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文1

1、遇到等腰三角形,可作底边上的高,利用“三线合一”的性质解题,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对折”。

2、遇到三角形的中线,倍长中线,使延长线段与原中线长相等,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旋转”。

3、遇到角平分线,可以自角平分线上的某一点向角的两边作垂线,利用的思维模式是三角形全等变换中的“对折”,所考知识点常常是角平分线的性质定理或逆定理。

4、过图形上某一点作特定的平分线,构造全等三角形,利用的思维模式是全等变换中的“平移”或“翻转折叠”。

5、截长法与补短法,具体做法是在某条线段上截取一条线段与特定线段相等,或是将某条线段延长,是之与特定线段相等,再利用三角形全等的有关性质加以说明.这种作法,适合于证明线段的和、差、倍、分等类的题目。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文2

关键词:三角形中位线; 设计思路;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设计思路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

(2)掌握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和有关应用。

2.能力目标

(1)经历“探索―发现―猜想―证明”的过程,进一步发展推理论证能力。

(2)能够用多种方法证明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体会在证明过程中所运用的归纳、类比、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3)能够应用三角形的中位线定理进行有关的论证和计算,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推理、猜想、论证等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三角形中位线的概念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

教学难点: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多种证明

(三)教学方法与学法指导

对于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引入采用发现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探索、猜测等自主探究的方法先获得结论再去证明。在此过程中,注重对证明思路的启发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提倡证明方法的多样性,而对于定理的证明过程,则运用多媒体演示。

(四)教具和学具的准备

教具:多媒体、投影仪、三角形纸片、剪刀、常用画图工具。

学具:三角形纸片、剪刀、刻度尺、量角器。

二、教学过程

1.一道趣题――课堂因你而和谐

问题:你能将任意一个三角形分成四个全等的三角形吗?这四个全等三角形能拼凑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吗?(板书)

(这一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主动地加入到课堂教学中,课堂气氛变得较为和谐,课堂也鲜活起来了。)

学生想出了这样的方法:顺次连接三角形每两边的中点,看上去就得到了四个全等的三角形.

如将ADE绕E点沿顺(逆)时针方向旋转180°可得平行四边形ADFE。

问题:你有办法验证吗?

2.一种实验――课堂因你而生动

学生的验证方法较多,其中较为典型的方法如下:

生1:沿DE、DF、EF将画在纸上的ABC剪开,看四个三角形能否重合。

生2:分别测量四个三角形的三边长度,判断是否可利用“SSS”来判定三角形全等。

3.一种探索――课堂因你而鲜活

师:把连接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板书)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第三边有怎样的关系呢?你能发现什么结论呢?

(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起来,同学之间开始互相讨论,积极发言)

猜想:三角形的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板书)

师:如何证明这个猜想的命题呢?

生:先将文字问题转化为几何问题然后证明。

已知:DE是ABC的中位线,求证:DE//BC、DE=BC。

学生思考后教师启发:要证明两条直线平行,可以利用“三线八角”的有关内容进行转化,而要证明一条线段的长等于另一条线段长度的一半,可采用将较短的线段延长一倍,或者截取较长线段的一半等方法进行转化归纳。

4.一种思考――课堂因你而添彩

问题:三角形的中位线与中线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呢?

容易得出如下事实:都是三角形内部与边的中点有关的线段.但中位线平行于第三边,且等于第三边的一半,三角形的一条中位线与第三边上的中线互相平分.(学生交流、探索、思考、验证)

5.一种照应――课堂因你而完整

问题:你能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说明本节课开始提出的趣题的合理性吗?(学生争先恐后回答,课堂气氛活跃)

6.一种引申――课堂因你而让人回味无穷

问题:如果将上例中的“任意四边形”改为“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结论又会怎么样呢?(学生作为作业完成。)

7.一句总结――课堂因你而彰显无穷魅力

学生总结本节内容:三角形的中位线和三角形中位线定理。(另附作业)

三、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中位线

1.问题

2.三角形中位线定义

3.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证明

4.做一做

5.练习

6.小结

四、课后反思

本节课中学生的“同一法”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虽然在平时的教学中,尽力放手让学生们探索和创新.但仔细想想,他们的那些“创新”都局限于事先设计好的范围之内,而本节课中学生的“同一法”却是从变化的、动态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完全超出了教师的“预设”,课堂因此而变得更精彩。我深深地感到一个理想的课堂应该是走进孩子们的心里、听到孩子们心声的课堂。因为只有融入了孩子们发自内心的感受和爱,课堂才会更加精彩!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文3

活动1.教师剪纸,请学生观察图形(见图1)。教师把一张长方形的纸按图中虚线对折,然后用剪刀沿着实线剪开,留下三角形部分,再把它展开。

师:这是一个什么三角形?为什么?

生:这是等腰三角形,因为AB=AC.

师:你怎么知道AB和AC的长度相等呢?

生1:因为ABD≌ACD,AB与AC是对应边,所以AB=AC.

生2:因为AB与AC重合,所以它们的长度相等。

师:很好,请你们观察图形,折痕左右两边重合吗?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

生:折痕左右两边重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师:你认识等腰三角形的腰、底边、顶角、底角吗?(展示教具,学生回答)虽然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知识,但是有关它的性质、判定都没有涉及,这节课我们进一步学习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评析】教学伊始,执教老师就创设情境,让学生观察老师的操作过程,得到研究对象――等腰三角形后,再请学生观察图形,回顾等腰三角形的相关概念如腰、底边、顶角、底角以及等腰三角形的对称性,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并发现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重合即相等,为后面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奠定基础。

二、实践操作,发现性质

活动2:请学生用纸剪出一个等腰三角形。

师:仔细观察剪好的等腰三角形,你发现这个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生独立观察,指出等腰三角形中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角。

师:请同桌之间互相交换等腰三角形,再次观察,你发现等腰三角形有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说一说这些线段和角在等腰三角形中的名称。

生1:等腰三角形的两条腰相等。

生2: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教师板书,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为:等边对等角。

【评析】教师让学生通过操作、观察、发现、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这一性质,体现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这样做有利于学生从研究一个等腰三角形拓展到其他等腰三角形,由特殊到一般,从而发现等腰三角形的特征,归纳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三、关注折痕,引出三线

教师在剪好的等腰三角形的折痕上画一条虚线(见图2),请学生仔细观察等腰三角形,注意折痕,并思考还能发现哪些线段相等?哪些角相等?

学生先观察图形,然后分小组讨论,最后展示分享结果。

生1:BD=CD.

生2:∠BAD=∠CAD.

生3:∠ADB=∠ADC.

师:假如BD=CD,那么AD与BC是什么关系呢?

生:AD是BC的中线。

师补充说明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的中线。

师:刚才有位同学说∠BAD=∠CAD,想一想,AD与∠BAC是什么关系?

生:AD是∠BAC的平分线。

师补充说明AD是等腰三角形顶角∠BAC的平分线。

师:请同学们思考∠ADB=∠ADC等于多少度?为什么?

生:∠ADB=∠ADC=90°,因为∠ADB+∠ADC=180°,∠ADB=∠ADC,所以∠ADB=∠ADC=90°.

师:AD与BC是什么关系?

生4:AD是BC边上的高。

生5: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上的高。

师:我们在表达线段的关系时要准确、完整,综上所述,AD是等腰三角形的什么?

生:AD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上的中线,是等腰三角形顶角∠BAC的平分线,是等腰三角形底边BC上的高。

【评析】教师让学生观察、发现,然后准确全面地归纳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四、推理证明,验证性质

题目:利用实验操作的方法,我们发现并概括得出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你能运用逻辑推理来证明这个命题吗?

生:根据命题,我们可以画出图形(见图3),写出已知、求证。

已知:在ABC中,AB=AC.

求证:∠B=∠C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结合所画的图形,你认为证明两个底角相等的思路是什么?如何在一个等腰三角形中构造出两个全等三角形?从剪图、折纸的过程中你能够获得什么启发?

生1:我认为可以画一条辅助线(见图4),把三角形ABC分为两个三角形,通过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可以得到∠B=∠C.

证明:作底边BC的中线AD,在ABD与ACD中,

因为:AB=AC

BD=CD

AD=AD

所以:ABD≌ACD(SSS)

∠B=∠C

师:这位同学使用的方法很正确,思路清晰,板书规范。请你们再想一想,还有别的证明方法吗?请结合图形说明你的思路。

生2:我的思路是作底边BC上的高AD,然后运用“HL”证明直角三角形ADB与直角三角形ADC全等,从而得到∠B=∠C.

生3:我的思路是作顶角∠BAC的平分线AD,然后运用“SAS”证明ABD与ACD全等,从而得到∠B=∠C.

师:这3位同学的证明思路、推理方法都是对的。通过学习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我们又掌握了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以及线段互相垂直关系的新方法。

【评析】教师让学生体验证明两个角相等到证明两个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了解添加辅助线与解决问题思路的相关性,进一步理解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意义――它既是三角形全等知识的运用和延续,又是证明两个角相等、两条线段相等、线段垂直关系的更为简捷的途径和方法。

五、解读性质,注重表达

师:等腰三角形性质2的“三线合一”是指什么?对此,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下面3个结论:①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和高;②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也是底边上的高和顶角平分线;③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也是顶角平分线和底边上的中线。

师: AB=AC,∠BAD=∠CAD

BD=CD,ADBC

请同学们用符号语言表达第②、③两个结论。

生1: AB=AC,BD=CD

ADBC,∠BAD=∠CAD

生2: AB=AC,ADBC

∠BAD=∠CAD,BD=CD

【评析】教师让学生在反复比较的过程中概括得出等腰三角形共同的、本质的特征,进一步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语言符号进行表达的能力,使学生真正理解“三线合一”的含义。

六、学以致用,巩固新知

(一)填空。

1.如图5,在ABC中,AB=AC,∠A=36°,则

∠B= .

2.如图6,在ABC中,AB=AC,∠B=30°,则

∠A= .

(二)自制水平仪。教师选用教学时用的等腰三角板一个,铅垂一个,1米长的细绳一根,展示:用水平仪测量讲台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请学生说明测量时用到了什么数学知识?学生回答,相互补充,并说明理由。

【评析】教师设计角度计算题,学生需要综合运用等腰三角形、三角形的内角和等知识解决问题,这样做有利于学生进一步掌握等腰三角形的性质1,同时引导学生将与角有关的知识系统化,有助于学生优化知识结构。此外,教师设计活动操作题,能够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体现了学习数学的价值。

七、学会总结,提高更快

师:我们是如何探究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呢?

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发现、归纳性质,最后证明性质。

师:你学到了哪些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的方法?

生1:在同一个三角形中,相等的边所对应的角相等。

生2: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顶角平分线)也是底边上的中线,从而有线段相等。

生3:根据“三线合一”的性质,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高(或底边上的中线)也是顶角平分线,从而有角相等。

【评析】通过小结,学生掌握了本节课所学的核心知识――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及应用。

【总评】这节课,学生在学习了三角形的基本概念、全等三角形和轴对称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特殊的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学习目标是:探索并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性质;能够利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结合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过程,体会轴对称在研究几何问题中的作用。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教师设计了“情境导入―引出概念―归纳性质―验证性质―实际应用”等环节,并逐一展开教学,体现了以下几个特点。第一,教学设计层次分明,以活动为主线,层层递进,教学过程将观察发现、归纳总结与证明性质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经历了知识的应用过程。第二,教学突出了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方法大多隐藏在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对新知的形成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比如,等腰三角形性质的证明过程是将欲证明相等的两个角(或两条线段)置于两个全等三角形之中,这是证明两个角相等或两条线段相等的基本方法,学生动手操作,对折长方形纸片,留下的折痕把等腰三角形转化为两个三角形,而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与证明体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第三,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在探索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轴对称知识进行证明,借助轴对称发现等腰三角形的性质,获得了添加辅助线证明性质的方法。为了让学生体验操作过程,教师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发现、合作交流、验证探究、实际应用,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探索机会,帮助他们获得数学知识的经验,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第四,教师注重学用结合,让学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如自制水平仪的活动,使学生意识到数学就在身边,体现了数学的实用价值,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文4

一、 格点中的三角形相关计算问题

解决这类问题时,关键要熟练掌握三角形全等和相似的判定定理,观察三角形在格点中的位置,可运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有关边的长度,并结合有关的特殊角,再运用三角形全等与相似的判定定理,即可进行求解.

例1如图,在5×5的正方形网格中有ABC,试在网格中画一个与ABC相似且面积最大的DEF,使它的顶点都落在小正方形的顶点上,并求出DEF的最大面积.

考点作图―相似变换;勾股定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

分析利用勾股定理计算出三角形的三边长,再让它的三边都乘以,得到新的三角形的三边,从网格上画出即是所求的相似三角形,且面积最大.

解答解:DEF就是所求的最大的相似三角形.SABC=×2×1=1,根据相似三角形面积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可得SDEF=5.

点评本题把讨论三角形相似与探讨最值问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考查了学生观察猜想能力和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若要使与ABC相似且面积最大,则要让最大的边DF为5×5的正方形网格的对角线,再由相似三角形对应边成比例运用勾股定理可算出三边长,从而画出图形.

例2如图,小正方形边长为1,连接小正方形的三个顶点,可得ABC,则AC边上的高是().

A. ; B. ;

C. ; D. ;

考点三角形的面积公式,勾股定理,面积法解决高的问题.

解析这是一道比较复杂的计算题,要借用ABC的面积来计算AC边上的高.以AC、AB、BC为斜边的三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分别为1、1、,因此ABC的面积为;用勾股定理计算AC的长为 ,因此AC边上的高为.

二、 格点中的三角函数问题

例3如图ABC的顶点都是正方形网格中的格点,则Sin∠ABC等于.

考点正弦概念,构造直角三角形.

评析解题时我们要打破思维定势,可避开讨论斜ABC.而要找到含∠ABC的一个直角三角形,即可求出Sin∠ABC的值.则易求出含∠ABC的直角三角形对边是2,斜边是2.

例4 如图1所示,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构成的网格中,半径为1的O的圆心O在格点上,则∠AED的正切值等于.

考点格点中蕴含着圆周角概念、解直角三角形等知识.

解析将圆放于正方形的网格中,解题关键是利用同弧所对圆周角相等,把不是直角三角形中的角转化为直角三角形的角,从而求出三角函数值.

AED=ABC,

AED的正切可用ABC的正切来解答.

而∠ABC在直角三角形ABC中,AC=1,AB=2,故正切值为 .

三、 格点中的面积计算问题

例5如图1,直角坐标系中,ABC的顶点都在网格点上,其中A点坐标为(2,-1),则ABC的面积为平方单位.

考点平面直角坐标系,借助网格用割补法求三角形面积.

解析 如图2,在网格中构造不规则三角形的外接矩形,是计算不规则三角形面积常用的办法.容易计算ABC的面积为7平方单位.

例6图1中的小方格都是边长为1的正方形,ABC的顶点和O点都在正方形的顶点上.

(1) 以点O为位似中心,在方格图中将ABC放大为原来的2倍,得到A′B′C′;

(2) A′B′C′绕点B′顺时针旋转90°,画出旋转后得到的A″B′C″,并求边A′B′在旋转过程中扫过的图形面积.

考点位似图形的画法,图形的旋转,扇形的面积公式.

解(1) 见图(2)中A′B′C′

(2) 见图2中A″B′C″

S=π (22+42)=π•20=5π(平方单位)

例7如图1,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已知点B(4,2),ABx轴于A.

(1) 求tan∠BOA的值;

(2) 将点B绕原点逆时针方向旋转90°后记作点C,求点C的坐标;

(3) 将OAB平移得到O′A′B′,点A的对应点是A′,点B的对应点B′的坐标为(2,-2),在坐标系中作出O′A′B′,并写出点O′、A′的坐标.

考点正切概念,图形的变换(旋转、平移),坐标的确定.

解析:

(1) 点B(4,2),BAx轴于A,

OA=4,BA=2,

tan∠BOA===.

(2) 如图2,由旋转可知:CD=BA=2,OD=OA=4,

点C的坐标是(-2,4).

(3) O′A′B′如图2所示,

O′(-2,-4),A′(2,-4)

例8如图1,在边长为1的小正方形组成的网格中,ABC的三个顶点均在格点上,请按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1) 画AD∥BC(D为格点),连接CD;

(2) 线段CD的长为;

(3) 请你在ACD的三个内角中任选一个锐角,若你所选的锐角是,则它所对应的正弦函数值是;

(4) 若E为BC中点,则tan∠CAE的值是 .

分析欲画AD//BC,要注意D是格点,可先猜后画再明晰其中的道理.求CD的长,可将CD看作是某个直角三角形的边长.

考点本题利用格点作图和计算,涉及勾股定理、三角函数、平行线等知识,方法新颖,思路巧妙.

解析解此类题要注意运用网格中隐含的平行、垂直、相等的角和相等的线段.

(1)如图2;

(2) ;

(3) ∠CAD,(或∠ADC,);

(4) .

例9如图,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原点,每个小方格的边长为1个单位长度,在第一象限内有横A、B纵坐标均为整学的A、B两点,且OA=OB=.

(1) 写出A、B的坐标;

(2) 画出线段AB绕点O旋转一周所形成的图形,并求其面积(结果保留π).

考点格点,勾股定理,点到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圆的面积公式,等腰三角形的相关知识.

解析(1) 较为简单,A点坐标为(1,3),B(3,1).

(2) 在刚看到题目的时候很多学生会觉得无从下手,但仔细分析,线段AB上的哪个点距离圆心O更近呢?我们会想到“点到线的距离垂线段最短”,接下来问题就迎刃而解了!面积为2π.

例10已知RtOAB在直角坐标系中的位置如图所示,P(3,4)为OB的中点,点C为折线OAB上的动点,线段PC把RtOAB分割成两部分.

问点C在什么位置时,分割得到的三角形与RtOAB相似?

(注:在图上画出所有符合要求的线段PC,并求出相应的点C的坐标)

考点三角形相似,坐标,分类讨论思想

解析按照公共锐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两种情况:当∠BOA为公共锐角时,只存在∠PCO为直角的情况;当∠B为公共锐角时,存在∠PCB和∠BPC为直角两种情况.如图,C1(3,0),C2(6,4),C3(6,).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文5

一、到一般的三角形王国周游

在一般的三角形中,三条边上都有我及我的同伴的身影。在这个三角形王国中,当我与我所在的线段的对面的顶点连结时,就会得到这个王国中的一条中线。在这个时候常常会将这条中线延长一倍,有助于你解题。举例如下:

例1:如图,ABC中,AD为其中线,若AB=5,AC=3,求中线AD的取值范围。

解:延长AD到E,使DE=AD,连结BE 在ADC和BDE中,

BDE≌ADC BE=AC=3在ABE中,AB-BE

AB+BE5-3

二、到等腰三角形王国周游

当我被邀请为这个王国里的底边上的一位尊贵的客人时,我会因地取材,用这个王国的“特产”(三线合一的性质)来帮你解决相关的问题,为你提供一条解题的捷径。

例3:如图,ABC中,AB=AC,点D在BC上,且BD=DC,DEAB于E,DFAC于F。

求证:DE=DF。

分析、比较方法:此题可证BDE≌CDF,从而证得DE=DF。

若将我(点D)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A相连时,

则会根据其三线合一的性质证得∠BAD=∠CAD;

再根据角平分线的性质证得DE=DF,简单明了。

三、到直角三角形王国周游

游过等腰三角形王国,我又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它的邻国――直角三角形王国,这里风光旖旎,景色宜人,多样的风土人情让我流连忘返,回味无穷,我几乎忘了我的存在。幸而我遇见了这个王国里的斜边和直角顶点,才让我如鱼得水,在这个王国里真正地发挥出我的作用,并能为大家提供一种在这个王国里与我有关的问题的解题方法(直角三角形的斜边的中线等于斜边的一半)。

例4:如图,ABC中,BD、CE是高,M是BC的中点,N是DE的中点。

求证:MNDE

方法分析:由BD、CE是高,可得∠BEC=∠BDC=90°,在RtBEC和RtBDC中,因我(点M)在这两个王国的公共斜边BC上,从而联想到连结ME和MD,则有ME=BC、MD=BC,则有ME=MD。这时,在等腰三角形(MED)王国中,由我的同伴点N而联想到其三线合一的性质,从而证得MNDE。

四、到四边形王国周游

在四边形王国里周游时的最大感受就是在一般的四边形中遇见我时,一般要连结对角线,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再利用三角形中位线定理解决相关问题。而在梯形中时,则可直接运用梯形的中位线定理解决问题。举例如下:

例5:如图,四边形ABCD中,AB=CD,M、N分别是AD、BC的中点,延长BA、NM、CD分别交于点E、F。求证:∠BEN=∠NFC。

点拨思路:连结BD(或AC),取BD的中点G,连结MG、NG,先将四边形转化为三角形。

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范文6

知识与能力:掌握相似三角形的三种判定方法以及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增强识图能力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通过知识回顾和例题分析对相似三角形判定有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以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的变换感受图形的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识的归纳整理和数学思想方法(类比、分类、方程思想)的应用

难点:相似三角形判定与其它知识的综合应用

教学策略

教法选择:引导发现法

学法引导: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课堂组织形式:讲练结合

教具媒体组合应用:多媒体

教学设计

一、 复习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

性质 判定方法 区别与联系

全等

三角形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相等

对应线段相等

周长相等,面积相等 法一:ASA

法二:AAS

法三:SAS

法四:SSS 全等是特殊的相似,相似比是1

在判定方法中全等是对应边相等,相似是对应边成比例

相似

三角形 对应角相等;

对应边成比例

对应线段的比等于相似比

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平方 法一:AA

法二:SAS

法三:SSS

二、 相似三角形的基本图形(图略)

(一)基本图形的引入

练习1:如图1, 点D是 边AB上一点,在线段AC上求作一点E,使 和 相似,满足上述条件的点E有几个?你有几种方法?

点E有2个,如图2、图3

分析:

法一:从角考虑, A为公共角,只需满足 ADE= B或 ADE= C

法二:从边考虑, A为公共角,只需满足 A的两边对应成比例,即 或 在不考虑测量误差的情况下,可用刻度尺直接作出点E(图略)

练习2:如图4,在ABC中,AB=10cm,AC=20cm,点D从点A开始沿AB边向B点以2cm/s的速度移动,点E从点C开始沿CA边向A点以4cm/s的速度移动,若D、E分别从A、C同时出发,经过几秒ADE与ABC相似?(图略)

小结:(1)当两个三角形相似时,对应顶点不确定,必须分类

(2)当两个三角形相似用“∽”符号表示时,对应顶点已确定,如 ∽ 中点D的对应顶点为点B,不用分类

(二)基本图形的变化(图略)

小结:常用的相似基本图形有:“A型”、“斜A型”、“X型”、“斜X型”、“2垂直型”、

“3角相等型”(包括“3垂直型”)、“旋转型”

三、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和性质的应用(图略)

练习4:如图,矩形ABCD中,CD=8,BC=20,点E在线段AD上,且CEBE,求ED的长度小结:相似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提供了等量关系,可以借助方程的思想解决问题,求线段的长度经常可以用相似、解直角三角形、勾股定理、面积法等(图略)

变式1:如图,梯形ABCD中,AD∥BC,AB=DC=AD=6,

ABC=60°,点E、F分别在线段AD、DC上(点E不与A、D重合),且 BEF=120°,设AE= ,DF= ,求 与 的函数关系式(图略)变式2:已知抛物线 ,顶点为M,判断抛物线上是否存在一点P,使∠POM=90?.若不存在,说明理由;若存在,求出P点的坐标.(请画出草图)(图略)小结:当图形中找不到相似的三角形,我们可以添加辅助线构造相似的基本图形,经常是作垂线构造“3垂直”、“2垂直”基本图形,或作平行线构造“A”型、“X”型。变式3:如图,矩形ABCD中,CD=8,BC=20,点E在线段AD上,且FEBE交BC于G、DC的延长线于F,且CG=4,求ED的长度(图略)

分析:求ED找与ED有关的三角形,证相似,发现还要求另一条线段的长度,根据已知条件CG=4还没有用,且观察图形还可以找到另外一对相似三角形,根据对应边成比例列出方程组。

四、 课堂小结

1. 相似三角形的判定方法有哪三种?(AA、SAS、SSS)

2. 什么情况下考虑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

①题目已明确告诉已相似,或问你满足什么条件时,三角形相似,注意当对应顶点不确定时,必须分类

上一篇牛的四字成语

下一篇撤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