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冲称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曹冲称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曹冲称象范文1

曹冲称象的原理就是阿基米德原理,即浮力定律。

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曹操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

(来源:文章屋网 )

曹冲称象范文2

有一天,外国人送给他一只大象,他很想知道这只大象有多重,于是就对手下的官员说:”你们想办法把大象称一称,我想知道它有多重。”这可是一件难事,大象是陆地上最大的动物,怎么称它?手下的官员开始使劲想,没有那么大的秤,人也没有那么大的力气把大象抬起来,这可怎么办啊!大家都围着大象发愁,谁也想不出称象的办法。

这个时候,跑出来一个小孩子,站到大人面前说:“我有办法,我有办法!”官员们一看,原来是曹冲,大家心里在想:哼!大人都想不出办法来,一个五岁的小孩子,会有什么办法!而且大象这么重,他怎么可能想到办法称它呢!

可是千万别瞧不起小孩子,这小小的曹冲就是有办法。他想的办法,就连大人也想不出来。

他爸爸就说:“你有办法快说出来让大家听听。”

曹冲说:“我称给你们看,你们就明白了。”

他叫人把大象牵了过来,跟着他到河边去。他的爸爸,还有那些官员们都很奇怪,曹冲去河边干什么呢?大家都想看看他到底怎么称大象,就一起跟着来到河边。河边正好有只空着的大船,曹冲说:“把大象牵到船上去。”

大象上了船,船就往下沉了很多。曹冲说:“在船挨着水的地方画一条线做记号。”记号划好了以后,曹冲又叫人把大象牵上岸来。这时候大船空着,就往上浮起来很多。

大家看着,一会儿把大象牵上船,一会儿又把大象牵下船,心里想:“这孩子在玩什么把戏呀,他这样怎么能称出大象有多重呢?”

接下来曹冲叫人搬了很多石块过来,装到大船上去,搬了很多很多,大船又慢慢地往下沉了。

曹冲看见船上的记号到了水面,就大喊:“行了行了!不要再搬啦!”就叫人把石块一块块搬下船来。这时候,大家明白了:石头装上船和大象装上船,那船下沉到同一个记号的地方,这时候,石头和大象是一样重的;再把这些石块称一称,把所有石块的重量加起来,就是大象的重量了。

大家都说,这办法看起来简单,可是要不是曹冲做给大家看,大人还真想不出来呢。所有的官员还有曹冲的爸爸都竖起大拇指说:“曹冲真聪明!”

【故事启发】在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曹冲是一个细心和聪明的小朋友。他利用船和石头轻松的称出了大象的体重,难道是因为曹冲天生就比其他人聪明吗?并不是。而是因为他遇到问题的时候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才得出了准确的结论。小朋友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也要发动自己的小脑筋,细心观察每一件事情。

曹冲称象范文3

关键词:实验,测量,设计技巧

 

【情境再现】: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如一个成年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当水面也达到记号的时候),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一下(东西的总质量差不多等于大象的质量)就能知道了。”太祖听了很高兴,照这个办法做了,很快就称出了大象的质量。事实上,我们在设计物理实验时,也会经常遇到这样不易直接测量或因测量工具等原因而无法直接测量的物理量,这就要求我们运用一些物理方法和已经掌握的物理知识,通过间接的测量达成目的。下面我就举例谈谈一些做法。

一.化“无形”为“有形”

所谓化“无形”为“有形”,就是将测量中具有主观性的步骤或方案摒弃,而用客观明了的方案代替,使测量更合理更准确。

【例1】小敏想比较几种材料(衣服、锡箔纸、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手机、鞋盒。,设计技巧。

(1)在本次实验中适合做声源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你认为另一种器材不适合做声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小敏将声源的音量调整至适当后放入鞋盒,在其周围塞满待测材料,她设想了下面两种实验方案,你认为较好的是__________.你不选择另一种方案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方案A: 站在距离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到的声音的响度;

方案B: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到听不到声音为止,比较此处到鞋盒的距离;

(3)通过实验得到的现象如图所示,则待测材料隔音性能由好到差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手机 用音叉的话响度不容易控制

(2)B方案;物理实验的测量力求客观准确,具有可操作性,B方案具备这样的特征;A方案的测量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响” 与 “较响”没有明确的界限,与测量者的主观判断有很大的关系,这是实验测量所不允许的。

(3)泡沫,衣服,锡箔纸。

二.累积法

累积法:在被测量的物理量很小,测量工具无法直接测量时,通常采用将微小的量积累成较大的量进行测量,再计算出平均值的方法。测一张纸的厚度、一枚邮票的质量、细铜丝的直径都可采用这种方法。,设计技巧。

【例2】一卷细铜丝,上面标有d=1.7mm,如果给你一支铅笔、一把毫米刻度尺,你能较准确的测出他们的直径吗?为验证标号是否正确,小华设计出测量细铜丝直径的方案(图2):

a. 取一支铅笔,将细铜丝在铅笔上密绕32圈。

b. 用刻度尺测量线圈的长度,如图所示。

c. 根据测得的数值,推算细铜丝的直径。

(1)小华没有用刻度尺直接测量细铜丝直径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图所示的线圈的长度是_________厘米,细铜丝的直径是________毫米。

【解析】:(1)细铜丝的直径和刻度尺的最小分度值差不多,如果直接测量,误差会比较大。

(2)由于长度要精确到最小刻度的下一位,所以线圈的长度为5.00厘米;这样长的线圈由32圈组成,所以每圈的直径为:5.00厘米/32=0.16厘米=1.6毫米(为保证最后的结果精确到毫米的下一位,1.6毫米时四舍五入得结果)。

结论:线圈的标号与实际值不一致。

【说明】:如果除出的平均值很小,可采用科学记数法。如0.0156毫米可记为1.6×10-2毫米,以确保精确到到毫米的下一位。

三.等效替代法

以一种清楚直观的模型或简单明了的方法代替一种复杂的现象或过程,以一种易于接受的方式给出复杂问题的答案。这样的方法称为等效替代法。运用这样的方法可以使所要研究的问题简单化,直观化。上面所说的“曹冲称象”就是用的等效替代法。

【例3】小华在用蜡烛“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想弄清“蜡烛成的是实像还是虚像?蜡烛的位置和它像的位置有什么关系?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解析】:我们知道: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设计实验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困难】:①如何看到像在镜后位置,是突破的关键。,设计技巧。引导学生思考,用玻璃“替代”平面镜进行探究,就可以看见像的位置了。②虚像光屏是无法呈现的,怎样才能摸到像呢?能不能用什么去替代像?最好的代替品就是物体本身,用物体替代像进行测量。③怎样探究像到镜子的距离与物到镜子的距离?明确了探究内容和方法,需要什么仪器?在这些问题解决后,设计的步骤就清楚了。【实验步骤】:如图3 ①在竖直放置的玻璃板前面放一支点燃的蜡烛,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中所成的像,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通过玻璃板直接观察光屏上是否有蜡烛的像,从而判断像的虚实。②再拿一支没有点燃的同样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点燃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就可以确定像的位置和像的大小。③用刻度尺测量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到平面镜的距离,发现二者距离的大小相等。【实验改进】:在研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时,会发现蜡烛移动时很难保持竖直状态,而且容易倾倒,影响效果。如果改用光具座做这个实验时,操作就会很简单,完全可以做学生实验。,设计技巧。操作是这样的:选取一块比蜡烛略高的薄玻璃板,用光具座的两个滑块将玻璃板竖直夹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拧紧滑块下面的固定螺丝,蜡烛是粘在可移动的滑块上。,设计技巧。实验步骤不变。 五.转换法 转换法:有的物理量不便直接测量,有的现象不便直接观察,通过转换为容易测量到与之相等的物理量或与之相关联的物理现象,从而获得结论的方法。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常常采用此法测量或显示。【例4】积雪对公路行车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路况的改变,路面积雪经车辆压实后,车轮与路面的摩擦力减小,汽车易左右滑动,同时汽车的制动距离难以控制,当车速过快或转弯过急时,都可能发生交通事故。经专家研究表明:气温不同,积雪的薄厚不同,对汽车的危害也不同,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C左右时,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这种条件下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状态,此时护路工人常会在路面上撒大量的盐,以避免这种现象发生,使在相同气温条件下,融化了的冰雪不再结冰,从而减小交通事故的发生。

提出问题:撒上盐后,在相同气温条件下,水为什么不再结冰了?

(1)请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对此现象提出一个合理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理由。

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验证你的猜想:

(3)交流:除了在路面上撒盐外,还有什么常用的办法可以避免或减少交通事故?这样做的道理是什么?

【解析】:(1)撒盐后,降低了水的凝固点。因为水在0℃结冰,加盐后不结冰,说明其凝固点降低了。

(2)【设计实验验证时遇到的困难】:①生活中不是什么时候都有低温环境;

②即使冰箱提供低温环境,但实验时不便观察;

【转换与之相等的物理量】:由于同一种物质的熔点与凝固点相同,可以测熔点便可以知道凝固点。,设计技巧。

【实验步骤】:①取质量相同的三杯水,一杯中不加盐,第二杯加少量的盐,

第三杯加较多的盐,插入温度计将他们同时放入冰箱中冷冻;

②待结冰后将它们同时取出放在相同的酒精灯上加热;

③观察并记录它们开始熔化时的温度(熔点);

④比较得出结论。

(3)为防滑还可以在雪地上撒碳粒;也可以在车轮上绑防滑链。

【拓展延伸】:测熔点便可以知道该物质的凝固点;同样,在测量滑动摩擦力时转换成测拉力的大小;比较电磁铁磁性强弱时,转换成比较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比较物体动能的大小,转换成比较该物体对另一个物体做功的多少等。

【例4】在“研究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时,设计了如图4所示的电路,实验中通过比较铁钉A、B吸引大头针的多少来判断磁性的强弱。

(1)闭合开关后,发现铁钉A比B吸引的大头针的个数多。说明:当电流一定时,线圈匝数越多,磁性越;

(2)调节滑动变阻器滑片的位置,使电路中的电流增大,发现铁钉A吸引大头针的个数增多。说明:线圈匝数一定时,电流越大,磁性越。

【解析】:电磁铁吸引大头针的数目越多,说明电磁铁的磁性越强。

(1)越强 (2)越强

物理实验中的测量,是科学探究的重要环节,当遇到不便或不易测量的物理量时,注意对学生进行方法的训练,有意识、有步骤地渗透、总结科学方法,让学生学会“迂回”,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提高教学质量都至关重要。

曹冲称象范文4

关键词:草原 封育 草地昆虫 群落 组成结构 影响

中图分类号:Q96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2(b)-0250-01

经过系统调查,共获得草地昆虫368种,隶属于13目99科。其中鞘翅目昆虫的种群规模最为庞大,鳞翅目昆虫种类最丰富。通过调查研究,本文对草原不同封育时段对草地昆虫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和昆虫属丰富度指数的影响做出了归纳总结。

1 草原不同封育时间对草地昆虫物种丰富度指数的影响

草地昆虫物种丰富度指数随封育时间呈下降的趋势。自然封育四年草地和自然封育五年草地以及人工封育五年草地物种丰富度指数相接近。草地昆虫优势物种丰富度指数随封育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较大的差异。鞘翅目昆虫物种丰富度曲线与总体物种丰富度曲线最为相似,可见鞘翅目类群在群落特征的塑造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当然,群落的特征是各组成类群共同作用的结果。

2 草原不同封育时段对草地昆虫属丰富度指数的影响

草地昆虫科丰富度指数随封育时间变化呈现不规则的趋势。自然封育2年的草地昆虫科丰富度指数比未封育和自然封育4年和5年的都要高,可能是因为当年的气候变化导致。自然封育5年的草地昆虫科丰富度指数明显低于人工封育5年草地,可能与气候等环境因子和人为引种的因素有直接关系。而草地昆虫群落优势类群科丰富度指数随封育时间的变化曲线差异非常小,双翅目昆虫科丰富度曲线与总体科丰富度曲线几近重合。草地昆虫属丰富度指数随封育时间缓慢下降。人工封育5年的草地昆虫属丰富度指数也比自然封育5年的丰富度指数较高,而草地昆虫群落优势类群属丰富度指数随封育时间的变化曲线呈现较大的波动。鳞翅目昆虫属丰富度曲线与总体属丰富度曲线最为相似。

3 草地昆虫个体数随封育时间出现的双峰值

未封育草地的昆虫个体数要低于自然封育2年草地的昆虫个体数,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自然封育5年草地昆虫个体数最高,而人工封育5年草地昆虫个体数最低,草地昆虫群落优势类群个体数随封育时间的变化有较大波动。直翅目昆虫个体数曲线与总体个体数曲线接近吻合。

从不同封育时段的草地昆虫科、属、种和个体数四个等级上分析,自然封育2年的草地昆虫比未封育草地丰富度指数均有明显的升高,而自然封育4年和5年的草地昆虫丰富度指数又呈现下降趋势,人工封育5年的草地昆虫丰富度指数除个体数外其余水平都很高。这说明吉林省西部草地的环境气候条件和人为干扰比较特殊,使得封育时段不同,草地昆虫丰富度也不同,为实际生产和物种保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不同封育阶段草地昆虫群落具有明显的季节动态:在未封育草地上,昆虫的个体数7月份>8月份>9月份>5月份>6月份。5-8月份物种数呈现递增趋势,9月份开始衰落;在自然封育2年草地上,昆虫的个体数8月份>7月份>9月份>5月份>6月份,物种数8月份>9月份>6月份>7月份>5月份;在自然封育4年草地上,昆虫的个体数8月份>9月份>7月份>6月份>5月份,5-8月份物种数呈现递增趋势,9月份开始衰落;在自然封育5年草地上,昆虫的个体数8月份>7月份>9月份>6月份>5月份,物种数8月份>7月份>9月份>6月份>5月份;在人工封育5年草地上,昆虫的个体数7月份>8月份>6月份>9月份>5月份,5-8月份物种数呈现递增趋势,9月份开始衰落。除未封育草地5月份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外,其他月份都处于平稳震荡中。一般封育年限高,植被种类多且盖度大的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比较高,因此,人工封育5年的草地昆虫群落多样性指数最高,而未封育的草地多样性指数最小。

4 结语

在草地植被恢复生态系统中,昆虫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其种类,数量与系统内植被群落变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导致了不同封育时段草地昆虫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差异。昆虫群落随着植物群落的变化发生适应性变化.对昆虫优势集中性指数进行观察,人工封育草地昆虫优势集中性指数较高。而其它草地昆虫优势集中性指数降低。因为人工封育草地经过人工的群落建造,增加了乔木物种和围栏封育的养护,使环境资源的质和量发生了改变,扩大了生态容量,增大了昆虫栖境的多样性,并使各种昆虫组成了一个较为复杂的群落,进而创造了优良而稳定的生态环境,其昆虫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高于其他类型草地。

参考文献

[1] 宝柱,吴志勇.论内蒙古呼伦贝尔盟草地昆虫的分布特点[J].内蒙古草业,2002,(01):24-26.

曹冲称象范文5

一、立足学生的生活背景,不着边际的情境不可取

课改要求教师应高度重视对学生文化背景的了解,应善于把它与数学教学活动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时,教师应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与经验,紧扣数学学习内容,为学生提供知识的生长点,避免单纯地追求情境的趣味性而使情境显得不着边际。如一位教师执教“长城线上的数学问题”(植树问题)一课时,创设了这样的情境:上课伊始,教师邀请学生一起观看声势磅礴的战争片(课件播放秦始皇统一六国时的战争场面)。看完后,教师接着让学生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烽火台是干什么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又进一步补充说明:烽火台就好像我们今天用的手机。是用来传递信息的。遇到有敌人进攻时,白天会燃起浓烟,夜间则点起篝火。至此,整个情境已费时5分钟却仍未进入正题。上述情境,虽然声像俱佳,孩子们也在教师的鼓励下兴趣盎然、生动活泼地学习,但是这种情境除了华丽的外表外,对引发思考、激发探究又有多大益处呢?本来只需寥寥数语就能概括出的情境,却因掺杂了过多“气势宏大的场面”,使学生一直纠缠于情境中的非数学信息,原本应该体现的数学信息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教师也只能苦笑地自圆其说,牵强附会地引导到长城线上的数学问题上来。如此拖泥带水的课堂诠释,只是热热闹闹地走过场,除了浪费时间外,别无他用。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同小异的情境少运用

好的情境设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得到有机的结合和充分发挥,充分调动学生的“知、情、意、行”协调地参与到教师所设计的问题解决过程中。相反,那些大同小异的情境却会大大挫伤学习的积极性及思维的灵活性。如一位教师执教“好朋友,握握手”中,便依次出现利用2人、3人、4人、6人……握手的情形解决计算每两人握一次手,不重复、不遗漏,一共要握几次手的数学问题。刚开始学生兴趣盎然,可是重复多次以后,学生感觉索然无味。课堂一度出现教师一厢情愿、热情等待,而学生却“千呼万唤不出来”的尴尬局面。教师虽然也通过画线段图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却始终未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也未通过变化情境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解决类似问题的方法与规律,导致教学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三、增加丰富的数学底蕴,一针见血的情境巧利用

情境创设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落脚点,要直逼学习内容的数学内核。在数学教学中,情境创设的核心意义是激发学生的数学问题意识和促进探究的进行,使思维处在一种“爬坡”的状态。因此,情境的创设应增加数学底蕴,提供丰富的知识生长点,为学生的发展创造机会。

笔者最近听了两位教师教学“等量代换”这一内容,都运用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情境。其中一位教师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作为导人新课的情境,接着通过“曹冲称象为什么要用到石头”这一问题,将学生带人到了思维含量高的问题情境中。学生经过思考后明白:因为当时没有那么大的秤能称出大象的质量,所以用石头的质量替换大象的质量,通过称石头的质量来达到称大象的质量的目的,从而轻松地引出等量代换的概念。

而另一位教师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作为课堂的拓展延伸。教师在全课总结时先引导学生小结等量代换的思想后,再带领学生观看“曹冲称象”的故事片段,进而让学生思考:曹冲是怎样称出大象质量的?当学生明白称出的石头质量就是大象的质量时,教师在学生“画龙”的基础上适时“点睛”:曹冲当时用的这种方法就是等量代换的方法。学生进一步明白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不仅在数学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在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且引发了新的思考:那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会用到等量代换呢?

通过以上将“曹冲称象”这个故事情境运用在两个不同教学环节的教学效果的比较,我们会发现,创设富有数学底蕴的情境,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本质的理解,让学生真正学会数学地思考。

四、提供学生发展的机会,手脑并用的情境多运用

数学知识对小学生来说往往比较抽象难懂,如果教师把结论直接强加给学生,学生由于不知道知识的来龙去脉,往往似懂非懂,印象不深刻,也不能灵活运用,更不利于思维的发展。而教师如果把数学知识转化成有形有色的学具操作时,他们会积极思维、主动参与。特别是在教学的难点处,如果安排合适的操作情境,难点往往能迎刃而解。

如在教学“角的认识”中,角的大小与两边的长短有没有联系是一个难点,教师让学生拿出活动角,边动手操作边思考:1、活动角变大,边是不是也变长?2、活动角变小,边是不是也变短?3、用剪刀把角的两边剪短,角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探索规律,最后得出结论:角的大小跟两边的长短没有关系。

曹冲称象范文6

片段一 故事导入――引出转化

师:同学们,喜欢听故事吗?先请大家来听个故事。(播放“曹冲称象”的视频故事)

听到关键处时,师问学生:这是大家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面对“大象”这个庞然大物,7岁的曹冲是怎样巧妙地称出它的重量的呢?

生1:曹冲将称大象变成称小石头。

生2:曹冲用转化的办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

然后,继续听故事,验证学生的猜想。

师:象太大了,当时没有什么工具能直接称出它的重量,曹冲想到把称大象的重量变成称小石头的重量,从而知道大象的重量,非常了不起。把很难办的事情――称大象,变成很容易办的事情――称小石头,这种过程可以称为转化。在这里,转化策略起了关键作用。

转化

板书: 大象 小石头

评析:从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故事谈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巧妙利用视频故事,也很直观地引出了转化的策略。

片段二 回忆旧知――提炼转化

师:其实,在以往的学习中,我们曾经就运用转化的策略解决过一些问题,一些公式、法则的推导就用到了转化的策略。请大家回忆一下,哪些公式或法则的推导用到了转化策略?

生1:推导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时,先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

生2:推导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先把圆转化成长方形。

生3:推导三角形面积公式时,先把三角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生4: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把异分母分数转化成同分母分数。

生5:推导梯形面积计算公式时,先把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师:我们在学习新知识时,都是怎样来学习的?(初步总结:新知转化为旧知,不会的转化为会的)

师:通过回忆,我们可以发现在数学学习中转化的策略运用得非常广泛。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巧用转化策略,灵活解决问题”。

转化

板书:新知 旧知

评析:经过小学六年的数学学习,学生对于转化的策略还是比较熟悉的,但缺乏系统的整理和归纳。在这里,让学生充分回忆已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抓住知识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体会到转化的策略在数学学习中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片段 三分层练习――体验转化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小曹冲,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级的小曹冲,好吗?

师出示:下面阴影部分是一个果园,求这块果园占地多少平方米?(单位:米)

先请同学们小组学习,可以在老师发下去的纸上画出转化后的图形,比一比,谁的转化方法多!然后进行交流,列出算式。

生1:

可以把这个阴影部分转化成梯形。

[60+(200-60)]×(60+60)÷2

=12000(平方米)

生2:

[60][60][200]

可以把这个阴影部分转化成三角形。

200×(60+60)÷2

=12000(平方米)

生3:

[60][200][60]

可以把这个阴影部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

200×60=12000(平方米)

师:同一个阴影部分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可以把它转化成梯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来解决。转化前是怎样的图形?转化后又变成了怎样的图形?(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师:其实,这个阴影部分还可以这样转化。蒋老师想到用两个完全一样的阴影部分拼成一个的大平行四边形。如图,你会计算它的面积吗?200×(60+60)÷2=12000(平方米)。

[60][60][200]

师:这同样也是把它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

评析:通过练习,特别是在多种转化方法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比较,使学生感受到:合理转化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灵活转化更是巧妙解决问题的关键。

片段四 综合运用――实践“转化”

师:不仅做数学题经常要用到转化的策略,而且有些生活中的问题也离不开转化。教师拿出一个火柴盒,并让学生认识它的内盒与外盒。我们已经学会求它的什么?(让学生先说一说,怎样算出做一个火柴盒大约要用硬板纸多少平方厘米?师指出:由于内盒与外盒基本相同,内盒也以这个数据为准。)让学生小组讨论后,交流各种不同的转化方法。

[1cm][3cm] [5cm]

生1:转化成一个内盒和一个外盒。

生2:转化成3个上面,4个前面,2个右面。

生3:转化成1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加3个面。

生4:转化成2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减3个面。

生5:转化成1个大长方形和2个右面。

评析:在小组学习活动中,学生各抒己见、合作交流,异想天开、求异创新。突出转化思想这个核心,在不同的转化策略中获得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转化的途径有许多种,但本质却是一致的。突出转化思想这个核心,不断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总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