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社会科学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社会科学范文1
英文名称: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主管单位:浙江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主办单位:浙江社会科学界联合会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浙江省杭州市
语
种:中文
开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4-2253
国内刊号:33-1149/C
邮发代号:32-102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5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期刊荣誉:
百种重点期刊
社科双效期刊
联系方式
社会科学范文2
【摘要题】理论探索
【关键词】社会科学/科学生产力/CSSCI
1引言
科学生产力与物质生产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它们的成果表现形式有着质的差别。后者的成果是物质的、有形的,而前者则是非物质的、无形的,需要经过转化才能成为有形的。自然科学、技术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主要是论文、著作、专利;社会科学生产力成果的表现形式则主要是著作、论文、研究(咨询)报告。对于物质生产力的评价国际上已经建立起一套通用的、公认的指标体系,可以进行直接评价。而对于科学生产力的评价,由于它的成果是非物质的、无形的,因此无法对它进行直接评价。目前,国际上的通用做法是对它的成果的转化表现形式进行量化评价,从而对科学生产力进行间接评价。
论文是科学成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这里所说的社会科学生产力是指社会科学生产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加菲尔德(E.Garfield)主持的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SI)研制了《科学引文索引》(SCI),以在SCI来源期刊上发表科学论文的数量和已被SCI录用论文的引用量作为衡量科学成果的量和质的主要指标。经过30多年的实践,目前SCI已被国际公认为评价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乃至学者个人科学成果(主要是基础研究)和学术影响的主要工具。自1988年开始,受国家科委的委托,中国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依据SCI每年我国各科研机构、高等学校在SCI的发文量和被引量统计。这一重大举措导致了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纷纷采取各种激励措施,从而在总体上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科学生产力的发展。
在E.Garfield的主持下,自《科学引文索引》之后,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相继研制、出版了《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和《艺术与人文科学引文索引》(A&HCI)。但SCI、SSCI、A&HCI是国际性的,且不收录中文期刊,而我国的科学研究人员的成果绝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出版的中文期刊上。为了能准确、全面地反映、评价我国的科学生产力,研制基于中文学术期刊的引文索引就成为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1995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研制的以国内出版的核心科技期刊为素材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正式出版。1998年南京大学开始研制《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SocialScienceCitationIndex-CSSCI),1999年经专家组论证,教育部正式批准,将《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
在教育部社政司的支持和指导下,经过课题组3年多的努力,《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已研制成功,相继出版了CSSCI(1998)、(1999)、(2000)、(2001)光盘和网络版,并提供查询、咨询、统计服务(包括网上服务)。CSSCI的出版填补了我国该领域的空白。
CSSCI来源期刊的选定是在教育部社政司的直接指导下、广大社会科学领域专家的参与下进行的。2001年3月,教育部社政司成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咨询委员会”,由全国17所高校的社会科学专家和社科管理专家组成。在教育部社政司领导的参与下,咨询委员会于2001年3月、4月、5月分别在南京、长沙、珠海召开会议,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了充分、深入的讨论,会后由教育部社政司组织全国社会科学领域1000名教授对CSSCI来源期刊进行评选,最后确定CSSCI来源期刊419种。这保证了CSSCI的科学性、客观性。
表1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
附图
说明:由于少数论文涉及2个学科、作者涉及2个地区,故论文总数略多于CSSCI(2001)论文总数。
本文基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以发表学术论文为指标,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及其结构、分布作一初步研究,以对我国社会科学研究作一宏观描述。
2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及其地区、学科分布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来源期刊为419种,录用来源文献为61492篇。根据CSSCI(2001)数据库,分析、统计得出社会科学学术论文的地区——学科分布,如表1所示(见上页)。
3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结构分析
由表1论文的学科分布可知,2001年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论文总量中经济学占30.41%,这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来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在论文学科分布中的反映。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8个学科依次是:教育学,政治学,新闻与传播学,图书馆、情报学与文献学,文学,历史学,法学,哲学。
由表1论文的地区分布可知,2001年发表的社会科学学术论文中北京占28.16%,列第1位,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这是由北京市集中了量多质高的高等院校、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党政部门(含所属研究机构)所导致的。占社科论文总量4%以上的其他6个地区依次是:上海(9.04%),江苏(7.70%),湖北(6.82%),广东(6.45%),浙江(4.52%),四川(4.23%)。表1全面反映了我国社会科学生产力的地区分布。它还列出了社会科学各学科论文的地区分布,由此可反映出社会科学各学科生产力的地区分布。表2列出了各学科论文发文量按地区分布的前5名,反映了各学科社会科学生产力处于领先地位的省、市,比较突出的是北京、上海、江苏、湖北、广东。
表2学科论文地区发文量排序前五名
附图
收稿日期:2003-06-09
【参考文献】
1邹志仁.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2001).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邹志仁.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计量指标——论文、引文与期刊引用统计(2000年).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社会科学范文3
第二条市级社会科学成果的奖励分为**市社会科学特别奖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必要时市政府可设立其他社会科学奖。
第三条市政府授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具体负责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管理工作。各县、市、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管理工作。未建社科联的,由县市区委宣传部负责。
第四条申报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范围为:本届评奖年度内正式出版并以印刷出版物、电子出版物为载体的社会科学专著、译著、教材、古籍整理文献、通俗读物、工具书,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的论文,应用性决策咨询报告(含调查报告)。
第五条**市社会科学特别奖的申报条件:
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居省内领先地位,对学科建设有重大贡献,对推动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显著作用。
第六条**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申报条件:
(一)专著必须是在研究现实和历史的重大问题上有创见,对学科建设有新贡献的;
(二)译著必须是译文准确,对研究和解决理论问题及实际问题有重要参考价值的;
(三)教材必须是在内容上有新意,结构上有突破,对科研、教学有重要应用价值的;
(四)古籍整理文献必须是切合原意,注释准确,对历史考证、研究有所发现或者有重要价值的;
(五)通俗读物必须是适应时代需要,并有较强的科学性和知识性,在传播和普及社会科学知识方面有较重要作用和效益的;
(六)工具书必须是体例科学,资料可靠,知识性强,能反映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并有实用价值或者学术价值的;
(七)论文必须是在学术上有创见,在学科领域居市内领先地位,并能正确阐明重大理论问题或者有助于解决实际问题的;
(八)决策咨询报告必须是适应社会实践需要,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对促进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明显效益的。
第七条设立市社会科学成果奖励评审委员会,负责评定奖励项目和奖励等级。
评审委员会应当由从事社会科学工作的专家、学者15人组成。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应当不少于三分之二。评审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设在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负责办理日常工作。
第八条市级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申报审批程序:
(一)申报社会科学成果奖励的,由申报人(含单位、集体)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所属学会(含研究会、协会)或者县、市、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经初审后,符合条件的,报市评审委员会评定。
(二)**市社会科学特别奖由市政府授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核准授予,**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核准授予。
第九条经批准的市级社会科学奖励项目,授奖前应予公布。自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如有异议,由初审单位提出处理意见,报市评审委员会裁决。
第十条对**市社会科学特别奖的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奖杯和奖金。
**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分为专著类;译著、教材、古籍整理、通俗读物、工具书类;论文、决策咨询报告类。每类设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奖励证书和奖金。
奖金数额由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会同市财政局提出具体意见,报市政府批准后执行。
第十一条**市社会科学特别奖和**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的奖金,由市财政局支付。
第十二条获奖者的事迹,记入本人档案,作为考核、晋升、评定专业职称的重要依据。同时,按人事部门有关规定享受奖励工资待遇。
第十三条**市社会科学特别奖每四年评定一次,**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每两年评定一次。
第十四条凡属弄虚作假或者剽窃他人成果而获奖的项目,由市政府授权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撤销其奖励,追回奖励证书、奖杯和奖金,并由其所在单位给予批评教育或者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社会科学范文4
阅读社会科学类文本时,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一、通读全文,总览全局
通读全文,能为解题打好基础。要做到这点,我们首先必须树立整体意识,根据“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快速阅读文章的题目、首段、尾段及每一段的开头与结尾,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其次,我们要按照空间、时间或事理顺序理清文章的思路,明确文章谈论的对象或议论的观点。同时注意捕捉文中隐含的出题点,即关键词和关键句,并加以勾画、圈点。
二、细读题干,有的放矢
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答题内容,同时也指示着筛选信息的方向。细读题干,审清命题者提问的方向和角度,明确了要求,就能锁定题目涉及的筛选区间,确定对应的语句,为我们判断选项的正误提供准确的依据。
三、题文对读,筛选甄别
题文对读,筛选甄别,是阅读社会科学类文本的关键。这一步骤包含两方面:一是找对应信息。即我们根据题干要求迅速找到文中相对应的信息区间。二是作比较。命题时,命题者往往对文章相关信息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或断章取义,或偷换概念,或无中生有,或强加因果,或颠倒理想与现实,或混淆现在与将来,为此需要把题干及其选项所涉及的内容回归到原文相对应的段落与句子,把原文与选项仔细比较,逐一辨明其异同,以辨明正误。
总之,解答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题时,“读”是重心所在,关乎全局。做到一读务必全面,二读务必准确,三读务必细致,定能走出社会科学类文本阅读这块沼泽地。
【阅读训练】
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
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
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后期,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它们不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
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
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让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
(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
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
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
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看法,儒家对围棋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
2.对围棋价值和地位的认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围棋作为民族文化的瑰宝、高度智慧的结晶,对个人修身养性,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
B.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传统礼教观念的斗争中,在社会实践的对比中确立起来的。
C.自人们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把它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后,围棋就成为儒士必备的艺技。
D.围棋作为“国艺”,是一种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从国家层面上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
3.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A.围棋的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彩的主观结论,而是随着人们对其功能和价值认识的深入逐步确定的。
B.围棋因为符合我们民族的思想特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在东汉中期就凭借其本质上的优势而盛极一时。
社会科学范文5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四项社会责任
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社会责任,依据其自身发展定位,在以大学的职能为表征的外在向度上,主要包括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学生的教学育人、创新与发现新知识的科学研究、服务包含民族地区在内的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三个方面;在以内在地存在于大学的本体价值中、以隐形形式作用于社会的内在向度上,主要指引领少数民族时代精神。
(一)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教学育人中,应是促进少数民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业能力和现代化程度两个向度上同质化民族院校教学育人,面对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指的是“入口”,即他们是主要的招生对象。而从“出口”的角度,并不是说培养目标是让民族院校的毕业生只能服务于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或是只能适应民族地区的生活而不能适应除此之外的其他地区的生活而失去迁徙能力。如果民族院校的培养目标是让自己的毕业生只有在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环境下才具有适应力与竞争力,而失去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国范围内的竞争力与适应力,则是作茧自缚、自我矮化,甚至是为民族问题埋下致命的隐患。
(二)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区分民族文化研究和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其中应用型研究应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民族文化研究,毕竟只是少数民族学人类学研究者的研究,而对于绝大部分学生,尤其是本科生,他们毕业后,要面对的是激烈的就业市场。对于民族文化研究,应当继续保护和传承,继续保持其民族特色。但对于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研究,应当“去少数民族化”,追求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对于专门针对民族地区特殊自然、地理、风俗的应用研究,则应该依据解决这些特殊的的问题所需的专业知识走专业化或行业化道路,这本质上也是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
(三)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应当在加大应用型研究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进程中,追求服务社会能力的同质化在目前,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但服务的主要对象是民族地区,绝不意味着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只能服务于总体上还很落后的民族地区。民族院校应该具备服务包括发达地区的在内的非民族地区的能力,用能服务全国的能力去服务民族地区,即具备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的服务能力。
(四)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应当引领少数民族时代精神在践行教学育人、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的过程中,为少数民族大学生创造机会接触并深入理解先进的理念与思想,保障少数民族学生享有信仰与世界观的选择权,引领他们在自由选择中形成与当代社会、当代文明相适应的现代化程度的同质化。
二、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履行社会责任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一)教学育人的学科基础弱民族学科在各个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都居于主导地位,但在全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体系中地位也很低。在教育部最新公布的高校重点学科中,一级学科,民族院校是空白;二级学科,只有一所院校拥有。这说明民族院校与国家普通重点高校之间,至少是在学科建设上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1]民族院校的办学特色,首先是民族性。可是对“民族性”应该做进一步深入的解读。本文认为,“民族性”,根本上是坚持把少数民族学生作为主要培养对象,应是促进少数民族与包括汉族在内的所有民族在核心就业能力和现代化程度两个向度上同质化。为此,民族院校应当区分民族文化为核心的基础学科和以培养少数民族具备同质化就业能力的应用型学科。对于后者,本文认为应当去民族化。民族院校的专业,未必非要牵扯民族性。如经济学,未必非得学习民族经济学不可。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的学生,更需要学习与其他普通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的课程,获得与普通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的知识体系、思维体系与专业技能。同样的商学院的教育,如果有北大清华商学院与民族院校商学院的课程可以选择,我们认为民族院校的学生更应该选择前者,甚至如果如果可以接受哈佛商学院的教育,那不是更好吗?难道“民族化”了教育会比这对少数民族学生更好吗?
(二)创新知识的科学研究弱民族院校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与高水平大学相比,由于受地域、发展历史、经济以及其他种种因素的制约,在科研竞争意识、科研环境及条件、科研经费投入、科研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结构单一,学术积淀不深,限制了学术水平和学科的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有重大影响的、原创性的学术成果较少,标志性成果少;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服务的能力还不强;科研的组织化程度不高,科研力量较为分散;科研基础设施总量不足。我国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阶段出现的大量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都迫切需要民族院校深入进行创新研究,做出解答。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中遇到的现实问题,都属于其他相应专业的应用型学科范围内的问题,只不过发生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身上。而要解决这些问题,也应该是从相应专业或技术的角度来寻求解决方案,而不必非要牵扯上民族学不可。这就是说,民族院校要提高服务民族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根本上是要提高与普通综合性大学同质化的专业能力。
(三)服务社会的能力弱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大量的现实问题不断凸显出来,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者去研究现实性问题,并在研究中能提出对策,为党和政府在处理民族问题上提供决策服务。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社会中努力进步,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总的看来,民族院校服务经济社会能力仍然较弱。以2007年民族院校的科研经费投入比例看,在3362.7万元经费中,基础研究是1323.16万元,应用理论研究1686.69万元,应用研究952.87万元。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经费不到三分之一。[1]民族院校服务社会能力的弱,不是由于相关学科民族学特色不够,恰恰相反,是解决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遇到问题的学科能力与专业能力不强,即在服务社会的能力上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差异化太大。民族院校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绝不是说民族院校服务社会的能力只能服务于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恰恰相反,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落后,更呼唤强的服务能力。以弱扶弱,永远孱弱。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求民族院校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不仅仅限于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而且还能面向发达地区、面向全中国的服务能力,即在服务社会的能力上追求与普通综合性大学的同质化。前述三项如能达成,少数民族大学生,少数民族的精英分子就将在全国范围内自由择业,在祖国的发达地区也能找到建功立业的场所,散居到全国各地,并拥有较好的事业发展的机会,这对民族问题的解决、民族关系的和谐将是至关重要的。
(四)引领少数民族时代精神的气息弱目前,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在争夺哲学社会科学话语权和引领少数民族时代精神的气息还比较弱。民族院校作为少数民族知识分子和精英分子荟萃的场所,承担着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和批判性地更新和发展少数民族知识、理念的使命,不仅在关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重大判断和决策上,而且在人们尤其是少数民族区分善恶、建立信念和认识真理上,能够代表“社会的良心”,以其新思想、新知识和新文化引导少数民族的时代精神。西方敌对势力在文化上,不断对我国高等教育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渗透,企图用民族认同和宗教认同凌驾甚至替代公民认同、国家认同和社会主义认同,要对包括少数民族大学生在内的少数民族进行截然相反的精神引领。
三、提升民族院校哲学社会科学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的建议
(一)在国家政策层面上支持民族院校就业方向根本调整应当鼓励一般的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尤其是高水平的一般综合性大学的毕业生服务民族地区,而同时支持和鼓励民族院校毕业生服务于发达地区。以往我们常常认为民族院校的毕业生主要来自少数民族或少数民族地区,因而应当服务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其实恰恰相反,来自少数民族或民族地区的生源更应当走向发达地区,走向全中国。而总体上仍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更需要包括清华北大复旦在内的顶尖大学的一流毕业生的服务。越是落后,越需要水平高的服务与引导。国家应当在就业政策上给予民族院校政策上的帮扶与支持,尤其针对来自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在促进少数民族毕业生在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中国范围的就业方面予以政策性倾斜。当然,国家还需要促进劳动力市场的自由流动,打破造成劳动力市场横向分割的制度,保障少数民族毕业生自由迁徙与择优的能力。
(二)提高民族院校学生就业能力,促进民族院校高校毕业生就业能力同质化。民族院校应当重塑培养目标,应当使得其培养对象尤其是少数民族学生在全国性劳动力市场范围内能和汉族学生具有同等的竞争力。少数民族学生应当具有同汉族学生接近甚至是一致的机会进入到跨国公司管理人员、高精尖技术人员的行列。在全国范围内,而不仅仅限于民族地区范围内,少数民族劳动力的职业结构及其所服务的产业结构接近汉族。[2]作为第一个把国家安全同大学建设联系起来的国家,美国大学的发展也具有国家行为特征,由国家重点支持。[3]在我国具体国情下,民族院校的建设与发展事关国家安全。国家应当加大力度,支持民族院校在教学理念、教师素质、培养模式、硬件建设等方面实现转变与进步。民族院校对学生尤其是本科生培养,应当走应用型的发展方向,且应当与部属普通综合性大学毕业生在知识、技能上具有同等的竞争力。
(三)打造去少数民族化的但又有自身独特核心竞争力的应用型学科群,造就民族院校服务包括发达地区在内的全中国的能力民族院校服务于民族地区,不应当是只能服务于民族地区,更不能以只能服务于民族地区的服务能力去服务民族地区。民族院校中有为数不少的是属于新型的综合性大学。新兴的综合性大学虽然学科门类齐全、学科发展均衡,但往往面临高水平学科不多、学科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校长田长霖认为,世界上地位上升很快的学校,都是在一、两个领域首先突破。一个学校不可能在很多领域同时达到一流,一定要有先后。要根据学校现有的办学实力和发展潜能,集中力量重点建设关键学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否则,就会拖累前进的步伐,减缓发展的速度。对于那些没有发展潜力的学科,要限制其发展,甚至淘汰拖后腿的学科。[4]民族院校根本的问题就是一个字,弱。要改变现状,获得自身独特的核心竞争力,民族院校的领导者就决不能优柔寡断,瞻前顾后,迁就现状,否则就会丧失发展机遇,就要犯历史的错误。走外延式的发展道路一定要慎重,再铺新摊子一定要慎重,上新的学科门类,而应该重视那些与优势学科相关的学科,或者尽量使较弱的学科与优势学科形成交叉学科,从而提高全校学科的整体水平。
社会科学范文6
“我们青年应全体投身到社会科学上吗?非社会科学者,同时可为社会科学研究者吗?”
照代英的主张,推论下去,似乎我们应当全体拿社会科学做我们终身研究的对象,我以为,社会科学纵然站在很高的地位,我们只要希望中国青年都会具备相当的——适用的社会科学的常识,不必把全部青年的脑力,都消磨于这种研究中,只让“性相近”——对于这门学问,有特别嗜好的人,去专攻;今日大学中的理科,工科,医科,也没有取消的道理。
因为择业和择业者的“性好”,很应当一致,不是这样,便会埋没了许多人纵然说,在这个一切被资本主义奸了的人们,不会有甚么适宜的择业,但社会生活究竟是多方面的,社会科学一样,决不足以应付多方面的生活即社会改造也应当“分途节进”,非专攻社会科学的人如受了相当的训练,仍可贵社会改造尽力。
择业是自由的——不限于社会科学一途了。如果你幸而择到社会科学做专业,自然没有话说。譬如像我一样学了工程,那么拿什么态度对付社会科学院?
“社会改造的事业,是研究社会科学者干的事,我们完全没有带一点使命,做医生的,学工程的,做本行事业好啦,我们也未始不是为人类造幸乐”,现在不乏抱这种意见的人。
但是譬如你是个医生,你也抱“贫病不取分文”的好主意,甚至于送贵重的药结贫民。如
果来了一位贫人,你诊断了,送给他的药,劝他道,“你这个病,是由于勤劳过度,空气不良,营养欠佳,忧郁太重所致,以后当休养休养,换个空气清鲜的住宅,多吃些滋养物,心地也开畅些”!他自然感你的好意,而同时他不能不泫然涕下——不勤苦做工,怎样过活呢?工厂中空气恶劣,又有甚么法子想?一家数口,全靠我一人身上,我怎样会不忧闷终日,怎样会有钱吃滋养物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