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易经经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易经经范文1
“律居阴治阳”。《虞书》说:“叶时月正日,同律度量衡”。《汉书》说:“虞书乃同律度量衡,所以齐远近立民信也。”黄帝命伶伦造律吕,即指用“律管飞灰”方法测地气,定音律。司马迁说“六律为万物根本”,其重要性可知。汉代邓平造太初历,洛下闳据律起历,与邓平所测结果完全一致。可惜此法后代失传。
“历居阳治阴”。《尧典》说:“历象日月星辰”。《晋志·律历中》说;“以系顺两仪,纪纲万物”,“观象设卦,扐闰成爻,历数之源存乎此者也。”这说明历法与两仪卦爻是相通的。
律“为万物根本”,历“以系顺两仪,纪纲万物”,说明律历的重要性。 ·
中国历法具有多层意义,这一点与世界其他民族的历法迥然有别。《系辞》记述伏羲始作八卦的九句话,包括“天、地、人”三才的内容,不仅是说明观象画卦的依据,而且也概括了古人治历明时的方法。按一般理解,历法是纪时工具,易经是卜筮之书,两者观测对象与功用并不完全相同。高平子说中国历法是“阴阳干支三合历”。如果不是根据伏羲三才九句话制历,就不会有这种深具特色的历法。“历象日月星辰”(尧典),“历,象也”(说文),“天之历数在汝躬”(论语),“是故易者象也”(系辞下),“设卦观象”(系辞上),“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系辞上),“日月为易”(参同契),观察三才之象以治历画卦,两者的方法是相同的,功用也是相似的。 卜筮如果离开历法就无法进行。
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包括回归年,合朔月,太阳日,且自殷周以来均用干支纪日(事实上阴阳家全用干支纪时日月年),并遵循《尧典》所说“菁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的原则调整时序。阳历根据回归年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阴阳合历根据日月星辰运行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干支运气运历则根据十干以象日,十二支以象月,天地五运六气相合而化生万物(人身与物象),三者取象有同有异,但数据与功用则有很大差别。太阳历每岁三百六十五日又四分之一(五小时四十八分)。太阴历每月长二十九日又十二小时四十四分,每年长为三百五十四日或三百五十五日,两者相差约十一日,故须置闰以调整节候。干支则取三百六十日为常数而制定。《黄帝内经·六节脏象论》对三者的功用有明确的区分。其中记载黄帝对人身应天地的根据提出疑问,歧伯回答说:“夫六六之节,九九制会者,所以正天之度、气之数也。天度者,所以制日月之行也;气数者,所以纪化生之用也。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行有分纪,周有道理。日行一度,月行十三度而有奇焉。故大小月三百六十五日而成岁,积余气而盈闰矣。立端於始,表正於中,归余於终,而天度毕矣。帝曰:余以闻天度矣,愿闻气数何以合之。歧伯曰,天以六六为节,地以九九制会,天有十日,日六竟而周甲,甲六复而终岁,三百六十日法也。”上文说明,中国历中阳历和阴阳合历是用以正天度以制日月之行的,干支运气历是用以明气数以纪化生之用的。
由此可知,中国历法的功用除阳历与阴阳合历用以正天度,纪岁时之外,还用三百六十日法的干支运气历,来明气数,纪化生。这种历法至今仍完整地保存于《黄帝内经》与阴阳家的术数书之中。
《周礼》“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日连山,二日归藏,三日周易。其经卦皆八,其别卦皆六十有四”。三易八卦相同,但所依据历法不同,连山为伏羲先天易,纯用太阳历。《礼记》载孔子观夏道得夏时,就是得“夏正”廿四节气七十二候,也即连山历法。观殷道得“坤乾”,就是得五运六气的归藏历法,即干支运气历,也即黄帝归藏易或中天易。太卜职掌卜筮,国家大政须三易合参,以定进退。《洪范》稽疑,谋及卜筮,“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三种卜法依
据不同历法,结论或同或异,故须三易皆卜以从多数。三易可能类似六壬、遁甲、太乙三式占法。近人伍创禅认为黄帝以宣夜为归藏,实即中天易。按宣(昼)为阳,夜为阴,即《系辞上》所说:“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张衡《灵宪》说:“日宣明於昼,纳明於夜”即指此,以干支纪五运六气、年月日时。郑玄说:“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於其中也,故以藏用为主,推之应有中天易存在。”《黄帝内经·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阳所至为寒府,为归藏。”按六气:初气阴
厥(风木),二气少阴(君火),三气太阴(湿土),四气少阳(相火),五气阳明(燥金),六气太阳(寒水)。又《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其化以寒。”寒府即寒水。寒水为六气之终,于时为十月亥十一月子,于节气为立冬小雪至大雪冬至,也即万物归藏之会。这样归藏易所本为干支运气历就比较清楚了。因为讲用不讲体,八卦中不用乾坤两纯阳纯阴的本体卦,而只用六子卦,以合六气之义,以纪天地合气所化生的人身物象,这应也就是中天易的本来意义。连山易归藏易历来极多争论,如果与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配合起来看,就较容易明白。干宝《周礼》注弓[归藏十二月辟卦:复子、临丑、泰寅,大壮卯、夬辰、乾巳、姤午、遁未、否申、观酉、剥戌、坤亥。十二月辟卦是律历与易经合而为一的最佳证明。近人尚秉和说是“全易的根本”,最为的论。月卦以乾坤十二爻配十二月十二辰,表天地合气始终于亥子之会,也就是万物生长收藏始坤终坤之义。这是干支运气历产生的依据。孔子之宋观殷道得“坤乾”,就是得这种历法。归藏的意思就是天地人三元,天元藏人元之用于地元(支)之中,也即天干藏于地支之内以主生杀之机的意思。如子宫藏癸水,丑宫藏癸已辛之类,至亥(坤)子(复)月,万物皆归藏于壬癸寒水之中。然亥月除藏当令壬水之外,甲木已得气长生。亥月坤位,万物终坤始坤,这就是归藏寓意之所在。清代易学家焦循《易图略》说:“以始坤终坤而目之为归藏,与五运六气之说相为表里,后世谶纬术数家多本之。”据《经义考》所说,归藏易卦名与周易有若干差别,且六十四卦缺四卦。其实归藏经卦八,其用六;别卦六十四,其用六十,并没有缺四卦这回事。倘如此,归藏易便与内经干支运气历完全符合。
中国古人治历方法虽大体依据三才之象,但三易各有所侧重。八节、廿四节气、七十二候以回归年为中心,物候也以太阳周期为准。黄帝臣容成综六术作调历,依据日、月、星、地、干支加上算数,可说是最完备的一种历法。后人不明白,单纯用以测天度,就扦格不通了。汉代洛下闳“转浑天于地中”,以律起历,最具特色。唐僧一行以易数造大衍历,据易起厉,充分说明历易相通。《黄帝内经》以五运六气说明人体生理病理与天地相应的规律,视人身为小天地,事实上就是一种生化历。
由上可知,中国阴阳干支三合历,其观测创制的依据与功能,同其他民族的历法根本不同,是世界上最完善的历法,不能用格勒哥里历来衡量,更没有理由否定其价值。
华夏是一个农业发达最早的民族。早在远古,对自然界的观测就已达到十分精细的水平;对人与自然的密不可分的关系,最能体察入微。也正因此,才能产生天、地、人“三才一贯”的思想,“顺天应人”与“则天而治”的思想,总之是天人合一的思想。上古置官多以四时五行为名。太暤氏以龙名师官,黄帝以云名师与官,少暤以鸟名官,周官以天地四季名官,唐宋以后司天官属以四时分,如春官正,夏官正。明太祖设四辅官以四季为名。古代国家大政,君王起居,人民生活,无不按不同月令不同天象行事。周易观卦时间在八月酉,万物成熟可观,故象辞说:“风行地上,观,先王以省方设教”。复卦时间在十一月子,故象辞说:“雷在地中,复,先王以至日闭关,商旅不行,后不省方”。以上这些完全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系辞下》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盖取诸乾坤”。衣代表天,裳代表地,各绣六种图案,象征乾坤各六爻以代表十二月十二辰,这十分清楚地体现了“则天而治”的思想。
《国语》记载范蠡谏越王说:“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夫圣人随时以行,是谓守时。天时不作,弗为人客,人事弗起,弗为之始。”这几句话概括了古代政治家天地人合参的行事准则,而这一准则离开了律历与易经就难以理解。
易经本是象数之学,义理随象数而产生,象数随时空而变化。它是一门研究万象如何在宇宙时空变换中运动的古老学问。时间与空间方位,是理解易经象数的关键。不理解象数的意义,不分辩时空与五行,就无法理解河图洛书,也不可能真正理解易经易象。必须指出时空与象数,其意义都是在观察三才之象中发现和确定的,具有客观性。这是律历与易经的基本概念,是两者的精髓与实质所在。律历与易经所揭示的定则是:由天地合气而化生的万物,人体乃至一切人文现象,都与宇宙时空变换同步,具有一定的时空模式,而宇宙时空模式的变换,则是经由日、月、星、地运行周期的变化而体现出来的。这一宇宙时空模式,在现代完全有可能在自然界生物体的生化过程,特别是人体生化过程中得到验证,从而赋予科学的意义。
易经经范文2
我们近代的世界观和认识论方法主要源于西方。数理化是现代科学赖以生存的基础,是科学表达事物之间相互关系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的推导过程是用数学表达方式,用物理说明作用,用化学体现变化,并从规律和本质上得到重复性的验证。这种方式即是抽象的,也是直观的。而这种推导方式也有局限性,就是将事物越分越细,就像把整个科学归结为一片森林,然后细分为树木,再分为细胞、分子、原子等等,以至于在观察某件事物时,只看到了点而不能看到面一样。而我国易经的推理方法是归类推理。比如:震卦,为春天、方位为东方,五色为绿色、五味为酸,五行为木、五脏为肝胆、人体为手、人为长男、动物为龙、蛇;形状为长,为动等等,这些都有类比性。这样就可以找到事物的普遍联系。
学好易经首先要理解它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如古人所说,知其要者,一言而终,不知其要,流散无穷。希望广大的易学爱好者,能通过了解《易经》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把钥匙,打开这座伟大的哲学之门。
大多数人感觉《易经》晦涩难懂,而不掌握其入门要领,一辈子都很难开窍,即使能倒背如流也是枉然,这和学历、智商的高低没直接关系,而是需要人生历练和悟性。有句老话:熟读私书十年,不如明师一点。易有简易、变易、不易三层意识。简易就是说《易经》是经书中较为容易学习的一门理论,古代的时候,简单到无需文字解说即可运用。而为什么到今天很多人接受过高等教育都不能解读这本奇书呢?作为先知先觉者,为启迪大众,特将学习心得供奉于此,若得此易学法门点化,一日即可打开此方便之门。
学习易经的要点:
1.首先须明确《易经》是一本占卦的工具书,不宜像面对哲学和历史书籍样全文通读,至多看看目录、读读系辞,以方便明白纲领要略。学习《易经》要如同面对字典和对数表一样来面对这部天书,纲举目张。也就是说《易经》本是查阅的工具书,其学习步骤为:识卦、起卦、查卦、断卦、断爻、查阅经文,再以判断所测之事的吉凶结论。当基础运用熟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再进行变卦、变爻、断六壬、夺四时这些较为高深的方法。
2. 占、象、数、理是学习易经必须掌握的四大法门。
即占卦、类象、术数、易理。
占卦的方法有:揲蓍法、铜钱法、方位法、时间法、身物法、数字法、笔画法、音域法、太极法等,且万事万物皆可起卦。
类象:如以乾卦代表天、父、健、马、首、西北,坤卦代表地、母、顺、牛、腹、西南。
术数:是指卜筮、占卜等以阴阳五行生克制化之理、推测人事之吉凶的法术。八卦的变化数有八八六十四种,每卦乘以六爻共计384种变化。五行的变化有相生、相克、相刑、相害、反生、反克、互生、互克、相合、比肩共计五十种关系,这是大衍之数的全部变化规律。
易理:是指客观变化前提下形成的阴阳普世规律。
3.理解阴阳八卦图示、符号、卦象。
4. 掌握卦象的由下至上的逆排和动爻的判断。
5. 理解五行分类和定性法则即生克制化法则。
6. 领会卦象、爻辞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可拘泥于经文事例。
7. 三不占原则:1.不诚不占 2.不义不占 3.不疑不占。
易经经范文3
我们的祖先非常有洞察力!雨后,看到部分的水渗到了地下。他们想:看!水,你到底能往哪里跑?即便,你跑到地底下,我也一定要将你挖出来!愚公们执着地开始了挖水,于是乎,井就出现了!
易经第四十八卦井卦。根据《德庶汉语同音字理论》,水井的井通警惕的警。根据《德庶汉语时空理论》,汉语词汇中有警(井)戒、警觉、警醒、警笛、警钟、警惕、警备、警示、井井有条、次序井然等词语。这些词汇都是华夏民族历史上关于“井”的记载。
警醒就是要清醒地认识到井的重要性;警觉就是要随时防止其它人来争夺水源,或搞破坏活动;警戒就是安排专人时刻地看着井;警笛、警钟就是一发现有情况,就马上报警(井);井井有条就是水井被管理得很有次序,每口井架都安放有打水的绳子;次序井然就是人们有秩序地依次排队打水;警惕、警备就是随时做好防范,有替代的井可用,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战略储备。警示就是提示人们井的重要性。
生命的三要素有阳光、空气和水。当然,还包括有食物。不过,食物也是通过这三要素转化而来的能量物质。从远古走来,只有阳光和空气是免费的。其它物质都是要争取才有可能得到!
当看动物世界时,发现自然界有很多动物为了争夺水源而丧失了其宝贵的生命。其实,人类也有过和动物一样,为了争夺水资源而发生战争的例子。
在同一个时期,世界上物质的量是恒定的。动物占有的资源多了,人类占有的就会少!相反,人类占有资源多了,动物和植物占有的就会少!由此可见,中国人占有的资源多了,别的国家占有的资源就会减少!
人与植物会有矛盾;人与动物会有矛盾;人与人也同样会有矛盾。而这些矛盾的根源都是为了争夺生存的物质及空间!在某种意义讲,只要有生物的地方就一定有矛盾的存在!有矛盾就会有竞争!所以,争斗是不可避免的!
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对和错!人类的一切活动,其本质上,都是为了争夺生存的物质和生存的空间。人类的一切战争都是为了争夺资源。当然,所说的资源也包括男人和女人。
争是必然的,不争是暂时的。和平时期的争叫做竞争,也就是在一定游戏规则下的争。战争时期的争则是无规则的,其主要表现形式就是用武力来实现!而战争多是在用和平手段得不到所需资源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的特殊手段。
当然,现在社会所需要的资源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土地和水资源,除能够制造生产资料和武器所需的各种矿物质外,还有至关重要的能源物质——石油及天然气等。
美国占领伊拉克,以及当下以法国为先锋,英美为后盾的三国部队进攻利比亚或许也都是为了争夺某种特殊的资源。
世界上的动物无不遵循优胜劣汰的原则!世界上的人种也同样分优和劣!具有生物界最优秀基因的少数人会以多种形式统治整个世界。
目前,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不仅仅有自己的战略石油储备,而且还有虚拟的石油储备。那就是世界上最大的两个石油期货市场,一个是伦敦的布伦特石油期货市场,一个是纽约商品交易所的WTI。
石油战略储备是为了以防不测之需。战略储备石油是为战争或遇天灾等特殊情况,真实储存的石油;而期货石油则是虚拟的石油储备。期货石油是用来挣钱的,是危机(隐藏着的危险的男人)们用所控制的金融机器印刷的,或是用通过政府借的国债预先买下的低价期货石油,再刻意安排一系列民主革命的炸弹定时爆破!这些财团的目的就是通过制造事端,来掠夺全世界少油国家或没有石油国家的钱,以达到幕后操控一个国家政权的不可告人的目的。从动物心理学来看,这就是智慧!而智慧也就是财富。
优胜劣汰是自然界不灭的永恒法则。所以,世界上根本上就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对和错!也不存在绝对的正义和非正义!自然界永远是强者为王!
一些发达国家不仅会动用政治和军事手段,而且还会用经济手段来掌控世界的经济命脉,来实现控制各国政权的目的。
世界财团不仅控制着石油,而且还左右着世界粮食价格的走势。他们经常通过控制能源、粮食以及输出货币等经济手段,来赚取世界各国钱的同时,还能轻而易举地搞垮一个国家的政权。而这些在幕后靠经济手段操控政权的男人才是当今世界上真正的经济危“机”。
当然,我们总说某国如何如何,或是某国人如何如何!实际上,很多事情并不是大多数人所为,而是那些少数在暗中操控经济命脉的危“机”所为。
现在世界上,有很多民主的国家,究其本质,其实都是世袭制的国家。因为,大多数财团实行的都是世袭制!选举制只是一种表面形式而已。
战争是残暴的,是血腥的,是要杀人的。所以,要居安思危,一定要有武备!
易经经范文4
经过几千年的社会实践的严格检验证明:气功、中医等易经文化是科学的。那么易经科学在哪里呢?几千年来没有一个人能够说清楚这个深奥的问题。这是由于易经科学是唯象科学,她通过综合自然现象、靠抽象思维的方法、用抽象的语言表达了古人对宇宙事物的抽象看法。易经科学对事物的了解途径,所使用的研究方法,对事物的叙述方式和科学用语都和现代科学截然不同,是非常抽象的东西,完全没有现代科学那种直观、形象、明确、公式化的内容。所以学易向来都是靠悟道的方法和精神才能掌握的,学易经靠悟、学中医靠悟、学气功更要靠悟。悟法是学易的主要方法和最高方法,这叫心易,在气功叫心法。没有悟性就悟不出所以然来,技艺就不能精进,也就不能登堂入室,更不能进入神化的极致境界。所以学易是很难的事,认同难,入门难,进步难,精进更难,很难修成得道高人,就是修易的行家里手。易学不象现代科学有很详细具体明确的、公式化的内容,只要肯用功钻研学习就能精通技艺,成为该行业的专家学者。所以很多人对易学是望而生畏的,加上易学的神秘的传奇色彩,人们对易学是既崇拜又不敢涉入。
易学是以阴阳理论(阴阳学说)为其理论基础的科学体系,这是易学区别于其他学问的根本特征或标志。易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易学知识包括了全部的中华传统文化知识。大凡中华传统文化无不打上阴阳论的烙印,包含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都属于易学体系的范畴。易学有易理和易术两大部分的内容,易术是易理的实际具体应用,也是检验易理的真理性的过程和根本途径。那么,构筑易学大厦的阴阳理论的科学本质、物理含义是什么呢?下面就从这一问题谈起。
大约在五千年前,我国的远古先人们利用悟道的方法,创立了伟大灿烂的易学文明。在之后的几千年内,易学不断得到充实、发展、完善、壮大。同时,由于易学的抽象特点,使得人们难以理解和接受,使易学的发展经历了无数的波折磨难,尤其是在西方科学(现学)诞生之后,东方科学(易学)更加走向了没落衰微。近些年情况略有好转,易学著作大量面市,易学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但是情况还是不容乐观,人们研究易学从来是从人文科学的角度进行的,放在社会科学和生命科学的领域,从来没有从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的角度开展工作,从事自然科学的人是不会或者耻于涉足这些“迷信、封建、反科学、伪科学的东西”的。他们宁愿对客观实在的易学现象视而不见,而不愿去接受这些客观事实,不愿努力去揭开这些客观现象的本质奥秘。
易经科学又名易学、易经、易,是关于易这种物质的学问,是由周易、中医、气功、武功、炼丹、风水、算命、看相、姓名、解梦、易卜(奇门、六壬、斗数、时课、梅花易、纳甲易、测字、占卜)、宗教、符咒、文史、兵法、术数、法术、星占、巫术、诸子百家等多门易学学科组成的庞大的科学体系,在易学科普名著《西游记》中大多有所介绍。易学的知识、著作、代表人物在历代史书古籍文献里都有记载。相传学了易学就能够无所不知,就能够知道天上、地下、人间三界和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事物(就是所有时空的一切事物),都变成了洞晓天机的活神仙。
易学是经过数千年漫长而广泛的易学应用社会实践活动严格检验证明的,是实用有效的科学真理。易学知识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对人们提高自我都是很有用的。事实表明:中医能诊治疾病、气功能全面养生、武功能健体强身提高抵抗环境的能力、风水能影响命运(身心健康和思想行为)、算命看相能了解命运把握人生动态从而趋吉避凶、易卜能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些都是有大量的实例证明的,其科学真理性是不容质疑的。易学(尤其是易卜)做不到百分百准确,问题不在于易学的理论和技术本身,而在于用易的人学艺不精或用心不专。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用心,只有认真学习认真应用才可能成功,对于易学尤其如此,因为易学是关于时空的学问,时空变迁不再,往往很难重复实验同一件事(这是同现学对象根本不同的),讲究的是“心诚则灵且必灵,心不诚则不灵且必不灵”。
我们要用唯物论的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易学现象。易学至今不能登上大雅之堂,不能在神圣的科学殿堂里占有一席之位,一个决定性的原因就是因为人们普遍认为易学不是科学的东西。大量的事实证明,只靠用易实例证明易学的科学真理性是远远不够的,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只有把易学的道理讲明白了,人们才有可能广泛地去认识她接受她,学习她应用她,让她为人类服务。这就是本文的写作目的。本文从物理学角度阐明了易学的科学本质和物理学原理,掀开了蒙在易学头上的神秘面纱,揭开了易学的千年奥秘,为弘扬易学文化扫清了理论障碍,对易学的传播、发展、壮大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现代人用观测实验的科研方法发现和认识了各种实物创立了现代科学,几千年前的中华古人则是利用悟道这种特殊的科研方法发现和认识了易这种物质创立了易学体系,易学是中华古人利用悟道的科研方法创立的科学体系。。什么是悟道?悟道就是应用气功修炼的方法开发出来的生命潜能(特异功能、经络穴位功能)的应用,是经络穴位功能的开发和应用,是一种利用经络穴位去感知宇宙中六气(易)信息的方法。不同的是,思想是常人平常的思维活动,感悟(灵感、顿悟、悟性)是常人进入气功态后才能突然出现的生命潜能,而且往往是一瞬即失不可复寻的,而悟道是练气功有大成就的得道高人必然具备的生命功能的应用,是随心所欲就能出现的生命功能。有些人具有平常人所没有的特异功能,他们有的可以利用心灵感应交流信息,有的可以预感到未来事物的发生,有的可以知道过去的事情……通过气功修炼,可以进入无我的入定状态,这个时候就能够感知到宇宙间的各种气信息─—六气信息,在《镜花缘》一书里对气功入定现象有精彩的描述。当练气功有大的成就后,就是得道高人、神仙,他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感应到六气信息。
中华古人利用悟道的方法感知六气信息,并以六气阐述一切,形成了易学。易学的理论很杂,内容涉及到所有时空的一切事物,但是其基础理论就是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三大理论体系,分别阐明了气的来源演化、现象分布、运动作用规律及其性能应用等问题。至今为止还没有人能够明白这些理论名词的意思,即其所代表的物理学含义和科学本质。
炁学(炁体科学)将宇宙物质(哲学物质、广义物质)分为炁粒、炁流、炁体共三类炁体物质(三炁),炁粒为实物,炁流和炁体为虚物,炁体为静止的虚物,炁流为流动的虚物,就是能量、能、力。三炁的关系就象冰雪、流水、静水这三类水物质的关系一样。实物是质点物质,是看得见、摸得着、有形质的物质,构成了实物世界,形成了实物现象(物理化学现象、看得见摸得着的自然现象),经常又叫做物体、实体、物质、物,其实是狭义物质。实物有固液气体三种物态(包括等离子态和中子态),分为生物和非生物二类。实物都是由量子(核子和电子)构成的,量子原子分子物体(固液气体、生物和非生物)。虚物是没有质点的物质,是非质点物质,是看不见、摸不着、无形质的物质,命名为炁体,英文名字为jies,简称为炁,规定炁读jì以区别于易学的炁字(音义同气)。虚物构成了虚物世界,形成了虚物现象,例如:易学现象(中医、气功、武功、风水、易卜、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金丹)、生命现象(特异功能、灵魂、心灵感应、生物能、智能、返老还童)、哲学现象(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等社会现象,以及意识、哲学物质、矛盾、运动)、自然现象(场能、能量、时间、空间)。虚物炁体是存在于真空里的物质─—太空是纯净炁体的海洋(纯炁海),大气是受到气体分子和尘埃物质污染了的脏炁海,在物体中除了量子之外都是炁体(电磁场物质)─—易学把虚物叫做虚、无、无有、气、风水,就是经络穴位里的物质,把虚物占据的空间叫做经络穴位、风水宝地。将实物炁粒研磨到质点(粒子)消失时就变成了没有质点的虚物炁体。由此推知,炁体凝聚成炁粒,炁粒还原为炁体。炁体生成炁粒的具体过程是:炁体炁子量子原子分子物体。从量子到物体在现学里已经揭示了,这里主要讲炁子。现代科学的研究成果证明,任何炁粒都在产生炁流─—引力能和斥力能(辐射能),在易学里叫做阴阳二气。易学指出:精生气。能量的本质为炁流,是炁粒吞吐炁体引起的炁体流动现象。炁子是特殊形态的炁流,是电场和磁场(阴阳二气,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对冲状态物,易学里叫做冲气、太极、一,现学里叫做电磁场、化学健、结合能、内能。炁子是组成实物的主要物质─—除了量子(核子和电子)之外都是炁子。炁子形成了非生物的经络,炁体形成了生物的经络穴位。经络是炁流的通道,是联系一切事物的纽带。炁流总是在经络中流动的,是宇宙的动力源泉,在生物体内称为生物能。三炁物质不停地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形成了永动不息的物质世界,形成了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现象。
易学就是关于易(气)这种物质的学问。易学以气阐述一切,形成了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三大理论,分别阐述了气的来源、现象、分布情况、阴阳五行性能和运动作用关系及其应用等问题。易学将物质分为精、气、神三物,分别对应于炁学的炁粒、炁流、炁体三炁物质。精气神三物的关系就象冰雪、流水、静水这三类水物质的关系一样,风水(虚物)和淡水有十分相似的现象。精就是实物,神和气为虚物,神为静止的虚物,气为流动的虚物。精又名有、形、象、器,气又名五行气、五行、五气、行气、炁、风、火,就是水木火土金这五种物质,神又名道、易、元气、真气、正气、内气,神气又合称为六气。易学指出:宇宙里共有六气,就是元气和五行气。对于气的起源,易学的精气神理论指出:“气生精,精生气,精生神。聚津成精,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无生有,有归无。万物生于无有。道生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易生万物: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事万物”,这些理论又叫做六道轮回理论,是关于六道物质(道、一、二、三、万物、行气,即炁体、炁子、量子、原子、分子、能量)的学问,其实就是炁学的三炁演化规律的学问:炁体(道、易)炁子(一、太极、冲气)量子(二、两仪)原子(三、八卦)分子(万物,六十四卦),四象为离子物质(例如:Na+、Cl-、NH4+、OH-)。易学以气为手段对宇宙间的一切事物进行了气学分类,形成了易学。易学以阴阳二气阐述一切的科学方法论,同现学以引力和斥力(吸引与排斥、收缩与膨胀、矛盾)阐述一切的科学方法论在科学原理上是完全一致的。
上面已经讲了精气神理论和经络穴位理论的科学本质,下面讲阴阳五行理论的科学本质。
能量物质和能量的本质。人们根据能量现象已经认识到能量是一种物质,但是对能量这种物质和能量的本质还不清楚,能量是一种什么样的物质?能量物质和我们所认识的物体有什么不同呢?现学指出:“能量是守恒的,是无生无灭的,只可能相互转化”,但是易学并不这样认为,易学认为能量和其他物质一样是有生有灭的。易学的这种观点是完全符合辩证法哲学原理的:“一切具体的事物都是有生有灭的”,当然能量也不例外。易学指出:“精生气,气生精”,气就是炁流、能量、能、力。炁粒还原成炁体就不能生炁流了,炁流变成炁体也就不再是炁流了,这就象冰、水和水流的关系一样。我们已经知道,任何炁粒都在产生炁流,都在产生引力能和斥力能(辐射能),都在产生阴阳二气。能量的本质为炁流,是炁粒吞吐炁体使炁体流动的现象。炁粒为什么能够永不停息地生产炁流呢?从奇点理论可以知道,炁体是能级无限大的物质,当炁体变成炁粒时,炁粒的能级是一定的,由质能公式E=mc2确定,其余能级(还是无限大的)使炁粒吞吐炁体形成炁流,换句话说,炁粒是以炁体作为能源,能永久地产生炁流能量的物质。这就涉及到一个永动机问题。按照现学理论,永动机是不可能存在的,因为产生能量就必须消耗能源,就必须补给能源。事实上永动现象到处都是,永动不是主观的或者超现实的东西。例如哲学指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远运动、变化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物理学指出:“整个自然界是由不断运动着的物质所组成,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电这种物质也是在永不停息地运动着,根本不会有静止不动的电。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作无规则运动。量子产生恒定的电场和磁场。原子中的电子在不停地绕原子核运动”,可见,永动是普遍存在的客观实在的自然现象和科学事实,只是我们还不知道物质永动的动力源泉是什么?还没有揭开物质永动的奥秘而已。现在揭示物质永动的科学原理如下:炁粒是以炁体为能源生产炁流的物质。宇宙里除了量子炁粒以外其余的都是虚物炁体(包括炁流和炁子),炁体以自由态(炁体和炁流)存在于太空、大气、经络穴位中,以结合态(量子和炁子)存在于实物物体中,因此炁粒实际是浸泡在炁体这个能源海里运动的。炁体这个能源无处不在,无须携带,也不会用完,故炁粒能永远生产炁流,能永动不止。炁体是唯一的理想能源,炁粒是永动机的雏形,永动机是完全可以制造出来的。
时空物质和时空的本质。时间、空间、意识、社会等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现象,根据哲学原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世界上根本没有非物质的或超物质的东西存在,因此我们知道,这些东西都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我们已经认识了这些现象,但是还不知道这些现象的本质。形成这些现象的物质就是炁体。易学揭示了时空的本质。易学的本质为气学,是关于气的学问,是以气阐述一切的学问。易学以气为手段对宇宙间的各种事物进行了气学分类,形成了精气神、经络穴位、阴阳五行三大理论,分别阐明了气的来源、分布、演化、现象、性能和运动作用规律及其应用等问题。其中,阴阳五行理论由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六个理论组成,揭开了时间和空间的物质性本质问题。
何谓阴阳?炁学揭示了阴阳律的本质,阴阳理论就是关于引力和斥力的力学理论。研究揭示,阴阳是能流(力)的方向(引力和斥力)的易学术语,阴阳符号叫做爻,是代表引力和斥力的易学专用符号,阴阳理论是关于能流的方向的变化规律的学问。阴阳理论(阴阳律)就是哲学里讲的矛盾律(对立统一规律)。哲学已经揭示了矛盾律的普遍性、科学性、真理性。我们知道,任何质点物质都在进行吞吐炁体的活动,这一活动的结果是引起炁体的流动形成炁流,炁流就是能量、能流。这是能量的起源,是物质永动的动力源泉。质点吞吐炁体的能力和产生能流的性质(阴阳),和质点功率(内因)及外界条件(外因)二者紧密相关。换句话说,阴阳理论就是关于引力和斥力的力学理论。精生气,气的方向和大小为引力能和斥力能,用阴阳和五行表示。气流向精体为阴气为引力能,反之为阳气为斥力能(辐射能),用阴阳符号(爻,阴爻、阳爻-)表示。如图示:
何谓五行?现代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宇宙世界间有且只有场能、波动能、热能、光能、射线能共五类能量现象(形式)。其实我们的先人早在几千年前就知道了这一点,易学里说,万事万物都“不超乎五行之外”。五行就是水、木、火、土、金五气,分别是炁体的稳流、面流、紊流、线流、粒流这五类炁流形态,反映了炁流强度的大小,其特例为场能(电场、磁场、引力场)、波能(声波、超声波、电磁波)、热能、光能、射线能(量子流)这五类能量现象,其能级为(Hz):声波?~105,电磁波105~1012,光1012~1016,射线1016~?,热能在热性光部分(红外光和热性可见光)。五行之水俗称风水、水气,就是场能物质。根据易学相对性原理,五行分类同样适用于实物(固、液、气体)界,此时的五行之水又指淡水及其水溶液。淡水和风水有类同的行为特征和功能,有相当吻合的类比性。风水就是空气中除了气体分子和尘埃之外的物质,即最近发现的非质点物质、能量物质炁体(在这里炁读jì不读qì)。易学指出:“水润下,木曲直,火炎上,土稼穑,金从革。土载四行,为万物之母”,反映了炁流的基本特征:场能水气象水润物一样湿润下去,波能木气既弯曲向旁边展开又向前面传播出去,热能火气是炎热者冲向前,光能土气能使作物生长(光合作用),射线能金气为量子流,是束缚成团的气物质,它能产生场能,光能具有其余四行能量的性能。这些都是已被现学证明了的科学真理。五行理论就是五行能流相互作用规律的学问。在这方面,现学的研究是很不够的。那么,在科技水平几乎为零的远古时代,我们的先人们是怎样认识五行能量及其作用规律的呢?他们所用的科研方法就是悟道,也就是气功修炼开发出来的特异功能(经络功能、第六感官功能)。
易学以阴阳五行(力的方向大小、引力斥力)这对能量范畴为手段,对天(日、月、星、辰诸天体)、人(生物)、地(地球,非生物)三界(三才)物质进行了能量学分类,并研究其能量作用规律,于是产生了天干、地支、甲子、八卦四大易理。其中,干支、甲子、八卦分别是对空间、时间、质点物质的分类,相应理论就是关于其能流相互作用规律的学问。
天干、地支是天地二气(日月星辰和地球产生之气─—引力能和斥力能)的干扰、支配作用,反映了天地二气的来源和阴阳五行性能,是对空间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天干是“来自天体的能流的干扰作用”之意,天干符号代表了天体能流的性质(方向大小,阴阳五行),天干理论反映了天体能流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和规律。天干作用如太阳的光热、太阳风、太阳引力等能量作用、月亮引力作用(引起潮汐和月经现象)、群星引起的年候差异等,天干引起疾病的问题在中医里有深刻的认识和论述。地支是“来自地球的能流的支配作用”之意,地支符号代表了地球的能流性质(方向大小,阴阳五行),地支理论反映了地球能流间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和规律。地支作用如地球引力、地理、气候、环境、地磁、地热等辐射。我们知道空气质量对生命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地气作用的结果。天干作用是间接的,地支作用是直接的,地支比天干作用力大得多,故易学上多用地支少用天干。
甲子是时间的代表符号,叫甲子历、干支历,是对时间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年、月、日、时四柱分别代表了太阳、地球、月球、地上某点(物)在银河系内的宇宙空间位置(日轨、地轨、月轨、物轨),反映了银河系内星辰、日、月、地四天体产生之气(星气、日气、月气、地气)的运动作用规律,反映了天干地支二股能流的相互影响作用关系和所产生的总体效应。
可见,干支和甲子理论揭示了时空的物质性本质(气)和统一性原理(干支结合成甲子,时间反映了空间的变化规律),反映了时空的运动作用规律和时空对其他事物的影响作用规律(阴阳五行理论),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性这一哲学原理的物理学本质(经络是联系一切事物的纽带,气是联系一切事物的动力物质)。易学时空是物质的时空,具有能量性质,很显然比现学时空观(牛顿时空观和相对论时空观)更加接近时空真理。易学的时间概念是全息的,它反映了时间、空间、能流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等内容。所以甲子历的时间功能是其他计时技术不具备的,重要的是,甲子历是没有误差的最科学的计时系统,而其他计时方法是有误差的。甲子计时系统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和科学价值,从中可以知道很多信息。甲子时间信息在中医上广泛应用,子午流注法、点穴术都有应用。这就是易学的高明之处。永远不会有误差,是最精确最科学的计时系统。干支历记录了地球在星系天体中的相对位置,反映了天体对地球的影响效应,它含有三才要素(时间、地点和地星关系),是全息计时系统。甲子历年的起点是春分(1月4日),月的起点是当月的节气起点(在每月的4~9号之间),日的起点是子时(夜里11点钟,也就是地球正背太阳的时候。以中午太阳最高时刻为午时,相对的子时为日和时的起点),时的起点是单数点(如1、3、5、7、9点钟)。年柱反映的是星气变化规律,其实主要就是太阳系内其他行星的运动规律,因为在银河系内的其他星球天体的位置是比较稳定的,它们产生的阴阳五行之气也是比较稳定的,其变化规律由三元(上元、中元、下元)甲子理论揭示。干支历以太阳系九大行星中的五行星(木火土金水五星)和太阳共六星连成一线的时刻为太阳钟的起点,计为上元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甲子时,以后每60年为一元,上、中、下三元共180年为一周期。如图示:
现代物理学常识告诉我们,能稳定存在,可以用容器装起来的质点物质是分子离子物质,也就是固、液、气体等实物。双原子分子是能稳定存在的最小的物质形态,单原子是不能单独稳定存在的,否则会变成离子和量子,原子只有变成离子才能单独存在,量子只能以射线形式存在。根据炁学理论,原子是由阴阳量子和层间的电磁场物质结构而成的,用易学物质结构理论表述为,原子三才质点是由阴阳两仪质点和太极物质构成的。这一理论同样适用于原子构成分子万物(固、液、气体实物)的情况,如图三所示。
实物质点是三才物质,是组子。八卦是对组子性能(阴阳五行)的划分。组子是由阴子、阳子、炁子共三类基子物质组成的,例如:阴阳量子构成原子,阴阳原子构成分子,阴阳分子构成物体,在结构体内是电磁场(炁子)物质。每一子都在产生阴阳二气(引力能和斥力能),都有阴阳二态(外界条件会引起三才阴阳性质发生变化),三子共有八类组子,用阴阳符号(爻)表示即为八卦符号,其命名为八卦卦名,此即八卦万物类象的来源和物理意义。很显然,八卦代表了所有组子的阴阳五行性能(合力的方向和大小),所有实物都可以用八卦进行分类。八卦的三爻是构成事物的三大要素的代号,这是八卦三爻的物理意义。三大要素构成了一件完整的事物,所以八卦携带了相应事物的所有信息,反映了事物的性质、功能等完整的内容,参见《八卦万物类象》,这是易经卜技术的信息来源之一。可见八卦是全息信息库。
八卦产生之气叫做卦气,卦气使组子两两相互作用,共有六十四种作用关系,这就是六十四卦,代表了所有八卦质点之间的两两作用关系。八卦理论是关于八卦质点的阴阳五行性能和相互作用规律的学问,就是八卦力学理论。上下卦位反映了两卦质点之间力的相对大小关系。这就是六十四卦的来源和物理学含义。《周易》经文(理论)就是关于八卦的性能及其应用的学问。八卦代表了质点的时间、空间和能流性质(阴阳五行)三才信息,是全息信息体系。八卦分类理论和化学的原子分类理论是一致的:三爻对原子的三层结构(核子、电子、炁子),八卦对八族元素,六爻对六个稳定周期(第七周期都是不稳定的放射性元素),六十四卦对六十四类元素性质(六十三类稳定元素性质,放射性元素为一类性质,第八副族同周期三个元素同一性质)。八卦重迭成六十四卦,原子结合成分子万物。
可见,易学是以一(力、气)概万、包罗万象的学问,只用力学原理(引力和斥力)去阐述所有事物关系和现象,这一点和辩证唯物主义哲学原理是一致的,后者只用矛盾这一哲学范畴去阐述所有事物的内在本质和外在现象。这两种方法论远隔几千年竟不谋而合,这是中西方思想文化的交合点,只是易学的方法论更为科学,易理和易术合二为一,这是现学所没有的功能。阴阳、五行、天干、地支、甲子和八卦理论是对事物进行分类的理论,是宇宙六大全息信息库。它全面概括了宇宙事物的所有关系,把天时、地利和人和三类因素都包含全尽了。学过周易预测术的同志就能够充分体会到以上易经信息的准确性、全面性和炁体作为预测媒介的实在性,它可以预测任何事物。易经科学只用了37个信息元(8个卦,10个天干,12个地支,阴阳2,五行5,共37个),就把宇宙间所有事物表达清楚了,这是多么伟大渊博的思想啊!面对古人创立的易经科学及其所包含的精深智慧真是让我们惭愧啊!神奇的中医、神奇的气功、神奇的易卜术无不显示易学的巨大威力。今天,炁体的发现必将把易学和现代科学结合起来形成炁学,使科学如虎添翼,促进科学的进步,必将彻底改变人类的面貌。
易学是能量科学,是关于能量问题的学问,它从能量观点认识物质世界。易学把能量叫做气、炁、阴阳五行。由于气只有六类(元气和五行气合称为六气),六气都是能够用人的感官感知的,尤其是可以用第六感官经络穴位感知,而经络穴位功能可以用气功修炼的方法开发出来。因此古人能够用悟道这一特殊的科研方法完成了能量学的研究工作,并加以广泛应用,而无须借助任何仪器设备。根据能量的运动作用规律,我们就可以了解能量运动作用的具体过程和结果,这就是为什么易学具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事鬼神。前知五千年,后知五千年”的无所不知的占卜功能的科学原理。但是很显然,由于易学没有深入研究实物精体,因此对精体的认识是很不够具体的,也就无法加以生产和应用,造成了科技不能够发达的状态,这是易学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易学从根本上无法创造物质文明。
生命物质和意识的本质。易学揭示了生命的本质在于经络元气,而不在于肉身,元气决定了生命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活动。生物是完全不同于非生物的特殊实物,非生物形成了自然现象,而生物是形成生命现象(社会、意识、思想、特异功能、心灵感应、智力、生命力、灵魂、生物能等现象)的主体。二者有完全不同的性能和现象,因此一定有不同的组成和结构。我们已经知道,分子构成细胞,细胞构成生物,在分子之间和细胞之间还有气物质,就是虚物炁体,就是经络穴位物质。具体地说,生物是由固态的骨肉发甲、液态的体液(津血)、气态的呼吸消化道、炁态的经络穴位共四个系统组成的统一的有机整体。固液气三态构成生物的肉身系统,炁态经络构成生物的意识系统(生物能系统、生命的动力系统)。经络穴位是由炁体构成的物质系统,经络物质就是意识物质、灵魂物质、生命物质、生物能物质。其中,经络是决定生命的生老病死和一切生命活动的物质系统,是生命的动力系统、生物能系统;经络物质气是形成一切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物质。生命的本质在于经络而不在于肉体,死人和活人的唯一区别是死人没有经络没有元气,在肉体方面没有本质性的区别。易学指出:“经络主行气血”,经络管道由体液占据时叫做血脉,由元气占据时叫做气脉,行气在气血二脉内流动,形成了一切生命活动和生命现象。易学说:“心物一元。心藏神”,心(意识、精神、思想)物质就是一元物质─—经络元气、神。中医把脉就是根据经络中的六气运动变化产生的生命现象─—脉象进行诊治病患的学问。意识是客观存在的生命现象,但是人们还没有认识到意识就是一种物质,并没有把意识当作物质看待,例如哲学说:“世界上除了物质现象之外,还有意识现象。物质存在于意识之外。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必定是物质的,意识物质就是经络穴位物质─—炁体。
易经经范文5
关键词:易经,心理分析,中国文化心理学。
I Ching and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Abstrac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 Ching has been called the “top of all classics”, and “the origin of the Great Dao”. Psychology historians today take China as the first homeland of psychology. They realize that in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rich psychological thoughts and special psychological system are embraced. Therefore, we will take I Ching as the foundation, through analyzing the character “heart”(Xin) in the I Ching, the meaning of the Chinese character heart in the Great Commentaries in Zhouyi,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heart in the hexagrams, to elaborate the meaning of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and its influence to contemporary Western psychology.
Key words: I Ching, analytical psychology, Chinese cultural psychology.
在我们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易经》素有“众经之首”和“大道之源”的称誉,既然当代西方心理学史家也把中国看作是心理学的第一个故乡,人们也已经逐渐意识到中国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心理思想和独特的心理学体系,那么这种中国文化的心理学意义,也自然会透过《易经》来传达其消息。在本文中,我们以《易经》为基础,分“易经中的心字”,“易传中的心意”和“易象中的心理”等几个方面来阐述《易经》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心理学”。同时,我们也将比较与分析《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思想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易经》与分析心理学所建立的关系。
1易经与心之意义
我们将西方的Psychology翻译成了“心理学”,其中最大的特色莫过于使用了“心”字。尽管西方心理不的研究对曾以有“灵魂”(soul)、“意识”(consciousness)、或“行为”(behavior)或“认知”(cognition)的不同强调与变化,但是一个汉语的“心”字,却囊括了迄今为止所有心理学家对心理学问题的研究与思考。
《易经?系辞上》中有“圣人以此洗心”的描述,基中涉及到了“心”,反映着《易经》之心理学的深刻意蕴。《易经?系辞下》中还有易之“能说诸心,能研诸虑”的总结,《周易折中》释其本义为:“‘说诸心’者,心与理会,乾之事也。‘研诸虑’者,理因虑审,坤之事也。”(李光地纂(刘大钧整理).周易折中.成都:巴蜀书社,1998.955,247,8,3)更是明确地表现出了《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理想。正所谓“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卦与象是《易经》的精髓;“意”与“情”都由心构成,属于心理学的最基本范畴(文中所引用《易经》原文,均出自《十三经注疏??周易正义》中华书局1987年版)。
我们曾经在“心与心理学”和“心理学与中国文化”等文中,探讨了汉字“心”的心理学意义。它可以在心身、心理和心灵三种不同的层次上,不同的心理学的意义;但以“心”为整体,却又包容着一种整体性的心理学思想体系。比如,在汉字或汉语中,思维、情感和意志,都是以心为主体,同时也都包含着“心”的整合性意义。这也正如“思”字的象征,既包容了心与脑,也包容了意识和潜意识。对此,《礼记?大学疏》中有精辟的论断,称之为“总包万虑谓之心”(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1673)。
西方心理学的早期发展,所侧重的是一种生理心理学,如实验心理学的创立者冯特的代表作,便是《生理心理学大纲》(1875)。其后来的发展是以意识和行为为研究的主题,尽管仍然把人的生理学作为心理学研究的生要基础。但是,再后来的发展,如弗洛伊德之后的荣格分析心理学,以人本主义第三势力心理学之后的第四势力心理学(Transpersonal Psychology──超个人心理学)等,却明确地要以人的心灵或灵性作为心理学研究与发展的主题。而作为这后来的发展,作为自称为后现代的西方心理学家,他们却是要在中国文化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与支持。即使是作为认知心理学代表的学者如加德纳(H. Gardner),以及以其情感智力理论而闻名的学者高尔曼(D. Goleman)等,也都直言不讳中国文化心理学对他们的影响,尤其是“心”的心理学的意义与价值。
当我们以“心与心理学”为主题来思考中国文化心理学意义的时候,曾经被《周易?系辞上》的“圣人以此洗心”深深地打动。我们曾经以“Psychology of Heart”为论文的韪,参加瑞士爱诺思基金会(Eranos Foundation)关于《易经》的国际圆桌研讨会。透过一个“心”字,我们可以从一个特殊的角度,来考察与分析《易经》与心理学。
2易经中的心字内涵
通行本《周易》分为经和传两部分,经文由卦辞和爻辞组成,易传的部分则包括彖、象、系辞、文言、说卦、序卦和杂卦等“十翼”。在《周易》的卦爻辞中,有6个卦直接使用了心字8次,为我们留下了中国古代对心之义和心之理的最初规范,以及其所赋予的原型性的义理和内涵。
这6个卦分别为:坎卦(维心亨),明夷卦(获明夷之心),益卦(有孚惠心;立心勿恒),井卦(为我心恻),艮卦(其心不快;厉薰心),旅卦(我心不快)。属于心部的汉字在上下经的64卦中反复出现,其中如:悔、惕、性、恒、愁、惠、忧、思、憧憧等等。为此,我们以“坎卦”为例,进行如下的分析。
坎卦卦辞的原文是:“习坎、有孚,维心亨;行有尚。”程颐在其《程氏易传》中解释坎卦之卦象时说:“阳实在中,为中有孚信。‘维心亨’,维其心诚一,固能亨通。”这是说“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维心亨”也正是表达了其朴素至诚的道理。程颐还说,“至诚可以通金石,蹈水火,何险难之不可亨也?”
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周易》经卦中出现的心字及其表述方式,如“维心亨”、“为我心恻”、“有孚惠心”等,与尚书和诗经中所使用的心字具有相似性,保留了汉语心字的原始面 及其基本蕴涵,并且保留了甲骨文及金文中心字与心词的古朴性。对此我们可以略作比较如下,如早期甲骨所载:“庚戌卜,口贞,王心若”;“午卜,贞,王心亡鼓”;(参见张立文(主编).心.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25)《诗经?国风?邺?柏舟》之“我心匪鉴,不可以茹;我心匪石,不可以转;我心匪席,不可以卷。”(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296)以及《尚书?商书》中还有“启乃心,沃朕心。若药弗……”的描述,实为汉语“心药”的基本原型;而《易经?说卦传》中有:“坎为水,……其于人也为加忧,为心病。”实为“心病”的基本原型表现。
《易经》坎卦中的“心”义及其原型性的内涵,为后世发展的心学奠立了基础。李舜臣曾经评注说,“作《易》者,因坎离之中,而寓诚明之用,古圣人之心学也。”章潢说,“六十四卦,独于坎卦指出心峄示人,可见心在身中,真如一阳陷于二阴之内,所谓道心惟微者此也。”《易传》中所发挥的“天地之心”,如复卦之“复,其见天地之心乎”(《复卦?彖辞》);所主张的“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如咸卦之“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而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咸卦?彖辞》);所提倡的“君子立心以恒”,如系辞之“君子安其身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便是心学的最初形态。
实际上,《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并不拘泥于“心”字本身;正所谓“言生于象,固可寻言以观象。”并且古有“固言者所以明象,得象而忘言。”的主张。对此我们可以通过对《易经》之卦象的分析,来作进一步的讨论。
3易经卦象之启示
在《易经》的卦爻辞中,包含着深刻的心理学道理;易传中的评论与解释,包含着丰富的心理学思想。此外,我们还可以通过《易经》中的卦象,来进行心理学的研究与分析。孔颖达在其《周易注疏》中说,“伏羲初画八卦,万物之象,皆在其中。”(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7.82,2)这正如《易经?系辞》中所揭示的:“圣人设卦观象”,“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易之为书,卦爻彖象之义备,而天地万物之情见。
因而,凡是《易经》之64卦,384爻,拟诸形容之间,处处包含着丰富的象征性,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心理学的意义。首先,易中有象,在《周易》之象辞中集中反映着这种象征性的启示,诸如《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乾坤中包含着一种“君子之道”,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格心理学理论。其次,即使是一个单一的卦象,其中六爻的变化,也可象征人生的心理发展。比如,孔子曾经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来形容自己一生的心路历程,从中也不难看出乾坤之六爻变化的痕迹。如“四十而不惑”与乾卦第3爻之“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或坤卦第3爻之“含章可贞”。或者说,从乾坤之六爻的变化中,可以来分析真正君子之道或君子之心路历程的演变与发展。再者,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之中,更有着重阐述心理规律的卦象。比如,象坎卦、艮卦、比卦、家人卦等等。在此,我们以咸卦为例,来进行易象的心理分析,以及我们对《易经》中心理象征性的理解。
咸卦由兑与艮组成,《易经?咸?彖》曰:“‘咸’,感也。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观其所感,则天地万物之情可见矣。”释其卦象,咸卦以艮兑相配,所表达的是山泽气息相通,万物皆互相感应之道理;但象中亦有情,艮为少男,兑为少女,男女相感之至情,已见于此。启观咸卦六爻,初阴四阳,二阴五阳,三阳六阴,皆阳感而阴应,阴感而阳应之象征。称其为感,所表现的正是交互相感之义。
因而,我们知道,这咸卦是象征“感应”的,揭示了感应之道。我们曾经将“感应”译为英文的“touching by heart and response from heart”,因为汉字的感与应,皆有“心”为主体。这可与西方心理学中的“刺激-反应”原理相互比较,两者所揭示的是不同的心理层面,所反映的是不同的心理学理想。感应是超于单纯的刺激反应的,其以心的象征性为主体,强调了这种心理过程的体验与感受性,以及情感的作用。而刺激反应则不然,所侧重的是对心理过程机制的描述。更为可贵的是,《易经》中咸卦的心理学意义,并不完全在于一种“普通心理学”的描述,它是将意识的心理学与无意识的心理学结合了起来。咸卦上兑下艮,乾在坤中,包含了“天地所感”的境界。因而,在“咸卦”之意象中,包含着“无心之感”的本质内涵,揭示了天人感应与天人合一的途径。这正如《易经?系辞》中的介绍:“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朱熹评注说:“无思、无为,言其无心也。寂然者,感之体。感通者,寂之用。人心之妙,其动静亦如此。”(朱熹(注).周易.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145)无心之感,是《易经》中天地之心的呈现,是中国心学的精深境界。
咸卦感应之心理学的意义与象征性,却也并非局限于咸卦本身。从咸卦九四爻以下,复有困三解上,噬嗑之初上,否五鼎四,豫二复初,损三益上等,其义皆统于咸四。因为咸卦之第四爻,正为“心”之象征。对此,《易经?系辞》中有深刻的论述,将咸卦第四爻之意义发得淋漓尽致。如将其形容为“同归殊涂”,“一致百虑”;“精义入神”,“穷神知化”;并且主张“君子易其心而后语”,戒“立心勿恒”。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希望能够表现出《易经》中所包含的心理学思想的线索。老子说:“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王弼.老子注.诸子集成.北京:中华书局,1993.32)而《易经》则正是“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我们更希望当代的心理学家们,能够从《易经》中获得启迪。对此,我们可以用“易经与心理分析”,以及“爱诺思与易经”,来介绍《易经》对西方心理学的发展所已经产生的影响。
转贴于 4易经与分析心理学
在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的初期,尤其是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发展的初期,便早已与《易经》结下了不解之缘。当卫礼贤(理查德??维尔海姆)在劳乃宣的帮助下,把《周易》翻译成德文的时候,已经通过他们的翻译,传递了其中古老的中国文化心理学的信息。这正如卫礼贤的儿子海尔特??维尔海姆在该译本的英文版第三版(1967)序言中所说,“易经中所阐述的实际上是一种独特的人类心理现象。”(Wilhelm R, Bayness. The I Ching.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7, xvi-xvii)在这第三版的英译《易经》中,同样带有荣格为其德文本所撰写的“前言”,更是增加了《易经》对心理学的意义和影响。
荣格曾经这样说:“《易经》中包含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心灵;几千年中国伟大智者的共同倾注,历久而弥新,仍然对理解它的人,展现着无穷的意义和无限的启迪。”(Jung C G, Wilhelm R.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 141,144)这是荣格对《易经》的理解,以及其对于《易经》之情感的表达。荣格说,“任何一个象我这样,生而有幸能够与维尔海姆,与《易经》的预见性力量,做直接精神交流的人,都不能够忽视这样一个事实,在这里我们已经接触到了一个‘阿基米德点’,而这一‘阿基米德点’,足以动摇我们西方对于心理态度的基础。”(Jung C G, Wilhelm R.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 141,144)这个“阿基米德点”,是荣格对于《易经》的接受和理解,而这个“阿基米德点”,也正是荣格心理学发展的关键。
通过《易经》的帮助和启发,荣格提出了他的“共时性原则”(synchronicity),并将这种“共时性原则”,作为其分析心理学发展的一种内在基石。荣格说,我自己在对无意识心理学的研究中,发现西方的因果性原则在解释一些无心理活动和过程时,是不充分的;这也促使我寻求另外一种解释的原则。在英国学者保罗??戴维斯的名作《上帝与新物理学》一书的第六章:“精神与灵魂”中,作者将荣格的一段话作为该章的“导引”:“我就是相信,人类自我或曰人类灵魂的某一部分,不受制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卡尔??荣格”。(保罗??戴维斯.上帝与新物理学.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76)荣格深信,心理现象,必将遵循着一种有别于物理法则的法则:“共时性”原则是荣格为之而奋斗的一种理想。荣格曾经说过,“建立在共时性原则基础上的思维方式,在《易经》中表现的最为充分,是中国思维方式的最集中的体现。而对于我们西方人来说,这种思维方式,从赫拉克利特之后, 便在哲学史上消失,只是在莱布尼兹那里出现过一些低微的回声”。(Jung C G, Wilhelm R. The Secret of the Golden Flower. New York: Causeway Books, 1975. 141,144)在这种意义上,荣格说,《易经》正好适合于分析心理学发展的需要。
从荣格以来,几乎所有的分析心理学家,都对《易经》情有独钟。《易经》与心理分析和分析心理学,建立了深厚的关系;众多的分析心理学家,都从《易经》中获得了深刻的启发;并且将这种深刻的启发,发挥为其心理分析的实践。对此,我们可以用“爱诺思与易经”为例子,来进一步说明《易经》对西方心理学所产生的影响。
5爱诺思与《易经》
“爱诺思”这个名字在西方具有东方的象征性意义,因为从其孕育和产生之日起,好象与中国文化,尤其是《易经》,结下了不解的渊缘。爱诺思的创始人奥尔加??弗罗—卡普泰因夫人(Olga Froebe-Kapteyn),最初正是由于对《易经》的兴趣,邀请一些著名的汉学家或《易经》学者聚会,如理查德?? 维尔海姆(Richard Wilhelm)、鲁道夫?? 奥图(Rudolf Otto)和卡尔??荣格等,为爱诺思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每年都要举行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早已成为国际上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活动。
正式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开始于1933年,卡普泰因曾邀请荣格在1934年的爱诺思圆桌研讨会上,专门介绍《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从1933年至50年代初,荣格几乎每年都要出席“爱诺思圆桌研讨会”,并且每次都是该系列圆桌研讨会的核心人物。因此,在瑞士苏黎士荣格研究院建立之前,爱诺思也就成了分析心理学的大本营。同时,《易经》与心理分析,《易经》的心理学意义,以及其深刻的文化意义,一直是爱诺思东西方文化圆桌研讨会的主旋律。
卡普泰因夫人的继承者,担任爱诺思基金会主席近40年的利策玛(R. Ritsema)博士,同时花了40余年的心血,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研究《易经》,完成了影响深远的《周易》——“爱诺思易经版本”,一种独特的易经心理分析。
利策玛博士认为,《易经》充满灵性,充满了深刻的心理学意义,包含着目前西方深度潜意识心理学以及分析心理学的深刻道理。他说,“《易经》中包含着荣格所描述的原型力量。这种力量代表了生命的变化以及其意义的体验,其规律或道。”(Ritsema R. I Ching The Classic Chinese Oracle of Change. London: Element Books LTd, 1994.8-15)利策玛曾经这样来介绍他们所翻译和注解的《易经》:“我们这部书是把富有灵性的《易经》,作为一种心理学的工具。”利策玛认为,“《易经》填补了当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缺口。”(同上)。他们的翻译与工作,是要把《易经》中的心理学根源,复兴为一种活生生的心理学实践;表现与发挥《易经》中的心理学意义,也正是爱诺思《易经》版本的最大特色。
易经经范文6
历代学者中有的认为《易经》是一本具有巫术性质的占筮之书,是集古人占卜之大成的精华汇粹;也有学者认为,《易经》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哲学专著。我个人认为:《易经》是中国祖先最早的一部以占筮为基本形式,深刻蕴含着包括中国先民思维方式在内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哲学的起点。
为什么叫《易经》呢?要从“易”这个字说起。“易”是蜥蜴的象形文字。许慎的《说文解字》这样说:“易,蜥蜴,蜒蜒守宫也,象形。”上面的“日”字是蜥蜴的头,下面的“勿”字是蜥蜴的脚和尾。古人称蜥蜴为“十二时虫”。古人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蜥蜴的体色一个时辰一变,一日十二变,所以叫“十二时虫”。外国人称蜥蜴叫“变色龙”,也是注意到它体色的变化。所以,“易”是变化的意思,《易经》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
从上面的解释中可以看出,“易”的产生大致与中国象形文字产生同步,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或更早一点的时期(也有学者认为,八卦符号就是最早的文字)。那时候,由于祖先对某些大自然现象的恐惧和对未知世界的好奇,于是各种原始崇拜、巫术、占卜就产生了。汇集占卜经验的“易”也随之产生了。《三字经》中有一句:“有连山、有归藏、有周易、三易详”,说的是中国古代有三种“易”的典籍,《连山》是夏朝产生的《易》,也称“夏易”;《归藏》是商代产生的《易》,也称“商易”。但夏、商的两种《易》都已失传。我们今天见到的《易经》是商末周初产生的,也称《周易》。这个时候大约是公元前11世纪。
为什么夏、商、周时代都有《易》呢?是因为《易》就相当于上古人类治国的“宪法”。那个时代,决定打不打仗、联不联盟等军政大事,不是靠调查研究,更不是靠开会讨论,而是靠占卜来做出决定。于是《易》就成为唯一解释占卜的依据了。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易》是上古人类治国的“宪法”。所以,夏、商、周时代都离不开《易》。许多有见地的学者认为,《易经》中蕴含了哲学、社会学乃至自然科学等方方面面内容,如果仅仅拿《易经》算卦问吉凶,那就辱没了《易经》的光辉。要介绍《易经》基本知识,我更愿意从《易经》中体现出的中国先民的思维特征做一个简单的描述。就像一个人童年时代有价值的思想和品格不会在长大成人后消失一样,人类童年时代有价值的思想,也不会在今天消亡。《易经》正是这样一部有价值的经典。《易经》中蕴藏的中国先民的思维特征一直绵延至今天。
《易经》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一是变化性思维。我们已经知道,《易经》就是一部研究万物变化的经典,全书必然会充满着变化性思维。所谓变化性思维是用运动的、灵活的、相互转化的和与时俱进的方法去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判断问题。
比如:用《易经》判断一件事,是一事起一卦,而不会用已有的经验或已定的原则去判断,完全是根据这件事的卦象和卦辞去判断。大有一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意味。
《易经》中蕴藏的思维特征之二是整体性思维。这从历朝历代的学者以及当代的学者对《易经》的解读中就可以看到,没有人否定“易道广大,无所不全”的说法。就是说《易经》包容了自然界的万物万象及其联系与变化。《易经》的六十四卦就是一个大宇宙,每一卦又是一个小宇宙,都可以包容万物万象。比如《易经》中蕴含的“天人合一说”,就是把天做为大宇宙,把人做为小宇宙,要求二者和谐共存的一种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