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风俗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中国民族风俗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中国民族风俗

中国民族风俗范文1

关键词:风俗 文化功能 民俗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且地域辽阔的文明古国。各地区、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形成了与众不同的民风民俗,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风俗的影响。

此外,风俗的自产生以来就与民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两者有着众多共同的特性和内容。所谓“民俗者,风俗也”。我们可以将已有的民俗研究成果应用到风俗的研究上来。本文便是运用此方法来对风俗的文化功能进行探讨。

一、 风俗的定义

风俗是我国一个古老而重要的文化概念,自其产生之日起便与我们有着密切联系,并且为历代统治者所重视。它有着独特的起源,发展与传承历史。

“风俗”“民风”等词最早见于《礼记。王制》:“觐诸侯,问百年者就见之。命太师陈诗,以观民风。”此外,《诗经》《管子》等文献也有许多记载有关风俗的记载。至汉代,“风俗”一词则已普遍使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有关风俗的文史资料,如《史记。货殖列传》、《汉书。食货志》、《风俗通义》等。这些资料不但记录了当时的风俗,而且对风俗的各个方面都进行了探讨,使得风俗的研究进一步发展。汉代以后,我国有关风俗的著作更是不断出现,如《岁时广计》、《东京梦梁录》、《清嘉录》等,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风俗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是密切联系的,风俗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和进行文化规范的作用。综合中国古代的风俗观,我们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对风俗有两个典型的概念:一是如《周礼》所说:“俗者习也,上所化曰风,下所习曰俗”;一是如《风俗通义》所说,:“风者,天气有寒暖,地形有险易;俗者,含血之类,像之而生”。通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风俗的这两种解释都有其合理之处,他们 不同的角度揭示了风俗的特点。前者主要从文治教化的角度出发,是就风俗形成的社会动力而言;而后者则主要是从自然和 社会两个方面对风俗的产生作出解释,认为风俗兼具自然和社会的双重属性。

在近代社会,由于西学东渐的影响,风俗的内涵发生了许多的变化,近代学人对风俗的研究也更为关注。1910年张采亮写成中国第一部风俗史――《中国风俗史》,它以风俗为线索,将政治文化,典章制度,文人风气,生产方式,生活习俗融为一体,以历时的角度,建构中国通史,体现出中国固有风俗概念在接受西学的影响后,发生的独特变化。1922年胡朴安著《中华全国风俗志》,他通过对中华各地风俗的详细记载,既突出了我国风俗的整体性,体现出风俗中的国家意识,又显示出了我国各地风俗鲜明的个性特征。1923年北京大学成立的“北京大学风俗调查会”也在旨趣中写到:“风俗为人类遗传性与习惯性之表现,可以觇民族文化程度之高下;间接即为研究文学、史学、社会学、心理学之良好材料。”

而现在,我国对风俗的定义则主要集中在各类学术著作以及各类辞典中,其中较具代表性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以《辞海》为代表,说:“风俗:历代相传积久成习的风尚、习俗”;另一种以《现代汉语词典》为代表,说:“风俗:社会上长期形成的风尚、礼节、习惯的总和”。

简而言之,风俗是在一定的社会共体中,人们普遍公认的,积久成习的各种行为方式的总和。它是一种社会文化传承,有着丰富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

二、风俗的特征

风俗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态,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特征。这些征主要表现在:

(一)风俗具有社会性

风俗的产生是人民群众集体创造的结果,是得到特定群体认可、接受和传承的文化事象。任何单个人社会行为是不能称为风俗的,只有当这种行为得到其所处社会群体的认可和接受,它才能成为一种风俗。风俗的社会性也可理解为群众性。

(二)风俗具有地域性和多样性

中国文化受地理环境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风俗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也必然深受地域的影响。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便是对风俗地域性的形象说明。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我国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性风俗。例如,我国南方和北方民族的居住习俗就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另外,我国的风俗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主要表现为:不同的地区,民族有不同的风俗,甚至同一地区,民族也有不同的风俗。风俗的地域性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风俗的多样性。

(三)风俗具有传承性和可变性

风俗作为一种历史文化传承,它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连续体。同时,风俗还具有相对稳定性,一旦形成便不会轻易改变。然而,由于风俗是与政治、经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等相联系的,所以风俗在其发展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受这些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变异。“时异俗易”“移风易俗”等词就体现出风俗的这种可变性。总之,风俗是在传承与变异的统一体中不断发展的。

三、 风俗的文化功能

关于文化的功能,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洛夫斯基有过精辟的论述。他认为“文化根本是一种手段性的现实,为满足人类需求而存在。”风俗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领域,充分认识并把握它的文化功能,才能有助于它的传承和发展,才有利于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力,增强我国文化的活力,从而使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的精神面貌更加积极向上。具体来说,风俗具有以下的文化功能:

(一)风俗具有塑造共同的民族心理,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的功能

风俗具有社会性,任何一种风俗事象都不是个人的行为,而是社会普遍传承的风尚和习俗。个人的生活习惯,爱好和他所要遵循的礼仪等,只有与社会习俗相结合,社会才会给予承认,才能融入到社会的风俗之中。由此可见风俗是与广大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文化,它是人民群众生产与生活领域的一个方面,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民族的民族心理与民族精神。另外,由于风俗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使得它也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能够不断强化每一个国民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增强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例如,我国传统的家族观念强调“精忠报国”,教育子孙后代要热爱祖国,珍惜家人。顾元明先生也指出:“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待人处事无不反映着民族精神”。

另外,风俗总是和一定的社会群体相联系的。因受同一种风俗观的影响,这些社会群体便容易形成共同的价值观,民族观。因此,像春节、端午节等对全国都有影响的风俗则更容易使中华民族形成共同的民族心理,从而增强中华民族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风俗具有教育规范功能

风俗作为一种社会文化传统,它有着教育大众,规范人们行为的双重功能。它的这种功能在人们成长的过程中表现的十分明显。例如,一个人出生以后便要接受“诞生仪礼”,成年后则要经历“成人仪礼”,紧接着又要经历“婚姻仪礼”,人死后则又有“丧葬仪礼”。此外,在人的一生中,他还会受服饰风俗,岁时风俗,村落风俗等的规范和影响,从而不断实现人的“社会化”。因此,我们认为风俗既塑造和影响我们的人格,同时又规范我们的行为。风俗的教化规范功能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互为补充,对人的成长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三)风俗具有历史功能

风俗是一种历史文化的创造和积累,是活的社会“化石”,它记载着人类社会传承和发展的历史,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功能。其次,风俗本身也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时代特征。例如,我国历史上很多有关记载风俗的著作在今天已经成为研究各个朝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另外,对于那些依靠口头传承的社会风俗,其历史功能更是体现的突出。例如,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的《创世纪》以及各类神话叙事诗不仅反映出这些民族的原始宗教观,而且还记叙了这些民族的文化发展史,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四)风俗具有文化认知和审美功能

通对风俗事象的考察研究,我们对特定时代和特定领域里人们的思想意识,审美意识,精神追求,价值取向及其文化心理将会有更深的理解。风俗作为一种特色的文化事象,其文化认知和审美功能是十分突出的。例如,我们通过传唱各种民谣则可以体会到古代劳动人民审美情趣和精神追求。再如,我们通过写春联,画年画则可以感受到中国书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可以感受出中华民族追求美好生活的文化心理。由此可见,风俗是我们认识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五)风俗具有娱乐功能

风俗既是人民物质生活的一部分,也是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满足精神生活的需要,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了许多的娱乐活动,从而达到放松消遣,愉悦身心的目的。风俗的这种娱乐功能又以节日风俗和竞技风俗表现的最为明显。例如,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等。另外,风俗的这种娱乐功能也使得其生命力更强,影响更大。至今天,很多少数民族的风俗正是因为其娱乐功能才逐渐走入大家的视线,为大家所熟知。

总之,风俗的内容和特征是多种多样的。同样,风俗的文化功能也是多方面的。通过对风俗文化功能的深入探讨,我们进一步发现了风俗的巨大作用与价值,也发现了风俗对自己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待风俗,我们应采用辩证的观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同时,面对传统风俗不断消失的现状,我们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来保护我们的文化生态环境,使我们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展,从而使风俗的文化功能得以继续正常发挥,使我们及我们的子孙能在良好的风俗中健康成长,快乐生活,使我国的文化更加和谐而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1]徐杰舜.汉族风俗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

[2]胡朴安.中华全国风俗志.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0

[3]张亮采.中国风俗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陶立.民俗学概论.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

[5]胡坤生.社会风俗三百题.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

[6]萧放.“风俗”论考.《民间文化青年论坛第一届网络学术论文集》2003

[7]萧放.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北京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

[8]苏蔓;李美娟.中国民俗文化的特征与社会功能.《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

[9]尹伊君;王国武.民俗文化的特征、功能与传承.《学术交流》.2009

[10]王晓葵. “风俗”概念的近代嬗变.《文化遗产》.2010

中国民族风俗范文2

摘要:在不同民族的日常生活中都渗透着风俗习惯,其具有深厚而广泛的民族性和群众性,在民族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中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对民族风俗习惯进行了概述,阐明了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理性思考了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问题。

关键词: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习惯法;国家制定法

在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中,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基本原则出发,尊重各个民族的平等权利,不因为某些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而歧视或侮辱他们;民族风俗习惯的改革或保持,必须让该民族的群众去选择,其他民族或个人不应强制或干涉;不能以自己的民族风俗习惯为标准,去要求和衡量别的民族,更加不能以个人主观的好恶去看待民族风俗习惯,去处理有关民族风俗习惯的事情。

一、民族风俗习惯概述

民族风俗习惯的基本含义,是指各民族在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方面,广泛流行的风尚和习俗,是在各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一种客观反映。在民族生存环境中,由于各个民族所处的自然地理、社会政治、历史发展等条件的不同,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民族风俗习惯。在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个民族长期传承和广泛采用的生活方式。真正成为民族的风俗习惯的行为方式必然相沿成习、代代相传,必然为众人所用而广泛普及。

只要民族风俗习惯形成,即为全民族所公认和遵守,在不同程度上反映出各民族的生活方式、历史文化传统、道德标准和宗教观念等。某个民族反映其民族特性,必然存在一些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等特征,代表着民族的标志。在民族的相互往来中,尊重民族风俗习惯,是民族关系中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需要慎重看待。

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风俗习惯也在变化,然而,风俗习惯的变化常常滞后于生活条件的变化,呈现相对的稳定性。民族风俗习惯反过来影响经济基础,它带有较大的稳定性,它的改变经常会滞后于社会生活条件的改变,它集中地反映着某个民族的得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二、法律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意义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保护各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利。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各民族都有保持或者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的自由”。因此,不同民族无论是保持或改革自己的风俗习惯,是其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利。本质上是坚持不同民族平等原则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的具体反映,侵犯民族风俗习惯,就意味着践踏民族平等权利和民利。刑法第147条规定:“国家工作人员非法剥夺公民的正当自由和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情节严重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把“侵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罪”归入“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利罪”,是从法律上保护民族的平等权利和民利在刑法上的反映。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有助于更好地维护民族团结。任何民族对自己的风俗习惯都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们常常把其他民族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尊重,理解为对本民族的尊重,把对本民族风俗习惯的蔑视,理解为对本民族的歧视。所以,各种不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言行,都会伤害民族感情,不利于民族团结。

保护少数民族风俗习惯,能够促进繁荣和发展民族文化。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不同民族的某些风俗习惯本身就是以歌曲、舞蹈、体育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很多民族通过自己的风俗习惯来保存和发展自己民族的文化艺术。例如,我国少数民族有很多是以讲故事和唱山歌的口头文学形式在人民群众中代代相传,而且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还有一些表现在他们具有特色的日用器具、服饰、建筑和手工艺品等方面。正是由于千差万别的民族风俗习惯,才构成了多彩多姿的民族文化,使文化艺术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

三、理性思考法律对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保护

(一)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提倡科学,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不能孤立地看待风俗习惯,必须从一个民族的历史、经济和自然条件去考虑这些风俗习惯之所以形成和存在的现象,如此才能让我们的认识符合客观情况。把民族风俗习惯看作陈规陋习,是对少数民族的诬蔑和歧视。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中存在某些陈规陋习,这是符合实际的。但是,汉族的风俗习惯中同样有陈规陋习。任何民族的风俗习惯中都会有好的、一般的和不好的。对不同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应全部肯定或全部否定,而应当进行具体分析。总体上,汉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上较先进,大部分少数民族发展较落后,这是客观事实。但是,先进并不意味一切都好,落后也并不意味一切皆坏。

看待其他民族的风俗习惯,不能用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为标准,而应以对民族团结、对经济文化发展、对国家统一、对社会主义事业和对人民群众是否有利为标准。凡是有助于民族团、有助于经济文化发展、有助于人民生活和身心健康的风俗习惯应当提倡和发扬。凡是有害于民族团结、阻碍生产和经济文化发展、不利于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不科学的风俗习惯,应对本民族群众说明害处,进行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认识后,让他们自己进行改革。改革某些风俗习惯,主要依靠文化的进步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来实现。提倡少数民族在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各方面奉行健康、科学和文明的新习俗。

(二)合理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

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重要部分,应当被合理的利用。少数民族习惯法是在民族地区公平正义观上历练形成的一种具有特殊调控作用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在坚持国家法制统一的基础上,少数民族习惯法应通过国家权力机关的批准、同意或默许来使其具有双重效力,使其权威性得到保障。在保持正义和秩序的基础上,国家可以做出适当的变通,实现少数民族内社会关系的稳定和谐。

运行国家法律是个复杂的过程,只靠法典是不能实现其功能和效率的,强行推行法律常常也只是适得其反。制定法有必要给少数民族习惯法留出一定空间,去吸收和认可一些有益的习惯法,使其融入制定法。也不能简单地用国家制定法来代替少数民族习惯法中的消极因素,而是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进行长期有效的法制宣传等方式,实现少数民族习惯法和国家制定法的融合。

实践中,对少数民族习惯法效力的承认须限定在特定的区域内。在民族自治地方,有关少数民族特殊事务上,可以对习惯法有选择性地优先适用。对那些既符合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又符合全国人民利益的习惯法,可以优先适用。

结论:

认真看待民族风俗习惯,涉及到各个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繁荣稳定。正确处理少数民族习惯法与国家制定法之间的关系,重视和充分尊重民族风俗习惯,这样才能使少数民族地区的秩序向着一种健康的、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民族平等是民族团结的基石。只有坚持民族平等原则,充分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和谐小康社会才能真正得以实现。(西南民族大学法学院;四川;成都;610041)

参考文献:

[1] 宋才发、王红曼、熊坤新、彭谦著,《中国民族法学通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中国民族风俗范文3

1、历史悠久

首先,中国舞蹈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据初步统计,其种类大约有700多种。这些舞蹈大多都存在于民俗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这种在小农经济基础之上形成的民族舞蹈,生长在不同的地理环境,就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其次,中国舞蹈艺术在人们日常生产和劳作过程中诞生的,是由劳动者直接创造的。中国的舞蹈艺术是与人们的传统观念和民俗活动紧密结合的,而且还具有鲜明的民俗风格与浓郁的地方特色。由于各民族人民所处的生存环境、风俗习惯、劳动生活方式、民族性格、文化传统和等是不同的,表演者在年龄、性别等生理条件上是有差异的,因此中国舞蹈艺术在表演技巧和风格上有着明显的不同。中国舞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样朴实无华又形象生动。

2、具有民族特点

中国舞蹈是反映民族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民族舞蹈的特点主要表现为积淀了古代文化与民族的交融发展。由于其特定的历史状况,决定了其主体民族文化精神的多元载体特征。虽呈现散沙之态,但却保存着极强的民族文化特点。在民族舞蹈中能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根本性特征,即民族性格、个性、气质和人文精神。民族舞蹈可以繁衍一个民族的生活习俗、人文秉性和民族特质。中国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大家庭,各民族之间地理、气氛、气候、环境、习俗等都各不相同,所以各民族受这些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千差万别的舞蹈特色。如汉族舞蹈,历史悠久、种类繁多。总体而言具有缘物寄情,载歌载舞,鼓之舞之等艺术特色。

3、风格独特

中国舞蹈不仅有自己的技巧,而且其资源丰富,品质独特。它的技巧总体上由三方面内容构成,一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徒手动作技巧,二是原生态民间舞中的道具舞蹈技巧,三是在原生态舞蹈中所没有的,但符合民族舞蹈审美风格的创新技巧。技巧因艺术而存在,没有技巧的艺术是无法存在的。技巧对于中国民族舞蹈来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不仅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更是体现舞蹈风格的重要表现手段,是艺术存在的前提。技巧是舞蹈的外在形式,艺术是舞蹈的内在精神。正是由于艺术的存在,中国民族舞蹈才更有生命力。中国民族舞蹈除技巧性之外更具有其独特的风格韵味,其作为情感的造物更以其绚丽的色彩深得人们的喜爱。民族舞蹈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民族风格。浓郁的民族风格会给作品带来绚丽的色彩和强烈的地域感。这一直是民族舞蹈的精华所在。民族舞蹈是中国民族的艺术源泉,是中华民族展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一种强有力的艺术表现形式。每个地区和民族,人们生活的地域、自然环境以及等都不同,因此他们的民族舞蹈艺术的形式也不相同。在民族舞蹈个性化、人文化和民族化的艺术风格中,韵律和体态也成为了点睛之笔和民族舞蹈的灵魂所在。

二、中国舞蹈艺术的发展

中国民族风俗范文4

春节是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民间已经超过了四千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故事起源也是有很多种说法在里面的。那么关于春节的风俗有哪些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中国春节的风俗简介,欢迎参阅。

2022年中国春节的风俗简介作为中国流传非常久远,氛围最为浓厚,形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春节必然在漫长的历史当中演化出了一系列的风俗习惯,因为恰逢农历新年,这些习俗也被称为“年俗”。花样繁多的年俗从春节前一直延伸至春节结束,共同组成了我们熟悉的年味。

在春节正式到来之前,一般是在农历的十二月二十号之后人们就会去采购各种过年要用的东西,其中包括烟花爆竹、对联、拜年礼物、瓜果蔬菜以及祭祀祖先要用的香烛纸钱这一类过年需要用到的东西。因为以前交通运输和食物的储藏等都不够发达,如果不提前购买所需物品春节就会没法好好过。久而久之,这一行为也成为了很重要的习俗,人们将称之为“置办年货”。

春节之前几天,或者是大年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会贴“年红”。“年红”又包括了春联、门神、横批、年画等等,过年贴年红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时候人们大多都会选择自己写春联来贴在门口、窗户、大门上,有着很好的寓意。

每年的大年三十,每家每户都会一起吃年夜饭。年夜饭也叫团年饭、团圆饭等,一家人会在除夕夜的晚上一大家人聚在一起吃团年饭。在吃年夜饭之前,人们还不会忘了拜神祭祖先;而年夜饭一般都很丰盛,不仅有鸡鸭鱼肉,还有一些很有寓意的菜品。

2022春节的别称有哪些春节不同时代有不同名称。在先秦时叫“上日”、“元日”、“改岁”、“献岁”等;到了两汉时期,又被叫为“三朝”、“岁旦”、“正旦”、“正日”;魏晋南北朝时称为“元辰”、“元日”、“元首”、“岁朝”、“岁首”等;到了唐宋元明,则称为“元旦”、“元”、“岁日”、“新正”、“新元”等;而清代,一直叫“元旦”或“元日”。

春节的来源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

2022春节有什么忌讳的事春节期间最好都不要说不好的话,避免说出脏字,也最好不要骂孩子,尤其是大年初一是一定要遵守的。传统认为孩子初一若挨了骂,就要挨一整年的骂;而初一这天要说好话,不能说粗口不雅之言,有些地区万一小孩说溜了嘴,大人会马上跟着说:“孩童之言,百无禁忌”;若是不小心摔破了东西,就会说“打发打发”(发财之意)来化解。

春节前几天还忌打扫和将垃圾扫出门外。许多地方过年前要拜“灶王爷”,送走“灶王爷”后至年三十夜以前这段时间就要将家中打扫完毕,此即为“扫扬尘”,有除旧迎新的意思,到过年那几天则忌打扫。初一至初五忌倒垃圾,也不能将垃圾扫出门外或往外倒污水,免得将家中的好运和财气扫掉。

中国民族风俗范文5

关键词:东北民俗文化;民族品牌;动画产业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134-02

中国动画何时能腾飞?如何才能腾飞?相信作为年轻一代的中国动画创作者在心里无数次地问过这个问题。动画片是内容产业,故事是根本。目前的中国动画作品大多题材落后,抄袭现象严重,大部分动画作品缺少中国特色元素。情节、娱乐、情感、智慧与艺术是动画作品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一部好的动画作品应该是一部各方面都比较优秀的作品,不但故事要好、情节要吸引观者、并且有极强的娱乐性和真情实感的流露,还应该处处体现出本民族的文化价值。就目前我国动画作品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的动画作品相比,有很多地方存在着较大差距,而最急需解决的问题是怎样在国产动画作品中发展发扬民族文化并创立民族动画品牌。

一、当今中国动画的发展方向

动画片是传播文化与思想的载体,对青少年的身心发展有着较深的影响,我国动画的实际情况却是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期里国产动画落寞,不仅产量少,供求关系不均衡,还普遍存在“有教无乐”的情况,动画作品的故事内容和创作方向没有从实际的市场需求出发,没有考虑到大多数观者的欣赏口味,使本来就不多的动画产品不被大众接受。从而使我国的动画市场直接让日、美、韩等国家出品的动画片所占领,并导致我国大量的青少年对异域文化的追逐和对本民族文化的缺失。

针对这一问题,政府采取了有效措施,大力挽回国产动画的主导权。早在2005年,国务院组织相关部门对动漫产业开展专项调研;2006年,以文化部为牵头单位的扶持动漫产业部际联席会议正式成立,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财政部等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标志着国家从专项资金、奖项扶持、税收优惠、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宣传推广等方面对动漫产业进行扶持。在政府和业界的共同努力下,十年来,动漫产品、动漫企业、动漫产业均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动漫产业成为文化产业中最具增长实力和发展潜力的行业之一。

在这样的一个大背景下,我国的动画产业迅速发展,各个动画公司借助这种强力势头推出了许多动画作品,其中不乏精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在这期间也出现了较多数劣质的动画作品,最大的问题就是模仿国外优秀动画作品模式,从故事情节到人物造型,无不将山寨精神进行到底。暴力打斗情节充满其中,没有灵魂的故事、经不起推敲的情节、陈旧的故事题材、观众年龄的低龄化定位,使得我们的动画作品不被大多数国民观众所接受。

在艺术表现方面,东、西方观众在审美和题材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尽管我们民族的神话传说被美、日等国拍摄成动画片,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他们与我们所处的地域不同,生活环境、语言、心理素质、文化程度不同,对于中华上下五千年积累的文化底蕴理解的不同,对于风俗的观念和态度自然不同。所以注定国外拍摄的以我国神话传说为题材的动画作品只能描写出我们故事的形,却描绘不出我们民族的魂。当今中国动画发展的唯一生存之道就是坚持自己的特色,坚持中华民族本土的特色。实现民族性与现代性互补,正如鲁迅先生在《致陈烟桥》中所说:“现代的文学也一样,有地方色彩的,倒容易成为世界的,即为别国所注意的。”动画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深厚久远的传统文化情思与精神在广大华夏民族血液中奔腾不止,非任何“舶来品”可以取代,这也正是发展本土动画与“入侵者”的动画相比的显著优势所在。

美、日等国的动画片虽好,但是中国观众在美、日等国出品的动画作品中是得不到我们民族自己的情感生活的,它们与中国毕竟有太多的文化差异,民族文化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属性是国产动画创作应该秉承的文化资源、知识资源和创作资源。国产动画要想在本土化发展道路上谋求进一步的突破,最重要的是:大力发展本民族特色,避免抄袭,避免故事的内容与表达形式过于简单化与低幼化,注重动画作品的娱乐性,走中国特色的动画创作道路。只有将本土文化资源作为创作基石,以本土的现实和本土的体验为出发点,在对本土的民俗文化资源进行深层次开掘的同时把动画影片的观赏性和生产能力提升到一个新的阶段。以民族文化的特色出现的动画作品,坚守本土化的动画创作,必将受到本国动画观众的关注与世界动画业的瞩目。同时,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们还要多挖掘中国元素的国际表达能力,利用自身的优势做好本民族的动画作品,未来中国原创动画产业将会有更好更广阔的发展。

二、东北民俗文化在动画产业中的成功运用

在美、日争相拍摄有中国元素的动画作品的时候,我国的动画创作者们并没有对美、日等国的动画公司取材中国传统故事花木兰、神笔马良、西游记愤愤不平,而是吸取国外动画公司的创新与拍摄经验,反思我们对于本土民族文化的忽视,积极创作反映我国民俗特色的动画作品。在这期间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们选用本土神话传说故事为原型加以创新,制作出了有浓郁中国特色元素的地区民俗文化题材的优秀动画作品。

提到民俗文化,在幅员辽阔的中国有着众多的民族文化圈,每个民族文化圈都有自己特色的民俗文化。我们根据自然环境中地形、气候、土壤、特产的差异,把中国民俗文化分为多个民族民俗文化圈,其中为首的、最让人熟知的民俗文化圈非东北民俗文化圈莫属,在这片白山黑土上孕育了汉族、满族、朝鲜、鄂伦春、赫哲等民族,这些民族在各个时期形成不同部落,同时社会经济发展也不相同,但其民族风俗大致是一脉相承。在东北地区还流传着许多神奇的神话传说与独特的民俗习惯。如长白山天池水的神秘传说、萨满文化中的风俗习惯、祭祀风俗、神话传说等等。

20世纪90年代由中央电视台动画部出品,吉林电视台协作制作的经典国产剪纸动画系列片《人参王国》在全国各大电视台播出,此片是表现东北民俗动画片的佼佼者,这部动画是根据东北地区流传的民间传说“天池怪兽”和“人参娃娃”的故事原型展开的。该动画用极具中国特色的水墨画手法制作,辅以皮影戏式的人设造型使该片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它的故事创作反映了长白山地区独特的自然环境、风土文化等特征。

2009年由吉林动画学院师生共同创作完成的104集大型原创动画片《长白精灵》在多家电视台播出,此片在业界引起了较大的轰动。本片以美丽富饶的长白山天池及人参之乡为背景,并以东北特色物产作为人物设计的原型,其特有的东北民俗民风,让人观后有朴实豁达的亲切感和归属感。更为宣传白山黑水,发展吉林旅游事业做出了较大的贡献。

以上两部具有鲜明中国民族特色的优秀动画片充分挖掘了东北民族的人文精华和历史文化宝库,不仅拯救民间即将失传的神话传奇故事,同时也满足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和猎奇心理。并在民间故事的基础之上发展创新,给人们创造出一个新颖、奇幻、有特色的神话故事,其富有想象力的故事情节和丰富多彩的带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人物造型是我们学习与创作的榜样。

三、发展东北特色动画产业

东北浓郁的民族文化集中体现了东北地区各民族的集体想象力和创造力,具有很强的渲染力和感染力,同时也被赋予了不同的美学特点和文化功能。对于动画创作者来说,无视身边的生活习俗,听而不闻,只顾模仿别国成品动画模式,这样创作出的动画作品自然是抽象的、概念化的、缺乏浓厚生活气息的,此类动画作品必定观者寥寥。但是一味地民族化也是不可取的,民族化固然是中国动画创作的立足之本,但是我们在运用的时候也要讲求一个度或一个时机。在东北的民俗文化中,有着大量的民俗素材可以提供给我们动画创作者们灵感,依据这些民族风格元素,同时结合现在观众的审美特点,我们可以创作出具有浓郁东北民俗风格的动画作品。

在东北地区一些具有特征性的民俗文化逐渐得到大家的关注。这些具有鲜明特色的东北风俗文化元素可以为东北地区的动画产业生产提供创作源泉。最具特色的当属满族民俗文化最为人们所熟知。如萨满教巫师在祭祀中使用的脸谱,这些有代表性的脸谱在大量的实践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鬼神形象的视觉图谱,并得到人们的持久认可,同时这种脸谱化的图谱也承载了萨满文化的精神崇拜与人们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感寄托。再如满族萨满教流传的《佛托妈妈》《音姜萨满》等神话传说,还有东北民族饮食习俗、服饰特征、礼俗信仰、居住习俗等等,这些素材都可为东北地区的动画创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原始创作基础。

据统计,2010年至2013年动漫产业产值(销售收入)平均增长速度在24%以上,超过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1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增长速度4个百分点。可见在政府大力扶持发展动画产业的今天,文化产业市场的需求给东北地区动画创作产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发展以东北民俗文化为主题的动画产业,树立民族品牌,可以拉动东北地方经济的发展。

四、结束语

一个民族的文学艺术,只有根植于本民族的生活与文化土壤,反应本民族的生活、文化特点,塑造民族性格,在艺术表现上显示出本民族的特色,才容易引起其他民族的观赏兴趣,得到世界人民的喜爱。

东北历史悠久,民俗文化特色鲜明,其中有很多有待动画创作者发掘和开发的民族民俗资源。是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我们要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以继承为起点,以创新为推动力。发展东北特色动画产业,也就是发展属于东北的文化产业,培育我们的文化品牌,将东北民俗文化特色品牌推向世界,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富育光.图像中国满族风俗叙录[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2]韩养民.中国风俗文化导论[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2.

[3]王冀中.动画产业经营与管理[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4]钟敬文.民俗文化学:梗概与兴起[M].北京:中华书局,1996.

中国民族风俗范文6

关键词:民族音乐;音乐教育;文化价值

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历史文化的积淀。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音乐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蕴藏丰富,它浓缩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构成了民族多元一体的民族音乐文化,具有中华民族文化的共性,同时也具有每个民族自己独特的音乐文化个性。民族音乐是我国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和表现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在高校艺术教育中强化民族音乐教学,必将对我国民族音乐事业的继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艺术教育是普通高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提高大学生人文素养的一条主要途径。在我国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中,让学生从学习我国各民族音乐艺术这个窗口了解各民族的风俗民情、艺术风格、历史文化,这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各民族的了解,促进各民族团结,建立和谐民族大家庭,培养民族精神具有深远的意义。

一、树立以民族音乐教育为本的观念和意识

学校教育模式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社会文化发展的模式,高校是教育的摇篮,加强和改进民族音乐教育,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民族音乐教育在高校艺术教育中的地位,加深对民族音乐在世界多元文化格局中的地位具有重要的意义。

民族音乐不仅在于传授知识,而且能使受教育者通过对民族音乐高度成就的理解,认识其在世界音乐宝库中的重要地位,进而增强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发展创造力。在“十六大”中指出:民族精神是一个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我国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文化遗产,有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我们没有理由不去了解它,也更没有理由不去发扬它。西洋音乐固然要学,然而本民族的东西我觉得更应该加强学习。泰格尔说得好:“音乐和美术是民族自我表现的最佳手段,没有自己的音乐或艺术的国家,只能永远当哑巴。”我国的民族音乐具有丰富的内容和珍贵的艺术价值,这是任何国家音乐所不能比拟的,也是任何西洋音乐所替代不了的。我国的民族音乐是中华民族的历史明镜,集中着我国民族的伟大精神,体现着民族的艺术精华,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缩影,民族音乐内容中所呈现的民族、地域、风俗习惯、语言特征,亦成为研究各种人文学科和社会学科极为重要的旁证。为了使民族音乐健康发展,为了发展中国音乐的根基,我们不但要主观上主动地学,而且还要建立科学的、完整的民族音乐教学体系。提高广大教育学者对高校民族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民族音乐价值的正确认识。探索民族音乐对于高校艺术教育的意义和大学生对于民族音乐的需求以促进高校文化的建设, 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

二、民族音乐教育的必要性

高校是人才培养基地,承担着传播与发展民族文化的重任,如何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进行民族音乐教育,应是高校艺术教育教学任务之一。柯达依说:“如果一个民族不重视自己的民族民间音乐,不把本民族音乐文化建立在自己的民间音乐基础之上,就会像飘莲断梗一样地在世界文化中漂泊,或不可挽救地消失……”民族音乐教育是一个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内涵的系统工程,它对陶冶道德情操、美化身心、塑造完美人格、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的重要作用是不言而喻的,重视民族音乐,重视民族音乐的教育,使大学生形成热爱和重视民族音乐的风气,提高对民族音乐的认识能力和欣赏能力。对民族音乐文化亲身体验,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积累,民族音乐文化教育扩大了学生的人文知识,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提供了智力保证。

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我们应该立足于民族音乐的沃土之中,把民族音乐教学融入到艺术教育中,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提高,使之成为国民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音乐所涵盖的情感和精神往往就是这个民族的灵魂和思想,是这个民族智慧的发源地,中国民族音乐有其巨大的自身价值。只有重视和通过对中国民族音乐的系统学习,才能了解民族音乐独特的语汇,才能正本清源,为民族音乐的学习、传承和发展奠定基础。民族音乐教育是任何一门教育所替代不了的,加强民族音乐教育,应该以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为基础,让大学生树立起民族审美理想和民族文化价值观念,为弘扬本民族文化而努力。达到音乐教育人的目的,以促进民族素质,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水平,热爱本民族的音乐艺术,从而增强民族自尊心、自豪感,使大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和不断的完善,得到全面的发展,这才是它的根本目标之所在。

三、开展民族音乐教育的设想与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