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种信仰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爱是一种信仰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爱是一种信仰范文1

摘要:通过采用文献资料与问卷调查法, 以溧阳市第一中学部分在读女生为调查样本,对溧阳市第一中学女生在田径学习中所出现的一些心理障碍做出相关调查研究,对心理障碍所出现的原因、女生田径学习的特点进行分析和总结,找出解决中学女生田径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以期提高中学女生参与田径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中学女生 田径 心理障碍

田径运动的主要目的是发展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并能促进人体正常的生长发育和各器官系统机能的发展,对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方面也具有良好的教育意义,同时能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以及勇敢顽强、吃苦耐劳等优良品质[1]。但如今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田径不仅未能很好的发挥其功能和作用,甚至在部分中学,田径教学被学生冷落,尤其是对于女生来说,在田径学习中所表现出的心理障碍更是日渐突出。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中学女生田径学习的心理障碍及对策为研究对象,抽取溧阳市第一中学六个年级中每年级一个班的女生为调查对象,共190人。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设计有关中学女生对体育及田径项目的看法及心理障碍的问卷,进行必要的问卷信度和结构效度检验,认可后发放。共发放问卷190份,回收189份,其中有效问卷186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2数据统计法

对回收表格逐项汇总、登记、统计,并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常规统计处理和分析。

2.结果及分析

通过调查得知,随着年级的增长,喜欢体育课的人数呈急剧下降趋势,同时不喜欢体育课的学生也在逐渐增多。不同年级的女生,心理变化非常明显,作为教师要根据不同的生理心理发育程度,从宏观的体育教学着手,提高她们对体育的热情,从而提高她们对田径项目的热情。从学生的学习动机出发,诱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以提高学习锻炼的积极性,进而促进田径教学质量的提高。

3.结论

3.1由于田径教学设计问题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由于中学生的身体素质还在不断提高中,所以很难在短时间内掌握某项完整的技术;专一化、单一化、高强度负荷的学习模式是在所难免。这样的学习练习形式对于女生来说难度更大,心理障碍的产生也就不难理解。

3.2由于教师自身问题而使学生产生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设计之前并没有深入地了解学生、不积极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区别对待学生等情况都会使得学生降低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心理障碍。

3.3由于学生自身方面而产生的心理障碍

学生对田径的错误认识、失败的学习体验和处在敏感的身心时期使女生们对田径学习的所产生了抵触心理。

3.4由于客观条件产生的心理障碍

器材的合理安置和气候等客观因素也是体育课不容忽视的因素。如教学场地脏乱差,器材残缺、安全性不高等,又如在恶劣的气候等,从而影响教学效果,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4.建议

4.1课堂游戏的科学选择

在田径教学中,游戏是很好的一项内容,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动身体。但是根据舒胜宏关于中职学校女生体育学习兴趣的调查显示,身处青春期的女生往往会认为游戏是小孩子玩的内容,自己长大成人了,再参与游戏活动就觉得难为情,从而从准备活动起就带着抵触心理参与到田径课堂上。所以,在中学女生的田径课堂上,对于游戏的选择也要进行精心的挑选。

4.2克服学生田径学习心理障碍的对策

4.2.1通过改变常规的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

体育教师的一点点教学上的小变化便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另外,在田径教学中的素质练习,练习手段往往是单一枯燥的,但若加以组织形式的改变,它将会是一项有趣的练习。使学生的自我表现欲望及竞争意识在紧张有趣的练习中得以表现与发展,对于培养女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有极大的好处。

4.2.2 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点适当地采用教学比赛式游戏,激发学生练习的热情

鉴于中学女生对于课堂游戏的选择有一定的排斥性,教师在选择游戏时可以适当多采用教学比赛式游戏,既调动了学生的练习积极性,巩固教学成果,又活跃了课堂气氛,使学生体验了运动的乐趣。

4.2.3区别对待制定目标,给予更多的“成功”体验

在体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女生的体质状况、体育基础和承受能力,尤采用以区别对待和鼓励手段为主,通过降低要求、标准或制定一个适宜的教学努力目标,使每个学生都会有机会体验运动的乐趣与成功的喜悦。

4.2.4 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培养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及组合能力,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对于女生的田径课,如果仅仅是单纯的学习运动技能,学生们的兴趣必定不会浓厚,相反会很排斥这种学习手段和学习效果,所以教师应该适当做出引导,为学生搭建思考的平台,培养学生对田径的理解能力及组合能力的同时,也会对学生将来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4.2.5改变对田径教学的传统观念,在田径学习中体现文化的内涵

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对学生田径文化的熏陶,增加其田径文化内涵,在学习田径的过程中获得更多、体会更多。这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相应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习效果不佳。

4.2.6田径教学内容要服务于学生未来的生活

要想根本改变田径教学内容狭隘、单调枯燥乏味的现状,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项目为主设置田径教学内容的理念,从充分发挥田径健身优势功能为主导,将田径发展身体素质与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构成两大类教学内容体系[4]。

4.2.7改革田径运动的考试内容及方法,重视进步幅度

体育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该尽量废弃对全班学生使用同一标准进行评价的方式,教师所要做的应该是制定一个适合全班不同水平、不同层次学生的一种评价方法,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刘显.湖北省中学田径教学逆反情绪的产生原因与对策[M].体育世界·学术, 2006,2:34-35.

[2]沈燕.中学体育课田径教学的对策浅探[M].当代教育论坛,2006,9:134-135.

[3]陆向荣.中学田径教学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文教资料,2005:83-84.

爱是一种信仰范文2

关键词:萨满教;人类;精神信仰

前言

信仰,顾名思义,就是一种相信与仰望。相信,是对世间的一种相信,可以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可以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以相信“团结就是力量”。总之就是相信世间一切美好的值得相信的东西。而仰望,是对人生的一种仰望,可以仰望一种高尚的品格、一种超然的气度和一种深沉的思想,总之就是仰望人生一切向上的应该尊崇的东西。这种相信与仰望构成了人类的精神信仰。因为相信所以仰望,因为仰望所以信仰。信仰是人类的一种本能天赋的主观反应,是人类对于宇宙天地命运历史的整体超越性的意识,是统摄其他一切意识形式的最高意识形式,是人类对人自身存在与客观世界的整体性的反应,是一种形而上的意识形态。正如哲学中所说“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正确的意识对物质有促进作用”,向上的进步的精神信仰可以促使个人更好的成长、社会更好的进步。因而正确的进步的精神信仰,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所以笔者在此以探究萨满教为例,旨在窥探出人类应有的精神信仰,进而将这种信仰传承性的继承。

一、萨满教的起源及发展。

萨满教是一种具有原始性、传承性、历史性、地域性的宗教类型。1.原始性。萨满教的最初源于满族先人认定自己是某一种动物的后代或与某一种动物有着血缘关系。例如:关于祖先的来源,萨满教中有着熊和人共同孕育出的孩子,就是他们的祖先这一传说,这在现在是说不通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萨满教中存在的原始且落后的观念。2.传承性。萨满教主要是由满族人设立,流行于是我国北方地区,可以说北方各民族都曾信仰过萨满教。在长期的历史发展演变过程中,萨满教经历着社会的变迁与经济的转变,同时也经历了自身传承性特征的变化。由最初的一种封建思想演变到最后的一种。萨满教发展今已成为一个无论思想、形式、内容都十分完备的正规宗教类型。这种传承是由简单零散到丰富正规的转变。3,历史性.萨满教中很多神话传说都不是凭空捏造的,而是有一定的历史依据,每一个民族每一种宗教本身的发展历程就是一部历史,从萨满教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可以探究出当时满族的一些历史文化。萨满教印证了这段历史,萨满教演变反映出人的价值观的历史演变过程,例如:初期萨满教中并没有萨满这个称谓,人们只是信奉一种虚幻事物,相信它能给他们带来想要的一切,至此演变出人们将希望寄托到某个人身上,这是具体化的人,而不是虚幻的事物,这就是一种历史的进步演变,证明当时人已经开始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会得到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可以被看作是人民自主意识的早期体现。萨满教就是这样一种集文化、民俗等方面于一身的具有史学和文学双重研究价值的宗教形式。4.地域性。萨满教是一种极具地域性特征的宗教形式。北方多山,而且多是一些奇形怪状的无法解释来历的山,自古山都被看作是一种有仙气通灵气的神秘物,围绕着山可以演变出很多传说、故事,例如:萨满教中信奉的山神。萨满人每年都会举行山神祭祀活动,供奉山神,祈求保护。这也是萨满教这种不同于其他民族信仰的具有北方自身地域特色的宗教特点。

二、萨满教中所体现的一种相信——对母性关怀的认可、对人性情结的信任。

母系社会是萨满教形成的时代,这个时代的女性作为天生具有超自然力量的形象进入了人类意识。女性具有天生的生育能力,可以将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并抚育成人,这种创造生命的能力使得女人团体被异化为生育女神或自然女神。在萨满教的思想中,可以说是女性创造了这个世界,因而女性在信奉萨满的民族中有很高的地位和声望。母性关怀是女人与生俱来的一种特点,它是一种博大、无私、宽广的爱。萨满教中反映出了这种爱,人与人之间也需要这种无私宽广的爱。萨满教是相信人性本善的,认可每一个生存于这个世界的物种的生存价值。相信“善恶到头终有报”,相信冥冥之中自有一种神灵在掌管与庇佑着自己,因而心存一份景仰,并且主张要相信人性,信任人性,只有先相信,才会真正的去实现,只有这样才会真正做到人与人之间、人与物之间和平共处、共进双赢。

三、萨满教中所体现的一种仰望——对神灵的敬畏、对天地的景仰。

萨满教中有很多禁忌神话,这些禁忌以一种神话的方式表现出来,更易引起人们的学习兴趣。他们相信好的现象都是神灵所为、都是天地所赐。以此来表达对神灵的敬畏及对天地的景仰。这也反映出萨满教相信世间有神灵的存在,因为这种相信所以信奉萨满教的人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所顾忌、有所约束。

萨满教作为一种自然宗教,其也有着一种生态保护意识。在萨满教的观念和行为层面中都蕴含着爱护大自然、维护生态平衡和回归大自然的环境意识和环保精神。萨满教相信树神的存在,因而注重森林的保护。萨满教也相信水里住着神仙,有水神的存在,因而他们主张保护河流泉水。而萨满教中最具特色的是图腾崇拜,萨满教崇尚一种万物有灵、与物交友的信念,从不会肆意伤害世间任何一种生物,每一样生物存活于当世,都有它的存活价值,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

因为萨满教中有这种相信、景仰、精神、信仰,所以信奉萨满教的民族才会有很多忌讳与遵守,不会肆无忌惮的任意妄为,而这也是我们目前所急需的一种价值的认同与规矩的尊崇。

终上所述,整个人类,都应该有信仰,这种信仰是人类应有的精神信仰,它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怀信任、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共处。这种精神信仰是社会前进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而作为个人,也应该心存一些敬畏、一些敬仰,人如果没有这份敬畏和景仰,为人处事就会无所畏忌,随心所欲,心中也就会失去一个道德准则的约束力和平衡力。一个民族的生存应该依赖于精神信仰、整个人类的生存应该指仗于精神信仰。(作者单位: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爱是一种信仰范文3

从来不敢相信,我们是这样一群人,为了那些远在坐飞机需要几十个小时的地方的男人疯狂,那些场上的23人,就是心灵的安慰,那些在欧洲的精灵,居然可以影响到在中国的人,以任何可能出现的方式,影响着我们,影响着这样一群人的生活,这是种信仰,是热爱,是仇恨,是喜悦,是悲伤,我们是“异教徒”!!!是的,我们就是这个社会里的新教徒,在别人不懂的世界里信仰着自己的神,在最黑暗的黑夜,寻找心灵光明的一些人!!

我感谢上帝让我爱上足球,因为它使得本来平淡的生命有了些新的希望,这是一种新的美味的精神兴奋药物,在失落的时候,寻找一个家园,舔舔伤口,在高兴的时候,开一片蓝天,寻找些真实的感受,在无聊的时候,我们可以比其他人多些选择!这就是异教徒们的权利,我们的新思维,不分男和女,在没人理解的领域里,疯狂的发泄着某些思潮,感谢上天,我就是这样教徒里的一个

深夜起床是一种享受,是一种美好的事情,尽管不是每星期都这样,但足球的异教徒们总是很乐意这样,他们在寻找明灯,寻找心里的快乐源泉,我不知道思想家们有没研究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新的信仰,反正,只有球迷们才拥有这样的激情,我们该感谢自己的生命轨迹里有这样一道美好的风景,在生活,学习,爱情,事业之外,还有一弧清泉可以供我们洗去某些污浊了我们的东西,不敢想像没有这一弧清泉,这样我们会疯掉,我们会失去信仰和活下去的很大部分乐趣,我们会迷失,和普通人不一样,球迷们的心是水做的,很柔软,很娇嫩,当然也很坚强,我们爱每一个值得庆祝和哀叹的夜晚,在足球的领域,球迷没有性别,没有年纪,没有差距,有的只是那一样的心情!

打开网页,不看看足球新闻,心里很空荡,爱人会离开你,父辈会老去,朋友会背叛,甚至自己会欺骗自己,但是,足球不会,它自己你爱它,它会用最真实的事实,告诉我们,我们还活着,我们还有信仰,我们还因为有这样信仰,永远获得某些财富,某些别人期望而得不到的事物!

爱是一种信仰范文4

弗洛姆在此书中最重要的主张是只有把实践爱当做一种信仰,才能真正地懂得爱的艺术。当代青年对爱的态度并不十分严肃,很多教育者面对这样的现实心里面都会有些许尴尬。但是爱本身既是每个人必须要经历的一件事情,又是人生中很有必要的一件事情,爱是个人的意愿,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崇尚个性和自由的时代。所以,无论是对是错,爱就在这里。

不得不承认,读这本书的一个重要的初衷就是想让自己在爱这件事情上有一个完美的实践,但是读过这本书之后,对爱的需要反而不那么迫切了。因为我领悟了爱不是对象的选择,而是自我的一种能力,是自我创造性的体现,是奉献,是理解,是尊重。正是因为在这些方面自己的自信,所以反而不担心是不是被爱了。

之后的很多年,我对当时读这本书的情景印象深刻,那是我第一次真正觉得心理学知识像我当初期望的那样展示在我面前,用通俗的语言来深刻地解读人性,探讨生命的意义。曾经认为,心理学是经验主义的学科。然而,最初两年的心理学学习让我感到心理学是一门严谨的学科,探讨了太多人体的生理学基础和心理学的基本概念,你无法从那里直接联系到生活中的心理学内容,更无法用那些知识去解读人的心理。然而,读了这本书之后,才发现基础理论对一门科学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经历长久的实践才能真正理解这门科学的价值。

20世纪的50年代,正好是西方社会经历深刻变革的一个时期,工业日新月异地突飞猛进,社会倡导生产和消费,正像我们国家现在经历的这个时期一样。人们被深刻地物化,社会的焦点集中在橱窗之上,那些光彩照人的商品是这个社会普遍追寻的价值所在。人们越来越远离人作为自然界中一份独立力量的存在,忽略了人之所为人的本质特性――精神。人的精神的优越性被高度物化的现实世界摧残得七零八落,人们在创造一个自然界之外的物质世界的高度亢奋当中,乃至忽略了这一切的本质意义,即怎样让生物体的人过更舒适的生活。这本书正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写成的,作者深刻剖析了当时西方的社会结构、社会人格,从而试图探索出一条个人人格的正确的成长道路。

尽管将爱作为生命的根本意义这样一个概念是值得商榷的,但是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很好地理解人性的视角,让我们人类世界在物化的歧途中迷途知返。当代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明确地告诉我们,幸福感不仅仅是爱所能达到的,就像这本书中说的一样,人的自我实现才是人性发展的最高境界。包括个人的成就感、个人的自尊、个人的生活满意度及个人的休闲质量等等因素,都是幸福感紧密联系的概念。这本书还告诉我们一个这样的道理:物质文明建设永远实现不了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只有在人格成长的过程中,才能体现人作为人的价值,也只有人格的充分发展,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达到真正完美的社会。不管弗洛姆的理论正确与否,这种对人类发展方向的思维模式是极其有价值的。

就爱的心理学意义及其心理机制的探讨,弗洛姆已经实现了一个非常大的跨越,因为他将爱,甚至将人格发展从弗洛伊德的生物解释中解放了出来,把爱的问题放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探讨,并且认为人类的爱更多的是因为社会发展所形成的,而非是弗洛伊德所归纳的生物本性。这一点更符合人的社会属性,毕竟人是因为生活在社会中才称之为人的。

《爱的艺术》中所谓的“爱”与人们普遍认为的那种“一个人偶然幸运地体验并陶醉于其中的一种纯粹的”不同。弗洛姆认为,爱是一种能力,一种态度。爱是一种积极的活动,并不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如果用最通常的方式来描述爱的主动特征,那么,它主要是给予,而并不是接受。或者说爱是一个人的活动能力,而不是两个人的偶然相遇。因此,人们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对爱进行系统的学习,才能真正具备爱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实践爱。提出这样的观点是基于一种社会现实,即人们普遍认为爱在人生中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并且对爱充满强烈的渴望,但是很少有人认为,在实践爱之前还需要系统的学习。他把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归结为三方面。

首先,“多数人宁愿把爱当成被爱的问题,而不愿当成爱的问题,即不愿当成一个爱的能力问题。对他们来说,爱就是如何被爱,如何惹人爱”。其次,把爱的问题设想为一个对象的问题,而不是才能的问题。“人们认为爱是简单的,困难的是寻找正确的爱的对象,或者被爱的对象”。尽管每个时代都具有自己鲜明的时代特征,具有吸引力的气质取决于一个时代在体魄和精神上的风尚,但在过去的数个时代里,爱的意识常常只是作为人类自身交换能力范围内的商品而已,“人们力图做一个交易:从社会价值基点来看,这个对象应是值得要的,而且同时就我的公开和隐秘的财产和潜能而论,对象也应该想要我”。再次,人们“把最初堕入情网的经历与爱的‘久恒’(或用我们能够使用的较容易理解的语言说:爱的‘永恒’)之间的区别混淆了”。“认为没有什么比爱更简单这种看法,尽管被相反的证据所淹没。却仍然很流行”。在这里,“几乎没有什么活动像爱这样以极大的希望和期待开始,却以有规律的失败而告终”。“如果这是其他任何活动和事业,人们都会渴望认识失败的原因,学习做好这件事的方法,或者干脆拉倒了事,但爱是不可能拉倒了事的。”

弗洛姆认为,学习任何一种艺术都需要学习两方面的内容,即理论和实践。首先,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对爱从理论上进行了探讨。他认为爱的起源应该追溯到人们从脱离自然界开始后的孤独和无力感。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人们从自然界的束缚中逃离并获得自由,却又转而依附另一种精神权威而逃避自由,就是为了克服孤独和无力感,但这种方式永远也无法让个体获得真正的自我,实现人作为人的真正价值。然而,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人的个性的全面发展终究要实现,并且这种发展的最终归宿就是爱。尽管当今社会的人们在爱的旅途中到处碰壁,比如高离婚率、自杀率、犯罪率等等问题对这个社会的和谐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人们对爱的实践感到空前的茫然,对爱的关注和渴望更是超越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但是人们还是一如既往的忽略探索爱的本质含义,在行为上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尽管他们对爱如饥似渴,却又认为几乎每一件事都比爱重要:成就、名望、金钱、权力――几乎人们所有的精力都用来研究如何实现这些目标”。同时作者也对世人的这种行为表达了深深的不满,“难道只有那些能够赢得金钱和名利的东西是值得学习的,而爱只对精神有益,在现实意义上并无利可图,是一种我们根本没有必要花费太多精力学习的奢侈品吗?”

弗洛姆在对各种形式的爱进行了充分的分析后认为,所有形式的爱常常包含着共同的基本要素:关心,责任,尊重和了解。并在书中对这几个要素的本质含义做了进一步的说明。

书中指出,关心是首要因素,这在母爱中体现得最为明显,他认为“爱是对所爱对象的生命和成长的积极关心”“爱的本质是为某物而劳作,是促使某物成长,爱和努力是分不开的。”

从真正意义上讲,责任完全是一种自愿行为,是我们对另外一个人表达或没有表达的需要的反应,而当今我们理解的责任却多是指职责,从外部加于人身上的某些事。

尊重和责任是互相依存的,假如没有尊重,责任就完全有可能是支配和占有。尊重不是害怕和畏惧,它是指按照个体的本来面目,发现个体的独特个性,对个体的成长和发展顺其自身的规律和意愿。

了解为爱提供正确的方向和现实的依据。“心理学的普遍受欢迎,固然表明了一种认识人的兴趣,但也暴露了在当今的人际关系中爱的根本缺乏。因此,“心理学的知识成了爱的行为中充分了解的替代物,而不是向这种充分了解迈进的一个阶梯”。即人们对心理学知识产生兴趣是因为他们想充分了解爱的真谛,而事实上却没有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实现充分了解。然而,心理学和管理学的研究均表明:社会经济地位不同的人,其占主导地位的需要的层次是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人,占主导地位的需要的类型也不同;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偏爱的表达思想的方式也会有所不同。所以在了解了爱的真谛之后还必须要了解所爱的人的个性特征以及其需要的倾向性。

在对爱的理论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之后,弗洛姆又对爱的主要的实践方式进行了阐释,包括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兄弟之爱、、自爱、对上帝的爱等。紧接着,弗洛姆对西方社会的爱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要想实现真正的爱,必然要进行必要的社会结构的变革。他形象地指出“现代人实际上接近于赫胥黎在他的《勇敢的新世界》中所描绘的景象:丰衣足食,得到了性的满足,但没有自我。除了与其同胞极其表面化的联系之外,没有任何东西”。他们遵循着赫胥黎非常简明的公式――“个人有了感知,社会就会骚乱”,“今天能得到的快乐,绝不留给明天”,或者更加登峰造极的陈述――“现今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如今人的幸福在于“有快乐”。有快乐在于消费的满足,在于“接受”――商品、风景、食物、饮料、卷烟、人、演讲、书籍、电影――一切能够被消费和被吞噬的东西。“世界是一个供我们消费的庞大的对象,是一个大苹果、大瓶子、大;我们是乳儿,永远是期待着的人――却又是永远失望的人。我们的特点是适于交换和接受,适于物质消费和交易,每一样东西――精神的和物质的东西――都成了交易和消费的对象。”在爱的实践方面,他提出了爱的实践的四个要素,即规范、专心、耐心和关注。

最后,他提出了爱的实现中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信仰。爱的能力取决于人们从自恋中解脱出来的能力,取决于从母系社会和氏族的稳固的眷恋中解脱出来的能力,取决于我们在与世界和自身的关系中生长和发展一种创造性倾向的能力。这种解脱过程、产生过程和觉醒过程,要求有一种品质为必要条件:信仰。爱的艺术的实践需要信仰的实现。他在书中对理性信仰与非理性信仰做了明确区分。他指出,所谓非理性信仰,是建立在屈从于非理性的权威基础上的信念(或一个人或一种观念),而正确的信仰是根植于一个人思想和感觉中亲自体验中的信仰。理性的信仰并非对某事的信奉,而是指信念具有的必胜和坚定的特质。

在书的结尾,作者对爱的现状做了一个全面的概括与展望。在现存的制度下,能够爱的人必定是极个别的。在当代的西方社会,爱是一种罕见的现象。这并不是因为许多事业不容许博爱的态度,而是因为生产的集中,贪婪的商品社会的精神就是如此,以至于只有极个别人能够防范他。于是那些密切关心爱,并将其作为人类生存问题的唯一正确答案的人们肯定会得出这样的结论:如果要使爱变成一种社会现象,而非极个别的、极罕见的现象,那么我们的社会结构就需要有重大而合理的变革。

爱是一种信仰范文5

1、爱情面前,不是我们左右爱情而是爱情能左右我们,只有我们去适应爱情,好好珍惜彼此,幸福才能更长久。

2、多元化的社会给了我们太多相爱的机会,也许一个轻轻地转身,就会遇见自己一生想要爱的人,获得一份沉甸甸的爱情。不要把爱情想得如此简单,更不要把爱情想得很困难,如果真是你的,拿不走;不是你的,即使付出再多也没有用;就算得到了仍然也守不住。

3、爱是一种梦想,爱是一种追求,爱是一种信仰,因为有梦才会追求,因为追求才成为爱的信仰,如果放弃了梦想,便没有了追去,没有了追求那么爱的信仰也就失去了意义,如果一个失去意义爱情那它还有什么价值吗?

4、有人说,爱到深处是卑微。是的,爱到深处,这份爱一定指的是真爱或者至爱,而卑微,也一定是一颗谦让和包容的心。

5、爱不是自私的,爱不是索取的,爱不是奢求的,爱是奉献,爱是付出、爱是等待。

6、爱情是一本需要去感悟的书,我们用眼睛看见的爱情仅仅只是表面,真正的爱情需要用心去聆听,当你懂得了人生也就懂得了爱情。

7、爱情真的是个很奇妙的东西,具有无穷的魔力,让人为之着迷。我坚信,爱一个人,就会爱他的所有,不会因为一些世俗的东西而改变。虽然明白,爱一个人并为他付出一切,也许这付出没有收获,许多故事也都是没有结局的,但是,我们依然甘心付出我们的努力。

8、也许爱情只是因为寂寞,需要找一个人来爱,即使没有任何结局。可是爱为什么也如此的脆弱?有时它易碎的程度比玻璃花瓶还容易。它又如此的坚强,坚强到即便已把自己弄的遍体鳞伤,依然痴心的爱着,从不后悔。

9、爱情不是游戏,因为我们玩不起它。爱是真心付出,要忘记真地做不到。不管归处将是哪里,我想都该在心底留有一份纯真的美好。

10、爱情其实也是个很奇妙的东西,一个最初你不爱的人往往随时间的改变成了你最爱的人。你不知这期间究竟是什么改变了你对他的看法,但肯定少不了他的付出。一个愿意为爱付出的人,肯定上天是眷顾他的,因为付出定有所回报。

11、爱情本身就是一种习惯,我们习惯了一个人,可千万不要轻易去换掉你的爱人。因为爱情不是工作,工作丢了,还能找回来。可爱情丢了,再也找不回来了。即便找回来了,那不是原来的爱,爱你的那个人也不是原来的那个人。相比之下,失去一个人与丢掉一份工作孰重孰轻想必人人都知晓。

12、被爱是幸福,时时处处享受无微不至的关怀;爱也是幸福,从此生命有了牵挂,梦境有了归属。

13、爱要明白两个词语的含义一个是“舍得”一个是“取舍”舍得是要先懂得如何去付出,如果去给与对方爱,而不是求对方给与我们自身多少爱,那么才会得到真正的爱。

14、爱情的最初都是盲目的,有时候连我们自己都不清楚是否爱对方,对方究竟哪里吸引了自己。()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你喜欢和某人在一起,每天都想见到她,一日不见有如隔三秋的感觉,至少可以证明你是喜欢她的。当然第一印象很重要,一般来说,绝大部分人喜欢以貌取人。

15、爱其实很简单,用心就好,爱如果不用心了,这样的爱情是黯淡无光的,如同明月反省被乌云遮挡的阴霾。爱只要用心去经营,小心的去呵护,一切烦恼与不顺都会烟消云散,获得真挚的情感。

16、恋爱中的我们往往被利益冲昏头脑,为了所谓的幸福,经常会疑虑身边的她(他)能不能带给自己幸福,是不是值得自己一辈子去爱的人。其实,在爱情的世界里没有真正的幸福,也没有所说的真爱,真爱只是传说中的一个童话,那么既然只是童话,我们又何必苦苦强求呢?

17、爱一个人不一定要拥有,但拥有一个人就一定要好好的去爱他。话说着容易,可一旦做时就真的很难。

18、在爱情的海洋里,总会有太多的波浪,我们以为爱的很深很真,其实爱的很浅很淡,一句不好听的话,就会狠狠刺痛对方的心。我们只是爱情舞台上的一个小丑,即使再怎么华丽的落幕,小丑依然是会受伤。

19、爱情不能因为觉得不是永恒的而放弃了追求,爱情不因甜蜜而变得苦涩,也不会因为苦涩而变得甜蜜,而是彼此用心去捍卫,彼此用情去经营,彼此用爱去滋润,这样的爱情才不会在有生之年枯萎凋零。

爱是一种信仰范文6

毫无疑问,在埃里希・弗罗姆看来,爱并不只是一场简单的化学或精神事故,“爱并不是一种可以与人的成熟程度相脱离的、并能让所有的人都可以轻而易举地得到的感情。”在这位著名的心理学家看来,他所处的时代有太多不合理的现象值得批判,“爱”即是其中一种。他从所处社会的本质入手,从“激进的、人道主义的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作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爱并不是一种与人的成熟程度无关的感情,而是可以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行为规范、专心地投入和养成耐性而学到的一门艺术。

“很多人在爱面前,首先是问‘我被对方爱了吗’,而根本不去问一问自己是否有能力爱对方。”针对爱的怀疑论者,弗罗姆首先指出了这一根本的爱的误解。天堂的伊甸园曾是自然与爱的象征,但当人被从那里赶往人界后,人类就失去了与自然和自身的和谐,恐惧与孤独成为人心的毒药,唯一可指望的,就是人自身的智慧和理性。人与人、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不仅是制度问题,也是个人问题。弗罗姆认为,爱者要有一种占主导地位的创造性倾向,才可能实现“爱的给予”――“但凡思想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创造性地发挥自己能力的人。思想成熟的人只想拥有他自己的劳动果实,在理性推导下,他放弃了先前那种无所不能的目标幻想,并以一种谦恭的态度面对现实。”

本书并不囿于男女两性的爱情的方法学,也不是介绍相关的技巧秘诀,而是强调爱是一种整体人格的展现――一个人对爱的态度,决定了这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唯一的“对象”的关系走势。对于父母和子女之间的爱,弗罗姆在肯定母亲的“良知”、父亲的“德行”的正面影响后,也提出警告,一个从小习惯了以母亲为中心的男性,长大后是否能正常生活,很大程度取决于母亲这一角色是否有正确的爱的能力――坚定地依靠自己生存,觉得“给予”比“取得”更幸福,并把这种思想灌输给孩子,而不是让母亲对孩子付出的爱及那份感情自觉或不自觉地滋生成一种莫名的权力欲和占有欲。

上一篇思乡的诗句

下一篇经典诗文