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事越王勾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1

2、相关典故:

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派兵攻打越国,被越王勾践打得大败,阖闾也受了重伤,临死前,嘱咐儿子夫差要替他报仇。夫差牢记父亲的话,日夜加紧练兵,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夫差率兵把勾践打得大败,勾践被包围,无路可走,准备自杀。

这时谋臣文种劝住了他,说:“吴国大臣伯嚭贪财好色,可以派人去贿赂他。”勾践听从了文种的建议,就派他带着珍宝贿赂伯嚭,伯嚭答应和文种去见吴王。

文种见了吴王,献上珍宝,说:“越王愿意投降,做您的臣下伺候您,请您能饶恕他。”伯嚭也在一旁帮文种说话。

伍子胥站出来大声反对道:“人常说‘治病要除根’,勾践深谋远虑,文种、范蠡精明强干,这次放了他们,他们回去后就会想办法报仇的!”这时的夫差以为越国已经不足为患,就不听伍子胥的劝告,答应了越国的投降,把军队撤回了吴国。

吴国撤兵后,勾践带着妻子和大夫范蠡到吴国伺候吴王,放牛牧羊,终于赢得了吴王的欢心和信任。三年后,他们被释放回国了。

勾践回国后,立志发愤图强,准备复仇。他怕自己贪图舒适的生活,消磨了报仇的志气,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稻草堆上,他还在房子里挂上一只苦胆,每天早上起来后就尝尝苦胆,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

他派文种管理国家政事,范蠡管理军事,他亲自到田里与农夫一起干活,妻子也纺线织布。勾践的这些举动感动了越国上下官民,经过十年的艰苦奋斗,越国终于兵精粮足,转弱为强。

而吴王夫差盲目力图争霸,丝毫不考虑民生疾苦。他还听信伯嚭的坏话,杀了忠臣伍子胥。最终夫差争霸成功,称霸于诸侯。但是这时的吴国,貌似强大,实际上已经是走下坡路了。

公元前482年,夫差亲自带领大军北上,与晋国争夺诸侯盟主,越王勾践趁吴国精兵在外,突然袭击,一举打败吴兵,杀了太子友。夫差听到这个消息后,急忙带兵回国,并派人向勾践求和。

勾践估计一下子灭不了吴国,就同意了。公元前478年,勾践第二次亲自带兵攻打吴国。这时的吴国已经是强弩之末,根本抵挡不住越国军队的强势猛攻,屡战屡败。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2

公元前496年,越王勾践刚继王位,吴王阖闾即兴师伐越。

在两军对垒中,勾践组织大批越国死囚组成“敢死队”在阵前分批自刎,这种悲壮的“视死如归”让吴军阵脚大乱,越军乘机大败吴军。

吴军溃败时阖闾中戈不治而亡,夫差继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的复仇之师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击败越军,勾践率甲兵五千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遭吴军四面围攻,被迫向吴国求和。

勾践偕夫人入吴为奴,受尽凌辱。

为奴三年后,夫差忽动恻隐之心,不顾国相伍子胥“放虎归山终为患”的劝谏,释放勾践。

据赵晔《吴越春秋》记载本文由收集整理,越王勾践十二年(公元前485年),勾践想起一个对付夫差的“阴招”,便对大夫文种说:“我观察到吴王而好色,若让其沉湎美色,无暇顾及吴国政事,越国便可伺机复仇。可否以此为一条计谋作一番安排?”

勾践所说的正是文种“亡吴七术”之第三术:“送美女给事吴国君臣,乱其心志。”于是,文种当即建议勾践精选两名绝色美女,献给吴王夫差。

勾践命范蠡派遣大批会相面的在越国各地寻找美女,最终在苎萝山选中民女西施、郑旦。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次“选美”。

西施是当时十里八乡远近闻名的大美女,她“衣褐而天下称美”。西施因家境贫寒,常年穿着粗布衣服,但粗布旧衣仍掩饰不住她的天然朴素之美。

越王选中貌似天仙的西施、郑旦后,便给这两位姑娘披上轻软的罗纱,打扮得如花似玉。文种则认为,“真正的美人似乎应该具备三条:一曰容貌美,二曰善歌舞,三曰形体佳”。

西施、郑旦只具备第一个条件,还缺乏其他两条。于是,勾践便命人在会稽城外的土城建起一座美人宫,让文种负责训练西施、郑旦,花了三年时间,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

两个原本质朴得有些土气的姑娘,终于被文种训练成集美貌、气质、仪态于一身的绝代佳人,举手投足间均显示出女性的逸雅之美。

越王又命人为她们定制华丽适体的宫装,派范蠡带着两位美女去吴国进献。

于是,历史上第一次“选美”产生的冠亚军随即成为施行“美人计”的工具,其威力对当时的吴国可言,可能不亚于美国投向广岛、长崎的那两颗原子弹。

范蠡晋见夫差时说:“越王勾践窃有二遗女,越国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蠡献之,大王不以鄙薄寝容,愿纳以供箕帚之用。”

“箕帚之用”亦作“箕帚之使”,喻为妻妾。原

转贴于

本好色的夫差见到如此绝色美女,自然大悦,道:“越贡二女,乃勾践之尽忠于吴之证也。”

伍子胥急忙劝阻说:“不可,王勿受也……臣闻贤士国之宝,美女国之咎;夏灭以妹喜,殷亡以妲己,周亡以褒姒。”

夫差根本不听伍子胥的这番美女“祸国论”,收下了勾践的“遗女”西施、郑旦。

夫差得西施、郑旦后便神魂颠倒,命筑姑苏之台,横亘五里;建造春宵宫,为长夜之饮;筑天池,池中设青龙舟,舟中大摆妓乐,轻歌曼舞,日夜与西施、郑旦为水嬉;营造供歌舞表演与欢宴的馆娃宫、海灵馆,用珠玉装饰楹槛,金碧辉煌。

西施擅“响屐舞”,夫差便专门为她筑“响屐廊”,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铺木板成廊,使廊下空虚。西施、郑旦及宫女们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铃,铃声和大缸的回响声,相互交织,使夫差如醉如痴。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3

故事是这样的:公元496年,夫差率领吴国的将领征讨越国,由于它的父亲死在勾践的手里,所以它牢牢记住一定要位父亲报仇,可是在快要大白越军的时候,吴王贪图美色,勾践便送上了许多美女和金银珠宝,使吴王变了心,将勾践放走。从此勾践天天尝苦胆,记住国耻,同时发展兵力,终于一举打败了吴君。

这篇文章是我深有感触,大致有下面几点:

其一:范蠡与文种的智慧使我很佩服,他们深知吴王好色贪财,送一些美女与金银珠宝它有可能会放了我们,结果正如他们所说的那样。我相信,要是没有范蠡和文种的话,赵勾践那样跟他们拼了,肯定赢不了。这件是也与后来勾践大败吴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现实生活也有这样头脑发达的人,能够用的智慧使自己死里逃生。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4

在国难当头之际,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与郑旦一起由越王勾践献给吴王夫差,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把吴王迷惑得众叛亲离,无心国事,为勾践的东山再起起了掩护的作用。

表现了一个爱国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后吴国终被勾践所灭。传说吴被灭后,与范蠡泛舟五湖,不知所终,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来源:文章屋网 )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5

“死刑犯敢死队”却不是上阵厮杀,而是一支“自杀表演模特队”,面对的是举世闻名的吴军步兵方阵,观众是吴军士兵;目的也很简单:一、吸引吴军注意力,以便范蠡指挥的偏师迂回敌后;二、以残酷罕见的表演搞乱吴军阵形;三、震慑吴军。

最后一点最重要。大家大概都听说过帮会械斗时常用手段:自己捅上自己一刀!对方立时软蛋……或者也冒出个更狠的,给自己个三刀六洞之类,那样胜负就立时颠倒。

越王勾践组织的“死刑犯敢死队”表演极为成功:双方列阵已毕,从越军阵中走出了三列横队士兵,手中俱都明晃晃,吴军正待开战,却见这些越军“前锋”一声号令,齐刷刷把利剑搭上了自己脖子!

这下吴军不急于擂鼓开战了,总需要弄清对面发生了什么吧?吴军士兵也没领教过这等战姿,一个个伸长脖子看稀罕。

越军中又是一声号令,战地表演模特把剑同时向自己的咽喉抹去,一齐流血,一齐倒地,一齐命归黄泉。

吴军大骇之际,第二列又开始了自杀壮举,两翼吴军不由聚拢中军,后面的也积极前挤,生怕错过了这绝世眼福。

同样的故事又开始重复,三列越军好似刻意向吴军表示效忠般依次表演自我割头,观众开始恐惧:这等不怕死的愣种!怎么与他作战?

是啊,人家本就是主动送命的,这些想靠战斗保命的理智人,怎么能同不要命的拼命?

此时,越军阵内突然战鼓大作,没死的“模特”们挥剑开始冲向吴军“乱阵”。观赏这种表演,没有人能守规排队,队列乱点是正常现象。

更可怕的是冲上来的真正“敢死队”:勇将灵姑浮驾战车带队的突击队,目标直指阵中的吴王阖闾,越军随后全军冲锋,本来就大乱的吴阵这下成了一窝蜂,顿时指挥失灵。

还有可怕的事情:完成了迂回任务的范蠡部在吴军战阵后方动手了,吴军前后受敌,士兵们不愿与不要命的越军前锋死拼,全军瞬间溃败!

成功突向战阵中央的灵姑浮大显神威,挥戈向不知所措的阖闾击去,阖闾急退几步,总算让过了长戈,却就差那么一点,结果大脚趾被伤。

剧疼之下,阖闾无法坚持,只得率部溃逃,本来预计的一场大战变成了一场大追杀,杀疯了的越军步步溅血,一路狂砍,一口气把吴军追杀至离d李七里的陉地,遇到了后路吴军的接应,方才回师。

越王勾践自知兵力单薄,不足以穷追猛打,就此收兵凯旋。

因为时逢夏季,天气炎热,再加上战地医疗条件受限,阖闾受伤的脚趾感染,一点小伤成了致命伤,竟然不治,死在了陉地!

范蠡事越王勾践范文6

关于范蠡,史书上多有记载:范蠡,字少伯,战国时期楚国人,越国大夫,著名政治家。他辅助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完成了复国大业,功成名就。但他深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知道与越王只能共患难不能共安乐,于是审时度势激流勇退,携美女西施不辞而别,弃官归隐安度晚年。

范蠡到底居于何地,史学家颇有争议,有山东定陶之说,有苏州太湖之说,有山东肥城陶山之说。清代著名学者唐仲冕所著的《岱览》中记载:“越后扁舟至齐,止于陶,号陶朱公,即今肥之陶山也。”大量遗迹也足以证明范蠡曾隐居于山东肥城的陶山,从商十余年,当时的齐王请他到齐国为官,他婉言谢绝了。

从地理环境来看,范蠡隐居之处三面环山,远离闹市,山前有潺潺流水,优美恬静,很符合当时范公逃避政治漩涡的归隐思想;从人文环境来看,肥城民风纯朴,资源丰富,适合范公弃官经商;从历史遗迹来看,肥城陶山周围至今仍留有范公经商的村名,山下的陶姓、范姓、朱姓据说都是范蠡的后裔。

我对范蠡崇拜已久,他那脱俗超凡的思想境界令人叹服。在范蠡遗迹前,我驻足观望,古老的幽栖寺而今只有几间被风雨剥蚀的庙宇,正在兴建的大雄宝殿看似气势宏伟,但已没有沧桑岁月赋予的韵味。寺院中有欧阳石题的“范蠡祠”,屋顶是古老的青砖和琉璃瓦,屋檐前竖立着两根精美的石柱,石柱上刻有“赤心报国兴越竭能洁己,立志诛灭吴后独善知人”,文字仍清晰可见,是后世对范公的高度评价。范蠡祠是两间平房,门窗雕刻精细,工艺精湛,在范蠡祠门前有一块题刻着“范蠡归祠处”的石碑。据说此碑在“”中曾被破坏,后下落不明,“”以后被人们从农户的猪圈里寻了回来,遗憾的是已经断裂。在范蠡祠前,我凝心静神,追物怀古,穿越时空似乎看到了昔日陶山的繁华,感受到了范公的超人智慧和人生境界。

一条小路拾级而上就是范公墓了。范公墓坐落于群山环抱之中,墓前有日本博士酒井敬献的“陶朱公金玉良言”石碑,共十六句:生意要勤紧,接纳要温和,议价要订明,账目要稽查,货物要整理,出纳要谨慎,期限要约定,临事要责任,用度要节俭,买卖要随和,欠款要识人,优劣要分清,用人要方正,货物要面验,钱财要清楚,主心要镇定。我细细琢磨,十分叹服范公的经营观念,难怪范蠡经营十余年就积累百万家财,被后人称为“商祖”。虽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沧桑,但他的经营思想仍广泛流传,已成为国内外经营的宝典,对今天的企业家来说仍有很高的学习价值。

登上几级台阶,来到墓前,石碑上用篆文刻着:“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与比伦。”传说这是秦朝封泰山归来,李斯闻范蠡墓在此而题书的。李斯虽认识到了范公的高明,却没有像范蠡那样去做,所以下场十分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