分,能够基本讲清清开灵的主要化学组成。按照清开灵所含物质成分的性质可以分为9大类型的有效部位,即整体化学物质组可以分为9个化学物质组,并通过有效物质化学组学的研究最终确定了清开灵治疗脑缺血损伤的化学物质组的最佳配伍为4类有效组分即胆酸类、黄芩类、栀子环烯醚萜类、珍珠母提取物[14]。
2.2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来源复杂,包括复方中原药材固有的活性成分、不同制备过程的形成产物(如pH值变化、氧化还原反应等导致不溶性复合物的生成)、胃肠道内菌群代谢产物以及肝脏代谢产物等。为此,针对中药复方有效成分组的研究形成了两条最基本的研究思路,一是基于植物药的研究方法,二是基于药代动力学原理的研究方法[15]。这种研究思路侧重于从化学切入,将提取分离作为研究的入口,提取复方中的化学成分群,再根据所研究的中药复方的临床疗效,建立与某一病症相对应的药理模型(一般为整体动物模型)和相关的药理效应评价指标。然后对复方及其各种提取分离的有效部位进行活性追踪,确定某种药理作用的有效部位或有效成分,对于有效部位采用现代色谱分析技术确定其化学成分,并分析其质与量的变化与药效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阐明复方组方的配伍规律及疗效机制。采用这种研究思路已经进行了补阳还五汤、银翘散、四逆散、清脑宣窍方、参芍心欣方、苦参汤、黄连解毒汤、葛根芩连汤等的有效部位研究。如梁燕等[16]等通过研究补阳还五汤及其该方中的生物碱、苷两类有效部位对小鼠角叉菜胶所致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证实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生物碱和苷可抑制该模型血栓形成,提示该方中生物碱和苷可能为其抗血栓的主要药效物质基础,其作用可能与抑制血小板活化和凝血亢进有关。
2.3 中药复方含药血清药效成分的研究
中药复方多数是通过口服起效的。由于发挥药效的直接化学成分与口服前复方化学成分相比可能有很大变化,这样在进行体外药效学实验时,采用中药粗制剂直接加入离体反应体系中,就会存在方法学上的问题,使实验得出的结论不可靠。彭力宏等[17]采用神经元缺氧凋亡模型,加入补阳还五汤药物血清,应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法经流式细胞仪检测神经元凋亡率,分光光度法检测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bcl一2表达。显示补阳还五汤显著抑制缺氧导致的神经元凋亡,并减少神经元缺氧后NO、氧自由基 (oxygen free radicals,OFR)的生成,上调bcl-2基因的表达。由此可见补阳还五汤对神经元缺氧凋亡有抑制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减少神经元缺氧过程NO、OFR生成,及上调bcl-2基因表达有关。
2.4 中药复方代谢组学研究
中药的体内代谢组学研究是指以中医的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思维为指导,结合整体性思路的代谢组学方法,把中药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对中药成分在体内的代谢变化情况进行动态跟踪检测、定量和分类,明确中药进入人体后转变成什么成分发挥作用,如何转变的,追寻中药提取物的原型“关联”成分(群),揭示中药成分结构一代谢一活性的相关性。中药治疗疾病就是多成分系统调控生命体的代谢网络,使代谢网络中的缺陷部分正常化,同时又不得干扰其它维持健康所必须代谢途径的调控[18]。中药作用机制的研究就是要阐明中药在这种调控作用中所起的作用和如何起作用。代谢组学通过认识体液“代谢指纹图谱”变化的原因,阐明中药作用的靶点或受体。王喜均等[19]基于代谢组学的系统化理论,以及茵陈蒿汤干预后的肝损伤大鼠代谢组的回调趋势。同时,借助MS解析理论和主成分分析软件,明晰表征大鼠肝损伤的5个内源性特征生物标记物,并结合系统生物学的理论还原肝损伤的机理与实质,以及茵陈蒿汤的肝损伤防治机理,从药物代谢组学角度对经典方剂防治肝损伤给出全新解释。
2.5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
2.5.1 利用细胞生物色谱分析方剂血清中的活性成份 色谱、光谱技术在中药成份分析中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中药及其复方成份的研究。然而,效应与成分关系的研究难度在于难以得到一定量的可供效应分析的化合物,微量及纳克级的化合物效应分析技术不容易建立。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就是在这一背景诞生的。细胞膜固相色谱技术的基本原理是:药物效应的产生是由于药物分子与细胞上的生物大分子(如受体)结合,激活了生物信号放大系统。因此能与细胞靶点结合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产生生物效应。
2.5.2 利用分子中药组学技术研究中药复方的物质基础及其作用机制[20] 该理论认为中药复方是通过化学成分组合影响到信号分子组合,使紊乱的信号分子网络恢复平衡,从而达到治疗中医的证和相关疾病的作用和效果。以往对中医证候本质研究多局限在单个分子水平,采取的研究路线是从证候直接到信号分子,中间缺少分子网络和作用通路相连接,对复方研究的路线是中药复方作用部位有效成分,往往忽略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
2.5.3 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从多靶点、多途径地研究中药复方的成分 ①建立模式生物细胞中基因表达模型。采用模式生物细胞进行实验,条件容易控制。目前已有多种模式生物的基因组计划已经完成,如酵母菌是真核生物而且基因组已全部测序, 细胞繁殖快,易于培养,与哺乳动物细胞有许多共同的生化机制,存在许多与人类疾病相关的基因。②构建致病基因腺病毒表达载体,转染靶细胞、器官,建立体内外疾病模型利用这些疾病模型可研究中药成分的药理效应。因而,可利用这些模式细胞来研究中药成分的作用。③充分利用生物信息学及计算机辅助技术预测中药方剂的药效物质基础[21]。
3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考
3.1 当前存在的问题
数十年来,人们对中药复方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仍存在如下问题:①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重视不够:认为中药复方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按君臣佐使、七情和合等配伍原则组成的,已被证实临床有效,没必要非得“小白鼠点头”才算数。②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信心不足:认为复方的组成少则数味,多则几十味,化学成分更是几十到数百;既有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又有生物大分子物质,而且这么多的物质在炮制、制剂的过程中又可能发生新的变化,产生新的物质,如此复杂,无从下手,所谓“丸丹膏散、神仙难辨”。③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的研究方法不当:只是简单地引入现代药物化学和药理学等理论和手段,以西医的药理作用作为评价指标,逐步提取、分离、追踪复方的化学成分,力图以某些或某种“有效成分”来说明一切,基本走上了“中药西化”的道路。
3.2 中药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几点建议
3.2.1 加强中药复方标准化研究 ①提高中药质量的可控性、稳定性,并使其应用更方便,这就涉及药材原料的质量、加工和供应,剂型和制剂工艺的先进、合理,内在质量检测监控的完善、严密。②阐明其药效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无论是中药复方还是单味中药,临床有疗效,药理有活性,必有其物质基础,应当要提高中药药理基础研究水平,采用新的靶点,从整体、器官、细胞-亚细胞、酶-基因水平阐明中药药效的物质基础,从本质上说明中药的安全、有效及其作用机制。
3.2.2 加强中药复方药效相关性的研究与突破 ①加强中药复方有效组分配伍与药效相关性研究。采用现代分离提取手段,从全方中分离出若干化学部位(如皂苷类、黄酮类、生物碱等,每个化学部位为性质相近的化合物群)或化学成分[13],然后根据复方的药理作用谱,对分离出的化学部位或化学成分进行适当配伍后,选择病症结合动物模型,在整体、离体、组织器官、细胞分子等不同水平,或在正常、病理、特定环境等不同机体状态下,观察并比较复方化学部位、化学成分配伍的药理效应,比较药材配伍和有效组分配伍作用的异同。以期在不同层次上探讨中药复方配伍与药效的相关性,从而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成分基本清楚、作用靶点明确的新型中药复方制剂。②加强复方和有效成分(群)配伍的量效关系的研究。在复方的运用中,不仅要考虑单味药物的剂量,更要注意药物用量之间的比例。剂量直接影响药物作用发挥的方向,从而影响方剂的功效。许多方剂是通过剂量变化相互制约、相互监制,起到佐制作用的。如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两方均以大黄、厚朴、枳实三药组成,但用量不同,两者的功效也不一样。因此,在方剂及其药效物质基础配伍研究方面,通过剂量及其配伍的研究,可望研制出高效低毒的中药复方制剂。
3.2.3 加强对中药二次药效的研究 ①中药胃肠动力学研究:中药胃肠动力学是对中药制剂中活性成分在胃肠道内的化学成分变化和生物利用度的研究。口服制剂进入胃肠道后,受到胃肠道生理环境以及肠道菌群或酶的作用,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影响制剂生物利用度、疗效和安全性,所以中药胃肠药动学的中心问题是有效成分在胃肠内的动态变化及与药效的关系。②中药血清化学研究:复方中药的化学成分难计其数,但从另一个角度考虑就会发现,并不是每一种化学成分都被吸收进入血液。除外用药、胃肠道用药等特殊情况外,只有被吸收进入血液的化学成分才有可能发挥药效作用。因此,加强中药血清化学的研究非常必要。中药血清化学就是将口服给药一定时间后动物的血清分离出来,再将血清中的化学成分进一步提取分离鉴定,并进行药效筛选。这样就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增加复方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命中率。
【参考文献】
[1] 武孔云,梁光义,靳凤云,等.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基础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思路与方法,2003,5(6):13-16.
[2] 吴风锷,吴 蔚,田 军.中药现代化理论和方法研究[J].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2):93-96.
[3]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4] 刘建勋,任均国.中药复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探讨[J].中药研究与信息,2004,6(12):8-11.
[5] 于向东,胡天真.中药复方药理思路亟需调整[J].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6,20(3):161-161.
[6] 罗国安,王义明.中药复方的化学研究体系[J].世界科学技术-中药现代化,1999,1(1):11-15.
[7] 梁逸曾,龚 范.化学计算机学用于中医药研究[J].化学进展,1998,9(11):108-111.
[8] 王本祥,周丽秋.关于中药活性成分的认识及其研究方法[J].中国中药杂志,200126(1):10-13.
[9] 邱 峰,姚新生.中药体内直接物质基础研究的新思路[J].中药药理与临床,1999,15(3):1-2.
[10] 黄 熙,任 平.防治高血压及冠心病难点与突破口-方剂的药物监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7,17(9):515-516.
[11] 黄 熙.方剂体内/血清成分谱与靶成分概念的提出及意义[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1999,10(4):177.
[12] 姜廷良.论中药复方药效物质和作用机理研究的意义[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19(4).
[13] 薛 燕.中药复方霰弹理论[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218-220.
[14] 罗国安,梁琼麟.化学物质组学与中药方剂研究-兼析清开灵复方物质基础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1):6-14.
[15] 张家玮,孙建宁,张爱林,等.有效成分组一中药复方活性物质基础研究方法刍议[J].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6,13(2):4-5.
[16] 梁 燕,张淑萍,邓常青.补阳还五汤及其主要有效部位对小鼠动脉血栓形成的影响[J].血栓与止血学,2005,11(4):154-155.
[17] 彭力宏,李翠屏.补阳还五汤含药血清对体外培养大鼠皮层神经元缺氧凋亡的影响[J].广州中医药大学报,2002,19(3):207-208.
[18] 齐炼文,李 萍,赵静.代谢组学与中医药现代化[J]. 世界科学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79-81.
[19] 王喜均,孙文军,孙 晖,等. CCL4诱导大鼠肝损伤模型的代谢组学及茵陈蒿汤的干预作用研究[J]. 世界科学与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6,8(6):1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