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中国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阅读中国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阅读中国

阅读中国范文1

2011年5月,移动阅读应用网易云阅读正式上线运营。网易云阅读可以将iPhone/Android手机或者iPad,变成一个可以观看各类资讯和定制个性化杂志、图片、报纸、博客、社区、微博甚至网易公开课的移动阅读工具。

2012年6月,网易云阅读的用户量突破500万。2012年6月11日,基于网易云阅读500万用户量、9亿分钟的阅读时间、6亿次的阅读和220G的人类文字,网易云阅读了中国首份全样本移动阅读调查报告《2012中国人移动阅读报告》,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份真正意义上的移动阅读用户全样本调查报告。本文根据该报告中的数据,分析由网易云阅读和网易云阅读用户互动形成的中国人移动阅读习惯,希望对研究和探讨中国移动互联网媒体的发展起到一点帮助。

网易云阅读发现中国人的移动阅读习惯

1.移动阅读的终端品牌选择

在移动阅读终端品牌选择上,中国人显然更青睐苹果公司。苹果公司的iPhone和iPad远远超过了其他品牌,在所有11个品牌中占了49.7%。

2.安卓用户和苹果用户不是同一类人

在移动终端的操作系统上,Android和iOS平分秋色,Android为50.3%,iOS为49.7%。而两个操作系统的用户阅读兴趣点明显不同。Android用户对游戏、科技、文史比较感兴趣,而iOS用户的兴趣在汽车、时尚、名人上。不得不说,iOS用户中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比例略高一点。

3.移动阅读,性别导致的差异巨大

在性别分布上,中国男性无疑是移动阅读的主力,占到了83.8%,而女性只有16.2%,男性是女性的5倍!男女两性在读什么这点上,分歧也非常大。根据男女订阅源前10名分析,双方除了共同关注时政新闻之外,没有其他共同点。在女性阅读榜单上,除了时尚还是时尚,而男性除了不关注时尚外,其他的基本都关注。

4.“50后”最八卦 ,“90后”最爱文史

在移动阅读用户的年龄分布中,“80后”占据了大半用户,达到了57%,之后依次是“70后”和“90后”,分别为18%和17%。

对“50后”、“60后”、“70后”、“80后”、“90后”这五个年龄代系的订阅源前50名进行移动阅读兴趣分析,发现“90后”的阅读兴趣与其他年龄代系产生了很大差别:游戏、笑话、美女、体育、时尚等比例明显领先,显示了年轻的“90后”爱玩的特征。而在汽车和旅游这两个选项中,“90后”明显低于其他年龄代系,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还没有考虑这两项消费。

值得一提的是,“50后”用户订阅“明星微博汇”等娱乐八卦信息的人数最多,是最八卦的群体。“八卦指数”随年龄代系的增长而急剧下降,“90后”反而是最不八卦的群体。

而与明星微博的关注曲线相反,对文史类、科技类订阅最多的是“90后”,“90后”最爱文史,这多少有点出乎意料。

5.移动阅读的时间分布

在工作日,起床、上班路上是中国人移动阅读的第一个高峰,时间出现在上午7点左右。而第二个高峰出现在入睡前的22点左右,这时人们选择在沙发和床上进行阅读。

在休息日,曲线发生了些变化,起床时仍是移动阅读的高峰,但时间比工作日推迟了一小时,出现在上午9点。从上面两个表中,我们也可以看出,睡前阅读是中国人的一个习惯,不论是在工作日还是休息日,睡前的22点都是移动阅读的高峰。

6.移动阅读的地域特征

中国不同地域用户的阅读偏爱也各不相同,对不同地区用户的订阅源前50名进行对比,可以看出中国人的移动阅读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上海用户对韩寒的博客的订阅数量高出其他地区13%;北京人对“果壳网”的“健康朝九晚五”等科普健康类信息的订阅明显高于其他地区;江苏用户的兴趣点在历史人文类,而浙江用户对NBA类订阅源感兴趣。

7.星座不同,兴趣迥异

名车类和时尚类的订阅源中,天蝎座订阅最多,是最爱享乐和打扮的“玩家星座”;科普类订阅源中双鱼座的用户最多,最爱科学;而有关iPhone类订阅源中摩羯座最高,是最真正的iPhone控,同时,摩羯座也是最不苟言笑的星座,没有一个幽默类的订阅源能进入他们的TOP50。

8.什么样的媒体最受移动阅读人群欢迎

根据阅读深度,我们对网易云阅读上所有的订阅源做了排名。(阅读深度:是根据订阅源的实际打开次数与订阅人数的比值得到的指数,以cnbeta新闻为100。入选的订阅源必须同时满足:总PV排名前100名,订阅人数排名前200名。)

在排名的前10中,科技资讯占了其中7项!原来,大家反复在看的,都是科技资讯。而一些报刊的成绩并不理想,同样以cnbeta新闻为100的话,《南方周末》为26,《三联生活周刊》为23,《新周刊》为13。这说明,很多著名的传统媒体,虽然移动阅读用户订阅了,但打开的频率偏低。

移动阅读媒体竞争的四个方向

阅读中国范文2

近代中国错过了《》 苗晓雨

《》由魏源在1842年著成。这一年对中国意义深远:战败,清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国门洞开。进士出身的魏源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的溃败,更使他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于是迅速调整了自己的经世目标,转而走上了“师夷”的道路。

1841年6月,当时同样主张学习西方的林则徐,被革职流放新疆伊犁,途经京口(今江苏镇江)时见到了魏源,两位老友相见甚欢,朝夕深谈。也就在这次会面中,林则徐将之前自己在广州搜集的《四洲志》等资料交给了魏源,希望他编撰一部介绍西方的书籍以救亡图存。魏源接受重托,着手搜集资料,终于在1842年著成了五十卷的《》,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

照理说,《》在这样一个败世颓局中出现,应该引起很大反响才是。书的宗旨是让中国人“睁眼看世界”,正为当时寻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解西方的窗口,理应畅销走俏。

然而,历史却一波三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雷颐评价称,在当时,愚昧排外,坚持“天朝上国”的妄自尊大观念主宰着“世道人心”,由于被“夷”所败,不要说“师夷”,连谈海外之事都成为禁忌。

结果,宏伟的《》问世后,并未激起什么涟漪。据统计,当时中国有能力阅读这本书的人多达三百多万,而《》在国内却只印刷了千册左右。及至后来,连谈论这本书,也成为禁忌。

但《》却并未就此埋没。历史的吊诡,使它在一衣带水的日本,激起了一场巨浪。

由于在国内无人问津,当时有些书商开始尝试在邻国日本打开这本书的市场。1851年的某天,一艘中国商船在日本长崎港接受入港检查时,被查到了3部《》,随即被当成违禁品克扣下来。

这样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传入了日本。

之后具体发生了什么,如今已无从得知。据现在可以看到的资料,《》在日本大受欢迎。从1854年到1856年,短短数年,日本出版的《》选本就有21个版本,占同一时期日本出版的世界史地著作的一半;到1859年,同样一部书的价格涨了近3倍。

更为重要的是,当时日本著名的维新思想家佐久间象山利用《》提供的世界知识,结合日本实际,提出了维新改革主张,掀开了日本明治维新的序幕。据雷颐介绍,2011年3月,在北京召开的“中日交流与中日关系历史考察学术研讨会”上,日本学者落合弘树在其学术报告《明治维新与中国――幕府维新的日本和中国》中明确指出:“以图独立的佐久间象山‘和魂洋才’的想法,大部分是从魏源的《》中得来的”,充分肯定了《》对日本明治维新的重要贡献。

《》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命运不禁让人感叹。而对出版物,和以出版物为载体的思想的态度之差别,为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巨大差异埋下伏笔。

在雷颐看来,中国自古就是东亚文化的中心,对周边的国家有着强烈的文化辐射力和影响力,这也造就了千百年来国人传统意识中的文化优越感,无形之中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文化包袱。由此,当长期处于文化优势地位的中国第一次遭遇西方文化的冲撞时,优越已久的国人习惯性地将西方列强目为蛮夷之邦,根本没有意识到这样一种富有生命力的文化的先进性,“师夷”便成为无稽之谈。同样的,在以后每一次变革中,妄自尊大、盲目排外的清政府坐拥着华夏正统文化这个巨大的包袱,让每一次文化的对接交融都变为惯性抵触,让每一次的迈步前行都变得步履维艰,一次次地失去变革时机,最终成为国际社会边缘化的一个落后国家。

相对而言,日本的文化包袱没有中国那么重。目睹了中国在中的惨败后,一向对中国文化顶礼膜拜的日本产生了极大的危机感,也让其意识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的必要性。所以当19世纪中期遭受到西方列强的侵略时,日本果断地接受当时更为先进的西方文化,在变革中一路崛起。

(节选自《中国青年报》2011年4月19日10版)

[练习]

1、下列各项不属于魏源创作《》一书背景的一项是( )

A、魏源进士出身,很早就产生了改革内政的经世思想。

B、的失败,使魏源深刻认识到了解西方的紧迫性。

c、魏源主张“师夷”,希望为求救国大计的人打开了解西方的窗口。

D、1841年林则徐给以无私的帮助和热切的鼓励,希望魏源救亡图存。

2、魏源的《》在国内遭到冷遇,却在日本迅速畅销,其主要原因是( )

A、清政府妄自尊大,“天朝上国”的观念主宰人心,使“师夷”之说成为一种禁忌。

B、当时有能力阅读这本书的人并不多,所以书的数量很少,只印刷了数千册左右。

c、书商在邻国日本打开了书的销售市场,使得《》大量传入了日本。

D、日本人利用《》提供的世界知识,大刀阔斧进行了一场明治维新运动。

3、根据原文信息,有关中日两国发展状况的比较,以下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产生过积极影响,但在中国确是一本遭到冷遇乃至唾弃的书。

B、中日两国现代化进程的差异,反映的其实是两个民族对待西方文化的思想态度的差别。

C、在世界近代史上,华夏正统文化对中国来说已经成了一个大包袱;而日本则没有这样的文化包袱。

D、面对西方文化的冲击,中国人常是习惯性抵触;日本却能够“师夷”,抓住变革的机遇而不断崛起。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c项属于该书的宗旨和魏源希望表达的经世目标,不是创作背景。)

阅读中国范文3

中国,最贫穷的挥霍者

①就水来说,中国是世界上最贫穷的挥霍者。

②联合国一项研究报告指出:全球现有12亿人面临中度到高度缺水的压力,80个国家水资源不足,20亿人的饮水得不到保证。预计到2025年,形势将会进一步恶化,缺水人口将达到28亿至33亿。世界银行的官员预测,在未来的5年内,水将像石油一样在全世界运转。

③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淡水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在人均水资源方面,中国已被列入全世界13个贫水国家之一,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淡水资源的1/4。据统计,全国600多个城市中有一半以上城市不同程度缺水,沿海城市也不例外,甚至更为严重。目前我国城市供水以地表水或地下水为主,或者两种水源混合使用,有些城市因地下水过度开采,造成地下水位下降,有的城市形成了几百平方公里的大漏斗,使海水倒灌数十公里。由于工业废水的肆意排放,导致80%以上的地表水、地下水被污染。专家们警告:20年后中国将找不到可饮用的水资源。美国民间有影响的智囊机构世界观察研究所发表的一份报告中称:由于中国城市地区和工业地区对水需求量迅速增大,中国将长期陷入缺水状况。中国的黄河在过去的10多年间,年年断流,其中1997年断流226天。流经中国一些人口稠密地区的淮河去年也断流了90天。从卫星拍摄的照片看,数百个湖泊正在干涸,一些地方性的河流也在消失。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个。其中北京市的人均占有水量为全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1/13,连一些干旱的阿拉伯国家都不如。

④但是,广大老百姓能感受到我们如此的窘境吗?没有。

⑤就生产用水来说,在宁夏的一些地方,每亩水稻一年大约需要浇2000多立方米水,一亩小麦要浇1200多立方米水。中国农村普遍的水资源利用率只有40%左右。在宁夏,每公斤大米耗水超过2吨。大水漫灌如果真的对庄稼有好处,倒也罢了,但事实上这种做法是引起土地盐碱化的最根本原因。

⑥工业用水方面,我国炼钢等生产过程的单位耗水量比国外先进水平高几倍,甚至几十倍。水的重复利用率不到发达国家的1/3。

7觉醒吧,国人!如果这种用水状况还持续下去,那么我国水资源枯竭那一天必会来临!

15.阅读第③段,请说说你对我国缺水状态的了解。(4分)

16.第56两段用列数字的方法意在说明什么?(2分)

17.阅读下面的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改变我国水资源严重缺乏的现状有哪些建议。(4分)

链接材料:

以色列是极度缺水的国家,水甚至比牛奶还要金贵。三分之二的土地是沙漠荒山,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以色列人凭着过人的智慧和辛勤的劳动,在短短的时间内凭借着出色的滴灌技术,创造出让世界惊叹的农业奇迹。在以色列农耕区,每隔百多米就能看到地下埋藏着直径一米多的黑色塑料储水罐,从罐中引出的蓝白色输水干管,和大田上无数滴灌和喷灌系统相连,就是这些密如蛛网的浇灌管线,让毫无生机的浩瀚沙海长出了品种繁多、高产稳产和无污染的蔬果,不仅满足了本国人的需要,还成为大宗的出口之物,赢得了欧洲果园和冬季厨房的美名。以色列全国农业用水总量30年来一直稳定在每年13亿立方米左右,农业产出却惊人地翻了5倍,当之无愧地跻身世界农业最发达国家之列。

参考答案:

15. 4分,每点1分 答案要点:

1人均占有量少,且分布不均(或南多北少) 2地下水开采过度

3地表水、地下水污染严重 4河流断流或消失

16. 2分,每点1分

答案要点:我国农业、工业存在水资源利用率普遍偏低的状况。

阅读中国范文4

阅读,不仅能追求知识和经验、真理和思想,它更能使人悟得智慧指导人生。比如,近期播出的反腐大剧《人民的名义》,受到很多年轻人的热捧。除了观看这部现实感和政治意义极强的电视剧,他们也热捧这部同名小说,这是一部贴近现实的反腐题材小说,尺度大、说真话,书中人物没被脸谱化,而是从人性的角度,揭示犯罪的过程,每一章节都在刷新读者对于“主旋律”的认知。

纵观中国青年人的阅读,无论是阅读的内容、阅读的方式以及阅读的文化理念,深受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影响,具有不同历史阶段的特色和特征,这种影响和特征就使中国青年的阅读带着时代的文化的、政治的、经济的和技术的色彩,时代和社会的发展潮流都在阅读生活之中得到体现,可以说,中国青年的阅读文化就是时代生活的精神镜像。

从“中国青年阅读指数”可见,目前,中国青年的阅读已经从传统的“平”阅读时代,到“屏”阅读时代,再到“互联网+“阅读”时代;从“书报刊”出版物,到“网络作品”,再到“小而碎”的微内容微文本……中国青年阅读的形态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不能否认,现今的青年人因为热衷“屏”阅读时代、网络作品,在阅读中存在着纯文学、经典名著缺失的情况,而流于碎片化、技术化的阅读,致使专注与沉思的能力、深度思考的能力下降。但今天,我们正面临着一个渴望更新的世界,新的文化模式不断涌现,衡量和评判一种文化现象、阅读现象的价值观念的尺度也在发生着变化。青年人的新的阅读方式需要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互相冲突而且有时是互不相容的倾向和愿望中追求不易达到的平衡。

通过“阅读指数”中,“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和“中国青年阅读供给指数”给出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青年阅读需求指数和中国青年阅读供给指数二者出现相互背离的态势:文学、自然科学及教育阅读域需求指数下降较多,但供给指数却大幅上升;艺术、历史及经济金融管理阅读域需求指数上升较快,但供给指数却大幅下降;工学、哲学及社会科学、生活相关阅读域需求及供给均有所下降……不过,文学方面的阅读需求下降而供给却大幅上升,并不能说明中国青年的文学需求下降,譬如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人生》为许多年轻人所珍爱,只能说现在为年轻人喜爱的优秀的文学作品少之又少。

4月17日中国新闻网文化频道报道数据显示,对于《未来简史》、《专注》等社科和励志类书籍,年轻人更有兴趣。从相关调研可以看出,年轻人的阅读选择让人吃惊,40%的人读的目的是为了学习成长,另外41%的人阅读目的是关注文学文艺,而只有19%的人阅读目的为休闲娱乐,“年轻人的选择与其实际看的内容并不完全相符,但可以反映出其关注成长、关注更高层次内容的迫切心态。”

阅读中国范文5

报告数据显示,什么人最爱拿着移动智能终端阅读?答案是男性。

在报告中,男性的阅读人数占了83.8%,女性只有16.2%,足足有着5倍的差距。那么,男女之间的阅读内容有何区别呢,调查结果很好玩,除了对时政新闻有着共同的关注之外,其他没有任何共同点,在女性的阅读单上——除了时尚,时尚,还是时尚。然而,男性除了不关注时尚,其他都有所关注。

哪个年龄层最爱移动阅读?这个答案并不意外,“80后”占到了57%,其次是“70后”和“90后”。其中“90后”的移动阅读人群最有意思,游戏、笑话、美女、体育、时尚的订阅比例明显比较高,汽车资讯、旅游资讯订阅明显比其他年龄层要少。最意外的是,有关文史类的订阅数量,“90后”所占的比例明显要高。

在阅读时间上,不论是工作日,还是在休息日,阅读的高峰时间永远离不开“床”字。早上起床和晚上上床睡觉都是移动阅读最高发的时候,数据显示,明显比上班路上、在马桶边的时间要多。

在移动阅读工具上,报告也有所研究。从用户终端工具上看,使用Android和iOS的用户数量势均力敌,终端分布主要在iPad(25.1%)、iPhone(24.6%)、三星(12.39%)、HTC(7.72%)等品牌。Android用户最感兴趣的是游戏、科技、文史;iOS用户最兴趣的是汽车、时尚、名人。报告戏称,不得不说,iOS用户中“高富帅”和“白富美”的比例要略高一些。

各地区的移动阅读爱好也有不同。北京人最爱看科普和健康类内容;上海人对韩寒的博客订阅比例最高;广东人最关心游戏;江苏人对文史参考类的书籍、杂志最是钟爱;浙江人对NBA资讯的订阅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还有,堪称性感星座的天蝎座最关注名车、时尚穿着搭配;双鱼座是十二星座中最热爱科学的星座,松鼠科学会、果壳网是他们的最爱;摩羯座最爱钻研iPhone玩法,威锋网等iPhone论坛是他们最爱订阅的。

阅读中国范文6

别人总以为我对中国语言的理解已经无可挑剔,但事实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仍然常常会碰到很“囧”的时候,因为中国人的“潜台词”大概是这个世界上比中文更加玄妙的一门语言。

比如中国人一方面好客,一方面又喜欢客气,常让人摸不着头脑。某天我家来了客人,吃饭的时候我问他,你喝不喝酒?他说,你喝吧,我不喝了。我的理解是,要么他不会喝酒,要么他身体不舒服或者要开车,所以就没有再劝他。

过了一会儿,当我一个人喝得津津有味时,他突然很不好意思地说,要么我陪你喝几杯?这位客人回去后,逢人便说我“小气”,弄得我既生气又费解。

后来我才明白,在饭桌上,中国人一般先会谦虚推让,但推让的目的并不是拒绝,而是让你继续更热情地劝酒,这样他才会“勉为其难”地表示同意。但是,这样拐了几个弯的思维方式对于日本人来说,实在是不容易明白。

另外,中国人语言中的“潜台词”就是一部“模糊学”,哪里模糊哪里清楚,即使对于精通中文的外国人来说,也非常不容易拿捏。

比如中国人常说的“近期”、“近日”——“近期我们找个时间去吃饭吧!”对日本人来说,“近日”可以是一年之内甚至无限期的。“近日”带有“方便”的意思,默契是如果双方都不方便的话,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但这个词中国人理解似乎不同,而且不同的中国人理解也不同。对有些中国人来说,“近日”应该在指二三天之内,最多也就在一周之内要完成。

但我去问过一些台湾人,他们的理解是,一个月之内也算可以。但因为这样对语言的理解差异,我没少被中国朋友说过“没诚意”。

再比如,问中国人借东西时,他们会说“你先拿去用吧!”这话听起来很窝心,但也常让我疑惑,这是说借给我,还是送给我?日本人向别人借东西时,多半会明确地说:“借给我用好吗?”“你先拿去用吧”可以被理解为不用还了。

上一篇汪涵语录

下一篇住宅平面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