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偶的句子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对偶的句子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对偶的句子范文1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是用骈文的语言形式写成的,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骈文?骈文,是中国文学史上特有的一种文体,又称骈俪文。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的意思,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唐代的骈文的句式更趋规整,出现了通篇四、六字句的骈文,所以在宋代一般又称骈文为“四六文”。

下面我们重点分析一下这篇骈文的语句特点,在分析这些语句特点的基础上,理解这些语句包含的丰富的情感。

《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语句方面的特点主要是以“四六”为主。“四六”,就是文章一般是四字句和六字句形成对偶的形式,“四六”在文章中有五种结构形式,分别是“四四”对偶、“四四四四”对偶、“六六”对偶、“四六”对偶以及“”对偶。

1.四四:就是上句四个字,下句四个字,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三尺微命,一介书生。”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对偶句:“三尺”对“一介”,“微命”对“书生”;“三尺”修饰“微命”,“一介”修饰“书生”,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这句话写出来王勃自己身份地下,地位卑微。这个对偶句一方面体现了作者在宴会上恭敬谦虚的态度,另一方面暗示官位低下,难以实现远大的抱负。

“四四”对偶句的语言形式一般出现在一个段落的开头,交代时间、季节、自己的身份以及抒发感情等等。比如“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兰亭已矣,梓泽丘墟”等等都是“四四”对偶句。

2.四四四四:就是四个四字句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家君作宰,路出名区;童子何知,躬逢胜饯。”这个句子就是“四四四四”对偶句:上句“家君作宰”对下句“童子何知”,其中“家君”又和“童子”对,“作宰”又和“何知”对;上句“路出名区”对下句“躬逢胜饯”,其中“路出”对“躬逢”,“名区”对“胜饯”。这句话是说家父作交趾县的县令,我路过这个有名的地方,年幼无知,参加这场盛大的宴会。王勃交代了自己参加这个盛会的缘由。

“四四四四”对偶句主要是为了交代情况,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迎,高朋满座”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3.六六:就是上句六个字,下句六个字,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这个句子就是“六六”对偶句:“酌贪泉”对“处涸辙”,“觉爽”对“犹欢”,虚词“而”对“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喝下贪泉的水,仍觉得心境清爽;处在奄奄待毙的时候,仍然乐观开朗。这句话表达了王勃能够在污浊的环境中保持纯正、不被污染,在困境中依然乐观豁达的高尚情怀。

“六六”对偶句主要是为了抒情,在这篇骈文中这样的对偶形式比较少,比如“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也是这种对偶形式。

4.四六:就是上下句各由四个字和六个字的句子构成,共同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这个句子就是“四六”对偶句:上句四字句“老当益壮”对下句四字句“穷且益坚”,上句六字句“宁移白首之心”对下句六字句“不坠青云之志”。这两句话的意思是说年纪大了,更应该让自己壮志凌云,哪里能够在自己白发苍苍的时候更变心志呢?处在困境之中应该更加坚强,不能放弃自己远大的志向。这两句话突出了表现了作者“贫贱不能移”、志向坚定的美好节操。

“四六”的对偶形式主要是为了自由地抒发思想情感。这种语句特点是《滕王阁序》主要的语句形式。比如“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5.:就是上下句各由六个字和四个字的句子构成,共同构成一组对偶句。

比如:“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这个句子就是“”对偶句:上句六字句“屈贾谊于长沙”对下句六字句“窜梁鸿于海曲”,上句四字句“非无圣主”对下句四字句“岂乏明时?”。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贾谊贬谪到长沙,并非君主不圣明?使梁鸿逃到海边,难道不是在政治昌明的时代吗?这两句话一个否定判断,一个反诘质问,行文摇曳生姿,表现了作者“命途多舛”的感慨。

“”的对偶形式主要也是为了自由地抒发思想情感。这种对偶语句形式在《滕王阁序》中要比“四六”的对偶形式少得多。比如“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宇文新州之懿范,襜帷暂驻”等就是这种对偶形式。

刚才我们分析的就是《滕王阁序》这篇文章语句方面“四六”对偶句的五种主要形式和特点。当然,除了这几种主要的对偶形式之外,文章还有三字对和七字对。其中文章一些七个字的对偶句也成为千古绝唱。

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里不详细分析了。

对偶的句子范文2

一、文言语言的对称性与文言文教学

文言语言有鲜明的对称性,表现在书面上,就是句子常常成双成对出现,两两相对形成对偶。古今汉语相比较,文言语言的对称性十分明显,唐诗宋词中一般要有对偶的句子,优秀的骈体文几乎从头到尾都是对偶的句子,即使是用文言写成的散文,也常常夹杂着大量对偶的句子。如《出师表》:“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1](P400)其中“受任”、“奉命”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就是对偶的句子。

“对称”的观念在我国很早就产生了。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有了“物生有二”、“一阴一阳谓之道”的对立统一思想。老子就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2](P3)这种哲学上的相对观,反映在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如古代的建筑讲究对称,东厢对着是西厢;设官也不孤立,有左相就要有右相;就是为地方命名也讲究两两相对,有“山东”就要有“山西”,有“河南”就要有“河北”,有“广东”就要有“广西”,有“湖南”就要有“湖北”等等。这种对应意识反映到语言上,其表现之一就是语句成双成对地出现,无论是语言结构,还是内部的含义,都形成对偶。刘勰曾深刻地阐释说:“造物赋形,支体必双;神理为用,事不孤立。夫心生文辞,运载百虑,高下相倾,自然成对。”[3](P588)他的话启示我们,“对”的意识来自于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体察与认识,人们看到自身的肢体器官,如手臂、腿足、耳目等,都是成双成对的,进而推想到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便产生了对称的观念。这种认识作用于语言,也使得“文辞”呈现出对称的状态。

由于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句式对称现象,结构对称就成了文言语言的鲜明特征之一。同时,对仗能力也成了古代文人必须具备的语言文字能力。古时的文人,自幼便要刻苦训练这种能力,背诵“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山花对海树,赤日对苍穹”[4](P1),为将来写作诗文积累能量。了解了文言语言的对称性特征,对文言文教学有许多的好处。对称的句子,结构对应整齐,文意上下关联,句中相对应的字词,含义或者相同,或者相反,或者相联。既可以根据对偶句式上一句的含义来思考其下一句的含义,也可以根据对偶句子的对应关系,判断其中相对字词的含义。如柳宗元《捕蛇者说》:“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5]其中的“殚”是什么意思呢?这个“殚”字的含义,就可以根据这两句话的对偶关系去破解。与“殚”相对的是“竭”字,“竭”的含义很好理解,是竭尽、用尽的意思,那么“殚”与其意义相同,也是竭尽、用尽的意思,“殚其地之出”即为交赋税拿出了土地上的所有收获。

二、文言语言的声律性与文言文教学

汉语在语音方面有自己的特殊品质,写作时也往往有自己特殊的要求,我们平时写文章,一句话中如多一字或少一字,读着就觉得不顺当,这就是汉语声律特质的体现。与现代汉语相比较,文言语言在声韵上的要求更加突出,追求音节节奏之美,追求韵律和谐之美,乃是文言语言的鲜明特征之一。南北朝时期的沈约在《宋书·谢灵运传》中就说:“夫五色相宣,八音协畅,由乎玄黄律吕,各适物宜,欲使宫羽相变,低昂互节;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妙达此旨,始可言文。”[6](P1779)不难看出,文言语言的声律特性,也已迫使古时的文人,将通声韵、明律吕,当成了必备的内在基本功。

声律源自人类发声的生理机能,刘勰就说:“夫音律所始,本于人声者也。声含宫商,肇自血气,先王因之,以制乐歌。”[7](P552)按道理讲,所有的语言都应有声律之性,但像文言语言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语言的这一物质条件,将声律如此突出、典范地用为一种文学艺术手段的,却为数不多。在我国古代,声律作为一种艺术手段,在文言诗文的创作中得到了广泛运用。从《尚书》、《诗经》等上古诗文,到唐诗宋词、文言诗文的发展,始终没有脱离声律的轨道,而且诗文越发展,声律手段就越成熟,文言语言的声律特性也越鲜明。文言语言的声律要素主要有节奏、押韵、平仄、洪细等。节奏的运用最为广泛,不仅诗词等韵文讲究节奏,就是散文也讲究节奏之美,所谓“琅琅上口”,说的主要就是节奏问题。韵的使用也极为普遍,文言诗文中不仅诗词歌赋讲究押韵,古代的散文也常常用韵,以追求语音的和谐优美。平仄的运用也十分广泛,特别是到了中古时期,出现了专门讲究平仄的骈体文,而当这一要素被运用到诗词中的时候,平仄又成为格律诗词的最本质特性。所以在我国古代,人们不是读诗文,而是按节拍韵律吟诵诗文,“吟诵”这种古时欣赏诗文的方法,就充分说明文言语言在声律上的突出特点。

了解了文言语言在声律上的特性,对于中学文言文教学也有许多好处。中学《语文》教材中选了大量的古代诗文,对这些古代诗文的朗读与理解,都需要一定的声律知识作基础,否则的话,就容易读破句子,甚至错误地理解其中字词的含义。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8]朗诵的时候就要按照其中的音律节奏来朗读,读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而不能将这联诗的对句读为“天涯/若比/邻”。其中的“若比”不是双音词,也不在一个节奏之中。这里“若”是一个单音节节奏,是“好像、好比”的意思。“比邻”是一个双音节节奏,也是同义连用的两个词,都是古代基层的行政编制名称。古时五家为比,也称邻。《周礼·地官·大司徒》:“令五家为比,使之相保”[9](P96)又《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9](P142)因此“比”、“邻”连用在一起就是近邻的意思(一说“比邻”的“比”是靠在一起的意思,“比邻”即紧靠在一起的邻居)。这个例子告诉我们,讲授文言诗文,必须掌握文言语言在声律方面的特性。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研究文言语言的特点,掌握文言语言的特点,对于文言文教学大有好处。毫无疑问,教师对文言语言的特征越熟悉,研究得越深入,文言文教学的质量就会越高。否则的话,不熟悉文言语言,讲授文言文的时候没有一点儿文言语言的感觉,总是从现代汉语的角度去思考、理解文言的字词与句子,课堂上出现错误就是在所难免的了。

注释:

[1]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上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沙少海,徐子宏:《老子全注》,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4]赵锐:《笠翁对韵精解》,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9年版。

[5]课程教材研究所,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九年级(上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年版。

[6][梁]沈约撰:《宋书》(第六册),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版。

[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版。

[8]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语文》(第二册),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对偶的句子范文3

对要求掌握的修辞格,首先要熟记其定义、理解其要点,如比喻修辞的定义是: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打比方。理解比喻的要点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事物,利用它们之间的某一方面的相似点来打比方,就构成了比喻;同类性质的事物不能构成比喻。

其次要把握各种辞格的特征,如排比的特征就是把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或句子成分排列起来,使语势得到增强,感情得到加深,且这组语句总是包含三项或三项以上相关的内容,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同时还要注意辨析对偶与排比、设问与反问、借喻与借代等几组易混的修辞格。如对偶与排比:对偶是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成对地排列。对偶与排比最大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两个……”,一个是“三项或三项以上……”。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是:设问自问自答,答案在问句之处,反问只问不答,答案自寓其中。

修辞手法的题型主要是选择题和拟写题。解答修辞试题,不仅要正确辨析具体语言环境中的修辞方法,还要注意体会修辞方法在特定语境中的积极作用和表达效果,避免比喻不贴切、比拟不当、夸张失真和排比生硬等问题。

【考题精解】

【例1】 下面一句话属于一般性的描写,请发挥你的想象,增加一些词语或句子,使用夸张、拟人的手法,使其传达出一种炎热难耐的意境。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光,树上的蝉儿鸣叫着,小草立在路边。

答案示例: 盛夏的中午,太阳发着刺眼且毒辣辣的白光,(使人眩晕,)树上的蝉儿烦躁地声嘶力竭地鸣叫着,小草耷拉着头(脑袋),无精打采地立在路边。

方法指津: 这是一道近似于扩写句子的试题,要求考生把一个一般性描写炎夏的句子,用上夸张、拟人的手法,添加一些词语和句子写出其“难耐”的炎热程度来。解答此类试题,考生必须在给定的句子基础上做,用上夸张、拟人两种手法,并且要动用自己的知识储备添加词和句,尽可能把炎热难耐的盛夏中午写具体、写生动。

【例2】 根据下面文字的内容,用排比句概括苏州的美。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哪怕是一木一石,它也是那么优雅,那么庄严。它一会儿叫你想起我们伟大的历史,一会儿叫你温习许多美丽的传说。含蓄也是苏州的美。要是不下一番搜寻的工夫,你就别想领略它。苏州人从来不喜欢在你面前夸口。他只是带着恬淡的笑容,引你走到那儿,直到你在他面前发出大声的惊叹。苏州的美还呈现出它的多样性。在苏州,你喜欢古朴,请到沧浪亭;你爱好清幽,就去拙政园;你喜欢疏朗,不妨到怡园;你倾向于深邃,这儿有狮子林。

答案示例: 苏州的美是古典的,苏州的美是含蓄的,苏州的美是多样的。

方法指津: 这是一道根据材料按排比要求写句的试题。考生失分之处在:离开材料写排比句,所写的排比句不能概括苏州的美。比如,有的考生误将“优雅”“庄严”“恬淡”“古朴”等词视为对苏州美的概括,而导致错答失分。解题方略是抓语段中的关键词或中心句。

【例3】 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而富有表现力。请从下面两组句子中选择一组进行简单赏析。

(1) 可不是么?雾掩云遮,风情千种,这座山一下子就妩媚得像三月的新娘。

(2) 我要是不开放我的心,山怎会开放山的?我要是不认识我,我怎会认识山?

我赏析( )句:

答案示例: 第(1)句: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山的美丽和妩媚的特点。第(2)句:蕴涵深刻哲理,指出认识自身、认识外物、认识世界的根本在于开放心灵,放开心胸。

方法指津: 这是山东省某一地区中考语文模拟试题现代文阅读中的题项之一。它要求考生从阅读材料中赏析指定的二个句子中的任意一个,虽然没有直接要求考生运用修辞手法来赏析,但是,在这两个句子中,(1)句显然运用了修辞手法,从这一角度来赏析,比较好回答。因此答题重点在于是否抓住了加点的关键词,赏析语简明、连贯和得体。

【真题演练】

1. (2012·四川凉山州)在横线上写一句子,使之构成结构整齐、内容关联的排比句。(2分)

你用精神的食粮塑造了我的灵魂,你用知识的泉水浇灌了我的心田, ,你用爱心的春分温暖了我的世界。

2. (2012·湖北荆州)拟写标语。为营造书香校园氛围,请你以读书为话题拟写条标语。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3. (2012·湖北荆州)赏评广告:

例 共担风雨.分享阳光(天气预报广告)

赏评 运用了对偶和双关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流畅,语意含蓄生动、“风雨”与“阳光”既指天气现象,又指人生的坎坷与顺境。“共担”与“分享”两个动词,又体现了责任与关怀,饱含人问温情:

请你赏评(任选一则):随手关灯一小步,节约能源一大步(节能广告)

滴答水声,唤你轻轻一拧(节水广告)

4. 仿照示例,在“月亮”“雨水”“桥”中任选一个为对象,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要求符合对象特点,恰当运用修辞。(3分)

【示例】 筷子:①一对恩爱夫妻,共同品尝酸甜苦辣。②总是挑挑拣拣,到头来却两手空空。

5. (2012·包头中考)按要求完成下面的对联题。(任选一题3分)

(1) 上联:志凌云霄,牛刀小试盼今日;

下联: 。

(2) 春暖花开,一秀才入京赶考,投宿一大户人家。是夜秀才灯下苦读,窗上素纱,窗外花园,月光之下,夜莺展翅,蝴蝶飞舞,影子映到窗上,宛如荷花牡丹,不觉随口吟出一上联:

月照纱窗,莺蝶飞舞,映出芙蓉牡丹;

吟出上联之后,秀才却怎么也想不出下联。赶考归来,已是秋去冬来。一日雪后过桥,看到有鸡犬的足迹,秀才顿有所悟,对出下联:

6. (2012·辽宁抚顺)结合语境补写句子,使之构成语意连贯的排比句。(2分)

你的步伐,无论是轻快还是沉重,只要你肯起步就好,你的嗓音,无论是圆润还是嘶哑,只要你肯亮开就好; ,

参考答案:

1. 答案示例:你用思想的火把点燃了我的希望(结构严谨1分,内容关联1分)。

2. 答案示例:读经典书,做文明人;雅言传承文明;书香浸润校园,智慧点亮人生(酌情给分)

3. 答案示例:示例一:运用了对偶和对比手法。句式工整流畅,“一小步”和“一大步”的强烈对比,更突出了“随手关灯”看似小事,实则是关乎节能减排的国家大计,有很强的警示效果。示例二:运用拟人手法。滴滴答答的水声,提醒你关紧水龙头,节约用水。情趣盎然,易于接受。(指出手法1分,品析1分。意近即可。)

4. 答案示例:雨水 1从天空中欢快地飘落,花草荡漾出陶醉的笑意。2为了洗去大地的尘土,惹得自己污浊满身。

5. 答案:示例:(1)心系华夏,宏图大展待他年

(2) 雪落板桥,鸡犬行过,踏成竹叶梅花。

对偶的句子范文4

关键词:对称结构;Antithesis;对比

1.汉语对称结构的界定

1.1 汉语对称结构的定义

在现代汉语中有一种特殊的结构格式,从结构上看,它们多由两个并列的语法单位(包括词和短语)组成,这两个并列的语法单位结构相同,字数相等。从意义上看,大部分对称结构至少有一对可构成近义、反义或类义的语素或词,它们彼此间关系密切,必须同时出现。还有少部分对称结构是转折、顺承或因果等关系。我们把这类特殊的格式称为对称结构。如:

千叮咛万嘱咐、深一脚浅一脚、耳听八方眼观六路、挂羊头卖狗肉、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

1.2 汉语对称结构和对举结构的辨析

从字面上看,这两个词的差别在于“称”和“举”。事实上,“对称”是两部分形式完全对应,在各级语言单位中大量普遍地存在。“对举”是两部分相对列举,但可以不对称,如:“大了不好,小了也不行”、“你有理,我也有理”等。有些学者把“A不AB”看成正反对举式,它本质上是“AB不AB”格式的省略,从形式上看就是 “AB”和“不AB”的并列对举,前后两部分并不对称;大部分学者在“对举结构”或“对举格式”的定义中,对字数的要求一般是“字数相等或相近”,例如:“鼻子是鼻子眼是眼”,“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这两例前后两部分音节数并不统一,只能算是对举而不是对称。可见,“对举”包含一部分前后对称的结构,但是在形式上没有“对称”要求严格。

1.3 汉语对称结构和并列结构的辨析

在我国“并列结构”一词最早见于赵元任(1948)的《国语入门》,在后来的研究中,逐渐用并列短语代替了并列结构。很少有语法著作直接对并列短语的界定进行理论阐述,多是在与其他概念相提并论时来突显其特征。通过对比我们发现,从结构上看,对称结构和并列短语非常相似,但是从意义上看,两者有区别。并列短语各部分意义之间只存在近义、反义或类义的关系,而对称结构除了包含近义、反义和类义,还包括因果、顺承、转折、假设等意义关系。

并列短语的项数没有限制,即可以扩展,项数之间也可以调换顺序或者单独拆开来使用。大多数对称结构限于两项,不能扩展,一般不能掉换项数之间的顺序,并且两项不能拆开使用,否则句意将不完整。例如:可以说“又高兴又激动”,也可以说“又激动又兴奋”,可以把它扩展成“又高兴又激动又兴奋”,扩展后仍是并列短语;但是对称结构,例如“兴高采烈”是对称结构,虽然它也是并列短语,但是它不能再随意扩展,更不能把它说成“采烈兴高”。这是因为,并列短语每一项都是实指的,而且各有其独立的意义,整个并列短语的意义等于各项意义的总和,所以它能调换顺序;而对称结构的意义是一个整体,整个结构的意义不是各项组成成分意义机械的总和。而且对称结构多是一些约定俗成的成语习语惯用语,所以它不能随意更改。

并列短语语法功能跟它的组成部分的语法功能基本上一致,而对称结构语法功能跟它的组成部分往往并不一致。例如:“有血有肉有思想”由三个动宾短语构成,它的语法功能也表现为谓词性,例如它在句子“我也有血有肉有思想”中充当谓语;而对称结构“经一事长一智”,由两个动宾短语构成,它的语法功能却可以表现为名词性,如“经一事长一智是千真万确的道理”。

2.Antithesis的界定

2.1Antithesis的定义

根据韦伯斯特《新大学词典》的释义,“Antithesis”是指修辞上把意义相反相对的单词,从句或句子平行并置地进行对比。这就从定义上明确了“Antithesis”的两大特点:结构上的平行并列和意义上的相反相对。例如:They promised freedom and provided slavery.(他们承诺自由却施行奴役)。

关于Antithesis在汉语中的对应辞格有不同的说法,有的人认为是“对照”,有的却说是“对偶”,虽然汉语修辞格“对偶”与“对照”的确有相同或相似之处,特别是结构上的相似,但它们毕竟是两种辞格,不能等同。

2.2 Antithesis和对偶的比较

汉语里的“对偶”是指将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意义上密切相关联的两个短语或句子进行对称排列的修辞格。从意义上讲,对偶可以分为正对、反对和串对3种。由此可见,Antithesis与“对偶”,主要是结构上的相似,虽然“反对”的结构和意义都与Antithesis相同或相似,但它只是“对偶”中三种之一;从意义上讲,对偶只要求密切相关,而Antithesis却强调相反、相对。而且,对偶还有平仄相间声韵协调的要求,而Antithesis却没有明显的规定。

2.3 Antithesis和对照的比较

“对照”源于希腊语,也叫“相反”或“对比”,意思是把截然不同的对立物或有极大差异的思想放在一起,鲜明对照,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对照的分句,词组或句子,长短要大致相等,邻接的语法结构要保持平衡。“对照”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辞格”。“对照”是从语义的角度划分出来的辞格,只要求语义的相反或相对,并不要求结构形式上的并列或对称。当然“对照”辞格可以包含“对偶”里的“反对”,如“满招损,谦受益”之类的结构,这是辞格的兼用:从语义来看,是对照,从结构来看,是对偶。

以上对比结果说明:从结构和意义两个方面看,“对照”比“对偶”更接近Antithesis,准确地说,Antithesis在汉语中的对应修辞格应是“对照”而不是“对偶”。

3. 汉语对称结构和英语Antithesis修辞格的比较

3.1汉语对称结构的分类

根据结合方式,可以把对称结构分为粘合对称和组合对称:

3.1.1粘合对称:是指一个词组内部两部分之间对举,两部分之间没有停顿。粘合对称结构有很强的熟语性,大多是四言结构,可以分为两类:

成语。粘合对称的绝大部分是四言对举成语。成语的前后两部分结构相同,语义上又有相近、相反、相对或相关等的关系,这是汉语里一种典型的对称结构。如:七折八扣、千变万化、伤风败俗、避实就虚舍近求远承前启后、金枝玉叶单枪匹马暴风骤雨

模式结构。除了一般对称成语,还有一些固定模式的内部对称结构,具有相当的能产性。例如:不X不Y:不冷不热、不清不白;大X大Y:大恩大德、大手大脚;大X小Y:大同小异、大惊小怪

3.1.2组合对称。是指词组和词组之间的对称,两部分之间可以有停顿。组合对称主要是一些熟语性质的结构,大部分是六言熟语,一些八字结构、十字结构和多字格结构也很常见。

六字结构。挂羊卖狗肉、亲帮亲邻帮邻、冤有头债有主

八字结构。有难同当有福同享、成则为王败则为寇

十字结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

多字格结构。灯不亮要人剔人不明要人提、招来一个女婿,气跑一群儿子、没有不散的筵席,没有不塌的房屋。

模式结构。如:A一量,B一量:深一脚浅一脚、 东一堆西一堆;一量A,一量B:一脚重一脚浅、一阵青,一阵黄

3.2 Antithesis的分类

3.2.1字词的并列。如:

1) The day has eyes, the night has ears.(名词)日有眼,夜有耳。

2) Art is long, life is short.(形容词) 人生有涯,学问无边。

3) A man is always nearest to his good when at home, and farthest from it when away.(名词短语)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时难。

3.2.2短语的并列。如:

4) An honorable death is preferable to a degraded life.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5) 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 单者易折,众则难摧。

6) An idle youth, a needy age. 少时懒,老来穷。

3.2.3句子或分句的并列

7) For every thing you have missed , you have gained something else;and for every thing you gain, you lose something. 有失必有得,有得必有失。

8) A miser grows rich by seeming poor. An extravagant man grows poor by seeming rich. 吝啬装穷变富,奢侈者装富变穷。

9)Speech is silver;silence is gold.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英语Antithesis修辞格和汉语中的“对照”修辞格相对应,而对称结构中只有组成部分意义相反相对的那一部分运用了“对照”的修辞格。但是,通过以上例子我们发现,并非所有的英语Antithesis修辞格都是对称结构。有的是句子之间的对照,它们不是对称结构,如例(7)(8)(9);有的看似对称结构,但结构内部并没有严格对称,只是运用了Antithesis修辞格。如:例(3)从意义上看对称,但when at home和when away从结构上看并没有严格对称;再如例(7)中的have missed和gain,时态上并不一致;有的从结构上看似乎是对称结构,但是译成汉语后却不是对称结构,如例(5)United we stand, divided we fall中,United和divided是两个副词,意义相反, we stand和 we fall 是两个主谓短语,意义相反,前后两部分非常对称,但是译成中文后,“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尽管字数相近,但在结构上,“单者易折”是一个主语+状语+谓语的结构,“众则难摧”是一个主语+状+状+谓语的结构。当然大部分的实例既运用了英语Antithesis修辞格,在结构上严格对称,译成汉语后又是典型的对称结构,从这个角度看,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4. 小结

从结构形式上看,汉语对称结构和Antithesis修辞格非常相似,都是有两个或几个并列的语法单位构成,这几个并列的语法单位字数相等或相近,每个并列单位的构成部分词性和语法功能基本相同。但是,对称结构一般只包括词、短语的平行并列,而“对照”除了词、短语上的对比,还包括句子甚至语篇的平行并列;对称结构的一般由前后两部分构成,极少数可以扩展为三部分,而“对照”修辞格在构成部分数量上没有限制。

从意义上来看,对称结构的两个组成部分之间至少有一对可构成近义、反义或类义的语素或词,或者前后两个语法单位存在相关的语义关系,它们彼此间关系密切,必须同时出现。而“对照”结构平行并列的几个部分之间,只能是反义的关系。

在英汉翻译的过程中,汉语对称结构和英语Antithesis修辞格也不是完全对应,也有相对不平衡的地方。

参考文献:

[1]刘金铃. Antithesis与“对照”辞格异同初探[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4)

[2] 黎昌报.“平行对照”的Antithesis. [J].科技英语学习.2002(9)

[3]王春晖.浅论“一脚深(,)一脚浅”类并列短语[J]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12)

[4]彭汝寿.顾秀英.“结构对称的习惯语”•成语•并列短语[J]玉溪师专学报,1990(4)

[5]文海霖.Antithesis:对偶[J].科技英语学习,2004,(12)

[6]马迎春.英语中的对照和对偶修辞格初探[J].伊犁教育学院学报.2004,(1)

对偶的句子范文5

关键词: 句法修辞格 综合英语 阅读

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又叫修辞手法,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和方法。它能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给人以美的享受。

1.《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最新版)》对修辞的要求

《高校英语专业八级考试大纲(最新版)》阅读理解部分(Part Ⅱ Reading Comprehension)的测试要求对修辞格的掌握有明确规定:“能理解所读材料的主旨大意,分辨出其中的事实和细节;能理解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能根据所读材料进行判断和推理;能分析所读材料的思想观点、语篇结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要对修辞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提高语言表现力的重要作用进行强化,掌握各种主要的修辞手段,增强对英语的理解能力,有效提高学生实践中运用英语的能力和理解与欣赏英语文学作品的能力。

2.修辞格的分类

修辞格的分类说法很多,本文采取范家材教授的三分法。范家材教授把修辞格(figures of speech)分为三类:音韵修辞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词义修辞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和句法修辞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

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音韵修辞格和词义修辞格的特点和作用掌握较好,比如头韵、尾韵、明喻、暗喻、夸张、拟人等;而对句法修辞格了解不多。因此,在综合英语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增加学生对修辞格的分析和欣赏。同时,翻译和写作要求学生对修辞格有较好的掌握,否则修辞的翻译进行不好,文章写作也难以有文采。

3.句法修辞格

句法修辞格是指句子结构上的修辞格,主要是指通过句子结构的均衡布局或是突出重点创造出来的修辞手法。这类辞格主要包括排比(parallelism),反复(repetition),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对偶(antithesis)等。下文将以综合英语为例,具体分析其特点和收到的语言效果。

3.1反问(rhetorical question)

反问是一种用疑问句式表达特定意思的修辞方法。用否定句来反问,表达肯定的意思;用肯定句来反问,表达否定的意思。反问起到表达鲜明、加重语气、发人深省、增进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等方面的作用。如:

“What might that picture be,though? How do you show the opposite of the end of the world?Should it be Nagasaki,intact and alive,before the bomb was dropped or perhaps the spared city of Kokura? Should it be a child,or a mother and child,or perhaps the Earth itself? None Seems adequate,for how can we give a definite form to that which can assume infinite forms,namely,the lives of all human beings,now and in the future?”(Para.3,Unit 4)

恰当使用反问,会使文章富于变化,引发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反问是用疑问的形式表达肯定意思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修辞格表达的意思非常明确,语气不容置疑。在这段中,作者连续向读者提出了四个问题,这四个问题层层递进,由抽象到具体,发人深省。然后自问自答,认为上述题材的照片都远不足以表现人类的生命力。回答问题时,作者又巧妙地使用了一个反问句,让人对这篇主题严肃的文章进行了深思,收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再看反问的另一个例子:“Ought not a doctor to observe his patients by any means and from any stance,that he might the more fully assemble evidence?”(Para.1,Unit 8)这句话表达的意思就是:A doctor ought to observe his patients by any means and from any stance,that he might the more fully assemble evidence.

3.2排比(parallelism)

排比的修辞手法又称平行结构,不仅可以加强句子的语势,而且可以形成一种整齐匀称的形式美。这种严整的形式美能更密集、更有力地表现思想感情,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或增强表达效果)。用来说理,可把道理阐述得更严密、更透彻;用来抒情,可把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如:

“Everything I have said about him you can find on record- in newspapers,in police reports,in the testimony of people who knew him,in his own letters,between the lines of his autobiography.”(Para.10,Unit 8)

作者在上文对主人公的性格进行深刻剖析之后,披露主人公的真名实姓。因为瓦格纳是蜚声世界的作曲大师,令人难以置信,大师外貌猥琐和品行低劣。为了使读者相信,作者使用排比列举证据,令人不得不信。接下来继续使用排比“ He was one of the world’s greatest dramatists;he was a great thinker;he was one of the most stupendous musical geniuses that,up to now,the world has ever seen.”,使读者对瓦格纳的印象大为改观,形象从怪异变为杰出。

3.3反复(repetition)

反复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即根据表达需要,使同一个词语或句子一再出现的方法。如:

“...that the thing has to be done and the job put through and finished,then,even if it takes months-if it takes years-they do it.”

在本句话中,丘吉尔在同一句子中重复“if it takes...”,采取句子结构的反复,语气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充分表明了不畏艰难奋战到底的决心和勇气,使其演讲更有感染力。

3.4对偶(antithesis)

对偶是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或相近,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对称排列起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形式上音节整齐匀称、节奏感强,易于记忆,具有音律美;内容上凝练集中,概括力强。如:

“Do not let us speak of darker days;let us speaks rather of sterner days.These are not dark days;these are great days.”(Para.8,Unit 1)

在本句中,丘吉尔连续使用对偶,把“darker”和“sterner”,“dark”和“great”两组简短有力的词进行对比,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和决心,把悲观沮丧一扫而空,振奋听众的精神,鼓舞斗志。再如:

Buddies seemed to “do”things together;friends simply“were”together.(Para 8.Unit 3)

为了有效表明哥儿们友谊和姐儿们友情的区别差异,作者使用了对偶。本句结构相同,语意相对,表达简练,将两种友谊对比说理,很具有说服性,使读者印象深刻。

句法修辞格在综合英语中的使用俯拾皆是,本文仅举数例简析其作用和效果,对其使用方法和起到的修辞效果,在教学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参考文献:

[1]范家材.英语修辞赏析[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2.

[2]冯翠华.英语修辞大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对偶的句子范文6

修辞是一种同义语言的比较,用了修辞手法的语言比没有用修辞手法的常规语言在表达上要更形象、更具体、更易于感受。常用的九种修辞手法分别是: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考试中关于修辞的题型主要通过选择题、仿写题、赏析题和综合性学习这四种形式来体现。

【应对技巧】

根据中考关于“修辞手法”考点的要求,我们可以就修辞手法分解出以下四个考查点:①能够对语言运用中的常见修辞手法进行辨识;②能够对语境中运用修辞手法所表达的内容和表达作用进行理解;③能够对语言运用修辞手法的恰当与否进行鉴别评价;④能够根据语意和语境的要求运用修辞手法来表述。

针对考题,我们重点要能够辨别出具体使用了哪一种修辞手法。其中,比喻、比拟、排比和对偶这四种修辞手法要作为考点,因为这几种修辞几乎是每次考查修辞手法时的必考点。

【真题讲解】

1.(2014・辽宁丹东卷)选出对下列句子运用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 )

(1)有一种爱,它不张扬;有一种爱,它不善表达;有一种爱,它不能轻易被人读懂。

(2)人生就像一次旅行,重要的不是目的地,而是旅途中的风景和看风景的心情。

(3)人心齐,泰山移。只要团结一心,天大的困难我们也能战胜。

(4)海笑了,海羞了,朝着沙滩探出冰凉而又晶润的手。

A.排比 比喻 夸张 拟人

B.拟人 排比 比喻 夸张

C.比喻 拟人 夸张 排比

D.排比 夸张 比喻 拟人

解析:关于修辞手法方面的选择题,如果不能确定答案,可采用排除法进行选择。先找自己确定的选项,再通过这个选项把另外几项排除。本题四个选项,(2)题的比喻和(4)题的拟人比较好确定,由此可以排除B、C、D。

答案:A

2.(2014・四川达州卷)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B.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C.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

D.天上乌云密布,似乎要下雨了。

解析:A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对偶;B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为拟人;C项运用的修辞手法为反问。

答案:D

3.(2014・四川宜宾卷)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此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将飞流直下的瀑布,描写得奇特雄伟,气象万千。

B.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此句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描写了环境的寂静凄清。

C.要是你能够叫这个犹太人的心变软――世上还有什么东西比它更硬呢?――那么还有什么难事不可以做到?――此句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安东尼奥对冷酷凶狠的夏洛克的愤怒。

D.汉字,犹如一支支闪光的画笔,用篆、隶、楷、草、行不同的书法,在写生、在作画;标点,就像一个个七彩的音符,用赤、橙、黄、绿、蓝等不同的颜色,在叙述、在抒情。――此句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表达了对汉字和标点的喜爱之情。

解析:A项为夸张,把小的说成大的是夸张,相反,把大的说成小的也是夸张;B项属于对偶,这种修辞手法最基本的特征是上句和下句的字数相等、词性相同;C项要注意设问与反问的区别,设问的形式是有问有答,而反问句的答案就在问句之中,因此这个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应该为反问;D项则运用了比喻与拟人的修辞手法。

答案:C

4.(2014・湖南益阳卷)在横线上写一句话,使之与前后文构成结构一致、内容相关的排比句。

欣赏是一种学习,一种感悟,一种特别的收获。欣赏一封短短的家书,会让你想起故乡的亲切与温馨; , ;欣赏一束淡淡的康乃馨,会让你享受生命的清雅和悠扬……

解析:本题要求仿写排比句,根据给出的两个句子我们可以看出,句子的主体框架必须是:欣赏……,会让你……,要注意上下句词性的对应,字数的相等。

答案:示例一:欣赏一个浅浅的微笑,会让你忘却生活的无奈与愁苦 示例二:欣赏一处小小的风景,会让你体会心灵的静谧与安宁 示例三:欣赏一缕红红的晚霞,会让你感悟自然的绚丽与美好。

【综合训练】

1.从修辞角度看,下列选项中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

A.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

B.我的思想感情的潮水,在放纵奔流着。

C.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D.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

2.下列句子中,比喻不贴切的一项是( )

A.梦像一片雪花,在空中飘舞,想抓住它,它却已经融化了。

B.仲春时节,清风送爽,我们走在山路上,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一样轻快。

C.月色下的荷塘中,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

D.清脆的泉声,婉转的鸟声,嗡嗡的蜂声,微风轻吹的树叶声,汇成悦耳的交响曲。

3.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

诗人运用夸张的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表现大海的气概,创造了开阔的意境。

B.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

诗人由落花、春泥展开联想,表达了自己变革现实的理想无法实现的伤感与失望。

C.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这两句描写极其寒冷的边塞秋天,秋雁毫无逗留之意,如此的景物与词人的家乡大不相同。

D.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诗句中连用的两个比喻以沦陷区反衬解放区,表达出诗人对解放区的深情向往和真挚情感。

4.写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

(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

(2)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

(3)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

(4)……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

5.请你仿照黑体部分的句式,将后面的句子补充完整。

天津,我美丽的家乡,你如画的风景令我魂牵梦萦。那温馨的街道,萦绕着质朴的乡音;

, ; ,

6.班级要出一期“小说天地”的板报,你和班上的同学们需要完成以下环节:

在“小说悦读”栏目中,你想在阅读感言中加上一句,最合适的是( )

翻开语文书,走进小说天地,我见到了一个个鲜明的少年形象:有月夜沙地守护瓜田的小闰土, ,还有课余时间在林中朗读《万卡》的李京京……他们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久久不忘。

A.有夜晚苇塘护送女孩的杜小康

B.有杜小康夜晚苇塘护送的女孩

C.有夜晚芦荡寻找鸭群的杜小康

D.有杜小康夜晚芦荡寻找的鸭群

7.灵龙般的筷子与中国美食的相遇,让色香味的绽放,瞬间定格在古老的记忆里,创造出舌尖上最为闪亮的美味传奇。德州也有很多特色美食,例如:德州扒鸡、平原老豆腐、宁津大柳面、夏津宋楼火烧等。你的家乡有什么美食呢?请选择一种介绍给大家。(50字左右,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

8.某校拟开展“阅读名著,走近经典”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以下任务。

请你为本次读书活动设计一则宣传语,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15字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