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诗文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经典诗文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经典诗文

经典诗文范文1

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它凝聚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髓。屈子赋离骚、陶潜诗田园、杜工部、李青莲、坡、辛稼轩,千古诗人各领数百年。古代诗文诵读已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新风尚,辽宁省灯塔市(以下简称“我市”)也借着这股东风,先后举办了:“第一届小学语文学术年会”“中秋诗文诵读会”“新年诗文诵读会”等形式新颖,内容丰富多彩的活动,这种把古诗文诵读与语文新课程改革相结合的做法,深受教师、学生以及家长的喜爱。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但提高了语文知识的积淀,还增强了表演能力,一举多得。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它要求我们能“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收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 。少年时代记忆的内容往往能终生不忘,而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让每一名学生品味这些脍炙人口、悲壮激扬的佳句,让他们在中华传统文化的大河中游弋,是每一名语文教师应有的责任。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因此,诵读得法对于这项工作来说,非常重要,与圣贤同行,与经典同在,我们做好了准备。

一、让诵读之花开遍校园

辽宁省灯塔市沈旦堡镇中心小学(以下简称“我校”)近年来一直在校本课程中采用课外阅读以及古诗文诵读作为主要内容,自编教材,为不同年部的学生定下不同的诗文内容,每当晨读和午读时间,校园内都充满了悦耳的读书声。

(1)激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发自内心热爱诗词,才能读出韵律,背出感情。激发学生的兴趣,诗歌的背景资料是个非常好的切入点,如背诵杜甫的《登高》,诗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写景;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触,为抒情。学生只有了解了杜甫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才能激起兴趣,学习诗的内容。还有些诗,是有故事的,如张继的《枫桥夜泊》,张继赶考落榜,返乡途中作诗《枫桥夜泊》,没想到这首诗却使其名留千古,而“寒山寺”也拜其所赐,成为远近驰名的游览胜地。

(2)正音。这是读好诗文的先决条件。古代诗文博大精深,在阅读课外诗文篇目时,我首先要求学生,读准音节,利用字典、课外书等工具,把音读准,正如朱熹先生说的: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这样才能在读中体会诗词的含义。

(3)诵读悟情。课外诗文的诗意不必像课内诗词那样逐字逐句地的理解其中的深意,我最常用的做法就是品读。以多种形式练读,如小组读、指名读、读名句比感情、轮读等做法,正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个别难懂的地方,只需教师点拨即可。

(4)背诵展示。在熟读的基础上,积极调动学生背诵的兴趣,在多样背诵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语感的熏陶,在班级内开展朝代及诗内容连线比赛,以及小组抽签背诵经典诗文比赛,这样可使学生对一些名词佳句印象深刻,对已经背诵熟练的古诗进行复习巩固,不易混淆。

二、让诵读新风吹向舞台

我市及我校都对诗文诵读活动异常重视,所以在诗文诵读表演方面,也需要教师下足工夫进行编排。首先,表演形式要配合诗的意境展开,这样学生才能准确生动的表情达意,在诵读中提升自身素质,积累语文素养。如表演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是李白咏酒的诗篇,极具个性,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饮宴,气势潇洒。于是我编排学生进行饮宴场面的表演,配合气势恢宏的吟诵,效果非常好;再如表演徐志摩的现代诗歌《再别康桥》,这是一首意境优美的诗歌,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于是在表演中,我加入了配乐与舞蹈的元素,两位女孩在透明伞下翩然起舞,更加烘托出了那淡淡的离愁。其次,表演中的朗诵比普通的背诵、吟诵更难,除了要做到字正腔圆,还要配合诗歌的感情,或高亢、或委婉,尺度很难拿捏。因此形式要多样,如吟诵曲调隽永的宋词,适合单人表演,而边塞诗适合铿锵有力的齐诵,我还把太极潇洒扇的武术表演融入到边塞诗的朗诵中,学生朗诵时能配合动作发力,韵律感强,创意独特。

经典诗文范文2

有一天,外婆看着我背诗词,外婆要去买东西,我暗自高兴,心想:哈哈,外婆出去我就可以玩了,真是个好机会。外婆走了,我迫不及待地把门关上,出去玩了。傍晚我回到家中,看见外婆脸色不好,就知道自己犯了大错。外婆严肃地说:“今天把这几首背出来才能睡觉。”我乐极生悲,黄豆般的泪珠不停地滴落,可外婆一点也不怜惜。我真后悔中午偷跑出去玩。含着泪花,我在外婆严厉的目光中背完了那几首古诗,心里真是对古诗厌烦得要命。

到了上学的年龄了,我看到每一册书上都会有两三首古诗,而且有时候在试卷上和课外的题目都会有。顿时我醒悟了,明白了外婆为何在小时候就让我学习古诗词,我真感谢她。

渐渐地,我知道的古诗词越来越多了,后来我发现每一首诗的最后一个自都是押韵的,例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光”、“霜”、“乡”的最后一个韵母都是“ɑńɡ”,掌握了这一点,我发现背古诗就容易多了。

经典诗文范文3

由于古诗高度凝练,学生受认知能力等因素的限制,理解古诗文意境存在一定的障碍,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读背上,那将远远达不到我们诵读经典诗文的目的,单纯让学生听老师讲解来体会意境,也只能是肤浅的、表面的。近年来以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得以广泛运用,优化了教学效果,也为诗文诵读开辟了新天地,让古诗文绽放出无穷的魅力。

一、培养学生搜集能力,调动学习积极性。

机械的背诵古诗文素来不受学生欢迎,从开设经典诗文诵读以来,我坚持每周上一节古典诗文综合课――古诗诵读课。上课之前,我都会给学生创造一种环境氛围,使学生在诵读之前就积极活动起来。诵读之前提前安排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或查阅工具书或上网搜集有关作者生平、作品特点等方面的资料,在课堂上以才艺展示或小组讨论的方式集体共享这些资源。这样不仅可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还在无形中让学生集体参与到其中,激发了学习热情。

如:《破阵子》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一首词。这是一首慨叹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诗。表现了诗人“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抱负。但是,古今语言的差异,生活环境变迁所形成的诗人与学生感情之间的距离,都会造成学生理解上的困难,于是,我让学生回家各自去查询诗人的有关资料。学生们有的到网上查询,有的去书店查询,有的问家长,有的从《宋词三百首》等诗书上找……这个课前预习既为下一步学习古诗打下基础,又培养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品质和收集信息的能力。

在学习王昌龄的《出塞》时,我先让学生介绍自己搜集来的资料,并让学生说说是从哪儿搜集来的。接着老师用多媒体课件出示王昌龄的生平介绍及写作的时代背景,并告诉学生以后搜集资料要根据需要搜集,要搜集跟诗词有关的,有助于理解诗意的材料。然后多媒体课件再打出中国地图,帮助学生知道“龙城”“阴山”的地理位置,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这样,运用多媒体,让学生在介绍王昌龄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也为理解古诗的内容做好准备。

二、由诗到画,感悟意境

清人王夫之曾说,诗人“只于心目相取处得景、得句”。诗歌中 “意境” ,就是诗人根据一定的审美理想,对客观现实中的人情、风物进行观察、体验之后,凭借艺术想象力所创造出的审美意象。“诗中有画”是我国古诗的一个显著特点,要让学生融入诗境,必须让学生通过联想和想象,进行再创造。

在诵读《沁园春雪》时,我利用多媒体展示这样一幅景象:远处大雪纷飞,长城在雪中蜿蜒伸向远方,黄河在雪中静立,近处是主席沉思的侧影。引导学生探究:“诗人在什么地方?他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让学生想象诗人写诗时的情景,直观的形象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积累的经验与情感,活跃了学生的思维。由老师介绍当时中国遭受日本侵略、国内战火不熄、中国工农北上准备抗日的大时代背景,运用多媒体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不但能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进入到学习的状态中,唤起学生高涨的求知需求,还较好的刺激了学生的感官,形象的理解了诗词意境。

经典诗文范文4

关键词:小学生;经典诗文;诵读;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3-0044-01

1.现状:

经典诗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学习经典诗文是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学生从小就开始学习经典诗文,既达到继承传统文化的目的,又能学生在道德和文化的洗礼中受益。经典诗文诵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经典诵读活动对于提升学生的语文能力作用非常明显,但在经典诵读学习过程中,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1.1 学习习惯培养的欠缺。笔者所在学区每一学年都会组织大型的经典诗文诵读比赛活动,但是由于平时课堂任务繁重等原因,只有在临近诵读比赛时,个别语文老师才开始"临阵磨枪",使得经典诵读流于形式,经典诵读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作为班主任,在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诗文学习时,重点放在背诵,这样不仅不利于学生理解,更打消了学生的学习经典诗文的积极性。学生诵读的习惯更加无从培养,更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1.2 教师指导单一化。教师在诵读过程中指导方法的单一化,也显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的薄弱。很多教师仍然把指导的目标聚焦在"读了什么",而不是关注"怎么去读",也有教师已经注意到了,却不能运用于指导过程中。在一次语文常规性听课时,进行诵读的内容是一组古诗。教师选择了五年级学生熟悉的《渭城曲》、《别董大》。这两首古诗都是送别诗,通俗易懂,情感真切,冀教版教材把这两首诗编成一课的目的,目的之一在于让学生体会这两首诗歌送别情感中的不同。所以教师把教学重点放在了指导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上,让学生反复地练习。但对诗歌的句型节奏、读音轻重以及语调变化等并没有具体地展开指导,这大大地降低了经典诵读的效率,学生对于两首古诗的体会依旧停留在理解情感,会读会背会写的基础上。

1.3 诵读评价不够多元化。当前经典诵读活动还是一种相对并不成熟的教育活动,所以相应的评价系统也并不完善。学校对教师的评价指标主要集中在"是否开展"上,导致教师形成一种应付观点,积极性难以调动,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比较随意单一。低年段教师主要以背诵的方式考查学生经典诵读的情况,这种方式操作起来似乎方便易行,但会影响学生的诵读兴趣。

2.对小学经典诵读教学的实施对策

2.1 培养学生良好的诵读习惯。良好的阅读习惯一经形成,遇到特定的阅读情形就会自动进行,从而可以取得理想的阅读效果。由于小学课堂注重的是小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所以课程的种类非常丰富,语文课程的课时不是十分充裕,能独立安排经典诵读的时间并不多,笔者认为可以充分利用每天的晨读与午读或者其他空余的时间,或者学校在综合实践课中给经典诗文一席之地,进行学生自主的经典诗文的诵读活动。晨读和午读可依据班级情况抽一部分时间进行经典诵读。日积月累,每天10分钟的诵读也将取得惊人的效果。

2.2 提高教诵读教学能力。一部分教师对于经典诵读的教学并不熟练,学校可以组织相关学习培训,从而使教师完善对于经典诵读的知识结构的认知。教师自己也需要扩大阅读面,了解经典诵读的理论研究,特别是要补充在国学经典方面的知识。只有教师树立正确的经典诵读教学观,提高专业化的指导能力,才能有一个明确的经典诵读教学方向,切实有效地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小学课程种类丰富,语文课业内容繁重,经典诵读可占用时间不多,所以要将经典诵读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使得诵读形式更丰富多彩。

2.3 完善诵读评价体系。"语文课程评价……目的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检验和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改善课程设计,完善教学过程。"[2]可见建立一个完善的诵读评价体系尤为重要。在进行经典诗文诵读的教学中,改变教师评价主体,进行学生可以参与的评价。在评价指标设立明确、有依据性、客观公平的基础上,学生进行评价可以极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而在自定的诵读目标、目标的达成度反思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现问题,然后自我改进。经典诵读不应该只局限在学校里,家长最大限度的支持孩子的经典诵读,"我妈妈一起读书"等类似活动侧重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可对孩子进行及时的评价和监督。

经典诗文范文5

文素养;目标;技巧;写作

能力

〔中图分类号〕 G62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3)

09—0073—01

诵读古诗文是指围绕经典古诗文展开的一系列有意义的吟诵、理解、欣赏、研究、创新和积累,以尊重学生的个性为前提,以发展学生的个性为目的的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在诵读、欣赏、研究的过程中,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爱国情操、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

一、什么是诵读经典

经典是指古今中外重大知识领域的原创性著作,是被历史证明最有价值、最重要的文化精髓。所谓诵读经典就是在2-13岁这一人生中记忆的黄金时期,诵读和熟背经典美文、唐宋诗词,以达到文化熏陶、陶冶情操和培养健全人格的目的。

二、鼓励学生自主阅读

教材中的课文特别是优秀的古诗文作品,带有作者鲜明的个人风格。学生通过富有个性化地吟诵、理解、欣赏、研究、创新和积累,能够更好地领悟作品的内涵,感受古诗文千姿百态的风格魅力,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及人生的有益启示,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较高的人文素养。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是真正的读者,让学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可以使其在文本的对话中,读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提出疑问、发表观点,这样有利于获得启迪,提高人文素养。

三、明确诵读目标,提升人文素养

1.诵读经典的诗文,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扩展阅读量,增强人文素养,促进语文水平的提高。

2.熏陶涵泳,可以使学生的性情变得平和,班级气氛变得融洽,还可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力,开启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气质,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诵读经典的诗文,积累精美的词句,不仅仅是让学生记住名篇佳作,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养成一种品格,学会一种本领。

4.对学生进行品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借助经典诗文中的名句的研究,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阅读分析能力。

5.培育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研究经典诗词中的名句,可以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构建有特色的书香校园文化,构建学生理想的成长环境。

四、掌握诵读技巧,事半功倍

1.化整为零,步步为营。对于较长的文章,学生背诵时不妨化整为零,各个击破。这样段段背、段段清,做到化整为零,步步为营。

2.以写助读,感官兼用。俗话说:“眼看十遍,不如手抄一遍。”如果诵读时一边读一边写,读读写写,既能调动眼、口、手、脑等多种感官的参与,又能为默写打下坚实的基础。

3.互读互背,合作“经营”。背书时三两人一组,互读互背,相互提示,合作“经营”。这样背书便于思路集中,同时具有提神互补、教学相长之功效。

4.按图索“意”,读图背文。此法特别适用于背诵古诗词一类,将诗文的意境、内容,用象征、抽象、夸张和写意等手法,勾勒出简图或简表,然后按图索“意”,一边读图,一边“说”文,最后达到背诵之目的。

5.以唱助读,别有滋味。有些歌曲意境上取材于古诗词,或是古诗词的诗译作品,选用现成的曲谱与古诗词巧妙联姻,便捷实用,别有情趣。中国的古诗词本来就可以唱,以“唱”助读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五、增强理解 ,提高写作能力

诵读是为写作筑坝蓄水,只有大量储存,才会有源源不断的输出;只有积累得多了,才能融会贯通,产生新的联系,形成自己的新观点。学生诵读经典,就是为了培养其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增强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理解了书义,才能提高对事物的认识、分析和理解能力,才能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经典诗文范文6

【关键词】有效性 精选内容 课内外结合 诵读训练 积累

古诗文博大精深,灿若繁星,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千百年来,经典古诗文熏染了一代又一代龙的传人,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它已成为一种长效的民族素质滋养剂。三千多年前孔夫子就曾经说过“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积累、感悟和应用,可以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对诵读古诗词的诠释都说明了诵读经典古诗文是何等重要。而诵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感染力,最具震撼力,最具创造力,最为精彩纷呈的因素。那么如何提高古诗文诵读的有效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是我们十几年来小学语文教学实践一直努力和致力于探索的问题,下面就我们对古诗文诵读有效性教学进行一些浅略探讨。

一、精选诗文内容

中华文化浩如烟海,小学阶段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诵读有价值的内容成为实验开展的首要问题,“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些流传至今的至理名言,指导着我们对内容的选择。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欣赏水平有限,所以,根据不同年级的实际情况,得精挑细选诵读内容。要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和有益处有意义的原则,结合课文中的古诗学习,适当拓展延伸。小学语文教材按单元主题来编排,每个单元分别渗透了爱心、惜时、诚信、勤奋等内容。因此可以针对每一单元的内容,将传统诗文中表现相关单元主题的经典名篇等进行整理,列出篇目。教学中适时、适量地为学生拓展经典古诗文内容让学生诵读、积累,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孩子们学习经典古诗文的兴趣。

二、注重课内外结合

传统经典诗文,语言精炼,具有节奏美、韵律美,非常适合学生诵读,一卷在手,朗朗上口。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生首先学会教材中古诗文的学习方法,再迁移到课外经典古诗文的诵读中。

(一)学法引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诗文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感染力。首先读懂教材中的经典。以教材中的经典为载体,教会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并运用所学方法读懂经典,运用经典。

(二)课堂引诗文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中选用了较多的经典诗文,各单元也安排了相应的主题,在教学中要求教师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在课堂中。在课堂教学中教会学生学习古诗文的方法,让学生感悟诗文的内涵,并引导学生围绕课堂学习的内容,去搜集与之相关的古诗文。如学习《长相思》这首诗时,引导学生读《望月怀远》《泊船瓜洲》等诗篇,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思乡之情;学习了《送元二使安西》这古诗时,同学们很快会诵出“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送别诗句。学生百读不厌,回味无穷。

(三)活动诵诗文

坚持开展“每天一诵读”、“每周一诗”、不影响学生其他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在宽松的环境中快乐地阅读、背诵古诗文。每天固定诵读的时间,并做到持之以恒。老师事先进行朗读辅导,加强老师及优等生的范读,让每位学生能读出诗味儿。

首先确保诵读时间:如早上十五分钟、午读十分钟、课前三分钟和校本课程时间进行诵读训练。

早读十五分钟:将选定好的古诗文篇目设计好诵读计划,确保每天早晨十五分钟的有效利用。或是朗读新内容,或是复习旧知识,班长做好组织者,上好早读十五分钟。

课前三分钟:可让诵读三分钟成为课堂一支永恒的序曲。如一打预备铃,可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自由对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熟读成诵。学生一面诵读,一面等全班同学归座,这不仅加深了经典诗文的复习巩固,也调整了学生的课前状态。

充分利用每周两节的校本课,将本月所吟诵的内容全面复习,以及在班级内举行小型的经典背诵比赛。

将时间分散安排,遵循学生注意力发展的规律,避免长时间由于单调重复而产生疲劳,较好地体现“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理念。

三、加强诵读训练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多读精背是千百年来我国人民学习语文的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特级教师于漪也说:“要反复诵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读出感情,读出气势,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因此经典古诗文要一遍一遍地读,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最后熟读成诵,其义自见。

四、引导巧背多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经典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地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经典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在教学中我主要采用多种形式背诵方法引导学生巧背,实现“量”的积累。为了调动学生背诵古诗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竞赛法,激励学生快速记忆。如两人赛、小组赛、男女组赛、全班赛,又如限时背、师生背、接龙背,抄写背、听记背、问答背等多种形式综合背,灵活且富有变化,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背诵的积极性。

牛顿说:“我之所以比别人看得远,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经典诵读正如一把闪闪发光的钥匙,它可以打开孩子们的心门,让童心乘着“经典美文诵读”的翅膀振翅飞扬。

参考文献

[1]刘华.经典语文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