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英国留学生活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英国留学生活范文1
面对方兴未艾的小留学生热,中国媒体和教育界人士曾展开热烈讨论,就小留学生出国是利大还是弊大进行争论。不少人都提出一个问题,十几岁的青少年在生理和心理上可以说尚未发育成熟,让这些年龄段的青少年出国留学是否合适?
众说纷纭
中国内地媒体和教育界人士对此的看法至今难以统一,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年龄太小的少年少女留学生不会照顾自己,他们比较单纯,又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控力和抵制诱惑的能力不强,容易受到周围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学坏,小留学生更容易受到伤害。 但也有人认为,对语言学习来说,年龄小有优势,因为小留学生的可塑性强,很容易融合到当地的学习生活中。此外,这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独立生活和思考能力,这对他们将来的发展大有益处。
低龄学生留学令家长担心的问题确实不少:孤身在外的个人安全问题,是否会因对异域文化的不习惯而妨碍青少年学生健康的性格塑造?变得郁闷、孤僻?孩子能否具有学习、生活的自理能力?会不会受到外界不良环境的影响而学坏等等。
孤独的小留学生
已考入伦敦著名的某理工学院攻读土木工程本科学位的学生陈是在4年前抵达英国的,当时他刚满16岁。这位曾经历过小留学生生活、看起来仍然稚气的大学一年级新生说,当他在德比文理学校读高中时,常常感到“非常孤独”,在学校跟其他英国学生的社交也不多,没有什么朋友。 不过,他表示,幸好自己在当地有个很关心他的监护人,心里有什么事,总可以跟监护人谈,使自己郁闷的心情得到缓解。
在海外留学生涯的开始阶段“感受孤独”,大概是不少小留学生都曾经历过的历程。北京女学生杨洁在自费抵达英国读预科时刚好17岁,也算是个小留学生。但在头一年,她过得很不开心,虽然在学校认识不少人,但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知心朋友,一切全靠自己。为了学好英文,她不大与中国学生交往,几乎离开中国人的圈子,时常感到孤寂。惟一的安慰是与父母天天保持越洋电话交流,寻求精神上的支持。 后来,在熬过了初抵英国的孤寂之后,杨洁开始变得独立和自信,为了让父母更了解她在英国的情况,她把打电话改成写家书,每月两封。她说,要是想父母了,信看完了还可以再看,这样“感觉更温暖”。
环境影响大
来自湖南的陈说,家长为子女选择的预科学校或语言学校的好坏对小留学生的影响很大,如果环境不好的话,学生很容易学坏。但他认为,自我控制能力也是锻炼出来的。攻读计算机本科的刘深有同感地说,自费小留学生大都家庭条件较好,但有些学生自控力不好,喜欢攀比,花钱大手大脚,心思不在学习上甚至感到无所谓的也有,在英国留学的小留学生中不难找到这样的例子。抵英已一段时间的预科生何认为,对很多小留学生来说,“留学生活是独立生活的开始,由于远隔家乡,家长的关爱少,学习压力大,时间和金钱都得学着自己管理。”他说,在英国的空余时间比较多,自己得学会思考,安排好留学的生活。
深刻体会
攻读经济学本科学位的颜也曾经历过小留学生生活,她从16岁起就住在英国寄宿学校并完成高中学习。她认为,“低龄学生在出国前应对留学有着明确的目标”,这样能集中精力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会被异国的孤独感所淹没。目前已成功考入英格兰一所大学攻读商科学位的王说,在英国“最深的体会是再辛苦也要有自信,要相信自己,要坚持下来”。她说,远在北京的父母已感觉到她比以前更加成熟,更加独立,也开始学会关心他人。来自父母的肯定使她感到很开心。吴则认为,在英国留学使他的思维更加开阔,他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对个性的发展更有好处。
英国留学生活范文2
压力之一:来自家庭的一厢情愿
基于就业需要、高考成绩不理想、攀比等诸多原因,越来越多的父母青睐洋学位,不惜勒紧裤腰带掷巨资为子女铺设海外求学道路。然而,不少家长却忽略了物质以外的因素:孩子的性格是否适合留学?孩子的生活能力能否应付得了长时间的独自生活?更有一些家庭把孩子出国留学当作改变孩子甚至整个家庭命运的赌注,孩子是否能承受得了如此巨大的压力?一名未成年留学生因思想上对出国学习的准备不够,在到加拿大仅13天后,便走上自杀之路。惨痛的事实告诉我们,在对孩子的前途安排上,只做理性分析,忽略情感因素,造成了一些留学生、尤其是低龄留学生不堪忍受压力而选择轻生。
压力之二:文化冲突造成情感缺失
出于文化和语言等原因,一些留学生很难融入当地主流文化群体,多是拘泥于中国学生圈子,生活范围相对狭窄。即便与当地学生建立起社交网络的,也会因为文化差异感到不适应。比如欧美人一般并不太愿意主动帮助人,需要你主动求助,但中国人又不好意思;欧美人表面比较热情,但要深交却不容易,让中国留学生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
部分留学生出于经济考虑,为节省社交费用,除了上课就是“宅”在宿舍里打游戏、上网,过着封闭的生活。在这种状态下,抑郁、焦虑、社交恐惧都可能出现,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心理疾病。,加拿大某大学3周内连续发生两起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知情人反映,他们都是顶尖博士生,但是平日都缺少朋友,与人交谈时总显得很忧郁。
压力之三:现实问题带来的挑战
留学生活的现实压力从飞机降落地面的那一刻起就凸显出来:怎么从机场到学校?如何找到住的地方?在哪办银行卡和手机卡?很多留学生由于背景知识缺乏、行前准备不足,刚下飞机就想回家了,更不用说从容应付选课、打工、毕业找工作等更多现实挑战。一位在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自己的博客里写道:“很难既洗衣做饭又遨游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里。”
压力之四:个人价值感的缺乏
美国一着名高校的某中国学生因为未考到第一名,承受不了压力而自杀。许多在国内学习优秀的学生到了国外会在某个阶段非常不自信。因为语言问题、学习习惯、评价标准等因素,中国学生往往花很多时间学习,表现却差强人意。尤其是文科类专业,上课以专题报告和讨论发言的形式进行,课堂表现计入平时成绩,一些在应试教学中表现良好的学生,此时却感到难以应付,产生较大的失落感,对个人价值产生困惑。
压力之五:心理疏通渠道的匮乏
英国留学生活范文3
移民,从何时起成了国人热议的话题?海外,是否真有人们所期待的乌托邦?
海外学子两极端
2011年5月至9月,胡润研究院与中国银行私人银行面对面访问了全国18个重点城市的千万级别以上的高净值人群,调研共获得980份有效问卷,受访人群的平均财富达到6000万元以上,平均年龄42岁。
白皮书显示,子女教育成为富豪海外投资的主因,一半的高净值人群因为子女教育而进行海外投资。不愿意孩子接受中国的应试教育,不希望孩子为种种框架所束缚,更不能忍受中国式教育的强制性与粗暴性,因此希望能够通过移民给孩子创造一个相对理想的教育环境。
身居海外多年,笔者亲眼目睹一批接一批,前赴后继“赶往”海外留学的年轻学子们。他们的留学生活究竟是怎样的?身在国内的父母们,恐怕鲜为人知。
事实上,在国外留学的中国学生明显过着两种极端的生活,要么锦衣玉食,挥金如土;要么勤俭治学,精打细算。
第一类学子,家庭条件优厚。他们的父母是之前所提的“高净值人群”,毫无疑问,他们是搭上了国内改革开放顺风船的一批人,是国内政治、经济、社会政策的受益者。生于这样的家庭,留学对于他们来说,不如称为“游学”。尽管这些学子还不足以出入国外的上流社会,但那仅仅是由于语言、文化、教育背景和思维理念的差异造成的。如果单看财富指数,他们足以让国外上流社会人士艳羡。
他们出入各类高档酒会和派对,拥有名车洋房,是各大奢侈品牌的贵宾客户。笔者曾耳闻一位年龄未满十八周岁的中国籍留学生,在伦敦某家房产中介,挥金如土,破例购得一幢千万豪宅;也曾亲眼目睹奢侈名店为满足几位年轻的中国消费者尽情挑选货品而暂时闭门拒客。当你在校园里看到豪华跑车,或是手提爱马仕、香奈儿出入课堂的留学生,不用怀疑,他们多半来自中国。
相反,另一类学子却过着天壤之别的生活。他们出身普通家庭,出国只为“镀金”。他们上课之余会勤工俭学,超市、快餐店里经常看到他们工作的身影。他们会把购买的食品价格折合成人民币每日记账,会因为减价而早早去排队。他们每天做好饭菜,带到学校,娱乐项目上的花费近乎于零。
每年有大批中国留学生涌入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而最终选择定居海外的学子却为数不多。并且,留学生们普遍认为,如果出身在有背景的家庭,那么最终还是回国发展更好;反之则应努力融入外国社会,选择移民。
这样的结论乍一听难以理解,但仔细想却很容易用逻辑解释。家庭条件优厚的父母,可以为子女提供便利的条件,疏通关系在国内找到体面且收入不薄的工作。而如果子女选择留在国外,则与常人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不能体现自身优势;反之,对于没有背景的学子们,同一起跑线,正是他们所渴望的。
福利并非人人能享
除了留学生们以外,近几年选择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的人数也越来越多。除极少数偷渡者外,绝大多数移民者皆为高净值人群。
这让我们不得不思考,为何一个正在迅速发展的国家,其精英阶层在拥有无穷的发展机会的时候,却抽身而退选择移民?
对这一问题的回答是千姿百态的,最多的解释是认为国内的财富和生活环境缺乏安全感,其中包括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除此之外,价格合理的住宅、良好的教育、完善合理的医疗、养老、社会保障体系都在考虑范畴之内。
但是否只要移民了就都能享受到这些福利待遇?在解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了解一下移民们在国外的生活现状。
首先,移民者考虑最多的房价,以英国为例,在一个环境优雅的二三线小城市买一幢100平米联排别墅的价格,约和人民币200-300万。2-3万元的单价让国内的房奴们羡慕不已,且购买的是土地所有权而非使用权。但必须承认的是,这样的价格只能在二三线小城市或乡村购得,如果与国内北上广一线城市的房价相比恐怕不尽合理。如果用伦敦2区内的公寓价格与北京二环内房价相比,则可发现,北京城区房价仍不算很高。问题的关键是国内城乡二元差距过大,而在发达国家,即使生活在乡村,依然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交通发达、生活便捷。
其次,移民者看重国外的教育。但事实上,在绝大多数西方国家,最好的学校是私立,不要说昂贵的学费,即使是校服也动辄几万元。在英国,笔者所见的多数华人移民仍会选择免费的公立学校,这些学校的水平参差不齐,与所居住的区域有很大关系。富人区的公立学校要大大好于穷人区,而相应好学校集中的区域,房价也颇高,两者相辅相成。
除此之外,外国的医疗保障也让国人津津乐道。英国的NHS是最典型的福利型医疗体系,公民治疗、化验、诊断全部免费,开药只需要缴纳处方费。这些在医患关系日益紧张的中国人看来,是不可多得的福利。然而,只要在英国有过就医经历的人都知道,免费的医疗并非十全十美。病人需要先到其注册的社区医院就诊,全科医生会从最廉价的药品逐级开起,只有证实无效后,医生才会开出更有效的药物;而遇到需要手术或者长期需要治疗的慢性病,社区医生会将病人转入公立医院候诊名单,等待时间从数周至数月不等。富人一般会选择私人医院自费治疗,穷人则无奈只能选择继续等待。这也是为什么近年来很多英国患者选择飞到印度等亚洲国家进行手术和治疗的重要原因。
国门内外的纠结
为了孩子摆脱应试教育重压,为了获得健康的生活环境与完善的社会保障,希求良好规范的投资环境,期待没有因贫富差距导致“仇富心态”的氛围……新一轮“移民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国内的某些“不宜居”因素。民远行所“期”,也是中国当下所“缺”。
只是外国的月亮未必比中国圆,哪怕是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社会不公、贫富分化,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笔者发现,陆续有身居海外的华人相继回国,他们寻求的或许更多地是发展、是机会、是更加丰富多彩的人生。
英国留学生活范文4
衣着
英国人在穿戴上比较讲究,因此在会客、拜访或参加酒会、宴会、晚会时要穿西服打领带。夏天,可以不穿西服,只穿短袖衬衫,但也得打领带。不过,他们很忌讳有纹的领带,因为带纹的领带可能被认为是军队或学生校服领带的仿制品。
饮茶
茶几乎可称为英国的民族饮料,特别是妇女嗜茶成癖。英国人爱好现煮的浓茶,放一两块糖或加少许凉牛奶。在乡间盛行喝下午条,也称为荤茶或饱茶。喝茶时附带吃鱼、肉等菜肴。代替正餐。英国还有5时茶,是有钱阶层妇女的社交活动,与其说饮茶,不如说约朋友下午5时茶叙,见见面,谈谈心,相当于欧洲大陆妇女们的咖啡招待会。
送礼
在英国,送礼时最好送较轻的礼品,由于所费不多,就不会被误认为是一种贿赂。英国人也像其他大多数欧洲人一样,喜欢高级巧克力、名酒和鲜花。对于有公司标志的礼品,他们大多并不欣赏。
拜年
英格兰人新年到别人家拜访时,必须携带一块煤,并且亲手把煤放进人家的炉子里,作为敬贺新年的礼品。同时还说一句祝福的话:“祝你家的煤炭,长燃不息。”(英伦)
高考后留学英国7问7答
当高考成绩照进现实,理想院校与你擦肩而过,你是否发现,英国始终为你的求学开着一扇窗?
现在申请英国大学还来得及吗?
答:高中生直接申请英国大学,难度较高,时间紧迫。一方面,需要学生提供雅思6分左右的语言成绩,对之前并无留学准备的学生来说,难度大,时间紧;另一方面,可以直接申请的英国大学排名并不靠前,例如全英排名40-50位左右的大学,学生学习压力比较大,对适应能力要求高。因此,建议高考生此时选择读Foundation(预科),而不是直申英国大学。
预料是什么?学什么?
答:预科是大学基础预备课程,是为那些未满足直接进入大学本科学位课程学习条件的国际学生设置的。基于中英教育体制的差别,中国的高中毕业生一般都需要先完成一年的大学预备课程并通过考试,再正式进入3年制本科课程的学习,预科的学习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语言的学习,二是专业课的学习。
国外预科好还是国内预科好?
答:国外预科和国内预科适合不同的学生,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国外预科一般在大学里学习,院校可选择范围较厂泛,具有原汁原味的英语语言环境和英式教学方式。但留学费用高昂,对学生的适应能力、自控能力要求高。而且对学生的语言成绩有严格的要求,需达到雅思5.0-5.5分。
现在看来,学生如果想读国外预科,必须在7月初一次性考出合格的雅思成绩才来得及。而国内预科,则无需雅思成绩,可直接入读,时间机动灵活,并且是全外教师资。费用低,无需资金担保。毕业考试合格后,可直接申请英国17所名校。国内预科是一种平稳的过渡方式,只是这一年的生活环境是在中国。
预科的成绩可以申请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名校吗?
答:一般情况下,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更看重英国高中产生的A-Level成绩,预科学生成绩申请难度很大。但并不是绝对没有可能。
预科都开设哪些专业?
答:在专业设置方面,国外预科与国内预科存在差异。国外预料如商科、工科、建筑、艺术等方向均有设置;国内预科目前主要商科、工科方向的课程。
国内预科难度大吗?能顺利通过吗?
答:由于各学生的语言基础、接受能力及学习速度存在差异,所以IFY预科入学前有严格的入学测试把关,在全外教教学之余,还特别设有中国老师一对一辅导,循序渐进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成绩、转变学习方式,完成中式教育向英式教育的过渡。
预科课程结束后能申请到哪些学校?
答:曼彻斯特大学、利兹大学、利物浦大学、谢菲尔德大学、布里斯托大学、伯明翰大学、阿斯顿大学、布兰福德大学、肯特大学、金斯顿大学、伦敦大学玛丽皇后学院等英国17所大学,100%的入读率。(芳菲)
高中生留学澳大利亚四种捷径
澳大利亚教育联盟指出,近年来,高中毕业生申请留学呈上升趋势,而且除传统的英美之外,有相当
部分人将目光投向南半球的澳大利亚。在国内完成高中学业的学子去澳大利亚有以下四种升学方式供选择:
预科+本科
澳大利亚本科学习阶段接受国外高中毕业生入读大学前,要求他们必须读1年左右的预科。预科的课程设置是澳大利亚的高中课程内容加上一些选修课程,其具体内容与学生选择的专业相关。这类学制的课程对留学生来讲,相对压力较小。学生完成预科后,要参加考试,根据成绩决定能否升入原先选择的学校,同时得到一张预科证书。也有部分学生可根据考试成绩转入其他大学。对选择医科、法律、教育等专业的高中毕业生来说,只能选择先读预科再升本科。澳大利亚大学本科阶段的学制一般是3年,也有4年、5年的专业或双学士学位。所以,选择这类学制的留学生的担保金以及实际花费比1+2课程的费用略高。
IBT文凭+本科
这种模式比预科+本科时间短,总体花费便宜,学制与专业设置上也比较灵活。对那些只定了学方向而对专业选择暂时不能做决定的学生很有利,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第一年学习的兴趣来定以后的专业。学完第一年拿到文凭后,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是继续学习还是另谋出路。但这一模式要在一年内完成8门左右的大学课程,对于刚刚高中毕业的学生压力很大。
直接进入本科
一般来说,非本国的高中毕业生不可以直接进入本科学习,如果在国内完成了大学一年级的课程,可以将这一年的课程视为预科阶段而免去预科。由于每个学校的入学要求不同,因此要根据申请者的大学一年级成绩和学校来决定是否能减免预科,直接进入本科。但对一些已读到大二、大三或大专已经毕业的申请者来说,只要他们申请的课程与原就读的专业相同,他们可以提出申请减免本科阶段0.5-1.5年不等的学分。
读TAFE
对资金担保不是很充分的学生来说,这是一个理想的选择。
TAFE是澳大利亚当地公立性质的学院,政府每年会给予一定金额的补助,因此学费相对便宜很多。一般完成2年的课程拿到TAFE文凭后,都能减免掉大学第一年的课程进入大学二年级。由于留学生签证类别上的不同,学生必须在完成学习后,在当地再次申请转换签证,继续读大学本科课程。因此在国内第一次申请签证时的保证金,只需要2年TAFE的学费加生活费。(钟华)
荷兰留学学校不同收费各异
作为欧洲西部最具活力、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荷兰的高等教育以其较高的国际化程度和一流的教育质量闻名于世。
荷兰的面积不大,人口只有1570万,狭小的国内市场使荷兰经济一直具有强烈的国际取向,借助其欧洲门户的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设施和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荷兰成为欧洲最大的贸易转口国。著名的跨国集团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联合利华公司、阿克苏·诺贝尔公司、飞利浦公司等就出自这里。
据介绍,目前,去荷兰留学在签证政策等方面并没有什么新的变化,但是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荷兰政府方面最近发生了
些变化,可能会波及些学校的财政,对申请奖学金的学生来说可能会受到影响。在荷兰,英语的普及率虽然比不上英联邦国家,但是在非英语国家中荷兰的英语普及率却高达90%左右。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在荷兰生活和学习非常万便,对于硕士课程的申请很有帮助。
除此之外,选择荷兰留学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适合申请的专业
在环境技术、能源技术、信息技术、生物工艺学和材料技术、水利工程等方面,荷兰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比较适合理工科类学生申请,或者是海洋贸易、仓储运输等专业。从具体学校来看,莱顿大学在荷兰的综合排名是第一位的,该校的法律专业在世界上享有盛誉,但是对申请者的要求也比较高,录取率相对较低。该校的管理类专业的教学质量很高,但是学费也很贵,几乎与英美国家的相关专业学费持平。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是欧洲四大理工院校之一,在荷兰理工科教育中享有盛誉。这里理工专业齐全,并且有8个专业是荷兰唯一可以授予相应学位的大学。由于鹿特丹港是世界第一大港,在鹿特丹大学攻读海洋贸易或仓储运输等专业将是比较正确的选择。
在荷兰的消费
荷兰的经济在欧洲属于中等偏上。一般学生一年的花费在10—12万元人民币左右,其中生活消费就占到了4—6万元人民币。像洋葱、土豆一类的食品比较便宜,而蔬菜、水果等比较贵。当然,生活费的水平也与所在的城市或院校有关。例如莱顿大学位于莱顿,是大学城,没有自己的封闭校园,住宿费用和生活费用比较贵。代尔夫特大学位于代尔夫特,学生可以住在学校宿舍,并在食堂就餐,相对就要便宜许多。由于荷兰是典型的欧洲国家,所以大城市和中小城市在繁荣程度上有很大的差别,荷兰的四大城市分别为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和乌特列支。对在荷兰学习3—4年的学生,一定要选择位于大城市的院校,否则会非常被动。
学校不同收费各异
需要提醒申请学生注意的是荷兰不同的学校收费的差距很大。这是因为各学校获得的政府支持的教育经费不同。当然也不能说收费低的就是好学校,收费高的就不好。尽管有许多院校可供选择,但每个高校所提供的项目有所不同。有些学校的英文授课专业往往是该校的权威学科,所以应根据自己已确定的专业万向。另外还要看教学质量,不同的学校在相同领域的研究程度不同,有的专业对于学校来说是招牌,而有的学校尽管开设了某个专业但只是为了达到合格综合性大学的最基本要求。所以,申请学生应通过浏览校方原始网站,了解所开设的课程、实习的时间段以及学位在国际上的认可情况等做进一步选择。
英国留学生活范文5
自从200多年前茶叶从中国(后又从印度)传入英国之后,饮茶一直被英国人看作是一种悠闲和舒达的享受。最早运送茶叶到英国的那种快速高桅帆船便叫作“茶叶飞剪”号。
在英国的家庭中,“我把茶壶坐上了! ”是一句对忙碌一天,疲倦归家的主人极好的关切话语,英国家庭最习惯的欢迎客人的话也是:“我把茶壶坐上吧,你一定得喝一杯茶”。茶叶刚传到英国的时候, 价格很昂贵,只有富人才喝得起。后来随着包装和运输的改善,到本世纪初,饮茶已成为人们的日常习惯。
英国人沏茶有许多规矩,由于英国一年中大半时间是寒冷季节,所以习惯在置茶前烫壶,而且沏茶的水一定要煮沸,并马上冲进壶中,否则就认为泡出的茶不香。英国家庭中常用的一种小匙,就称为“茶匙”。放茶叶的数量通常是每位饮者一匙茶叶,另再加一匙作为“壶底消耗”。冲泡出的茶水也有许多名称,其中有些是地方俗语如:茶汁、茶汤、茶液、茶浆等。英国人饮茶浓淡各有所好,但一般爱在茶汤中加牛奶。而在欧洲大陆国家,习惯饮用清茶,茶具也多使用玻璃杯而不是瓷杯,有时还要放上一片柠檬,这在英国是较少见的。只有在某些特色餐馆里才喝得到柠檬茶。
英国人的饮茶风俗习惯
瓷器工业的发展,带来了茶具的多次演变。18世纪,妇女们用碟子吃茶,后来改用杯子,茶杯由原先无柄的变成有柄的那种,有时杯口还带有一条窄的瓷楫,以避免那些时髦绅士的胡须泡进茶杯里去,这种杯子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极为流行的。现在,在英国也可见到供非正式场合用的大茶杯,但都不带杯盖,带盖子的大茶杯只有在英国少数大城市的中国商店里才能见到。这种带把手的大瓷杯,正逐渐代替酒吧里的大啤酒杯而兴起。与此同时,体现都市快节奏生活的饮茶方式――袋泡茶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茶壶被闲置在一边,只有少数墨守成规的保守派,仍喜欢那种用壶泡饮的方式。
过去那种在正规社交中常见的“下午茶”习惯,现在已不多见。但在家庭、办公室、学校以及建筑工地等场所,每天下午三点半左右都还少不了要喝一次茶。而英国人所说的“tea time”,是指那种比较正规的茶点小吃,多半是在下午主妇们有空闲时,邀几位朋友一起度过一个轻松愉快的下午。一般都是客人们坐在舒适的椅子上围成一圈,手捧茶碟和茶杯,饮着佳茗,佐以精致的点心,这也许就是英国人翻版的日本茶道吧。这种休闲的饮茶方式在英国比较富裕的南方很是普遍,而在英格兰北部以及苏格兰和大部分威尔士这些传统的重工业、矿山、船厂以及农庄地区,就不那么流行了。在北方,喝茶往往同吃饭一起进行。下午六点钟左右,在外干了一天活的人们回到家,全家就以一壶热茶加一道热菜、面包、糕饼、或者水果点心来充饥。这种“茶餐”,常常叫作“台茶(high tea) ”。这和普通的饮茶小吃是不同的。
二次大战(1939~1945年)以后,英国人的生活习惯有了许多改变,饮茶习俗也不例外。年青人带入了欧洲大陆和美国的习惯,喝咖啡渐渐流行起来。饮料商们也开发出了各种品牌的速溶咖啡,在商店、超市的货架上以及电视广告中随处可见,影响了大批英国人的生活习惯。过去的“休息喝茶”(tea break)也渐渐被“休息喝咖啡”(coffee break)所代替。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伦敦已很少有可以坐下来喝杯茶、吃些小点心的场所了。不过这几年这种习气渐渐有了改变,而且喜欢喝茶的也大有人在。
英国留学生活范文6
放弃毕业旅行去实习
2010年10月,在我的同学们正在欧洲进行毕业旅行的时候,我独自回国,单枪匹马来到北京投入浩浩荡荡的求职大军中。初到这个陌生的城市,我一切信息都来源于出租房里的网络。因为英国硕士学制短,我很明白,我的个人简历里缺了最重要的一块内容——工作经验。于是,我摆正心态,调整好目标:既然没有工作经历,那就去实习。
俗话说“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网上那么多的笔经面经,都是纸上谈兵,既然没有国内导师和学长能帮我推荐,也没有人能为我指点迷津,不如就自己去了解:究竟HR想要什么样的应聘者?而我的专业是营销管理,其中的服务营销课程,涉及到一种新型企业管理模式——“企业内部营销”,即如何运用营销的思路,更好地管理企业员工,使之可以更高效地工作,这也是我的毕业论文课题。可以说,从第一次接触这门课起,我就有了一个择业目标——HR。
于是,带着探索和体验国内大型企业内部管理模式的目标,我进入了方正集团网站,看到北大资源集团人力资源部正在招聘实习生,直觉告诉我,尽管自己不是人力资源专业,但这是我想要去的企业,我决定试一试。
集团向我伸出了橄榄枝
我在方正集团的真正实习开始了。我的专业和研究方向决定了我虽不是人力资源管理科班出身,也算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加上海外留学背景和面试前对方正集团的充分了解,我很快通过了方正集团的几层面试。在最后一轮面试时,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告诉我,现在集团机构调整,尚未确定人力资源部门今后还会不会招正式员工,所以,目前不能承诺实习期结束后,我是否可以转正,即使转正,也不能保证能留在集团总部。而且实习生没有工资,只有50元/天的补助。我的回答是,没问题。
刚入职的两个周,正值薪酬管理工作需要人手,于是我被派去协助完成薪酬绩效考核的工作,并外出办理社会保险和工资报税工作。为了协助管理组织架构的同事时,我又自学了组织架构图软件的应用。这一段繁琐的工作让刚刚走出校门还略带浮躁的我心态渐渐平和,学会踏实细致地完成琐碎的工作。也正是这个时候,一位伯乐——负责招聘的总监察觉了我的想法,让我在最恰当的时候开始接触招聘模块的工作。在六个月结束的时候,集团终于向我伸出橄榄枝,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人力资源专员的offer!
我如何从实习生真正转为了HR?
现在回想那段实习的日子,也觉得做梦一般——为什么我不仅荣获方正集团当年的优秀实习生,还得到部门推荐,成功获得了来自方正集团旗下地产板块——北大资源集团人力资源部的offer?我是如何从人力资源的“门外汉”迅速成长,练就了一双“慧眼”?在这里,我总结出五点原因,与大家分享。
第一,删除“拿多少钱,干多少活”的想法。
尽管实习生不用打卡,我也极少请假,从未旷工,只怕因为工作没做好而使领导对自己失去信任,却从未因工作多而推脱。从早晨9点开始上班到晚上6、7点下班,都要时刻保持高效率,注意每一项工作的进度,并保持服务意识,关注和协调每一位相关人员。对待每一个岗位需求都要十分谨慎,对于重要岗位,更要加紧面试筛选。有人说,你不过是个实习生,用不着那么卖力。可我认为,工作交到我的手上,就要尽全力做到最好,我的工作成绩,不是靠50元/天来衡量的。
第二,正面理解激励,正能量助力成长。
我非常幸运,遇到一位真正不吝赐教的导师——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监,也是我的顶头上司,他教给我很多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知识:“不是找最好的,而是要找最合适的”“细节决定成败”“沟通不是倾诉,是倾听”“批评要私下,表扬要公开”“与其训练火鸡上树,不如直接找到松鼠”……这些重要的“课程”,让我真正受益匪浅。一个企业的文化感染力和人力资源部门领导的身体力行对员工有着重要的激励作用。而作为实习生,就要找到自己的定位,正面地理解这些激励,让它化作工作的动力,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HR的使命铭记在心”。
一次另一个部门的同事问我:“你每天看数十甚至上百份简历不会觉得枯燥无聊吗?”我笑笑:“不会的,简历筛选非常有意思也很有意义。每一份简历都是一个人的故事,看简历就像是读故事,怎么会无聊?而更重要的是,简历筛选环节对整个招聘的影响非常重大,也许我的一念之差,一个人没能到北大资源集团来,就从此过着另一种生活。所以说,我能决定一个人的人生!”同事笑了,说:“你还真是做人力资源的料!”
工作内容没有“正式”和“实习”之分,这份工作在我的手上,领导对我的判断如正式员工一样信任,我就要对这份工作负责。所以想要成为“正式员工”,首先得把自己当成“正式员工”,承担起“正式员工”的责任。
第四,勤于学习,大胆实践。
在总监的指导下,我仔细揣摩《职位说明书》的要求,抓关键词,发现合适的候选人,为企业推荐并亲身参加面试了多位优秀的人才。
当时,公关外联岗位需求很紧急,有一名女孩引起我的注意,与这名女孩同时竞争的很多候选人简历都很出色,而应届毕业生和异地户籍的身份对她来说是个劣势。而女孩的校园经历显示,她非常适合做公关工作。因此,我竭力推荐,希望能给这个女孩一个机会。第一轮面试后,总监就断定,这个女孩子确实非常适合这个岗位,同时也对我的推荐大加赞许。事后证明,这个女孩自己也很努力,在工作中发挥自己的优势,出色地完成了工作任务,并以她不俗的气质赢得集团CEO的赏识,最终从公关人员被晋升成为了总裁秘书。
第五,积极参与到团队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