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先生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石先生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石先生范文1

我的数学老师是一位十分严肃的理论者,他的名字叫石玉文。他今年42岁,身材中等,天生一副关公像,整天扳着个脸,像是一位伟大的理论家。

他上课的时候喜欢给我们讲心理学,讲的我们昏昏欲睡,但是他教数学又有一股韧劲儿哩!每当我们有不会的题的时候,他总是细心的讲解,只见他口中清晰的讲着,手里拿着笔不停的在草纸上写写画画,那个尽头足像一位正在思考的科学家。别看石先生讲课认真,但是他的脸总是紧绷绷的,很少笑。每当他走进教室的时候,就“咳”的一声宣布上课,正在嬉戏玩耍的同学们都不得不回到座位上来,他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是绷着脸,每当有同学不完成作业或者是不认真学习的时候,他就会大声呵斥哪名同学,并且下课把他(她)叫到办公室里一顿训斥,并且毫不留情面,在家长会上,他总是点名批评那些不好的同学,并不像班主任老师那样鼓励我们。长此以往我们便给他取了个外号名叫“石先生”。

有一回班上几个调皮捣蛋的同学想捉弄一下先生,于是他们串通好了,在教室的门上放了一个水瓶,并且在里面放上一张字条写着秃石二字。因为石先生的头发很少,所以才这么写。当上课铃响先生推门而入的时候,水瓶倒了,先生被浇成了落汤鸡,没了往日的伟人形象,像一个小丑一样尽致淋漓的表演着怪异的表情,当他看到纸条上写着秃石二字的时候他笑了!笑得是那么灿烂,像花儿一样绽放,大家也跟着笑了起来,整个教室里充满着欢快的笑声,犹如天堂仙境一般。后来石先生变得开朗起来,以后上课也不那么死板了,因此我们都喜欢上他的课,数学成绩也直线上升,跃居年段之首。

这就是我的老师石先生。

齐市四十六中学初三 陈天阳

石先生范文2

他是第一批放弃安稳工作勇闯莫测商海的弄潮人。

他曾纵情挑战巍峨险峻的全球各大高峰。

他构建好商业版图后不顾语言障碍远赴异国游学。

他有着一颗不甘平庸的野性之心,总是向生活发起挑战。

他不停地追寻梦想、超越自我,活出生命的丰盛与精彩。

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冒险,是一场永不停息的自我追逐。

他是王石,中国商界的追梦人,中国滑翔伞攀高纪录保持者。他是著名制表品牌百年灵首位中国品牌形象大使,在这个消息的会上,我见到了他。

小标 “高度”,意味着更广阔的空间

“在登山中你会发现,想要抵达比山峰更高的高度,唯有飞翔。”

王石年轻时当兵所在的汽车团旁边是一所航校,每天都有飞机起降,从那时起他的心中就深深地种下了一个飞行梦。1997年行时,王石在珠峰大本营见到一具黄色的滑翔伞衬着珠峰的背影滑翔。那一刻,飞行梦苏醒了。“那是苏格兰登山队长攀登珠峰前的热身,看着黄色的滑翔伞在大本营上空飞啊飞,我很受刺激。登山家也玩这个?一直认为登山神圣、艰难、必须全力以赴,这个带伞包来登顶的老外却让我的想法瞬间改变。”王石回忆道。

1998年,47岁的王石第一次尝试真正的自由飞行——飞滑翔伞。第一次的挑战总是伴随着恐惧和紧张。虽然有教练伴飞,但第一次冲向天际的王石仍然紧张地大脑几乎一片空白:担心身体挂在滑翔伞上随时会掉下去。但无论如何,从那一刻起就开始飞翔了。接下来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慢慢克服了恐惧,王石开始享受飞行的愉悦。

2000年,王石在青朴创造了中国滑翔伞攀高纪录。一大早花了5个小时攀爬登顶,然后熟练张伞,从4600米高的山峰逆风起飞。兜满风的伞被上升的热气流唰唰唰的往蓝天上顶,4700米.......5700米.......6100米!当手边的高度表不停“哒哒哒”提示高度的增加时,感觉兴奋而刺激。“当在天空里翱翔时,真觉得自己像只鹰一般自在,从云端俯瞰大地,景色在不同光影中变幻姿态,展现出更加丰富多彩的一面,可以说这是我在登山时从未看到过的崭新视界。”

此后,王石又跟随四届世界冠军学习滑翔机,一步步地实现和丰满着他少年时的飞行梦。对他而言,一次次起飞,并不是为了挑战一个高度的纪录,而是不断挑战极限,挖掘生命价值,追寻更广阔的空间。

小标 驾驭自己的“梦想”

人人都是梦想家,而成功属于梦想的践行者。无论挑战滑翔伞攀高纪录还是飞滑翔机,驭风而行的王石,正是用对无动力飞行的一次又一次挑战,践行着自由的梦想。

“如果说滑翔机有一种动力,那便是驾驭者自由的梦想。正因如此,我们这些‘疯子’才会不断地全力追逐自由,挑战极限,突破自我。对我来说,人生就是一次冒险。”王石分享道,“即使你不去飞行不去冒险,人生本身也是要面对许多不确定性一次又一次地往前走,而飞行、冒险将展现给你人生一个更高的视角,在一次次飞得更高的挑战过程中,你会意识到,人生最大的挑战不是挑战自然、挑战其他,而是去挑战自我,我很享受这种过程。”

2011年,王石在瑞士第一次观赏百年灵喷气机队精准优雅的特技飞行表演,2013年9月更是受百年灵邀请到现场感受全球最快机械运动雷诺飞行竞赛(Reno Air Races)风驰电掣的疾速激情。那些极致劲酷的体验在王石心中激荡出深深的共鸣,真正为王石打开了更为广阔的飞行之门。

极限挑战往往处处隐藏危险,需要一切尽在掌控的绝对实力,极致精准,零失误。在创造中国滑翔伞攀高纪录的荣耀背后,王石也曾付出过很大的代价。当时因为空气过于稀薄,王石在降落时错误地判断了时间,导致摔断了一根肋骨,几乎丧失了生命。挑战飞行可能的极限固然刺激,却往往命悬一线,对时间、对精准的把握至关重要。一块精密可靠的腕表对他而言,是可以分享激情愉悦的伴侣,更是逐梦云霄、探索未知的坚实后盾。

对话:

GRACE:王石先生,大屏幕上这幅最新广告大片相当有百年灵品牌风格,非常震撼。能和我大家分享下当时您拍广告的一些有趣的故事吗?

王石:这个照片不是合成的,我就在现场。刚才大家看到了很多百年灵飞行的形象都是喷气式飞机,之前很多国际的成功人士做百年灵的形象代言人,他们后面的形象全是喷气式飞机,更有意思的有些名人他们本身就是喷气式飞机的驾驶者,甚至参加过国际上的飞行竞赛。但是在我身后那个飞行器可不是喷气式的。我身后的是滑翔机,是我在澳大利亚参加高级滑翔机训练班时驾驶的型号。我跟百年灵说能不能我后面不要弄喷气式飞机,弄一个跟我有关系的,不然人家说你驾驶过后面的飞机吗?我只能说我坐过民航机。所以我建议弄一个滑翔机,因为后面这个滑翔机我是蛮熟悉的。2007年我在大同航校接受滑翔机的专门训练,2008年以后我又到澳大利亚墨尔本训练并获得了国际滑翔机驾照,到现在有5年时间了。

GRACE:像这样的滑翔机并不是你第一个接触到的飞行机器吧?

王石:对,我之所以2007年参加滑翔机的训练,是因为我飞滑翔伞已经10年了。在中国飞滑翔伞的圈子很小,我算是资格比较老的,后来觉得滑翔伞是软翼的,想改飞硬翼的,就改成滑翔机。

第一次试飞是教练带着我飞,是在十三陵水库的蟒山。我记得很清楚,当时是让你去看一看,看的时候教练问大家谁想跟着飞,没人响应,我就说我来跟着吧。教练说只要跟着他一块儿跑,然后从山上跳下去,把伞张开就可以飞了。一些准备就绪后教练就说:我说跑你就跟着跑。我就记得在跑的时候整个腿已经不听自己使唤了,因为跑完一个下坡后下面是悬崖,几步以后就腾空了,之后一切就空白了,当时真的觉得就是完了完了。在空中你会担心绳子随时会断掉,你随时就会掉下去了。第一次飞行对我的感觉是很恐怖的,当然最后还是安全着陆了,所以就加入了训练。先从地面上训练,从小山上往下训练,一次两次三次。你会发现为什么人在飞行时感到恐惧后但还要尝试?你看到鸟在天空自由飞翔时你会感到一种自由。

滑翔伞和动力飞行不一样,它完全靠空中的自然的动力,靠的是热气流,云就是热气流形成的,它不是一直有,释放完了就没有了,之后再慢慢形成,再释放热气流。滑翔伞就是靠热气流往上攀,你攀的时候会发现,鹰翅膀不动的时候这样滑翔就是靠着热气流在盘旋,所以滑翔伞跟鹰飞翔的道理是一样的,我们有时候是跟老鹰一块儿攀,因为都是找热气流。

GRACE:你接下来会想尝试不一样的飞行驾驶和乐趣吗?

王石:很多人都说你这个山也登了,伞也飞了,滑翔机也学了,你下面肯定是要驾喷气式飞机了,你肯定要去游外太空了。我说不会,实际上道理很简单,飞行器对人体的要求、技术的训练、对技能的掌握,不是你有梦想有幻想就可以达到的。

GRACE:我一直很好奇一件事情,你接触过那么多的极限运动,有没有碰到什么样的事情让你真正意识到危险的?

王石:这是经历过的,你看我的身体看着还不错,实际上我两边的肋骨是断过四根的。两根是滑雪练翻跟头,结果有一次摔下来断了两根,再就是飞滑翔伞。2000年我在创造了一个高度,是6100米,下降的时候失速摔下来了。当时我是在青朴飞,青朴是佛教红教的圣地,闭关的地方,那里有很多庙,我选择的降落场地靠近一个尼姑庵。飞行降落场地非常难找,正好尼姑庵旁边有一片小的空地比较适合降落。滑翔伞就像一个大红鸟,那边的喇嘛、尼姑没见过这个东西,都不念经了出来看我飞,我还非常得意。因为那里的空气跟稀薄,计算时间距离就没计算好,本应该降到他们身边但实际上是降不下来的,还得往前冲一段距离,我为了强行降落就失速摔下来了。摔下来的一瞬间什么都不知道了,事后他们告诉我昏迷了20分钟,我醒了以后看到头顶是一个圆圆的蓝天,因为有一群小尼姑围着我。我就听见了阵惊呼:醒了,活了。那次的代价就是摔断了两根肋骨。

GRACE:这样一讲,我们知道精准是很重要的,所以时间对你来讲代表的是什么?

王石:对我来讲时间就是生命,首先在时间面前谁都没法回避,其他你都可以克服,只有时间你无法克服。要把握有限的时间,做很多拓展空间的事情,所以把控时间是非常重要的。

GRACE:您最近又开始了另一段求学经历?能否跟大家分享下。

王石:和百年灵开始接触的时候我正好在哈佛学习,2011年元月份去的,到今年6月份5个学期结束了。过完暑假一个月我到了伦敦的剑桥,在剑桥大学的布鲁克学院重新开始另一段的学习,刚到那一个月。

GRACE:学习与飞行有关吗?

王石:严格来讲与飞行没关系,但是和时间有关系,就是如何安排时间。我到哈佛去,很多人以为我会在哈佛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因为我这么大年纪做生意那么成功还要去学习,是不是要从政,所以就认为我理所当然是去肯尼迪政府学院。还有人讲我们还要搞商业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认为我会去哈佛商学院。实际上这两个我都没有去,我到那去的是文理学院,更多选择的是听本科生的一些课程。我们那一代缺少严格的学术专业训练,现在正好是有这个机会,中国改革开放,有机会成为企业家,能更自由安排自己的时间,所以我选择了去那里学习。时间不多,但更应该把握好时间来丰富自己,弥补自己的不足。虽然和时间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很密切。自己选择的专题还是和西方的文化、宗教、哲学这样最基本的学习。从哈佛到剑桥都是循着这条路线往下走。

GRACE:您得到的第一支手表是什么样的?

王石:我是当兵之后才拥有第一支手表,我记得很清楚,那是一只圆形大三针的国产天津牌手表。要知道手表、自行车、收音机,在当时是最时尚的东西,就像现在iPhone。而且手表又是生活的必需品,所以我在当兵的时候就用津贴买了人生中的第一支手表。

GRACE:您比较喜爱极限运动和探险,手表在您的探险生活当中起到什么作用。

王石:手表在我看来就是生活的一部分。在户外探险的时候,当有太阳的时候,我可以通过太阳的方向判断大致的时间。不过当在阴天进行户外探险的时候,佩戴手表就变得十分重要,尤其是在夜晚,所戴的手表就需要配有夜光显示功能。随着电子表的产生,手表具备了更多功能,比如闹钟功能。而对于登山来说,有些手表不仅能显示时间,显示海拔,还能具备指南针的功能。通过这次腕表代言,我还了解到百年灵今年还出了一款可以“救命”的手表,在野外遇难的时候,通过这只手表可以向卫星发送卫星求救信号。

GRACE:您如何看待奢侈品消费?

王石:我觉得奢侈品消费需要慎重,奢侈品消费是中产阶级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分,无论你喜欢不喜欢、想不想,你都会置身其中。我觉得奢侈品无非可以分成两类,一类东西本身就很稀有、有价值,比如说钻石、翡翠,它的价值就在这里,它与生俱来就是奢侈品。但另一类东西,比如手表,可以是两百块钱一块的石英表也可以是几万块钱一块的机械计时腕表,两百块钱的表主要购买的是它的功能,但如果买贵的表,它除了功能以外,背后更多反映的是这个品牌的一种精神和品位。

GRACE:您在许多人看来都已经非常成功了,您还有什么未尽的梦想吗?或者您今后还有什么想挑战的事情?

王石:在人生不同的阶段,你对未来的设计都会有所不同。比如我到哈佛学习之前,曾经设想登三次珠峰,2010年我第二次登珠峰,如果按原计划,我会在70岁的时候第三次登珠峰。到了哈佛之后,我很快就放弃了这个念头,因为我发觉在大学里学习本身就是在“登山”,登知识的山比登物理的山峰要难。我原来觉得70岁第三次登珠峰,是一种了不起的挑战,但现在在学校学习反而让我觉得70岁登珠峰不像原来想象得那么难。另外,我们今天谈到了时间,其实人生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对未来要进行选择和权衡,显然我选择了在大学进行深造。有人说你结束学习了再去登嘛,但按照我的计划,2016年之前我还一直会继续求学。如果说未来的计划是什么,根据我最新调整的计划,到70岁不是去登山了,而是移民。

GRACE:您不是不鼓励移民吗?

王石:你们说的移民是指国外移民,我说的移民是从城市移到农村去,现在城市化的过程更多的是从农村到城市,我觉得是时候应该从城市移到农村去了。我们知道以色列的农业非常发达,是在戈壁滩、沙漠上发展高科技的农业,但是你知道以色列是什么人在做高科技的农业吗?是有知识的人,是工程师,是大学教授,是技术专家,电影专家,是化学专家,是种子专家,他们是有文化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城市人在做高科技的农业。可是由于现在我们的文化知识不够,所以我们还不能成功地做高产的农作物。现在中国国土面积的28%是沙漠,我们人口越来越多,越来越城市化,耕种土地越来越少,按照我的想法,我的游学至少有两年时间在以色列。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并且在未来号召中国有文化的城里人到戈壁滩上去建现代化的农场,这就是我的未来计划。

GRACE:您今天分享了滑翔伞飞行四根肋骨出问题的故事,我想问当时您躺倒20分钟以后醒来的一刹那,自己的想法是什么?

王石:那个时候想不起来发生什么事情了,但是当我发现有人围着我的时候,第一个要表现出来就是我没事,但是我真的要坐起来的时候,却感到巨疼,事后才知道肋骨断了,这是非常非常疼的。我们去飞行场的时候,本身是背着伞包爬两个小时的,下山的时候你有助手,也不用背伞包了。但是到了下山之后,到了渡口,要过雅鲁藏布江,是要坐拖拉机的,在的山路上,我的肋骨已经断了,在拖拉机上是非常非常疼的,我那时候什么想法都没有,感觉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挺着,而不要让别人感到我是已经受了伤的,让别人抬着你回拉萨,一定要若无其事,装着我什么事都没有回拉萨。到了拉萨,我第一件事就是赶快进医院,结果一检查,发现肋骨断了,医生命令我马上住院,我说我不住院。事后想起来挺可怕的,如果是肋骨断了,把肺刺穿了,那就非常危险了。

GRACE:您在美国哈佛学习的是企业伦理道德和城市规划,您觉得西方的企业伦理道德,中国有什么可以借鉴的地方吗?

王石:我很难详细的回答这个问题,万科非常非常追求西方现代科学管理,照葫芦画瓢,显然照葫芦画瓢不够,还要到西方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来讲,还是了解西方文化的精髓。但是真正到了那儿之后,你首先是一个中国人,你虽然是向别人学习,但一定要清楚你的身份,你是中国人,你的文化是什么。很有意思的是我在哈佛选修有关中国的课程,比如说中国的传统哲学,这是我感到非常不一样的。真的离开中国,隔了一段距离,反而更加明白你是中国人,是一个和西方文化不同的民族,你的文化一定要弄清楚,如果弄不清楚,身份识别出了问题,再怎么学习西方也不可能是西方的。在那里更多的是做东西方的文化比较,这种比较当中,首先不是从谁好谁不好来看,而是先弄清楚你是谁,这一比较就很有意思,你会发现我们批判的,我们要丢弃的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多不应该丢弃,应该保留。到了西方,不仅要认真学习西方的文化,更要补中国传统文化的不足。我现在暑假、寒假回来,更多接触一些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中国历史的教授和学者,和他们进行交流,进行探讨,这样子会让我更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走。

石先生范文3

丙汉初尚右,武帝以后尚左代表者如晁中辰先生④,主要根据是,第一,《史记•陈丞相世家》载吕后时,王陵为右相,陈平为左相,后为右相。后来在迎立汉文帝刘恒后,陈平为讨好文帝,将右相之位让与周勃。“于是孝文帝乃以绛侯勃为右丞相,位次第一。平徙为左丞相,位次第二。赐平金千斤,益封三千户。”第二,引用了上文“右贤左戚”的例子。第三,史书中多有关于“左迁”表示位降的记载,汉高祖以御史大夫周昌为赵相,称其为“左迁”。(《史记•张丞相列传》,笔者加)第四,史籍有“在其右”之说,“上(汉高祖,笔者加)尽召见(田叔等十余人),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史记•田叔列传》,笔者加)武帝以后尚左的事例有:《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汉书•史丹传》、《后汉书•冯奉世传》等记载某军事官由“右××”升迁为“左××”。丙观点可以作为乙观点的补充。

⑤丁行政职官尚右,军事职官尚左张焯⑥先生主要利用西汉百官朝位⑦进行分析,并举以其他文献记载。图示:据图可见,皇帝左侧的文官队伍以右为上(首),而右侧军官队伍则以左为上(首)。张氏又举例说明军事上尚左的事例有:汉景二年至武帝太初元年设左右内史,以右为尊;东汉建武二年间羽林左监军高于羽林右监军。张说可从。戊等级尊右,礼俗尊左康苏先生指出,在古代中国,诸如进门、升阶、就坐、安席、拱揖、停柩、下葬、入庙、定位、站班等方面,是尊左(但古代“丧事”和“用兵”则是尊者在右);某些抽象事物区分则是“尚右”的,“左”与“右”只表示高下,不表示尊卑;而历代官序,或“尊左”或“尚右”,变化无常,毫无规律。

①康氏的主要依据是《红楼梦》、《史记》、《辞源》、《礼记》等,且这些材料反映的多是记载于书面的社会上层的情况,与现实生活还有一定差距。己将左右的尊卑含义二分张霭堂先生指出,左右二字的第一个尊卑含义是:用左右手做比时,“右”尊于“左”。右尊除表示权力较为尊、重之外,还可以用于凶事方面。左右的第二个尊卑义主要表现在职官名称上,我国古代的左职大多是尊于右职,不仅春秋时楚国尚左,汉时匈奴尚左,三国时魏、吴尚左,而且魏晋以后除元朝外,直至明清都是以左为尊。以左为尊的现象还表现在特定的事件如吉事、奉献、军将和乘车等方面。②以上讨论,注意了尊左与尊右存在的范围之别,其中戊和己将左尊与右尊含义一分为二或一分为三的做法,值得我们借鉴。但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所依托的材料并不全面,且未对形成原因做具体、深入的分析。其实,在社会礼俗方面,自唐代就有不同看法。司马贞“左骖”注说:“又斩其马之左骖,以御者在左故也,”③言外之意,在车位上,尊者位于右。而颜师古却明确指出“乘车之法,尊者居左,御者居中,又有一人处车之右,以备倾侧。”

④李贤则言:“乘舆,尊者居中,执辔在左。”⑤尊者在车上的位置有右、左、中三种,可见从唐代开始,乘车中的左、右尊卑,就是一个争议颇多的问题。二社会生活中,“左”、“右”并不具有绝对的尊卑概念考古材料给了我们更为丰富、直观的信息。古语云“席则有上下,车则有左右,行则有随,立则有序,古之义也。”⑥车马出行图是汉画像石、画像砖中很普遍的画面,信立祥先生称车马出行图“不仅数量大,而且刻画生动,气魄恢弘,是汉代画像中最典型、最精彩的部分”,⑦这些画面反映的多是他们的生前现实和死后想象,⑧且车马出行图是“表现运动的过程”,⑨所以他们在车上的左、右位置是汉代“尊左”、“尊右”观念的有力反映。以下是笔者对目前已公布的画像石、画像砖中车马出行图的全面统计:有的车马出行图,有文字表明主人是“二千石”官字样,“多数祠堂或墓葬的画像石,只有一幅出行图,而一般讲,这是表现主人生前最高身份的”。

③有的则不是,“有些车马图,由于主人是没有官秩的当地豪强,只有主人夫妇的二、三辆车,没有导、从之车,也就算不上是什么出行图了。这在陕北画像石中,由于墓门或后室之间的门框上,常用题刻把墓主的姓名和身份标记出来,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这样一种情况,正从另一侧面表示出这种图中的车马行列,的确是按照身份高低而按当时的制度来安排的”。

④两表显示:汉代尤其是东汉,尊者的位置似乎与车的行驶方向有关:向左行驶时尊者多位于车左,向右行驶时尊者多位于车右,这完全是很随意的事情,并不代表固定的尊卑观念。车马出行图的行驶方向既有向左又有向右,数量上并没有十分悬殊的差别。即使在同一画像石中,表现两个不同方向的行驶也有好几例。这种现象同样出现于迎归场面中。以下是拜谒、宴饮场面中尊者位置情况统计:拜谒、宴饮是汉画像石、画像砖中的另一重要内容,从上表可见,两汉时期尊左多一些,但尊右也有相当数量,没有固定做法。又,按照礼书记载和前代考古发掘结果,墓葬中男尊女卑是有规定的,笔者对夫妻墓葬中男女位置进行了大致思考(限挑选已确定男女身份者)。高智群先生据《仪礼•士婚礼》指出:“(周代贵族)以东(左)为阳,西(右)为阴,因此室中夫妇卧位是妇席在西而夫席在东,表示男尊女卑”,他通过对晋侯墓地的葬制研究指出:“从晋侯墓地第二组晋侯墓(M6、M7)起,夫妇异穴并葬的位置开始固定为‘男左(东)女右(西)’……这种现象绝不是偶然的巧合,应是周人‘尚左’习俗在墓葬制度上的反映……晋侯墓地的朝向当为坐北朝南,夫妇穴位置和整个墓位安排都体现出‘尚左’的特点,这正是出自礼制的需要。”①但从汉代的墓葬习俗看,这种习惯并不是定制,仅从夫妇合葬墓中看,男性位置与女性位置并没有明显区别。如甘肃酒泉东汉合葬墓中就既有男左女右又有男右女左的现象,②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一、二号墓各据东西,采取分穴合葬的方式,薨于吕后二年的驮侯利苍葬在西边,其妻葬在东边。

③是为男左女右。在甘肃武威、贵州地区、山东地区也有类似情况,

④这些体现了无论中原还是边远地区,在汉代人的实际生活中,并没有十分严格的“尚左”、“尚右”观念区分。分析文本,我们不可忽视“左”、“右”提出的初衷。彭美玲先生指出:“很早开始,人们便习惯以‘左、右’来分判某种‘人数非一而职责近同’的职称。”

⑤我们来看甲骨文中的记载:王作三师:右、中、左。(《殷契粹编》五九七)戎马,左、中、右人三百。(《殷墟书契前编》(三•三一•二)可见,左与右的书写顺序并不固定。笔者还注意到,左官与右官的待遇有时并无区别:如《汉书•百官公卿表》“廷尉”条:“宣帝地节三年初置左右平,秩皆六百石。”

⑥《后汉书•百官志》:(南主客曹与北主客曹,笔者加)“尚书六人,六百石……左右丞各一人,四百石……左丞主吏民章报及驺伯史。右丞假署印绶,及纸笔墨诸财用库藏。”

⑦该志还有许多类似记载:如左、右中郎均是秩比二千石,左、右仆射均是秩比六百石,左右都侯均是六百石。追溯“左”与“右”的本义。从字书看,《说文》右作“”,许慎释为“手也,象形”;

①左作“”,释为:“手也,相左也。”

②目前所见最早提到“男左女右”的见于《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发为鬌,男角女羁,否则男左女右。”郑玄注曰:“鬌,所遗发也”。

③无论从文字学还是《礼记》原文以及郑注中,我们都读不出男左女右含有尊卑之意,当时用“左”、“右”,只是习惯而已。从“左”“右”二字发展历史看,清人王筠曰:“古之‘’、‘又’,今用‘左’、‘右’;古之‘左’、‘右’,今作‘佐’、‘佑’”

④,可见许氏、王氏均未明确指出左与右的尊卑之别。至于在官制上的不同,只是表示高低不同而已,但左官与右官之“秩”大多是相同的,而且由于复杂的政治原因,“尚左”与“尚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古代中国,始终说法不一,赵翼在“尚左尚右”条开端就说“尚左尚右,诸家之说纷纷。”

⑤王子今先生也说:“历代尚左尚右的风习曾发生反复演变,而战国秦汉时代尤其纷杂混乱。”

⑥三被忽视的一项———方位词其实,在区别尊卑方面,我们忽视了另一因素:方位词。古代常见“左东右西”、“左南右北”的说法。殷商卜辞中就有方位词的记录,据彭美玲先生的研究,“殷商卜辞关于方位的指示词,已包括上下、内外、左右、东西南北中等。”

⑦《仪礼•士冠》中冠礼规定:“摈者告,主人迎出门左,西面再拜,宾答拜……宾西序东面。”

⑧古代匈奴人的习尚是“其坐,长左而北向。”

⑨正义云:“其座北向,长者在左,以左为尊也。”可见,东西南北和左右在表示尊卑方面,是同时应用的。那么,座次有尊卑之别吗?汉代是有的,《汉书?高帝纪》曰:“吕公者,好相人,见高祖状貌,因重敬之,引入坐上坐。萧何曰:‘刘季固多大言,少成事。’高祖因狎侮诸客,遂坐上坐,无所诎。”瑏瑠最为典型的例子是《史记•项羽本纪》中的记载鸿门之宴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张良西向侍。”瑏瑡项王自尊,亚父次之,置沛公于卑坐。“信乃令军毋斩广武君,有生得之者,购千金。顷之,有缚而至戏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而师事之。”师古曰:“乡,皆读曰向。以东向坐为尊。又如:“勃不好文学,每召诸生说士,东乡坐责之。”

①可见,东、西、南、北这些方位词是有尊卑含义的,一般以东向为尊。四结论与思考综上,在汉代政治生活中存在尚右、尚左的情况,主要表现在行政职官以尚右为主,军事职官以尚左为主。而在社会生活中,尚左、尚右并不十分明显,对此我们应立体化、多维度地看待。对于古代中国的尚左尚右问题,首先要明确左与右不是在任何时候都有尊卑之别,其次要看是在什么领域,还要看是在什么历史时期。进一步思考,制度层面上的改变是显性的,而文化、价值或心态层面上的改变则是相对隐性的,二者的改变幅度往往不相适应。在讨论某一具体问题时,我们往往会忽视它产生的原本面貌。“礼”究竟为何而产生?文献典籍告诉我们:“礼之所尊,尊其义也。失其义,陈其数,祝史之事也。”

②这是礼形成的原由。《史记》太史公曰:“余至大行礼官,观三代损益,乃知缘人情而制礼,依人性而作仪,其所由来尚矣。”

③首次执行于汉七年十月的礼仪乃“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

④美国人类学家之父鲍亚士(Fransboas,1858-1942)说过,文化现象“越复杂,它们的规律就越具特殊性,想建立一个适用于任何地方的任何事例,并能解释它的过去与预测未来的概括性的结论是徒劳的”。

石先生范文4

可我不甘心,我心里有着一股蠢蠢欲动的冲动!我不甘愿这样的生活,我一次又一次的期许我的未来,是因为我现在活的不开心过的不快乐,不喜欢的工作,没有志同道合的伙伴,··~这样的生活我心里无数次的在抱怨着,可这又能怪谁?怪我的父母,怪这个社会,还是怪自己。。。怪父母当初的无情,怪这个社会的残酷,还是怪自己的不争气,很多事情发生了,当无法挽回时,除了后悔,我找不到任何逃避的理由,这世界没有任何人会有义务的对你好一辈子,就算亲生父母也是无情的,在你身上找不到任何的价值后也就会任由由着你破罐破摔,自生自灭了,就连所谓的最亲的人尚且如此何况那些人生路上的过客呢!

我不爱在人前哭,因为我知道我哭了就代表我软弱了,我不要任何人看到我软弱,我要表现得比任何人都乐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把我内心的伤感埋藏,埋到任何人看不到的角落,就算会痛,但我知道只有我才能感觉得到,在别人眼中我是快乐的

亲人,朋友,爱人,一个比一个可笑,家,当我远离了,当我在外面漂泊时你们会牵挂吗 当我一年,两年,三年·········十年·······,不回家也许你们也会慢慢的淡忘吧,因为在你们内心深处,我不是唯一,钉子钉在木板上,就算拔掉还是会有痕迹,伤过的心,就算你们现在对我十倍百倍的好我还是觉得假,你们的愧疚换不回我当初纯真的心灵~~·朋友,不能志同道合谈何朋友?只是互相利用而已,无聊时利用消遣寂寞,打发时间而已!只是建立在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的关系上而已!在我眼中朋友这字眼很重,甚至比家人还重,我知道我有一帮可以一块玩的人,但那在我眼中并不是朋友,只是人生路上的过客,玩得好的过客,这些人当分别后,可能几个月,一年,两年,还能联系着,可是时间久了,坏境变了,也就淡了!!爱人!我爱的人,爱我的人,有些人总是很傻,总以为认真付出了对方就能感觉到,可是相爱的人太少,不是你心里装着一个她,就是我心里忘不掉他~~爱情美好!那只是电视剧里编造的,生活跟爱情,不能相提并论,当过上柴米油盐的生活时,就会发现原来爱情只是热恋时的一种感觉,当过了那个新鲜期,那种感觉、也就消逝!留下的就是一连串的怀疑,怀疑自己的眼光,自己的选择!

石先生范文5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方奇石被采取。如获至宝回家里,案头供奉笑眯眯。”

这首歌词的作者不是别人,正是河南洛阳奇石玩家宋占献。在其它领域宋占献或许算不上什么名人,但在当地奇石界,他却是一位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特别是,他创作的《奇石歌》,不仅响彻黄河两岸,还成为了全国大大小小奇石展览会的开幕式歌曲。

采访中,宋占献说,这一首首奇石歌的问世,不仅是在赞美奇石,还是自己15年寻觅收藏奇石的真实写照。

倾情河洛奇石

“无外乎天缘地缘与人缘归结到石缘上来”。宋占献这样形容自己与奇石的结缘。

1997年,宋占献在洛阳拜访一位奇石专家朋友。当这位朋友向他展示收藏的奇石时,一件件色彩斑斓、形状各异的奇石精品立即吸引了宋占献的眼球。他回忆,第一次见到这些精美的奇石,完全震惊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怎么能造出如此之美的东西。”石上纹理绮美,构图奔放、粗犷,妙趣横生不禁让他想入非非。

当从朋友那里了解到这些奇石源于自己的家乡——河南洛阳。这让本就偏爱华夏文化的宋占献从此迷上了奇石。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国家小浪底工程建设的开工,大量河洛石被开采出来,让喜爱河洛石的石友们兴奋的彻夜难眠。”宋占献说,在当时,作为石玩的“新人”,他不仅从中收获了一部分相当珍贵的河洛石精品,还在与石友们的交流中增长了更多关于奇石和奇石文化方面的知识,从中感受到奇石文化的精深。

从此,一有时间宋占献便会约几个朋友去采石。宋占献说,经常采石的人都知道“石源”的重要性。所幸的是,自己的家乡——河南洛阳,山山水水间都蕴藏着大量美丽的石头。

随着黄河、洛河、伊河这三条河流上有几处砂石场开挖砂石,宋占献和石友们也拥有了大量宝贵的石资源。宋占献告诉记者,和朋友去采石,距离近的诸如洛河就各骑自行车去,距离远的诸如黄河就坐火车或公交车去。在这种情况下,还要自带着撬杠、水具、编织袋、干粮等必需品。

“每一次采石,几乎常常就是一天呆在河滩上。中午饿了就啃点馍喝点水,累了就地躺下休息一会儿,伸伸腰解解乏。”

“一进河滩,大家就散开,各找各的‘领域’去寻觅‘宝贝’。精美的奇石一经发现,就高声呼喊一声‘我弄住事啦!’,石友们便会不约而同的跑过来品赏稀奇。”宋占献笑着说,觅石还真得有点硬功夫,否则会看走眼,“拿着白馒头当黑窝窝”。

“冬披白雪冷似铁,夏顶骄阳汗如雨。春雨绵绵踏泥泞,秋风瑟瑟黄叶飞。”这是宋占献对自己一年四季寻觅奇石过程的描述。其中的艰辛和收获后的喜悦也只有宋占献知道。

一次,他和几个石友像往常一样到小浪底黄河滩觅石。寻觅中,在一处有两米多深的大沙坑边,一方酷似“海上升明月”的黄河图案奇石吸引了他的眼球。只见它纹理清晰,犹如一轮明月挂在天上。由于神情过于专注,自己脚下一滑,掉进水坑,冰冷的河水不仅立即漫湿了衣服,喘急的河水还把早已冻僵的身体冲到了下游的深水区。

在河水中浸泡了许久的宋占献在朋友的帮助下,终于被救到岸边,但他却顾不上湿漉漉的衣服,径直走到大沙坑的上方,当看到那方奇石未掉入水中时,宋占献这才松了一口气。终于在石友的帮助下,一方大海上升起一轮明月的月亮石呈现在众人眼前。

“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真是不容易。”宋占献说,自己的每一方精品奇石都这样来之不易,隐藏着一段难忘的故事。

如今,在宋占献家里的前厅后院、桌上桌下都堆满了各种各样的奇石。在这些奇石里,不仅仅有河洛石,还有伊河石,梅花玉、荷花石、戈壁石、黄蜡石等,共有百余方。他也由当年的石玩新人变成了洛阳奇石界响当当的人物。

会心赏奇石

“河出图,洛出书”。宋占献告诉记者,河洛文化是中华文明策源地之一。传说中夏禹的妻子涂山氏“化为石而生启”,而这块“启母石”就在河洛地区的嵩山脚下。

成长在黄河岸边,喝着黄河水长大的宋占献对河洛奇石文化尤为偏爱,特别是十五年的收藏经历,让他也狠狠的钻研了一把文化。现如今凭借着扎实的文化基础,让宋占献加深了对奇石内涵的理解。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像陆游诗中所写,实践出真知。宋占献认为,干什麽事都不是一蹴而就,像上学一样,寻觅奇石也需要学习和磨练的过程。否则的话,就叫纸上谈兵。同样,没有实践研究就没有发言权。这个道理对于指导奇石实践是何等的深刻。

“河洛石的美在于它艳而不妖,媚而不俗。”宋占献说,由于这些美石在河床中经过漫长磨励,形状圆浑,姿态万千,石表温润,纹理变化无穷,呈现出褐、棕褐、深黄、浅黑等色,更难能可贵的是亦有白色。让色泽多而典雅。

宋占献告诉记者,这些体量小者如拳,大者不过尺余的河洛石精品媚而不俗。在色彩上,呈现出赤、橙、黄、绿、青、蓝、紫的有机幻变,石上纹理绮美,构图奔放、粗犷,妙趣横生。每一方奇石上的画面都是一幅孤品天然石画,哪管任何一位丹青大师在它面前都会黯然失色。

“也有例外,对于初入门的觅石者,往往胸中无数,是“乱爱”,看到所谓“美”的石头就往家搬,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者有之;不小心被石砸伤者有之;不小心掉到大水坑里也有之”。

总之,采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宋占献这样告诉记者。

“不是所有的石头都是奇石,不是所有的奇石是人都能发现。”宋占献笑着说,正如大作家贾平凹在《小石头记》中说:有句话叫“丧志”,玩石头却绝不丧志。玩的石都是奇石,归于发现的艺术,不是谁都有心性玩的,谁都能玩得出的,它需要雪澡的精神,澹泊的态度,天真,美好,这就是缘分。据我的经验,觅石的初期很难,面对大大小小自然界的石头,哪一方是自己要带回家的,它又在何处?换句话说就是“凭石缘,碰运气”,能不能找到好的奇石,全看自己的素质和眼光了。不过,这种看似很“笨”的觅石方法,却是每一位奇石人必须经历的阶段,叫“初级阶段”吧。

“石不能言最可人。”宋占献说,看着这些石头,你就会有想法,有感觉。因为这些石头是天然的东西,石头是有灵性的,面对着这些原始朴实的奇石,心灵也受到洗礼和朝圣。长赏长乐、越赏越欢。

如今,在宋占献收藏的众多奇石中,色彩艳丽且图案惟妙惟肖的不在少数。他靠着自己的学识,为奇石描绘画意。

《视察黄河》:在黄河边伫立,洞察秋毫,透视古今,为中国人民的幸福操碎了心;《龙马》:画意;神采飞扬,灵魂高昂,生命中充满希望。青云之志,腾起无限风光;《月上柳梢》:画意:月,轻轻的,披一片流云,在黄昏时,动身;月,柔柔的,绕一湖碧水,在春雨里,倾心。

古人道“赏石清心,赏石怡人,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

如今,越来越多的收藏爱好者加入收藏奇石的行列。作为一个有十五年奇石收藏经历的老石玩家。宋占献表示,还要意识到进一步提高自己,清楚地认识自己,认识石头,在交流中成长,在前进中拓展。演绎奇石曲

“‘石中生画意境美,画中藏诗哲理深’”。宋占献说,自己已经把生活融入到了石头之中了,不仅可以在石头的“质、色、形、纹、韵”等几方面去欣赏它,还可以从美丽和壮观的石头中,感悟和领会集美的心境,沉稳的态度,进取的精神。

“如今在收藏奇石和感受奇石文化的过程中。我更关心的是如何让这一高雅文化得以继承和发扬。”宋占献说,奇石文化没有继承便是无源之水。

于是他开始思考,如何才能使奇石文化得以发扬。从一次次觅石的过程中,宋占献开始试图把对奇石的热爱歌唱出来。

原来,以文出身的宋占献自幼便热爱文学,自从奇石走进自己的生活,他便把玩石的酸甜苦辣谱写成一首首曲剧,然后在与石友们一起在黄河滩里自演自唱,自娱自乐。宋占献说,这样不仅使自己和身边的石友们兴致越来越浓。还唱出了中国几千年的奇石文化。

2008年,由洛阳著名诗人宋占献先生作词,原洛阳歌舞剧院院长、国家一级作曲家王文堂先生作曲,创作的《奇石情》问世了。经杂志刊载后,迅速在网上及全国各地石友中传唱开来,象春风拂面扬柳绿,倾刻间,在广大石友心中激起共鸣。

一些奇石藏友在网上给宋占献留言,奇石界终于有了自己的主题歌曲。

宋占献说,每每看到网友的留言而给予的支持,他都备受感动和鼓舞。同时,从《奇石情》歌曲的问世和饱受追捧,也表明中华几千年赏石文化已深入人心,如今已步入繁荣发展的快车道。《奇石情》的唱响,增强了赏石文化的凝聚力和感染力,传播了奇石文化真善美的审美意义,引导了石友树立正确成熟的奇石观。

石先生范文6

10米车厢浓浓情

小崔常说:“爱心是一个驾驶员最起码的行为准则,一个驾驶员如果对乘客缺乏爱心,就很难做到优质服务。”当您乘上她的车,听着她清晰亲切的服务话语,看到她面带微笑的服务,就会感到爱心在车厢蔓延。当老人乘车的时候,她会在搀扶老人上车的同时,礼貌地说道:“哪位师傅给这位老人让个座位,谢谢!”老人坐下后,会亲切地道一声谢;当孕妇乘车时,她会给她找一个靠近窗户较宽松的座位;当外地人乘车时,她会清楚、详细地讲清路线、方向、转乘的车次,外地人在得到正确的引导后,会连连道谢。

在10米车厢里,小崔总是把乘客当亲人一样对待。

记得去年春节前的一个晚上,小崔从柏林南区开车返回的路上,从人民商场站上来一位头上扎着白毛巾,大约有六十多岁的老大爷,当车到终点站时,老人还没有下车的意思,小崔就说:“大爷,终点到了,您该下车了。”老人说:“我迷路了,从乡下来看儿子,下了车又坐错了汽车,绕了几个圈不知道怎么走了。”在昏暗的路灯下,从老人那表情上,从老人那说话的声音里,小崔知道他是那样的焦急万分,是那样的不知所措。当时已是晚上九点多了,凛冽地寒风夹杂着冰凉的雪花在空中狂飞着,看着老人因寒冷而抖动着的身躯,小崔震憾了。当她从老人递过的纸条上知道老人是去滨河小区时,毫不犹豫地说:“大爷,别着急,我送你去找您的儿子。”“好,好,好闺女啊!”当老人在滨河小区见到他的儿子时,说不清是溶化了的雪水,还是滚动的泪水,从老人的眼角流了下来。

她就是这样,用自己的爱心和崇高的职业道德,迎送着南来北往的乘客。

加重事业天平法码

同事们把崔占颖比喻成一块煤炭,它燃烧了自己,温暖了别人,这确实是小崔生动的概括。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