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白杨课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白杨课文范文1
早晨,我睁开眼睛,全神贯注的享受着沙漠中的欢悦!
我是一颗白杨。作为白杨,不管遇到风沙还是雨雪。不管遇到干旱还是洪水,都要坚强。我得守护沙漠里的一切,不让他们收到一点伤寒。
一睁眼,我看到的是一排排火车从我面前飞过。火车飞过,仿佛在演奏优雅的乐曲。火车上的出烟口,一直冒出缕缕青烟,烟随着火车的音韵,在空中翩翩起舞。火车每天都经过这儿,每天都演奏美妙的乐曲,每天都陪伴这我,它已经成为我的伴侣!
在我脚下,有一朵花儿和一根草。他们每天吵吵闹闹,有时两人不和了,谁都不理,但过了几分钟他们马上就和好了。有时下雨了,雨滴落在他们身上,好似在给他们洗澡。雨停了,两人蹦蹦跳跳的,似乎在诉说雨后的欢悦!有时太阳出来了,把他俩晒得抬不起头。我热心地和他们说:“你们要不要到我身边遮阳啊?”他们俩日日夜夜的在这里,像朋友,像亲人,更像夫妻。我把他们当成我的亲人,我会时时刻刻保护他们!
这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有你想不到的,听不到的,看不到的。每个人都要认真观察,仔细体会!
白杨课文范文2
校园里的两棵白杨树
郑州市文化路一小二(1)班 马伯文
我们学校南教学楼前有两棵白杨树。一棵高大、粗壮,一棵矮小细瘦;就像是爸爸和儿子一样,一起生长着。小白杨树常问老白杨树爸爸:“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得像你一样高壮呢?”爸爸说:“以后你只要努力就会长得比我还要高壮。”小白杨树自信地说:“我一定会努力向上长的!”
春天来了,他们长出了嫩芽,带来了希望。夏天,这一对父子长出了茂密的叶子,我们可以到下面乘凉。秋天,两棵白杨树的叶子都落光了,不过两白杨树都长了一圈。冬天,他们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树干,他们在积蓄能量,为了明年的快速生长。
这两棵白杨树伴我度过了每一个春夏秋冬,给我以希望和鼓励。
白杨课文范文3
定安县第三小学五(3)班 程 琳(女)
伟大的科学家,他们是怎样成为伟人的呢?生下就是天才吗?不是的。他们都是经过自己的勤奋、刻苦、努力,梦想才能实现的。
牛顿英国的数学家、天文学家和物理学家,他为世界科学做出了杰出的贡献。牛顿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出生前两个月,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令人惊讶的是他生下来才3磅,竟也活了下来。
牛顿家庭贫困,可他意志坚强,从不放弃学习。他在自家的石墙上刻了一个太阳钟,争分夺秒地学习。有一次,他在暴风雨中测风速,浑身湿透。母亲他这股学习劲,只好让他重回到中学读书。可想而知,牛顿是怎样的刻苦努力才能把成绩赶上去。突然间,我仿佛看到了牛顿发奋学习的那股狠劲。
是呀,五年级了,再不努力学习的话,后悔就来不及了。我以后在课堂上一定要认真听课课后自觉完成老师布置的各项作业。一定要充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各种课外书,不断充实自己,像牛顿那样,朝着自己的理想去奋斗,去实现,才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牛顿经过努力,考上了剑桥大学三一学院,巴罗教授发现牛顿是个人才,推荐他考研究生。这期间,他主要致力于科学研究,进行了许多科学实验。他在解决疑难问题方面远远超过别人,为世界科学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发下来万有引力定律等。
同学们,你们认为牛顿没有经过努力就取得这样的成就吗?那我告诉你,答案是否定的,他不知看了多少书,绞尽了多少脑汁,历经了多少次实验才取得的。而我们呢?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难道不该努力学习吗?
牛顿一生谦虚好学、遇难而进的进取精神永远值得我敬仰。是呀!一个人如果过于骄傲,半途而废,学习永远不会进步。只有虚心地向别人请教,遇到难题多动脑筋,反复思考;遇到挫折勇敢面对,像牛顿那样,无论干什么事情都敢于动手去做一做,才能有所收获。
白杨课文范文4
读了《白杨》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要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不软弱。
这篇文章主要通过白杨的特点和精神,表达了建设者为祖国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喜欢“白杨树从小就这么直,哪里需要它……也不动摇。”这句话。这句话是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特点:白杨树挺直、高大、生长范围广和具有抗拒恶劣气候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白杨树默默奉献的精神。
“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们在表白着自已的心。”这句话中,爸爸的心愿是希望孩子们能够像白杨树那样,要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学好本领,扎根边疆,为祖国建设作出贡献。
读了这篇课文,我知道了许多。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为祖国做出贡献。
白杨课文范文5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 小学语文教学 教学对象 教学引导
多媒体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在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推广,表现出了其独特的优越性。在小学语文教学阶段引入多媒体教学,实现教学手段、教学结构的优化,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但现代课堂也存在多媒体技术滥用的趋势,如果不加以控制和纠正,让技术软件代替人的思维活动,则会压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适得其反。
在多媒体教学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注意教学对象、教学设计、教学手段、教学引导等四个因素的有效组织。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尤应注意把握教学对象的特殊性,合理引导教学。鉴于此,我以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课文《白杨》的课堂教学为例,对教学对象和教学引导两个多媒体教学中的关键环节进行探讨。
一、根据教学对象进行教学设计
小学生的思维是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过渡的。所以,教育教学须注重学生对知识的充分感知和直观积累,从而培养丰富的想象力。十七世纪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教育学著作《大教学论》中提出了教育的“直观性”原则。他认为认识是存在的反映,比起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直观性的教学可以更容易、迅速、彻底地体现教学效果。直观教学的载体丰富多元,如应用模型、图文、实物演示、现场参观、视频等,其中多媒体计算机和教学软件,就是一种有效的现代直观教具。它可以运用形象生动、具体鲜明的符号、图形、实物、音频、视频等手段,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
另外,教学设计还应考虑学生具体生活环境和固有认知的差异性,因材施教。例如在设计《白杨》这篇课文的教学方案之前,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定教学资料。因戈壁、白杨树这样的事物意象主要出现在我国北方地区,身处暖热多雨的西南地区的学生比较少见。所以,要引起学生对白杨树精神之美的思考,就必须先让学生直观体会白杨树的形象之美。在教学软件设计时,应考虑到学生会提出“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白杨树真的跟大伞一样吗”等问题,进而在课程导入时,适当加入戈壁、白杨树为主要内容的图片或者视频。这样,让学生主动思考白杨树生长环境与丘陵地带常见植物的生长环境之间的反差,直观、全面地了解白杨树的生长,从而更好地理解白杨树包含的生命意义。
二、教学引导以学生为主,巧用教学课件
小学语文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也要以学生为主体。可无论是传统教学方法还是多媒体教学手段,学生的主动性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原因在于教师的意识与方法未得到改善。教学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手段,是教学设计的一部分,是依据教学过程进行的课前设计。在课堂实践中,很多老师过于依赖教学课件,按照课件思路简单播映幻灯片以完成各个教学步骤。教师如此,学生的思维亦是如此。这就完全背离了直观教学法的初衷和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原则。所以,在明确了教学对象的特殊性之后,还应重视如何有效使用课件、正确引导教学。
首先,教学课件设计切忌容量过大,课件内容设计要以直观、形象、高效为原则。真正能够引起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手段,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符号、文字、声音、图像、影像等元素的简单堆积,而是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例如,在认识白杨树生长环境时,教师不需罗列过多的诸如何谓戈壁、何谓白树杨、白杨树如何生长等知识,而是提示学生一起想象只有石块的荒漠,然后呈现两张戈壁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地学习生词“戈壁”,并领会其形象特征;以“同学们见过戈壁里有许多高大得植物吗”作为讨论话题,待学生思考片刻之后,展示戈壁白杨树的形象,让学生自行得到结论。
其次,以课件为教学指示是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以传授间接经验为主,但教师个人凭借知识积累,自我发挥的余地不小;而在现代多媒体教学中,虽然教学手段得到了丰富,却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教师的思维,从而束缚了学生的思维。所以要打开学生的主动思维,教师必须首先树立以学生为主,教学工具为辅的思维意识。在课堂上,认知了戈壁和白杨形象和特殊性后,应该顺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将这个特殊性进行升华总结。此时可为学生播放一段视频,茫茫戈壁,铁路沿线一排高大挺拔的白杨树,让学生再一次形象领会“高大挺秀”的白杨树和“浑黄一体”的大戈壁,引起学生的由衷赞叹。适时安排学生讨论:在荒凉的大戈壁上,铁路沿线为什么有许多白杨树?在这荒凉的大戈壁上,白杨树为什么还生长得这样高大挺秀,这说明了什么?就不难得出结论,生长在铁路沿线的白杨树可以遮挡风沙,护卫铁路,说明这儿需要白杨树,白杨树就在这扎根。
最后,基本训练不能少。朗读训练不能用音频试听代替,教学结果也不能止步于感官好奇。符号、声音、图像信息等,虽然是刺激感官好奇、提高关注兴趣的有效方式,但也要注意适度使用。教师的范读和学生的跟读仍然是基本训练的必要方式,特别是教师的声音、表情、肢体语言,都是传递信息的重要手段;而学生也能够在自己的吟读中,切身体会文字和语言的情感内涵。最好的方式是将符号、文字、音频、图像等资料有机结合起来作为调动求知欲望,而后引导学生带着感情深入课文,体悟文字。课文中,“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是学生从白杨树的形象美认识过渡到品格美的认识的关键,饱含深情。教师如果以音频代替范读和朗读,则会大大削弱教学效果。
随着新课程改革发展的推进,单一的应试教育已然转变为注重综合能力培养的素质教育。然而只有通过学生亲身感受得来的知识,才能够最大地启发人的智力。大量课堂实践证明,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寓教学于形象思维和感官情景当中,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但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技术只是教学辅助工具而不是教学的全部内容,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基本原则仍然是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参考文献:
白杨课文范文6
关键词:阅读教学;自主;语文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2-0183-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作为语文教师,在平常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不断参与语文实践活动,增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那么,在小学高年级阅读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进行自主语文实践呢?下面,笔者以《白杨》这课的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课前自学,完成预习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以阅读为本位,阅读教学中的核心环节便是对课文的解读。解读应是一种个性化的再创造过程,应当由学生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而且,解读课文是学生应有的一种权利,更是一种基本能力,是他们获得学习发展、全面提升语言素养的重要途径。解读课文要注意“以生为本”,应当呵护学生自主解读文本的积极性、主动性。《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会,有所感悟和思考,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要实现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最根本的是落实自主学习这一关键环节。
课前自主学习是学生对文本初步自我体验、自我领悟、自我掌握的过程,是课堂教学、合作学习的基础。为了引导学生真正独立直面文本,反复与文本接触,独立自主参与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做好充分的学习准备,而不流于形式,笔者根据高年级学生的特点,把预习作业指向文本细读,设计了“课前六步自学法”,即一读(读课文3~5遍)、二画(画出生字新词、好词好句)、三思(理解生词、思考课后问题、想一想自己有什么疑难问题)、四查(查找有关材料,如时代背景、作者的简介等)、五注(旁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3~5处)、六写(生字组词、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在自学中不但“有规可循”,还能让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有用武之地,真正体验学习的收获与乐趣。
二、课堂交流,提炼问题
课堂交流首先让学生有重点地汇报、交流自己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解决的一些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然后组织学生交流预习时遇到的困惑,进而提炼学生关心的研读的中心问题。例如《白杨》一文,学生普遍关注的问题是:(1)大戈壁上的白杨树有什么特点;(2)作者为什么写白杨。这两个问题既是文章的核心,又是学生心中的疑窦,还是解读这篇课文的路标,教学由此切入,课堂就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阵地。当然,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提出问题的关键词,帮助学生把学习探索引向深入。这就要求老师在课前必须做足功课――细读文本、研读学生、预设课堂。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对学生的质疑给予张弛有度、恰如其分的引导。
三、主动探索,解惑释疑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有经验的教师总是牢记着亚里士多德的那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师组织引导学生的自主解读,从疑问开始,将十分有利于激发和形成学生对文本解读的内部诱因,从而深层地调动学生的生命活力。如解决问题(1)时,教师先引导学生默读相关语段,从中找一个词概括回答,学生准确地找到了“高大挺秀”一词。教师接着让学生朗读,在学生理解“挺”就是“直”的意思后,教师问“作者为什么不用高大挺拔而用高大挺秀呢?”让学生回头读读第一段,学生便明白了大戈壁浑黄一体,非常荒凉,白杨树长在那儿,而且长得茂盛、碧绿,当然显得特别美丽。教师又追问:“白杨树仅仅是外秀吗?”组织学生自由读14段,教师板书其中的关联词,然后动情地背诵该小节,进而让学生认真朗读、背诵,体味白杨树的内秀――高尚的品格。这样,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自主有效地达成了解读课文的要求。教师的参与、指点,又自然无痕地推进了解读的深度,更加激发了课堂的生命活力。这一过程中,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这与老师将现成的答案直接告知会形成截然相反的效果。
四、读写结合,总结提高
学问的要诀在于活用。如果说学习是把客观知识变成自己主观认识一部分的过程,运用就是学习者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从语言文字入手,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其好处,是言语内化、迁移运用的重要途径。如《白杨》一文,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提出的问题,“作者是单纯写白杨吗?”,可抓住“沉思”一词,让学生读有关的语段,理解沉思的内容,体会前后照应和借物喻人的写法及好处。课后,还可以组织学生仿写。而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则可以写写片段。如《白杨》一课,教师课堂上可让学生展开想象,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写一段话,描述文中的这位叔叔。这样紧扣课文情境,将理解内容和运用语言形式结合起来,得意、得言,一箭双雕,浑然一体,可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完美统一。有学习,有收获。每学完一课,笔者都要求学生进行自我总结、评价,并鼓励学生针对各自的情况与同学交流梳理,带着新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向下一站的自主语文实践。
五、授人以渔,把握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